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蒙古国的边境线是怎么形成的?
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1963年3月25日在乌兰巴托互换批准书后生效。
双方规定了两国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双方同意,凡以河流为界的地段,以干流的河道中心线为界,凡以道路为界的地段,道路为双方共有,由双方共同管理和使用。
双方同意,条约生效后,立即成立中蒙联合勘界委员会,具体勘定两国全部边界、树立界标,然后起草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并绘制边界地图,详细载明边界线的走向和界标的位置。
蒙古国的划分以前是清朝的时候,当时以戈壁沙漠为界线,将戈壁沙漠南方的科尔沁、察哈尔、等地方投降清朝较早的地方部落称为内蒙古。戈壁沙漠以北的喀尔喀蒙古降清较晚,为外蒙古。作为两个地方的分界的戈壁沙漠大部分被划在外蒙古一侧,当时也没有人对这些荒漠感兴趣。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蒙古,与外蒙古中间并没有沙漠阻隔,但因为中东铁路经过该地区的缘故,有中国方面的驻军和不少汉族人,所以外蒙古“独立”吞并呼伦贝尔的图谋未能得逞。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在清朝时原属于外蒙古管辖,但民国时新疆地方当局及时派军队占据阿勒泰,外蒙当局无可奈何。
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1963年3月25日在乌兰巴托互换批准书后生效。
双方规定了两国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双方同意,凡以河流为界的地段,以干流的河道中心线为界,凡以道路为界的地段,道路为双方共有,由双方共同管理和使用。
双方同意,条约生效后,立即成立中蒙联合勘界委员会,具体勘定两国全部边界、树立界标,然后起草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并绘制边界地图,详细载明边界线的走向和界标的位置。
在中国漫长的境线上,有许多国际河流,大多数流出中国边境,也有为数不多的流入中国境内,有的形成界河。但在中蒙边境有一条流入蒙古国,又返回祖国的河流,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哈拉哈河。
航拍哈拉哈河,在森林间流淌
哈拉哈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摩天岭北坡的松叶湖(达尔滨湖),流经杜鹃湖,同时还汇集于苏呼河和古尔班河等支流,哈拉哈河上游10多公里为暗河,在石塘林地下流淌,只听流水潺潺,却不见河水踪影。
该河由东向西奔流,经伊尔施镇流入蒙古国,与蒙古国境内诺木勒河、努木尔根河汇合后,折向西北于索伦敖包分支,向西一支流入贝尔湖,向北一支(沙尔勒金河)流入乌尔逊河,流入呼伦湖,因此人称这条河为“爱国河”。
航拍哈拉哈河,在森林间流淌
在哈拉哈河中游274公里的河段,为中蒙两国界河;其下游沙尔金河,上与哈拉哈河相连,下与乌尔逊河相接,全长约40公里,中下游为中蒙界河,界河段长3366公里。
在其支流布仁塔班萨拉河、胡德仁河、努木尔根河等河段,也有长短不等的界河。
中蒙界河——努木尔根河两岸风光
哈拉哈河属额尔古纳水系,水深平均2米,全长399公里,境内流长136公里,在我国流域面积7520平方公里。
贝尔湖风光
贝尔湖、哈拉哈河曾无数次见证草原上的烽火与硝烟。
公元1388年3月,贝尔湖畔的大风,成了北元最后的一段挽歌!贝尔湖的湖光水色,装点中原王朝亮闪闪的版图。
曾经的蒙古骑兵
后来,一些溃散的蒙古部落逐渐统一,喀尔喀蒙古后来以这条流入贝尔湖的哈拉哈河为界,裂变成“内、外蒙古”。
清代,“内、外蒙古”先后内附。
辛亥革命后,外蒙古王公贵族在沙俄的支持下,策划外蒙古“独立” ,呼伦贝尔独立。
1939年,日本所掌控的伪满洲国和苏联蒙古联军在贝尔湖东侧、哈拉哈河沿线爆发诺门罕战役。日本战败,哈拉哈河中下游大部分河段为外蒙古实控。
呼伦贝尔大草原:见证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败仗
诺门罕一战无疑对后来的中蒙划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时作为内、外蒙古界河的哈拉哈河,大部被确认为蒙古国疆域、贝尔湖的十五分之一归中国。
哈拉哈河本应唱着欢乐的歌,从大兴安岭奔流而下,在草原的臂弯里静静地流淌。在泱泱中华上版图上,与乌尔逊河、额尔古纳河一起,象一串亮晶晶的项链,串起呼伦湖、贝尔湖这两颗珍珠,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呼伦贝尔草原的明珠:呼伦湖与贝尔湖
在我看来,哈拉哈河更象是内外蒙古的血脉,而贝尔湖是一滴美人泪,映照我泱泱中华多少辛酸与无奈。
备注:本文涉及 历史 、国界等相关比较严肃的话题。虽经广泛查阅资料,由于作者知识面所限,难免存在错误,请大家谅解。
以自然地势区分两国的边界,比如说以山脉的最高点来划分,湖泊的中心划分,河流的沿岸及中心来划分等。
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1963年3月25日在乌兰巴托互换批准书后生效。
双方规定了两国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双方同意,凡以河流为界的地段,以干流的河道中心线为界,凡以道路为界的地段,道路为双方共有,由双方共同管理和使用。
双方同意,条约生效后,立即成立中蒙联合勘界委员会,具体勘定两国全部边界、树立界标,然后起草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并绘制边界地图,详细载明边界线的走向和界标的位置。
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1963年3月25日在乌兰巴托互换批准书后生效。其实这个只是新闻报道的,最真实的是当时的苏联为了防止中国建立的缓冲区,国弱无外交当时中国还狠弱小没办法个苏联这超级大国拼。
光看政区图或者交通图肯定是看不出来的,但如果是卫星图或等高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在卫星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大部分国境线是沿山脊与河流划定的,其他部分可能是经纬坐标之间的连线,亦或是村庄、湖泊、道路等地标。
划分根据漠南漠北划分的,蒙古高原,在元朝的时候就这样延续下来的,漠北分出去就根据原来的区域界定来画边界。
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1963年3月25日在乌兰巴托互换批准书后生效。
双方规定了两国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东三省,是指辽东半岛、黑龙江半岛和吉林半岛的南部三个省,是中国历史上三个以省命名的省份之一。东三省原为中国辽东半岛、吉林半岛三个省的统称。那么东三省到底包含哪三个地方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东三省与省内各个地方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并为大家讲解一下东三省与省内各市县不同之处以及省域边界示意图。
一、东三省
东三省包括吉林省和辽宁省,其北部与黑龙江省接壤。面积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首府长春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南邻辽阳市,北接辽阳市,西接延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海参崴,东三省包括辽沈地区、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因此东三省又被称为东三省。
二、东北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击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二十一条签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同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东北特别行政区,简称东北民国。1914年张作霖东北政权,将皇民权独尊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武力统一策略;1915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奉北洋政府令颁布东北区域特别行政区划,实行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一国两制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被日本人囚禁于沈阳六年之久之后被杀害。1928年7月2日成立中华民国东北特别行政区。东北民国以伪满洲国都上京奉铁路干线为中心和基础建设皇军东三省以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基地;1937年11月7日开始在满洲国内实行日满政策;1939年3月1日实行国府对日本的关东省实行行政区划调整满蒙自治和自治两种制度,把满洲、辽宁省合并为满洲国,简称日满;并以中华民国(下称民国)为主体建立新中国。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终止,结束了这个半封建的封建社会政权。从此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东三省的位置划分于当时的行政区划图上是这样的:东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奉天、绥芬河四个直辖市以及新疆;东三省北部分别是黑龙江省内、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和辽宁省南部;与黑龙江及朝鲜接壤的珲春、汤河、乌苏里江以及乌苏里江流域为黑龙江省;西起松花江河口外苏家屯及哈达外三省区域及附属城市为黑龙江省境内;东经12431、北纬3832~3903W~3905之间为东三省区域以及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三、三省与省内各市县不同之处
东三省的省份划分:东三省与国内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省界,但是这些区域的划分都是根据行政区划划分的。我们根据东三省这一区域划分,分别对应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四、东三省地图及边界示意图组成
东为中国国名缩写、简称东即吉林东三省,由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组成;北即满洲亦即满,即中国领土。东为中国领土包括辽宁在内的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吉林东部的松原地区和白山市以及整个抚顺市属于黑龙江流域,而鸭绿江下游的松花江流域则属于长白山水系。东三省中除了吉林省外其他任何一个省都没有以自己特有的省份名称出现过。东三省除了东三省之外还有吉林和黑两省。其地域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北部。在整个中国来说只有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名称不相同。
五、东北地区地图格式
东三省的范围很大,从长春到哈尔滨、沈阳、大连,东三省的边界长为6385千米(包含海林市)~856千米。(省域范围以北京地图为准)。其中沈阳面积12879万平方千米(包含本溪市全部区域和本溪市一部分县的区域)。境内均为山地丘陵和草原。辽宁省内只有辽阳、鞍山两城市;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中西部;黑龙江大部和吉林西北部;辽宁东北部大部、河北东南部;吉林中部北部及黑龙江中部、东部部分;辽宁南部及本溪西北部;吉林中部部分;黑龙江北部以及东北部;内蒙西部;辽宁中部地区皆为黑土地带。黑龙江北部以三江平原及其余区为主体的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区和畜牧业基地。黑龙江流域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2018年)左右(与华北地区相比为595%);从内蒙古到黑龙江流域多在山丘沟壑、江河湖泊水系沿岸地带;主要河流在东北部支流河口以下及干流上至下流汇合口下游平原地区形成。如图1所示为中国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地图:东三省包含了长白山和黑龙江三个支流及鸭绿江流域部分省市(内蒙等6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区域和四省(其中黑龙江为省会)和辽宁的丹东市等地。其中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另外还有内蒙古自治区部分旗县包括呼伦贝尔市的阿尔山市。黑龙江省简称东北或海北,省会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沿海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和经济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战略要地。是中国第三大城市,面积约193万平方千米;人口大约194亿人!沈阳、长春属于中国特大城市;哈尔滨、长春等重点建设城市;吉林市以松花江流域为主要发展区域;满洲里市位于俄罗斯境内。
六、关于东三省的简史介绍如下:
1904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建立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个省。1908年,清政府将黑龙江流域的吉林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划入俄国版图,以东北地区为全省设立东北行政区。1910年7月18日,日本宣布将包括辽东半岛等三个陆地省在内的中国东北全境正式划分为辽东半岛、吉林半岛和满洲南部三个省。1914年6月11日,中华民国发布临时约法,决定成立中国特别行政区。1922年7月4日,国民政府决定正式管辖辽东半岛、满洲半岛及吉林沿海地区,将原属吉林省管辖的东部地区划归吉林省政府管辖。1934年3月5日,中国决定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与黑龙江省合并为东北地区。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记》记载,他“左准绳,右规矩”,手执测绘工具,“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据传说,黄河之神河伯曾送给大禹一块刻着黄河流域地图的石板。这些都是当时地图测绘的反映。平治洪水后,大禹巡行天下,划华夏大地为九州,并调查各地的物产与土地,以此确定贡赋,由此形成了先秦地理名著《禹贡》。从此之后,“九州”成为中华大地的代称,“禹贡”则成为地理著作的专称。
要画出地图,首先要进行测量,古人的测量方法由简到繁,发展出诸多办法。
据《春秋纬》说,五帝之一的炎帝,为了度量大地而远涉几十万里。大禹也曾派遣太章从东到西、竖亥自北至南步量国土,可见当时步量(踏勘)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至于几千年之后,还有人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意即大禹的足迹。
依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当时有一种记道车,可以计算行路里程,东汉张衡将其改进后称为记里鼓车。这种车利用差速齿轮原理,行车十里则敲鼓一次,敲鼓满十则敲钟一次,大大提高了里程测量速度。
立杆测影是利用测量日影的长度推测距离、位置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同一天的中午,在南北方向两地分别竖起同高的表杆(通常高8尺,相当于188米),然后测量表杆的影子,并根据“寸影千里法则”(日影差一寸,实地相距千里)推算南北两地距离,并把夏至日的影长为15尺的地方视为方形大地的中心。据《周礼》记载,这个地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这也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寸影千里”是相当粗略的经验值,后来被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和唐代天文学者僧一行、南宫说等的理论和实测所否定。
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就记载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基本方法,到三国时,吴国人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绘制了日高图。日高图是利用双杆测量日影推算太阳高度的示意图,利用相似三角形边长成比例的原理测得太阳高度和两地的较远距离,为间接测量提供了方法。数学家刘徽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他流传至今的《重差》有9个算例,包括测算海岛、山松、楼房的高度,测算城池的大小,测算涧谷的深度,测算河口、湖塘的宽度等。
汉代以后,先后发明了浑天仪、覆矩、牵星板等测量工具,天文测地活动更加活跃,方法更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杆测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测地方法。为了编修历法,在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来华人员参加、采用西方测算方法的西局,并与采用中国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进行天文观测。经过5年的准备,制造了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候时钟、望远镜等10种新式仪器,并开始实施以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为内容的实际观测,西法取代中法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清代前期与后期两次全国性地图测绘,都采用了近代西方天文测绘方法。
《固原州舆图》
方向、图例、比例尺:古人怎样画地图
明末彩绘本《固原州舆图》非常奇怪,整个地图呈放射状,绘图者立在中央,地图呈现的是其面向四方看到的情景;而且与现在常用的上北下南方向不同,此图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苏品红介绍,依古代的科技水平,很容易确定方向,但古人绘制地图经常根据现实需要来确定方向,有时会标注,有时不标。
明代罗洪先编的《广舆图》被一张方格网均匀分割开来,像是现代的经纬线。据介绍,这是古代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辅助线,称为“计里画方”,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据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六体”一为“分率”,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在我国地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裴秀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唐代的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的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到了元代,朱思本用此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舆地图》,精确性又超过前人,并为明代《广舆图》的绘制提供了参考。
《广舆图》与现代地图的面貌相去无几,精确但显得单一,而清代的《避暑山庄全图》、《江西全省图》、《五台山胜境图》、《西湖行宫图》等,画面上山峦重叠,建筑精巧细致,笔墨精妙,让人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山水画还是地图。据介绍,这是我国传统地图绘制的形象画法。
《郑和航海图》就是根据郑和远航“西洋”所绘的路线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等。
《坤舆万国全图》是明内廷根据利玛窦的手绘本摹绘的。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在1584年完成了中文标注出版,取名《山海舆地全图》。这幅精美的地图曾引起当时士大夫们的极大兴趣,但当听说中国仅仅是东方的一部分,而且所占面积竟是如此之小,没有置于全图的中心时,大臣们非常愤怒。利玛窦于是在后来绘制此图时,便把本初子午线进行了投影转移,将中国绘在正中央。
利玛窦和后来的传教士教会了中国人使用经纬度定位法。《山海舆地全图》显示地球为圆形,这无疑使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和中国的地图学说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人们用实地测量和西方的经纬线投影法,历时10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就是一幅我国在科学的地理观和科学的方法指导下绘制的实测全国地图,其意义十分深远。
结构化的设计技术。通过查询高中物理网得知,系统边界图是一种结构化的设计技术,为系统的组件和构件之间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设计和模型。边界图分为四类:功能边界图、过程边界图、目录边界图和程序边界图。
边界地球表面本无边界,只是在有了人类并建立了国家之后,才用想象性的界线把地球表面人为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用以标示每一国家在地球表面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围成某一块区域的线条。
疆域,单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
两者基本相同 指古代范围
版图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是主权国管辖的国家全部疆域。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边界线以内的所有区域。
近代范围
所谓边界(Boundary)就是某个封闭区域的轮廓,使用边界命令可以根据封闭区域内的任一指定点来自动分析该区域的轮廓,并可通过多段线(Polyline)或面域(Region)的形式保存下来。下面我就教你怎么在cad中创建边界。
cad中创建边界的 方法对于边界来说,我们还是不用输入快捷键的额,毕竟太麻烦了,所以我们还是点击CAD界面上的绘图工具。
cad中创建边界的方法图1
然后我们在CAD绘图工具的下面可以看到有一个边界的选择项,所以我们点击边界。这里边界主要还是需要我们的区域是一个封闭区域。这个就和图案填充是差不多的。
cad中创建边界的方法图2
然后会弹出一个边界创建的选择框,这里我们点击上面的拾取点。这里我们在对象类型当中是可以选择多段线和面域的。一般来说,我们直接点击拾取点就可以了,其他就是默认的。
cad中创建边界的方法图3
然后我们在我们需要创建边界的图案当中点击一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选择的区域就变成了虚线,这样也就是说我们的边界区域就是那个虚线区域了。然后我们按下空格键或者回车键就可以了。
cad中创建边界的方法图4
这样我们的边界接创建好了,这样的边界也就是一个整体了,选取的时候可以看到下面的效果,如果我们移动的话,那么也就是下面区域直接移动了。
cad中创建边界的方法图5 >>>下一页更多精彩“CAD中创建块的方法步骤”
铁丝网和界碑。
中国与蒙古国的边界长约4710公里,边界附近用铁丝网连缀起来,但并非完全连续,一些地方因为特殊地形或其他原因而有局部中断。
铁丝网其实不是真正的边界线, 真正的边界是由一个个界碑确定的。
中蒙两国于1962年第一次划定边界,共有678个界碑,这些界碑中心的连线才是真正的边界,而铁丝网则是与真正的边界平行、向中国境内后退、一道绵延不绝的人工建筑物。
扩展资料
中蒙边界条约
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1963年3月25日在乌兰巴托互换批准书后生效。
主要内容:双方规定了两国全部边界线的走向;双方同意,凡以河流为界的地段,以干流的河道中心线为界,凡以道路为界的地段,道路为双方共有,由双方共同管理和使用。
双方同意,条约生效后,立即成立中蒙联合勘界委员会,具体勘定两国全部边界、树立界标,然后起草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并绘制边界地图,详细载明边界线的走向和界标的位置,以代替本条约所附的地图。两国边界议定书于1964年6月30日签订。
-中蒙边界条约
(1)上边界为短周期元素,一周期有2种元素,位于1、18列,二、三周期有8种元素,位于1、2列及13~18列;最外层电子数≤周期数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周期数为非金属性元素,补全元素周期表的边界,并画出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为: , 故答案为: ; (2)第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表中a、b、c、d、e、f、g共7种元素为短周期元素;第3列到12列元素为过渡元素,表中h、i共2种元素为过渡元素;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g元素位于第三周期0族;i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ⅡB族, 故答案为:7;2;三、0;四、ⅡB; (3)f为S,名称为硫,原子序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图为 , 故答案为: .
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蒙古国的边境线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2023-09-30 17:10: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