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姓 才氏家谱 才姓起源 才姓名人 才姓的来源 才姓简介
才[才,读音作cái(ㄘㄞ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才氏为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之后”。
重黎是颛顼之子,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姬静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司马氏由于犯了错误(今已不可考是何错),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为了保住家族的血脉,忠心的管家就偷偷的把主人的七个儿子用箩筐挑着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户,为躲避朝廷的追杀改姓为才氏,所以才氏共分为七门。而那个管家就被认定为这一族的祖先了。
该支才氏人口不众,因此该族有个铁族规:同姓不婚。
第二个渊源: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宁太守方宽,属于帝王赐字改姓为氏。
与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处在同一时期的明朝大宁太守方宽,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他曾随朱棣南征,多次在战斗中救驾。朱棣因方孝儒忠贞于建文帝,大怒而诛戮方孝儒十族,气头上还下旨要杀尽天下方氏人。在当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写成“房”字缺一点(上尸下方,笔者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该字,读音为shī),意为方氏的尸体,这是出于明成祖对方孝儒等人不屈从自己的仇恨,因而对方氏族人大加贬嫌。
但朱棣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爱将方宽,为免方宽被误杀,特改赐方宽姓“才”,方宽后来官至兵部尚书。
在方宽的后代中,到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又出了个骁勇的武将才宽,官至西安总兵,后在与鞑靼作战时,在花马池(今甘肃张掖)被大太监刘谨的爪牙曹雄出卖,陷入重围战死。
由于有刘谨的庇护,曹雄不仅没被处分,反升了官。为了推卸罪责,刘谨还要反诬论治已经牺牲了的才宽之罪,于是才宽的族人分散逃避,一支逃至辽东半岛,还有一支流落到江南,后改姓为“施”。
据《澎湖县志》记载,才宽的施氏后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个 的施琅。施琅后去北京为官,留在台湾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郑氏族人报复,又改回姓氏为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才氏家谱》记载,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本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谥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直到北宋后期,柴荣的后代柴进,因家有丹书铁券而订招天下客,后柴进造反入梁山,为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的首领,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满门抄斩,柴进家族人仅逃出三人,其中俩人跑逃到东北,一人逃至山东,为了避祸,其后裔子孙皆改柴氏为谐音的才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满族、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才氏。
二迁徙分布:
才氏族人分布较广,人口约五十九万余,占全国人口000037%,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江苏、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四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才氏人口的77%。
三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逐渐形成的。自三国曹魏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置辽东属国,后改为昌黎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区。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设有昌黎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一带。隋、唐两朝在卢龙县境内。大辽国时期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大金国时期为昌黎县。
四历史名人:
才 宽:(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迁安人(今河北迁安)。著名明朝兵部尚书。
才宽,明成化中期进士。
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时惠民礼下,其治坦阔。遇事裁决如响,不较小过,民思慕之。
明正德初年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闳阔,遇事裁答无滞。后以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后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才宽好野战,不拘阵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鞑靼亦思马之子小王子犯延绥,值火筛在套,才宽率师由兴武营击之,斩首数十级,乘胜深入时忽中流失,遂战死于花马池。
明武宗朱厚照闻知后,赐其子为百户,锦衣卫世袭。
才 俊:(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邮判官。
才树德:(公元1934~今),辽宁义县人。著名地方财会工作者。
1953年于锦州会计学校毕业,以后通过自学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
从事财会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纳员、会计员、核算员、副科长、科长,现任金城造纸总厂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第一处长。1988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肯于勤奋学习,努力钻研财务会计、成本理论,不断探索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财务改革,并注意总结经验。曾多次拟定财务收支、成本计算和资金管理等规章制度,组建账目,设计凭证报表。推行全面经济核算效果明显。
紧紧围绕本厂实际推广应用“目标成本”、“ABC管理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先后获省市二、三等成果奖,并撰写论文曾在《中国城市金融》、《财会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 军:(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谦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青海省囊谦县文教局局长。
他于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关心、爱护学生,长年为学生理发、晒被子、洗衣服,带领学生挖蕨麻补助伙食,学生断了口粮,他就拿出自己的粮食给学生吃。
1984年担任文教局局长以来,为办好囊谦县的教育事业,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入学,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国各地,从国家教委、山东平度、省各有关部门以及外籍藏胞处,利用各种机会、多种渠道争取资金建设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的设点布局日趋合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县中小学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发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2%提高到393%,为县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他先后四次被省 、省教委、州 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8年5月被青海省 授予扫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3
才尚周:(公元1937~今),河北乐亭人。著名地质水文工作者。
高级工程师,现任副处长。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别参加编写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最终报告》与《大庆炼油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最终报告》。
1965~1968年,在出国援越中主持编写了《越南XX号公路大型桥梁基础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1977~1981年,参加编写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中间性报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别主持编写了“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队各年度的工作总结”、“大津市地矿局各年度的地矿”、“会议报告”。
曾撰写十一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华北地质经济管理通讯》和地矿部政法司主办的《地矿政策调研》。
才淑英:(公元1937~今),山东泰安人。著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高级工程师。
才居正:(公元1938~今),艺名昌乐山人;祖籍河北乐亭,后改为永乐山人。高级书法师。任职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才起男:(公元1939~今),辽宁锦西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
才鸿年:(公元1940~今),满族、锡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属材料专家。
才汝成:(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业工作者。胜利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才晓予:(公元1930~1997),吉林长春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经济学专家。
才仁那:(公元1954~今),藏族; 比如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立刚:(公元1954~今),吉林长春人。著名地方医务工作者。
才利民:(公元1955~今),满族;河北宽城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
才可夫:(公元1956~今),河南安阳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才化冰:(公元1961~今),黑龙江宾县人。著名职业教育家。大庆职工大学基础部副教授。
才 华:(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师工作者。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主任。
才 卓:(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上海社科院法学硕士,上海著名律师
才 卓 1956-今 吉林省吉林市人 国家一级研究员 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 国家玉米工程中心主任
分别介绍各人的名字还有号或别名,父讳是什么,行次是什么,什么年代,职业,任过何职何官,有何成就,享年多少岁、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希望能帮助到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
祝生活愉快!
希外文名And last name希姓,罕见的姓。明宋濂《方氏族谱序》:“予闻方之族,自长史南迁,蔓延数郡……北则阔寥罕闻,近世遂指为希姓。”《万姓统谱·凡例》:“希姓无人者,唯书其姓并望氏。”
希姓姓氏起源
希姓,中国罕见姓氏,起源不详。
希姓朝代名人
周
希写:希写见建信君,建信君曰:“文信侯之于仆也,甚无礼,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爵五大夫文信侯之于仆也,甚矣,其无礼也。”希写曰:“臣以为,今世用事者,不如商贾。”建信君勃然曰:“足下卑用事者,而高商贾乎?”曰:“不然,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贾,而谨司时,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昔者,文王拘于羑里,而武王羁于王门,卒斩纣之头,而悬于太白者,是武王之功也,今君不能与文信侯相抗,以权而责文信侯少礼,臣窃为君不取也。”(《战国策》)
希卑: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希卑曰:“夫秦之攻赵,不宜急,如此,此召兵也,必有大臣欲衡者耳,王欲知其人。旦日,赞群臣,而访之先言衡者则其人也,建信君果先言衡。”(《战国策》)
汉
希海:希海,字子江。(《三辅决录》)
宋
希绩:字纪常,神宗元丰间为淮南发运副使,行己有坚操,坐元佑党。(《奇姓通》)
希习:宋有进士希习,南充人。(《奇姓通》)
希昔:仪陇人,嘉庆进士。(《万姓统谱》)
希德:仪陇人,嘉庆进士。(《万姓统谱》)
迪[迪,读音作dí(ㄉ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殷契之母简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2006年11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正式宣布:今安徽省蒙城县很大的可能是早商之都所在地。蒙城县的坛城有很大的商代古城垣,并拟订下一步挖掘计划,声称对于坛城古城垣的挖掘可能有震惊全世界的发现,那就是一直以来没有找到的早商故都,有可能就在这里。
连续几年的尉迟寺挖掘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同步进行,尉迟寺出土的陶器中有全国仅此一件的“鸟形神器”。据史学家考证,“鸟形神器”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村落领袖或权利的象征,只能是具有最高权力的王者才可以拥有。尉迟寺为震惊中外的中国原始第一村遗迹,那么这个“鸟形神器”会不会是商代遗物呢?早商应该在黄帝、帝喾时期就存在,而黄帝、帝喾时期就是大汶口文化时期。
据典籍《商颂》记载:“天命玄鸟,降而为商。”
按照史《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商的祖先“契”是这样降生的:“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契始封商,其后裔盘庚迁殷,殷在邺南,遂为天下号。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因此,鸟,一直就是商人崇拜的图腾。
简狄,是殷契之母,本文不论其是否吞玄鸟卵而孕生契,而论简狄之“狄”:商、周时期甲、金古字,狄、迪、易,三字同音通用,是以简狄氏又作简迪氏、简易氏。
契为帝舜之重臣并被封商后,取母名为其后裔立姓,有为狄氏、迪氏、易氏者,皆音dí(ㄉㄧˊ)。
第二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米国君主迪瓦什蒂奇,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族人或其后裔,泛称为“昭武九姓”。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
昭武一词的语源,目前尚无定论。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史籍《北史》、《隋书》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据史籍《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古粟特族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族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在公元545年,北周政权曾派遣酒泉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会地位。
公元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于西突厥。公元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也开始遭受 帝国侵袭,遂多次向唐王朝求援,接受唐王朝 赐封的王号,反抗 帝国。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唐朝时期西域米国,治所在片治肯特城(亦称钵息德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古粟特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为西突厥族所破。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又为大食国所破。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国君昭武开拙为南谧州刺史。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米国曾两次遣使来唐朝进贡,当时的米国君主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后于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被大食国人所俘,旋被杀。乌勒伽即位,求唐王朝保护,并送迪瓦什蒂奇之子侄入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王朝赐米国王为恭顺王。唐肃宗李亨乾元三年(公元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城被废弃。
迪瓦什蒂奇的子侄入华后,按汉之习惯,取祖名首音的谐音汉字“迪”为姓氏,称迪氏。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第三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温迪罕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伏羲氏驾崩后,葬于山阳高平(山东金乡县),其墓曰:“太昊陵”,每至二月二日龙抬头之日,中华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领袖。而他的十个儿子,均以太阳鸟为图腾,史称“十日族”。《山海经·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者,即伏羲也。《山海经》云:“宛来之风曰:俊”,宛为地名,指陈州,伏羲之都;风为伏羲之姓。《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伏羲氏为汤古氏子,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汤谷的主人。《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装组合为“早”,早临水而居曰:“氵早(汤)”,所以十日族以汤为姓。
在民族分衍的过程中,汤姓又分衍出温迪罕氏,为女真族金国著姓之一,与完颜氏并列。
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记载:“凡白号之姓:完颜、温迪罕……皆封金源郡。”温迪罕氏族后分衍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为金国时期著姓重臣,如金国的开锅元勋迪古迭,金太宗时大将迪古补等。
金国灭亡后,元朝 明确规定:“女直生长汉地,同 ”。这些女真人在元代变成了 。诸多女真族人遂改用汉姓,如完颜氏改为汉姓王氏、陈氏,而温迪罕氏后有汉化省文简化为温氏、迪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墨勒迪哷(勒)氏,是与鄂温克族所共有的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宁古塔(今牡丹江中游地区)、熬金、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布特哈(今内蒙古布特哈旗)、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所冠汉姓大多为孟氏,亦有为迪氏者。
②达斡尔讷迪氏,以地名为氏,世居黑龙江讷迪村,后多冠汉姓为讷氏,亦有为迪氏者。
③满族温迪掀氏,就是金国时期的温迪罕氏,以姓为氏,世居朱舍里、吉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温氏,亦有汉化省文简化为迪氏者。
2经中外史家研究, 姓氏多源于 人常用人名的译音。如泉州历史上因蒲姓 就以 人原名abll为姓氏,汉音为“蒲”。
① 人男子姓氏的尾音多有“den”、“din”音,汉音单读为“底尼”或“迪尼”,字义为“宗教信仰”。以先民姓氏尾音汉化为姓氏,是 姓氏中重要的来源之一。与底氏一样, 迪氏,便即源于先民姓氏尾音“迪尼”,大多取汉姓为丁氏,亦有为底氏、迪氏者。
②以 教古兰经重内容为姓氏,亦是 姓氏中重要的来源之一。 迪氏,取自 教经名“ 迪尼”,字义为“ 的宗教”,先为 迪氏,后简化为鲁氏,亦有为迪氏者。
二历史名人:
迪 仕:(公元1949~今),四川资阳人。著名数控机械加工专家。
重庆市兵器工业职工大学江陵分校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机床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著作有《压力铸造技术》、《数控技术及应用》。主要论文有《双CPU型CNC系统控制软件结构》。
发明专利有:气垫导轨程序显示计时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通过重庆市市级新产品鉴定。
才姓 才氏家谱 才姓起源 才姓名人 才姓的来源 才姓简介
本文2023-09-30 17:05: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