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垂芬:蓝氏族谱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
蓝垂芬
族谱亦称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中国现存各式各样的家谱有三万多种,其记载的历史渊源有长有短,推至公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而我们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的《蓝氏族谱》所记载的历史却很久远,具体可上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这部家谱是1993—1994年续修的,本人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它辑录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蓝氏族谱中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如各地的谱序、源流序、蓝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考等。自家谱续修完成以后,这些年我又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部家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除2006年7月18日在《中国商报》公布过的《蓝采和实有其人》外,还有两个认知,可以分享给大家。
其一:炎帝、黄帝不是同时代人,他们也不是单独一个人,而分别是一个世系。
据《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合并,接受黄帝领导,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由此发源,炎黄子孙称谓由此产生。
据我们《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时代共一百四十年,经历了临魁、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榆罔共十一位帝君。“十一世帝榆罔居空桑,为政求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其臣蚩尤作乱,帝迁于涿鹿,时有熊国君公孙轩辕口头懋圣德诸侯归云,帝在位五十五年,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降封帝于洛,神农氏亡。”可见,炎帝是先于黄帝出现的,炎帝以下十一代帝君都称神农氏,轩辕黄帝是与神农炎帝的十一世孙榆罔帝同时代人。轩辕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后,榆罔帝被降封于洛,神农氏至此衰亡。
为什么《蓝氏族谱》中会有如此清楚的记载?这与蓝氏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这将在下面谈到。
其二:可推算出自榆罔帝至夏商周各个帝王的在位年代。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信史只写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由此再往上溯的历史,则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我从网上查到,我们国家在1996年就启动了一个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到2000年11月9日通过媒体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了一千二百多年,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商殷盘庚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但对于商代前期和整个夏代只是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年代框架,并未列出各王的具体在位年代。
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古没有公元纪年的早期历史时期,完全是以“干支”来计算年份,并证实了几千年来用它记年的绝对准确性。家谱中所记载的蓝氏历世祖的生殁年份都标明了其所处的朝代帝王在位的第××年及当年干支年份。这是历朝历代修谱先辈忠实记录下来的,有相当的可靠性。我经过反复推算核准,认为家谱中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例一:谱中记载,蓝氏受姓始祖蓝昌奇“乃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昔帝都空桑,时有熊国君贡蓝种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适诞生一子,帝甚喜,遂赐姓为蓝,命名昌奇,封郡汝南,受姓开基。”“公生于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时,少昊金天氏五年丁未七月十三日申时殁,享寿一百三十六岁”。经过推算,榆罔帝二十五年壬辰年应为公元前2729年。到公元2012年又是壬辰年,(2729+2011)÷60=4740÷60=79,这样,蓝氏受姓始祖自昌奇公至今已接近七十九个甲子、四千七百多年了。
例二:二世祖蓝原吉(蓝昌奇长子)生于黄帝有熊氏二年甲子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697年)正月初六日申时,殁于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庚午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570年)十月十四日亥时,享寿一百二十七岁。经核对年表,至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正好是一百二十七年,这就可以证明黄帝有熊氏的在位年数是准确的。
例三:据《夏商周年表》,周厉王在位年代是公元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年数三十七年。而据我谱记载,蓝氏第六十四世祖蓝超公生于周厉王五年丁亥年,经推算周厉王元年应是公元前878年癸未年。故周厉王在位年数应是三十八年。
根据家谱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夏代以前早期帝王比较准确的在位年代及夏商周各代帝王更为准确的在位年代。这样,公元前841年以前历代帝王的在位年代就很清晰了。为此,我整理出一份《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附载于后,并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及历史爱好者,请给予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
帝王名及年号
干支年
公元年
在位年数
炎帝神农氏
140
临魁帝
60
承帝
60
明帝
49
宜帝
45
来帝
48
里帝
43
节帝
不详
茎帝
不详
克戏帝
不详
榆罔帝
戊辰—壬戌
公元前2753—前2699
55
黄帝有熊氏
癸亥—壬寅
公元前2698—前2599
100
少昊金天氏
癸卯—丙寅
公元前2598—前2515
84
颛顼高阳氏
丁卯—甲申
公元前2514—前2437
78
帝喾高辛氏
乙酉—甲午
公元前2436—前2367
70
帝挚
乙未—癸卯
公元前2366—前2358
9
尧陶唐氏
甲辰—乙酉
公元前2357—前2256
102
舜有虞氏
丙戌—乙亥
公元前2255—前2206
50
夏后禹
丙子—癸未
公元前2205—前2198
8
夏后启
甲申—壬辰
公元前2197—前2189
9
夏大康
癸巳—辛酉
公元前2188—前2160
29
夏仲康
壬戌—甲戌
公元前2159—前2147
13
夏后相
乙亥—壬寅
公元前2146—前2119
28
夏少康
癸卯—癸卯
公元前2118—前2058
61
夏后杼
甲辰—庚申
公元前2057—前2041
17
夏后槐
辛酉—丙戌
公元前2040—前2015
26
夏后芒
丁亥—甲辰
公元前2014—前1997
18
夏后泄
乙巳—庚申
公元前1996—前1981
16
夏后不降
辛酉—己未
公元前1980—前1922
59
夏后扃
庚申—庚辰
公元前1921—前1901
21
夏胤甲
辛巳—辛丑
公元前1900—前1880
21
夏后孔甲
壬寅—壬申
公元前1879—前1849
31
夏后皋
癸酉—癸未
公元前1848—前1838
11
夏后发
甲申—壬寅
公元前1837—前1819
19
夏履癸(桀)
癸卯—甲午
公元前1818—前1767
52
商成汤
乙未—丁未
公元前1766—前1754
13
商大甲
戊申—庚辰
公元前1753—前1721
33
商沃丁
辛巳—己酉
公元前1720—前1692
29
商大庚
庚戌—甲戌
公元前1691—前1667
25
商小甲
乙亥—辛卯
公元前1666—前1650
17
商雍己
壬辰—癸卯
公元前1649—前1638
12
商大戊
甲辰—戊午
公元前1637—前1563
75
商中丁
商外壬
己未—丙戌
公元前1562—前1535
28
商河亶甲
丁亥—乙未
公元前1534—前1526
9
商祖乙
丙申—甲寅
公元前1525—前1507
19
商祖辛
乙卯—庚午
公元前1506—前1491
16
商沃甲
辛未—乙未
公元前1490—前1466
25
商祖丁
丙申—丁卯
公元前1465—前1434
32
商南庚
戊辰—壬辰
公元前1433—前1409
25
商阳甲
癸巳—己亥
公元前1408—前1402
7
殷盘庚
庚子—丁卯
公元前1401—前1374
28
殷小辛
戊辰—戊子
公元前1373—前1353
21
殷小乙
己丑—丙辰
公元前1352—前1325
28
殷武丁
丁巳—乙卯
公元前1324—前1266
59
殷祖庚
丙辰—壬戌
公元前1265—前1259
7
殷祖甲
殷廪辛
癸亥—辛丑
公元前1258—前1220
39
殷康丁
壬寅—壬戌
公元前1219—前1199
21
殷武乙
癸亥—丙寅
公元前1198—前1195
4
殷文丁
丁卯—己巳
公元前1194—前1192
3
殷帝乙
庚午—丙午
公元前1191—前1155
37
殷纣辛
丁未—辛巳
公元前1154—前1120
35
周武王(姬发)
壬午—乙酉
公元前1119—前1116
4
周成王(姬诵)
丙戌—壬戌
公元前1115—前1079
37
周康王(姬钊)
癸亥—戊子
公元前1078—前1053
26
周昭王(姬瑕)
己丑—己卯
公元前1052—前1002
51
周穆王(姬满)
庚辰—甲戌
公元前1001—前947
55
周共王(姬繄扈)
乙亥—丙戌
公元前946—前935
12
周懿王(姬囏)
丁亥—辛亥
公元前934—前910
25
周孝王(姬辟方)
壬子—甲戌
公元前909—前887
23
周夷王(姬燮)
乙亥—壬午
公元前886—前879
8
周厉王(姬胡)
癸未—庚申
公元前878—前841
38
周召共和
庚申—癸酉
公元前841—前828
14
周宣王(姬静)
甲戌—己未
公元前827—前782
46
周幽王(姬宫涅)
庚申—庚午
公元前781—前771
11
注1前文提到有关炎帝至榆罔帝是第十一世孙的说法,与炎帝神农氏的在位年代只是笔者按家谱记载抄承下来的,由于历史太久,各地的说法也不一致,因此不一定准确。
2成汤后有大丁、外丙、中壬三代帝王,在蓝氏族谱中未见记载。
3盘庚迁殷在盘庚继位十四年癸丑年(公元前1388年)。
****:
蓝垂华,中国商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已退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明春东园22号楼2单元301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83709036,13683608072
蓝垂芬(乡村退休干部)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
邮编:337012
电话:13036299029
蓝氏族谱有关问答
问:关于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你是怎么认为它是准确的?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答:本来我就是在家谱中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研究的。比如:我们的早期祖先,特别是公元前以前的越早他们的寿年就越高,历代的祖先生殁寿葬与当时的帝王在位年代又记载得如此清楚,还有我谱在始祖至108世的祖先生、殁年份只有干支年和帝王在位年代,而没有公元年份。因此,我首先从我本人起按直系关系一直查到始祖,再从这些祖先之间的出生间隔年数来看是否准确,结果我整理出一份直系出生间隔年表;第二是我以六十年干支记年法逐一查出公元前的公元年份,至于历代帝王在位年数,我也是在历代祖先的生、殁时间与帝王在位年代,用干支记年法推算出来的,年表推算出来后,为了更进一步确认它的准确性,我又用历代祖先的生、殁、寿年生(上)死(下)与帝王在位年代加以核对,结果,将这一百多代的祖先一一查对,无一例不相符。
问:仅凭你们的家谱记载,又没有什么文物古迹予以证实,怎么能相信你的准确性呢?
答: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这样清楚地从头至尾将历代祖先的生、殁、寿、葬记录得这样详细,特别是在几千年以前,又没有现代文字,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刚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后期,那时的生、殁、寿、葬同样有那么清楚,还有那葬地的坐向方位与现代的基本一致,那时候的科学怎么就有这么完备,还有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有那么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要回答的是,我们的祖先一定是凭什么依据记录下来的,否则他没有必要将每位先辈的生殁寿葬写得这么详细,我也看过外姓的家谱,他们就没有记载这样清楚,只是将每代人的名字记录下来了,如果他们要假造这样一个历史,也没有精力将这些年份推算得这么准确,特别是那时候还没有采用公历计年法,他们也没有象现在一样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而假造一些文物。
我这里还想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祖先中,在始祖昌奇公以下第69世有个尹亹(meng)公(公元前713-608年)他生于周桓王七年,为楚国大夫,他为寻找到蓝氏的始祖根源,曾编修出了蓝姓近2000年的家谱,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年,他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要早六百年。
至于那时候的寿年与科学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如果站在反对的一方说,应该是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比较短些,因为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医学技术,也没有现代人那么懂得保健知识。站在支持一方的观点是那时候的人口稀少,自然生态纯真,人的事业欲望少,记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唐尧禅让的历史典故就可以想象那时候人的心态,加上那时候又没有那么多如烟、酒和社会压力等这些致命伤。若要证实这一现象,那就要从各姓氏的家谱中找出是否有着普遍现象,或在出土历史人物中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实。
至于那时候人死后安葬的方位等科学问题,我认为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科学,很可能那时候的科学就是重视这些事情,而现在只不过是继承了这些科学。
至于整个历史年表,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出了三个帝王可以证实,司马迁的史记早期历史也没有历代帝王在位年表,而只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记载,在图说经典白话“史记”的殷本纪中的一个故事中说:“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子孙,他是商王祖丁的儿子,盘庚的哥哥阳甲当了七年国王去世后,盘庚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成为商代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当政二十八年,很有作为。”这两位帝王的在位年数刚好与我推算的相符合,还有是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在位13年也和我推算的是一样。
我认为出土文物是证实历史最好的依据,但如果按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去用文物古迹等方式去研究,若找不到系统的历史记载,要想将我国的早期历史完整地挖掘出来,我看是行不通的。
若在各种方志和家谱等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去探索,查找这很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
(关于古人寿命在书面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中为何都那么长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真正纪年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历法一年是十个月,而且没有举世统一,对于每个人的寿命基本是凭个人记忆和说法来定的,没统一的认定。从黄帝历到颛顼历到夏启72历法,都不统一,每个人的年岁大多是自己的说法,相对长一点的多有夸张,比方彭祖800岁,这显然是神话色彩的表述——蓝善清补注)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很赞赏您的“家谱”计划,但我只想提供一些建议,因为修编家谱实乃一件关乎家族与家族史的一种特殊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具体建议是:学习、动员和行动。
(1)学习有关“家谱”的基本知识,了解“家谱”的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重点看看-家谱;
(2)通过动员家族里的人士,收集家族历史文献,包括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资料;
(3)到有关“家谱”网站浏览相关资讯和资料,如:家谱、家书、家事、家珍、日记、遗嘱等,以及动员族人共同关注“家谱”修编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家谱”修编计划的活动中来。
我认为,家族的人是“家谱”的记录者、创造者和忠实的读者,也是家族世代传承的火炬手,而不是旁人可以替代的。
家谱中的祖先,很多都是名人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家谱的结构,第二是历史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家谱,家谱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化,而且,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有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家,文化不曾断层,而且中国人又非常注重家族这个概念,在近代,虽然也还是有宗祠和家谱的存在,但是因为人们思想的开化和世界近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对于家族的概念已经不是很强了,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但是在古代却不同,古代是非常重视家族的,因此,家族中的家谱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完整的系统。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家谱的构成,一般来说,家谱,顾名思义,就是记录一个家族的成长史,一个家族的成员,但是,既然是人们这么看重的一样东西,所以,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在家谱中记录的内容,第一就是宗祠的地址,第二就是整个家族的历史,如果没有因为某些原因断层的话,一些大家族甚至到现在还有第一代人的记载,第三是撰写家族的人,第四是家族中每代人的辈分,古代中国人是很讲究长幼尊卑的。第四就是家族中的名人,也就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耀的人,这一点要重点写,这也是为什么说家谱中为什么都是名人的原因,因为关于名人这一序是作为重点来写的。第五点就是记载着家族中全部的族人。
最后,我们简单来讲一下第三点原因,家谱是从古代开始的,但是在古代是封建帝制的,所以,在古代还有一种规定,家族中没有当官的人是不能够修家谱的,因此,现在拥有家谱的家族,祖上肯定有当官的存在,既然在古代是当官的,肯定是名人了。
一个家谱有很多种,具体如下:
1、欧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4、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 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扩展资料: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考资料: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子家谱世系
50世祖华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娲)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黄帝(姬轩辕)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嚣)
45世祖蟜极
44世祖帝喾(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冥
37世祖振(又名王亥,王恒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简称微)
35世祖报乙
34世祖报丙
33世祖报丁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
30世祖商王成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辩)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敛)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嚣)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羡)
14世祖微仲(又称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启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胜(子胜)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亲)叔梁纥(子纥,孔姓族人称之为“孔纥”)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忠(孔腾之子)
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孙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孙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孔志,褒成侯
17世孙孔损,褒亭侯
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之子、孔圣佑从弟)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浈(孔之固之子)、孔洙(孔万春之子,南宗)
53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诚(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讷(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 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之子)、孔彦绳(孔公诚之子,南宗)
59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孙 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之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孔佑仁: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女婿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第一代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第二代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第三代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1939-1949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
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第五代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教师,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第六代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第七代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黄姓字辈 派语 (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蓝垂芬:蓝氏族谱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本文2023-09-30 16:50: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