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富庶超出你的想象,回到宋朝当王爷会有怎样的人生体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宋朝的富庶超出你的想象,回到宋朝当王爷会有怎样的人生体验?,第1张

公元960年,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公元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民间的富庶与 社会 经济的繁荣远超盛唐时期。

假如你有机会穿越到宋朝,穿越到宋朝的皇室,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体验呢?宋朝明确的宗室范围仅限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廷美这三系的后人,其他赵姓都不能算是宗室。 开启我们的穿越重生之旅吧。出生不久后,你将按照宗室的家谱,被赐予一个名字,这名字不是随便起的,其中会包含一个表示辈分的字,一看就知道你是宗室中的第几代,出自哪一系。比如,太祖赵匡胤的儿子,名字里会有个德字,像赵德芳,也就是《杨家将》《包公案》等民间文学里的所谓“八贤王”;而太宗赵光义的儿子,名字里会有个元字,宗室的名字,将被记录在宗室的专用家谱《玉牒》当中,作为皇家档案,同时也是你宗室身份的证明。

你的家庭居所,是朝廷统一安置的宅院,这些宅院位于首都开封的皇宫附近,分为睦亲宅和广亲宅两大建筑群。由于宗室人口不断增多,这两处宅邸也都在不停地扩建,后来朝廷又开辟了开封西北的芳林苑,划拨给宗室居住。总之,绝大多数的宗室成员,都被集中安置在首都,只有极少数的人,经过许可和备案之后,可以迁居到其他地方。

到了入学年龄,你和其他年纪相仿的宗室子弟,都会被送入学堂,接受教育,任课的是朝廷严格选拔的第一流大学者,教课内容是儒家经典和礼仪,跟 社会 上的读书人并无太大不同,然而你不用像他们一样,读书参加科考。朝廷会自动授予你一个官职,职称上,一般都是武将,然而却只有一个头衔,并不会真的让你到军队中去带兵。这类有名无实的武官,被称为环卫官,就是“环卫工人”的“环卫”那两个字,当然意思不同,宋代的“环卫官”是指环绕在皇帝周围、保卫皇帝的官员。

作为环卫官,你每天的职责是穿戴整齐,准点准时和其他的宗室环卫官一起出席朝会。但你们承担的工作只是礼仪性的,并不用、也不能对具体政务发表意见,甚至不得跟其他朝廷官员来往,是“一个有形而无声”的群体。不过,当环卫官至少待遇是不错的,最低等级的,每月薪俸也有20贯钱,另有春冬两季的衣料,绫2匹、绡5匹,冬季绵40两、罗1匹。解释一下这个工资标准:一贯钱,就是1000枚铜钱,按照北宋初年的物价,大约可以买米5000斤以上,按购买力折算成今天的价格,大约相当于月薪一万五以上了。

而前面提到的绫、绡、绵、罗,都是不同类别的丝质衣料,一匹的价钱,大约都在一贯钱以上。这个待遇,相当于中级官员的标准了。另外,每年的节庆、国家典礼、皇帝皇后生日,以及你自己生日的时候,还会有丰厚的额外赏赐。至于环卫官当中最高级别的,会被授予节度使的职务,这是宋朝武将序列当中的从二品官,每月光是底薪,就有钱400贯。当然,宗室被封为节度使也只是享受相应待遇,而并没有节度使的职权。

总的来说,宗室成员担任的基本都是闲职。但也有例外,有两个特殊部门是由他们负责的,分别是宗正寺和大宗正司,宗正寺负责管理宗室档案,以及皇家内部的礼仪、宗教活动,大宗正司则相当于一个专门针对宗室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惩处违法违规的宗室成员。这两个部门虽然不管国事,只管家事,但跟那些只是每天上朝打卡的环卫官相比,也算是有点具体事务可干了。

除了上面说的住宅、教育、就业,人生中的另外两件大事:婚姻和墓葬,朝廷也会为宗室安排得明明白白。到了适婚年龄,宗室成员会被指定,跟重要的大臣家的子女联姻。在宋朝早期,发生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赵匡胤让他那些一同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放弃兵权,退居闲职,给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跟他们世代结为姻亲,所以宋朝早期的宗室子女,婚配对象基本以开国功臣家族为主。后来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多,联姻对象范围也扩大到新晋的士大夫,但仍然严格限制在 社会 上层的圈子里,平民百姓想跟宗室、特别是现任皇帝的直系子女联姻,是不可能的,所以戏剧小说里的“陈世美娶公主”,这种事在现实中不会发生。

至于你的身后事,朝廷也早就想到了,在位于开封洛阳之间的太祖、太宗陵寝周围,划拨了大量的土地,作为宗室成员的墓地。宗室的墓葬群拱卫着皇帝陵寝,这跟他们生前承担的工作差不多。

怎么样?如果能穿越回宋朝当王爷,从出生、名字、教育、工作、身后事,都设计好了,享受朝廷赋予你的荣华富贵,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呢?

一,是老辈子人的一种说法,男就是不能大于天,女不能美过仙,以前老人会给孩子起很俗气的名子,那时候生活很低很艰苦,就为了孩子好养活,也是对上辈子人的一个尊敬,名字是区分您,我和他的代码,但它们也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无数期望。

二、 在古代,给一个贵族家庭中的孩子起名字是非常重要的。 该名称不仅应按照家谱命名,而且还应具有深刻的含义。 我们希望孩子的未来与名字中的含义一样美好。就为了好听,根本不会想太多。

三、 有些父母不知道是要反映自己的高学历水平,还是不知道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复杂而困难的单词,因此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查找字典以查找不寻常或困难的单词。 面对这样的名字,不仅老师和其他人都头疼,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孩子们也受苦,写一个名字会花费很长时间。

四、例如,老人经常说:“男人不叫女神,不叫仙女。”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者经过多次核对,得出了两个答案。 首先是古代人对“天堂”和“永生”的敬畏。 古代人很小,需要崇拜天堂和神仙。

因此,如果我们在给孩子命名时使用这两个词,那就对他们不敬。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道德含义,“丈夫”这个词没有头是“天堂”,“一个人,一座山”是“神仙”,两者都很不好,所以人们不会命名他们的名字。 孩子这么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姓名作为 历史 文化传承的烙印,向来被各世代人们格外重视。姓氏则是与生俱来,使人无法随意改变的,而名字却是非一成不变的,而他作为每个人的称呼,历来是很有讲究和学问的。名字对每个人都是意义非凡,古人常说,名如其人,人如其名。起个响亮名字,还是挺费学问的,名字作为父母赠予第一份大礼,还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生的时光。

在古代,为孩子起名忌讳很多,不仅要按资排辈,还要注意同音与谐音的避讳,再加上阴阳五行,才能起出寓意美好响亮的名字,起名字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门保贵的艺术财富,聪明的老一辈,为了趋福避凶,利用自己的具大智慧总结出俗语,就是当今流传的"男不带天,女不带仙"。

这说法,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给孩子取名字,一定注意这两个字不可有,男孩不要带"天",女孩最好不带"仙"字。不过仔细想想,充满封建玄学色彩俗语,放在现今 社会 显然不合时宜,毕竟取名字随着世代发展早已不同往日了,更没有那么多的封建讲究。那么老以辈为何要有如此说法?。

这只不过人们传统封建思想。在长辈眼里"天“与"仙“有神仙寓意。古代的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之骄子,而"天"又是至高无上的,难免有些不妥,忌讳的,毕竟我们都是肉体凡胎,多半无福消受,不光不会给孩子带来福气,还会因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都为子女着想,尽量都避免使用这两个字。眀显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归根结底还是封建思想传统作怪。

古人起名是按辈分起的,一般最多二字,除了辈份之外,另一个字也不会乱起,因为古人会根据生辰八字,来推算个人五行补缺,为了压制自身不足,采取代替某属性来克制,从而补足自身缺点,使之福禄永伴孩子一生,顺遂如意。与其说名字的诸多讲究,不如说是父母对子女爱的表达。为人父母,向来向不会奢求子女什么,有的只是那份对孩子殷勤期待,与满怀平安 健康 的美好心愿。

男不带天,女不带仙。

一,做人要低调,在古代,天,在人间是帝王的敬称(天子),在人的幻想里(上天,天老爷),总的来说天是最高的境界了。如果,一个男孩一出生就带天字,1,太狂妄了,自以为是。别人说你好,你才算好。人是人抬高,船是水抬高。 2,无希望,一个男孩一出生带天,预表已经到顶了,没有生长的空间了,没有发展前途了,没有盼望了。

二,不张狂,仙,在古代是物类追求最高目标。如《西游记》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女人的心里总认为仙女是最美的女人。仙,又代表一点妖艳之意,古代的人又封建,如果,一个女孩带仙字,有不雅之意。

三,古代人虽然科学不发达,古人的思维还是很高的,男不带天,女不带仙。就是男不欺天女不欺仙,要成认高人,人要有约束,如果一个人无法无天,目中无人,灾难不远了。

谢谢阅览

“男不带天,女不带仙”,说得是起名字的习惯。

意思就是:如果生了男孩,名字里最好不要带“天”字;如果生了女孩,名字里最好不要有“仙”字。

过去有一种习惯,叫做“贱名好养活”。

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很差,所以婴幼儿夭折率极高。

因此,古人秉持着起贱名不易把孩子养死的心态,总是给他们起不好听的贱名,如“狗蛋儿”、“狗剩”、“铁柱”、“虎子”、“胖丫”等等,就是希望他们能身体 健康 。

似乎越是珍贵,就容易破碎。越是平凡,就越能扛得住老天的意志。

基于这种心里,有人才会说“男不带天,女不带仙”。

仙也好,天也罢,都是玄玄乎乎的。好像风一吹就散了,孩子就会被老天爷给收走。起了这种名字,让人无法心安。

但是,这都是封建迷信,毫无道理可言。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医学发达的年代,婴幼儿的夭折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你想叫什么名字就叫啥。

当然,或许有人会提出李天一、翟天临的例子——

但拜托大家动动脑子啊:

李天一如果改名叫李地一,就不会犯罪了?翟天临改名叫翟地临,就不会抄袭了?

别犯蠢。

这句话说的是起名的忌讳。

简单来理解就是男孩名字里不带“天”字,女孩不带“仙”字。

其实“天”“仙”两字还不全面,归结一句话是:名字不能起太大。

我们要敬神、敬祖、敬师……

看古代,皇帝的名字都要避开。

赵匡胤当了皇帝,他老弟赵匡义也不敢叫了,改名赵光义。

有句老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的出处就是地方官的名字叫田登,他规定不能发“登”的音,说“灯”也不行,谁说谁挨揍。

这过节写布告的就费劲了,贴出去的是:“本州某某天要放火三日。”

自己小孩起名字,要避开老辈的字,甚至是音。

林黛玉她老妈叫贾敏,黛玉读书,碰到敏字,都要改个音。

她不敢直呼长辈名号,这叫敬。

这个道理搁到太极拳里叫示弱,示弱不是弱,是厚,厚积才可以薄发。

《太极拳图说》里,太极拳是面朝北打的,这不是必守的规矩,祖师爷是提醒我们敬拳。

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地主宰,我们面北是让心归真。

道家认为面朝北小便就是不敬,甚至吐痰、擤鼻涕都不太合适。

所有有形的东西,都不重要,要往里面找,这就是内家拳,内家的含义。

太极就是不阴不阳,不走极端。

太雅会出问题,有些人努力的去躲那俗:

曾经有讽刺歌谣这么说:粜米的唤子良,卖肉的呼仲甫,开张卖饭的呼君保,磨面登罗的叫德夫。

再举个例子,躲开凶字:

有些人名字里带个“亚”字,这个简化字已经看不出什么了,我们看看象形字,就是墓,中间是主,四周是陪,不那么重要所以叫亚。

还有“真”字,把这个字倒过来看看,是个“首”,头朝下的。

太极的意思是中和,举例一个好名字:

韩愈,愈是超过的意思,看韩愈字什么?——退之。

一进一退,才叫道。

都已经有名了,还起个字干啥,多此一举吗?

不是的,起字,是为了敬名。

长辈的名字,自己不能乱叫。自己的名字反过来了,只能长辈叫。

这时候字,就起作用了,字是给别人叫的。

在中国古代 社会 ,一个人的名字很重要,因为古人认为姓名可以影响到以后的五行和命格,乃重中之重,不可马虎。当然,农村家的 孩子取名比较随便,像什么“大牛”、“二狗”之类的,好像也蛮多的。这也没办法,普通老百姓没钱没文化,取名是为了好养活。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坐不住了,上来就是一顿举例,像“朱元璋”之类的案例劈头盖脸地甩了过来,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单是 “重八”这两字,我就觉得不简单,而且,就算是有那也是个别案例,占比不到百分之五。中国的姓名学,源自于命格五行,首先我 们要看命格的五行喜忌,命格所属的五行俗称“日元”,看他命格的五行缺少了什么,所谓“五行齐为人居上品”,意思是一个人的 命格或名字最好是五行平均,他的人生就会较为平稳。

除了考虑五行外,姓名又分为五格,即是天格、人格、地格、外格和总格。天格是我们的姓氏,本身无吉凶之分,但它可以代表长辈 缘,对我们将来在 社会 上的工作亦非常重要。地格代表少年时期的运气,亦可看出子女情缘。人格代表主运和成功运,为姓名学之重 点。外格为中年运程,代表着社交活动,人际关系等等。最后是总格,称为晚年运,是否能福荫子孙,安享晚年。

而民间流传的“男不带天,女不带仙”,意思就是取名字切勿取得过大,不然你命格驾驭不住,反而会影响了你的五行平衡,造成意 想不到的灾祸。一来,古人祭祀拜天,对上天和神明保有敬畏之心,所以你名字中最好不要带“天”、“仙”、“神”之类的字;再 则,古代的皇帝号称天子,你名字中带“天”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是要坐牢问斩的;最后一点,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谦逊有礼,你 名字取得这么高调、霸气,难免会招别人闲话,说你不知谦虚,不懂礼数,此乃文化大忌。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名字的意义可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比如“男不带天,女不带仙”也没有那么严谨了。我们并不一定要过 分拘束自我,但是也不能太儿戏,其实名字中包含了父母对你的期望,名字简而不俗、亲切顺口就可以了!

农村正堂供奉的牌位都写上“天地宗亲师"

五个字,第一就是要敬仰天,尊敬天,供

奉天,天最大。大就用“天”来形容,如天大

的事,纵有天大的胆,也不能怎么怎么……

天属阳,地属阴,天为乾,地为阴,男生

虽也代表阳刚之气,代表乾,但不能曰之

为天。皇帝都只能称其为天子,他这么一

个一国之主,之首,之王,都还只是个天

之子,你取名岂敢称天!那是犯了大上。

所以“男不带天”。

“女不带仙”,很多人看到“仙”字,也许会

联想到狐狸,狐仙。所以女的取名一般

不带“仙”字。小凤仙不就是个妓女吗?

我们读书时一个男孩子名字叫何伏龙,结果在一个小雨天气被旱天雷劈死了,三人并排走,就劈他一人,关键他还不是个子最高的那个。后来家里人请人来看,说是小孩名字太大,压不住,老天爷收走了。

“男不带天,女不带仙”的意思是说,男人取名字的时候,不要带一个“天”字,女人取名字的时候,不要带一个“仙”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在取名字时的体现。按现在来说,应该属于迷信的范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此,被现代人所抛弃,也就没什么好忌讳的了。

现在谈一下,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个的禁忌,“男不带天,女不带仙”。这与阴阳观念有关。阴阳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观念。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阳名不同,但其实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是看不见的一面,阳是看得见的一面,阳是热的,阴是冷的。因此,中国人把人也以阴阳相分,男人被称为是阳性,女为被称为阴性。在任何事物中,阴阳都必须平衡,阴阳平衡了,事物才会成长发展,阴阳不平衡,事物就会消灭死亡。人本身就是阴阳和合的太极。因此,起名字的时候,就要考虑阴阳平衡。男人刚强,就要用阴柔来平衡。女人阴柔,就要用阳刚来平衡。在自然物中,天是纯阳的。是乾卦的代表。男人本已阳性,又以纯阳之天来命名,就和是阳盛衰,不利于生命发展。所以,男不带天。

仙,是阴性的,柔性的东西。神仙鬼怪,都不是生活在阳间的。所以,仙代表的是阴性。女人本性属阴,再以阴柔命名,就会形成阴盛阳衰,导致阴阳不平衡。所以女人不能以仙命名。其背后的根本目的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也就是在人生的每个方面,都要考虑阴阳平衡的问题。男带天,女带仙的意思,就好比是夏天偏要考火炉,冬天偏要扇扇子一样。对人生没有好处。

这种规定,按阴阳理论来说,似乎很有道理。但在现实中,并不影响什么。所以,现在人就不太在乎了。

这种起名的禁忌在文化的本原上,与五行平衡是一样的。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个闺土。鲁迅说他是因为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闺土。五行的观念,是在阴阳基础上的发展。说的是在人的生辰八字中,如果缺了那一项,就在名字中补上。所以,才有闺土的名字。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当然,这也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文学观念。

比如今天2019年12月10日0时15分出生。按天干地支记年的八字是,己亥年、丙子月,辛巳日,戊子时。年干属土,月干属火,日干属金,时干属土,这个八字中,缺水缺木,多土。于是,在起名的时候,就会有意用带木字旁和水字旁的字,以达到五行平衡的目的。因为八字只有四个时间,五行最低也要缺一个。

这些起名的禁忌,是与当时的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禁忌没有科学道理,也不必太在意了。做为一种文化了解一下就行了。

古人认为,浩渺的高空之上,万里云雾之遥,那里有道门,叫做“南天门”,过了那道门,就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叫做天上。于是古人传下一个给孩子起名不成文的规定,叫做“男不带天,女不带仙”。 因为由敬生畏,而不能“造次”。

▲ 像咱这样还敢起个名字叫“天”或“仙”?

“天”和“仙”为三界之首之字 冒昧使用会亵渎神灵

在我国古代,古人认为“天、地、人”组成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范围。天界也是“天人”,也即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在《西游记》里描述颇多),而作为地界俗世的人,不仅靠天赐福,而且要靠天吃饭,很多事情,都必须尊崇天道才能行事顺畅。

▲ 进入天界之门,传说中的“南天门”

如果给孩子起名,随随便便用“天”字和“仙”字,不但不配,更是亵渎神灵之举,因此,老祖宗才留留下了在给孩子起名时“男不带天,女不带仙”这一传统说法。

▲《西游记》中的天庭

“天”和“仙”所带气场过大 为常人难以承受之字

在起名中,古人是很讲究的,古人认为,给孩子起名带“天”和“仙”字,气场太大,这样容易折杀命里的福报,不好养,特别是一些寻常百姓人家的孩子,这两个字任何一个在名字里使用,都是常人难以承受之字,需要慎用。相反,古人在给孩子起名,尤其是小名,寻常百姓多喜贱名,如“毛毛”“狗狗”“蛋蛋”等。

▲古人说法是,为了孩子好养,不起“大”气场名字。

“天”和“仙”为特有用字 随意使用便是狂妄自大

在我国古代,“天”和“仙”字用在人名的称呼,也并不是绝对没有,比如袁天罡(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道士。),但是十分稀少,一般寻常之人是不会用的。

先说“天”字,在古代, 它有一个代表性的应用,即古代的皇帝称 “天子”,自然,“天”字对百姓起名基本属于忌讳之字。

▲朱元璋:我是大明的真龙“天子”,独一无二。

再说“仙”字,虽然, 这个字在古代帝王家没有专指,用“仙”字作名,也不会犯了帝王的忌讳,但是随意滥用却可以为世俗所不齿,因为 在中国古代,仙字可以指长生不老之人,也可以指道家的女修行人,比如“仙姑”;也可以引申为在某方面才能卓越,超凡人上,比如“诗仙”李白;也可以指某个女子长得特别特别的漂亮,然后人们夸她“仙女”。 因此,作为寻常百姓人家的孩子,这个“仙”字又有几人愿意给孩子起这个字当名字呢!

▲ 李白:以诗居“仙”者,千古太白第一人。

结语:

在今人看来,“天”和“仙”都是很大气和寓意吉祥的字,而且今人想用就用,也没有人太过在意什么。但是,在古代,不论从人们对天地和神灵的敬畏方面来谈,还是从人们俗世的规则来谈,“天”和“仙”都不是你想用就能随便用的。要么,因为造次惹来一场官非,要么因为狂妄自大惹来人们的非议。

▲ 起啥名字好呢?让为师想想:谦逊、含蓄、有大志。

总之,这两个字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它们太过于神圣,在古人的观念里,有神圣,即便是敬畏,自然,古人一般是不拿它们给孩子起名的。

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较为常见,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东平邑,济宁,梁山,鱼台,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广东新会、博罗、阳江,广西田林,云南陇川,四川合江,江苏句容县,浙江义乌、诸暨、富阳、临安,福建的惠安、埕边、秀涂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也有此姓。骆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原的巨宗大族,称王内黄,十分显赫。此后至隋唐,骆姓在今河南之洛阳、内黄等地繁衍迅猛,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千百年来骆氏已经播迁到世界各地,虽其宗支繁衍,广布四海五洲,派系众多,但在长期的历史风雨的锤炼与洗礼中形成了自己一脉相承的骆氏文化。因内黄骆氏则是骆姓家族的最大种群,于是骆姓文化也就留下了深深内黄胎印。

一、内黄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太常博士林宝奉诏撰成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望出内黄、会稽。”春秋时齐国都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是骆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出自姜姓的这支骆姓应是黄帝和颛顼、帝喾之后(见刘保才主编《颛顼帝喾陵》14页,2001年3月编印)。骆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原的巨宗大族,那时骆姓在内黄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称王内黄,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此后至隋唐,骆姓在今河南之内黄、洛阳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众,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据北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公元976——980年)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史乐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时相州内黄郡有“扈、路、骆”三大望族,并逐渐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迁繁衍。宋元两代,称盛于江浙一带的骆姓,播迁到今福建、广东,待成为闽粤两地的较大家族后,又逐渐播迁云贵等地。明初,山西骆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等沿海省份之骆姓渡海定居台湾或东南亚地区。骆姓子孙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播迁,早已广布天下,然而 “郡望内黄”却能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其寻根的重要依据。

二、内黄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姓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是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骆氏就是一个把郡望作堂号的氏族,把本姓的堂号定为“内黄堂”(此外还有“才子堂”、“河南堂”、“瓯香堂”等)。“内黄堂”也普遍是骆氏一些宗族祠堂的堂号。在某些骆氏聚居区,我们至今仍旧可以看到一些骆氏祠堂悬挂着“内黄堂”的大匾,在祠堂的明柱上题写着崇拜祖先、继承祖风、光耀门庭等内容的楹联。有一幅宗祠通用联为:“内黄世泽,江国家声”。上联典出骆姓郡望内黄,下联典指唐右骁卫大将军骆奉先,累封江国公。

在闽南滨海,骆姓人家的门额题匾尽是“内黄世第”、“内黄衍派”,门联为;“四杰家声大,内黄世泽长”。上联句意指唐代文人骆宾王,他早初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闻名,合称“初唐四杰”。下联句“世泽”一词典出《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内黄祖先的遗泽绵远流长、光被后世而感到骄傲。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内黄辈字

中国姓名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有的家族有“辈字”,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就能体现出该人是该家族中哪一辈份的人。例如孔、孟、颜、曾,以及其他显赫名门望族、大姓人家的后人,都用由历代帝王御赐的,或由祖上按着一定文化蕴义排下来的,在以后各代中都用这个固定顺序排下来的字作为名字的用字,那一辈用那一辈的字,一代传一代不错乱,形成家族的名字文化。

目前的研究表明,骆氏没有一个统一的辈谱,但不同地区的分支却有自己的辈谱。其中重要的一支是“内黄骆氏辈谱”。

该支派是以姜尚之孙、姜国辅(赢氏)之子骆志豹为首,骆志豹之后代有二十字辈:“文 鲜 静德 辅,可 以 登 中 国。转廷 开 科 选,光 显 裕 后 荣。”

骆荣峰之四十八代玄孙骆宾王之后有二十字辈:“寿 德 廷 芳 远,荣 思 瑞 应 长。礼乐 开 科 第 ,诗 书 启后 祥。”

骆祯祥之后有二十字辈:“先 陛 文 武 辅,光 辉 富 贵 荣。勤 学 朝 天 子。诗书 治 大 国。”

骆治平和骆赋合并取名骆百总,后有有八十字辈:“百 大 酉 朝 金,图 源 汝 以 先。在世 安 邦 国,光 前 裕后 荣。兰 桂 腾 芳 显,永 远 扶 明 君。启 述 增 辉 连,明 德 应 家 祥。同 登 仁 义 训,永 迪 效 忠 良。雄伟 高 科 志,全 通 文 武强。圣 贤 傅 仕 第,富 贵 显 荣 昌。锦 秀 诗 书 礼,辅 仁 镇 法 纲。”

总计起来,骆姓的内黄辈字有一百四十之多,居所有支派之首,彰显出骆氏与内黄的特殊情结及历史渊源。

四、内黄儿女

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势力扩张,无一不伴随血腥的杀戮,人民流离失所,飘泊天涯,以求一方净土,得以安身养命。时江东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长江天堑阻隔刀兵,于是骆氏离开望地内黄大批南下,天各一方。但是无论他们飘落何处总时代牢记自己是内黄儿女,心底永远耸立着最神圣的丰碑——内黄。

从庆祝马来西亚骆氏同宗社成立75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骆氏宗亲们的“内黄儿女”情怀。2004年8月31日,骆氏宗亲在槟城湖内国际体育竞技中心举行了名为“内黄之夜”的大型庆祝活动,马来西亚各社团代表、社会贤达、新闻记者以及海内外各地骆氏宗亲代表团莅临庆典。会上进行了剪彩、击鼓、鸣锣仪式和骆氏宗亲社与海外宗亲团互赠纪念品等活动和充满浓郁民族风味的舞蹈与舞龙表演。场面宏大,热烈隆重,宴开250席,盛况空前,打破槟州有史以来血缘性组织活动的记录。骆氏同宗们兴奋异常,一个个挥毫泼墨,写诗赋文寄托他们对故土内黄的幽思。台北骆姓宗亲会总干事骆金榜先生在诗中写道“缅怀祖泽流芳远,中外内黄誉大千”;香港骆氏宗亲联谊会代表团的贺词是“内黄儿女多奇志,敢闯四海谱新篇”;香港骆氏宗亲会骆汉生、骆汉瑜在诗序中写道“内黄盛会,四海亲朋。云集槟州,欣然有感。借诗助兴,赋此同庆。”于是他们题七律两首,诗中有“宗人海外内黄系,社典囊中渭水流”和 “椰水香江万里尘,结亲尽属内黄人”的佳句;;惠安张坂下宫罗振祥、骆炳江先生在贺诗中写道“内黄堂上存根本,创业史中记姓名”;惠安张坂沂元公宗祠庆贺团骆玉森、骆榆先生在贺词中写道“氏号内黄未改名,邑人相约槟城来”;福建骆维藩先生贺词的题目是“发扬内黄宗族四大光荣传统精神”…… “内黄”二字叫的那么响亮、那么亲切、那么神圣!这就是骆姓儿女对“内黄”母亲的呼唤!

五、内黄精神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夏文化发祥之地。四千五百余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乙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内黄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风沙洪涝恶劣生态环境的砥砺造就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内黄人文精神。骆姓早年在这块古老大地上聚族而居,生生不息,繁衍蕃盛,既是“内黄精神”的创造者,又是“内黄精神”的传承者。由于改朝换代的战乱兵燹与黄河泛滥的重灾大害,骆姓带着永不泯灭的内黄之念,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古老的发祥地,走向东西南北、天涯海角,走向那陌生神秘充满诱惑的梦幻之乡。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华夏内地还是异域天涯,骆姓子孙都继承和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内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衍化为“忠孝节义,冒险犯难,刻苦耐劳,团结互助”(见骆志煌《骆姓在福建》)的内黄四大传统。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开拓、生存、发展、繁衍,拓荒一片片处女地,创造出遍布全球的无数个新“内黄”。例如骆姓就是我中华民族胼手胝足开辟东南亚功臣之一。骆姓历代祖先忠于国家,孝于民族,存天地正气,树千秋楷模者,史不绝书,人文蔚起,贤豪辈出。

噫嘻!美哉,骆姓!

骆姓大统为一宗

骆姓主要有三大支:任姓、姜姓、嬴姓。

1出自任姓。黄帝之后有十二姓,其一为任姓。任姓之后有谢、章、舒、洛等氏族,而洛姓氏族就是骆氏族,古时洛、骆通用。

2出自姜姓。据《姓谱》和《元和姓纂》所载,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其名为氏。

3出自嬴姓。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为嬴成,建有大骆国。其后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骆姓源出会稽,世绍内黄。依历史推衍,可能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黄帝的三子骆明的孙子,《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又是禹之父,可见骆明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儿子。南宋罗汉专事记录上古传说的《路史》称:“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峪,故周至也。”清乾隆《周至县志》说:“骆峪盖古骆国也。”民国《广曲两志》记载:“五帝时,鲧父骆明封于骆,为骆国。”《西安通览》说:“骆峪湖南有石墙断垣,相传大禹之祖父骆明氏之国。”但有明文记载者,则为周代齐太公姜子牙之后,据各地《骆氏家谱》记载,公子骆为齐太公的世子,庶子,四子,可能是古代都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字迹辨认模糊,或者是逐辈口传造成以误传误。有网络文章明确指明,齐太公姜子牙之后的公子骆,源自黄帝三子骆明在骆峪袭封的骆国的后代嫡孙,为骆国的骆氏公子,成为公子骆,商末周初,各路诸侯纷起伐纣,公子骆投奔姜子牙任裨将,并拜姜子牙为义父,屡获战功。周武王分封公子骆于齐国营丘,后世以骆为姓,数千年来散居全国,并拓殖海外,实为我中华民族胼手胝足开辟东南亚功臣之一。虽其宗支繁衍,派系众多,但皆一脉相传,极少别支杂系渗入。历代祖先忠于国家,孝于民族,存天地正气,树千秋楷模者,史不绝书,真是人文蔚起,贤豪辈出。

依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老早便繁荣滋长于江、浙一带的骆姓,统统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四千多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则南方骆姓人家,当是有大功于中华民族的疏九河,平水土夏禹王(姒姓)的后裔,夏禹王又是黄帝三子骆明的孙子,家世背景,光彩无比。

内黄,会稽”。则与前说禹王有关。按史记载禹王东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遂葬于此,陵在今绍兴城东会稽山,笔者家谱头序亦载《吾族源出会稽》,而祖庙神主牌上额刻有“内黄郡”三个大字。现在浙、闽、鄂诸省宗亲,皆以公子骆为始祖,都可见其正确无误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2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寿100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3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4世,帝喾:娇极子,名(俊-亻)。生而祥灵,年15,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30,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5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螈,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

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6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7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8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10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11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14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15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19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20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21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22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23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24世,公叔祖:诸(幸攵皿)子,嗣位豳国。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26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98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羡里,后6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7年而崩,寿97岁,谥为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今陕西省咸阳西北18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28世,武王发: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寿93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为: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不详)诰封贞静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时,寿89岁,诰封专肃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时,卒于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时,寿76岁。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发、重邑、应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统伯(阮伯)、耀高(叔蒿)、谓明。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

配山氏,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寿69岁,谥端庄夫人。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配宣氏,生于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时,寿85岁,谥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载(栽)、骞、颜;京,配万氏,生子二:羡明、羡光;襄,官太傅,配华氏,诰封紫阁夫人,生子四:丰、礼、鳌、鲁。

6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时,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时,寿64岁,谥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于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时,寿 73岁,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绍甲。

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春秋晋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二、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

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3改姓

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党员杨靖远,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原姓马名尚德。

4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三、少数民族杨姓

白族杨氏 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 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 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 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 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介绍文件

杨姓迁徙史

杨姓迁徙史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台湾杨氏

台湾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莱。”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湾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湾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湾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20余家。

香港八闽弘农杨氏

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 (“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

移居海外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

宋朝的富庶超出你的想象,回到宋朝当王爷会有怎样的人生体验?

公元960年,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