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的态度 江西苏维埃和西北苏维埃有什么不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对宗教的态度 江西苏维埃和西北苏维埃有什么不同?,第1张

不同之处:

在西北苏区实行容忍宗教的政策,做礼拜自由,所有外国教会的财产受到了保护,外逃传教士被请回去到他们的教民那里去工作。在江西苏区进行普遍的“反神”宣传,所有寺庙、教堂、教会产业都被没收为国家财产,和尚、尼姑,神父、牧师、外国传教士都被剥夺了公民权利。

江西历史

名称由来

江西省,简称赣。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

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秦汉

秦始皇统一之后,设立九江郡(郡治并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寿县),在今江西境内设有7个县。

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从此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

下辖 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淦、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今天的南昌、赣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时县城的基址上发展而来。

汉朝豫章郡的属县 县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庐陵 吉安市

彭泽 湖口县

鄱阳 鄱阳县

馀淦 余干县东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赣 赣州市

新淦 樟树市

南城 南城县东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于都县东北

艾 修水县西

安平 安福县东南

海昏 永修县

历陵 德安县东

建成 高安

蠡阳 都昌县西

南野 南康县西南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

六朝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

西晋末年,由于永嘉之乱的影响,中原地区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使得这一带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成为当时南朝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

隋唐

隋代将州的级别降与郡同,此时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

唐代增加到8州37县,8个州分别为:

洪州

饶州

虔州

吉州

江州

袁州

抚州

信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

733年,唐玄宗将道增加到15个,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下,这时江西不仅北部鄱阳湖平原及赣江南北通道沿线地区,而且边缘丘陵区带也广泛开发,陆续设置县治。

浮梁(今景德镇市)的茶叶、昌南(景德)镇瓷器已为著名商品。

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开辟了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赣江开始成为联系岭南和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路,沿线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赣州),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

五代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建都于今扬州),后辖于南唐(建都于今南京)。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军,划6州、4军、55县。

交泰元年,南唐元宗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朝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开发的重点地区。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 。

此后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

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与江浙大致相仿,明显领先于附近的广东、湖南。

元朝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

这时设立的江西行省辖区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

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

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丰、铅山 2 直隶州以及 48 个县、16 个县级州。

明清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

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 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

明朝广东单独设省后,至今江西的边界变化很小。

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另外有三位藩王(宁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饶州府(鄱阳)和建昌府(南城)。

明代,南安府(大余)的梅关和赣江仍是是联系广东和长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线路,赣江沿线城市的工商业更为繁荣,除了传统的四大城市以外,樟树镇、吴城镇成为新兴的航运与商业中心。

东北部的景德镇和河口镇(铅山)则是著名的手工业中心。

以上四镇,并称为“江西四大镇”。

同时,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较低的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移民,从事小商业或农业。

清朝

清代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

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

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军和太平天国反复争夺的地区,因而损失巨大。

人口从1853年的2450万人急剧下降到1873年的1770万人。

1861年以后,九江被辟为长江上第一批三个通商口岸(镇江、九江、汉口)之一,作为江西省的门户,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经济中心,名列中国三大茶市(汉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长沙、九江、芜湖、无锡)之一。

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供汉阳铁厂需要,属于汉冶萍公司,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以方便煤炭外运。

不久又利用日资修筑了南浔铁路。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

江西省共辖81县。

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

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从1917年-1918年开始,赣南的钨矿开始大规模开采,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物资。

1926年,9月19日、10月20日和11月7日,蒋介石率北伐军三次进攻南昌,是北伐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消灭孙传芳的主力部队。

国共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

主条目:江西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主条目:国共内战战斗列表

国共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发端于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暴动。

这一时期,中国 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苏区。

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苏区(由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而来,包括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安福)、闽浙赣苏区(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湘鄂赣苏区(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最重要的则是中央苏区,包括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于都、兴国、宁都、会昌、寻乌、黎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设在瑞金,称为“红色首都”或“红都”。

1930年-1934年,国民 对江西苏区进行了5次军事围剿行动,其残酷的两方对战和清洗(包括红军内部清洗和战后 的清洗)造成人员大量死亡或逃离,使得江西的人口锐减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万人。

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个省份。

(占 方面的17%, 方面的2/3)

1934年3月,国民 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随后推广到全国。

此外,每年盛夏,国民 各机构大批人员从南京前往“夏都”庐山避暑,并在庐山上建立军官训练团等设施。

1936年,经过湖南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使得江西失去过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东西向的浙赣铁路通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九江口岸开始衰落下来。

老区苏区指的是哪些地区:①革命老区:中国革命的胜利,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中国***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称之为革命老区。简称:老区 。 ②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因普遍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简称为苏区。苏”是指“苏维埃”,俄文COBET(英文:soviet)的音译,“代表会议”或“会议”的意思,是十月革命后俄国(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第一份党纲即明确提出“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党的“二大”后又进一步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因此,苏区即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地区的简称。

一、姓氏源流

游(Yóu 游)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

得姓始祖:从《元和姓纂》一书考证,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故子游就是游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号子大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三、历史名人

游 吉: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 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 复: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游 酢: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福建省)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 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游 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

游明根: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广平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40来岁的进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眬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色,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在此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此外,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冯翊堂”、“广平堂”、“追思堂”、“东兴堂”、“聚辉堂”、“聚顺堂”等。

============================================================

游姓宗祠通用对联

〖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声实俱茂;

秀美而文。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游雅,累官雍州刺史,甚有惠政。下联典指春秋郑国大夫游吉,美秀而文,熟于典故。

尚书世第;

鸿胪名高。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

〖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郑国家声远;

建阳世泽长。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游姓的起源于春秋时郑国。下联典指北宋游氏名人、哲学家游酢,建州建阳人。

程门新世第;

立雪旧家风。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

〖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大鸿胪仁和有礼;

贤卿士美秀而文。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即子太叔,美秀而文雅,熟悉典故,继子产执政。

独步六朝之伯始;

并膺三辟于高闾。

上联典指后魏·游肇,字伯始,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外宽内刚,耽好经传。下联典指北魏·游明根。

-----------------------------------------------------------------

〖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九言教晋卿,郑相声名周代震;

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

基开阔滩,分坝头九大房,星罗棋布;

派衍椷林,自建阳而庐陵,椒盛瓜绵。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绍定夫之徵,读圣贤书,方不愧建阳门第;

继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郑国家声。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

============================================================

附录:游姓典故、趣事

〖求字〗

游宗谦去探望书法家王百谷,王百谷当时正在写字,没来得及与游宗谦寒暄。游宗谦不由大怒,便指着王百谷的字大骂道:“你以为你写的字很好吗?哼!在我们莆中一带都把它看得如粪便一般。”

后来游宗谦将离开王家,想求王百谷一幅字,碍于面子,不便索取,便令侍儿范鹿去求。王百谷也不答话,提笔便写。写完,对范鹿说:“把字拿好了。见了你家相公,对他说:又担了几石粪便来家了。”

——明·姚旅《露书》

--------------------------------------------------------------------------------

中国人民 游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游好扬少将

游好扬(1916-1991),江西省赣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军部警卫排副排长,红1军团保卫局警卫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特务团副连长,120师358旅716团连长、营长、副团长。参加了五台、张家庄、陈庄、宝鸡等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358旅716团团长,第一野战军第1军师长。率部参加了包头、沙家店、黄龙山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某师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某军副军长、军长, 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7月30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5岁。

游胜华少将

游胜华(1912-1996),原名游辉贵,江西省赣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任乡农协书记长。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4军11师军医处医兵。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卫生部医生,军团司令部卫生所医生,军团医院医务科科长,后方医院第二所所长,第1师3团卫生所所长,红1军团卫生部医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第1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处长,防疫局局长,负责志愿军反细菌战、云南防疟、舟山防丝虫病工作。在朝鲜因车祸受重伤。一度转业任湖南医学院院长,河北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后回到军界,任 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因病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7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江西苏区的建立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1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江西苏区的建立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基地,使他们能够组织和培训革命队伍,制定并实施革命策略。苏区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场所,使得***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斗争能力。苏区的存在也鼓舞了广大农民和工人,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弊:经济发展受限

由于苏区处于敌后,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和打压,苏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市场闭塞等问题使得苏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也给苏区的建设和革命斗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利: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江西苏区的建立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得他们能够在农村中开展土地革命和农民运动。苏区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等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强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革命的意愿。

4弊:军事压力和游击战争的限制

苏区的建立也带来了军事压力和游击战争的限制。国民党军队对苏区进行了多次围剿,给苏区的建设和革命斗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游击战争的特点使得苏区的发展和稳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

5利:革命理论和组织经验的积累

江西苏区的建立使得中国***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理论和组织经验。苏区的建立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策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弊:政治局限和思想僵化

苏区的建立也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局限和思想僵化。由于长期处于敌后,苏区内部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政治环境,思想上容易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这种局限和思想僵化对苏区的建设和革命斗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江西苏区的建立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基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然而,苏区的建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如经济发展受限、军事压力和游击战争的限制等。

尽管如此,苏区的建立仍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理论和组织经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中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和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吉安东固、万安、泰和、永丰、赣县(赣州)、大埠、信丰、雩都(于都)、寻邬(寻乌)、南康谭口和兴国崇贤等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8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组成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

1929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第十六纵队和兴国游击队组成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风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

5月,由红五军留在永新的一部及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独立第五团,陈雷任团长。同年冬,吉安、延福地区第三纵队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团。这时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

1928年2月至7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在闽西地区发动平和、龙岩、后田、永定和上杭蛟洋等地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成立了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为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向赣南进军。

2月11日,红四军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区,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旅大部,俘敌800余人。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

3月中旬,红四军利用闽西敌军兵力空虚之机,第一次挥师入闽,在闽西地方党和邓子恢、张鼎丞等率领的革命武装配合下,首战长汀附近的长岭寨,击溃闽西地方军阀、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击毙旅长郭凤鸣,进占长汀县城,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在赣西南、闽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

3月底,红四军由闽西回师赣南,进占瑞金、雩都(于都)、宁都、兴国等县,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4月初,红四军在瑞金同从井冈山转移到赣南的红五军主力会合。5月至10月间,红四军乘福建军阀部队主力去广东参加粤桂军阀战争的机会,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闽西工农武装的配合下,歼灭地方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

1930年春,包括兴国、雩都(于都)、宁都、瑞金、安远、寻邬等县的赣西南根据地初步形成。

同年1月,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合编为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共2000余人。

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红四、红五、红六军军委和赣西、湘赣边、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即二七会议),决定将赣西、赣南、湘赣边3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统一领导赣西南的斗争。

3月22日至29日,在吉安富田召开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任书记。随后,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与此同时,包括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等县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3月18日至24日,在龙岩召开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闽西工农苏维埃政府,邓子恢任主席。

6月,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7月改称红三军)、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同年秋,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政治委员曾炳春)、红二十二军(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也编入红一军团。

8月23日,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兼总前委书记,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全军共3万余人。

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小布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同年12月周恩来到任前,项英为代理书记)。

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后,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并选举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63名。

11月25日组成以朱德为主席,王稼样、彭德怀为副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至此,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时辖有瑞金、会昌、寻邬、安远、信丰、雩都(于都)、兴国、宁都、广昌、石城、黎川、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等21个县,人口约250万。它对各地区的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的作用。(这是传统说法)

中央苏区从1930年10月形成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丧失,历时4年。期间,1931年9月,中央苏区的版图已包括永新、兴国、宁都、乐安、南丰、广昌、瑞金、遂川等31个县,自赣县至永丰纵约400里,由万安至瑞金横约300里的范围,与闽西、湘东南根据地联成一片。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1933年中央苏区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009年,国务院决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海西经济区的中央苏区县实行西部地区的政策待遇。

苏维埃根据地。根据查询信息显示,《红星照耀中国》中苏区是苏维埃根据地。《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勘察。

对宗教的态度 江西苏维埃和西北苏维埃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在西北苏区实行容忍宗教的政策,做礼拜自由,所有外国教会的财产受到了保护,外逃传教士被请回去到他们的教民那里去工作。在江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