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周瑜家族谱
轩辕黄帝46代孙: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年登基东迁河南洛阳中兴周朝在位51年生四子∶泄父、狐、武、烈)──47代:泄 父生──48代:桓 王(姬林,公元前719年登基在位23年)生──49代:荘 王(姬佗,公元前696年登基在位15年)生──50代:厘 王(胡齐,公元前681年登基在位5年)生──51代:惠 王(姬阆,公元前676年登基在位25年)生──52代:襄 王(姬郑,公元前651年登基在位33年)生──江西上饶周氏宗谱-玉邑山坂石潭边谱局资料53代:顷 王(壬臣,公元前618年登基在位6年)生──54代:匡王(姬班) ──55代:夷王(姬瑜) ──56代:简王(姬夷) ──57代:灵王(姬泄心) ──58代:景王(姬贵) ──59代:悼王 (姬猛);60代:敬 王(姬匃)──61代:元 王(姬仁)──62代:真定王(姬介)──63代:姬去疾,生三子:(叔,嵬,揭)──64代:姬揭──65代:姬桓,──66代:姬威,──67代:姬惠(武公班),──68代:姬杰(迁汝阳以国改姓周)──69代:周京──70代:周 勃(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44年生-前176年卒,公元前206年封降侯,勃官至汉丞相。生三子元夫、亚夫、季夫)待查考。──71代:亚 夫(官至太尉,丞相,封条侯)——72代:细柳堂 周 仲达──73代:常礼──74代:南 田──75代:周 辟(擢齐郡太守,遂居家焉,)──76代:周 堪(字少卿,官至太子少傅,光禄大夫)──77代:周 员(字泽润,官至齐郡太守)──78代:周 秘(擢陈留刺史,徙居汝阴)──79代:义 山(字季道,生俱慧根)──80代:周 清(字宇清,擢舒令,晋庐江太守,遂家于安徽庐江舒城) ──81代:周 荣(字平孙,官至太守,尚书令,生二子,庐江堂后世子孙颇为显赫为庐江舒城周氏大族)──82代:周 兴( 汉尚书郎,生二子,周景、周〈?〉) ──83代:周景(汉建宁年太尉,生二子,长子周忠为汉初平三年太尉,依据明解缙序文洛阳令周异为次子)──84代:周 异(东汉洛阳令,生二子,长子周瑜三国时为吴国前部兵马大都督,次子周理。)
周瑜下传周敦颐直系简表
始祖:周 瑜(字公瑾,公元175年二月十五生于庐江舒,建安15年即210年腊月初九卒于巴丘即今岳阳,葬故里庐江,擢吴前部兵马大都督,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曾暂居江西柴桑即今九江市,生
二子:周循、周胤,一女:周彻)—→2代:周 胤 (庆远堂周胤生于汉建安五年庚辰十月廿八日子时,即公元200年,享年四十。暂居江苏建邺即今南京,生三子,豫、泰、纂) —→3代:周 泰(居江西庐陵乌东即今吉安·,生三子,光苑、光煦、光熙。)—→4代:周光熙(光熙讳敬,擢晋宜春令,后转兵部尚书椽,生子范)—→5代:周范(生二子,显、柏。)—→6代:周显—→7代:周达—→8代:周崇武—→9代:周坦—→10代:周昉(仕齐为博士大夫。)—→11代:周征(擢桂州刺史,授兵部尚书。)—→12代:周玢(擢庐陵太守)—→13代:周穆(为江西省石阳令)—→14代:周汾翁(生于庆远堂梁太平元年丙子二月八日巳时, 即公元556年,为隋陈行军总管,骠骑将军,浙江会稽刺史,墓在吉安县油田镇九龙山乌东带源月形山,尚有原始的墓碑在。生四子。孟仁、仲仁、汉仁、举仁)—→15代:周孟仁(孟仁即归仁,祖居山东青州即兖州,隋末义宁元年登武进士,后为唐太宗麾下开国大将,授魏博节度使左迁湖广襄阳刺史,封息国公。生子五∶贵珠、贵琼、贵瑛、贵瑰、贵璋,一说,周归仁祖父青州刺史周穆久在外为官,因思念老家想后代回归祖籍,顾名思义给孙子起名归仁,因我国古代至今有延用传统起名规矩,为表明兄弟长幼尊辈顺序排列称:“伯(即孟,孟为妾妻所生的长子)、仲、叔、季”,因周归仁是周穆长孙故又称之孟仁。后因其打仗勇猛又被呼为猛仁将军而流传……)16代:周贵珠(唐贞观年进士。生子二∶文颖、文宝)—→17代:周文颖(唐永徽年进士。生子一∶安时)—→18代:周安时(唐总章年进士。生子三∶如锡、如鍉、如银。)—→19代:周如锡(生十八子加其兄弟6子一门共24人皆登进士第成为大唐24才子)—→20代:周弘谦(唐天宝年进士,生子一∶从昌)—→21代:周崇昌(唐永泰年进士, 廉、白二州刺史,始迁湖南道州)—→22代:周 寓(唐永贞年进士,生子一∶惟简)—→23代:周惟简(唐长庆年进士,生子一∶周瓖)—→24代:周 瓖(唐会昌年进士,生子一∶彦朴)—→25代:周彦朴(唐大中年进士,生子一∶虞宾)—→26代:周虞宾(唐天复年进士,生二子∶从远 、从本 )—→27代:周从远(宋建隆年武进士,生子一∶智强)—→28代:周智强(宋处士生子六∶怀成、怀识、怀铎、怀正、怀辂、怀德)—→29代:周辅成(即怀成, 宋大中祥符进士,清光绪10年周瑜故里庐江县志记载明万历23年文昌馆崇圣祠列有周辅成从祀,生子三∶敦颐、周砺、敦蒉)—→30代:周敦颐(始祖元公,辅成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1017年端午节生,1073年6月初七卒,为宋明理学爱莲堂创始人,生子二:周寿、周焘,按《周恩来家世》列周敦颐至周恩来世系表於後)—→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周姓始祖--后稷
2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世系
轩辕黄帝(姬轩辕)-1世玄嚣(即少昊)-2世蟜极-3世帝喾-4世后稷(弃)-5世不窋-6世鞠-7世公刘-8世庆节-9世皇仆-10世差弗-11世-毁隃-12世公非-13世高圉-14世亚圉-15世公叔祖类-16世古公亶父-17世季历-18世文王姬昌-19世武王姬发[参考《史记》中的《三代世系表》]-20世成王姬诵-21世康王姬钊-22世昭王姬瑕-23世穆王姬满-24世共王姬繄扈-25世懿王姬喜-26世孝王姬辟方-27世夷王姬燮-28世历王姬胡-29世宣王姬静-30世幽王姬宫湦-31世平王姬宜臼-32世姬烈-[参考《中国通史》]-33世姬懋-34世姬文-35世姬升-36世姬兴-37世姬晏-38世姬安-39世姬宏-40世姬明-41世-姬隐-42世姬寿-43世姬容-44世姬休-45世姬雄-46世姬辉-47世姬宽-48世姬员-49世姬成-50世周邕[他生于周末,跨越秦朝十五年至西汉初,从他起正式姓周]-51世周秀-52世周仁-53世周勃-54世周亚夫-55世周艮-56世周谯-57世周灵-58世周琪-59世周嘉-60世周纡-61世周理-62世周机-63世周仿-64世周景-65世周忠-66世周异[东汉末年人]-67世周京-68世周智[东汉两晋人]-69世周人-70世周球-71世周应-72世周道[晋末南北朝初期人]-73世周约-74世周燕-75世周表[南北朝末隋朝初期人]-76世才卿[归仁、隋朝人]77世贵珠[唐朝初期人]-78世文颍-79世安时-80世如锡-81世宏谦-82世崇昌-83世禹公-84世惟箭-85世环公-86世彦朴-87世虞公-88世宾公-89世从远[唐末人]-90世智强[五代后晋人]-91世辅成[怀成/宋朝人]-92世敦颐[濂溪夫子]-93世寿公-94世虞仲-95世兴复-96世时泰-97世南翰-98世德贞-99世富叟-100世明善-101世子美[周家开村公]-102宗杰-103世先公、潮公。
序言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编修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祖训
编辑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
字辈
编辑
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湖南衡阳蓝江周氏始迁祖彦升公,宋理宗时由江西吉水迁居衡阳南乡矮岭,派衍三房。长木甫公裔居衡阳木口、衡南石笋;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蓝江桥、祁阳大营驿、邵阳东观桥;三森甫公裔居祁阳马江埠、贵州毕节,字牌辈序:宗兴士起,上承祖光,训遵礼制,学景连芳,才可治朝,德足安邦,宏绪远裕,万亿祥昌,时逢盛世,祝寿昭彰,荣登先第,今古颂扬。彦升林甫公班行:碧添景有志 丹廷一宗家 再尚万年书 应时享荣华 鸿才克尊礼 高贤太极传 笃亲昭穆序 作述庆长绵 世代辅国政 功伟德乃彰 奉先惟思孝 丁衍愈辉昌
河南周姓族谱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
宁乡河坞周氏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年(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宁乡滩山周氏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四川资阳周氏祖先周应斗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省资阳县中和乡。迁居时间是在张献忠缴四川后随湖广填四川迁入四川。资阳周氏族谱:德作猷嘉战,光照景运祥,隆昌?杰起,宗范图书长,?奕徽谟烈,耀扬振典常,代承贤裔著,祖泽裕胎芳。 遂宁市汝南周氏用的字辈是:旧班行景桂添千万,(廷),仁义礼智志,信才文国大,友明子成应,理忠守以正,道宏行必茂,存良永吉盛,立德世荣昌。新班行汉相功勋(勲)懋,宋儒道(法)学名,贤才(能)沾国(君)泽,佑启(启)绍书香。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 ,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孙生(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
周氏图腾
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宝友启体,毅廷子尔,口为邦彦,可宗百世,泗枝永全,传其苗裔。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
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觉、4友、5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 7文 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15志16士17仍18先19绪 20祈21希22汝23代24兴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献42自43家44徵 45从46新47棉48太49衍50 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16楚17耀18均19铨20汝 21森22然23坦24锡25清 26林27熙28垸29钜30法 31材32炽33在34镐35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21 东 22邦 23 传 24盛 25世 26德27大 28 自29功 30崇 31源32远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为:
41世42代 43光 44先 45绪 46传 47承 48 基 49业 50雄 51忠 52良 53扬 54国 55瑞 56厚 57道 58继 59宗 60风
湖北郧县东良周氏字辈:凯 绍 兴 朝 业,荣 开 万 世 昌;茂 秀 光 泽 道,培 德 照 家 祥。
湖北汉川新农周氏字辈:文章中道国、德茂玉堂世(前后还有词段,需查族谱)
湖北宜都湾市周氏字辈:宗德传家本,祖善发庭源,永远世遵守,昌大必振宣,为济全仁义,怀才希圣贤。
敦本堂湖南衡阳周氏字辈(七甲周氏):福庚子志,文基扬万一,生世代隆昌,永颂家声大,常庆国运长,人和宣定德,诗礼启祥光,俊士辉宗第,英贤焕楚湘。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汝南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周氏寻根
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堂号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他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敦伦、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家族网周氏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是炎帝的后代,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周姓百科
周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周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周
一、来源有三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二、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当时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开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侵犯汉朝。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慰劳官兵。走近细柳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官兵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位传报,说是车驾到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2、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四、家乘谱牒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五、历史名人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著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瑜:三国时吴之名将,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核心提示: 原籍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曲塘村,现退休住无锡钱桥的周贤椿工程师,和原籍吉安县油田镇大庙前村,现在吉安县监察局工作的周氏族人周告根等,先后根据各自所藏祖传家谱讲:吉安周氏是三国大都督周瑜后代,瑜公第二个儿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贬发配庐陵郡,也就是今之吉安。 本文:淮海晚报2008年2月25日A11版,作者:周柏泉 周 毅,原题为:《周恩来家族祖居地变迁考》
中华民族家族谱牒,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据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周氏大典》述说, 祖居地在吉安吉水, 祖居地在吉安吉水, 祖居地也在吉安,周恩来祖上与吉安周氏家族同宗吗?祖居地是否也在吉安?为此笔者走访了吉安周氏族人。
一代伟人周恩来□周柏泉周毅
周柏泉:中国炎S谱牒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员、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会员。
周毅:华夏姬周姓氏源流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华周氏族史》编委会主编。
追溯周氏家族源头,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周族人的始祖──后稷(又名∶弃)。根据《史记》记载∶后稷乃帝喾之子,被封在陕西武功西南部,而帝喾则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嫡长子玄嚣之长孙。
1994年笔者就《三居金陵的轩辕黄帝嫡裔》有关周敦颐是周瑜之后发表了文章,考证出周敦颐是三国周瑜之后。既然周敦颐是周瑜之后,身为周敦颐33代孙的周恩来自然也就是周瑜之后代子孙。
一、从三国大都督周瑜到吉安周氏原籍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曲塘村现退休住无锡钱桥的周贤椿工程师和原籍吉安县油田镇大庙前村现在吉安县监察局工作的周氏族人周告根等,先后根据各自所藏祖传家谱讲:吉安周氏是三国大都督周瑜后代,瑜公第二个儿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贬发配庐陵郡,也就是今之吉安。赤乌二年(239年),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孙权准奏召回复爵,胤公回京途中卒于庐陵乌东(今吉安油田镇小庙前)。胤公有三子,长子周豫,汉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申时生于吴都建业,次子周泰与弟周纂属孪生兄弟,均于汉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十六日生于吴都建业,弟兄皆随父徙居庐陵郡乌东,弟兄三人安葬父母于乌东九龙山顶峰后,长子周豫与三弟周纂东归京都建业受封袭爵,后还居老家庐江舒(今安徽庐江舒城);次子周泰留下守护父母坟墓(至今还巍然耸立在九龙山顶峰上),亦袭都尉,吴宝鼎二年袭封都乡侯,遂始家庐陵乌东焉。泰公仙逝后,与刘氏恭夫人合葬乌东小庙前北边村九龙山龙脉上,该墓世代保护完好(墓由原始的糯米、桐子油、石灰、细沙掺和结合构成),其后便延传下来世居乌东成为今天吉安周氏大族。周告根说:他就是胤公次子泰公后代,祖上世代居住乌东守护胤公坟墓,是地地道道胤公守墓族。三子周纂随长兄周豫回京都袭都尉后以军功升吴威远将军,吴平权失,回乌东与族侄团聚,后寻风水开派安成郡蜜湖村,为江西省安福县枫田蜜湖之祖。
周告根所讲他们吉安周氏源流,与历史记载比较吻合。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229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明内阁大学士兼国史修撰解缙《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瑜长子循,早卒;次胤都乡侯,罪徙庐陵,后当召还,卒于乌东,长子豫袭都尉,居汝南;次子泰留乌东守冢,庐陵此公瑾之所以有后于乌东也。”明文渊阁大学士杨荣《周氏族谱序》:“吉水泥田之派,其先盖出吴将周瑜之子都乡侯胤始家庐陵之乌东”明内阁大学士金幼孜《周氏族谱序》:“周之先本吴将瑜子都乡侯胤,始家庐陵之乌东。”尽管谱书有攀附现象、谱序有伪托情况,但《四库全书・集部》中所载解缙、杨荣、金幼孜《周氏族谱序》是不争的事实。
二、隋骠骑将军、平陈行军总管、会稽刺史周汾翁据吉安《庐邑乌东庆远堂周氏族谱・卷四・猛仁将军襄阳刺史息国公归仁祖传》记载:“公讳归仁,青州益都人也。曾祖玢,本庐陵乌东人,官庐陵太守,晋青州刺史,居家州治东阳城,故称东城之派;祖穆,擢益都令,累至青州刺史;考汾,号汾翁,青州益都人,从军隋文帝,以功授骠骑将军,平陈九十行军总管之一,嗣擢会稽刺史,直谏炀帝获罪,避隐袁州北门,后还居庐陵乌东。”从这段文字记载,得知周汾翁祖父周玢原本庐陵乌东人,因任青州刺史,居家青州治所东阳城(今山东青州);父亲周穆也官至青州刺史,到周汾翁已是第三代,便成青州人了,因在隋文帝军中任职,以功封骠骑将军,是伐陈九十行军总管之一,大业间任会稽刺史,直谏炀帝被问罪,避隐到袁州北门(今江西宜春),后还居庐陵乌东(今吉安油田镇)。
《庐邑乌东庆远堂周氏族谱・卷四・周氏家谱序》还记载:“至玢公擢庐陵太守,升青州刺史,徙居州治东阳城,玢公孙汾翁公,从军隋文帝,以功授骠骑将军,为平陈行军总管,大业间擢会稽刺史,匹配吕氏夫人,生子四:归仁、仲仁、汉仁、举仁。举仁公从父还居庐陵乌东,生子恤,字傅生;归仁公中武德元年(618年)进士,应诏入都,归太宗麾下,从太宗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太宗即位,大封功臣,归仁公以功擢襄阳刺史,加使持节,都督魏博传诸军事,赐玉带,封息国公,出镇襄阳,贞观己亥卒任,奉敕葬城南二十里龙形山,享年五十有九,赠光禄大夫,钦加太保,德配李氏,帝宗室女,生子五:贵瑛、贵珠、贵琼、贵瑰、贵璋,俱进士第。”从上述记载,知悉迁居青州益都世系为:玢生穆,穆生汾翁,汾翁生归仁、仲仁、汉仁、举仁。
三、唐猛仁将军、襄阳刺史、息国公周归仁吉安《庐邑乌东周氏族谱・卷四・猛仁将军襄阳刺史息国公归仁祖传》记载的周归仁,是否濂溪先生周敦颐先祖周归仁。现根据《濂溪周氏嫡派族谱》展开考证分析。
湖南道县楼田濂溪故里《濂溪周氏嫡派族谱》(即《世家第谱》)记载周归仁的生卒年月、官衔、配偶、子嗣等,竟然与乌东谱记载一模一样,且字辈吻合,都是“仁”字辈;出生居住地域吻合,都是“青州益都”。要说是巧合,不可能年代、出生时间、官衔、字辈、配偶、子嗣及居住地域等都这样巧合。
嫡派谱中有篇落款为,唐大中三年(849年)长夏检校尚书右仆射兼东川节度使族人周墀谨撰的《家谱原序》,记载周归仁是“永城侯周才卿儿子”,但序明显有后人修改痕迹。该序落款“唐大中三年……”,历史上当朝人为当朝人作传作序,皆不称朝代号,仅称当时的帝王年号。乌东谱也有一篇唐代周墀撰的《周氏家谱序》,此序与嫡派谱序相比就颇原汁原味。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德延二州刺史周才卿儿子叫周怀义”,与周归仁字辈不合。旧时特别讲论字辈,除单名外,字辈都相合,再说归仁公十五世孙为“怀”字辈,哪有才十五代字辈就重复相同,岂不有丧伦理,何况是理学世家。另祖居地域不合,周才卿为永城敬侯,食禄永城,当居住永城。永城在今河南,而谱书称周归仁为青州益都人,青州在今山东。若此归仁公应为永城人,而非青州人。籍贯一般以迁到居住地三代以后,才能算该居住地的籍贯。周才卿是永城人,其儿子即便在外地生,仍是永城人。而乌东谱序则不然,所说史实符合规律。序中阐述归仁公曾祖父周玢因官迁居青州益都(东阳城),到归仁四代;归仁公父亲周汾翁,生四个儿子,叫归仁、仲仁、汉仁、举仁,都是“仁”字辈,颇符合历史。
为什么会造成谱序被后人修改?原因还得从撰者周墀说起。在唐代同一时期出了两个周墀,且名讳字号相同。一为汝南周墀,字德升,官至刑部尚书、丞相;一为庐陵周墀,亦字德升,惟号沂滨,以子贵诰赠大理寺评事,但居住地域不同,各自有祖。据正史、谱书记载,汝南周墀先祖世系为强-灵起-炅-法明-绍德-恽-沛-F-墀,墀生四子:宽饶、咸喜、承规、承矩;而庐陵周墀先祖世系却为玢-穆-汾翁-举仁-恤-敏-隐-以清-墀,墀生子整,整生四子:庭显、庭光、庭实、庭充。两位周墀名讳字相同,属同一时期人,造成后人混淆。本来序是庐陵周墀所撰,但汝南周墀是丞相,树大,加上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推介,后人在不知详情时皆攀附到汝南周墀身上。
嫡派谱中两篇源流序言《家谱原序》、《周氏谱系源流》,经反复推敲论证,笔者认为是道光续谱时,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修改。
嫡派谱毕竟是理学、文学大家嫡传后裔编修,其史实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尤其明朝三次修谱特具客观性,不攀附名人,不乱列世系,不乱接姓源,惟根据祖上留存老谱资料,从山东青州周归仁始祖起叙。即便是道光修谱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修改谱序,附上汝南周氏支系源流,也仍按老谱从归仁公始叙,这就是该谱可贵之处。
嫡派谱自青州益都周归仁开派,到理学大家周敦颐十六代,世系清楚,无论从代数、时间、帝王年号及生息繁衍考证,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根据唐代石阳(今江西吉水)泥田周墀《周氏家谱序》、《猛仁将军襄阳刺史息国公周归仁祖传》及道州周惟简《周氏家谱序》,再综合湖南道县楼田《濂溪周氏嫡派族谱》研究考证,笔者认为周归仁是隋会稽刺史周汾翁长子,是庐陵乌东发派,故周敦颐及其后裔周恩来、鲁迅(周树人)与吉安周氏同宗。
四、从理学鼻祖周敦颐到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避宋英宗旧讳所改。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著作有《爱莲说》、《太极图说》、《养心亭说》、《周子通书四十篇》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周敦颐名声显赫,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大儒,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列的世界36位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大多在江西为官授学,他做官为政清廉、艰苦朴素,他在九江创办的濂溪书院,乃为我国古代江南四大书院之一。
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赞美周敦颐的人品如“光风霁月”,后又被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引用,为周氏宗祠题写了“光霁祠”匾额。周敦颐终老于九江,其濂溪墓园后曾为九江市四大名胜风景之一,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两次在庐山开会期间,顺便前来先祖周敦颐墓园视察看过。周敦颐与其后人周恩来、鲁迅(周树人)的嫡传渊缘,今人研究颇多。惟按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周恩来家世》列周敦颐至周恩来世系于后。
附世系表周敦颐→128代:周焘→129代:周s(曾暂居河南祥符)→130代:周彦卿(名,周靖,始迁浙江诸暨,其世系名字依据湖南道县祖居地《濂溪故里族谱》、无锡市《锡山周氏大统宗谱》记载)→131代:周澹→132代:周应喜(谐音应熙,为迪功郎居吴江周庄)→133代:周恪→134代:周文郁→135代:周茂林→136代:周澳(元始迁绍兴祖)→137代:周完→138代:周文惠→139代:周茂(始居绍兴后马)→140代:周万→141代:周寿→142代:周庆(始居绍兴保佑桥)→143代:周叔庄→144代:周宗→145代:周富→146代:周顺→147代:周其→148代:周迁孝→149代:周懋章→150代:周汝相→151代:周熙祚→152代:周步超→153代:周应麟→154代:周文灏→155代:周元棠→156代:周光勋→157代:周攀龙→158代:周贻能→159代:周恩来(总理)、周恩溥、周恩寿→160代:周荣庆、周秉均、周秉华、周秉和等……
探索周恩来父亲周贻能随祖父周攀龙由祖居地绍兴来淮安为官,1898年3月5月生周恩来于淮安故居,溯源周恩来始迁绍兴祖周澳之前祖居地→周应熙曾暂居吴江周庄→周彦卿始迁浙江诸暨→周s曾暂居河南祥符→周虞宾始迁湖南道州→周崇昌迁居湖南宁远→周归仁祖居山东青州(兖州)→周泰定居江西庐陵乌东(吉安)→周胤暂居江苏建邺(南京)→周瑜暂居江西柴桑(九江)→周荣始迁安徽舒城(庐江)→周天子平王东迁河南洛阳→周武王定都陕西镐京(西安)→周太王始迁陕西岐山之阳(周原)。
1.祥符周氏始祖周敦颐传
周恩来常讲:“生生不已。”“生生”是中国哲学术语,承认事物在变化中时时有新生事物产生。“生生之谓易”,宋朝理学(道学)创始人周敦颐强调“生生”是宇宙的根本,他在“太极图说”中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被绍兴宝佑桥周氏尊为始祖。而周恩来是宝佑桥周氏的后代。由此看来周敦颐就是周恩来的祖先了。这有没有根据呢?因为中国人历来有攀名人为祖先的习惯。如姓周的常常要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姓姬并不姓周,正如大禹姓姒一样。只是后人以国号为姓。
宝佑桥的周氏没有尊周文王、周武王为始祖,而是尊周敦颐为始祖。这是有根据的,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周敦颐的曾孙周靖的墓志铭,墓志铭成文具体时间无从考,但是作者李大同是南宋嘉定的进士。嘉定年间是1208-1224年,距离周敦颐去世的时间仅差100余年,此时周敦颐已被尊为理学(道学)鼻祖,一般人也是不敢冒认其后代的。碑文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周靖的墓碑已不复存在,但是墓志铭全文收录于光绪年间修订的《诸暨县志·山水志》一书。
另外,周氏后裔迁徙成族者50余处,其中包括紫岩族、南门族、丰江族、梅山族、周桥族、后马族等等,各族宗谱,详细记载族史,溯其源均谓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之后,而且与周敦颐出生地湖南道县楼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谱》相符。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院长于右任等社会名流也承认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61年3月中旬,章士钊转述了于右任给一位港人的信,于老先生在信中说:“今年是我老伴80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一点,我十分伤心。”章在信末说“于老的这种心情,请总理给予注意”。周恩来看了信后即让屈武以女婿名义,去为于夫人做80大寿。事后,屈武想把周总理关怀经过告知岳丈于老,但又不知怎么写为好,就与于右任的朋友邵力子商量。邵力子和于右任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住陪都重庆康心之的家中,朝夕相处。邵力子在黄埔军校和周恩来共过事,他是国民党的主和派,被称为和平老人,多次与周恩来谈判。邵力子也是绍兴人,他说:“可用‘濂溪’二字代称,因为濂溪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于先生一看就知道。”果然于老先生收到信后,心领神会,对濂溪先生即周恩来表示感谢。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为何于右任见信看到“濂溪”两字就心领神会?因为于右任知道周恩来是周敦颐的后代。周敦颐晚年在庐山濂溪学堂讲学,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于老先生和邵力子在重庆时就常常以濂溪先生称周恩来。
周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
周敦颐15岁失去父亲,母亲带他到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因舅父的官职荫恩为官,不是科举出身,24岁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周敦颐初进仕途,就不同凡响。当时,分宁县有一个案件,拖了好长时间,不能决断。他到任后,只传讯了一次,便了结。经按察使推荐,他被调为南安军司理参军。
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又有一事震动官场。当时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独断专横。有一个罪犯,就案情说,不该判为死刑,王逵则非将他判为死刑不可,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独有周敦颐敢于争辩。王逵固执己见,毫不理会,周敦颐就将上朝用的手板交给随从,决定弃官而去,并说:“像这种样子,还可以做官吗?用随意杀人的办法来讨好上司,我可不干!”这番话传到王逵耳里,王逵醒悟了,这个罪犯总算没有死。
不久,周敦颐被调为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更加显着。有了好名声,推荐的人就多。他被调为洪州府南昌县知县。
接着,他担任了合州通判,为官4年。当时,州内大小事情,不经周敦颐之手,下吏不敢随便处理;即使下吏勉强布置下去,百姓也不肯执行。这时,按察使赵扦前来巡察,有人向赵扦进谗,赵扦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察看动静。周敦颐不以为意,泰然处之。赵拚无可奈何,但对谗言总不能释然于怀。后来,周敦颐调任虔州通判,虔州知府正是赵拚。赵拚又仔细考察周敦颐的一言一行,才省悟进谗者的险恶用心。赵拚握住周敦颐的手说:“我几乎要失去你了。现在我才算真正了解你。”
熙宁初年,周敦颐升任郴州知府。不久,由赵扦和吕公着推荐,他担任广东路转运判官,兼任提点刑狱。他便以清理冤狱、造福百姓为己任。他视察各地,不畏劳苦,即使是瘴疠之地、险远之所,甚至穷崖绝岛、人迹罕至之处,也一个一个地走到,发现处置不当的事情,设施不够完备的地方,他都尽力而为,让百姓满意。
由于长年劳累,他疾病缠身,再也不能东奔西跑了。1072年他向朝廷提出,希望担任知南康军。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在庐山莲花峰下安了家。门前有一条溪流,发源于莲花峰,流向湓江口,洁清甘寒,沁人心脾,他就以家乡的濂溪称呼它,并以濂溪为自己的号。他有时徜徉庐山,乐而忘返;有时濯缨濂溪,心旷神怡。他在溪上筑了书堂,名为濂溪书堂,早晚读书、讲学,怡然自得。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周敦颐为官30年,但官职比较低。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年轻时就信古好义,以名节自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官所得俸禄,基本上用来周济族中贫困的人和一些亲朋好友,自己连百钱的积蓄也没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有时甚至连粥也吃不上。他却旷然不以为意,襟怀飘洒,雅有高趣。诚如黄庭坚所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周敦颐是儒家学者,为官的同时传道授业,着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的得意门生,朱熹是他的再传弟子。他的着作流传下来的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周敦颐立学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个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在哲学上,把孔孟的修心养性的理论和佛老的虚静、无为的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推衍出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
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说。他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又认为圣人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人极”就是“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的最高境界。他又上承孔子、孟子,而自成理学体系,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为理学一派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生前社会名声不算大,经程颢、程颐特别是朱熹的宣扬,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其功绩仅次于孔孟。南宋封他为汝南伯,元朝封道国公。从祀文庙。
熙宁六年六月七日(1073年7月14日),周敦颐逝世,享年57岁。“葬江州德化县德化乡清泉社”或“卜厝于德化县清泉社(庐山)莲花峰三起山郑太君墓侧”。这只是一种说法,李海文1997年到九江,得知至今在庐山脚下的九江市东南郊有一座周敦颐墓,此墓历经沧桑,几毁几建。
此墓在栗树岭下,濂溪前。此濂溪,就是当年周先生讲学的濂溪。曾任德化县尉的潘兴嗣与周敦颐为莫逆之交,作墓志铭:“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此余之亲见也。”
据说此墓开始不为常人知,到南宋由于朱熹的推崇,他的墓地得到修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诏修祠墓,对墓地进行了大的修复。墓前五里处,有墓道,两旁建墓道亭和竖墓道碑,过濂溪,小桥流水,迎面是高大的石牌坊,墓的左右为太极图碑和像图石碑。墓前建濂溪祠,祠前又凿二池种莲,四周古树参天,气势不凡,成为明代的“江州十景”之一。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罗泽南、李续宾出资主修濂溪墓,重建牌坊。1934年又筑钢筋水泥,使陵墓加高。
到建国后墓区保存完好。墓地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两旁各有一座墓亭,中间随着山势修有层层的石阶,拾级而上,最上一层是墓茔。
然而这个墓区在十年浩劫中遭受灭顶之灾,被人用炸药炸开墓茔,古木被砍伐,古墙、牌坊荡然无存。据说,有人认为周敦颐官居六品,权倾一方,墓内定有不少陪葬物,炸开之后一无所获。完全证实了潘兴嗣写的墓志铭真实可信。
可喜的是,1988年全国上下肃贪倡廉,乡民们敬佩周敦颐的清正廉洁,自发集资,义务献工,重修濂溪墓。
周敦颐在九江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影响很大。至今星子县城的东侧,仍有爱莲池,周围数十余丈,中筑石台,上面造观莲亭,内立石碑。碑上刻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这是朱熹任知南康军时,对亭重修,又征得《爱莲说》墨迹,刻石碑于亭,保存至今。
周敦颐生二子:寿、焘。
2.周敦颐一周靖世系表
3.周敦颐之后二世、三世小传
二世
寿 字元翁,又字李老,宋元丰五年(1082年)黄裳榜登第,终司封郎 中。生子六: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寿之后迁居江州。伯逵一作伯达。
焘 字次元,一字通老,宋元佑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登第,政和六年(1116年)以中大夫充宝文阁待制,知成都府,七月二十九日到任,政和七年(1117年)七月罢,九月落职。落职后提举毫州明道宫,终朝议大夫徽猷阁待制,赠通奉大夫。又云:元公44岁娶薄氏,46岁生焘。焘随父居南康莲花峰下。生三子:绩、、缊。
三世
演 字庆长,父荫终奉议郎,通判蕲州,生四子:正卿、直卿、良卿、彦卿。居南康,是为南康族。
絪 奏改名彝,字庆和,宋绍圣四年(1098年)何昌言榜登第,积官礼部(一说兵部)侍郎,以言忤当道,谪守河南祥符。祥符,故汴州地,宋祥符中改今名,开封府十六县之一。遂家于东镇关外,娶邵氏,生一子:靖。据绍兴《(越城周氏支谱·祥符族))一文云:“计侍郎公居祥符当在四十内外,子博士公靖方舞象勺,越十二三年成进士,又三年而汴京陷,扈思陵居杭州,又十五年而迁紫岩,是家祥符仅十五六年,距迁紫岩三十年有奇。”
缊 字庆醇,固始丞,累世以儒为业,父荫终承事郎。生二子:容、宽。
敦
一、 dūn
释义①厚,厚道;诚恳:敦厚|敦请。
②勉力,勉强
③姓。
敦姓的起源
1、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嬛、依。其中姞姓子有孙封于敦丘(今河南温县东),其后人以其封地为氏,是为敦氏。
2、春秋时,秦文公有大夫名叫史敦,史敦的后人以其字为氏,是为敦氏。
3、南北朝时,北魏南迁,代北少数民族敦邱氏,后改为敦氏。
敦氏始祖为史敦。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敦我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甘肃、安徽、江苏、山西等地。
敦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 宋《姓苑》。其姓源主要有二:1、源自姬姓。据《陈留风俗传》记载,姬姓之后裔有敦姓。2、源自史敦之后。据《姓氏急就篇注》记载,春秋时秦国史敦之后裔有敦姓。敦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八号供橱。欢迎前来祭拜!
求周瑜家族谱
本文2023-09-30 15:45: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