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厚墓志铭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5收藏

刘子厚墓志铭,第1张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子厚,讳宗元[1]。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2]。曾伯祖奭[3],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4],死高宗朝。皇考讳镇[5],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6]。其后以不能媚权贵[7],失御史。权贵人死[8],乃复拜侍御史[9]。号为刚直[10],所与游皆当世名人[11]。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12],虽少年,已自成人[13],能取进士第[14],崭然见头角[15]。众谓柳氏有子矣[16]。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17]。俊杰廉悍[18],议论证据今古[19],出入经史百子[20],踔厉风发[21],率常屈其座人[22]。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23],交口荐誉之[24]。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25]。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26]。遇用事者得罪[27],例出为刺史[28]。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29]。居闲[30],益自刻苦,务记览[31],为词章,泛滥停蓄[32],为深博无涯涘[33]。而自肆于山水间[34]。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35],而子厚得柳州[36]。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37]?”因其土俗[38],为设教禁[39],州人顺赖[40]。其俗以男女质钱[41],约不时赎[42],子本相侔[43],则没为奴婢[44]。子厚与设方计[45],悉令赎归[4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47],足相当,则使归其质[48]。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49],比一岁[50],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51],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52]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53],当诣播州[54]。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55],吾不忍梦得之穷[56],无辞以白其大人[57];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58],愿以柳易播[59],虽重得罪[60],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61],梦得于是改刺连州[62]。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63],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64],握手出肺肝相示[65],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66],真若不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67],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68],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69]。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70],不自贵重顾籍[71],谓功业可立就[72],故坐废退[73]。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74],故卒死于穷裔[75],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76],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77],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78],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79],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280]。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81],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82]。行立有节概[83],重然诺[84],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85],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86]。遵,涿人[87],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88],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89]。铭曰:

  是惟子厚之室[90],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91]。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一起得罪了武则天皇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掉了御史官。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科第,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正字。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哄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要收他做自己的门生,众口一辞地推荐称赞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援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炼,象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分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象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井,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象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铭文说:

  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盖国梁)

  注释

  [1]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2]七世:史书记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3]曾伯祖奭(shì士:)柳奭,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奭贞观时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永徽三年(652)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奭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4]褚(chǔ楚)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韩瑗(yuàn院):字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5]皇考:对亡父的尊称。[6]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官。柳镇于肃宗朝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佐郭子仪守朔方。后调长安主薄,居母丧,服除,命为太常博士。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为宣称(今属安徽)令。此云“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恐误。[7]权贵,此指窦参。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8]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德宗赐死。[9]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10]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骄悍好杀戮,吏莫敢与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故云。[11]所与游皆当世名人:柳宗元有《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记载他父亲相与交游者计六十七人,书于墓碑之阴。并曰:“先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12]逮(dài代)其父时: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宗元童年时代,其父柳镇去江南,他和母亲留在长安。至十二、三岁时,柳镇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同去。柳镇卒于贞元九年(793),子厚年二十一岁。逮,及,到。[13]已自成人:宗元十三岁即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刘禹锡作集序云:“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14]取进士第:贞元九年宗元进士及第,年二十一。[15]崭然:高峻突出貌。见(xiàn现):同“现”。[16]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17]博学宏词:柳宗元贞元十二年(796)中博学宏词科,年二十四。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集贤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18]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有骨气。[19]证据今古:引据今古事例作证。[20]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21]踔(zhuó酌)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厉,高。[22]率:每每。屈:使之屈服。[23]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24]交口:异口同声。[25]蓝田:今属陕西。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26]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韦执谊等所荐引。[27]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其杀戮。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28]例出:按规定遣出。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29]例贬:依照“条例”贬官。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30]居闲:指公事清闲。[31]记览:记诵阅览。此喻刻苦为学。[32]泛滥:文笔汪洋恣肆。停蓄:文笔雄厚凝炼。[33]无涯涘(sì四):无边际。涯、涘,均是水边。[34]肆:放情。[35]偕出:元和十年(815),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36]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37]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是,指柳州。[38]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39]教禁:教谕和禁令。[40]顺赖:顺从信赖。[41]质:典当,抵押。[42]不时赎:不按时赎取。[43]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相侔(móu谋):相等。[44]没:没收。[45]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46]悉:全部。[47]书:写,记下。佣:当雇工。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48]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质:人质。[49]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下其法:推行赎回人质的办法。[50]比(bì避):及,等到。[51]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为:应试。[52]法度:规范。[53]中山:今河北定县。刘梦得:名禹锡,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中山为郡望。其祖先汉景帝子刘胜曾封中山王。王叔文失败后,刘被贬为郎州司马,这次召还入京后又贬播州刺史。[54]诣:前往。播州:今贵州绥阳县。[55]亲在堂:母亲健在。[56]穷:困窘。[57]大人:父母。此指刘母。句谓这种不幸的处境难以向老母讲。[58]拜疏(shù树):向皇帝上疏。[59]以柳易播:意指宗元自愿到播州去,让刘禹锡去柳州。[60]重(chóng虫)得罪:再加一重罪。[61]“遇有”句:指当时御史中丞裴度、崔群上疏为刘禹锡陈情一事。[62]刺:用作动词。连州:唐属岭南道,州治在今广东连县。[63]徵:约之来,逐:随之去。徵逐,往来频繁。[64]诩诩(xǔ许):夸大的样子。强(qiǎng抢):勉强,做作,取下:指采取谦下的态度。[65]出肺肝相示:譬喻做出非常诚恳和坦白的样子。[66]背负:背叛,变心。[67]如毛发比:譬喻事情之细微。比,类似。[68]陷穽(jǐng井)圈套,祸难。[69]少:稍微。[70]为人:助人。此处有认为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是政治上的失慎之意。故下云“不自贵重”。[71]顾籍:顾惜。[72]立就:即刻成功。[73]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废退:指远谪边地,不用于朝廷。[74]有气力:有权势和力量的人。推挽:推举提携。[75]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76]台省:御史台和尚书省。[77]自力:自我努力。[78]为将相于一时:被贬“八司马”中,只有程异后来得到李巽推荐,位至宰相,但不久便死,也没有什么政绩。此处暗借程异作比。[79]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四年,即819年。十一月八日:一作“十月五日”。[80]万年: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先人墓:在万年县之栖凤原。见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81]周七:即柳告,字用益,宗元遗腹子。[82]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裴行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时任桂管观察使,是宗元的上司。[83]节概:节操度量。[84]重然诺:看重许下的诺言。[85]尽:尽心,尽力。[86]卢遵:宗元舅父之子。[87]涿(zhuó卓):今河北涿县。[88]从而家:跟从宗元以为己家。[89]庶几:近似,差不多。[90]惟:就是。室:幽室,即墓穴。[91]嗣人:子孙后代。

根据历史记载,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因没有生育子女而出家为尼。后被唐高宗李治接回宫中,册封为“昭仪” 。

作为武则天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上官婉儿的经历和武则天有着惊人的相似。据墓志披露,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据负责上官婉儿墓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明介绍,这时应为唐高宗在位期间。而后来,她又被册封为唐中宗李显的“昭容”,比武则天的“昭仪”品级要低。

在墓志披露之前,历史上只记载了上官婉儿嫁给唐中宗,期间又与武三思私通(古代内宫与外臣联系也称私通),同时还和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闹过绯闻。而嫁给唐高宗的史实,确实让人震惊。

“上官婉儿虽然是高宗才人,但我怀疑是武则天指定的,为了给她一个名份,摆脱官奴婢或宫人身份。”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推测,因为“那时已经是高宗晚年,高宗早已没那个心思了。”

而后来成为唐中宗妃子,在于赓哲看来也是武则天给安排的。 根据史书记载,上官婉儿在唐中宗即位后,便成为了“韦武集团”(韦皇后和武三思)中的一员。但从墓志中披露的细节来看,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的关系,并没有像史书记载的那样亲密无间。

安乐公主是韦皇后和唐中宗最宠爱的女儿,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曾在韦后的默许下,向唐中宗索要“皇太女”的地位。这样的违逆行为,在当时的政坛闹得沸沸扬扬。

据墓志披露,上官婉儿是强烈反对立安乐公主当“皇太女”的。她曾四次向唐中宗进谏,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最终以喝毒药这样激烈的方式以死相谏。唐中宗“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名医,终于将处于死亡边缘的上官婉儿救活。

最终唐中宗答应了上官婉儿的要求,但将她从昭容降为婕妤。而安乐公主的“皇太女”之梦,最终也没能实现。 墓志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连篇累牍地叙述上官婉儿祖上三代的官职情况,在李明看来夸耀其事迹文采,一是出于唐代墓志撰写的习惯(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曾任西台侍郎官至宰相),二则是为后文将志主事迹略写而挤占篇幅。

墓志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到了战国时代,因为在楚国担任上官大夫而得姓。而据李明考证,当时获封上官大夫的人,正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也就是诬陷屈原的人。

2013年11月一群来自河南三门峡的上官家族后裔,向陕西省文物局要求将上官婉儿的墓葬迁回河南老家。但墓志中却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人也”,即今天的甘肃天水。据李明考证,河南的上官氏应该也是从天水这支分出去的。 上官婉儿的一生,始终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就连死后也无法从宫斗中脱身。

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道被诛杀。但同为政变中被杀,对上官婉儿与韦后、安乐公主的认定是完全不同的。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懿淑天资、贤明神助”,并以唐睿宗的名义,为其篆刻墓志铭,还获得了“惠文”的谥号(唐代女性只有皇后和几位公主能够获得谥号)。

“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据李明推断,上官婉儿之所以能够相对风光的下葬,完全因为她和太平公主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唐睿宗当政之后,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逐渐成了李隆基在政治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太平公主对死于李隆基之手的上官昭容高调示好,难免令后者衔忿迁怒。”李明说,所以毁了上官婉儿的墓,其实是在打太平公主的脸。

怎么看祖坟发哪一房

1 祖坟的地理位置

祖坟的地理位置是判断祖坟发哪一房的重要依据。根据传统观念,同一姓氏的人应该被葬在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通常是仙人关或者是祖坟。如果祖坟位置不移,那么祖坟发哪一房就很容易确定。如果祖坟被迫搬迁,那么就要考虑祖坟的搬迁史和现在的位置来判断祖坟发哪一房。

2 祖坟的祭祀次数

祖坟的祭祀次数也是判断祖坟发哪一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祖坟只被某一个房祭祀过,那么祖坟就很可能被认为是这个房的祖坟。但需要注意的是,祭祀次数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不对称,所以需要综合各种情况来判断祖坟发哪一房。

3 祖坟的墓志铭

祖坟的墓志铭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来判断祖坟发哪一房。墓志铭通常会记录祖坟的主人和家族的历史,包括生平事迹、官职、子孙等信息。如果墓志铭只记录了某一个房的祖先,那么祖坟就很可能属于这个房。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墓志铭可能会出现刻漏或者刻错的情况,需要谨慎处理。

4 家谱和族谱

家谱和族谱对于判断祖坟发哪一房也是有参考意义的。家谱通常会记录家族的关系和历史,而族谱则是对这些家族进行汇编。如果家谱或者族谱只记录了某一个房的祖先和后代,那么祖坟就很可能属于这个房。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家谱和族谱也有可能存在误差和缺失。

5 结语

综上所述,判断祖坟发哪一房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祖坟的地理位置、祭祀次数、墓志铭和家谱族谱等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息都可能存在误差和缺失,需要谨慎处理。最终的判断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证据来支持,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

狄,唐朝名将,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于荷兰作家高罗佩的著作《狄仁杰断案传奇》的影响,迪徐人杰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太原村是狄的故乡。虽然历代编年史中有许多记载,但除了传说迪徐人杰的母亲种了一种汤怀植物之外,什么也没有。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很多关于迪徐人杰的故事,但关于迪徐人杰家世的记载却很少,而且比较模糊。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来说,似乎有点太简短了。

2000年7月初,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一砖厂在生产过程中,挖毁了一座古墓。这块地离狄村只有3公里,墓主人姓狄。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这座官邸与迪徐人杰的家族有关。粗略阅读墓志铭可知,墓主为狄湛,但从曾祖父到其父的祖先描述中,并未提及书名。而且从经历和官职来看,好像都是羌人,很难和太原名门狄氏的印象相匹配。进一步检索史籍,发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一个人:“孙公,后秦乐平人侯波后裔,居太原。詹,东魏首领,临沂人。孙小旭。”对照文:“武定六年,除役官而主政,八年,除招将军,临猗子。”毫无疑问它是合适的。因此,确认墓主狄湛是狄小旭的祖父,是狄徐人杰的高曾祖父。

在迪徐人杰的家乡附近发现他祖先的墓志铭自然是一件幸事。不仅为狄故里增添了确凿的新内容,而且纠正了史书中对狄家世极其简略的记载,解决了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狄徐人杰的祖先是羌人。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狄仁杰传》都说迪徐人杰是太原人。狄的来历,按《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狄姓姬,的母亲和弟弟小波被封在狄城,因为他以为是自己的姓。历史记载中有鲁大夫米蒂、先贤狄逸、孔子弟子、汉代大夫狄山等。主张与匈奴友好的狄山,抗议出兵征服,触怒汉武帝。他被派去守卫城墙上的险地,到达一个多月后被匈奴人杀死。但东汉三国两晋以后,史书上就没有汉族的狄这个人了。这期间差距较大,可能不仅仅是没有姓狄的名人,更意味着姓狄在中原的消失。直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了被公元《宰相世系表》年尊为帝徐人杰远祖的帝伯支,即公元《元和姓纂》年居住在天水的所谓帝山后裔。狄山和之前的狄氏无疑应该是汉族,但这个狄已经不是另一个狄了。

从一开始,狄伯志就以阿强的身份出现。最早见于《晋书姚苌载记》年,是指他和西州的羌、狄家族共同推举姚昌为首领,然后按制度行事,建立了后秦。据说迪智伯是阿强人。虽然史籍没有明文记载,但证据很多:第一,《魏书》年见到的狄姓几乎都是羌人。如《太宗记》云:“长泰五年兴城羌族土司狄文子附三千余户。”《世祖记》、《陆俟传》:“平凉断金崖,羌将狄玉子等人造反。”等一下。二是狄湛的曾祖父被任命为岭东羌校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官职由实力强大的羌族担任。

魏晋以来,边境失控,这样的官职逐渐转移到各个部落酋长的豪强手中,意思是“cont

《晋书》和《魏书》把住在天水的狄姓和狄山联系起来。《北史》更是厚颜无耻,说“是汉朝丞相狄芳进来之前的事”。所有的历史记录中都没有狄芳这个人。读了岑《元和姓纂》,才知道其实指的是汉朝宰相翟。在中国古代,“地”和“宅”在某些情况下是常见的,如米罗《宰相世系表》。但在汉代,这两个词是不相通的,所以汉代文献中既有地山,也有翟金芳。作者显然是想依附一个比地山更显赫的祖宗,所以用古文字传假句的例子,把翟金芳改成了狄金芳。魏晋以来,主流社会尊崇门第,贵族家庭自吹自擂,鄙薄普通士绅,大行其道,影响深远。文人一般都以出身低微为耻,更何况是所谓的义弟血统的人,自然更是遮遮掩掩。人死后,更常见的是依附贵族家庭,在墓志铭中显示自己的官职地位,不择手段。这个例子也说明,即使是相对可靠的历代姓氏书籍,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需要仔细辨析。

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早在商朝就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他们很早就开始了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上,当许多邻近的民族部落与汉族交往时,他们使用的中国姓氏往往取其名字的第一个字,史铎就是例证。其中相当一部分后来完全汉化了,导致后人无法辨认其来源。狄姓就是一个例子。

狄徐人杰世系考

狄是徐人杰的高祖狄湛,字安宗。据《狄湛墓志》《春秋六十年有口》记载,它诞生于公元500年左右。他是一个“轻文好武”的人。18岁时“放了布朗”,做了官。他经历了北魏后期的社会大动荡。534年,当东西魏分裂时,他随宇文泰西行至咸阳。几年后“骑回朝”。高欢很重要,为官为官,平西将军,临猗。进入北齐后,他被授予前邱副都督、白马都督、荆州刺史、车骑将军等职。清三年,终于找到了晋阳。

狄湛的父亲名叫龚,住在太原。无标题。云曾官“将军傅参军,傅主疏”。北魏末年,尔朱荣为天竺将军,在太原设府,统率天下。狄公这段时间应该在位。朱荣倒台后,他的部下大多属于高欢,被安置在青州和晋阳。到东西魏分裂时,估计狄公至少年近六旬,极有可能留在晋阳,而狄湛则被威胁要西进。这可能也是狄湛后来“骑马回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云,狄湛的祖父、曾祖父是北魏的“略阳公”,名字没写。:孝文帝在位四年。于是、狄、羌兵造反,断了后路。略阳公夫阿奴为将军,去与罗汉商议,破之。”同样适用于。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个略阳公夫阿奴应该是狄家的祖先。第一,如果按照每一代20年粗略计算,他的祖父出生于460年,他的曾祖父出生于440年左右。

李云迪家族两代略阳男性有人,其中一定有一人生活在上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这一时期不可能同时出现狄、傅两个略显阳性的男性,非此即彼。第二,狄的远祖狄伯支,在不同的史籍中都可以找到,说法很多:狄伯文、狄伯游、狄伯游等。这显然是复制和损坏,由于他们的接近。t的“福”字

根据现有的资料,大致可以梳理出狄姓的起源:天水的狄姓肯定是羌人或者汉化过程中的羌人;其祖先与汉地善博士无关;它们很可能出自《墓志》年所写的“迪”。到后秦地伯支时定居长安,故尔云墓《墓志》的主人是“凤仪县人”。他定居太原,到狄公时生下狄湛。当迪小旭和迪徐人杰到达时,他们自然是从太原来的。

自五国十六国以来,狄氏家族一直是东强的贵族家族。据《墓志》记载,历代先人所担任的地方官职都在甘肃天水,官职最低的也是秦州巡抚,军职则是镇西将军。狄湛在东魏北齐的官职与此相似,说明他的背景一直在发挥作用,他有为朝廷照顾自己人的使命。入北齐后,历任“前邱副都督、白马都督”,皆是明证。甚至在唐初,狄徐人杰被任命为宁州刺史,“与讲和讨喜,郡人立碑褒扬”,也不能排除利用其家族历史背景的可能。

狄氏家族从强大的羌族发展成为以唐朝名将狄为代表的名门望族,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型。在封建社会,生在易狄显然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而史书中在谈到狄的家世时,又是含糊不清,含糊不清,这或许可以反映出狄氏家族对此事的态度。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过程和结局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迪徐人杰家族的荣耀。太原村作为世界名人迪徐人杰的故乡,更有理由为之自豪。

修谱人必知的知识点!

一、姓氏源流

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考证起来十分困难,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

二、居住地地情

家谱可以记载一个家族的发祥地、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

三、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张,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

四、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的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表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

关于世系图表,族谱在线编修平台“族谱王”中有大量的范例,可供编修人在线编修。

五、大事记

现代新家谱中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

六、字辈谱

字辈谱是将家族中不同辈的人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反映家族长幼辈分、血缘关系的文字。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家谱作为一种信息成为社会共享的信息,在信息网站上随时都可以查阅家谱,字辈谱也就成为人们识别家族成员的标志,所以,字辈谱仍是家谱必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家训族规

家训族规,体现了一个家族的伦理道德,法律意识,反映了中华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和法律制度的传统,除其内容需要扬弃外,其形式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八、祠堂、坟墓

祠堂几经风雨,年久失修。在编修家谱时,有的家族由族人自愿捐资重新修建,包括祖墓也同时修建。对于始祖或始迁祖,以及重要人物的坟墓,新家谱中应以记载。对相关的祠匾、祠联、词赋有价值的可以收录,先祖墓碑的墓志,有重要史料价值,应录入新谱。

九、文献资料

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沧桑,先祖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比如家族先辈的著作、诗词歌赋、联名、书画、墓志、契约文书应有选择地录人新谱。

十、图表

图,指世系图、示意图、人物照片等。表,指各种统计表。图像直观、形象、悦目、易于接受,尤其照片一类可保留历史的真迹,借以证明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种统计表,形式简单,条目清楚,文省事明,节约篇幅。统计表与谱书内容相互补充,便于查阅和利用。

个人身份和地位差异,编写者和文化影响。

1、同一年代的不同墓主人在社会地位、财富和官职等方面存在差异。

2、不同编写者的文化修养、写作风格、史料收集能力等不同,会导致墓志之间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差异。

1 父亲墓志文(旧时写法) 给父修墓地写墓志文

范文:父亲墓志铭 严父讳之子,生於年月日午时故於年 享阳寿。

芹菜塘杨氏始祖原为腾冲下马常杨氏泗哲之后裔分枝迁往芹菜塘落业。 公元年严父与慈母段氏结发婚配,养育吾等兄弟姊妹五人,严父教子有方,凡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严父自幼聪明好学,勤劳俭朴,只因家境贫寒攻书不多,但能知书达理。五八年吾之祖父离开桑梓,远出缅地,长达四十年之久,吾父被迫辍学回家,随同吾祖母担起家庭重担维持全家九口人包括年高耄龄的曾祖曾母在内的困苦生活,直致替父尽忠尽孝,将吾之曾祖父曾祖母养老送终,无愧人之楷模后辈应之效仿,吾父虽识字无几但为人正派光明磊落生活检点,和睦乡邻,善待弟兄姊妹克己做人,一生从未与他人争讼,真是常人难比,为报答父母深恩特为之刻石建墓以表孝意。

铭曰:严父典范留后世 子存孝意建窀穸 不孝子杨明稳顿首敬撰。

2 我要给父亲写碑文,汉语的碑文写好了,如何翻译成文言文,跪求哪

楼主本身的古文功底已经很好了,此文已可慰令尊之英灵,我再勉强帮忙修饰一下,在下曾经帮人翻译过魏晋的墓志铭。

先父讳XXX,字XXX,庚寅年己卯月乙巳日降于桂西资源车田,丙子年葵巳月戊申日因累疾无药,与世长违,下葬西岗。先父在世,禀气恭俭,忠直宽厚,志气宏放。擅修面,精书法。殷勤治家,为嗣殚精竭力,积劳成疾,何其不幸,奄然息世。生前善缘广结邻里,身后令名远播天下,精益其是,挚义其友,亲授其子,勤俭其室,含辛茹苦以全其家,栉风沐雨以饲其子。二子皆已娶妻承宗,一女既而适人传后,然焉敢忘先父之恩义,绝列祖之英灵,今泣立玄石,悲以莫名。

3 请提供原创文言碑文,为父亲母亲或其他人写的都可以

先父讳XXX,字XXX,庚寅年己卯月乙巳日降于桂西资源车田,丙子年葵巳月戊申日因累疾无药,与世长违,下葬西岗。先父在世,禀气恭俭,忠直宽厚,志气宏放。擅修面,精书法。殷勤治家,为嗣殚精竭力,积劳成疾,何其不幸,奄然息世。生前善缘广结邻里,身后令名远播天下,精益其是,挚义其友,亲授其子,勤俭其室,含辛茹苦以全其家,栉风沐雨以饲其子。二子皆已娶妻承宗,一女既而适人传后,然焉敢忘先父之恩义,绝列祖之英灵,今泣立玄石,悲以莫名

先父张公讳字XX,燕京房山人也,生于贾公XX之家,养于张公XX之室共和丁未丁未壬辰之日降于燕郊,戊子乙卯丙辰为流车所袭,竟不治长辞,享四十有二年矣

先父何辜, 襁褓失恃,天伦痛止六日,先祖贾公悲痛失常,托之以遗张公,时值家道倾覆,朝不保夕, 垂髫稚子竟躬耕垄上, 总角小儿亦奔走林间幸恩师闲暇授业数载,文墨粗通,礼仪初闻然未及束发即背井他乡, 孑然飘零而无所依,含辛茹苦亦无所获年弱冠而妻X氏,生不肖子X,家境益窘,终日惴惴既而贷资以赴房山习贾,举步维艰,惨淡经营披星戴月而劳其身, 栉风沐雨而见其诚,历风霜二十余载始富甲一方,资孤寡数以百计而名动京城,恩泽乡里,诚动天门正值意气风发,不幸道遇车灾,天妒英才 噩耗遥传,予闻霹雳于海外,洒热泪于他乡恨不能身生双翼, 面跪尊堂

先父禀性宏达,仁而待士, 每与随佣言行,轻罚重赏,频与予语故事,少恨多愉又好酒钟情,守信重诺,疏财仗义,尝聚资以佐其兄大业,屡散财以解异己危愁,是以上至皇亲,下至游民,亲如兄弟,远如敌仇,远近咸服,左右佥敬

如斯豪杰,当效其辉,奈何一旦,骤然长违?木秀风摧,人贤众非,天怜苦,地唤其归春寒未退,朔风狂野,黄纸乱坠,玄石含悲家道永续,天人安歇

以上是我帮朋友写的碑文,请参考。

4 为父泣求墓志铭

你好,我也喜欢做古文,我觉得你写的某些句子有些过于白了,甚至不是古文词句的,比如拉琴唱歌什么的。我自己写恐怕不会合你的意。我建议你可以把令尊主要的事迹。你主要想要记述的点滴摘录下来,写成白话文,我给你翻译成古文,这样我觉得很好,不知道你可以接受吗?说的冒昧了就请多多包涵。

您要是觉得我斤两不够也可以想想别的办法的。我是慎重起见才这样决定的,以你为墓志铭是恒久的。不可儿戏的。之所以请您自己些白话文,觉得这样更能代表您的追思之情。铭文也不会显得很是空洞乏力。 还有啊您的结尾很好哦,很有墓志铭的风范的。墓志铭就是缅怀先人,激励后人的。。。呵呵

家父——公—讳——祖籍———生于公元——卒于———有三子一女,长子———次子———三子——女————(自己排号了)父一生清正,刚直不阿,性喜琴瑟,好饮酒弄墨,自赋诗词。心胸豁达,不为常人所及也。

祖父早逝,父年少家贫,几无片衣覆体,有弟尚幼,嗷嗷待哺,祖母积弱,独木难支。父力持家务,扶保至亲,艰难度日,辛苦非常。年逾不惑,方得成家。个中甘苦,可想而知。

待至岁十七,父毅然决然,响应征点,投军报国。直入朝鲜,挥戈溅血,舍生忘死。功成还乡,已判若两人也。遂入运输局公干。未几,赴任汽车站,而后急趋地方党委,奔波如斯,屡有贡献。芸芸桑梓,当犹记县城公路力促之功;碌碌同僚,岂能忘苦心竭虑提携之德?家父虽历居显位,掌巨资。钱权之私,义不谋取。寄居公舍,家徒四壁。及至离休,房舍收回。竟无资财置房产以安骨肉。家父尚不自哀,廉租陋室,子女绕膝,琴笛吟唱,纸墨飘香,其乐融融。我辈亦不觉有愧,惟思奋发,振兴家业。观今之世,风气日下,信义不申。家父节操,几人可追?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家父离世已逾——载,音容笑貌,如在昨日,每思及此,感怀流涕,叹父高洁,光耀后嗣。恨天无情,不假余年。今我辈新成,欲行反哺,竟成妄谈。悲恸之情,词文难达。辗转思虑,唯侍母至孝,方安吾心。秉承父训,自立自强,践行善道,施恩世人。如此子孙宗嗣,合当丰隆,家父有知,亦当颔首含笑矣!

————拜撰

公元———— (写得不好,或是有所冒昧,请见谅!!)

如果感觉还稍合心意,就请采纳给分。世俗之人,惭愧惭愧。

5 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6 求一篇古文的墓志铭,为外公写的,他是农民,一身很平凡,碑文

这篇不是我写的,但我觉得写的不错,推荐一下。

尘缘尽,骑鹤自西游。凭碣泣思随蝶起,忠勤慈爱一时休。孰与解烦忧。

花欲止,奈何水还流。戏彩更无鸡啼早,泣杖尤见书满楼,默默使人愁。

原来是国之栋梁,试改如下:

尘缘了,骁骑自西游。凭碣泣思随蝶起,忠勤慈爱一时休。孰与解国忧。

花欲止,奈何水还流。巡营更无鸡啼早,泣杖尤见书满楼,默默使人愁。

(人间的尘缘了却,将军飘然而去。(儿孙)手抚石碑,沛然泪下,思绪如花间蝶般飞起: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勤勉、对儿孙的慈爱,刹那间都随风而去;

栋梁已去,谁解国忧!

树欲静而风不息,花欲止而水还流。亲已逝,满腔的孝、诚、敬、爱,徒化作锥心刺骨的无奈,永埋心底。五更鸡啼,不见了老将军巡营的身影,(伯俞泣杖是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独望着老人留下的满楼书籍,那能不叫人黯然神伤!!!)

刘子厚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子厚,讳宗元[1]。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2]。曾伯祖奭[3],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