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差点亡在宦官的手里,而这位太监却以死保住了皇家血脉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大明王朝差点亡在宦官的手里,而这位太监却以死保住了皇家血脉,第1张

提起宦官,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幕幕奸诈狡猾的嘴脸,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凡事都有个例外,在成化年间就有一位正直、善良的宦官,他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保住了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假若没有这位宦官的保护,之后的弘治中兴就不可能出现。 明宪宗朱见深的幼年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的软弱,加上他还有严重的恋母情节,所以朱见深不算一位合格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也是乌烟瘴气,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不假。因为万贵妃从小的陪伴,让朱见深对其极为依恋。 但朱见深是皇帝,不可能只找一个老婆,所以恶毒的万贵妃使用各种手段,令后宫怀孕的妃子堕胎。原本万贵妃有一个孩子,只不过很早就夭折了,加上年龄太大,就再也生不出孩子了。一次,朱见深视察他的内藏库,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碰到了聪明伶俐的纪氏姑娘,朱见深一时兴起,就临幸了这名宫女。 史料记载「 ”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很快纪姑娘发现怀上了身孕。纪姑娘原本是广西土官的女儿,因明朝在当地剿匪,纪姑娘被俘虏,后成为了皇室的宫女。随着纪姑娘的肚子越来越大,她也掩盖不住了,随即消息传到了万贵妃耳中。 万贵妃当然不能容忍其他女人怀上皇帝的孩子,马上令婢女去强制堕胎,也许是因为纪姑娘平时人缘很好,这位婢女谎称纪宫女没有怀孕,万贵妃被暂时忽悠住。不久之后,纪姑娘就生下了孩子,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再次传到了万贵妃耳中。 恼怒的万贵妃再次命令宦官张敏去溺死这名孩子,张敏作为宦官地位很低,只是个看门的。然而就是这个看大门的宦官,挽救了帝国的希望。张敏并没有杀死这名孩子,而是把孩子藏了起来,来保证皇子的安全。史料记载「 ”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张敏谎称根本没有孩子,以种种手段骗过了万贵妃。于是乎这名孩子就在后宫健康地长大了,宦官、宫女们都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朱佑樘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张敏作为宦官很清楚,皇子的事情早晚瞒不住,而那位万贵妃随时都有知道真相的可能。 直到朱佑樘长到五岁,纸包不住火,张敏考虑必须找机会把实情告诉皇帝,这样才能保住皇子的安全。成化十一年(1475年),张敏帮皇帝梳头,朱见深有些感慨说道:「 ”老将至而无子。”朱见深对皇位继承人很烦恼,因为他还没有儿子。 张敏看到时机成熟,跪倒在地上对皇帝说:「 ”陛下已经有儿子了,就在后宫。”张敏很清楚他说出真相的后果,皇帝性格软弱,根本无法控制万贵妃,而万贵妃得知此事,必定先要了他张敏的命。 张敏义无反顾告知了皇帝真相,皇帝很激动,随即朱见深见到了儿子,父子团聚。这才有了之后的明孝宗朱佑樘,张敏保全了皇子,但他自己却只能等待死亡。由于害怕万贵妃的报复,张敏选择吞金自尽。 张敏的奋不顾身,让我们看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不论在何时何地,正义的光芒必定战胜邪恶,就算我们身处险恶,也要坚持心向光明。

参考资料: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稍微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每当一个新王朝建立起来后,都会大肆美化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王朝会重新编写前一个王朝的官方史书,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篡改很多真实的历史。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后也重新编写了《明史》。

史书记载,满清对《明史》的编修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了,一直到乾隆四年才最终定稿,前后历时长达94年。因此有专家表示,“《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方修订的史书。”耗时如此之久,顺治、康熙和乾隆三位皇帝多次对史官作出指示,甚至亲自审阅,同时对各种明朝原始史料进行了销毁和篡改。

《剑桥中国史》是这样评价清朝编修的《明史》:“作为一种资料,这部官修史书最严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资料尽管有所遗失,许多仍然存在。”可见,外国人也发现了清朝篡改真实历史的现象。

事实上,清朝在编修明史时有时候也会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这一部族谱就暴露了清朝篡改《明史》。这部族谱就是福建同安县的《张氏族谱》,里面记载了明朝成化年间太监张敏的生平,可里面描述的内容与清朝编修的《明史》相差十万八千里。

《明史》中对张敏的记载是这样的,“敏惧,亦吞金死。敏,同安人。”话说明宪宗朱见深娶了大自己17岁的万贵妃后,万贵妃恃宠而骄,“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堕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明孝宗都差点死于万贵妃之手,多亏张敏舍命保护,甚至上演了“狸猫换太子”,最终张敏被迫自杀。这是真实的历史吗?很遗憾,这是清朝篡改的结果。太监张敏没有吞金而死,他是病死的。《张氏族谱》里记载得很清楚,张敏是死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并不是《明史》中所说的成化十一年。

无独有偶,《同安县志》和《金门县志》中还记载道:“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另外,从明朝自己编修的《明宪宗实录》和《明孝宗实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大漏洞,就里面没有提到万贵妃大肆迫害皇嗣的事情。

这两部史书在提到明孝宗生母的死因时,都用了这样一句话,“以疾逊于西宫”,而明孝宗继位后也没有对万贵妃家族进行任何责任追究。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清朝在编修《明史》时确实篡改了很多内容,而且对明朝皇帝进行了抹黑。

明宪宗是明朝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倒不是因为他昏庸或者圣贤,而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

 万贵妃原本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但是却自幼侍候明宪宗长大。等到明宪宗继位为帝之后,不顾众人阻止,封万贵妃为妃。万贵妃比明宪宗大将近二十岁,明宪宗正当壮年的时候,应当是万贵妃黄花半残之时,但是明宪宗却对她痴迷无比。

 相差近二十岁的爱恋,而且是女人比男人大二十岁,这在现实中是很神奇的事情。仗着明宪宗的宠爱,万贵妃在后宫中横行霸道,这一段帝妃恋闻名后世,让许多人为之称奇。

 万贵妃沉迷权利,同时也十分霸道,占有欲超群。尽管明宪宗是皇帝,三宫六院都是常有的事情。然而万贵妃在之时,后宫的女人都夹起尾巴做人。有她在之时,宠妃一词就是为她设立的。别说后宫其他女人,就是皇后都不放在眼里。为了能保证自己在后宫中的独特性,保证自己的权利,她肆意残害后宫中有孕的妃嫔。就算她自己生不出孩子,也不许其他人生。明宪宗之所以能有子嗣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全赖他人帮扶。而在这些人之中,就有张敏。

 张敏是明宪宗时期的太监,职武是门监,同安人氏。在纪氏生下明孝宗之后,帮助纪氏隐瞒,并且保护明孝宗生命安全。

 纪氏原本是土官女子,后来别充入掖庭为女官,分配去守内藏。纪氏应该长的很漂亮,要不是十分漂亮,皇帝也不会偶然路过就看中她,然后临幸了她。

 当时万贵妃把持后宫,宫中女子都受到严格的控制。纪氏这样一个意外,没想到最后居然还怀孕了。万贵妃得知之后,命宫女将纪氏的胎儿打掉。宫女十分同情,于是就骗万贵妃说,纪氏病的很严重,命都保不住了,胎儿就更不用说了。于是纪氏就被安排到安乐堂居住,然后万贵妃就忘记了这个人。

 怀胎十月,纪氏生下了一个皇子,宫女害怕万贵妃事后知晓,就张敏把这个胎儿淹死。张敏抱着孩子,惊异的问道:“皇上还没有孩子,为什么要将他淹死呢?”于是就默默的将这个孩子藏起来,然后用蜜糖蜂蜜之类的哺育他。

 张敏就这样一直保护他到五六岁的时候,万贵妃都不知道此事。当时的废后吴氏居住的地方,临近安乐堂,知道了此事,于是也一直暗暗抚育他。

 明宪宗至悼恭太子去世之后,一直未曾有子嗣,朝中上下十分担忧。有一天明宪宗让张敏给他梳头,看着镜中的自己,不由感叹道:“到了这个年纪,我巨然无子。”

 张敏听后,当即跪下说:“奴婢死罪,陛下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了。”于是将明宪宗的存在告知给皇帝,皇帝大喜,当即命人却接明孝宗。

 等到接皇子的使者到时,纪氏哭道:“儿去,我命不久矣,你见到身穿黄袍,脸上有胡须的人,就是你的父亲。”于是明孝宗身穿红衣,坐小撵到了明宪宗跟前。

 明宪宗将他抱到膝上,看了好久说道:“是我的孩子,长的像我。”不仅给明孝宗正名,同时也将纪氏封为淑妃,移宫居住,并且多次召见。

 万贵妃对此十分愤怒哀怨,怒道:“这些卑微的人竟然敢骗我。”没过多久,淑妃就去世了。有人说是被贵妃毒死的,也有人说是淑妃自己自杀而亡。

 淑妃去世的消息传到张敏耳中,这让他十分害怕。惊惧之下,竟然选择了吞金而亡。虽然张敏权势不大,地位不高,不是后宫大太监,但是他却是明孝宗得以存活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谈及张敏,我们第一印象是香港女星,其实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张敏的知名大太监,以“违背万贵妃意,私下保护尚未出生、以及年幼的明孝宗(朱祐樘)”而闻名于世。简单地说,张敏是一个好太监。

然而根据《明史》记载,好人却有坏报,张敏保护的朱祐樘被万贵妃获悉之后,“敏惧,吞金死”,张敏自杀而亡。

300年来,学术界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毕竟明史精益求精的编修百余年。需要注意的是,张敏之死,直接反映出万贵妃一手遮天的狠毒,以及明宪宗的昏庸,所以史书记载是“敏惧”。那么,张敏果真是忠臣流泪又流血吗?福建发现的张敏家谱,颠覆了这一段历史,以至学者感慨,明史又一记载被推翻!

通过《明史》记载可知,明朝皇帝多奇葩,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就娶了一个大他17岁的保姆为妃,这个女人就是万贵妃。然而,万贵妃在后宫却一手遮天,为了不让其他嫔妃顺利怀孕,强行逼怀有龙嗣的妃子堕胎,甚至准备毒杀刚出生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史》: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当然,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扯淡的地方太多,单就这两句话而言:一,明宪宗前后生育了20个子女,又何来“伤堕无数,他妃勿敢进”,明孝宗又何来感慨“老将至矣,无子”?二,后来夭折的太子朱祐极还在世时,张敏如何敢惊愕的说皇帝无子,怎能溺杀朱祐樘呢?

更为重要的是,在《明实录》等明朝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明史》这些记载从何而来?

根据《明史》记载,张敏没有溺死明孝宗,而是将他藏了起来,犹如演义小说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一般,连明孝宗生母纪妃都不知情(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原型或出自此处)。

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最终,张敏找了一个时间,将朱祐樘的存在告诉了明宪宗,朱祐樘由此被接进宫内。万贵妃知道这件事之后,后果很严重:一是朱祐樘生母纪妃突然暴毙,“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暗指万贵妃害死,二是张敏“敏惧,吞金死”。

如果这一记载真实,那么万贵妃显然一手遮天,随手就谋害了未来太子的母亲,明宪宗显然昏聩不堪,连儿子救命恩人都保不住。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在福建同安县,学者发现一本《张氏族谱》,上面记载内容却令人不解,与《明史》记载大相径庭。

关于张敏死亡时间,《张氏族谱》记载的很明确,就是死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而非成化十一年,距离纪淑妃之死有10年。《同安县志》与《金门县志》中,也记载张敏死于成化乙巳年(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

更为重要的是,明史记载张敏官职是门监或御马监,但《张氏族谱》却记载张敏官运亨通,在成化十一年朱祐樘身份公开之后,张敏就被改称为“司礼监太监”,这是明朝太监之尊者,地位非常高,比如有“皇帝敕谕司礼监太监张敏公”的记载。

显然,张敏之所以胜任司礼监太监,是因为保护太子有功。可见,明宪宗并不昏庸,任由万贵妃逼杀张敏,而万贵妃也没有《明史》中记载的一手遮天,可以肆意妄为。

通过张敏命运,可以看到清朝的确篡改了明朝历史,或许目的就是制造明朝后宫丑闻,进而说明明宪宗的昏聩无能。然而民间收藏的资料,却在500多年之后揭开了真相。

对于备受好评的《明史》,《剑桥中国史》的一句评价极有意思,“作为一种资料,这部官修史书最严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资料尽管有所遗失,许多仍然存在”,显然这是说清朝尽管毁掉了无数原始资料,让人无法反驳《明史》,但许多资料依然存在,却又揭穿了《明史》的谎言。

大明王朝差点亡在宦官的手里,而这位太监却以死保住了皇家血脉

提起宦官,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幕幕奸诈狡猾的嘴脸,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凡事都有个例外,在成化年间就有一位正直、善良的宦官,他在危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