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了多少人
孔子毕生有心为政而不果,只好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正是他们如众星拱月般地推崇孔子,也正是他们一传再传彰扬光大孔子的学说。可以设想,假如孔子没有这些忠实的弟子,他个人或许依然可以成为圣人,但其学说则未必能如后来那样流传久远与广大。
当然,这数千名弟子并不是同时师事孔子,否则按当时的物质条件去推想,这些人的饮食起居似乎都将成为重大问题。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些弟子在孔子生命的不同阶段师事孔子,早期弟子与晚期弟子或许不曾接触或不曾谋面。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受到孔子的影响,当然也应该随着孔子思想境界的演进而有所不同,或各有所长。按照孔子晚年的自我评价,在他这些及门弟子中,如若粗略分类,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状况,一是在德行方面表现出众的,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二是在政事方面颇为出众的,有冉有、季路;三是在言语方面成就出众的,如宰我、子贡;四是在文学方面可堪造就并有突出成绩的,有子游、子夏。至于其他一些颇负盛名的弟子,孔子的评价是:"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柴也愚,由(子路)也 ,回(颜回)也屡空。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看来都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或许因为孔子对这些及门弟子出众者有真切的认识和了解,故而孔子在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中,便格外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精的专门人才。他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我们从现有文献中不难发现,孔子就同一问题,在不同场合,或因面对的对象不同而解释与回答的侧重点一般也就不同。这样一来,不仅孔子的教育方法颇富个性与特色,而且对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来说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孔门弟子之所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除了他们的天赋、个性等原因外,也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分别培养密切相关。更进一步说,孔门后学在学术上的分野与分化,除了外界环境使然外,恐怕也与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孔子在教学内容上对弟子们分别对待,或有高低不同的差别呢其实,根据比较可信的记载,孔子整理的那些经典主要是用来教授弟子的,弟子们所凭借的"课本"恐怕都是经孔子删定的那些文献,《孔子世家》说quot;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凡此种种,都可证明孔子在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依然有着共同的原则和教学内容。换言之,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一方面遵循某些共同的原则和价值准则,从而使这些弟子具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标准,而这些信仰与标准便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孔学传人和成就早期儒家集团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孔子格外注意弟子们的个性与天赋,在进行共同教育的同时,似乎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对待。
基于后一个考虑,我们看到孔门弟子在孔子生前虽不曾另立门户,但事实上这些及门弟子由于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这便为儒家的后来发展与分化埋了了伏笔。陶潜《圣贤群辅录》说,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这种详尽而明白的说法虽然晚出,并不具有可靠的史料价值,当然不必尽信。但揆诸情理,我们应该相信孔子的及门弟子之所谓学有专精;恐怕正是指他们各人守一个或几个学术领域,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专门研究。刘师培《经学教科书》据秦汉时的文献分析孔门情况说: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故曾子作《孝经》以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诸人复荟萃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而六经之学亦各有专书,《易经》由孔子授商矍,再传而为子弓,复三传而为田何;《书经》之学由孔子授漆雕开,然师说无传,惟孔氏世传其书,九传而至孔鲋;《诗经》之学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春秋》之学自左丘明作传,六传而至荀卿。《公羊》、《觳梁》二传成为子夏所传,一出于夏授公羊高,一出于夏授觳梁赤。
《礼》、《乐》三经,孔门弟子传其学者尤多,如子夏、子贡等皆深于《乐》,曾子、子游、孺悲皆深于《礼》,六国之时传《礼经》者复有公孙尼子、五史氏诸人,而孔门弟子复为《礼经》作记(如子夏作《丧服记》),又杂采古代记礼之书以及孔子论礼之言,依类排列,荟萃成书(即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而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徒作《大学》;又有子夏之徒赓续《尔雅》,以释六经之言。刘师培的这些排比,虽然于细节也不可尽信,但它足以说明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与分化决不是偶然的,就其学术渊源而言,实得力于孔子的因材施教以及孔门弟子的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如前所述,由孔子弟子的基本状况已可看到儒学必然分化的端倪。但这种分化毕竟是孔子去世之后的事。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终于走完七十三年的坎坷道路,溘然长逝。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葬于鲁城北泅上,弟子皆服丧三年。叉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赣(贡)庐于家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家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词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乡饮于孔子家。显而易见,孔门弟子虽然学有不同,但他们出于对孔子的同样尊敬,估计他们在为孔子眼三年之丧,守三年心表的时候,可能尚未发生别立门户等分化现象。
孔门后学的分化大概发生在弟子们为孔子眼三年之丧结束的时候或之后。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孔门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的时候,"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然后归。子贡返,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并要求曾子同意。而曾子坚决反对。他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本来,按照孔子生前形成的基本格局,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作为一种利益集团或学术团体,似不必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分裂。子贡即使没有担当孔门领袖的资格和能耐,但他毕竟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门生,二者之间的深厚情意似乎也有助于子贡在孔子死后团结维系孔门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quot;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妆来何其晚也”显然,孔子对子贡寄予相当的期望。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以及子贡超越其他弟子的治事能力,我们看到,在孔子死后,孔子的丧葬之事似乎也由子贡主持和料理。他不仅出面批评鲁哀公为孔子致悼词并不合乎情理,以为生不能用,死而悼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而且筑室于场,为孔子守六年之丧。因此,当其他弟子守丧三年治任将归之时,皆大揖于子贡,相向而哭。于此我们感到,尽管子贡没有名正言顺地举起孔门"帅旗",但其在孔门弟子中的突出地位似乎也已基本确定。
然而出人预料的是,当子贡的地位逐渐确立,孔门之内并没有发生太大问题的时候,子夏、子张、子游等人却以有若的外在形象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显而易见,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政变,他们期望以有若来取代于贡将要获得的盟主地位。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呢欲明白个中的奥秘,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子贡方面说,由于其"利口巧辩",性格使然,"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恶",似乎在某种场合得罪过子夏等人。尤其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当子贡的地位在孔子死后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子贡过于忽略子夏等人的存在,似乎遇事并不愿意与子夏等人商量,因而引起子夏等人的反感,遂欲以有若取代子贡。另一方面,如果从子夏等人的立场来观察,他们对有若的推举,除了出于对子贡的反感外,似乎也与孔门弟子的凝聚力日趋削弱有关,因而他们才推quot;似圣人"的有若作为"盟主",以期重振孔门声威。
子夏、子游、子张等人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曾子的响应和支持。其中的原因,除了前述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外,似乎也和曾子与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知道,曾子虽是孔门弟子中谨遵师说的忠诚弟子,但他和子张、子夏等人并不是关系非常密切。《论语·子张》记曾子日:"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表面上对子张似乎很推崇,但实际上也不无贬损之意。至于对子夏,《札记·檀弓》、《论衡·祸虚》都曾记载曾子指责子夏的事: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汝事夫子于诛泗之间,退而老于西阿之上,使西阿之民疑妆于夫子,尔罪一也;丧而亲,使岛未有异闻,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日妆何无罪欤”?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曾子的这段指责虽然晚出,但他们之间缺少共同的信念和人生原则,似为事实。那么又怎能指望曾子赞同子夏的主张,推举有若为孔门盟主呢更何况有若无论如何貌似孔子,但其思想见解、人格修养都不可能真正与孔子相比。
有若没有成为孔门弟子的新领袖,曾子由于天生具有一种战战兢兢严守孔门遗视而绝不自标宗旨的人生态度,故而曾子既无能力,也无兴趣成为孔门弟子的新领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曾子反对子夏等人推举有若的建议时,孔门弟子的分裂便已从一种潜在的危险而表面化,弟子中的强者实际上都各奔东西,自谋前程,自立门户去了。
其实,如果从学术史的观点看,孔门弟子在孔子之后发生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凡显赫一时的思想家在其身后莫不如此,因为思想的解说原本没有固定的模式,思想的继承更取决于后来者所处时代的需要以及继承者各人的才学识德等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更何况孔子教人因材施教,并没有统一的解说和范式呢因此,孔门弟子在孔子之后的分化不仅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而且是学术史上的必然趋势。
至于孔门弟子的实际分化情况,《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民之儒,有孟民之儒,有漆雕民之儒,有仲良民之儒,有孙民之儒,有东正民之儒。臼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民之墨,有相夫民之墨,有邓陵民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入,墨离为二,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显然,这里的儒学八派已不仅指孔子的及门弟子,而且应该包括韩非所处的时代即战国时期的儒学情况。因此,儒家八派的那些弟子们我们暂且勿论,还是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及问弟子在孔子之后的分化情况。
在孔问及问弟子中,应该有所作为的子贡原本以"言语"著称,似乎在学术见解、思想见识方面也应该能有所作为。但是,可能由于发生前述的那些不偷快事件,子贡在为孔子守了六年丧礼之后便基本上与孔门弟子失去联系,而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之中,并没有在学术上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
有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且未被归大儒家八派的还有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曾子为孔子的晚年弟子,相传他的天赋并不高,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但他格外注意道德修养,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终于成为孔门弟子中除颜回之外最重要的道德楷模。在孔子去世之后,曾子先是反对子夏等人推举有若作领袖的企图,继则可能聚徒讲学,从事著述,从孝道、伦理道德方面阐释和宣传孔子的遗说。《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王应麋《汉志考证》称:"《隋志》、《唐志》二卷,参与弟子公明仪、乐正子春、单居离、曾元、曾华之徒论立身孝行之要,�%
据祖传谱牒表明,宝峰游氏自一泉公之后第五代起开始制订辈谱,最早的字辈为:宗(第五代)、卿(第六代)、相(第七代)、绍(第八代)、圣(第九代)、士(第十代)、孔(第十一代),第十二代起改换“文献明邦”四字,但只排行到第十三代“明”字辈就中止了。到了第十四代又制订出“公、侯、伯、子、男”五字为辈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族谱修订时新增十四字“道学渊源宏国族,纲常礼教振家声”作为辈谱用字,故从第二十代起启用“道”字,现今排行至第二十三代“源”字辈。二十三代第一位出生者为丰泰房游奕良(出生日期:2000年9月20日)。
宝峰游氏流传的的姓氏楹联最常见的是“立雪家声古,宝峰世泽长”,喜庆楹联是“广平仪彩凤,宝峤集文鸯”。“宝峤”亦指宝峰。
从现存的《宝峰族谱》上可以看到有关岁时祭祀的记载,但祭典规约始于何年却未作交代。以下是民国时期族谱记载的有关祭祀内容:
合族议约祭祀规程:
1 正月元旦合族拜祖(礼物略);
2 春秋祭祀列祖(礼物略);
3 中元节祭祖,十二日迎接列代祖考妣,十六日敬送列代祖考妣:
国清公 妣陈氏
朝育公 妣郑、林氏
省斋公 妣林、何氏
竹溪公 妣陈氏
一泉公 妣林氏
肖泉公 妣张氏
次泉公 妣翁氏
地主、厝主及章姓公妈(礼物略)
4 重阳节祭扫:国清公、妣陈氏,墓在过海,每年合族备银,人数多寡不拘;朝育公,妣郑、林氏,省斋公,妣林、何氏,合墓在官桥;竹溪公、妣陈氏,一泉公、妣林氏,墓在本处土地公边(礼物略)
5 祭文曰:气序流易,德泽绵长,感春露之沾濡,念祭祀之盛典。兹逢□□佳节,用怀报本,诚心忾闻,懓见精英,接于几筵,陈醴献羹,爱敬通于俎豆,伏愿箕裘克绍,振立雪之家风,祖武克绳,继广平之世泽,尚飨。
大唐游氏入莆始祖考芳名:
一世祖入莆唐大理寺评事,初任泉州别驾植公 妣诰封陈氏宜人
二世祖唐节度推官獬公 妣郑氏孺人
三世祖唐奉礼郎鄜公 妣薛氏孺人
四世祖嘉议大夫太常寺太卿彖公 妣诰封林氏恭人
五世祖宋先儒维善公 妣姚氏孺人
六世祖宋处士瑀公 妣黄氏孺人
七世祖宋儒林谟公 妣邱氏孺人
八世祖宋国子监太学生知著公 妣王氏孺人
九世祖宋宣教郎赠大中大夫继爵公 妣方氏安人
十世祖宋进士奉直大夫任广东象州守名宦辅公 妣诰封方、康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康节度推官允之公 妣许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庆节度推官伯绚公 妣江氏宜人
十一世通直郎希先公
世伯祖宋进士御史、理学御史名臣文肃酢公 妣吕氏夫人
世叔祖宋知军,赠直龙图阁学士、理学名臣文清九功公
明十四世处士良昭公、莆阳信生公
编者注:本谱所载大唐游氏入莆始祖一至十世祖芳名与莆田《紫霄游氏家乘》1913年抄本所载相近。
附注
字辈:亦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派语等,是家族中不同辈分之间在名字上彼此区分的特殊用字的集合。字辈的功用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防止外人冒宗。字辈大都是由吉利和吉庆的单字组成,通常是四、五、七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带有一定意义、反映一定情怀、体现本家族一定价值取向的四言、五言、七言诗。有关字辈使用的明确记载是在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玉牒大训》中指出:赵氏族属虽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心实有憾”,于是在乾德二年(964年)下诏,设立字辈,以别源流,以序昭穆。明代以后字辈使用渐趋成熟和规范,并扩大到少数民族中去。各个家族大都制订有本族的字辈谱,族众均需按谱取名,依世递延,不得紊乱,字谱每编一次大致可以使用十几代。如山东曲阜《孔子世系谱》是:“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二)贺游永祚先生八旬双寿序
恭祝永祚游先生暨淑配郑孺人八旬双寿荣庆
皇上御极之元年,时和岁丰,民康物阜,乃颁养老之典,自公卿、大夫、士子下逮黎庶,凡七十、八十以上者,皆给酒肉以隆赐予,盖欲登斯民予仁寿之域也。而吾宝峰村永祚游先生适以八十双寿闻,余深喜其年济大耋,会际清时,因细询其得寿之由,乡之人为余道其生平,直而能忍,俭而不吝,农朴自然,事亲命而子肃,至老不倦于勤;而其德配郑孺人,孝翁姑,和妯娌,勤于耕织,中馈之假,井臼躬操,家非饶裕,常有忘贫自得之趣。余闻而思之,因恍然悟其寿所由来矣。夫,古称孝为寿之征,仁为寿之本,而厚德无疆,健行不息,亦皆可以得寿。虽在编氓,不能如学士文人之修身治学,与其天性所近,理数可推,所谓与知与能,降衷有恒也。今其子公周、公造、公丹率其孙锦侯、俊侯、道侯、涵侯、圣洽、圣高、圣蕃、圣濯、圣趣,曾孙元壹、元捷等将奉觞上寿,请序予余,余执盏以祝,永祚翁曰:君知其所以致以乎者,盖我国家深仁厚泽,涵煦二百余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得以休养生息,享大年而兆升平之人瑞,而不徒为一家之庆也!是为序。
敕授修职郎庚午科举人就职州学正 愚□敬修 顿首拜撰
光绪元年岁在乙亥(1875年)腊月谷旦
注:永祚公,讳名文,系下厝二房献明公长子。此寿幛现藏于下厝里。
游氏流传的的姓氏楹联最常见的是“立雪家声古,宝峰世泽长”,喜庆楹联是“广平仪彩凤,宝峤集文鸯”。“宝峤”亦指宝峰。
从现存的《宝峰族谱》上可以看到有关岁时祭祀的记载,但祭典规约始于何年却未作交代。以下是民国时期族谱记载的有关祭祀内容:
合族议约祭祀规程:
1 正月元旦合族拜祖(礼物略);
2 春秋祭祀列祖(礼物略);
3 中元节祭祖,十二日迎接列代祖考妣,十六日敬送列代祖考妣:
国清公 妣陈氏
朝育公 妣郑、林氏
省斋公 妣林、何氏
竹溪公 妣陈氏
一泉公 妣林氏
肖泉公 妣张氏
次泉公 妣翁氏
地主、厝主及章姓公妈(礼物略)
4 重阳节祭扫:国清公、妣陈氏,墓在过海,每年合族备银,人数多寡不拘;朝育公,妣郑、林氏,省斋公,妣林、何氏,合墓在官桥;竹溪公、妣陈氏,一泉公、妣林氏,墓在本处土地公边(礼物略)
5 祭文曰:气序流易,德泽绵长,感春露之沾濡,念祭祀之盛典。兹逢□□佳节,用怀报本,诚心忾闻,懓见精英,接于几筵,陈醴献羹,爱敬通于俎豆,伏愿箕裘克绍,振立雪之家风,祖武克绳,继广平之世泽,尚飨。
大唐游氏入莆始祖考芳名:
一世祖入莆唐大理寺评事,初任泉州别驾植公 妣诰封陈氏宜人
二世祖唐节度推官獬公 妣郑氏孺人
三世祖唐奉礼郎鄜公 妣薛氏孺人
四世祖嘉议大夫太常寺太卿彖公 妣诰封林氏恭人
五世祖宋先儒维善公 妣姚氏孺人
六世祖宋处士瑀公 妣黄氏孺人
七世祖宋儒林谟公 妣邱氏孺人
八世祖宋国子监太学生知著公 妣王氏孺人
九世祖宋宣教郎赠大中大夫继爵公 妣方氏安人
十世祖宋进士奉直大夫任广东象州守名宦辅公 妣诰封方、康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康节度推官允之公 妣许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庆节度推官伯绚公 妣江氏宜人
十一世通直郎希先公
世伯祖宋进士御史、理学御史名臣文肃酢公 妣吕氏夫人
世叔祖宋知军,赠直龙图阁学士、理学名臣文清九功公
明十四世处士良昭公、莆阳信生公
编者注:本谱所载大唐游氏入莆始祖一至十世祖芳名与莆田《紫霄游氏家乘》1913年抄本所载相近。
附注
字辈:亦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派语等,是家族中不同辈分之间在名字上彼此区分的特殊用字的集合。字辈的功用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防止外人冒宗。字辈大都是由吉利和吉庆的单字组成,通常是四、五、七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带有一定意义、反映一定情怀、体现本家族一定价值取向的四言、五言、七言诗。有关字辈使用的明确记载是在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玉牒大训》中指出:赵氏族属虽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心实有憾”,于是在乾德二年(964年)下诏,设立字辈,以别源流,以序昭穆。明代以后字辈使用渐趋成熟和规范,并扩大到少数民族中去。各个家族大都制订有本族的字辈谱,族众均需按谱取名,依世递延,不得紊乱,字谱每编一次大致可以使用十几代。如山东曲阜《孔子世系谱》是:“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二)贺游永祚先生八旬双寿序
恭祝永祚游先生暨淑配郑孺人八旬双寿荣庆
皇上御极之元年,时和岁丰,民康物阜,乃颁养老之典,自公卿、大夫、士子下逮黎庶,凡七十、八十以上者,皆给酒肉以隆赐予,盖欲登斯民予仁寿之域也。而吾宝峰村永祚游先生适以八十双寿闻,余深喜其年济大耋,会际清时,因细询其得寿之由,乡之人为余道其生平,直而能忍,俭而不吝,农朴自然,事亲命而子肃,至老不倦于勤;而其德配郑孺人,孝翁姑,和妯娌,勤于耕织,中馈之假,井臼躬操,家非饶裕,常有忘贫自得之趣。余闻而思之,因恍然悟其寿所由来矣。夫,古称孝为寿之征,仁为寿之本,而厚德无疆,健行不息,亦皆可以得寿。虽在编氓,不能如学士文人之修身治学,与其天性所近,理数可推,所谓与知与能,降衷有恒也。今其子公周、公造、公丹率其孙锦侯、俊侯、道侯、涵侯、圣洽、圣高、圣蕃、圣濯、圣趣,曾孙元壹、元捷等将奉觞上寿,请序予余,余执盏以祝,永祚翁曰:君知其所以致以乎者,盖我国家深仁厚泽,涵煦二百余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得以休养生息,享大年而兆升平之人瑞,而不徒为一家之庆也!是为
敕授修职郎庚午科举人就职州学正 愚□敬修 顿首拜撰
光绪元年岁在乙亥(1875年)腊月谷旦
注:永祚公,讳名文,系下厝二房献明公长子。此寿幛现藏于下厝里。
据祖传谱牒表明,宝峰游氏自一泉公之后第五代起开始制订辈谱,最早的字辈为:宗(第五代)、卿(第六代)、相(第七代)、绍(第八代)、圣(第九代)、士(第十代)、孔(第十一代),第十二代起改换“文献明邦”四字,但只排行到第十三代“明”字辈就中止了。到了第十四代又制订出“公、侯、伯、子、男”五字为辈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族谱修订时新增十四字“道学渊源宏国族,纲常礼教振家声”作为辈谱用字,故从第二十代起启用“道”字,现今排行至第二十三代“源”字辈。二十三代第一位出生者为丰泰房游奕良(出生日期:2000年9月20日)。
宝峰游氏流传的的姓氏楹联最常见的是“立雪家声古,宝峰世泽长”,喜庆楹联是“广平仪彩凤,宝峤集文鸯”。“宝峤”亦指宝峰。
从现存的《宝峰族谱》上可以看到有关岁时祭祀的记载,但祭典规约始于何年却未作交代。以下是民国时期族谱记载的有关祭祀内容:
合族议约祭祀规程:
1 正月元旦合族拜祖(礼物略);
2 春秋祭祀列祖(礼物略);
3 中元节祭祖,十二日迎接列代祖考妣,十六日敬送列代祖考妣:
国清公 妣陈氏
朝育公 妣郑、林氏
省斋公 妣林、何氏
竹溪公 妣陈氏
一泉公 妣林氏
肖泉公 妣张氏
次泉公 妣翁氏
地主、厝主及章姓公妈(礼物略)
4 重阳节祭扫:国清公、妣陈氏,墓在过海,每年合族备银,人数多寡不拘;朝育公,妣郑、林氏,省斋公,妣林、何氏,合墓在官桥;竹溪公、妣陈氏,一泉公、妣林氏,墓在本处土地公边(礼物略)
5 祭文曰:气序流易,德泽绵长,感春露之沾濡,念祭祀之盛典。兹逢□□佳节,用怀报本,诚心忾闻,懓见精英,接于几筵,陈醴献羹,爱敬通于俎豆,伏愿箕裘克绍,振立雪之家风,祖武克绳,继广平之世泽,尚飨。
大唐游氏入莆始祖考芳名:
一世祖入莆唐大理寺评事,初任泉州别驾植公 妣诰封陈氏宜人
二世祖唐节度推官獬公 妣郑氏孺人
三世祖唐奉礼郎鄜公 妣薛氏孺人
四世祖嘉议大夫太常寺太卿彖公 妣诰封林氏恭人
五世祖宋先儒维善公 妣姚氏孺人
六世祖宋处士瑀公 妣黄氏孺人
七世祖宋儒林谟公 妣邱氏孺人
八世祖宋国子监太学生知著公 妣王氏孺人
九世祖宋宣教郎赠大中大夫继爵公 妣方氏安人
十世祖宋进士奉直大夫任广东象州守名宦辅公 妣诰封方、康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康节度推官允之公 妣许氏宜人
十世叔祖进士永庆节度推官伯绚公 妣江氏宜人
十一世通直郎希先公
世伯祖宋进士御史、理学御史名臣文肃酢公 妣吕氏夫人
世叔祖宋知军,赠直龙图阁学士、理学名臣文清九功公
明十四世处士良昭公、莆阳信生公
编者注:本谱所载大唐游氏入莆始祖一至十世祖芳名与莆田《紫霄游氏家乘》1913年抄本所载相近。
附注
字辈:亦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派语等,是家族中不同辈分之间在名字上彼此区分的特殊用字的集合。字辈的功用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防止外人冒宗。字辈大都是由吉利和吉庆的单字组成,通常是四、五、七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带有一定意义、反映一定情怀、体现本家族一定价值取向的四言、五言、七言诗。有关字辈使用的明确记载是在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在《玉牒大训》中指出:赵氏族属虽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心实有憾”,于是在乾德二年(964年)下诏,设立字辈,以别源流,以序昭穆。明代以后字辈使用渐趋成熟和规范,并扩大到少数民族中去。各个家族大都制订有本族的字辈谱,族众均需按谱取名,依世递延,不得紊乱,字谱每编一次大致可以使用十几代。如山东曲阜《孔子世系谱》是:“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二)贺游永祚先生八旬双寿序
恭祝永祚游先生暨淑配郑孺人八旬双寿荣庆
皇上御极之元年,时和岁丰,民康物阜,乃颁养老之典,自公卿、大夫、士子下逮黎庶,凡七十、八十以上者,皆给酒肉以隆赐予,盖欲登斯民予仁寿之域也。而吾宝峰村永祚游先生适以八十双寿闻,余深喜其年济大耋,会际清时,因细询其得寿之由,乡之人为余道其生平,直而能忍,俭而不吝,农朴自然,事亲命而子肃,至老不倦于勤;而其德配郑孺人,孝翁姑,和妯娌,勤于耕织,中馈之假,井臼躬操,家非饶裕,常有忘贫自得之趣。余闻而思之,因恍然悟其寿所由来矣。夫,古称孝为寿之征,仁为寿之本,而厚德无疆,健行不息,亦皆可以得寿。虽在编氓,不能如学士文人之修身治学,与其天性所近,理数可推,所谓与知与能,降衷有恒也。今其子公周、公造、公丹率其孙锦侯、俊侯、道侯、涵侯、圣洽、圣高、圣蕃、圣濯、圣趣,曾孙元壹、元捷等将奉觞上寿,请序予余,余执盏以祝,永祚翁曰:君知其所以致以乎者,盖我国家深仁厚泽,涵煦二百余年,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得以休养生息,享大年而兆升平之人瑞,而不徒为一家之庆也!是为序。
敕授修职郎庚午科举人就职州学正 愚□敬修 顿首拜撰
光绪元年岁在乙亥(1875年)腊月谷旦
注:永祚公,讳名文,系下厝二房献明公长子。此寿幛现藏于下厝里。
孔子教了多少人
本文2023-09-30 14:03: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