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替我分析一下“李”这个字的文字起源,比如说甲骨文它的象形意义,还有它的发展演变!!还有励这个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谁能替我分析一下“李”这个字的文字起源,比如说甲骨文它的象形意义,还有它的发展演变!!还有励这个字,第1张

李 形声字。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甲骨文字形,上木下子

http://wwwzdicnet/pic/zy/jgw/674Egif

更多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9DZdic8Ehtm

说文解字李 果也。从木子声。杍,古文。良止切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李 ·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3

〔古文〕杍《唐韵》《正韵》良以切《集韵》两耳切《韵会》良士切,音里。《说文》果名。《素问》东方木也。《尔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诗·小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又《韵会》世荐士谓之桃李。《刘向·说苑》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谓狄仁杰,桃李皆在公门,正用此事。 又《博雅》行李,关驿也。 又与理通。《左传·僖十三年》行李之往来。《周语》行李以节逆之。《泊宅编》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荧惑为李。《徐广注》内则理兵,外则理政。 又司理,官,亦称司李。《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法。《管子·法法篇》臯陶为李。又檇李,春秋吴地。 又姓。《风俗通》伯阳之后。

李 lǐ

〈名〉

(1) (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2)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或紫红色,可吃 [plum]

李,李果也。——《说文》

北山有李。——《诗·小雅·南山有台》

(3) 又如:李下瓜田(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又指李树的果实、李花、李园

华如桃李。——《诗·召南·何彼禯矣》

(4) (李:李花)

报之以李。——《诗·大雅·抑》

(5) (李:李子)

丘中有李。——《诗·王风·丘中有麻》

(6) (李:李园)

(7) 狱官。通“理” [judge;justice]

皋陶为李。——《管子·法法》

(8) 星名。即角宿二,为室女座 δ星 [star's name]。如:李长庚(西方太白金星的名号)

(9) 姓。如:李杜(李白和杜甫);李唐(李氏唐朝);李氏子蟠(姓李的人家的孩子。氏,姓);李文靖公(李沆,字太初,宋太宗、真宗时的宰相,谥文靖);李渤(唐朝洛阳人,曾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李牧连却之,李牧接连打败它。李牧,赵国良将,曾几次打败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

形声字。从力,厉声。本义:勉力,努力

甲骨文没有励字

小篆字形

http://wwwzdicnet/pic/zy/xz2/52B1gif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8AZdicB1htm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励

《唐韵》《集韵》《韵会》力制切,音厉。《说文》勉力也,从力厉声。《玉篇》劝也。《广韵》劝勉也。《后汉·祭彤传》玺书勉励。又《韵会》通作厉。有修饰振起意。《前汉·宣帝纪》厉精更始。

励 lì

〈动〉

(1) (形声。从力,厉声。本义:勉力,努力)

(2) 同本义 [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励,勉力也。——《说文》。

用励相我邦家。——《书·立政》

庶明励翼。——《书·皋谟》

励于一言。——《鬼谷子·决篇》

(3) 又如:砺翼(勉力辅佐君主,精勤以行君命);励志(勉励其心志;集中心思于某种事业);励节(勉力志行,崇尚气节)

(4) 振作 [rouse oneself for vigorous efforts to]

处遂改励。——《世说新语·自新》

相早励良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励精更始。——《汉书·宣帝纪》

(5) 又如:励精(振作精神)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 lǐ

注音:ㄌㄧˇ

古字 :

部首: 木

字码 U:674E;GBK:C0EE;

郑码:FYA

五笔 :SBF

笔画:7

笔顺 :一丨ノ丶フ丨一

名词

一种树,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

李树的果实

行李,代指“行囊”内物品

狱官。通“理”

星名。即角宿二,为室女座 δ星

三、姓氏起源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四、得姓始祖

见姓氏起源

五、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六、家谱文献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全国:李氏族谱

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七、郡望堂号

陇西李氏,是中国历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

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八、字辈排行

湖南宁乡鞠公口源头李氏字辈:“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陇西堂字辈:“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上湘李氏龙门堂字辈:“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钦就可世宗树德景先正存心学大贤忠良维国祚孝友作家傅积善徵余庆修身华福缘昌隆符泰运兴发定科联”。

湖南中湘河头李氏字辈:“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江苏南京开沙李氏字辈:“太干福寿荣禄祥智英宗元孚恒丰俭裕孝顺谦恭纯诚恺悌宣慈惠和明允笃敬纯厚为良德振兴必有成笃敬儒行名贤经师瑞徵家庆善培迈基人文蔚起功纪鼎彝长承祖佑百世傅之”。

江苏京江李氏字辈:“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江苏高桥李氏字辈:“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江苏三桥李氏崇礼堂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湖北随州李氏字辈:“洪为祖德永世群方传佳友本”。

湖北京山李氏字辈:“学义忠礼士国正万方永福德承前泽诗书启后昆”。

湖北荆门李氏字辈:“以文常会友维德能辅仁孝亦传家本”。

湖北广水李氏字辈:“(长)龙凤呈祥帮家志国”。

李先念家族字辈:“玉树承先绪孚全升义泰”。

浙江尖山李氏宗派字辈:“思志单名廷单名世国春天地元光大文章昭著景运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锺祥家声永振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浙江金华竹马馆东李氏排行字辈:“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余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浙江慈溪李氏排行字辈:“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福建东山李氏字辈:“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福建城福李氏字辈:“珑庭文成甫乡仁新志仕山本宗春继龙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心恒存天锡福光荣行裕嗣万年永长”。

福建安溪龙船港李氏字辈:“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云南滕冲叠水河李氏字辈:“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云南滕冲青乔李氏字辈:“自维天端立家其显根本中承希性有炳成生庆文”。

云南曲靖李氏字辈:“福本迎国光仙朴平鹏扬春芬崇根茂德永济朝唐居家承孝友盛世选忠良克昌纯祖武鸿文绍宗繁”。

山东高密李氏排行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山东商河李氏字辈:“清澍孝友仁广官发贤良德敬尊守久朝先辰继长”。

山东南郭李氏字辈:

本原派:“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朝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湛公长房支派:“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

湛公二房支派:“谷琰宣闳伯居均元必宽本沅理春家恢宏学时逢泰”。

四川广安李氏字辈:“应大光明远含春……”

四川盐亭李氏字辈:“世庆友廷仲兴朝永国正全元天佑吉美盛邦作长才显运时泰着善万代昌明良相遇合光华定大纲”。

四川巫山、巫溪李氏字辈:“天启如龙象祖功宗德长尽忠传孝友家世衍书香”。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字辈:“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亯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甘肃陇西李氏字辈:“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江西井岗李氏排行字辈:“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江西建昌李氏字辈:“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重庆奉节李氏字辈:“居世成善国秦楚正光华文明朝尽应道德永传家”。

重庆龙河李氏绵达堂字辈:“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荣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陕西曲江李氏字辈:“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河北高邑李氏字辈:“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岩田李氏排行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云湖李氏前编字辈:“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李氏陇西郡列李观脉字辈:“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李氏陇西堂一支字辈:“国正添必茂高腾秀(品)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李氏陇西堂一支字辈:

本原派:“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卽林傅均”。

黑山支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支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改正支派:“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观左有富有庆安平”。

李氏万叶堂一支字辈:“天正启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李氏锦潇堂一支字辈:“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李氏叙乐堂一支字辈:“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李氏近房一支字辈:“崇成如永延长维世洪熙光文肇启文明万国咸宁进德修业云龙风虎刚健中丄得主有常承天时行含章可贞敬义立并方大”。

李氏丰鉴堂一支字辈:“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李氏衍庆堂一支字辈:

偶公股前支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

贤公股前支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

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李氏列李金脉字辈:“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李氏一支字辈:“永远纯良富贵吉祥发源道学诗书绪长谨遵先训佑启寿康声名显达绍美周唐”。

李氏一支字辈:“笃志承先怿同心翼后贤见龙徵瑞兆科甲必集联”。

九、姓氏名人

先秦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李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丞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将军。

汉朝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后战败投降匈奴。

李广利:汉朝将领。

李通: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贵戚第二位。因功勋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主——即大名鼎鼎女中豪杰的刘伯姬。

李傕: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三国

李典:曹操庙庭元勋第二十一位。曾与张辽合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孙权兵马十万。其人深明大义,崇尚儒雅,有长者之风,为曹操、曹丕重视。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晋朝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暠: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歆:十六国时期西凉皇帝

李恂: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西凉后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

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建立者。

李班:字世文,成汉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主。

李期: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寿: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骧的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势:字子仁,成汉昭文帝李寿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最后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南北朝

李宝:北魏镇北将军(?―公元459年),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儿子。

李虎: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戎马倥偬,功勋卓著,嫡孙唐高祖李渊。

李弼: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曾孙瓦岗山李密。

李贤: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与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将。至隋朝时,其子孙出将入相,誉满天下。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赵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诡祖: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在汉族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称帝。

李春:中国桥梁专家。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渊: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帝王

李世民: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治: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开创了历史以来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豫: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复两京,荡平余孽。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李适: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李纯: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炎: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时期,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初宗室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为唐开国元勋。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李泌: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官至宰相。

李适之: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李晟:中唐著名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愬:中唐著名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吉甫: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

李德裕:在唐文宗和唐武宗两度为相。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淳风: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龟年:别名乐圣,唐时乐工,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五代十国

李克用:唐末将领,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

李存勖:建立后唐,为唐庄宗。

李嗣源:后唐皇帝

李昪:建立南唐,为南唐烈祖,又称李先主。

李煜:南唐皇帝,又称李后主,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处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与子李继隆并称“雄将、能臣”于当时,次女明德皇后亦为贤后之垂范。

李继隆:大宋名将。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战功显赫以千余马步大破契丹骑兵数万而流芳于后世。

李沆:北宋“圣相”,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大臣,传见《宋史·李谷传》。

李纲:北宋名相。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冶:金元四大数学家之一。

李杲: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有《庄靖集》十卷。

西夏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李陵之后裔。

李仁孝: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明朝

李文忠:明朝开国名将,开国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

李春芳:有“青词宰相”、“状元宰相”之称。

李如松:明朝名将,共父辈子辈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与父李成梁同为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远胜戚继光。

李定国: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余年,战功彪炳,封晋王。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大顺

李自成: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后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曾短暂统一北方。

李光地: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赐姓或改姓

李思摩、李国昌、李勣、李抱玉、李忠臣、李国臣、李光弼、李光进、李元谅、李茂勋

新加坡

李光耀:(广东人)新加坡前总理,新加坡建国国父。新加坡建立者最高***。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最高***。

以上资料为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在收集中……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三年(辽太平五年)

春,正月,乙酉,辽主如混同江。

戊子,辽遣宣徽南院使萧从顺等来贺长宁节,见于崇政殿,皇太后垂帘,置酒殿中以宴之,御史中丞薛奎馆伴。从顺欲请见,且言南使至北者皆见太后,而北使来独不得见。奎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得见也。”从顺乃已。及辞,从顺有疾,命宰臣王曾押宴都亭驿。从顺问曾曰:“南朝每降使车,悉皆假摄,何也?”曾曰:“使者之任惟其人,不以官之高下。今二府八人,六常奉使,惟其人,不以官也。”从顺默然。既而从顺称疾留馆,不以时发,帝遣使问劳,挟太医诊视,相属于道。枢密使曹利用请一切罢之,乃引去。

二月,戊午,辽禁其境内服用明金及金钱绮,国亲当服者,奏而后用。

乙丑,权御史中丞薛奎,罢为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或谮奎漏禁中语也。既而秦州阙守,帝以奎屡官西边,习其土风,即改奎知秦州。秦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俭约,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廪粟积者三百万,征算衍者三十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复得刍粟十馀万。

是月,辽主如鱼儿泺。

三月,丙子,徙知河南府陈尧佐知并州。每汾水涨,州人忧溺,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

壬辰,辽以左丞相张俭为武定军节度使,以殿前都点检萧都哩为契丹行宫都部署。

是月,辽主如长春河。鱼儿泺有声如雷,其水一夕越沙冈四十里,别为一陂。

夏,四月,壬子朔,诏恤刑狱。

是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刘煜知河南府。煜世家河南,衣寇旧族。尝权发遣开封府事,独召见,太后问曰:“知卿名族,欲一见卿家谱,恐与吾同宗也。”煜曰:“不敢。”它日,数问之,煜无以对,因伪风眩,仆而出,乃免。

五月,庚寅,录系囚。

癸巳,幸御庄观刈麦,闻民舍机杼声,赐织妇茶帛。

辽主清暑永安山。以萧从顺为太子太师,吴叔达翰林学士,道士冯若谷加太子中允。命张俭移镇大同。

六月,癸酉,环、原州属羌叛,寇边,环庆都监赵士隆等死之。遣使者安抚陕西。

秋,七月,戊子,诏诸路转运使察举知州、同判不任事者。

壬寅,以前户部郎中夏竦起复知制诰。竦急于进取,喜任数术,世目为奸邪。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求起复,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而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故有是命。

辽主猎于平地松林。

八月,辛亥,知益州薛田言:“本州解发举人,自张咏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帝曰:“汉贡士皆郡国续食,今独不能行之远方邪?其令悉蠲之!”

戊午,夔州路提点刑狱盛京,言忠州盐井岁增课,奉节、巫山县营田户逃绝,里胥代纳户税,万州户纳谷税钱,皆为民害;诏悉除之。京,度之从兄也。

初,李谘等既条上茶法利害,论者犹争言其不便。辛未,命翰林侍读学士孙奭、知制诰夏竦等再加详定。

九月,庚辰朔,始遣使贺辽后正旦。

辽主驻南京。

己亥,辽始遣使来贺宋太后正旦。

冬,十月,乙卯,太白犯南斗。

辛酉,以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晏殊为枢密副使。

庚午,以宰臣王钦若为译经使。唐译经使以宰相明释学者兼领之;宋初翻译经论,令朝官润文,及丁谓相,始置使;而钦若乃因译经僧法护等请为使,议者非之。

十一月,己卯朔,孙奭等言:“十三场茶积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万馀斤,盖许商人贴射,则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恶不时,故人莫肯售。又,园户输岁课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园户皆细民贫弱,力不能给,繁扰益甚。又,奸人倚贴射为名,强市盗贩,侵夺官利。其弊如此,不可不革。请罢贴射法,官复给本钱市茶,而商人入钱以售之。”于是茶法复坏。

庚子,辽主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

王钦若既兼译经使,始赴传法院,感疾亟归;车驾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戊申,卒。皇太后临奠出涕,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遣官护葬事,录亲事及所亲信二十馀人。建隆以来,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典迁就以中上意。性倾巧,敢为矫诞。太后以先朝所宠异,故复用之。及吴植事败,太后滋不悦,同列稍侵之,钦若悒悒以殁。后有诏塑像茅山,列于仙官。

辽北院枢密使萧哈绰有疾,辽主欲临视之,哈绰谢曰:“臣无状,猥蒙重任;今形容毁瘁,恐陛下见而动心。”辽主乃止。会北府宰相萧朴问疾,哈绰握其手曰:“吾死,君必为枢密使,慎勿举胜己者。”朴闻而鄙之。乙丑,卒。

十二月,戊辰,辽以萧朴为北院枢密使,封兰陵郡王。

先是朝班以宰相为首,亲王次之,使相又次之,枢密使虽检校三师兼侍中、尚书、中书令,犹班宰相下。咸平初,曹彬以枢密副使兼侍中,位户部侍郎、平章事李沆下,循旧制也。乾兴中,王曾由次相为会灵观使,曹利用由枢密使领景灵宫使,时以宫观使为重,诏利用班曾之上,议者深以为非。至是曾进昭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同集殿庐,将告谢,而利用犹欲班曾上,合门不敢裁。曾抗声目吏曰:“但奏宰相王曾等告谢。”班既定,利用郁郁不平,张士逊慰晓之。庚申,诏宰臣、枢密使序班如故事。而利用志矫,尚居次相张知白上。及闻召张旻于河阳为枢密使,利用疑代己,始悔惧焉。

殿前副指挥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属微雨新霁,崇勋穿泥靴登阶,王曾颔之,不以常礼延坐。崇勋退,劾奏其失,送宣徽院问状。翼日,曾入对,请传诏释罪,太后问其故,曰:“崇勋武夫,不知朝廷之仪。举劾者,柄臣所以振纪纲;宽释者,人君所以示恩德。如此,则仁爱归于上而威令肃于下矣。”

癸亥,徙崖州司户参军丁谓雷州司户参军。

谓以家寓洛阳,常为书自责,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西京留守刘煜,祈付其家,戒使伺煜会众寮时达之。煜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之感恻,故有是命。宰相言:“谓,天下不容其罪而窜之,今不缘赦宥,未可内徙。”帝曰:“谓斥海上已数年,欲令生还岭表耳。”

乙丑,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张旻依前充枢密使。太后微时,尝寓旻家,旻事之甚谨,后深德之,故复掌枢府。寻改名耆。

是岁,燕民以年谷丰熟,辽主车驾临幸,争以土物来献。辽主礼高年,惠鳏寡,赐酺饮。至夕,六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辽主亦微行观之。

丁丑,辽禁工匠不得销毁金银器。

“第一集这句台词就雷到我了:父皇自幼喜欢三弟……”“看了半天,这演的什么啊又乱又假。”

“读点书再出来编剧和导戏行吗”

……

开播前颇受观众期待的《大宋宫词》终于收官,在豆瓣上,网友差评累累,评分已“塌方”至38分,与导演李少红此前作品《大明宫词》的91分,呈鲜明对照。

《大宋宫词》聚焦于宋代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女性、有“宋朝武则天之称”的刘娥,刘娥出身平民,本有丈夫,却嫁入皇家,当上皇后,留下“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曾独揽大权11年,颇有政绩……讲述她的人生故事,确属好题材。

可《大宋宫词》中的刘娥太过穿越:和政坛死敌寇准成了盟友;将宋仁宗生母李宸妃提前干掉(编剧功力实在惊人);凭空设置了一个“金手指”人物苏义简( 历史 上有苏易简,但和刘娥真没关系);将曾反对传位给赵光义的赵普说成是后者的心腹……漏洞之多,每集都能找出10个以上,可见创作者对宋史了解太少。

《大宋宫词》名义上是宋朝戏,但事实上,它只是用服化道拼出的一个假宋朝。

那么, 历史 上真实的刘娥究竟是怎样的呢

28岁才当上储君

《宋史》称刘娥“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今属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祖延庆,在晋、汉间为右骁卫大将军;父通,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从征太原,道卒。后,通第二女也。初,母庞梦月入怀,已而有娠,遂生后。后在襁褓而孤,鞠(意为养)于外氏(即外祖父家)”。

历代史家多不信此说。

一般认为,刘娥出身低微,本是歌女,善“播鼗(音如桃,即拨浪鼓)”,嫁给银匠龚美,龚美将她带到了汴梁。《宋史》称“后年十五入襄邸”,襄王即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元侃,后来当上皇帝,即宋真宗。“入襄邸”即嫁给襄王。说刘娥此时“年十五”,是为掩盖她此前有夫,应已19岁。

刘娥上位后,亲信中有刘美,号称“宗族兄弟”,其实就是龚美。

赵元侃本无继位可能。

他的大哥赵元佐相貌似父,深得赵光义喜爱,曾随父征北汉、攻幽州。他本名赵德崇,赵光义改为“元佐”,用意甚明,只是还没正式册封太子而已。赵元佐因帮叔叔赵廷美说情被贬,得了“狂病”,酒后烧了自己的府第。

二哥赵元僖“姿貌雄毅,沉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27岁时病死,赵光义“悲泣达旦不寐,作《思亡子诗》示近臣”,追封他为“皇太子”。

赵光义不太满意赵元侃,经寇准再三建议,才立赵元侃为太子,并改名为赵恒。此时赵元侃已28岁了。

奶妈打了“小报告”

赵元侃想当皇帝,除了两位哥哥,还要过“金匮之盟”这一关。

宋太祖赵匡胤能篡位,因当时后周恭帝柴宗训才7岁(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蹈海时,也只7岁,得天下于儿童,亦失天下于儿童)。惩于幼主失国的教训,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订立“金匮之盟”——赵匡胤死后,传位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弟弟赵廷美,赵廷美死后,传位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如此,就不会陷入“国无长君”的风险中。

据《资治通鉴长编》:“上(即赵匡胤)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皇帝都爱权力,所以明朝李贽讽刺说“哭得伤心”。

赵匡胤猝死时,传言仅赵光义在侧,遥见“烛影斧声”。但内廷中只有玉柱斧,是玉制礼器,难当兵器。赵匡胤随身常携一斧,也是玉斧,可能是手杖上的装饰,更不足以杀人。

赵普坚决反对传位赵光义,他任宰相期间,赵光义始终未被封王,赵普被罢相后一个月,赵光义便被封为晋王。赵光义后来曾对赵普说:“朕儿欲诛卿。”

赵光义上位后,赵普又坚决反对传位于赵廷美,因此受重用。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均死于非命,可见“金匮之盟”的失败。

赵元侃遇刘娥时,年仅20岁。赵元侃的奶妈秦国夫人给赵光义打了“小报告”,赵光义大怒,令赵元侃斥退刘娥。赵元侃无奈,只好将刘娥安置到官员张耆家,张耆为避嫌,只好长期住在外面。

想要家谱都要不着

10年后(997年),赵元侃登基。他将刘娥召入宫中,封为美人。

宋内廷妃嫔分7等,即皇后、四贵妃(正一品)、十七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和无视品。起步这么低,是为不引人注目。

宋真宗找回刘娥,有不忘旧情的因素,但更可能是刘娥“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宋代政出宰相,皇权受制约。宋真宗想办封禅大典,怕宰相王旦不同意,便送王旦一坛酒。王旦回家发现,坛中装满珍珠,皇帝竟向宰相行贿。

“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即刘娥)皆预闻”。但刘娥升迁极慢,入宫10多年后(1012年),才升为德妃,同年底,被立为皇后,此时前任皇后郭氏已死7年。

对刘娥上位,寇准、李沆、王旦、向敏中等重臣强烈反对,因“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宋真宗让翰林学士杨亿草制,杨亿拒绝。宋真宗让丁谓传话:“大年(杨亿的号)勉为此,不忧不富贵。”杨亿回怼:“如此富贵,亦非所愿。”

刘娥对出身低微耿耿于怀。据学者杨翠微钩沉,刘娥曾让宋真宗找权知开封府刘综谈话:你和内府同宗,该给你分个好差事,明白不刘综不上套,回答说:“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

后来召见大臣刘烨时,刘娥公开说:“知卿名族,欲一见卿家谱,恐与吾同宗也。”刘烨忙回答:“不敢。”过两天,刘娥再问,刘烨“无以对”,就是不肯拿家谱。

终于露出真面貌

宋真宗执政后期,沉迷于神鬼之事,1019年中风后,常犯糊涂。刘娥权力渐大,与寇准成为死敌。

寇准在辽军威胁下,强迫宋真宗御驾亲征,他在澶渊盟会中表现突出,开两国150多年和平局面,但功高盖主、以下凌上,不久被驱逐出中枢。寇准痛定思痛,考虑到宰相王钦若因献天书被重用,便也伪造了一本天书进献。宋真宗果然又任用寇准为宰相。

据学者王瑞来在《“狸猫换太子”传说的虚与实》中钩沉,回到中枢后,寇准对刘娥全面硬刚。一是“刘氏宗人横于蜀,夺民盐井,上以后故,欲赦其罪”,寇准则要求严格依法处置;二是密谋政变,“欲废章献(刘娥),立仁宗,尊真庙(即宋真宗)为太上皇,而诛丁谓、曹利用等”。

在寇准说服下,宋真宗态度松动,他此时也觉刘娥权力太大,“意不能平”。可寇准得意忘形,酒后胡吹,被丁谓党羽所知,迅速与宋真宗协商,宋真宗转而支持丁谓,寇准被罢相。寇准下台后,太监周怀政、周怀信兄弟发动兵变,准备诛杀丁谓一党,谋事不密而败。此次政变是否与寇准相关,学者意见尚不统一。

寇准被扳倒后,宋真宗基本处于半软禁状态,政事多出于刘娥。宋真宗去世时,宋仁宗才13岁,刘娥垂帘听政,但宋仁宗成年后,面对满朝“还政”之声,刘娥却装听不见。

曾遭范仲淹怒怼

丁谓与寇准之争,是北宋党政之始。丁谓虽胜,但很快又和刘娥发生冲突。

一是丁谓开源节流,曾想削减宫廷开支,危及刘娥的粮食;二是仁宗年幼,早朝时起不来床,刘娥想一人主持,群臣对她朝拜,隐含篡位之意,丁谓得知后,立刻拒绝。

刘娥将丁谓贬出中枢后,丁谓死党钱惟演也被流放,此前,钱把妹妹嫁给了刘美(即刘娥的前夫),在刘美斡旋下,刘娥将钱惟演叫回京城,准备拜相,士大夫们暴怒,表示只要下任命书,便抢去撕毁。钱惟演害怕,又溜出京城。

刘娥主政时,有两大弊政:

其一,重用太监和外戚,所谓“章献太后(即刘娥)临朝,宦官方炽”“特以亲用外戚小人,负谤海内”。

其二,大搞一言堂,即“政事得失,下莫敢言”。

刘娥曾有篡位之念。一次早朝时,她问亲手提拔的名臣鲁宗道:“唐武后何如主”鲁宗道立刻说:“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刘娥本想试探,没想到鲁宗道痛贬武则天,以吓阻刘娥。刘娥“默然”。

可能是在刘娥的授意下,小臣方仲弓上书请立刘氏庙,刘娥交大臣讨论,又是鲁宗道站出来,反问道:立刘氏宗庙,宋仁宗怎么摆刘娥一下愣了,只好“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垂帘听政时,刘娥曾想让宋仁宗率群臣给她祝寿,范仲淹怼道:你自己家里爱怎么玩都行,这是朝堂,别给后人留下恶例。

在士大夫们持续抵抗下,刘娥始终没敢迈出最后一步。

执政风格大不同

刘娥一生,争议最大的是“狸猫换太子”事。

据说李宸妃、刘娥同时怀孕,宋真宗约定谁生男孩,谁就当皇后。刘娥收买产婆,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李宸妃的婴儿,刘娥本想处死这个婴儿,手下人不忍,该婴儿后被宋真宗收为养子,继承了皇位,即宋仁宗。10多年后,包拯陈州放粮,遇流落民间的李宸妃,方破解这一惊天大案。

该故事源于印度佛经,讲的是印度某王子故事,元代小说嫁接到宋朝,进而植入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

事实上,李宸妃本是刘娥侍女,生宋仁宗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可见没被打入冷宫。刘娥将宋仁宗养大,他登基后10多年,李宸妃“默默处于先朝嫔妃中”,去世后第二年,刘娥亦去世,宋仁宗才知身世。一度迁怒于刘娥,派兵包围了刘娥的府邸。

宰相吕夷简请宋仁宗开棺验李宸妃的尸体,见“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这些超规格的待遇都是吕夷简所为,以证明刘娥宽仁,宋仁宗遂不再怨恨刘娥。

刘娥起自民间,执政风格不同。

刘娥曾对大臣们说:为感谢各位老臣,请提交子孙及亲戚的名单,将予推恩。收到名单后,刘娥命人刻在垂帘听政旁的墙壁上,任官只用名单外的人。

宋代官员喜额外征税,即羡余,表示工作能力强,该升官了。官员刘绰以羡余向朝廷表功,刘娥当场质问:“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乎此四人岂因献羡余进哉!”

刘娥胸怀百姓疾苦,关心民瘼,比《大宋宫词》中那个只知宫斗的刘太后,还是贤明多了。

谁能替我分析一下“李”这个字的文字起源,比如说甲骨文它的象形意义,还有它的发展演变!!还有励这个字

李 形声字。从木,子声。本义:李树甲骨文字形,上木下子http://wwwzdicnet/pic/zy/jgw/674Egif更多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9DZd...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