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介绍,第1张

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海南西部一个县(以下称为昌江)东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毗邻,南与海南乐东县,西南与海南东方市,西北濒临北部湾,东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连,东北距省会海口市180千米,东南距三亚市190千米。

旅游城市

随着建设发展,昌江的交通路网越发完善,贯通海榆西线公路、环岛高速公路、粤海铁路,来往便利,且今年将开通一条旅游公路,助力旅游发展,昌江目前较出名的景点有:棋子湾、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海尾湿地公园、皇帝洞、王下乡·黎花里等。

芒果之乡

昌江生态环境好,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名特优水果、反季节瓜菜等热带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芒果,素有芒果之乡美誉,是昌江的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昌江有美玉,深山人未知

在面积小,且资源贫瘠的海南中,昌江美玉是来自于大自然非同寻常的恩赐,

却有一份大自然非同寻常的恩赐,昌江玉属于黄蜡石的一种,颜色分为浅红、褐黄、嫩黄、橙黄、清白、粉白及绛红等七个类型,尤以红色见长,广泛分布于海南昌江的河流、坡地、山岭等地。在今年御海口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昌江美玉走进消博会,进一步推广昌江玉石文化。

昌江木棉红

昌江还被称为木棉之乡,待到春天就是赏木棉之日,这个时间段昌江一般会进行木棉活动。热情奔放的木棉花点缀着昌江的街边巷尾、田间地头。这里推荐下几个赏木棉的地点:

1、昌化江畔观景台

2、宝山梯田花海

3、王下乡·黎花里

简介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杂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三种。其共同特点是茅草房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作 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现在在黎族 地区这种房屋已不多见,多数住室已为金字顶代替,靠近城镇的黎族人已住进瓦房。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据说槟榔有助消化、驱绦 虫、降血压、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山间小河边互诉衷肠。入夜,篝火燃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天快亮时,恋爱中的男女依依惜别,互送定情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节日

黎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们是黎族人民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自己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大人们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歌题材广泛,除了情歌,还有农事歌、神话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说今论古歌等。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

黎族的家庭和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亩地区的小家庭则有显著的特点,直到解放前,它还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生产单位。在经济上的作用主要是参加合亩的生产和分配,经营手工业、副业,种植山栏和小块园地,处理私有财产和自己的债务关系等。

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财。

“放寮”

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动中夹杂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同时,已婚的男女也参与“放寮”活动,因而对生产,对家庭和睦,对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黎族多同姓聚居。住的房屋,合亩地区多是“船形屋”,一般地区的住屋都是金字形的。

称谓和姓氏

黎族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很有特点。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么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么大,都得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会中,往往会听到年岁大的人称一个一二岁的人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唤某人时,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东方县的符姓黎族人原为五个血缘集团,各有一姓氏,每个血缘集团又分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内部不能通婚,经过若干代后又可以循环结婚。同一黎姓集团,在不同地区分属几个汉姓,虽然汉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服饰

在衣饰方面,妇女束髻于脑后,押以骨簪,披绣花头巾,衣无扣,对胸开襟,有的地方穿“贯首式”上衣,下身穿裙。妇女大都喜爱戴耳环、项圈、手镯、有的一直保持纹面和文身的习惯。男子结鬃,有的结于额前,有的结于脑后,缠头,上衣无领对胸开襟。

丧葬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合亩地区遇有人死便鸣枪报丧,全村或全峒的人都来吊唁,三天不吃主粮,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独木棺,不停棺,当天埋葬,不建墓冢。死者如果是男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于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区有迷信风水、停棺、打斋、择地建墓的习惯。

勤劳俭朴,敬老爱幼是黎族劳动人民的美德,不论老年人和小孩都总是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有偷闲度日的。黎族好客,对来访客人,都热情地以烟酒款待。

禁忌

在黎族的一些节日期间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属于迷信观念。但与生产和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春节期间禁忌讲粗话、不吉利的话;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扫地,说是怕全家的钱财都被洗掉、扫光。合亩制地区的黎族人在年初一至初五忌田间劳动,牛日、虫日、鸡日等日,亩众不能下田耕作,说是怕禾苗遭受鸟兽侵袭。农历年初一准备上山打猎的人,也忌扫地,否则猎不到野兽。砍山栏一定要选择龙日、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时亩头不能在日间睡觉,否则庄稼将经不起风吹雨打。在三月八日的牛节里,禁忌杀牛,而且要给牛喝一种用牛魂石浸过的酒,以保来年丰收。人们不得跨过炉灶,不准用脚踩、用刀砍等,如果违禁,据说“灶神”就要发怒,引起家人生病。

语言

语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方言的差别。由于黎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黎语的发展受到汉语的极大影响。在各民族杂居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海南方言),而且在黎语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如今黎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种以拉丁字母的基础的黎文。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原则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势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干净”,即野兽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干线。其地质表层多为砂质粘土层,下面多为砂土砾石层,土质一般均属良好,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建筑要求。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着。因此,在村落外边看不见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亚热带的村落风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同的景色特征。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传统住房,它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干栏”。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传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船形屋的特点是,平面是纵长方形,整个屋子由前廊和居室两都分组成。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个房间阴暗,通风采光差。总之,船形屋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还略可兼顾通风的优点。目前,船形屋尚流行于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保亭、琼中等县的部分地区。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从汉族那里学来的。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通风采光好、易排水等,其特点是整个屋子呈长方形,屋顶用金字顶代替圆拱形的船形顶,屋檐较高,正门在屋前方,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等多种。

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过厅或客厅)、卧室和厨房组成,入门后就是门厅,过厅两侧为卧室和厨房。房间以过厅最大,一般约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约10平方米左右,厨房约8平方米左右,过厅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后墙正中多设有神台或神阁架,祀奉祖先。卧室内有木制或竹制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等,厨房置有炉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

另外,黎族还有居住砖瓦房的,类似内地排房式的家属宿舍。

三石灶

黎族地区的炉灶--三石灶(亦称品字炉灶,马蹄形灶)设在室内,其主要原因是:黎族人民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生活困难,冬天只好在居室内生火取暖;黎族地区多蚊虫及疟疾病,室内烟熏火燎的作用有驱蚊避疫之效;还有照顾火种的需要。黎族人住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属于同一个系统,同一源流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各个方言区各有特色。

科学知识

海南岛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无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农业生产中,黎族人民掌握了各种关于农作物生长、土壤鉴别、耕地选择和农事安排的知识。例如稻谷,各地的品种可以分出二十多种,并能根据其生长特性,选择不同的适应土地和植期。在生产实践中,黎族人民还不断积蓄了许多根据当地动物活动和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预测气象的知识。

黎族人民善于狩猎,能够根据不同野兽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当时间采取合围、追踪、伏击、挖陷阱、钉竹尖、伏枪、弹吊、火攻、放毒等等狩猎方法,效果很好。

妇女精于纺织,而对于木棉的纺织尤具匠心。脚踏纺纱机利用了转轮和传动带。黎族妇女能够利用野生植物染料对布。纱线染成青、黑、黄、黄、红等各种颜色,除此以外还有些地区创造了技术复杂的缬染法。在轻纱上用细线扎成各种花纹,染色后拆开细线,就显露出白色的花纹,再织进彩色纬线,便完成图案精致的织物。这些都是黎族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植物界和织染技术有了很好的了解的结果。

黎族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制陶技术,能够制造陶锅、陶罐、酒瓶、陶碗、陶瓶、陶盆等等。接近汉族地区的黎族人民还能够像汉族人民那烧窑,制成色泽光滑、花纹秀丽的各种陶器。这些陶器受到邻近各族人民的喜爱,外地商人也从黎族地区大量贩买并将之运至内地销售。

黎族人民对于医药知识的了解也十分深刻。不少草药医生懂得百种以上的草药性能,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热敷、焗汗、火灸等治疗方法,对毒蛇、疯狗咬伤有许多特效药 。黎族人民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成为制服“瘴疠之地”的佼佼者, 黎医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中草药宝库中的一部分。黎医治病的基本方法同汉族的中医相仿,分为望、闻、问、切等内容。

在黎族人民中还保留着较原始的历法,一般以类似汉族地区的“十二地支”来计算日月 ,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每日以动物作称谓,如鸡日、犬日、猪日、牛日、虫日……等等。

黎族人民大都使用了汉族的度量衡,但谷亩地区一直还沿用本民族的计算方法。例如:稻谷以束为最小单位,六束为一攒,六攒为一对,二对为一律,二律为一拇。田亩以攒为单位,种多少亩说种多少攒。买卖牛只,以角的长度或以身长来计算其大小,不计重量。数的观念比较薄弱,很少使用算盘。计算复杂的数字,常以稻秆或柴草作实体。

口头文学

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口头文学,它包括了古代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和谜语等各种体裁。在这些民间文学中,许多都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富有生活气息,通过文学的艺术典型,刻画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洪水的故事》和《葫芦瓜》是流传最多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情景,特别是“兄妹结婚”的情节反映了原始婚姻制度的一些残迹。《大力神》的故事与汉族的“后羿射日”神话很相似。在许多传说故事中如《天狗》、《约加西拉》等,狗、鸟等动物常作为真善美的正面形象出现。反映阶级爱憎分明的有《五妹和南蛇》、《竹宝筒 》等;批判父母包办婚姻的有《少女和小龙恋受的故事》、《勇敢的打拖》等都流传较多,脍炙人口。

宗教

黎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但封建迷信很重,流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而以祖先崇拜为主。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人们的蒙昧无知和佛教、道教观念影响的结果。黎族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属于原始宗教类型。

黎族人民过去相信有阴阳两个不同的世界,在阳世积德行善,以后到阴间方能入祖归宗, 平安无事;倘若一个人德性不善,伤天害理,死后必为列祖列宗所不容,要罚以万般苦役。

黎族原对佛教、道教很是陌生,但佛教的轮回道德观念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例如认为,人的祸福是命中注定的;前世有罪,后世受苦;只有在今世努力,广积阴德,来世才能享乐等等。

黎族村寨口一般都立有村灶神,是村寨人们祭祀的原始神之一。据说村灶神曾经是保卫村寨安全的英雄。

也许是因为过于迷信鬼神,解放前黎族在日常生活中祭鬼求神活动十分频繁,如婚娶、丧葬、驱邪安家、得子还愿、幼儿取名等,都得请道士念经做法事。

在黎汉杂居地区或接近汉区的黎族葬俗中特别迷信阴阳风水,这与他们的自然崇拜有关。巫术是黎族人民的主要迷信活动,其中有各类占卜,包括杯卜、鸡骨卜、蛋卜这些都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卜卦方式。鸡卜、蛋卜、杀牲作鬼,在禳灾祓祸、山猎砍山之中,无不用之,这反映了海南岛多瘟疫的生态环境及黎族传统的游耕渔猎生活历史。

黎族巫师称“鬼公”、巫婆称“娘母”,他们负责沟通人鬼两界,充当传达鬼神旨意的中介人,但又不脱离生产。法器和祭品,多用竹器草藤、葵棕叶雨帽、山鸡毛、稻谷、槟榔、糯米酒等。颇具海南岛地方色彩。

在邻近汉区的地方,由于道教的影响,有少数人相信“华光”、“五雷”、“玄天上帝”等等。基督教也传入了黎族地区,有少数人相信“上帝”,星期日做礼拜,家人生病则念诵“圣经”。但在受到道教和基督教影响的地方,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也还是保留着的。

在旧社会,那些荒诞的迷信,使黎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带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那时候,黎族地区主要有以下几类迷信活动:

一祭“山鬼”。黎族人民中不少人仍认为山林中的飞禽走兽都是受“山鬼”管辖的,要捕捉猎物,只有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领--“俄巴”的同意,才能捕捉到。

二祭“地鬼”。过去黎族人民认为农作物的丰收是"地母"的思赐,祭祀地母以表示期望和感激。合亩制他区祭“地鬼”盛行。

三祭“雷公鬼”。黎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他们认为云、风、雷等天体现象都有“灵性”,其中最为可怕的是雷公鬼、风鬼、太阳鬼等。

四祭“灶鬼”。人们对火有着一种敬畏和崇拜,担心若冒犯“灶神”,就会受罚。

五祭“祖先鬼”。这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黎族人认为祖先鬼比其他鬼更可怕。

黎族人民还有图腾崇拜,在动物方面以蛇、牛、鸟等为主要对象;在植物方面以稻谷、木棉、芭蕉、葫芦爪等为主要对象。

  昌江,位于海南岛西北偏西部,东与白沙县毗邻,东北部隔珠碧江同白沙县、儋州市相望,南与乐东县接壤,西南与东方市以昌化江为河界,西北濒临北部湾。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22公里。南北边境由昌化江和珠碧江夹持,地形狭长。地势为西北低东南高,西北海拔30米,东南高达1654米。地貌为西北平原,中部台地,东南山区,背山面海。

  昌江古称至来,后称昌化,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地,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昌化县(将至来县拆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唐贞观年间撤昌化,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五代属儋州,归南汉。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废昌化并入藤桥镇,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元、明、清因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1949年1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东方大县)。1961年6月,三县分设,新置昌江县。1987年12月30日,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直辖于海南省。昌江境内,世居着汉、黎、苗等民族。现辖7个镇174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庄103个,设有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69个。全县人口23万。

  自古以来,昌江县城屡经变迁。西汉置至来县,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即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又迁千户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迁回昌化城。1961年6月后,昌江县人民政府一直设在石碌镇。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1964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昌江县县城。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190公里处,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的山区,300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民间开采,始有儋州人迁居,尔后迁居者众,设店营商,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集镇不断扩大,经济日趋繁荣,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从此,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得一个重要"窗口",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海南省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勾画出了具有海南特色的"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产业格局和发展蓝图。昌江的目标是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成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

  自然资源

  土地森林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39万亩,耕地面积21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有69万亩,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23万亩。全县森林面积5612万亩,其中天然林396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曾获"全国城镇园林绿化先进单位"。

  海洋资源

  海洋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港口有昌化港、海尾港、新港和沙鱼塘港。昌化港是昌江主要通商港口,昌化渔场是天然渔场,也是华南四大渔场之一,水产品有马鲛、鲳鱼、石斑、青鳞、白卜、红鱼等30多种。全县适宜养殖鲍鱼的浅海海域有11处,面积2662亩;养种麒麟菜的主要海域有5处,面积1109亩;可开发建塘种养江篱、鱼、虾、蟹的主要滩涂有6处,面积3550亩;可开发利用淡水面积45万亩,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条件优越。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藏有铁、铜、铅、金、石灰岩、熔岩、石英砂、花岗岩等。石碌铁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也是亚洲第一富铁矿,累计探明储量为404亿吨,平均品位达492%,最高品位为68%。石灰岩储量丰富,探明B+C+D级储量9800万吨。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陆路交通十分便捷,县城石碌镇距省会海口190公里、距三亚市210公里(全程高速公路),县内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各镇已全部实现公路通车;工业区内的工业大道于2005年9月动工兴建;昌江县城有铁路直达海口、三亚和八所港,粤海铁路贯穿全境,工业开发区内设货运及客运站点。

  通讯网络

  全县已开通了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国内外长途传输数字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讯网络覆盖全县,用户可直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县内宽带网络也已开通。

  电力设施

  昌江电力充足,现有22万伏电压供电中心和13座小型水电站,主变电容合计3198万千伏安,与全省联网供电。全县自然村已经全部实现村村通电;东方洋浦海口的天然气管道网已于2003年9月实现输气,年供气24亿立方米,并沿西线高速公路穿越昌江境内。

  水利设施

  全县有大小河流17条,总流域5381平方公里,已建成蓄水工程38宗,设计总蓄水量32亿立方米,其中省内四大水库之一的石碌水库库容量为142亿立方米,总产量92亿立方米。

  旅游景点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横展双翼,蹲踞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部,其山岳横跨东方、昌江和白沙,是中国唯一保护长臂猿及其生存环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6600多公顷。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保护长臂猿及其生存环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山岳连绵,群峰叠翠,林海浩渺,古木参天,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热带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有珍贵的巨蜥、云豹、黑熊等60多种珍稀动物,以及热带兰花、馒头果、山石榴、山竹子、乌墨、青果榕、山橄榄、毛牡丹和野荔枝等珍贵植物。

  斧头岭一带是濒危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生息的地方,也是保护区的核心区。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现有的类人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有,中国也仅在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在海南岛的长臂猿是黑冠长臂猿又叫海南长臂猿,200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为世界上25种濒危灵长目中数量最少的动物。由于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以及人为猎杀,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目前只有4群23只。此外还有珍贵的云豹、黑熊、水鹿等多种珍稀动物,是游人旅游观览海南森林的理想景区。

  棋子湾

  棋子湾位于昌江西部,在昌化镇北3公里处,距昌江县城石碌镇55公里。此湾东倚昌化岭,西连大海,东西长约20公里,呈S状,石多沙白浪静。该湾水清见底,沙细质软,洁白如银。海岸奇峰林立,怪石磷峋多姿,林木苍翠,山花烂漫,清泉欢畅,阳光明丽,四季如春,是难得的天然浴场,也是光浴和沙浴的理想之地。怪石嶙峋,色彩各异,林木茂密,绿草如茵,清泉欢歌,银色的沙滩与湛蓝大海面连成一片。

  棋子湾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浑然天成,“帆船石”,仿佛天然的屏障,把湾内外分割开来,湾外波澜壮阔,湾内水面波澜不惊,游人临石望海,无不叹为奇观。“治癣沟”,一道源于昌化岭的山泉小流,经山岩间千回百转于湾内入海,流水常年不枯,成为天然的淡水浴场,泉水含有优质硫磺矿物质,能治疗皮肤病。“棋子篮”,当站在高处观赏海景时,那弧形的沙滩宛若一个巨篮,湾内红蓝绿黄白紫青七色石块星罗棋布、块块光滑润洁、晶莹透亮,故人们称海湾为“棋子篮”。除此之外棋子湾还有许多优美的天然景观,如:海湾大角、海湾小角、祭海石、观鱼石、望郎滩、怪石群、仙浪洞、观音潭、仙人足迹、火焰石等数不胜。

  银色的沙滩也是棋子湾的一大特点之一,在棋子湾徒步到滑沙场一试身手,重新领略儿时戏沙的乐趣,感受大自然沙漠的气息。在湾边光洁细软的沙滩上可以篝火赏月或来个沙滩迪斯科,尽情地放松心态,沉浸于娱乐的喜悦中。

  斧头山自然保护区

  斧头山自然保护区属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是个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斧头山海拔1200多米,漫山的林海中,千树万木各具风姿,有的枝繁叶茂,冠荫覆盖;有的盘根而生,硕大雍容;有躯干挺拔,蔚然毓秀,真是举目皆景,千姿百态,目不暇接。这是目前我国保护得较为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在这里,树下有树,林内有林,鳞次栉比,层次分明,完整的一派天然林景观。林海里,昨蝉狂躁,百鸟啁啾,鹿鸣猿啼;微风中,树叶絮语,藤花摇叶,真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保护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林木茂密,是动植物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除了生长着鸡毛松、陆均松、油杉、苦梓、花梨、红椤、坡垒等名贵树种外,还生长着大量的名贵药格,如益智、巴戟、灵芝菌、凉姜、鸡血藤、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观赏植物更是不胜枚举,仅是幽香雅丽的兰花就有70多种,野生油料植物也较为繁多。山间生长着为野生动物提供主食的繁多野果树,如馒头果,山石榴、山竹子、黑墨子、青果榕、高山榕、山橄榄、山荔枝、山芒果、山芭蕉、红毛丹等。这里的森林层次较多,结构复杂,大型的蔓类植物和附生植物极为丰富,它们相互缠绕攀附,有些在茎上开花结果,有些藤叶组成团团簇簇,往往构成繁花绿叶、似锦似画的"空中花园"。浩翰的林海,皆是繁茂的林木和萋萋的芳草。

  保护区里环境幽静,野果累累,水草丰盛,是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乐园,这里栖息着多种珍贵野生动物,有长臂猿、云豹、黑熊、水鹿、穿山甲、巨松鼠、椰子猫、灵猫、果子狸、飞狸、山猪、孔雀雉、啄木鸟、猫头鹰、鹧鸪、原鸡、杜鹃、画眉、白鹇鸡、八哥、鹦鹉、喜鹊、太阳鸟等,故有"动物种储存库"的美称。

  斧头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有不少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及研究价值,专程到这里观光旅游以及中外科研人员、学者、专家常年络绎不绝,使得保护区日益热闹、繁华。

  热带沙漠探奇

  海南岛还有沙漠?没错,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海岸边就有一片热带沙漠。到热带海岛探险一片热带沙漠也够个性的吧。

  这片沙漠面积约9万亩,在我国普通的地图上都没有标示。其实,热带的沙漠并不是毫无生息的,这里有许多沙丘,上面生长着许多仙人掌、野菠萝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抗旱、耐热的低矮植物,还有一些稀稀疏疏、高矮不齐的人造林,所以正确的名字应当叫做热带滨海沙漠——有河流,还有流动、半流动的沙丘,独特而神奇。

  早上,从美丽的棋子湾整装出发。如果碰上一阵不大不小的及时雨就更妙了,沙地上的雨点明亮而结实。雨水撒满人造林中的马尾松,枝叶上,雨珠晶莹剔透,就像串起来的透明银色珠子一般可人。在沙漠走路要小心,这可是仙人掌的乐园。仙人掌出现在沙漠里,似乎就是一种绿色的美丽和希望。

  沙漠的尽头,养虾塘就在林带与大海之间,两三个孩子在嬉戏追逐。浅海处停泊着许多小渔船,渔船上堆满了渔网。原来,热带滨海沙漠没有西北沙漠的干涸和烤热,没有西北沙漠的裸露和枯燥,有的是另一种独特的风景——生命。

  滨海沙漠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部海岸,包括昌江境内从珠碧江到昌化江之间约42公里海岸线的沙漠地带,以及东方境内从昌化江到八所港间30多公里海岸线的沙漠地带。

  皇帝洞探奇

  皇帝洞是海南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昌江王下乡牙迫村东,距县城石碌镇60公里。皇帝洞依山傍水,洞外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流水潺潺;洞内钟乳石成群,洞口就在南瑶河边,从远处眺望,象一头张口的大水牛。

  洞穴由西向东伸延,洞宽约60米,深约130米,高25米,面积约780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人。洞底东高西低,向南倾斜,洞内小径蜿蜒曲折。洞厅呈拱形,平坦宽敞,壮丽堂皇。游人踏入洞门,洞中群燕飞舞,吱啁呢喃,象在欢歌笑迎游人。

  洞内钟乳石多姿多彩,有的象盆、盘、板、柱、刀、锥、枕、席,有的象牛、羊、鸡、狗、虎、鹿、龙、凤,有的象罗汉金刚,天将玉女,有的象出水芙蓉,亭立鸡冠,引颈竹桃……犹如人工雕刻而成,惟妙惟肖,令人越看越有趣。洞内正方左面的半空中,悬挂一巨石,似乎摇摇欲坠,使人提心吊胆。

  神奇的皇帝洞,是个石灰岩大溶洞,主要是侵蚀地下水沿可溶性碳酸裂隙处冲刷流淌,年长日久溶蚀而成。洞内冬暖夏凉,进洞参观游览,清新凉爽,别具一番乐趣。随着海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昌江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皇帝洞的保护和及其旅游设施的建设,迎接闻名而至的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

  昌江海洋资源

  海洋开发前景广阔,主要港口有昌化港、海尾港、新港和沙鱼塘港。昌化港是昌江主要通商港口,昌化渔场是天然渔场,也是华南四大渔场之一,水产品有马鲛、鲳鱼、石斑、青鳞、白卜、红鱼等30多种。全县适宜养殖鲍鱼的浅海海域有11处,面积2662亩;养种麒麟菜的主要海域有5处,面积1109亩;可开发建塘种养江篱、鱼、虾、蟹的主要滩涂有6处,面积3550亩;可开发利用的淡水面积45万亩,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条件优越。

  一.民族概况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人口约有111万。黎族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岛这个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族杂居。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二.特色文化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唱民歌是黎族人民在劳动、恋爱、婚丧、祭祀、迎宾等各种场合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民间乐器以鼻箫最有特色。鼻箫用鼻吹,奏出的音调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他人。男子进门后,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此起彼落,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物,作为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一对黎家情人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父母,由男方父母兄弟选定吉日,带上聘礼,并要采摘槟榔,到女方去提亲。槟榔象征着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称为“放槟榔”或“放衣服”。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下面是。

 民族历史简介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黎族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黎”属他称,其对外自称是甚为统一的,主要的自称国际音标记作“ɬai”,汉字音译一般作“岱”,不过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的差异,有“dai”,“tai”等变音,而黎族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还有 “哈”、“赛”、“杞”、“美孚”、“润”等自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系,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 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据考古发现,海南岛 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

黎族风情—狄少英国画作品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开启琼岛,设定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 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 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 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 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民族节日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扩展资料:

黎族人民在解决温饱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热带作物、冬季瓜菜的特色农业,大大拓宽了致富门路。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在黎族地区已逐渐形成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态势;橡胶、椰子、腰果、剑麻、咖啡、南药等热带经济作物已成为黎族地区的优势产业;冬瓜、毛瓜、甜瓜、豆角、西红柿、辣椒等冬季瓜菜种植已达200多个品种,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岛外和出口港澳等地。

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介绍

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海南西部一个县(以下称为昌江)东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毗邻,南与海南乐东县,西南与海南东方市,西北濒临北部湾,东北部隔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