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在说,中国历史上有盛世之称的李唐王朝皇室和汉人没有血缘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为什么有人在说,中国历史上有盛世之称的李唐王朝皇室和汉人没有血缘关系?,第1张

李唐王朝到底与汉族有没有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人是汉族,汉族是由先秦华夏不断融合周围群族合群行成,华夏与北狄是兄弟,与西羌通婚形成血亲,这就是炎黄子孙。

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原处于中原边缘的夷人,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这就是最初汉族的来源。

李唐皇族的民族争议

唐王朝的开国李渊,他的父亲是汉族,李渊的祖父是李虎,祖籍陇西成纪,是西凉国君主李暠五世孙。李虎是西魏时期八柱国大将军,赐鲜卑姓大野氏。

鲜卑人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四女是李渊的生母,七女是隋文帝皇后

因此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鲜卑人。

李渊的皇后是汉人窦氏,李世民的皇后是鲜卑人长孙氏。

所以李唐王朝应该是母系属于鲜卑族,而父系属于汉族。

 将李唐王皇族说成了“鲜卑民族”是没有可靠的证据,李渊的七世祖李皓是晋末五胡乱华时入侵中原,建立西凉政权。陈寅恪先生认为西凉地区和东晋是对南朝汉文化保存最完全,并对北魏汉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

那么李唐王朝是“鲜卑民族”的传言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隋文帝杨坚说起,杨坚建立隋以后,让所有的汉族都恢复旧姓,其中李渊的父亲也“复高祖姓李氏”,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如果不是汉人,为什么要“复其旧姓”?

如果李渊真的是鲜卑族,那么当他们推翻隋朝以后,应该恢复他们的"鲜卑旧姓"才合理,而李渊却并没有这样,而是拿出了他们汉族家谱,这说明他们是汉族,就算不是,那也是完全认同并接受了汉文化的鲜卑人。

但如果李唐皇族真的是汉化的鲜卑人,那么他们应该知道汉人很重视血统,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绝不会将他人的祖先当作自己的祖先来祭祀。

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皇族,更是严格遵循祭祀原则,决不允许随便将他人族的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

《礼记·祭法》说“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汉人,而不可能是鲜卑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都明确记载了,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陈寅恪先生对李唐皇氏进行过论证分析,他也认为李氏本来就是汉族,陈先生认为李氏可能并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而赵郡李氏也是汉族。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不学习鲜卑的语言、服饰、习惯。纵然如此推行汉文化,孝文帝也没有将自己的祖先改为汉族,更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千百年前的汉人作自己的祖宗。

所以李唐皇族如果真是鲜卑人,他也不会篡改自己的族谱,给自己找一个汉人做祖先。

所以李唐皇室是鲜卑人这个观点根本说不通。

虽然李唐母系里面有鲜卑的后裔,但是人类社会当时已进入父系社会,父系便是民族属性。而且李唐皇室也确认他们是汉人,代表汉人的利益。所以唐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像之前的北周、北齐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像隋朝一样,极力抹去仅有的鲜卑特色。

现在一些人总喜欢拿着李唐皇氏娶了鲜卑女子的事来说,唐朝有浓厚的鲜卑血统,甚至还认为“唐朝是鲜卑族所建,不是汉人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母亲是汉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北魏是汉人的政权呢?

这些人可能并没有闹清楚李氏所娶的这几个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有多少鲜卑文化,与汉人有多少区别。

在魏晋时期,就有许多汉人与其他民族的混居,而到了北魏中期,鲜卑人更是被严重汉化,剩下的也是仅有的保留姓氏的鲜卑人,更不能说那几个鲜卑子女嫁与汉人所生的孩子还是鲜卑人。更何况北魏的鲜卑贵族与汉族长期通婚,长期学习汉文化,鲜卑本身就已经是鲜汉混血了。

家谱上有没有满文或者对老姓记载?有的话就是该是满人,要看一下家谱上是怎么写的。

户口那种东西没什么可信性,当时很多满人都报了汉族的。

至于楼上说的包衣,什么民族都有可能,满人也有是包衣的。从满文角度,包衣booi这个词直译过来就是“家的(人)”。

壮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现大部分已没有单一的血统了,在我们来宾这里发现好多的壮族祖先都是汉人或者是古代越族演变而来,清明扫墓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好多壮族的壮族人都是从宾阳,横县一带繁延而来,而现在那边都是汉族的,而来宾这边又是壮族人,其实在广西壮族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说的语言不一而己,现在的壮族也有好多汉族的融入,汉族当中也有好多壮族人的融入,所以广西的壮族,汉族在广西来说就是一个民族,任何人是分割不了的。

广西的壮族大部分是假壮族,是当年为成立自治区把汉族改成壮族的,历史就是那么荒谬,广西人都懂。呼吁中央派专家及调研组实考察,大范围抽样,还历史真相。广西自古是省,我们不是壮族自治区,广西也没多少真正的壮族。自古汉地十八省,为什么要人为制造壮族自治区,李宗仁那代广西人甚至不清楚有壮族。希望还原历史,不要被壮族,我们是汉地18省,民国模范省,我们不歧视少数民族,希望民族平等,但我们不要虚假的历史。因为,我们是汉族区域,说的是汉话,流的是汉族的血,我们尊重所有民族,我们不需要自治,自秦始皇设桂林象郡,我们就是汉地。

国家弄个壮族自治区,就是为了给其他那些个不安分的自治区做榜样的,你们都懂的,实际上广西起码90%汉人,从秦始皇征服百越这一带留下无数战士臣子来统领,好多实际汉族但户籍上被壮化,没办法国家战略需要。广西宾阳县的居民很多是北宋大将狄青南征壮语首领侬智高叛乱,从山东白马县(今河南滑县)带来的北方士兵后裔,有些人的祖先甚至是横山羌族,如今却大部分变成了壮族。壮语严格地说又没有文字,现在基本汉族化,小孩都得用普通话。这个民族基本消失,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只是古代汉族人逃避战乱逃到偏远山区。

在广西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广西壮族姓韦和车的较多,据说当年韩信被杀后他的俩个儿子跑到广西,隐姓埋名,俩兄弟为不失原姓,将韩字折成“车”和“韦”,俩兄弟一个姓车,一个姓韦,故广西壮族基本上是韩信的后代。壮族如果像汉族那样的划分的话人口应该有上亿人,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越南的岱族,侬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人的祖先都是同一个民族,只是现在分散在各个国家,和其他不同的民族相互融合了才有所区别,但是语言上还是很相近,就像汉族也有不同方言一样

壮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其语言也不是纯正的壮语,而是夹有北方汉语的混合壮语!壮文吧,真正的壮文根本不存在。全国壮族号称一千八百多万,懂壮文的估计不超过一万人!哈哈!壮族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仅是名义上的少数民族!

朝鲜越南也基本上都是汉化姓氏,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普遍如此。其实广西很多姓氏都可以看出来是古壮人汉化改的汉族,只是世人多趋炎附势,汉族毕竟强势,不会再有人谈自己壮改汉的旧事。壮族历史上并没有像汉族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民族也是事实。不过解放前壮族的民族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不像现在基本上都是汉化。壮族本来就是秦始皇打南越国时驻守的部队和本地人融合而成,秦时没有汉人一说所以一直称为僮人,其实也是汉族一系,现在的汉族根本没有纯天然的,都是融合过后的统称。

所谓的壮族乃是二千多年前秦朝大军平定百越后移民五十万的部分后裔,秦灭百越后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统治范围包括今福建广东广西越南,五十万秦人都没有返回中原,落户岭南。宋朝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后,部分宋军戍守广西,所以壮族很大成份是秦军宋军后裔,真正的华夏民族,现在的所谓壮族就是人造民族,实际乃是华夏儿女。

壮,苗还有云南各少数民族,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汉族海南的黎族用汉姓是因为在西汉时期都是属于西越民族,也称古越民族,后来朝代改变后也跟着分出很多族。各地口音不同,有的村落人少,孩子小学读书和汉族一起读的基本被汉化,除非那个村的小学都是壮族的壮话才会保存下来!广西汉族的话也各种各样的!无可厚非!其实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完全没有那种少数民族概念,只能说落后地区的人还保留那种习俗,很多前一批的城市化以后,新出生的基本都可以说是汉族人,只是上户口的时候上个别的民族有很多优待政策,越少数越有优势,但是都是中国人没啥区别,就好比省份一样,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概念和民族其实差不多的,国家应该把这个东西做下改变了。

所以说姓氏有这么重要吗?个个都想生儿子,跟自己姓,都说韩信是广西韦姓的祖宗,也不见哪个韦姓人家,立韩信的排位拜他,再说壮族怎么样?汉族又怎么样,都是中华民族一员,不管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很多人都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当年逃难过来北方汉人,的确他们各方面都跟南方汉族完全没有区别。

广西其实大部分壮族人祖籍都是汉族人的,在清朝中后期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和山东一带迁移到广西的,以前是汉族的,现在归化壮族,但生活习俗和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壮汉壮汉是不分的,我们也无所谓身份证上写的是壮族还是汉族,总之都是华夏子孙中华儿女!

1、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2、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3、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4、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然后客人才开始吃。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

5、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

 

扩展资料: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

为什么有人在说,中国历史上有盛世之称的李唐王朝皇室和汉人没有血缘关系?

李唐王朝到底与汉族有没有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人是汉族,汉族是由先秦华夏不断融合周围群族合群行成,华夏与北狄是兄弟,与西羌通婚形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