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 是怎么回事儿?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6收藏

朱子家训   是怎么回事儿?,第1张

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

全文如下: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材,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娇态者,贱莫甚居家戎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比多;颓堕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伯庐书

朱子治家格言 终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扩展资料: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南北朝 颜之推 《颜氏家训》

释义:父子之间要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慈孝就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家训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红灯记》里的这些唱词,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规等密切相关。

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中国著名家族的家风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小美在此推荐给你,值得一看!

01 家风:孕育(上集)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02 家风:传承(下集)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姓氏源流

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

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

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

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

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为山西黎氏。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姓氏名望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

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

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

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

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

其後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黎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省)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宿: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礼义。

其割股为亲人疗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为世人传颂。

黎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华容人,明朝天顺年间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黎淳博学多才,尤以经史著称,除参与修撰了《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续资治通鉴纲目》外,著有《龙峰集》、《明试录》、《黎文僖集》等传世。

明朝著名宰相杨廷和和杨一清都是其学生,并深受其影响。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

清心淡泊,用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简:清代广东省顺德县人,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省)人,曾任沙阳主簿。

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省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公真:元代时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时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维柞:四川江津人,明末官员。

是云南麻栗坡(有名的对越自卫还击老山战场)的,我姓朱,我把我的家谱资料发上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据说现在应该是湖北利川张王庙安乐屯一带的人。

 序  言

 

普追朱氏族谱,自先祖谱行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经几个朝代的变革,族人多次迁流,族谱已遗失甚多,留存无几。因先祖谱行二十字快要改周,族人多次提议整理、编修族谱。族人四次开会讨论,推荐以朱全柄、朱全洪、朱全武、朱忠祥、朱东五人组成编委。编委充分征求族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前辈族人对有关族谱的传教,收集、考证相关族谱资料(《中华姓氏谱〈朱姓卷〉》)。编写本册族谱,其中从沛国建郡至先祖朱朝湖迁居越南国阶段的谱史,尚待考证后补入册中。因编委人员水平有限,册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谨请族人谅解为谢!

 

                   编 委

                 二00七年 春

    

祖 宗 溯 源

朱氏祖和邾氏族的生活年代毕竟太遥远了,有关他们的生活、繁衍、迁徙、扩散情况,都已经模糊不清,也许永远成为历史之迷。在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中,第一位著名朱姓先祖是生活于“三皇”时代、号称“古天子”的朱襄氏。继朱襄之后,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又涌现出一位著名的朱姓先祖,他就是号称|“白帝”的朱宣。白帝朱宣就是少昊,他是黄帝的后代,属伏羲氏。

  历代姓氏书和朱姓谱牒谈到朱姓起源时,往往追溯到曹姓,认为朱姓是曹姓繁衍出来的分支,曹姓先祖就是朱姓的血缘先祖。曹姓是黄帝之孙颛顼,颛顼的儿子是老童(一说卷章),老童的儿子是吴回,吴回的儿子是陆终,陆终的儿子是晏安。舜帝封晏安建立曹国,并赐他为曹姓,改称曹安。至商、周之际,曹安裔孙曹侠重建封国,即历史上有名的邾国。后来邾国的部分后裔又改称朱姓,曹侠(朱侠)也就是史书中有确切记在的朱姓先祖。

  据《世本》记载,邾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即邾颜,史称邾武公)。邾武公的嫡长子夏父,夏父之后两代,情况不详。至第十二位君主邾仪父(名克,史称邾子克),克之子邾琐(宪公),琐之子蘧 (文公),文公之子获且(定公),获且之子 (宣公),宣公之子邾华(悼公),华之子穿(庄公),穿之子益(隐公),益之子革(桓公)。至春秋、战国之际的邾夷鸿,字成子,系隐公之孙,桓公之子。后因受封茅邑(今山东鱼台县东北,一说在今金乡县西),史称茅成子。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鲁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邾军节节败退不久,鲁军攻入邾国都城,隐公被俘。此后,邾国相继成为吴、越的保护国,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内部的权利争斗愈演愈烈。夷鸿深感失望,逐离开祖国,携家迁至鲁国沛邑(今江苏沛县),隐姓埋名。并将“邾”字去掉“邑”( )旁,改称朱氏,以示自己是丧失邑地之人。夷鸿的儿子朱 (又作朱 )字世秘(一作仲惠),早年随父亲迁居沛邑,后移居齐国。秦汉以后,朱夷鸿和朱 的后裔十分昌盛,逐渐发展成为位居历代朱姓郡望之首的沛国朱氏。

沛国朱氏源流表

  伏 羲氏→朱襄→黄帝→白帝→颛顼→老童→吴回→

陆终→晏安→曹侠→非 成→车辅→将新→訾父→武公→

夏父→?→?→克→宪公→文公→定公→宣公→悼公→

庄公→隐公→桓公→朱夷鸿→朱世秘

朱 氏 家 谱

   商音,沛国郡。沛国;在秦代称“泗水郡”,治沛县(今属江苏);西汉时改称沛郡,迁至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时为侯国,其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沛县、丰县等地。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时复为郡,北齐时罢废。

  祖籍,先祖系湖北省施南府利川县九保一甲山王庙人,后迁至越南国山七省东光总抵定县有永社江文村普腊,又迁回云南省开化府安平厅东安里普元甲普追村(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铁厂乡普追村)居住至今。

    

字 辈 排 行

        

锦绣乾坤定,成文化朝邦。

东子全忠孝,仁义道德昌。

      

续 字 排

        

宏武振国兴,民强泽安康。

荣志嘉升教,开发富贵长。

族 人 系 年 录

朱朝湖  生于公元1775年(乾隆40年,乙未年五月初一日寅时),生在湖北施南府利川县九保一甲小地名山王庙,亡于公元1835年(道光15年,乙未年五月十三日亥时)。

  陈  氏  生于公元1798年(嘉庆3年,戊午年五月十三日子时),生于贵州省浈阳县打鹿巷。亡于公元1849年(道光29年,己酉年腊月十七日申时),在越南国山七省东光总抵定县有永社江文村龙扛街告终。

  朱邦义  生于公元1811年(嘉庆16年,辛未年十一月十九日辰时),亡于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年九月二十四日亥时)。

  胡 氏  生亡不详。

  舒 氏  生亡不详。

  朱邦文  生于公元1823年(道光8年,戊子年十一月初九日子时),在越南国有永社江文村普腊,亡于公元1901年(光绪27年,辛丑年六月二十七日寅时)在云南开化平安府东安里普元甲普追告终。

  曹 氏  生于公元1830年(道光10年,庚寅年十月初三日辰时)上普追。

  董 氏  生于公元1838年(道光18年,戊戌年九月初三日午时)在品罗,亡于公元1903年(光绪29年,癸卯年正月初四日亥时)普追告终。

朱邦武  生于公元1830年(道光10年,庚寅年八月十五日午时)。

长     房

  

朱东林  生于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辛亥年三月初九日子时),在普追老寨塆,亡于公元1885年(光绪11年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辰时)新屋基告终。

  颜 氏  生于寅戌年七月初二日在普追银厂,亡于壬子年九月十三日丑时普追新屋基告终。

  长 女   生于癸丑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时。

  三 女   生于丁卯年正月十六日辰时。

  朱子春   生于癸酉年八月十八日酉时。

  陈 氏   生于甲戌年腊月初八日。

  朱子相   生于壬午年十二月二日戌时。

  刘 氏   生于壬午年冬月三十日卯时。

  朱子清   生于甲申年八月二十五日戌时。

  王 氏   生于癸未年腊月十二日巳时。

  长 女   生于辛未年正月三十日申时。

  五 女   生于辛巳年二月十二日亥时。

       

三    房

  

朱东山  生于公元1867年(同治6年丁卯年六月二十二日卯时)。亡于1900年(光绪26年庚子年五月十五日子时)安那老街。                                  

  董 氏 生于丁卯年十一月十三日戊时偏裸。亡于壬戌年五月初二日亥时在老寨湾屋基告终。

  朱子良 生于丙申年九月二十九日午时。亡于乙酉年三月二十三日吉时。

  唐氏 生于己亥年腊月二十七日。亡于辛巳年六月二十三日戌时。

  张氏  生于戊申年五月二十四日子时。亡于丁卯年三月二十日丑时。

       

四     房

朱东壁 生于公元1869年(同治年己巳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亡于公元1898年(戊戌年十月十七日辰时)在安那老街告终。

  张 氏  生于丙寅年八月二十三日申时,亡于乙未年三月十四日在下普追告终。

  朱子贞  生于丙戌年十月初四日子时。亡于乙酉年四月初一日子时。

  骆 氏   生于 酉年六月二十九日巳时,亡于乙亥年五月初六日寅时,在普追老寨塆告终。

  朱子成   生于戊子年九月初八日丑时。亡于乙酉年五月吉日子时。

  张 氏   生于丁亥年六月初九日辰时。

  王 氏

  朱子康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前三 月十七日巳时。亡于己卯年八月吉日吉时。

    田 氏  生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子时在上普追。

五     房

  

朱东汉   生于公元1871年(同治10年,辛未年七月初十日亥时)。亡于公元1919年(民国8年,六月二十二日未时)铁厂财神庙。

  韦 氏  生于戊辰年正月二十八日卯时,亡于丁酉年十月初二日午时。

   张 氏  生于丙子年九月十三日子时,亡于民国三年甲寅年九月初九日辰时。

   朱子雍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年十月二十四日申时。亡于丙戌年冬月十二日戌时。

   韦 氏   生于丁亥年九月十三日子时,亡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冬月十二日戌时在老寨塆告终。

   朱子羔  生于光绪十九年癸巳年正月十七日丑时。亡于民国二十九年辛巳年六月二十九日巳时。

   熊 氏   生于戊子年正月二十五日辰时。

   朱子初   生于辛丑年十月三十日子时。

   朱子益   生于 乙巳年六月二十五日亥时。

   杜 氏

   朱子敬   生于戊午年正月十八日巳时。亡于己卯年五月二十九日申时。

   韦 氏

   王 氏  生于甲子年六月初四日丑时。亡于丙子年十月初一日申时。

   长 女  生于乙未年七月初一日寅时。

   次 女  生于己亥年七月初一日亥时。

   三 女  生于己酉年正月十三日未时。

七    房

  

朱东坡   生于公元1876年(光绪2年,丙子年五月二十七日卯时)。亡于民国八年己未年十月初七日巳时。

   田 氏   生于辛巳年十月二十七日未时。

   朱子昌   生于己亥年八月二十二日酉时。亡于辛巳年六月二十六日丑时。

   张 氏   生于已亥年九月二十日戌时 。亡于甲戌年三月吉日吉时。

   田 氏

   朱子孝

   代 氏

   周 氏

   徐 氏

   长 女  生于辛亥年七月十四日亥时。

   次 女  生于乙巳年三月初十亥时。

   四 女  生于丁未年十二月十五日寅时。

   五 女  生于庚戌年正月十三日丑时。

娄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少年时代有志于圣学,到处求师,但发现许多所谓学问家 却忙着教授举子之学,即应付科举考试的学问,而非“心身之学”,这让娄谅非常失望。后来他听说吴与弼(字傅,号康斋)在抚州崇仁乡居,躬耕食力,弟子从游者甚众,便从上饶赶往崇仁,投在康斋的门下。康斋之学,完全遵从程朱之道,以敬义夹持,诚明两进为主,认为人应当整束自己的身心,使其莹净。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终生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念,其学术流传较广,弟子众多,形成“崇仁学派”。娄谅初到崇仁,康斋一见他的气象而喜之曰:“学者须带性气。老夫聪明性紧,贤友也聪明性紧。”足见吴与弼对娄谅的好感。娄谅本是一个豪迈之士,非常不屑于世务,这从他见吴与弼以前的举止就可看得出来。

此次初到崇仁,虽然得到康斋的夸奖,但对于学问之道依然不知从何做起。康斋早就看出他的心思,认为娄谅的不屑世务当然是好,但为学之道却不能不亲治细务,躬行践履。格物致知,是程朱向来重视的问学之途,想必娄谅对于“世务”与“细务”原是没有多少区分的。于是,康斋有一天与门人共耕,召娄谅前去观看,边挥锄边对娄谅说:“学者须亲细务”。娄谅果如乃师所言是个“聪明性紧”的人,当即便悟,由此折节。今后在吴与弼的馆舍里,凡扫除之事,必亲自去做,从不使唤童仆。吴与弼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以为孺子可教也。后来,娄谅果然成为康斋的入室弟子,凡康斋不于语门人者,却毫无保留全部教给了娄谅。

在崇仁呆了几年,娄谅因病回到上饶的家中。康斋经常去江、浙两地,要途经上饶,需在上饶歇脚逗留,故而娄谅与其师会面亲炙教诲的机会也常而有之。这期间,康斋多有诗文见赠且亲为《娄氏家谱》作序。1453年,31岁的娄谅经过乡试,中了举人。根据娄谅同学胡居仁的记载,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们共同的老师康斋又一次路过上饶,曾登上娄谅的读书处“芸阁”,并欣然题写了阁名。乡举之后,娄谅自认为学尚不足,故不急于仕,继续修学于上饶的家中,中间还不停地往来于崇仁的师门,这样又过了10余年。

后来在父兄的强烈要求下,他终于在1463年决定去南京参加进士考试。可是到了浙江衢州正要登船赴临安时,忽遇逆风。船是开不动了,他也就飘然西归,又回到了上饶。家里人对之非常惊讶和生气。娄谅却安慰道:“我这次应试,非但不能考中,反会遭遇奇祸,为防万一,我便中途踅了回来。”正当家里人将信将疑之际,果然从南京传来消息,这次春闱因考场失火,考生被烧死者不可胜数。通过这个事件,大家都佩服他的神见,而娄谅自己却认为这是他钻研理学,静久而明的结果。

第二年,即明英宗天顺甲申年(公元1464年,)娄谅43岁再去应试,终登乙榜。随即朝廷派他任成都府学训导,他准备携妻儿赴任。行前他想带一部《朱子语录》上路,但当时市面上所有书肆都没有刻本可购。他便想起崇仁恩师康斋的族中原有古刻一部,因此急忙派遣家人携白金一斤前往购求,但对方并不愿出售。他便设法将书借到上饶,请书法好的人抄了一部,在去四川的舟中一路翻阅,并感叹说:“吾道尽在此矣!”后来他在成都的任上只呆了2个月,即谢病南归,并因此而号“病夫”。但“病夫”这个名号,并不被人们常常提起,这也许是出自他一时的自嘲之故。 回到上饶的家中以后,娄谅依然足不出户,和弟弟娄谦(号莲塘)整日以读书讲学为事。大概这时候开始,“芸阁”逐渐成为他们教授学生的重要场所,由此娄谅的知名度在上饶也越来越高,上饶的前后郡守也都知道他的贤声,对他很是尊敬,并经常偕带幕僚来看望他。而娄谅对郡守们却不登门回谒,只是当郡守们初至上饶上任或解任离开上饶时,出于礼貌,他才会亲往一拜,如此而已。平日里他与官府也没有过多的交往。

娄谅的学术,主敬穷理,即以“收心、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助勿忘”为居敬要指。这一点是直接继承了朱熹的。他每天早早就起床,一定是深衣幅巾的装束,先拜家祠,然后出御厅事,接受家人及诸生的揖拜,内外肃然,凛若朝廷。即使达官贵人造访,他们也必须整饬襟裾入内,一点也不能够马虎。应接之暇,娄谅即翻阅群书,碰到至言格论,契合于心者,便吟讽不已,定要全部用朱 笔圈点,这样读书常常至深夜,然后才入内寝,不尝有顷刻的懈怠。他曾说过孔子佩象环是取中虚之义,因此他也置一象环佩带着,日不去身,表示中虚无我。他在芸阁讲学的时候,常常是议论慷慨,善发人智,听者忘倦。还有一些有志于道者,常常登门拜访,请教各种问题,至于终日不忍离去,这时候,他的芸阁一定是很热闹的。 上饶城水南街劳动路娄家巷30号的“理学旧第”娄谅虽退老于上饶家中,然爱君忧国却很诚切。每读邸报,见朝廷行一善政,用一善人,则喜形于色;若事有不公,且影响到朝廷的政治清明,则忧动于颜,决不啻于身立其朝,目击其弊。明宪宗驾崩时,娄谅闻之而恸,朝夕哭临,垂涕不已。对于地方政治,他也非常关心,遇到郡邑政令有不便于百姓的时候,他一定要向官府提出意见并极力制止;若遇到旱潦蝗虫等自然灾害,娄谅则忧叹不已,并常常替民向苍天祈祷。如果发现乡邻迎神、搬戏、划船及建斋醮之类,他一定要站出来痛加禁止,即使得罪士大夫也在所不顾,以正风俗为己任。他的学生夏尚朴说他气象岩岩,大家都以为是当地灵山降神所致。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娄谅68岁,王阳明18岁,这年的冬天,王阳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诸氏从南昌归浙江余姚,舟至广信,拜谒娄谅,并从之问学。娄谅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深契之,因此始慕圣学。黄宗羲《明儒学案》说“姚江之学,先生(按:娄谅)为发端也”。所谓“姚江之学”,即王阳明尔后所发展出的心学。 公元1491年的夏季,忽闻灵山白云峰崩落数十丈,娄谅叹曰:“吾殆死矣!”于是紧急召弟子们永诀,并命门人蔡登查阅周敦颐、程颢去世的日期,说:“元公(周敦颐)、纯公(程颢)皆暑月而卒,予何憾。”1491年农历5月 27日娄谅逝世于上饶的家中,年七十。门人私谥 文肃先生。他死后,友人张东白为其墓作铭云:“灵峰信之主山,哲人之萎,岂偶然哉!”传说娄谅死的时候,时属盛暑忽阴凉数日,飒然如秋,待殓事已毕,日出如故,这大概便是人们常说的“天人感应”。

朱子家训 是怎么回事儿?

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如下: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