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后一位状元经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1899年,张謇建成了南通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开机第一年就赢利了,在支付了官股、商股的四万多两官利后,还有七万八千多两余利。
1903年外纱倾销,上海各纱厂都受挫。然而大生不仅获利,而且规模继续扩大,添了两万多纱锭,仅在1905年这一年就“赚回了半个厂”,这一年虽发生了日俄战争,但南通销往东北的关庄布仍在600万匹以上。大生开足马力,日夜出纱,以满足当地织户的需要。
大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南通一带的气候、土壤都适合棉花生长,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
因为靠近原料产地,大生可以用优惠的价格在本地收到最优质的棉花。很多年后,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学生参观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时看到,棉花交易以通州花为标准。大生利用地利,自己设门庄、分庄,还委托抄庄、下庄代收棉花,布下一张天罗地网。
张謇和几个董事都出生农家,熟悉棉花的生长规律、年成丰歉,每当白露前后,外地“客庄”到来之前,他们就已派人到棉田去估计当年棉花产量等情况,做出相应的收花政策,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或人舍我取,对本地棉花行情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事实证明,靠近原料产地对该厂极有好处,当其他一些工厂无利可图时,这个厂还能给股东支付股息。
第二,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
寻常农家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只是大生招工时,当地妇女对进厂做工心存疑虑,因有谣言说“工厂要用童男童女祭烟囱,女工要被洋鬼子割乳房”,因此开工前到上海招了一批熟练女工。
张謇对招聘上海工人不大乐意,担心带来商业化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认为不如招无锡人。他给沈敬夫写信说:“无锡工人甚好,毕竟锡厂习气少,可用。”“雇上海来人,本厂即须留心察看。”
不过,当地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很快改变,通海一带劳动力绰绰有余,有工钱赚,不怕没人。大生最初招了一千多人,以后纱锭增加,全厂工人日夜班三千多人,冷落的唐闸变得热闹起来。
第三,南通的工资比上海等地要低得多。
成人熟手每天工资最多1角(全国工人平均日工资要15角到2角),固定工人两周发一次,学徒、职员一个月发一次,这样的廉价劳动力可遇而不可求。
1904年3月20日,上海《中外日报》报道,内地人工较贱,原料方便,本轻利厚,本地穷人也可赖以为生,可谓一举两得。上一年上海各纱厂无不亏本,只有南通的大生纱厂盈利,就是明证。
从1907年到1912年的六年里,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例,由164%下降到了64%。
第四,南通地处长江北岸,在长江口和大海之间,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地理位置独特,战争一般不大会波及这里。
产品可以就地消化,不用外销。南通以关庄布(也叫通州大布)驰名,这种手工织布结实、耐穿、御寒,深受东北人欢迎,织布需要大量比手纺纱合用的机纱,并且机器纺纱,一个工人抵得上五六十个巧妇。
纺织专家李升伯说:“我发现南通的棉花是世界上最清洁干净的棉花,南通最著名的用12支粗纱织制的土布,是世界上最坚韧结实而且光滑滋润的布匹。”大生的机纱受本地市场青睐程度可想而知。
在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的三圩镇等处,张謇安排开设了大生的零销点,直接出售小包棉纱,价格优惠,不按上海市场价。大生初创时的几个董事如沈敬夫、刘桂馨等本身就是关庄布巨头,都有传统商业经营的经验,重视经营,所以大生产品几乎不用考虑对外开拓市场,满足本地市场就已够它忙的。
地利的优势在很长时间内都支撑着大生的兴旺。当然,利同时也是弊,这使大生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外部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本地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危机。
大生在企业管理上形成了制度化,早在开机前,张謇执笔的《厂约》就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职责明确,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
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有研究表明,他那时就有成本控制思想,认为不减轻成本,不能和外国进口产品竞争。
有意思的是,《厂约》细到招待客人用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
《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当时,这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长期研究大生档案的肖正德说,大生企业有老职员回忆,他们发信、写便函、记账,对用笔、用纸、用墨和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保留至今的大生会计档案,百年后仍字迹清晰。
另一个不能遗漏的因素就是张謇个人的影响。
事实上他已和大生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作为股份制企业的大生纱厂,虽有官股,但官股只拿官利、分红,并不干涉厂务。所以,他不认为这是“官商合办”,他自己叫作“绅领商办”(或“绅督商办”)。
身为总理,他个人虽也是股东之一,但股金不过区区2000两(在全部资本中只占04%),而且最初只交出1300两,另外700两还是沈敬夫帮他垫的。
他在大生的权威从来都不是靠资本、靠股份,而是靠他的状元头衔、人脉资源,他以士绅身份,居官商之间,负责全权办厂,这是他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官替代不了他,单纯的商也不可能替代他。
张謇与周学熙曾被合称为“南张北周”,但张又和周不一样。《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一句话:“在周学熙恋栈官位时,张謇已辞去了一切公职。这个决定不是轻易作出的。”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作者:傅国涌)
本文摘编自《大商人》,获鹭江出版社出版授权刊登
龙政变又称龙革命、五王政变,是龙元年,太子李习安、宰相张謇之、崔玄庸等大臣发动兵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导致唐朝复辟。
神龙元年二十二日,奉阁侍郎张建志、栾台侍郎崔玄永、景辉、左玉麟将军、桓将军、尤玉麟将军、刑部尚书袁等人联络李多佐、左玉麟将军、李兴宗将军、左玉麟将军。他们被称为武则天的:林太监、仆卿秘书,为谋反之用。立刻包围了万寿宫,逼迫武则天退位。
第二天,武则天命令太子李习安监督全国。第三天,他退位给王子。第四天,李习安正式为唐中宗即位。二月四日,复辟为唐朝,吴周朝结束。因为改朝换代,所以叫革命。
政变
长安四年十二月,80岁的武则天因病离开应县宫。
武则天病得很重。没有宫廷主人,首相很难见到女王。在应县宫,只有张易之和张宗昌侍奉武则天,外人不得入内。史书记载:“那时候,天还没有准备好。张易之、狄昌宗病入阁,乱如乱麻。”张易之兄弟有计划要互相反叛吗?我们找不到任何确切的证据。但是,张易之很可能是害怕武则天死后,他不仅会失去权力,还会有一场大灾难。所以也可以招募将军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测。简而言之,当时长安有关于“易氏兄弟造反”的谣言和帖子。
张謇、桓、景惠等大臣决定趁机杀掉病重的武则天,逼她退位,恢复唐朝。张謇利用职权,迅速安排桓、景辉为榆林将军,掌握皇权,为军事政变提供保障。当时,王储李习安住在北门。桓景辉利用自己朝廷将领的身份,向贺的政变进贡。张謇早年在外地当刺史的时候,就和历史悠久的荆州刺史杨发生过争吵。谈及武州之乱,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说:“你我将来一定会成功,等我们互相帮助了,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时,张建志推荐杨为大将,共同策划政变。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迎娶仙宫的消息越来越少。政变集团决定发动攻击。张謇、桓、景辉、左玉林将军李多佐、右玉林将军杨、左卫尉将军薛思兴率领玉林官兵五百余人入宫。其中,李湛和李多佐去东宫会见王储李习安。李习安毅然走出宫殿,来到了起点。一群人走到玄武门的时候,官兵们看到太子上前。大山万岁。张謇、桓等人在李显冲的簇拥下迎上仙宫。在宫殿门口,卫兵和反叛者之间发生了一场小冲突。被张立宪剪纸包围着,很容易被锁在里面。当时,武则天正在应县宫的仙堂养病。张易之和张昌宗在集仙堂。他们听到外面的声音,带着武器出来观看。在门廊上,苍都开始当场杀死张易之兄弟。张建志等。亦先出马,杀了之弟张昌祺,汴州张同路人,李斯。张哥的头像很快就出现在了天津桥的南边。长安人看到了,没有不高兴的人打电话来祝贺。甚至有人把张哥的肉割了,一晚上只剩骨架。
武则天听到殿外有声音,知道有变故。她撑起病体,出来看。她看到张易之兄弟、张建志和其他人的尸体带着剑走过来,对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毕竟武则天是政坛老将。只见她慢慢回到病床上,全神贯注,厉声问道:“谁在制造混乱?”张謇推了李习安一把,示意众武士赶紧到武则天床前,说:“张易之和张昌宗造反,群臣在太子的命令下第二次造反,怕计划泄露,所以没有提前向皇上报告”
武则天强烈地打断了张鉴之的话,怒视着李习安问道,“这是你的主意吗?你怎么敢这么做?如今张兄弟已被杀,何不回东宫?”
张建志也斩钉截铁地说:“太子不能回东宫。过去,高宗皇帝将殿下托付给国王陛下。现在王子老了,上帝的旨意让所有人都服从王子。大臣们没有忘记唐太宗和高宗的大恩。所以太子管贼,要求国王马上传太子的皇位。他去了天堂的中心,给了人们希望。”
武则天意识到张謇的来访不仅是为了杀死张易之兄弟,也是为了自己的王位。这是一座逼宫。突然,武则天感到一阵眩晕。她没有精力和儿子、大臣们争论,只能默默低头。“感谢皇上的允许!”张建志,清音,谢恩。
当时的王襄李旦国王也率领南丫岛禁军加强宫外警戒,配合宫内政变。像李习安一样,李丹是一个懦弱的王子。他对自己今天的行为感到震惊。参与行动的儿子李隆基惊讶地看着父亲。李丹意识到,在儿子面前,他必须做一个勇敢而英勇的父亲,于是他挺直了腰板。就在他害怕的时候,宫殿外响起了欢呼声。李丹的心落了下来。
政变成功了!
龙族的血腥气味一直持续到张哥哥死去的那一天。张建和李习安没有杀人。
患病的武则天得到了妥善安置。虽然她被迫将国家权力移交给李习安来管理国家,但她很快就让李习安获得了禅宗的地位,成为了“伟大的皇帝”。一年后,武则天将死。朝廷适时公布了武则天的“遗赠制度”。在继承制度上,武则天说“只是一座庙”和“归陵”,也就是说,她自愿加入唐力的祠堂,去丈夫高宗的陵墓安葬。武则天也自告奋勇要除掉皇帝,但她不想当皇帝,就改名叫“大圣皇后”。武则天最终以唐朝皇后的身份入主甘陵。垂死的人会说出真相。之前朝廷公布的武则天的所谓“遗产制度”,很可能并不是武则天的遗嘱,而是赦免武则天的情敌王晓、褚遂良、韩渊等人的后代和亲属,让他们复业的内容,这很可能是她的真实意图。
几天后,武则天在商鞅宫仙居寺去世,享年83岁。在唐代,谥号为“天后”,葬于唐高祖甘陵。李习安即位后,唐睿宗李旦将“大圣皇后”的称号改为“大圣皇后”,后被尊为“大圣皇后”,改称“大圣皇后”。
武则天最后失败了。
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政变后,张謇为汉阳王,景辉为平阳王,桓为阜阳王,袁为南阳王,崔玄庸为博陵王。
对于张建志等人的政变,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唐皇甫彻在诗《傅思石翔钟书陵王寒阳张建之》中写道:
朱元的生活是难以抗拒的。张汉阳凶,左侧明。
明秀的文物是正面的,而文物是古老的。南至义军,西至圣母院。
毛迅占了钟鼎的便宜,白白浪费了时间。至今称五王,卓力迈万岁。
而张謇治下的五人都没有好下场,跟他们的政治幼稚有关。起初,在景辉、桓等人杀了他们的兄弟之后,洛城总督吉昌曾对景辉说:“虽然这两个凶手已经消灭了,但像鲁禅等人还是存在的。大人应杀吴三思等人,整顿皇族,以保天下。”景辉多次向张建志提及,张建志不同意,景辉也没有坚持。薛继昌叹了口气,“不知道以后会死在哪里。”此后,吴三四与吴三四勾结,“擅事,反对国政之变”,吴三四及其吴家羽党仍大权在握,“苦为天下”。有讨论将责任推给景辉。
武三思勾结魏如昀,灭了张謇。终于抓住了静惠的把柄,痛斥了张建志等五人。唐中宗人李习安的圣旨说:“如果你是一个伟大的女王,你会担心你的工作,但你不会准备好。CDH等。优步因为士兵的晋升而被连根拔起。我记录了它的劳动效率,做好了极端宠物劳动的准备。既然叫自己高中生,就想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全世界,善于加持,藐视国玺,藐视道路,放弃正义。会亚周司马、柬司马、纪窦周司马、宣永周司马等外籍职员。”张建志被降职五人。失势后,在吴三思的控制下,景辉经常推床捶胸,直到手指流血。政治斗争往往是残酷的,没有后悔药。这时,张建志道出了当初不追求胜利的原因,顺便消灭了以吴三思为代表的军队:“这应该是皇帝的事。当皇帝是英国国王时,他以勇敢闻名。我留下了吴家的子弟,希望皇上能亲自剿灭汉奸,欺负别人。现在大势已去,这些都没有意义了。”京辉在亚洲上任不久就被杀了。张建志在新南威尔士州因焦虑而死。崔永死于岭南,桓、袁被使者所杀。
唐中宗李习安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在张謇的统治下杀了五个人。他真的控制不了处于转折关头的唐朝。一场新的政变正在长安酝酿。
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一年)
南通张塞 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毛泽东说中国工业四个人不能忘:轻工业张塞,化工工业 范旭东。
提起张謇的名字,文物博物馆界的人都很熟悉。1905年,张謇先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至今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张謇先生的一生功绩远不止于此。
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早年为淮军将领吴长庆幕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受张之洞委派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经克服诸多困难,始于1899年建成。其后陆续开办了大生第二、第三、第八纱厂和广生榨油公司、复兴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大达轮船公司,以及通海大有晋、大豫、大赉、大丰、华成等盐垦公司,并创设淮海实业银行,形成以张謇为首的大生资本集团,其鼎盛时期总资本达三四千万元。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民主党派人士时,曾说过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四个人,讲到纺织工业,不能忘记的就是张謇。
张謇在经营实业的同时,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他以经营实业所获盈余之一部分和劝募所得,自1902年起,创办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和十余所职业学校以及图书馆、剧场、医院等,其中纺织学校、农业学校、医学学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合并为南通大学。张謇主张“欲国之强,当先教育,欲兴教育,先兴实业”,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本”。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3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次年,农林、工商两部合并为农商部,张謇仍为总长。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公然恢复帝制,他辞职南归。返乡后继续从事实业、教育事业,获得可观的进展。后由于北洋军阀连年混战,外商对华倾销,加之沿海盐垦连年遭灾,花贵纱贱,使大生集团各企业负债累累,陷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张謇曾一再呼吁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国际税法平等,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但都无法实现。1923年,他被迫将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1925年7月,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被债权人上海、金城等银行接管。1928年8月24日,张謇因病在南通逝世。
新中国成立后,大生纱厂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分别改名为国营南通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
大生纱厂留存的历史建筑、设施仍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门类较全,主要文物建筑有钟楼、公事厅、专家楼、清花间厂房、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唐闸实业小学教学楼。
大生纱厂院内的钟楼是大生纱厂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它的功能不仅能计时,还具有瞭望、防火的作用。公事厅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大生纱厂管理机构的办公楼,楼共二层,砖木结构,简朴大方,现在是大生厂史的陈列室。楼前有张謇的塑像。专家楼建于大生纱厂建厂初期,供来厂安装机器的英国专家居住。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平方米。 清花间厂房由英国人汤姆氏设计,上海曹协顺营造厂承建,是南通现存最早的近代工业建筑。 1898年12月建成,为砖木结构锯齿形厂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该厂房除外墙整修有所变化外,基本保持原貌,现作生产用房。
唐闸实业小学前身为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小学”,是进行职工文化教育的小学。该教学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二层十一开间砖混建构,周匝回廊,清水外墙,平面呈“T”形,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近年经维修,保存完好,现为港闸区实验小学办公楼。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前身是张謇于1912年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同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大学。1927年改为南通纺织大学,后又改称“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1952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现存学生宿舍楼、纺织科图书馆楼各一座。学生宿舍楼建于1925年,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67平方米。图书馆楼建于1934年,由纺科毕业生捐资一万两白银建造。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07平方米。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生纱厂作为扩展项目归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大生纱厂历经百年沧桑,跨越三个世纪,它是中国近现代纺织工业发展的标志和旗帜。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朝代,死亡时间还有对人类的贡献
解析:
一个是清朝的张謇 一个是西汉张骞 名字很容易混淆 不知道"忍者之恋"找的是哪个
先介绍西汉张骞
张骞(~前114) 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时期探险家,公无前2世纪时,中国受到来自北面和西面山区匈奴部落的侵扰。他们攻打中国的农民,掠去他们的牲口,并且试图鼓动人们反对中国的统治。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现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后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相传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为张骞自西域传入中土,未必尽然;但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治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是清朝张謇的简单资料
张謇( 1853一 1926),原名张啬庵,字季直,号啬翁,生于南通。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其文章书法深为当世所重,张骞中了末代状元,但却淡于功名。张骞的思想和作为,包括他为实业、立宪、自治、教育等所作的努力、在南通的社会改革的实践等,很早就引起了海外所称赞。他是实业家,被称为近代实业救国之父,也是主宪派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国人所创办的南通学院。 并且他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南通纱厂。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也是由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中国历代状元榜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徐铎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佘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状元榜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林济孙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
吴伯宗 丁 显 任亨泰 黄 观 张 信 陈安阝 韩克忠 胡 广 曾 棨 林 环 萧时中
马 铎 陈 循 李 骐 曾鹤龄 邢 宽 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盘 刘 俨 商 辂 彭 时 柯 潜 孙 贤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罗 伦 张 升 吴 宽 谢 迁 曾 彦 王 华 李 旻 费 宏 钱 福 毛 澄 朱希周 伦文叙 康 海 顾鼎臣 吕 柟 杨 慎 唐 皋 舒 芬 杨维聪 姚 涞 龚用卿 罗洪先 林大钦 韩应龙 茅 瓒 沈 坤 秦鸣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陈 谨 诸大绶 丁士美 申时行 范应期 罗万化 张元忭 孙继皋 沈懋学 张懋修 朱国祚 唐文献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赵秉忠 张以诚 杨守勤 黄士俊 韩 敬 周延儒 钱士升 庄际昌 文震孟 余 煌 刘若宰 陈于泰 刘理顺 刘同升 魏藻德 杨廷鉴
大西政权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清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括号中数字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渐(1646) 吕 宫(1647) 刘子壮(1649) 邹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图尔宸(1655) 孙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马世俊(1611) 严我斯(1664) 缪 彤(1667)
蔡启僔(1670) 韩 菼(1673) 彭定求(1676) 归允肃(1679) 蔡升元(1682) 陆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舆(1694) 李 蟠(1697) 汪 绎(1700) 王式丹(1703)
王云锦(1706) 赵熊诏(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铭(1713) 徐陶璋(1715) 汪应铨(1718)
邓锺岳(1721) 于 振(1723) 陈德华(1724) 彭启丰(1727) 周 澍(1730) 陈 倓(1733)
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钱维城(1745)梁国治(1748)
吴 鸿(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毕 沅(1760)
王 杰(1761)秦大成(1763)张书勋(1766)陈初哲(1769)黄 轩(1771)
金 榜(1772)吴锡龄(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钱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长龄(1789)石韫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衔(1795)赵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顾 皋(1801)吴廷琛(1802)
彭 浚(1805)吴信中(1808)洪 莹(1809)蒋立镛(1811)龙汝言(1814)
吴其浚(1817)陈 沆(1819)陈继昌(1820)戴兰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颐(1826)李振钧(1829)吴钟骏(1832)汪鸣相(1833)刘 绎(1835)
林鸿年(1836)钮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龙启瑞(1841)孙毓溎(1844)
萧锦忠(1845)张之万(1847)陆增祥(1850)章 鋆(1852)孙如仅(1853)
翁同龢(1856)孙家鼐(1859)钟骏声(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绮(1865)洪 钧(1868)梁耀枢(1871)陆润庠(1874)曹鸿勋(1876)
王仁堪(1877)黄思永(1880)陈 冕(1883)赵以炯(1886)张建勋(1889)
吴 鲁(1890)刘福姚(1892)张 謇(1894)骆成骧(1895)夏同龢(1898)
王寿彭(1903)刘春霖(1904)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呜金,骑马游街,可谓屙屎抽烟--前呼后涌,好不威风。旧时一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状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为驸马,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尽荣华富贵。比现在的什么“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
建朝代考状元多以“八股文”为主。据史籍记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状元503人;如加上辽、金两代、张献忠的大顺朝廷以及太平天国状元计48人,则中国历代共有状元551人(不包括武状元及女状元)。史料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最年轻的少年状元当数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岁;最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生考了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夙愿!
二、女状元
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则天,但女状元几乎没有。传说中女状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间,女作家陈瑞生创作了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词中女主人公孟丽君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后当上宰相,终与失散的未婚夫皇甫梦华相遇、完婚;明代《四声猿》杂剧中的《女状元》描写了一个叫黄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装考中状元的故事……当然,这些“花木兰”式的女状元都是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历史上第一位被人们称作“女状元 ”且流传甚广的则是古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人黄崇嘏。
据《玉溪编事》 、《十国春秋》载:五代十国王建父子称帝时期,蜀国临邛出了个女诗人叫黄崇嘏。她童年丧失父母,但天资聪颖,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装,勤学苦读,琴棋诗画,无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带兵攻下临邛,后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痒守城。一次,黄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气)夜读,不慎失火毁屋,被打入县大牢。为求脱祸,她赋赞诗一首呈献周庠:“偶辞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
周庠见诗中“政清如水”的赞语大喜爱其才,怜其年轻,便把她释放留置府中,后调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户参军。府中上下均不知其为一弱女子。周庠后提出要招赘她为婿,黄崇嘏婉谢不允,乃赋《辞蜀相妻女》诗,后四句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原天速变作男儿”。坦露真相后,辞职还乡隐居。时人敬慕她的才华,称之为“女状元”。明代徐渭的《女状元》一剧,都是根据黄崇嘏故事编写的。至今,邛崃市火井乡崇嘏山上仍保存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
严格说,历史上真正参加科考而成为“女状元”的只有太平天国时期20岁女子傅善祥。《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科考中一道题目取自《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傅善祥一反众议,“力辟‘难养’之说,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大举女性之作为,抨击了封建大男子主义及孔子歧视妇女的错误观点。傅善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反对“男尊女卑”谬论,敢于批驳“千古圣人”孔子的的定论,其精神,其勇气,深受洪秀全赞赏,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与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街三天,出尽风头。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单说那相似于古时状元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层出不穷,可能数也数不清啦!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一个镇
状元镇:辖 渔业大队、状元、龙腾、龙泽4个居委会;状元桥、横街、御史桥、山西、西台、石坦、甘岙、三郎桥、大岙溪、响动岩10个村委会。
清末最后一位状元经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本文2023-09-30 12:28: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