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秋白的人物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中国***早期***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的最重要的***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还唱《红军歌》。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35年6月,福建长洒罗汉岭下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常军队,他的枪口都对准着
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寻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
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点头说:“此地很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刽手们杀害
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家庭破落 中途辍学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东南角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 这八桂堂
是时任湖北布政使的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的住宅,因大厅前后花木繁多,其中有
长得比较挺拔的八株桂花而得名,而厅后楼房因常年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名天
香楼。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生性淡泊,无官无职,寄居叔父的信宅,经济上依赖在
浙江做知县的大哥世琥的接济,他擅长绘画、剑术、医道,但这些无以生计,只属
于他修身养性的消遣。瞿秋白的母亲金璇,是常州北门外(今江阴市西乡)大岸村
人,是广东盐大使金心茗的次女,天资聪颖,擅长诗词。秋白出生的时候,头顶发
际有两个旋纹,俗称“双顶”,这在当时人们眼里被看作是福气和聪慧的象征,父
母就给他起个乳名叫“阿双”。进小学读书时,学名瞿双,后来他自己改名为“爽”
或“霜”,更后又改为“秋白”,“秋白”这个名字就是由“霜”联想而来的。此
外,他还有懋淼、雄魄、铁梅、双林、宋阳、大耕、林祺洋等几十个谱名、别名、
笔名、化名。
1903年,瞿赓甫死在任上,瞿家家道中落,他的遗属开始扳瓜分财产,作为侄
辈思玮被“劝出”八桂堂,他带着全家迁居八桂堂前河对面的乌衣桥,后租居星聚
堂。由于世玮不治家业,家庭负担落在了金璇一人身上。姓生下秋白后, 又生了5
子2女(其中1子1女早夭),她待候瘫痪在床上的婆婆,操持家务, 还担负起给
子女开蒙督学的责任,对瞿秋白早年的成长有极深影响。瞿秋白从1904年起就进了
私塾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
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学校里除了本地的秀才任教师而外,还聘了一个日本教
师来教博物学。瞿秋白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非常用功,成绩优异小学尚未毕业,
又于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长屠无博,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新式知识
分子,并在日本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他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
革命思想教育。瞿秋白在屠元博等人的影响下,又由于接触到了劳动人民的空困生
活,同时亦因家庭境则的刺激,常与同学们一起议论时政。他还爱看各种书籍,如
《老子道德经》、《庄子集释》、《陶渊明集》、《三国演义》、《红楼梦》、太
平天国野史》、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的《群学
肄言》等等。历史上的英雄好汉,给他留下了“最强烈的印象和记忆”,激起他对
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抗精神。有一佼,他在操场上指着自己头上的辫子对张太雷
说:“尾巴似的东西,我们非把它剪掉不行!”辛亥革命爆发了,当清王朝被推翻
的消息传到常州的时候,他在家首先把象征着种压迫和土封建压迫的辫子剪掉,高
兴地提着辫子跑到母亲面前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然而,彭世凯篡夺了辛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常州的
待头,依然布满了插着草标待售的究孩子,而瞿秋白自己的家庭也陷入经济困境,
伯父世琥这时弃官闲居,将秋白的祖母接到杭州去赡养,就停止了对秋白一家的补
贴。瞿秋白家不得不把星聚常的每月租金7元的房屋退赁, 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
宗居住。
翟秋白的人物简介
本文2023-09-30 12:03: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