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洪,江苏的,我想问问有人知道咋洪氏族谱吗?我是“常”字辈的,我的孩子该是什么辈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我姓洪,江苏的,我想问问有人知道咋洪氏族谱吗?我是“常”字辈的,我的孩子该是什么辈呢?,第1张

你好,本家,

江苏的洪氏可以再盐城或者扬州,盐城的三瑞堂,扬州仪征的余庆堂,江苏洪氏的易居堂,中国这么120多万洪氏人,堂号也不是十分多,以上那些可以再百度里直接找到,访问也是公开的,您可以去看看。

3530全国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五卷

(明)汪尚琳编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1全国汪氏世纪四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1850)家刻本 一册

北图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2全国汪氏续修统宗谱不分卷

(明)汪子仁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家刻本

北图

注:仅存宗谱部分,文翰缺。

3533全国新安汪氏宗谱不分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册

北图

3534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

安徽博(存卷86-89,91-94、98、100、

102、I03、105、l06、116-120、138-144、

163-170)

注:其中记事至隆庆间。

3535全国汪氏统宗谱五卷

(明)汪湘纂修

明隆庆三年(1569)木刻本 一册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536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明)汪鸿懦等纂修

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

安徽图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安徽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徽州、江西婺源等地。

3537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二十八卷首一卷

(明)汪云程修

明隆庆四年(1570)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38全国新安汪氏迁派宝录提纲七卷

(明)汪国言纂

明万历元年(1573)婺源刻本 二册

安徽图

3539全国汪氏统宗谱一百七十二卷 、

(明)汪湘纂

明万历三年(1575)家刻本

北图(存150卷) 北京师大 吉林大学

3540全国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十卷

(明)汪道昆纂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 万历四十年(1612)

汪存重修本 二册

北图

3541全国汪氏重修统宗谱一百五十卷

(明)汪士芳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北图(存七十五卷) 北京大学 四川重庆

市图(存卷115-125、128-130、134-149)

3542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明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3S43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配手钞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百一十七卷)

3544全国汪氏统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三册

浙江图

3545全国汪氏总谱渊源世系七卷谱说一卷

(明)汪志英 汪志萋等纂修

明刻本 四册

北图(存卷1一6)

3546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汪元秋等纂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刻本

北图(存一册) 北京师大(存卷首、卷1-4)

354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卷1)

3548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汪廷桢纂

清乾隆十年(1745)木刻本

安徽续溪县文(存卷首、卷1、2、8、9)

3549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

(清)汪礼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浙江图(存一册)

3550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不分卷

(清)汪凯南续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751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安徽博(存七册)

注:版心作《汪氏重修统宗谱》。

355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德祖 汪肇基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十二册

安徽博

3553全国汪氏统宗谱一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道圻钞本

北京大学

3554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

(清)汪廷洽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缺卷6、7)

3555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二卷

(清)汪世衙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北京大学

3556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一百四十卷首二卷

(清)汪玑 汪嘉祺等编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木刻本

北图(又一部存一百三十二卷)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安徽图 安徽博(存卷46-48、

121-124)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九十

四卷)

355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三卷)

3558全国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六卷

(清)汪承诜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安徽歙县等地。

3559全国汪氏支谱一卷

(清)汪秋潭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3560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胡建昌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1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

(清)汪庾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岐山一本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

注:一名《汪氏得罗公正胍统宗谱》。

356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清)汪杏荣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榔濛淤郁

3563全国云岫柏峰汪氏宗谱六卷

(清)汪自恒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积庆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桐庐,安徽等地。

3564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清钞本

北京大学

3565全国颖川汪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汪应蛟序

民国三年(1914)钞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3566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汪守勤 汪世棠等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卷1-5、7、8)

3567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汪葆春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8全国重修汪氏统谱纂要四卷

刻本 一册

北图

3569江苏汪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寿康 汪瑞益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余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武进、江阴等地。

3570江苏江南汪氏合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新甲等修

民国七年(19l8)六州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阴、无锡、武进、常熟等地。

3571江苏汪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汪嘉纯主修 汪鸿润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书局铜活字本

江苏淮安县图(缺卷4、11、15、18-20)

注:该族散居淮安、宝应、丹徒等地。

3572江苏六合汪氏家谱十卷

(民国)汪升远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73江苏赣榆汪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夹山乡汪于郁

3574江苏扬州汪氏家乘

(民国)汪时鸿编

民国十六年(1927)汪氏铅印本 二册

中央民院

注: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三修。

3575江苏丹阳珥陵汪氏宗谱十卷

(民国)汪元麟纂修

民国十年(1921)培元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3576江苏常州毘陵教场巷汪氏支馋六卷

(民国)汪廉之辑稿

民国二年(1913)毘陵汪氏教忠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3577江苏武进汪氏合谱八卷

(民国)汪永清纂修

民仞三十二年(1943)武进汪氏六州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

3578江苏无锡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不分卷

(清)汪琳辑

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3579江苏宣兴汪氏续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江熙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义和堂刊本 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汪氏家乘》。

3580江苏宜兴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以增 汪宗藻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581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一卷

(清)汪琬撰

清康熙间刻《钝翁全集》本

江苏苏州市图 四川重庆市图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钝翁全集》本

辽宁大连市图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钝翁全集》本

河南大学

3582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不分卷

(清)汪振千等修 汪敬原增录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 民国四年(1915)增

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3583江苏苏州汪氏谱略不分卷

(民国)汪原渠辑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嘉兴市图 浙江临海县博 福建图

中山大学 云南图

3584江苏苏州平阳汪氏支谱五卷

清光绪间钞本 三册

江苏苏州市图

3585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清)汪体椿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耕荫庄木活宇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86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附耕荫义庄祖墓图一卷

(清)汪彤宣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0)耕荫庄活字本

北图(二部) 科图(二部)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二部)

上海图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3587江苏宜兴阳羡汪氏统宗谱三卷首三卷

(民国)卢保文编辑

民国六年(1917)润辉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3588浙江汪氏世谱十二卷

(清)汪注纂修

清嘉庆间刻本

北图

3589浙江汪氏重修迁杭支代表二卷祠墓考绩一卷

(清)汪松等纂修

清道光间刻本

北图

注:附《汪氏世谱》后。

3590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五卷

(清)汪琯纂

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北图(配钞本) 杭州大学

3591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伯吾修 江诒年 汪怡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92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一世支谱二卷

(清)汪曾立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三部)

日本 美国

3593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二世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上海图 浙江图 美国

3594浙江杭州州汪氏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浙江图

3595浙江杭州汪氏家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4)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S96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小宗谱七卷

(民国)汪玉年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浙江图(存卷1-3) 日本 美国

3597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宗谱四卷

(民国)汪大燮编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北图 南开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3598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清)汪保全纂

清光绪间刻本 十四册

上海图

3599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汪汝荣督修 汪震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集庆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杭州大学

3600浙江宁波镇邑清水浦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炳生等修

民国四年(1915)聚德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3601浙江鄞县鄞邑雷汪氏宗谱□□卷

(民国)汪崇干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5、15)

3602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汪源顺修 徐晖纂

清光绪七年(1881)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603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清燮纂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604浙江奉化泉溪汪氏宗谱七卷

(清)周步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江朝宗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

3605浙江奉化汪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方汝舟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汪纶创修于明成化间。

3606浙江绍兴山阴汪氏谱不分卷

(民国)汪兆镛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汪敬德堂石印本

北京师大 日本 美国

钞本 一册

南京大学

3607浙江金华汪店汪氏宗谱四卷

(民国)汪汉杰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一部缺卷2、4,一部缺卷

1、2,一部缺卷2)

3608浙江兰溪沙溪汪氏宗谱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汪邨(四部)

3609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大洋畈上紫华

3610浙江兰溪汪氏统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三、 郡望堂号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 ,彝叙堂 :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 “ 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8,余庆堂: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下大庆村(山阴大庆)应氏,堂号为"余庆堂"。 四、应氏分布 1,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2,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有应氏家族聚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五、 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奉:〔约公元144年前后在世〕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劭:〔约公元178年前后在世〕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璩:(~252)字休琏,三国时,魏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夷节 :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尸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进士。官至洪州知府。 应纯之:(宋)字纯甫。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应 材(?-1180) 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后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潜心钻研理学,造诣甚深。宋隆兴间,朝廷下诏求贤,应材被举荐,升任兵部架阁文字,掌管帐籍机密文案。后因老成持重,端庄谨严,被帝选为太子春坊,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宋淳熙初,应材上疏力陈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几年内,边境平静安定。淳熙七年应材病故于军中。谥安国公。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车驾司主事,承德郎,尚宝同丞等职。应典自乡试中式考取举人以后,总是奋然希望自己能达到圣贤境地。创建丽泽祠于寿山,汇集诸生讲学。应典为王琼所器重,委以总揽本部四司政务。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应奎(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启,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提升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撝谦:〔公元1615年至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六,当代名人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应祚智(若愚),1957年生于安徽合肥。我国著名当代书画艺术大师、杰出篆刻家、金石书画鉴定专家,著名慈善家。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特约书画家,中山大学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大学客座教授。 应祚智大师曾在合肥、北京、昆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泰国、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新闻》、《工人日报》、《中国政协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书画报》(香港)、《澳门日报》、《美国侨报》、《欧州时报》等刊登。80年代师从前辈艺术大师赵朴初和林散之先生十年之久代表作《百猫图》被誉为“近代所无”1993年作品《双猫清趣图》在美国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展中展出。1994年作品《猫趣图》在中国美术学院陈列展出,《猫趣图》等六幅书画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馆收藏。1994-1996年新华出版社分别出版《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猫图》、《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画选》、《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应祚智画集》。1998年作品《回眸图》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上获得“世界艺术金奖”(最高艺术奖)。2000年《回眸清趣图》等几十幅作品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国内优秀作者联展金奖(世界杰出艺术家)。1999-2001年新华出版社连续三年分别出版《中国著名画家应祚智画集》、《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集》。2001-2002年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分别出版发行《中国邮政明信片——中国书画百杰·应祚智作品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作品选》明信片,中国邮政局批准出版《当代国画名家应祚智作品选》邮票一套。2003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国画卷》、《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书法卷》及《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评介卷》。 2004年2月《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全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应祚智在画猫、金石、书法及中国水墨画大写意方面独树一帜,罕有匹者,被誉为“世界猫王”、“东方猫王”,其书画作品被美、英、法、德、日、韩、意大利等多国的艺术馆及有识之士收藏。其个人传略和作品也多次被选编《世界美术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作品大画册》、《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国际人物辞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传世名画鉴赏》、《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家教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二十世纪末中国美术家丛书》、《中华骄子应祚智》、《2004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年鉴》等等大典。近年来,他在北京、安徽、广东等地向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广州市教育局等单位捐赠了价值近1600万元的《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精装图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段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阅读与收藏。

段姓分布地区

郡望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天水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历史来源

「段」源出

段(Du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据《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西晋时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段务目尘、段匹石单等,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国时被后赵帝石虎所占,后来与汉人杂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①据《姓氏寻源》所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属甘肃省)。”后传下这支段姓。②后晋时,白蛮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段姓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满、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得姓始祖

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时,难产以为怪,遂不喜欢;生少子叔段时顺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讨武姜欢心,于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以长幼顺序没有答应。庄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给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给弟弟,人称“京城太叔”。太叔恃母爱,并以武姜为内应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兄之位,就在他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行动时,早有防备的郑庄公先发制人,突袭京城,大败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辉县),时称共叔段,其子孙为与郑国王室有所区别,以王父字为氏,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此外,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京兆堂”、“锦绸堂”、“余庆堂”、“多寿堂”“集凤堂”等。

迁徙分布

依“寻根溯源”所述,段姓发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辉县一带;

2.魏将宗,其国所辖在今山西东南及河南北部一带;

3.鲜卑段姓受封之地位于辽西;

4.云南。早期段姓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西汉时,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尊段贞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之际,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段贞后裔段荣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诏任北齐太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郑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并隋、朔二州刺史,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此支段姓可谓仕官累累,簪缨不绝。另有鲜卑段姓世居之地被后赵帝石虎所灭,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后晋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姓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覆盖广泛。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堂号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在清代科举中取得的称号。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而府考取得前十名名次的就被列为堂号。第二种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旧时一家族的称号。历史上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而且他们对这堂号十分重视。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紧张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本身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

下面一一罗列孙姓堂号。

映雪堂

孙康,晋京兆(今西安西北)人。少好学,家贫无油点灯 常于冬夜借映雪光读书,终成大器,官至御史大夫。《夜航船》载:“孙康家贫,好学,尝于冬夜映雪读书。”孙氏后人遂以“映雪堂”为家族堂号,激励族人努力学习,发奋图强。

乐安堂

乐安郡于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置,辖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治所临济(今山东高青)。孙氏自春秋时齐大夫孙书伐莒有功,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乐安故青州之域,古有乐安国。又十一世琼字子远,后汉为天水太守,徙居青州。又十一世恺字士若,辟地河朔居武邑,子孙复徙青州,迨四十世始祖万登公世居青州麻子乡麻盐渡,唐懿宗咸通中为金吾上将军,平交趾凯还道经休宁,爱其风土,遂居黎阳之唐田。万登公五世孙曰天佑公,生七子惟四子沂居旧,余皆各迁他所。其子孙遂以乐安为堂号。

平治堂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县)人,出生于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公元前601年,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政绩赫然:“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利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孙叔敖传》)主持兴修芍陂(今安丰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孙氏族人以“平治堂”为堂号,纪念孙叔敖将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和平安定。

兵法堂

孙武,字长卿,春秋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吴国著名将领。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以此得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兵三万打败六十万楚国大军。《孙子兵法》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氏后人以孙武为荣,遂以“兵法堂作为家族堂号。

富春堂

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破强楚、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被封富春侯,食采富春(今属浙江)。“富春堂”故此得名。

东安堂

乐安孙氏东安堂60世祖讳贵,其祖孙岩,世居凤阳,元季兴兵,孙岩仗剑归高皇帝于淮甸,在军中以骁勇闻,升武德将军。洪武庚申,从太宗皇帝之国于燕,屯兵东安,镇守京师。洪武岁次已亥,以功晋升明威将军。其孙英,袭父爵,英弟杰品行不端,与兄不容,英公顾念同胞手足,不忍相残,离家出走,游京师而赘于支氏。明成祖奇其貌授百户,生子二,长贵,次福。贵因故随母来丰,居丰邑南大坞里支家固,(今李寨镇北孙花楼村偏北)后世繁衍,尊孙贵为古丰东安孙氏始祖。其后裔分布于廊坊市及周边数十个村镇及通州,今丰邑及周边地区徐州潘溏三堡,安徽肖县黄口、亳州以及武汉、陕西、山东腾州等地。

白鹤堂/鹤衍堂

孙钟,东汉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乌程侯孙坚之父,东吴大帝孙权之祖父,其先祖系春秋时吴国军事家孙武。武之子孙明得封富春为食邑,孙氏遂定居富春。传至孙钟,天下将乱,遂隐居富春江畔阳平山以种瓜为业。乐善好施,行善积德。路人有求,慷慨相赠。曾有三位年轻人乞瓜于钟,钟慷慨赠之。临行时对钟道“我司命也,感君不知,何以相报?此山下善,可作冢。”又复言:“欲连世封侯而数代天子耶?”钟跪曰:“数代天子,故当所乐。”便为定墓曰:“君可山下百步后顾见我去处,便是坟所也。”孙钟下山百步找寻墓冢,“便顾见悉化成白鹤也”(《幽明录》)。孙氏“白鹤堂”由此而来。与此相关堂号还有“鹤衍堂”。

江东堂

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坚为刘表部将射杀后,策依附袁术,后又脱离袁术,占据江东六郡建立政权。孙氏后人是以名家族堂号为“江东堂”

万石堂

孙议,字原得,行肖七。乐安孙氏后裔,先祖世居富春(今浙江富阳),后徙会稽(今浙江绍兴)。北宋皇祐间,经族叔孙丐举荐官余姚榷酤司使,卜宅于余姚孝义开元乡万石桥,被尊为余姚开元始祖。裔孙散居于余姚云柯兰风洋溪、烛溪湖、夏盖湖、隐村及上虞、信义杭州、绍城奉化、慈溪、四明、温州等地。孙议族人遂以其迁徙繁衍之地“万石桥”命名家族堂号为“万石堂”。

五松祠

孙兴祖(1335—1390),字世安,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早期军事将领,早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累功至都先锋,后升任统军元帅。做事有谋且沉着冷静,深受徐达器重。征泰州、通州,又随徐达北伐破元大都,镇守燕山。徐达曾感叹道“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明中·孙兴祖传》)洪武三年激战身亡,朱元璋封其为燕山侯,谥忠愍。孙兴祖族人为纪念其卓著战功建立祠堂,堂前有古松五株,故名“五松祠”。

化育堂

浙江鄞州北渡孙氏家族始祖孙暹,字文华行季三,南宋德祐间自浙江奉化县棠溪村(今余姚四明山镇)迁居鄞县北渡村(今鄞州石镇),入赘堰头陈贵卿次女,并建祠“化育堂”。据《[浙江鄞州]北渡孙氏宗谱·化育堂记》载:“化育堂,义取变化生育之意,阙后孙氏建堂十余所,要惟此堂为孙氏始祖所建,阖族公共,故总称为孙大堂也。”

孙氏堂号还有:重德堂、安庆堂、报本堂、本仁堂、步武堂、承先堂、崇德堂、崇伦堂、垂裕堂、惇叙堂、敦本堂、敦行堂、敦伦堂、敦睦堂、敦叙堂、敦彝堂、奉思堂、光裕堂、桂兰堂、恒德堂、怀远堂、环兴堂、积善堂、既翕堂、嘉会堂、九如堂、可继堂、留余堂、伦叙堂、耆松堂、仁恕堂、瑞远堂、三益堂、三元堂、畲镜堂、慎德堂、慎追堂、绳武堂、世德堂、守正堂、顺德堂、顺和堂、思本堂、思成堂、孙谦堂、桐梧堂、惟诚堂、文甡堂、文献堂、孝荫堂、孝友堂、徐善堂、延春堂、衍庆堂、燕冀堂、燕诒堂、燕翼堂、一本堂、诒德堂、诒谷堂、彝叙堂、永萃堂、永德堂、永思堂、永锡堂、余庆堂、裕后堂、裕彦堂、忠烈堂、忠贞堂、种德堂、追远堂等

我姓洪,江苏的,我想问问有人知道咋洪氏族谱吗?我是“常”字辈的,我的孩子该是什么辈呢?

你好,本家,江苏的洪氏可以再盐城或者扬州,盐城的三瑞堂,扬州仪征的余庆堂,江苏洪氏的易居堂,中国这么120多万洪氏人,堂号也不是十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