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作用及意义
祠堂的作用及意义
祠堂的作用及意义 ,对于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是有一个祠堂的,祠堂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传承优良精神的场所。下面来看看祠堂的作用及意义 。
祠堂的作用及意义1(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四)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祠堂的作用及意义2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也是教书育才之地,亦是家庭法庭,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的作用及意义31、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2、宗祠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 革命时期
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汉族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
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来。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
3、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对于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是有一个祠堂的,祠堂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传承优良精神的场所。下面来看看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1思乡之情,缅怀先人是南方热衷于建设祠堂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祠堂是宗族联系的纽带,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荣誉感,这是不容置疑的。
祠堂是宗族之间一种对比的方式,从前,因为土地,水等资源的争夺,宗族之间会抱团取暖,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械斗。
最后就是叶落归根的思想,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一种本能,而祠堂,恰恰就是这种乡情的延续。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吧,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对于家族的一种认可,何尝不是一种信仰。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游子们最是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都是这样的一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仪、会议联谊、一切活动的中心所在、我们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外国人,一切不友好的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短命的。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不缺信仰的,是有坚定信仰的民族。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不是鬼、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的祖先,正因为这种信仰,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延续数千年从来都没有间断,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可以和我们的国家相比,和我们的民族相比。5000年香火不断,5000年蔓延生息,5000年自立于世界之林。
宗祠成为一个家族传承的'核心集聚地,代表一种信仰、一种传承、一种文化。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亲聚会议事,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过去祠堂多为办学、学校之用途。如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赵家祠堂就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完全学校。
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做到综文献,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
正如孙中山论族谱所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如今,我们从祠堂内的堂匾、对联以及历代宗亲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谱等,可以了解到该族姓人和后人,了解族姓的产生、发展,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2对于农村建祠堂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认为祠堂于我来说是相当于一个根的所在,虽然现在早已经不在村里像以前那样以一个姓氏聚居,但是有一个祠堂的存在,在一些节日相聚的时候心里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祠堂里还有族谱
从族谱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从哪一年来到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而且以祠堂的形式可以将氏族里的人聚集起来,很多的资源更加方便整合,很多时候也相对比较团结一些。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祠堂这样的形式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特别是在广东福建海南一带更是十分的普遍,在海南我所生活的城市,村里有一个姓氏的祠堂,一个镇上有一起筹建的庙,在海南里还有一个姓氏的总祠堂。基本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第一代从内陆来到海南定居的始祖
然后第一代始祖的后代们分别定居在海南的各个地方,并以姓氏聚居为一个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谱,记录自己的祖上是哪一年来到这个村落定居。在哪一个村落祠堂有活动,比如建祠堂或者几十年上百年开一次族谱登记族谱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同姓氏的兄弟都会来到观礼助兴。
二、在海南,一些姓氏的祠堂会以祠堂的形式建立一些基金会,在同族的小孩有考上大学等事情的时候,可以从基金会里拨资金奖励,还有就是族里有一些大事的时候可以动用这些资金,这样在可以帮助族里其他人的同时,可以让族里一些年轻人可以对于族里的事情更加用心,为族里的未来做一些铺垫。
三、而建立祠堂的意义,我认为除了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以外,还可以的就是可以以祠堂的形式聚集祠堂里的其他人,这样很多的资源就更加方便整合,可以以一个抱团的形式去做事,这样的方式让很多在社会势单力薄的人受益匪浅,我想这也是南方地区人们一直以来那么推崇祠堂这样形式的一个原因。以祠堂的形式聚集族人,团结合作,一起创造更好的生活。
修祠堂的意义在哪里3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但除了祭祀意外,祠堂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修建祠堂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问题一:建祠堂有哪些好处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礼记・王制》中已记载了帝王贵族的宗庙制度。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 徽州婺源县黄村黄氏宗祠
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为显族威,大宗祠堂还盖进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
问题二:农村祠堂风水要注意哪些方面 实用、方便、舒服、安全、卫生、美观就是好风水,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即实在,又便于掌握。
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迹象特征,应明显有一定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一票否决,是地形局限,没有留下延续的种群。本人在现实中找到的事例是,地形不合法,风水理气、罗盘用事如同儿戏,毫无意义。所以本人才有:”什么叫风水?多从科学角度思考更有益”的结论。过去很多地段无法建房,现在有钢筋、水泥、玻璃、自来水、电、气,可建、可造,克服了劣质地形的局限。木头、泥土、纸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和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决对是两种风水含义,也代表时代在进步,科学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木头、泥土、纸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的时代,只能选择背风向阳的低洼地段,房屋不能高,只能矮。低洼、低矮有一基本缺陷就是昏暗潮湿,通风条件差、潮湿而干燥性能差和空气质量差,易霉变,易病变。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完全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向高处走,高大建筑成为可能,高大、高处明显明亮、通风干燥性能好。比如台形高台地段,过去由于建材的限制,不适合建房,现在有建材的优势,不仅可以建房,而且从某些方面如明亮、空气流通和防水患性能的角度考虑,比洼地更好,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一个城市的风水优劣,不决定于某一狭小地段的自然风水,而决定于在整体自然地理风水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主宰这个城市的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和人文地理风水。而其中 就是最典型的政治风水特征。比如: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某地原来有一个乡级 在河流的对岸。由于 机构存在的原因,仅商业网点一项,河流对岸就有十几家在当地认为是最大的商店,形成一条小小的热闹街市。由于种种原因,乡级 机构搬迁到别处,那里立即出现了“骤冷”的状况,十几家最大商店,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部维持不下去,后来留下的三家小店,每家的状态也仅是保持一个小摊柜的场面,再无往日的繁华兴隆。一个小小的乡级 ,没有独立的财政功能基础,其影响能力带来的风水效应就能如此,更何况更大的带有独立决策功能和财政功能的 机构,其影响力的风水效应可想而知就更大。由此事例也可以推论:决定一个城市风水的是那些在自然地理风水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和人文地理风水。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人文地理风水和自然地理风水的紧密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风水。
城市,明显在更大层度上已摆脱人类对自然地理风水的依赖。发达的交通,天空、地下、地上,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已到了无所不及的地步,形成了网络式的交通便利,不存在对单纯水力的依赖和利用的局限。自来水的实现,完全克服了逐水草而居的事实。电、气的实现,克服了对单一自然燃料――柴、草的依赖。如此等等,包括其它因素的人为实现,这些条件的实现,完全摆脱了人类对自然地理风水的依赖,也有力地证明科学更神奇的事实。
什么叫风水?第一是能供人类生存的条件。第二是更优良的人类生存条件。第三、营利、生意,也就是选择生意上的优良条件。多用科学头脑思维。比如:惠州嘉逸园风水如何?――回答是:就是现代科技的看点,也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风水,比如:没有钢筋、水泥?能造那么高的房屋吗?没有自来水,那里有水吗?没有水,那里能住人吗?没有水,风水再好,也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风水,风水,能满足人的生存、生活条件是关健。又比如:有管道横穿自家院上方影响风水吗?――回答是:有管道横穿自家宅院上方,如果处理不合理,影响视线和美观。管道经过有妨碍今后空间再利用的可能(比如房屋>>
问题三:重建祠堂在建筑上有什么注意的事项 总的来说要修旧如旧。
首先要尊重原有形制,例如外形、格局、进制、风格等。
祠堂基座和柱墩要尽量使用原有材料,仿造的也风格统一,原有材料的包浆最好保留。明清祠堂多是清水外墙,不要破坏原有风格贴上釉面砖搞得不伦不类。
其次:大木作、细木作若缺失可参考邻近的祠堂,古画重绘及细部重建多了解当地前一代老人的回忆描述,古壁画和近代仿古画在边饰上有区别这点要注意。灰雕、砖雕现代仿古虽不如古代圆润,机械痕迹明显,这没法了。用材尽量尊重原来。
屋面方面,尊重原有坑数,色彩也是,古代**瓦面是皇家所用。脊饰最好按原风格的担干龙、拐子龙,若简单的安上龙脊鳌鱼会俗不可耐。山墙要尊重原来,不要盲目地夸大档次,草尾画的要认真。
重建古建要多看看《周礼》《小雅》古代对形制的要求,看看《营造法式》等古书,多研究古代吉祥图案,以其提高文化内涵。
问题四:祠堂设计有没有什么讲究? 5分 室内设计也是大同小异的,正厅的墙壁是麒麟吐书,下面是两级石桌,供奉祖宗牌位和放置香炉,正厅里面柱子拉帮的中间有一个神盒,里面供奉宗谱,两边侧厅的墙壁是族内名人录,一切设计都要保持古朴庄重,开九个门,木门木窗,插梢拉手用铜,
问题五:祠堂风水 祠堂修在房屋后面好吗 型制和艺术效果是关健。型制和艺术效果适宜周围环境,风水定好。
问题六:修建祠堂每天要做什么事 理狒?你说呢?
问题七:家族祠堂的祠堂修缮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的祭祀功能消失了,大都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到上世纪末,常州的祠堂已所剩无几。古代的一些祠堂更是由于战乱,抗日,文革等原因,变成残垣断壁,蒿草丛生。从本世纪初,常州的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护修缮祠堂的紧迫性,于去年9月28日发起并成立了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两次祠堂文化学术研讨会,对家谱修缮的热潮中,重修宗祠也在这股热潮中也应时而生,他们纷纷自筹资金,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修复祠堂。研究会正在汇编关于常州本土祠堂文化的书籍,修缮祠堂的善举自古有之。最先发轫的是武进礼嘉的孙觌后人。孙觌北宋大观三年进士,翰林学士,后来官至吏部尚书、户部尚书,人称两部尚书。2003年孙觌后人开始重修宗祠,当时思想还不十分解放,顾虑影响,将它改称“纪念堂”,只是因为宗祠已少掉了一部分,略显局促。紧随其后的是横林赵氏宗祠的重修,《赵氏宗谱》的主编赵祖兴是一位热心人,他奔走呼号要重修赵氏宗祠。赵氏宗祠是文化名人赵翼、赵元任的祖祠,赵翼曾在祠内主修赵氏宗谱,明朝的石柱础依然可见。宗祠修成三大三进,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祠内还保存明清石碑和墓志铭多块,有古井一口。自此,新一波宗祠重修迅速热遍常武地区:2004年潞城大树下村王氏宗祠动工,樟村陆氏宗祠启动修复,很快横林丁氏宗祠、横林梅里张氏宗祠、中沙礼嘉王氏宗祠、横林余巷冯氏宗祠、芙蓉奚氏宗祠、遥观孙氏宗祠,以及三河口阚氏宗祠、横山桥陈氏宗祠、雪堰殷氏宗祠等也都在原祠的基础上修了小祠堂或纪念馆。常州宗祠的重修都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了以历史风貌。这一大批宗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江南宗祠特有的娟秀婉约的水乡风格温润着江南人的心灵。细细数来,常武地区重修的宗祠已有10多家:从最早的横林赵氏宗祠,到潞城的三槐堂王氏宗祠、礼嘉王氏宗祠、丁堰樟村陆氏宗祠、横林梅里张氏宗祠、红梅白氏宗祠(在运河边)、芙蓉奚氏宗祠和岳氏宗祠等都在这一波修缮热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有不少都已在最近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市区的瞿氏宗祠作为瞿秋白故居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那些修复的祠堂,多是延续了以前的风格,在工料上和以前的能衔接起来,木架结构予以保留,更换其中糟朽的材料,但仍是木材,但是也有的修复,没有按照老规矩来,把木架改成了钢筋水泥结构,原本按照老法做的话,因为保留了旧时的材料和工艺,仅仅是修复,还能被评为文保单位,但是一用钢筋水泥,那就再也评不成文保单位,只是外观比平常建筑好看而已,在修复祠堂时,我建议应考虑到与传统的衔接和时代的连接,尽量采取和原来工艺和旧式材料,少用新材料,如果是新修的祠堂,或者是原来的早就毁灭的,在另外的地方建的祠堂,那也要在外观上起码延续常州祠堂的整体风格,可用新式材料和工艺,但要让人一看便知是祠堂而非是别的建筑。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因此上致机关 ,下到平民百姓都有责任和义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曾经担任过武进区湖塘镇龙潭村村委书记的徐汉法一挥手响应者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将占地面积达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在常武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宗祠就竖起来了,本来他们只是想把多年未修的家谱重修一下,但是宗祠还保留着,经历了岁月沧桑风霜雪雨的磨励,已经衰败破落,看在眼里的徐汉法便下定决心将祠堂修复一新。
问题八:村里修建祠堂该有那些准备 专业承建祠堂,庙宇,可以合作!
问题九:现代祠堂怎么修 是实际上,因为面子问题导致了捐钱是有无上限有下限的。在修缮祠堂如果出的钱少,会在暗地里遭到众人的鄙夷。例如外屋刘氏修缮祠堂前第一次捐钱的默认下限是一千,第二次是两千,后面还有一次,大约是八百。例如一户人家里,有三个成年男性,那么每一次就需要捐出3至少下限的钱。这对于一户人家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钱,虽然是农村富裕之后才决定修缮祠堂的,但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是非常富裕的。
而且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在农村的计划生育虽然实行了,但超生现象还是很严重,导致了如今成年男丁其实很多,每户人家都有三四个,更甚者十多个。这就使得每户人家需要出的钱非常多。
女性是不需要出钱,但是会号召外嫁女出钱。所谓外嫁女,就是嫁出本地的女人。外嫁女捐钱无论多少都可以,这才是真的没有下限。不过外嫁女捐钱之后名字会被刻在祠堂的碑上,所以捐钱太少非常不好看,还不如不捐。
忘了说,捐钱之后,一户人家只有一个男性的名字会被刻在祠堂的碑上,他一个人就代表了整个家庭,这个家庭的其他人,无论男女,无论成年与否,都不会出现在碑上。
祠堂修缮完成之时,会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纪念仪式。比如外屋刘氏的祠堂完工之后,除了邀请各地的宗人,还把可以邀请的人、团体组织都邀请了一遍,比如惠州汉文化协会。
纪念仪式程序繁琐,其中需要众人参与的是三拜祖先,这个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参与,其实只是大家拿柱香,在族长的指引下向祠堂拜三下,然后上香就完了。
问题十:祠堂修建合法吗 修建祠堂一般是家族、宗族行为,用来供奉先人、祭祖、祈福等。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是祠堂的修建所需要的用地现在已经不会批给私人,也就是说,现在外面新建的商住宅楼都是国家批给开发商的,使用借由年限,一般是50~70年不等,但不会批给私人,尤其是大城市。但是在县级以下乡、县,管理不严的地方有可能私人能申请到用地吧!
宗祠文化多数都是来自于南方的,因为在古代,汉人大举南迁时,很多北方人也都流散在了南方,当时南方就已经有了宗祠文化,所以,很多北方人祭祖的宗祠都在南方。而且现今的大多北方人,都是直接去亲人的墓地祭祖,比较直接,他们不会像是南方人那么正规的去建立一些祠堂祭拜,北方人原本就是直率简单,所以,在多数北方人心中,直接去墓地祭拜,更加直接方便,也能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怀念。
一、宗祠文化兴起于南方宗族文化原本就是南方兴起的,尤其是潮汕地区,他们对于宗族文化是非常推崇的,祠堂原本就是基于宗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宗族一个祠堂,这就是祠堂的原型。北宋亡国后,汉人有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因为北方那时每天都在打战,炮火纷飞,根本就无法居住,所以很多北方人去南方定居后,就将自己的宗祠建立在了南方。
二、北方人喜欢直接去墓地祭祖现代的北方人,每当祭祖时,都是直接去墓地扫墓,北方人生来直爽,他们认为这样的祭祖方式更加直接,虽然没有给先祖建立那种非常壮观的祠堂,但是先祖们也可以得到祭拜,有心意就足够了,这就是北方人的习俗。而南方人生活就是比较精致的,他们在古代就会给先祖建造一个既美观又耐久的祠堂建筑,将已经去世的先祖请到那边去供奉,以表示后人对先祖的哀思。
南方原本就是一个生活品质非常高的地方,而北方人生来就比较粗犷,他们直接将祖辈安放在墓地,每到清明节、重阳节,人们都会拿着鲜花、水果、食物去祭拜,这样的祭祖方式也可以表达心意,所以这就是南北之间祭祖习俗的差异。
摘 要: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
关键词:宗祠建筑;木雕;石雕;灰塑;供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91-02
大冶宗祠基本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宗族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但在装饰和某些特殊“组件”上又与大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宗祠建筑更多的世俗特性。大冶宗祠建筑中有着大量的装饰作品,品种繁多,其中由已木雕、石雕和灰塑为盛,内容大致分为日常生活、伦理教化、神话传说、戏文故事、花鸟虫鱼、书文楹联等。
一、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如殷祖镇水南湾曹氏宗祠中,室内的门窗梁柱有许多雕刻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图1)。这些木雕图案大多蕴涵吉祥含义,题材以民间传说、戏剧场景和一些传说的祥瑞吉兽为主。同时还十分注重装饰与光线的关系,让光线从天井射入,透过漏窗、门窗与木棂,来渲染空间气氛。
还有如刘仁八镇卢均受村卢氏宗祠的入口木构架横梁上的木雕纹饰(图2),殷祖镇余海庄余氏氏宗祠中的木梁上的木雕装饰,题材为凤凰和亭阁相映(图3)。
二、石雕
石雕在宗祠建筑中的作品随处可见,石雕窗框、抱鼓石、石雕的门联等,甚至下水池的下水口,也是精美的石雕。石雕艺人雕刻工艺精湛,奇妙的构思令人叫绝,其圆雕、浮雕、镂空透雕都有,造型风格简洁大方,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图4,图5)。
三、灰塑
灰塑是以石灰、细砂、牛胶为原料按一定比率混合而成的塑泥进行艺术塑造的一门艺术。大冶地区宗祠建筑的灰塑装饰中,主要用圆雕手法表现,并在背景上以浮雕衬托,一般都是装饰在雨挡和墙画上(图6,图7)。
四、供台与神龛
供台在本文中特指宗祠建筑中的供奉祖先牌位、供设香炉、蜡竿和摆放供品的供桌。供台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木质和石质两种,这两种类型的供台在大冶的宗祠建筑中都比较常见,因各姓宗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各自的供台的造型差异也较大。
(一)石质供台
刘仁八镇的刘氏宗祠中的石质供台设置在此宗祠建筑的第三进中,供台的墙体宽约为5米,高约为35米,高未通到屋面,供台类型隔断将宗祠的三进分为两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前面用来祭拜先祖,供台后面用来存放物品,供台的背墙两侧各开设有一个门洞可通向供台的背面,门洞的上面开放有一个八卦形的洞口。门洞的上方和八卦形洞口的四周均绘有图案。
供台的正上方用灰塑的工艺写有“如在”两字,代表对先祖的哀思之情。“如在”的下面是用砖砌而成的一个内凹结构神龛,采用四个小红柱进行装饰,里面供奉着祖先牌位,神龛的上面用深色涂料绘制着双龙戏珠的图案,神龛的下面是石质的供桌,依稀还能看出上面绘制过图案,因为年代的久远,整个供台的下部都长满绿色的青苔,受损比较严重,但是整个供台的庄重感还是很强烈(图8,图9)。
还有殷祖镇塘下村卢氏宗祠中的供台也属于石质供台,供台的背景墙为建筑的外墙在供台的范围内很特别的呈弧形分布,在弧段内设有四颗小立柱,立柱之间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立柱的柱脚为莲花台状,并有彩色的涂料对莲花台进行涂染。
供台为长方形,在供台的上部有莲花瓣的雕刻花纹饰边,也用彩色的涂料进行的涂染,供台的下部雕刻分成三个方框,两侧的小方框内绘有仙鹤的彩色图案,中间的较大方框内的图案因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分辨不出图案的内容。另外在供台的底部装饰也有石质的花纹。
这种采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建筑,在本次调查中仅仅只在这座宗祠中发现,其他宗祠中绘制的图案均为单色绘制(图5-10)。
(二)木质供台
木质的供台因为材质的原因,长期放置供奉祖先的烛火和等,限定了它保存时间的不易久远。但是木质供台因可塑性更强的因素,因此它比石质供台更加的精致和美观。
殷祖镇塘下村邹氏宗祠中的供台属于木质供台,其供台将木雕的工艺的表达的淋漓精致,在供台的装饰中各种木雕技术均有应用,各种祥瑞吉兽栩栩如生(图11)。
参考文献:
[1]李秋香宗祠—(乡土瑰宝)系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谢玉明著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陶友松著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修建祠堂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便是为了纪念家族中的祖先和长辈,表示后辈的缅怀之情;第二个原因是将家族中已故的人有序列地供奉起来;这第二种做法算是起到了一种团结一致的作用,就等同于是将已故先人有序地列入族谱,毕竟族谱这个东西已经很少有人会做了,现代更多的是记录家庭成员,关于家族成员和家族的历史发展,很难查到了,因此,建立祠堂也是为了记录家族中那些已故的人和家族发展过程中的“高光时期”。
祠堂文化是中华儿女特有的文化之一,通过祠堂文化衍生出来的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古时候,祠堂是儒家用来纪念先祖的场所,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承担起了纪念先人和团结后辈的作用。
现如今有很多家族都在修筑新的祠堂,并将家族中记录在册的先人供奉进去,表达后辈们的思念之情。一来是纪念先祖,二来是将同姓的血亲之人联系起来,用宗祠将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联系起来,从家族内部将家族中人凝结在一起,体现了每个家族特有的凝聚力,这对一个家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重建祠堂外,如今还很盛行修缮祠堂。修缮祠堂是对曾经建设的祠堂进行复原和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为了让祠堂里供奉的先人能有个更好的环境,以表达对已故先人的尊敬,因此,现在有很多古时候留下来的祠堂,如今可能都已经残损,有的是由政府去修缮,有的则是由家族后代去好好整理一番。
宗祠是属于家族或宗族的单位类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通常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场所,用于进行家族或宗族的宗法仪式和祭祀活动。
宗祠一般由家族或宗族的代表建立和管理,并传承至今。它通常在宗族的祖籍地或重要地区建造,具有历史、文化和宗法意义。宗祠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多样,但通常具有富丽堂皇的特点,如重檐歇山顶、雕刻细致、色彩鲜艳等。
宗祠不仅是家族崇拜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在宗祠中,家族成员可以举行重要的家族会议、庆典和仪式,同时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宗祠内常有祖先牌位和家族族谱等文物,传承着世代家族的记忆与荣誉。
宗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家族血脉、信仰纽带和传统价值观念,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宗法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同时,宗祠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祠堂的作用及意义
本文2023-09-30 11:31: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