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人是什么种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甘肃平凉人是什么种族,第1张

大多部分名族是汉族和回族 但包含的少数民族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僳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共33个少数民族。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

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的。

夏禹在成为诸侯共主(天子)之后,先举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后,又举益,“任之政”。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称为后益。但大禹在位时,大力培植其子启的党羽,所以禹虽然在表面上遵循传统禅让制度于后益,实际上已造成了启杀后益取而代之并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王朝建立以后,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贵族的斗争仍没有结束。夏后启的晚年,沉湎于歌舞,其子太康继位后,更加无道,传至仲康失国。于是来自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称为后羿。然而后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于原兽”,终于被自己的家臣、来自东夷寒部落的首领浞所杀。

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经过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孙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复夏后旧时民众和联合各诸侯、部落首领攻杀寒浞,“复禹之绩”,恢复了夏的诸侯共主地位。这段历史称作“少康中兴”。

从后启与后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黄炎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逐渐从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山东省北部与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与薄姑为中心的各方国。

西周初的奄与薄姑,仍是东夷族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并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时期,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化,因此其淮水地区的诸夷,是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亦有文献称为韩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人。寒浞在杀了后羿,夺了王位后,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权势地位,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但椒还没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后,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纶地,少康有十里见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个人(一旅)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引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寒浞被灭之后,寒氏族人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楚国,传衍有干氏、赣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技师干将即为干氏族人。寒氏、干氏同宗同源,读音皆为gàn(ㄍ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亦称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拓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祐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七万余落)“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于是祐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大营川)、牵屯山(今甘肃平凉)一带。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靖远)。

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公元351~355年)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

公元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国仁脱离前秦国的统治。公元388年,国仁逝世,其弟乾归继位,定都于今兰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国。

公元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合伙灭了西秦国。公元409年,乾归自收族众三万余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公元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又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

公元414年,炽磐出兵灭了南凉国,又逐北凉国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将西秦国的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炽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国灭亡。乞伏鲜卑的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国,跋跋、延祚投归胡夏国,而昙达则为羌人执送于胡夏。

后胡夏君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国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后北魏政权灭北凉沟,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族人皆为北魏政权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政权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寒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北史·邓至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政权有密切联系,“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假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在史籍《魏书·邓至传》中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时遣使朝贡。”

寒宕部原居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带地区,后归附北魏政权后,举族迁入内地,原居地被东女国所占。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归附唐王朝,取部族名称为汉姓寒氏。公元七世纪左右,为吐蕃族所征服。

二历史名人:

寒 塞:(公元1931~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朝时期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西双版纳)总管,寒塞出任总管,佩金虎符。

寒 九:(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术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49年3月参加华北革大响应号召支边到内蒙,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8年毕业应聘再返内蒙工作,主要仍从事舞美创作。

1978年调内蒙古艺校任美术科科主任,1986年艺术学院成立,先任工艺美术系筹备组负责人,后任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绘画书法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由于其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设计过歌剧话剧和京剧等不同题材、风格、不同剧种的大中型剧目五十余台,如话剧《保卫延安》、《草原赞歌》、《青年近卫军》、《邢燕子》、京剧《草原**妹》、《气壮山河》、《巴林怒火》等剧目。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由其设计的《草原**妹》进京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和鼓励。

其设计的京剧《气壮山河》参加华北区会演获得好评,此剧的舞美设计(选场)入选全国首届舞美展览。1984年由其设计的《北疆烈火》荣获自治区新创剧目舞美设计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参加《亲家卖粮》电视剧拍摄,该剧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84年创作油画“昭乌达风情”入选自治区现代艺术展览。1987年撰写学术论文《绘画艺术与舞台美术》刊载于艺术学院院报。1987年初评聘为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1989年改聘为副教授。

从1980年起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关影视设计活动和创作是利用假期完成的。1991年7月离休后,仍从事高考专业课考前补习班,共干了七个年头。1999年春又被内蒙工艺美术专修学院聘为副院长,继续做艺术教育工作。

传略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人才辞典》。

寒 村:(公元1947~今),河南偃师人。著名现代书画家、集邮家。

经济师,陕西第十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系陕西省书协会员、省纺织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1976年11月开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画。邮票、信封;兼集票证。有书法论文发表于《艺舟导报》、《武汉书法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参赛获奖,并被陕西干陵博物馆、河南白马寺、曹州书画院、郑州博览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家收藏,有书法作品入选《学书法》教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拍卖会,均获成功。

曾为《信息产业报》题写报头。《东方书画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寒 冰:(公元1958~今),女;黑龙江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任记者。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杰、海口市巾帼建功“女状元”,中国地市级女记者协会副会长、海口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青联委员、海口市妇联会九届执委,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

1990年来海南,现任海口晚报特刊部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她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员,又有十五年记者生涯,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发表新闻作品三百多万字(有三十余篇获国家级好新闻奖)、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

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女记者》、中篇小说《雨夜》、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热血催椽笔》、《“逼上梁山”的过海女人》与《寒冰新闻作品集》、《寒冰散文随笔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世纪绝唱》一书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信息报》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传播》、《女友》、《妇女之友》、《女子文学》、香港《镜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均先后编发了其业绩、专访与新闻照片。

其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中华当代巾帼风采》、《1995年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中青年新闻人物年鉴》等大型资料经典性工具书中。

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秦皇祭天第一坛——莲花台等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态良好。平凉地处东经105°20′——107°51′,北纬34°54′——35°46′之间,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5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23%。平凉是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甘肃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

资源相对富集。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101万公顷,其中耕地38万公顷、林地32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煤炭、石灰岩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总储量37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市内的华亭煤田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岩探明总储量24亿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多万吨,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油页岩、铅锌矿、硫铁矿、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3 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12万千瓦,能够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劳动力13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9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的明显优势。旅游资源遍布全市,境内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崆峒道源胜地旅游区、泾川西王母朝觐旅游区、古灵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文化旅游区、静宁成纪文化及农业观光旅游区、庄浪云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设生态旅游区、华亭莲花台人文自然及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崇信五龙山人文自然民俗旅游区风景绮丽、独具特色。

投资环境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凉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以优化环境、集聚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双赢为目标,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创建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狠抓环境优化,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商、以感情融商,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平凉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建成了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县石堡子、静宁县八里等一批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的工业集中区,促进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民营经济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0%。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全国知名节会和国家级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目前,平凉人气聚集、商贸发达,开放、合作、共赢、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成为投资兴业和创造财富的热土。 发展步伐加快。全市经济步入了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亿元,较上年增长12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323亿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0元,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50元,增长10%。特别是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了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品牌。2006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88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近50%,发电量84亿千瓦时,占全省的近20%,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平凉金果”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并成为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静宁、泾川两县分别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151万亩,果品产量5146万吨,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耕地种草面积达107万亩。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饲养量8976万头,其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3省区14个市的旅游经济圈,道源寻根之旅、丝路遗珍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之旅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平凉以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的鲜明特色和崭新形象,成为甘肃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开发前景广阔。未来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加速发展期。全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强市富民为根本,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主攻三大目标(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建设四大基地(全省煤电化运基地、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推进六个跨越(在统筹城乡发展、做强地方工业、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上推进新跨越),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平凉,这颗美丽的陇东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开放的平凉热诚欢迎国内外朋友观光旅游、投资兴业、谋求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灿烂的明天!

甘肃平凉人是什么种族

大多部分名族是汉族和回族 但包含的少数民族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