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身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宋庆历年间进士,曾任鄞县知县、三司度支判官、参知政事,并曾两次拜相,封荆国公,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1069年),安石入朝辅政。在他主持下,当年十一月制定《农田利害条约》(即通常所称农田水利法),颁发诸路。同时,派官员巡视各地,督修水利事宜,并命诸路设农田水利官。由于措施得力,又得到神宗的大力支持,很快在全国形成了四方争言水利的局面。从熙宁三年到元丰元年,仅八九年中,全国兴修、恢复水利工程“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宋史食货志》),其中沿黄河各府、路兴修工程750余处,灌溉面积在10万顷以上。特别是在黄河为害的下游,在此期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引黄河水放淤的高潮,黄、汴两岸以及河北诸支流竞相引浑水淤地,改良土壤,有力地发展了农业生产。
安石主政期间,黄河北流、东流之争激烈。熙宁二年四月,当司马光汇报视察回河工程情况时,安石即表示:疑修二股河,不同意引水入六塔河者,“皆不考事实故也”(《宋史河渠志》,其余未注明者均引自此志。)。他认为“若及时作之,往往河可东,北流可闭”,已明显站在回河派一边。七月,“二股河通快,北流稍自闭”。八月,二股河东流已及六分,张巩等欲闭断北流,司马光以为“须及八分乃可”。安石认为“光议事屡不合,今令视河,后必不从其议,是重使不安职也”,不同意司马光过问河事。神宗采纳了安石的意见,独遣张茂则、张巩等主其事,不久北流虽塞,“而河自其南四十里许家港东决,泛滥大名、恩、德、沧、永静五州军境”。熙宁四年、五年,河连决于北京(治今河北大名)等地,多次兴修而无效,神宗失去信心,意欲听河之所趋,不加人力,安石不以为然,答称:“北流不塞,占公私田至多,又水散漫,久复淀塞。昨修二股,费至少而公私田皆出。向之泻卤,俱为沃壤,庸非利乎况急夫已减于去岁,若复葺理堤防,则河北岁夫愈减矣。”
安石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相当重视。有名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疏浚黄河河道。其法是“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沈之水,篙工急棹,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宦官黄怀信赞成此法,而嫌其太轻,经安石同意,由黄、李一起研究,另制成浚川杷:“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杷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绳,两端矴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安石大喜,一面使黄怀信试浚二股河,一面向神宗奏称:“开直河则水势分。其不可开者,以近河,每开数尺即见水,不容施功尔。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苟置数千杷,则诸河浅淀,皆非所患,岁可省开浚之费几百千万。”熙宁六年四月,经神宗同意,设置疏浚黄河司,“将自卫州浚至海口”,后以效果不佳作罢。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其他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扩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王安石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1021年出生在临川,那时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任职临川军判官,此后王安石就跟随父亲一直生活在临川。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
关于王安石故乡说法也不一,一种说法是在临川,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东乡。东乡是在江西东乡上池村,距离县城只有25公里,在这里人们发现了100多栋北宋时期的建筑还有就是与王安石有关的十几处遗迹,据考古发现,东乡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 历史 了,留存至今的建筑大都有着明清风格,因为在明清时期进行过修建,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明清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1985年,东乡村被列为省级 旅游 风景区,到了2000年,被列为文物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其中较为著名的景点要数与王安石有关的了,包括荆公别墅,荆公桥,荆公世第门等多个遗址。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要以东乡作为王安石故乡的一种说法。
但是又有说法称古时候的抚州临川就是现在的江西东乡县上池村,但是终究还是众说纷纭,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王安石的故乡记载都是抚州临川,但是后来随着地域的划分与更新,王安石的故乡在古时候的说法和现在的说法有了很大的出入与不同也是大有可能的。
王安石故居位于什么地方
王安石故居位于江西抚州南昌海军 军事 学校内,以前的说法是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这种说法是解放前的说法)。王安石在故居中与多名高逸之士说佛吟诗,对其后期的文学作品影响颇深。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氏,但是他与金陵却莫名相惜。王安石的青年时光,老年时光都是在金陵度过的,最后还死在了金陵,金陵是王安石一生的依靠与归宿。王安石更是在金陵两次守孝,前前后后生活了近20年的时间。
王安石故居建造于1077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回到京城继续变法,但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反对强烈,变法无法进行,王安石被罢相回到金陵于是在金陵建造了一个居所。这个居所上离钟山主峰很近,下离建宁城仅有7公里的路,因为位于半途所以为其取名半山园。
在半山园中王安石结识了一大批的文人豪客及高逸之友,如苏东坡,欧阳修等人。
王安石与苏轼即使相识在这个半山园中,两人说佛吟诗,爬山赏景,两人虽然在 政治 的 意见 出入甚大,但是两人在文学上品行上却有很多的共同点,可谓是直知己。这段期间王安石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转变。
1084年,王安石生了一场大病,宋神宗为其专派太医看病,王安石病愈后就上书将自己的住所改建成寺院,人们称之为半山寺。到了咸丰时期,被毁后又被重建。
解放后,半山亭进行了全面的重建,重建后成为了半山园,半山园有着东西两院,且有院门连通,颇有江南园林之风。
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他的拗脾气可是出了名的,从好的一面讲这是一个人的原则,不论外界因素怎么样都不改变立场,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王安石不听人劝,一味的坚持错误的原则也不止悔改,从而酿成了大错。王安石是一个不听人劝的人,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容不得反对的声音。变法推行后,许多反对者站出来弹劾新法,弹劾王安石,上书新法不利民。王安石知道后,就向神宗拿了一份反对者名单,按照这份名单王安石做了一个举措就是党同伐异,不同意变法的人都被流放出了京城,拥护新法的人在王安石的举荐下得到了重用(不论此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只要同意都能平步青云)。
当百姓上书抱怨新法时,王安石则信誓旦旦的告诉神宗:民言不足畏,意思就是老百姓的话可以不用听,他们讲的都是废话。变法变法就是以民为本,民的需求都可以不考虑了,王安石就是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下,不允许别人对其做法的半点怀疑与反对。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关于王安石的一生,你仔细了解过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查阅!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古代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生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着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曾布、吕惠卿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军事、教育等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理财措施
最重要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限制大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大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3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4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5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6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7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一些官吏强制借贷,借机敲诈盘剥。
8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9方田均税法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10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国家秩序,这一方面属于军事措施。巩固国家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11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2保甲法
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国家秩序。
13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王安石在变法在教育上的措施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和在州郡广设学校。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旧有的科举取士之不能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与社会实际脱节。王安石的这一改革,主要目的是纠正过去的缺陷,选拔一些通经术、明时务的人才为国家治理服务,以便由此选拔的人才能够更好的为变法服务。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司马光当政时,最终新法被罢废。不久,因为中央财政资金不足,经司马光提议,荆公的变法条目部分得以恢复。
1944年,华莱士访华期间,有关的报道写道:“华氏研究中国历史,对于吾国王安石之农政,备致推崇,迭次言论中皆有向往之词。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参观新疆女子学院时,图书室中适有一部《王临川全集》。王世杰罗家伦两氏,因示华氏以该书。华氏谓彼曾研究过王安石,但在全集中一定还有彼所不曾知道的文章。王氏因语此书中不畏天变、不畏祖宗之法等语,谓王安石整个精神,只是不畏任何阻力。华氏答称:余于此颇悉。离院时向诸生演说,因即量诸生记取王荆公的话,不畏天灾,不畏任何阻力,效法蒋委员长,克服一切困难。在与王主任世杰及盛主席夫妇、罗监察使家伦等闲谈中,亦询及我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之有关各节,华氏誉王安石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并请王主任可能搜集有关王安石之事迹,并访得其后人。在沈部长欢宴席上,华氏重复提到王安石,并进而以现时代眼光与当时情形相较恒,发为一种乐观的期待。”王安石变法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同为世界经济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1000年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巨大历史意义,后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世界上对王安石进行积极评价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对王安石变法对当代的启示意义给予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和新政农业政策之间的联系,,少有人给予像美国新政农业部长华莱士对之的关注。在华莱士看来,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同样面临的问题;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新政农业政策同样可以借鉴。
华莱士为什么对王安石评价如此高?在他看来,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一方面出现农产品过剩,一方面由于美国农业信贷系统本身为垄断集团所把持,一般农民无法取得贷款,土地被地主收回,生计日窘,只有通过政府向人民提供贷款,使农民们能够尽快找到生计,才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的良好立法在古代皇权时期不能实现,但是在当代可以成为现实。1930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食品,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粮荒问题 ,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是王安石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
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今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土地不断遭蚕食。
3、宋朝内部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一大背景: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1、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2、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3、北宋以步兵为主,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作战处于劣势。
4、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推荐阅读: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 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 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该变法也触碰了部分人的利益吧,对巩固国家政权都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名人像司马光,苏轼也都对此意见不一。王安石的人品官品却无二话)
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有四子,一子三女,但一子一女早逝,只留下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了妻子。王安石的家乡有很多王安石的后代,但没有一个是王安石的直系后代。他们的后代都是兄弟姐妹。据报道,王安石有十个兄弟姐妹。
王安石雕像
现在的王氏族谱记载,王安石的血脉已经没有了,王的后代确实朝气蓬勃。
有人会怀疑王安石还有两个女儿吗?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吴安池和蔡卞。这两条血脉也算是王安石的后代。但资料中并没有
说了这么多,很清楚,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老乡写给王安石的。傅花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这本书。这本书为王安石的后人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傅根据许多历史事实写了这本书。在王安石后裔问题上,他详细研究了王家及其夫人吴的家谱。有朋友提供了王安石岳父和祖父的家谱。这些族谱是王安石后三代和后三代的资料。这些数据涉及100多人。所以这本书对王安石后人的记载是非常真实的。
而王安石直系后代的其他记载是《王安石世系传》年。然而,尽管有记录,今天却没有办法核实。
王安石的女儿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有四个后代,一子三女,只有两个幸存。
这些来自互联网。
我唯一的儿子英年早逝。1055年,王安石的儿子出生,第一次啼哭。当时王安石被任命为牧羊人。但是,这个儿子是短命的。他死于1057年,英年早逝。
王安石的长女,名字不详,嫁给了吴安池,后来常被称为吴。吴安池是建州浦城人吴冲的儿子。
王安石的第二个女儿后来叫她蔡,嫁给了蔡卞做媳妇。
王安石也有一个女儿,但早逝。她于1047年出生在鄞县,但出生一年后就去世了。真的很悲哀。
据说王安石的女儿王金生生于1047年,当时王安石还在鄞县工作。王安石和妻子吴喜结良缘,不久生下一女,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孩子。王锦这个名字有一个典故。当时芙蓉花是在他们居住的地方种植的,出生地是鄞县。因此,他们把它命名为王锦,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银奴。这个女孩从小就很聪明。她在满月前学会了笑,一岁前就能笑了。这让王安石夫妇非常高兴,对她宠爱有加。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女孩还没有被命名,她只是被赋予了一个昵称,尹奴。因为她出生在鄞县,所以被称为鄞县的女儿。我女儿出生不久,就患了重病,并因此而死亡。王安石夫妇因女儿之死受到沉重打击。王安石把女儿葬在一片松林里。后来王安石在任期结束时离开了鄞县。临行前,他为女儿和贤贤写诗。其中离别诗《老学安记》是王安石写给他女儿的。全诗让人落泪。
临川才子
王安石陆九渊
汤显粗晏殊晏几道
抚州
低调的江西城市,古称临川
已有1700多年建城史
知道抚州
是因为王安石,世称临川川先生
若作名为《临川集》。
“临川川四梦”
汤显祖也是出自临川。
从此知道,临川,就是抚州。
王安石
1☑21-1☑B6
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位列唐宋八大家,官至宰相
实行熙宁变法。
存世著述《临川集》。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值。
曾巩
1☑19一1☑83
建昌南丰人,后居临川,
世称“南丰先生”。
位列唐宋八大家,任史官修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日新城。
晏殊晏几道
晏殊991一1☑55
抚州临川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官至宰相。
以词著于文坛
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几道1☑38一111☑
晏殊第七子,婉约派词人。
陆九渊
1139-1193
抚州金溪人,与朱熹齐名。
在贵溪创办象山书院。
其学术思想,为明王阳明所继承
发展,称为陆王学派。
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
不要看其人是谁。
汤显祖
1550一1616
生于临川人,逝于临川。
《还魂记》《紫钗记》
《南柯记》《邯郸记》
合称“临川四梦”
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怎奈
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
流年。
据文献记载,正德四年(一五零九),太监石岩为自己建墓时缺砖,故拆了附近的一座古墓,一看墓志才知道是王安石墓,可惜文献中没有留下墓葬所迁位置的线索。另据讯,民国初年,江宁麒麟门外发现一座古墓,墓志上写:安石三莅江宁,卜居钟山,子姓兄弟,多著籍焉。考古专家认为,先后在南京生活二十多年,从这点来看,王安石及其家族墓可能在明初迁至麒麟门外的说法比较令人信服。但麒麟门并没有发现多少文物线索,因此不排除迁往江西老家的说法。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营建孝陵时,王安石墓被迁葬到江西临川月塘。
王安石的身世
本文2023-09-30 10:59: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