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氏家族的历史,知道的请回答,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谭氏家族的历史,知道的请回答,谢谢,第1张

1、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

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扩展资料:

谭氏家谱:

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 沔阳谭氏族谱十三卷(民国九年修)湖北省图书馆藏有影印件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1989修) 、天门谭氏宗谱(民国十五年修)现存四套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参考资料来源;-谭姓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一本《历代柳氏家谱提要》大致包括柳氏源流、郡望堂号、柳氏宗祠、杰出人物、家谱提要等。

二.“家谱提要”收录范围以现存柳氏家谱为主。

三.收录中外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一九四九年之前所修线装柳氏家谱和部分近年来新修家谱,兼及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其中部分单位所藏缩微胶片、扫描件、电脑打印件外,基本上为家谱原件。

四.条目内容为序号、题名、卷数、纂修者、修纂年代、谱籍堂名、版本形态、装订形式、始祖姓名、始迁祖姓名、分祖姓名、支祖姓名、内容简介、谱内名人、收藏单位或个人。

五.排列以编纂年代为序,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出版时间只知朝代年号而不知具体年代者,则排列在某朝代最后。

六.谱籍地仍标以原修谱时地名,而非今之行政地名。

以下是马东盈先生之前已著《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所录者。

《和圣文化书系》总序…………夏庆奉(1)

  《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序…………柳明瑞(3)

  著述旨趣…………马东盈(1)

  前 言…………(1)

展氏家族谱牒

一、清代…………(5)

 001山东兖州《展氏族谱》不分卷…………(5)

 002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3谱籍待考《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4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9)

 005山东肥城《展氏族谱》不分卷…………(14)

二、中华民国…………(18)

 006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18)

 007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23)

 008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27)

 009山东东平《展氏族谱》八卷…………(27)

 010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29)

 011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30)

 012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1)

 013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3)

 014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33)

 015山西永济《展氏族谱》不分卷…………(34)

 016河南郸城《展氏族谱》二卷…………(35)

柳氏家族谱牒

一、明代…………(37)

 017谱籍待考《柳氏宗谱》不分卷…………(37)

二、清代…………(38)

 018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38)

 019谱籍待考《柳氏续谱》不分卷…………(40)

 020浙江景宁《柳氏宗谱》四卷…………(40)

 021谱籍待考《柳氏宗谱》…………(40)

 022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四卷末一卷…………(41)

 023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41)

 024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41)

 025江苏吴江《河东柳氏家乘》不分卷…………(42)

 026江苏吴江《分湖柳氏家谱》十卷…………(42)

 02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3)

 02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43)

 029浙江三门《柳氏宗谱》…………(44)

 030浙江慈溪《慈溪竹江柳氏兴孝录》二十四卷…………(44)

 031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45)

 032山东广饶《柳氏家谱》…………(46)

 033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47)

 034甘肃庄浪《柳氏宗谱》四卷…………(48)

 035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七卷 首一卷末一卷…………(48)

 036广西宾阳《柳氏宗谱》…………(49)

 03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9)

 038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0)

 03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四卷…………(51)

 040江苏吴江《河东家乘》二卷,《续编》二卷…………(51)

 04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52)

 042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53)

 043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53)

 044谱籍待考《柳氏族谱》不分卷…………(54)

 045江苏无锡《金匮甘露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54)

 046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55)

 047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55)

 048浙江青田《柳氏宗谱》…………(56)

 049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56)

 05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八卷…………(56)

 补湖北黄冈《黄冈柳氏续修宗谱》三卷,首二卷…………(56)

 051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二十七卷 首三卷末一卷…………(57)

 052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7)

 053谱籍待考《大园柳氏宗谱》不分卷…………(58)

 054山西沁水《柳氏继志堂家谱》…………(58)

三、中华民国…………(60)

 055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60)

 056江西万载《万载西江柳氏族谱》…………(60)

 057浙江临海《柳氏宗谱》六卷…………(62)

 05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62)

 059浙江台州《滩头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0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64)

 062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64)

 063湖南宁乡《柳氏续修族谱》不分卷…………(64)

 064江苏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65)

 065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65)

 066浙江青田《柳氏宗谱》…………(66)

 06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74)

 068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75)

 069浙江兰溪《柳家柳氏宗谱》四卷…………(79)

 070浙江兰溪《兰溪柳氏宗谱》五卷…………(79)

 071浙江云和《云和司前柳氏宗谱》十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79)

 072浙江兰溪《慈厚柳氏宗谱》四卷…………(80)

 073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82)

 074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83)

 075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六卷…………(86)

 076湖南衡山《柳氏六修族谱》…………(87)

 07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87)

 078山东宁阳《柳氏族谱》…………(88)

 07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五卷…………(93)

 08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三卷…………(94)

 081山东栖霞《柳氏家册》不分类…………(95)

 082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七卷…………(102)

 083湖南临湘《柳姓氏族源流》…………(106)

 084山西代县《柳氏族谱》…………(106)

 085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107)

 086江苏武进《柳氏宗谱》…………(10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09)

 087浙江泰顺《河东郡柳氏族谱》五卷…………(109)

 088福建福州《柳氏族谱》不分卷…………(109)

 089湖北监利《柳氏族谱》…………(110)

 090河南焦作《承恩柳氏宗谱》不分卷…………(110)

 091浙江庆元《庆元下滩柳氏宗谱》一卷…………(112)

 092浙江庆元《柳氏宗谱》一卷…………(113)

 093山东莱芜《柳氏族谱》…………(113)

 094湖南长沙《湘中柳氏八修族谱》…………(114)

 095江西萍乡《湘赣柳氏联谱》…………(114)

 096贵州铜仁《柳氏族谱》…………(130)

 097浙江青田《柳氏宗谱》…………(137)

 098广东汕头潮阳区《洋内柳氏族谱》…………(139)

 099浙江云和《下街柳氏宗谱》一卷…………(146)

 100山东莱芜《深柳堂支谱》…………(146)

 101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147)

 102山西沁水《河东柳氏西文兴环山居家谱》…………(170)

 103山东烟台《胶东柳氏族谱》…………(171)

 104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九卷…………(178)

 105湖北黄梅《柳氏宗谱》…………(178)

附  录

和圣后裔的百年族谱(卞文超 柳 萍 王春娇)…………(189)

柳下惠研究史料的四个意外收获(曹明月)…………(196)

后 记…………马东盈(207)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柳下惠家族文化是以柳下惠为中心,上溯其先祖,下寻其后裔而形成的文化。根据学者的研究,柳下惠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后稷。而柳下惠后裔,文献可考者有展氏、禽氏、柳下氏、柳氏、惠氏等。这些姓氏虽然非常古老,但经过两千七百年的繁衍传承,仍然算不上大姓,就整个华人世界而言,目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前100位,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柳,而柳下的记载应该是最少的。《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是一部关于和圣柳下惠家族文化的专著。由于著者视野所及,本书仅涉及展、柳二姓。由于柳下惠家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繁复,本书难以全面展开,仅对柳下惠家族谱牒予以提要叙录。

二、本书是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大型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柳下惠家族谱牒的收藏与著录予以考述。除了述其谱籍及基本内容外,部分条目附载序跋。著录条目所涉及谱书,以现在仍有传本者为限。仅见于文献记载者,虽美不取。历代家谱既有名家参与其中者,也有普通族众热心成书者,编纂体例、材料取舍乃至语言表达各有高下;历代家谱对于家族历史的记述或记忆,或有不尽符合史实之处。本书不以此为取舍标准。要之,本书所录,反映的是历代家谱纂修过程的真实。

三、本书是著者在撰写《柳下惠家族谱牒研究》一书所使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因占有材料多寡不一,各条目篇幅及体例亦难求一律。引录文献中有些文字表述具有明显的错讹,而又不适宜直接改正者,以“( )”表示删除,以“〔 〕”表示更正或增补。如“其实据”,应当订正为“真凭实据”,则以“(其)〔真〕〔凭〕实据”的形式标出。原文标点多为新加,亦间有视篇幅文意予以分段者。原文为示尊崇而在名号称谓之前空字或提行,概行删略。

四、本书是著者的一家之言,并不意味着著者之外的其他编者必然赞同其中的观点或者证实其中的描述。书中涉及柳下惠家族展氏、柳氏等姓氏及其传人的讨论,仅停留于学术讨论的层面,其篇幅多寡、表述顺序等主要决定于编纂者视野所及的文献史料与学识水平,不具有评论门第高下、区别家族盛衰的特别含义。

  一、英国

  英国所藏清代档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战争中掠夺的中国档案,其形成者是中国地方政府,如两广总督的档案;二是英国在华机构,在与清政府及所属机构的日常工作交往中形成的档案(中英两种文字都有),如东印度公司及外交机构的档案。以上档案均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可调阅、抄录、复制等,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术研究等。

  (一)英国公共档案馆

  1、被掠夺的清代档案(1765—1857年)

  这部分档案共1954件,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广东劫掠的中国官方档案。其中包括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往来的文书;地方政府本身形成的文书;原存放在两广总督千门、广东巡抚衙门等机构的文书。这部分档案可分为以下六类:

  (1)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档案(1835—1857年),73件;

  (2)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往来公文书(1765—1857年),337件;

  (3)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档案(1810—1857年),529件;

  (4)起义、秘密结社、军事组织与作战,以及镇压起义(1811—1857年),820件;

  (5)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56—1857年),84件;

  (6)地图与插图,71件。

  以上档案,我馆已从该馆复制成35毫米缩微胶片25盒。

  2、英国在华机构形成的档案

  (1)东印度公司中文秘书处档案(1793—1834年)

  这部分档案共34卷,是由东印度公司设在广东和澳门的商船货物监管人特别委员会形成的档案。该委员会在1834年撤销之前,实际行使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英国在华贸易垄断权。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793年英王乔治二世致中国乾隆皇帝信函的中文译本。信中介绍了马戛尔尼勋爵作为使团正使,前往中国。大量的通信是关于茶叶、棉花贸易;在广东的贸易代表与中国地方当局关于司法纠纷的交涉;洋行商人破产问题以及关税问题等。此外,还有渉及鸦片走私贸易的档案。

  (2)英驻华使领馆的档案(1727--?)

  这部分档案结止时间不祥,共699件。内容涉及:中央政府、排外运动、义和团起义、市民动乱、教育、财政、中外关系、工业、劳工、矿业、鸦片、护照、公共卫生、铁路、改良运动、航运、中日甲午战争、电信、贸易等。

  (二)大英图书馆东方书稿图书部

  该馆保存有珍贵的中国档案文献。其中,满文档案有满文朱批奏折、满文请安折等;汉文档案有中国皇帝给英国王的敕谕、康煕南巡图、道光二十一年镇海营水陆图册,广东吴川营、大鹏营、顺德营、外海、内河水师名册,罗浮山动植物、矿物调查册、广州城图、广州至澳门珠江沿岸军事防御图册等。此外,还有太平天国军事文书、完整的《图书集成》(1726年第一版)、《情报》(又称《北京公报》,从1820年开始,1840—1908年间的几乎完整)。

  (三)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现并入大英图书馆)

  1、东印度公司同中国广东贸易档案(1715—1833年);

  2、有关中印边界的外交档案(1800—1947年);

  3、印度事务部就中国问题同外交部的联络档案(1858—1947年);

  4、广东工厂档案(1623—1841年),这部分档案是1931年通过英外交部移至印度事务部的。主要内容是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部分是工厂档案的复制件;

  5、西藏档案(1760—1904年间),内容:印度与西藏的双边关系;贸易代表处活动;各类英属印度使团访问拉萨。

  (四)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图书馆

  1、中国海关档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和梅乐(Fenderick Maze)的信函136封(1868—1906年);1884—1885年金登干关于中法和议的备忘录。

  2、在华教会监理会的档案:会议记录和通讯(已制成缩微胶卷)。

  3、太平天国实录;

  4、澳门地图、清宣统皇帝给庄士敦的国画册页等。

  (五)剑桥大学

  在华洋行档案:信函176万封,及装订成册的信函78卷。

  (六)伦敦大学

  在华教会档案:伦敦会(1803—1939年)来函、通讯档、报告、日志等(已制成缩微胶卷)。

  二、美国

  (一)美国国会图书馆

  1、清内务府档案,28卷。

  2、堂行簿,1卷。道光29—30年。

  3、完婚登记簿,2册,道光27年至同治8年。

  4、开销总簿和实存经费并开销银两总簿,7卷,光绪28年至宣统2年。

  5、丧礼簿,1卷,宣统一年。

  6、题本和奏本,乾隆7年。

  7、内务府编写的北京店铺详细名录,30页。

  8、家谱图表,其中有5卷为满文。

  9、镶蓝旗应得口食、银两、兵丁等花名册,8页,道光12年。

  10、正白旗闲散幼丁等花名册,10页,乾隆朝。

  11、红白事银两数目册,乾隆朝。

  12、帐本,嘉庆7年。

  13、各库武器和供应帐册,乾隆至光绪年间。

  14、有关建筑物规范的件册。

  15、盛京内库出入细数销算清册,乾隆12年。

  16、富人收税人名录。

  17、帐册,康熙至嘉庆年间。

  18、圆明园大木作定例。

  19、普详峪万年吉地工程做法清册,8卷。

  20、公主府工程做筹册,19册,光绪一年。

  21、朝阳门箭楼各项银总册,6卷。

  22、估修复圣林工料细册,4卷。

  23、宣统崇陵工程做法,47卷,宣统一年。

  24、菩陀峪万年吉地东西配殿做法,7卷。

  25、奉天省东大陵照片,81张,光绪20年。

  26、桂公府内阁间工程做法册,3卷。

  27、宗人府选册,4卷,光绪10年至宣统9年。

  28、宗人府选册,4卷,同治12年至光绪15年。

  29、咸丰果园人丁清册,4卷,咸丰6—9年。

  30、光绪果园人丁清册,4卷,光绪21年。

  31、江南提督公文,1卷,光绪19年。

  32、京察满司宫履历清册,2卷,光绪13年。

  33、京察满司宫履历清册,2卷,咸丰7年。

  34、恩旨豁免赔项册,4卷,嘉庆25年至道光1年。

  35、广东布政使司武职各官罚俸册,1卷,光绪27—28年。

  36、江苏夷务军需制造销册,57页,道光22年。

  37、江北粮台帐目抄本,2卷。

  38、江北藩库收银放银簿,4卷,光绪31年。

  39、直隶地粮未解及豁免清册,1卷,咸丰7年至同治9年。

  40、王府帐房总帐、分蓝甲银帐、人名簿、升迁降革病故帐、存制钱帐、银钱帐、分金帐等,9册,光绪10年至同治7年。

  41、膳房办买肉斤鸡鸭清册,24卷,光绪30—33年。

  42、大清同治吏部奏议,4卷。

  43、驻津验米大臣来往文件,4卷。

  44、山西巡抚张之洞奏议,4卷,光绪7—10年。

  45、上谕档,2卷,光绪5—13年。

  46、江苏夷务军需章程,1卷,道光22年。

  47、鸦片战事公文,道光22年。

  48、京抄,42卷,道光23年。

  49、京报,38卷,光绪33年至宣统3年。

  50、徐州粮台并军需章程,1卷。

  51、乾隆嘉庆两朝奏谱,40卷。

  52、秋审档案,9卷,嘉庆18年至道光2年。

  53、秋谳比,16卷,嘉庆8年至道光12年。

  54、法部直隶各省重囚招册,65卷,光绪33年。

  55、秋审要案,4卷,乾隆39年至道光14年。

  56、江西调查民事问题,2卷,宣统2年。

  57、乡会试朱卷汇辑,38卷,嘉庆至道光年间。

  58、历朝岁试,4卷。

  59、乡试题名录,47卷(手抄件)。

  60、江康虎手稿,包括一份会试朱卷,6份书单,1份起居注后跋和若干试卷。

  61、苏藩政要,2卷,道光6—7年。

  62、府库风俗颂庆祥宫号玉磁铜等件和道库公字玉器陈设,4卷。

  63、内府物器谱,5卷。

  64、拟办宣化府等处煤矿文件图说,1卷。

  65、苏郡九邑孝子节妇册,1卷。

  66、吏部铨选满州官员则例,1卷。

  67、长沙市各业公所章程,2卷,乾隆58年至民国6年。

  68、谕折汇存,700卷,光绪20年至宣统3年。

  69、上谕条例,240册,雍正13年至乾隆56年。

  70、山东交代章程,8册,光绪28年。

  71、豫东历年刊公布条例,16册,咸丰元年至光绪21年。

  72、泉漳治法论,1册,同治7年。

  73、历年钱毁条例,120册,乾隆16年至嘉庆22年。

  74、吏部奏定章程,12册,道光至咸丰年间。

  75、刑律条例,内容包括户律条例和礼律条例,70册,乾隆年间。

  76、刑钱必览,嘉庆19年。

  77、解州清丈图说章程,光绪7年。

  78、宛陵判事日记,1卷,光绪29年。

  79、上谕条例,12册,咸丰1—10年。

  80、本朝题驳公案,11卷,康熙59年。

  81、历年有关秋审,1册,乾隆7年至嘉庆12年。

  82、定例汇编,86卷,乾隆21年至道光19年。

  83、1662年前绘制的中国地图集。

  84、1673年绘制的大型中国地图。

  85、1821年印制的大型中国挂图。

  86、1831年印制的大型中国水墨挂图。

  87、长城边界手绘图。

  88、天津至广州海域图,两张。

  89、西安至成都手绘路线图。

  90、18世纪浙江地图集(手绘)。

  91、河南、山东、直隶三省手绘挂图。

  92、南京市手绘明细图,注明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收复情况。

  93、广西南部边界山区通道军事图。

  94、云南、四川边界军事手绘图,两张。

  95、广西省军事防御挂图。

  96、18世纪杭州市手绘图。

  97、18世纪钱塘江和杭州湾挂图。

  98、18世纪浙江省海岸线挂图。

  99、山东省莱州市平面图。

  100、吉林省手绘挂图。

  101、山西省太原市挂图。

  102、18世纪长沙市地图集。

  103、日本占领前台湾地图集(印刷本)。

  104、黄河流域图三张(手绘)。

  105、乾隆黄河下游闸坝图,包括长江和运河工程图,20张,康熙至乾隆年间。

  106、黄河图。

  107、山东全省河图。

  108、豫东黄河全图。

  109、河源图。

  110、中游河工全图。

  111、黄河下游图。

  112、黄运湖河全图。

  113、六省黄河堤坝河道全图: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南。

  114、中河厅属光绪元年分补厢中牟下汛三堡顺堤扫工题估河图。

  115、河北道属光绪二年黄河形势工程全图。

  116、下北河厅属光绪二年比较元年抢修扫工平险丈尺图。

  117、下南河厅属光绪二年分抢修工段比较上年化险为平河图。

  118、黄河水坝图。

  (二)哈佛燕京图书馆

  该馆藏有明清档案,约计千件左右;藏有中国善本和手抄本2500余种3万余册;中国地方志约3525种35000余册;满文图书百余种及不少满文档案等。主要清代档案目录如下:

  1、驻美公使梁诚档案,2函12册。

  2、全衔奏档,1函6册。

  3、各省秋审实缓比较,2函17册。

  4、道光钱粮奏折,1册。

  5、富德奏折档(满文),1册。

  6、嘉庆禀底本,1册。

  7、嵩年奏折档,6函24册。

  8、小玉牒,1册。

  9、大清奏稿,1册。

  10、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系木版印刷。

  11、京师全图,系木版印刷纸本。

  12、陕西全图,系方格木版图。

  13、嘉峪关外安西青海合图。

  14、嘉峪关外镇迪化分伊犁合图。

  15、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16、八旗钮祜禄氏通谱。

  17、吉勒图堪尉诺命。

  18、陈庆慈知县父母诰命。

  19、武备院库藏册。

  20、钞本上谕。

  21、满汉奏折对译。

  22、满汉奏折录。

  23、奏折。

  24、奏折录。

  25、陵寝事奏折。

  26、内务府事务。

  27、批折旧式。

  28、行各部院衙门白文。

  29、夸兰达存之户口。

  30、乾隆52年6月来文档(正黄旗满洲都统)。

  31、嘉庆12年10月来文(正黄旗满洲都统)。

  32、正蓝旗满洲都统档册。

  33、正红旗满奏本(正红旗满洲都统)。

  34、镇守杭州等处将军档册。

  35、镇守荆州等处将军档册。

  36、奏折档簿。

  37、户部奏折底。

  38、上谕奏折档。

  39、驻藏办事大臣奏折档。

  40、第四甲喇档册。

  41、清俄条约。

  42、盛京内务府顺治年间档册(顺治4—8年)。

  43、清阮元收藏的铭文拓本,吴大澄收藏的墓志等,约有2000张。

  (三)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

  1、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4卷至第6卷),顺治2年6月—12月,朱丝栏写本,蝴蝶装。

  2、大清圣祖仁皇帝圣训(第14、40—42卷,朱丝栏写本)。

  3、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60卷)乾隆15年4—6月,朱丝栏写本,蝴蝶装。

  4、满文纪,朱丝栏写本,2函16册。

  5、《汉文国史列传》6函60册,乾隆朝抄本。

  6、《满文忠义列传》12函24册。

  7、《满文礼部则例》4函186卷,朱丝栏写本。

  8、满文小玉牒,1册,系第六代世祖章皇帝支本。

  9、大清上谕奏事档集,18函112册。

  10、清内务府档案,包括咸丰、同治、光绪三朝。

  11、《治平胜算全书》(年羹尧辑著)1函8册,序文所署日期为雍正2年春正月,似为原写本。

  12、《兵钤外书》1函12册,系原写本,沈阳吕磻、广宁卢函恩同辑。

  13、《重刊洴澼百金方》2函20册,道光12年4月。

  14、《大清律例按语》10函70册,绿格原写本。

  15、《秋审比较汇案》1函8册,7行红格原写本。

  16、《说帖》7函24册,9行红格写本,道光18年—光绪11年。

  17、《律例统纂集成》24册。

  18、《沈家本监狱访问记》(线装铅印本)。

  19、清末载泽等大五臣《考察日本宪政报告书》2函10册,为宪政编查馆朱格写本。

  (四)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

  该馆所藏中文图书约有19万册,以现代中国史料最为丰富,有关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藏书,共有320种640册。该馆还藏有反映16至18世纪的各式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该馆藏有中文图书约计15万余册,与钓鱼岛事件有关的资料,约有360种;太平天国资料103种;康有为著作及传记资料72种;梁启超著作及传记资料82种。还有原属张学良藏《满文篆书御制盛京赋》10函40册;广西云南地方的苗民图说共10册,等等。

  三、日本

  (一)国立国会图书馆

  1、族谱360种。

  2、黔南识略。

  3、滇系,两套4函、另6函。

  4、江苏赋役全书,14函。

  5、福建赋役全书,4函。

  6、吴县洞庭山鱼鳞册,12函120册。

  7、长洲县鱼鳞册。

  8、鱼鳞册,康熙15年丈量,2函2册。

  9、吴县租册,6函。

  10、长邑鱼鳞册,16册。

  11、长卢盐务册(原档),11函22册。

  12、吴县忙银漕粮实征文册,32函133册。

  13、河南钱粮册,87函1092册。

  14、乾隆邸报(乾隆36年、38年、40年、44年,嘉庆6年)。

  15、第一期修理昭陵明楼等工程约估清册(上、下)24册。

  16、盛宣怀致井上馨函,5件(未发表过)。

  17、袁世凯函件(日本国陆军大臣寺内正毅文书内)。

  (二)东洋文库

  东洋文库收藏满蒙藏文图书:《镶红旗档》,自雍正五年至宣统,共2420件;蒙文《甘珠尔经》一部,共108套;《宗喀巴法句集》一部20套,零星佛经220余种;藏文《甘珠尔经》一部103套,《丹珠尔经》一部225套。主要目录如下:

  1、养寿园电稿(写本),光绪16—24年,1函3册。

  2、从政观法录,30卷。

  3、江西赋役全书,影印。

  4、老账,5册。

  5、吴县漕米实征册(档案)共26函,156册。

  6、浙江赋役全书,7函。

  7、淮关统志,满汉文,6函。

  8、续淮关志。

  9、四川赋役全书,2函10册。

  10、河南赋役全书,13函78册。

  11、直隶宣化赋役全书、直隶畿辅赋役全书,共35册。

  12、苏州赋役全书,8函48册。

  13、山西赋役全书,6函36册。

  14、福建赋役全书,4函24册。

  15、钱票标本集(实物),10册(中国纸币的各种式样)。

  16、内务府造送皇产地亩册,2函33册。

  17、定陵注略,2册(影印)。

  18、奏折档乾隆3年3月、11月—60年12月。

  19、奏折档,嘉庆元年正月。

  20、奏折档,道光27—29年,1函8册。

  21、吏部考功司题稿,嘉靖20—22年,4函11册。

  22、上谕档,乾隆53年—嘉庆元年,5函16册。

  23、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朱格10行写本,二品衔署长卢监运使津海关道周馥谨识。

  24、边事汇钞,1函。

  25、苗族风俗图,册页彩绘,1函。

  26、苗册,册页彩绘,2函。

  27、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族谱,2函10册。

  28、朝鲜国王来书簿,写本4册,1935年照沈阳崇谟阁藏本抄。

  29、掌仪司嘉庆元年册封后妃档,6函6册。

  30、查办八旗事务表档,24册。

  31、满洲旗世袭武职及世受佐领家族谱,19函。

  32、满文八旗则例。

  33、各种佛经。

  四、俄罗斯

  (一)俄历史档案馆

  1、中俄谈判御旨。

  2、中东铁路文书,1817—1930年。

  3、中国到俄国考察海军,1888年。

  4、张作霖政府时期的商业活动,1902年。

  (二)俄海军历史档案馆

  1、1840年北京地图。

  2、1886年中国通商文书。

  3、1989—1916年光绪请俄抢救中国船员。

  五、加拿大

  国家档案馆

  中国个人或家庭移民及人头税的档案。

  六、澳大利亚

  华人去澳洲的移民档案。

  七、意大利

  罗马国家档案馆保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卖身契和雍正年间的军饷档案,数量不详。

  注:未注朝年者,均为原稿未提供。

有点长,请耐心参考。

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2、安徽省桐城马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旗、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注:马埠山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马埠吴氏一世祖吴道二(字祥甫)的8代孙开始。 3、安徽省桐城麻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诒、厥、孙、谋,聿、怀、多、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注:自该支始祖吴高崇开始。 15、河南省巩县胡坡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万、元、兴、东、廷、永、松、建、德、锡、纪、心、敬、纯、隆。…… 注:从胡坡吴氏一世祖吴同庆的14代开始。 16、河南省新县沙窝集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 注:从沙窝集吴氏开基始祖吴达甫的13代开始。 17、河南省固始县至德堂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祖、毓、宜、昌,世、延、家、祥,仁、敦、寿、友,孝、敏、宗、襄。…… 注:从该支始祖吴文盛的14代开始。 18、河南省安阳市水冶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士、国、钟、嘉、瑞、熙、和、兆、吉、祥、观、光、钦、裕、德、作、辅、献、廷、扬。…… 注:从一世祖吴善的9代开始。 19、湖北省黄梅刘佐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裘、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谭氏家族的历史,知道的请回答,谢谢

1、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