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华人为什么会被分成华族还有艾族和山由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越南的华人为什么会被分成华族还有艾族和山由族?,第1张

大家知道,由于历史和地缘缘故,东南亚地区也有相当多的华人,不过,华人内部间也是有分类的,一般的国家可能不太分这些,只是华人内部会粗略按照民系分为闽南、潮汕、客家、广府等(基本上东南亚的华人都是闽粤一带的),说着不同的方言,然后习俗上有些差异等。

但是,有一个国家是除外的,这就是越南,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越南和我国一样是有民族识别政策的,那越南是怎么分华人的?

越南人分华人不是根据上面这些广府、客家之类的,越南政府的分法很有意思,越南内部分为54个民族,其中有3个民族和华人有关。

其中最大的,自然是华族,这就是华人,其中广府人与潮州人占多数。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不过,这些华人大部分都是清朝之后去越南的中国劳工,或者因战乱逃过去的中国难民后代。华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南方。

那更早些就没有中国移民吗?有,越南很早就有汉人移民,不过因为越南本身也是汉文明国家,又是从中国封建王朝脱离而来,所以很多人是汉人还是越人也很模糊,自然而然就成了越人,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乡人”,他们不愿意归顺清朝政府,明末迁徙到越南南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越南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记。由于不断的混血、本土化和强制同化等因素,他们逐渐失去中国国籍、失去对“中国人”之身份的认同和失去使用汉语交流的能力,人口也逐渐减少。今天在越南的明乡人已经融入越南文化、改用越南语,改尊京族习俗,变成京族的一分子,因而不再被视作华人或华族人。

不过,除了华人外,越南还有两个民族很有意思:山由族和艾族。这两个民族,其实也和华人有关系。

山由族

先说说山由族,山由族,自称山瑶,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太原、永福、北江、广宁、宣光等省的山区,人口12万多,操畲语(过去学者仅记录山由族使用的是广东方言,但实际上山由族所使用的为受到客家话和粤语影响很深的畲话,不过,实际上当地人说的话和现在的粤语也很像,广东人也听的懂大概,听起来就像带口音的粤语)和越南语(后来学会的)。这个民族是哪里来的呢?根据山由族的传说和家谱得知,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叶,山由族从中国博罗县、归善县迁入越南,们的迁徙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陆陆续续迁入。据称,当地的建筑风格还在山由民居中有所体现。当地甚至还存留山由人的亲戚。

这个民族没有被划分为华人是因为法国人的误解,法国人统治越南的时候,把山由人划入瑶族中,成为瑶族的6个支系之一,但山由族还有瑶族的语言、风俗、文化以及生产方式都相差遥远,而和中国的畲族以及一些南方汉人有关系。

那艾族呢?艾族就很特殊了,他们被认为是由来自中国广西和广东地区的畲族、疍家人、客家人和黎人所构成,主体为畲裔和客家人,“艾”在畲语中有第一人称“我”的意思,因为艾族讲话时“艾”字不离口,使得毗邻而居的人们通称他们为“艾人”。

正在使用艾灸的太原(越南地名)艾人

艾族的母语是畲话下的一支话,但艾族人多通晓广东话(年轻人则仅通晓越南语,母语保留状况不乐观。),艾族与山由族、瑶族一样,使用汉字书写艾语,有书面语以及白话口语文字两种。过去艾族会书写山歌本、家谱等。但今多数艾族已不再使用汉字,仅道士等神职人员识得。

艾族的汉字文学作品

十九世纪,刘永福带了大批的军民从两广进入越南北部。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以及清国南方的政治动荡,让一群又一群来自两广地区的军民从广西穿过当时的边境,这些人是陆路进入越南的。

同时,也有一个批人是走海路进入越南,走海线的艾族则是在约十九世纪末从中国广东广西沿海移民进入到当时还是受到清廷管辖的广宁省河桧,中法战争之后,越南成为法国保护国,清廷与法国勘定两国边境,大量居住在广宁省的客家人成为了越南的居民(当时存在部分领土交换情况),1920年代部分艾族再次从广宁省迁徙,抵达今天的北江省以及太原省。

后来,因为历史原因,越南北部发生排华事件,大量艾人开始往南越迁徙,并且登记为华族(南方的华族历史比较悠久,而艾族基本都能看出是北边来的)、山由族、岱依族等其他民族以求自身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艾族人非常少,因为大部分都改等级其它族群了,根据2019年的调查,艾族只有1600多人。

肯定是有的,1953年新中国进行首次民族识别,当时自行申报的“民族”数量超过了400个,其中260个分布在云南。

然而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部代表席位只有1200席,而1953年《选举法》规定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寡,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如果按照自行申报的“民族”数量执行,则不到全国人口7%的少数民族将拥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3以上的席位,尤其云南一省的代表席位将超过全国人大总席位的1/5,所以随后再次进行了民族识别和厘清。光是云南一省,就有230多个自行申报的“民族”未获承认。

在1953-1954年这次全国民族识别中,原先自报的400多个“民族”,最终只有38个被国家确认为少数民族。之后二十年里,又进行了几次民族识别,最终在1979年识别认定基诺族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数量确定为55个,加上汉族共为56个民族,至今一直未变。1979年之后要求被识别为民族的穿青人、摩梭人、白马人、开封犹太人,以及澳门回归后当地的土生葡人等族群,都不再被认定为新的民族。

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很多族群因语言或宗教方面的原因被归并为一族。比如祖源、日常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甚大的西北回民、云南回民、海南回辉人、青海托茂人都被认定为回族;阿乌、阿哲、撒尼、山苏、蒙化、咪哩、里苏颇等族群都被视为彝族支系而归入彝族。再如蒙古族当中有一支信奉伊斯兰教的,居住在阿拉善地区,过去叫“蒙古回回”,也叫“蒙古浩腾”。其自称为“缠头”,自认为明清哈密“缠回”的一支。50年代民族识别时,西蒙古语支的东乡人、保安人分别识别为东乡族、保安族,托茂人识别为回族;而东蒙古语支的这支阿拉善“蒙古回回”,因为其语言文字与蒙古族相同,生活习惯也基本相同,识别为蒙古族。

再如西藏的夏尔巴人,他们究竟是算作藏族的一个支系、还是与西夏王室有关的党项羌后裔;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图瓦人是按照苏联的先例识别为图瓦族、还是认定为蒙古族……如此种种,在民族识别工作中都有很多争议。但最终的趋势是尽量将这些族群作为支系,与语言、宗教相近的大族群归并为同一个民族。

原中央民委领导刘春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回顾》里,提到50年代民族识别的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原本准备把西南地区的布僮人(壮族)和布依人(布依族)定为同一个民族。但贵州省担心如此一来,会把黔南、黔西南的布依人聚居区划给广西省,并入筹备中的广西僮(壮)族自治区,因此坚持把布依人识别为不同民族。桂黔两省西段以南盘江(刘春文章中误记为柳江)为界,很多父子、兄弟分住两岸,在南岸的被定为壮族,北岸的定为布依族类似的还有大理国世袭宰相家族姚州高氏的后人,住在昆明的被认定为汉族,住在大理、剑川的被认定为白族,住在鹤庆、丽江的被认定为纳西族……

在50年代那次民族识别中还有一种情况:东南和西南地区有很多“汉化”的少数民族,在其族谱里追溯攀附中原汉族的“祖先”,语言和生活文化上也已高度汉化。但这些地区的相应族群若全部识别为汉族,则少数民族代表席位将不够。于是专家往往跳出调查者的身份,向被调查者灌输历史、民族学和语言学知识,最终使其承认自己并非汉族,而是少数民族,比如仲家(布依)、民家(白族)、土家等等。

1953年福建民政厅派人去泉州进行民族识别,认为当地一些人口应当划为回族。然而尽管参与民族识别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百般劝说动员,但泉州的陈埭丁氏、百崎郭氏等望族都不愿被识别为回族。有丁姓村民对劝他们改民族成份的工作人员说:“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一样”。而郭姓族人则说他们(语言、习俗、信仰、生活习惯等)与汉族没什么不同,只不过祖先信了伊教。

在孔子大宗族谱的后代中,如今有回族、苗族、壮族、满族、藏族、土家族等14个少数民族。1998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当事人孔宪宁说,续修过程中,一些壮族的孔子后裔赶来,希望能够进入族谱。“询问后得知,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国家民族政策,广西当地的原住民全部变为壮族,所以孔子后裔中又多了一个壮族”。

延伸:如今引入的一些外援球员、外籍专家,归化中国国籍之后,从媒体报道来看,他们的身份证件/居留证件上,民族一栏有写成“汉族”的。

另附:国内一些未识别民族,包括已识别、但自我认同与识别结果不一样的族群:

革家人(未识别民族)

蔡家人(未识别民族)

俫 人(未识别民族)

僜 人(未识别民族)

夏尔巴人(未识别民族)

疍家人(归为汉族)

穿青人(归为汉族)

惠东人(归为汉族)

仡隆人(归为汉族)

临高人(归为汉族)

标 人(归为汉族)

茶洞人(归为汉族、壮族)

龙家人(归为汉族、白族、布依族)

本 人(归为汉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

里民人(归为黎族)

东家人(部分归为畲族)

西家人(归为苗族)

瓦乡人(归为苗族、汉族、土家族)

布央人(归为瑶族、壮族)

布努人(归为瑶族)

包瑙人(归为瑶族)

绕家人(归为瑶族、布依族)

莫家人(归为布依族)

普标人(归为彝族)

布赓人(归为彝族)

羿 人(归为汉族、仫佬族和未识别民族)

木佬人(归为仫佬族)

掸 人(归为傣族、布依族、壮族)

八甲人(归为傣族、布朗族)

莽 人(归为布朗族)

克木人(归为布朗族)

昆格人(归为布朗族)

曼咪人(归为布朗族)

勒墨人(归为白族)

苦聪人(归为拉祜族)

毕苏人(归为拉祜族)

载瓦人(归为景颇族)

补过人(归为哈尼族)

阿侬人(归为怒族)

嘉绒人(归为藏族)

白马人(归为藏族)

达曼人(归为藏族)

木雅人(归为藏族)

顾羌人(归为藏族)

茂 人(归为藏族)

尔苏人(归为藏族)

史兴人(归为藏族)

纳木依人(归为藏族)

仓洛人(归为门巴族)

古格人(归为回族、藏族)

康家人(归为回族)

托茂人(归为回族)

回辉人(归为回族)

犹太人(归为回族)

艾努人(归为维吾尔族)

克里雅人(归为维吾尔族)

土库曼人(归为维吾尔族或柯尔克孜族)

图瓦人(归为蒙古族)

摩梭人(归为纳西族、蒙古族)

翁阔人(归为鄂温克族)

卢 人(部分归为满族)

阿尔巴津人(康熙雅克萨战役俘获的哥萨克后代,从血统上来说有俄罗斯、乌克兰、鞑靼等血统。清朝时被编入八旗,如今归为满族、汉族、俄罗斯族)

者来寨人(归为汉族)(生活在甘肃、自认是“古罗马军团后裔”的那拨人)

澳门土生葡人

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男,汉族,广东番禺人。1922年5月生,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疍家仔”。

1922年秋天,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叫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霍英东赚到第一笔大钱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上世纪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命名为“有荣四号”。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对建筑材料黄沙的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霍英东率先积极地开始了在中国内地的事业,从广州白天鹅宾馆到中国温泉宾馆,从公路到桥梁,从体育基金到残疾人福利基金,从暨南大学到英东游泳馆……

他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帮助中国重返亚足联,为中国全面恢复在奥委会和其他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创办基金会奖励奥运冠军。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2004年全球富豪榜,现年80岁,有“红色”资本家之称的霍英东以14亿美元身家,位列第406位。霍家财雄势大,家中公子都是追女高手,有明星、有港姐,以及名门之后。 霍震霆,霍英东长子,78年与港姐冠军朱玲玲结婚。为国际奥委会委员、香港奥委会会长,他为香港成功获得北京奥运会马术项目比赛的承办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朱玲玲婚后全面脱离娱乐圈,并育有三子(霍启刚、霍启山、霍启仁)。2000年,朱玲玲突然搬离霍家大宅,有传夫妇关系亮红灯。但自1999年起,多次传出两人婚变消息,朱玲玲更是搬离霍家大宅及脱离夫姓。朱玲玲透过好友承认跟霍震霆两年前已正式离婚,结束维持了26年的童话式婚姻。

1978年,年仅18岁的港姐朱玲玲嫁给了32岁的霍震霆,超豪华婚宴轰动整个香港上流社会和娱乐圈,从“香港**”摇身一变成为“豪门贵妇”,2005年,这段当年人人称羡的“幸福婚姻”终于抵挡不住27年岁月的侵蚀而走向衰亡。

2000年7月,传出了霍震霆和内地一位女播音员有了暧昧关系的消息。朱玲玲找霍震霆求证,起先,霍震霆不承认,问多了,他不以为然地说:“男人嘛,这种事难免。”这下,朱玲玲受不了了,和他吵了起来。吵完后,她一气之下,搬离霍家大宅,与幼子搬到香港坚尼地道甘宛居住。这下,成了香港的头条新闻,人们纷纷议论霍家到底出了什么事。长子霍启刚为父母分开住解围,说母亲搬到甘苑居住,是因为想拥有私人空间,但愈解释,事件却愈闹愈大,霍震霆整日被记者围得脱不开身。霍家的掌门人看不下去了,他对朱玲玲说:“你毕竟是我们家的儿媳妇,震霆的事业正在关键时期,你不要为他增加负面影响,还是搬回来住吧。”冷静下来的朱玲玲想到了夫妻间的感情,就搬回了家。回家后的朱玲玲依然没能盼回霍震霆的关爱,依然在孤独中度日。她只有把自己的苦闷倾诉给以前的好友罗康瑞。两人经常在一起喝咖啡、闲聊,这样,朱玲玲才觉得要好过一些。不想,她和罗康瑞的关系又被香港记者当了花边新闻,一时,大小报纸都登载了朱玲玲与罗康瑞拍拖的消息。霍震霆看了报纸后,又与朱玲玲大吵一顿,并禁止她再和罗康瑞来往。朱玲玲忍无可忍,2003年,朱玲玲和小儿子又一次搬出了霍家,而且是一去不回头。

此后,没有了丈夫陪伴的朱玲玲,以摄影和跳舞填满自己的时间。但每逢丈夫要她出席隆重盛事,朱玲玲为了三个儿子和给家翁面子,经常都会一家五口,齐齐整整地出席霍家的活动,尤其是丈夫事业上的重要场合,她必然盛装出席,但两夫妇貌合神离,甚少对话,甚至连在一起照相都很少有。

2005年9月,霍震霆和朱玲玲秘密签署了离婚协议,维系了27年的“童话婚姻”终于画上了句号。最美丽的童话,收获的却不是最美丽的结局,恢复单身后的朱玲玲依然漂亮如昔,高贵典雅,她依然是香港人心中的“香港**”冠军。 霍中曦(英文名:Lawrence),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与前国家运动员郭晶晶的儿子,也是霍家的第四代长孙。2013年8月27日出生于香港。

起源于中原汉族已经得到了来自历史学家、语言学研究、生物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发现以及成文家谱的支持,其翔实的历史史料为我们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线索。曾有专家指出潮汕人和中原汉族、华东汉族群体所特有的“六甲遗传”或为纯种汉人标志体征 。

根据史料记载的入潮移民迁徙数量和潮汕地区历代人口变化情况推断,潮汕地区历史上第一次移民潮时间可能在秦末汉初,他们的构成主体是秦军;第三批大规模移民潮的涌入时间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间,这段历史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有关,这也是当今汉语各大方言中数潮州话最近魏晋官话之主因 。往后的三次移民潮分别发生在唐末、宋末、元明,其中又以南宋末年和元末明初这两个时期的入潮数量为巨,其直接促成了潮州府的行政区划变革,对往后潮汕民系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另外,北宋之后的南迁移民由于多经福建莆田入潮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潮汕人多数为莆田人后代,故有“潮汕人,莆田祖”一说 。

然而,古时迁入潮州的移民又非只汉人一类,如“楚灭越后,越王勾践的子孙离散到今浙南、福建和粤东一带,分别建立了瓯越国和闽越国,其中闽越国的范围大致是福建和今粤东一带” (勾践芈姓,其Y染色体已测出,确属颛顼一系,为汉人前身华夏族无疑 )。其后,最迟于晋初便已入潮繁衍的疍家、隋唐时期南迁入潮的畲民、隋初又有少量僚壮经粤北入潮(两广除粤东以外均为僚壮根据地),只是这部分移民的数量远不如历代入潮的汉人总量,加之族群间的仇杀(如原住民俚人与西来僚壮的战争)、被迫迁离及散余汉化,故没能对潮汕民系的形成起太大影响。至当代,仅有少量畲民聚居于潮州凤凰山区 。

海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曾多次对广东三大汉族民系的遗传基因和体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广东客家人与广府人的相似性较大,这两个族群与广西壮族有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与北方15省汉族群体的相似性较大。这表明,客家人和广府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高,而潮汕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低。此类研究重在寻求遗传基因方面的医学突破。(今日汉族在父系血统上基本一致,唯南北母系血统上有些许差别 ) 潮汕人移居海外始于宋元之际。朝代更迭,部分旧王朝臣民逃难国外,从事海上贸易久居异地未回,是早期潮人出洋的

两个主要原因。 南宋末年,宋室兵败退至潮汕,潮人参加抗元者众,兵溃之后,不少遗民流寓海外。明末清初,潮人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有的同样向海外逃亡。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特别是明代海上贸易有所发展以后,有的潮人通过 海上贸易移居海外。清康熙时期, 海禁渐开,潮汕出洋港口由饶平柘林移至樟林,大批潮人才由此地乘“红头船”出洋。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潮汕移民出国形成了几次高潮 。 政局不稳,农村经济破产,自然灾害频仍等是触发移民高潮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潮汕的“ 地狭人稠”,再加上天灾人祸,使潮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如今全球潮人分布情况为:潮汕本土近1000万,潮外海内1000多万,海外约1500万。“故有本土海内海外三潮汕,每个潮汕一千万”之说。潮汕人人口数量约为3500万(其中潮州华侨的总数约1500万「不完全统计」),除潮汕地区外的主要分布区为:国内珠三角、长三角、武汉、厦门、海南、北部湾、西安、香港、澳门及海外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各国、澳洲、欧美的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 特殊的地理因素培养了潮汕人拼搏、务实、精细、团结等特点。潮人在做事方面有“种田如绣花”之美称,他们在外还有个响亮的称号——“东方犹太人”。潮人四处漂泊善于经商,在世界各大领域都颇有作为,但背后却是有一段让人发冷汗的类似西方反犹排犹的排华运动,在上世纪初泰国国王Maha Vajiravudh署名Asavabahu,将境内的以潮汕人为主的华人对比犹太人——人数少,却吃苦耐劳善于经商,掌握着其经济命脉。这篇文章充满敌意,对以后持续一段时间的排华运动产生不小的影响。

早在明清时期,独撑红头船飘扬过海到东南亚地区占领地盘的潮汕人便已被誉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晋商、徽商本质上属官商,而发端于省尾国角的潮商属民商),在迄今已逾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潮商命运伴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几经沉浮,然而,它并未曾因国际形势的转变或朝代的更迭而消失。而今,潮商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华商群体,其涌现出的大量如华人首富(香港首富)、新加坡首富、泰国首富、内地首富、澳门首富、澳洲华人首富、欧洲华人首富、加拿大华人首富、非洲华人首富及国内多省、多市首富足以让人留下“最富是潮商”的印象,而由潮汕人撑起的诸多国内乃至亚洲的大品牌亦一直牢牢掌控着华人民营商界的绝大多数领域。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制始于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历史。历史上相继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经略台湾的始发地,唐代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对台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来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潮州地灵人杰,名人有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泰国五大帝之首达信大帝、国学泰斗饶宗颐、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谢国民、广东省长卢瑞华等。

潮州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兴盛地。以潮语、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潮汕善堂、潮汕商帮文化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拥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广济桥、韩文公祠、牌坊街等一批全国著名景区景点和特色旅游休闲街区。

潮州的风景名胜有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

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今天人们所说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

潮州新八景:潮州评选“新八景”旨在“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展现历史名城风采”。“新八景”为: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浦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

“新八景”特色鲜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兼顾,山、海资源皆备,既有历史遗存,又有现代建筑,涵盖潮州各区县,“老八景”亦布列其间。

潮州的重要人物古代有:杨世略、林大钦、林德镛、黄仁勇、刘允、萧端蒙、郑大进、翁万达、丁日昌、王大宝、陈梦龙、林大春。近现代有: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孙大文、蔡澜。

到潮州旅游,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治潮八月,享誉千载”的文豪韩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改调袁州。后人在刺史公堂后面建造了韩文公庙。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州守王君涤在潮州城南七里处新建韩庙,落成后苏轼为之写了碑记。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军州事又在韩愈亲手植橡木的东山上另建新祠,即现今韩江对岸的公祠。

扩展资料

记者在潮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完成了维修近日已开门迎客。

“潮州故居,前有百里池塘,后有十里花园。”这是载于许氏宗谱中,北宋驸马许钰对其妻子德安公主描述家乡故居的话语。

人民网-潮州千年"许驸马府"迎客

越南的华人为什么会被分成华族还有艾族和山由族?

大家知道,由于历史和地缘缘故,东南亚地区也有相当多的华人,不过,华人内部间也是有分类的,一般的国家可能不太分这些,只是华人内部会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