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秦氏家谱,辈份如何划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郯城秦氏家谱,辈份如何划分?,第1张

黑龙江省

黑龙江哈尔滨秦氏字辈:“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

辽宁省

辽宁大连秦氏字辈:“凤正昌家运”。

江苏省

江苏沭阳秦氏字辈:玉世永镇兴诗立礼守义官仁

陕西省

陕西户县秦氏字辈:“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

山西省

山西汾阳秦氏字辈:“文光朝极贵世瑞锦天成”。

广西省

广西桂林秦氏字辈:“辅仕高立秀嘉万大珊春志文龙启习方永振久乾坤日月长富贵荣华远祖德积庆祥”。

河南省

河南焦作秦氏字辈:“天云玉树子容发洪振家生”。

天津

天津秦庄子秦氏字辈:越枝诵 应汝文之成 万育国廷克 永德(荫)凤嘉际 云景树明开 庆恩兆义大 辅少步学长

其它

秦氏一支字辈:“百福鸿裕嗣续丕昌其懋修为以本培元”。

秦氏一支字辈:“尚德光先成崇伦达后人传家大友道永远扬声名”。

秦氏一支字辈:“挺克永德凤佳吉”。

秦姓,亦称秦氏。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姓氏溯源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据《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是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颛顼和舜帝后代:伯益是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伯益。舜帝,姚姓,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大门

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义军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1]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屋檐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鲁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按鲁有秦堇父,其子秦丕兹,拜孔子为师。秦周、秦遗,,盖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为季公鸟季氏,鲁公族之妹,依当时同姓不婚之礼考之,而鲁为周礼所在之国,则秦氏非姬姓,于鲁为异姓大夫。

源流三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 秦氏宗祠 对联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

异物之语。中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尔奇特氏,亦称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灭里吉歹氏”,后为巴尔虎蒙古姓

氏,始祖为穆奇德·罗拔伙,世居扎鲁特,后迁辽阳。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后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尔虎蒙古族万余族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满清朝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自称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间,“蒙古九旗”族人迁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于凤城镇,多冠汉姓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尔秦氏,亦称墨勒齐氏,世居台罕(今内蒙古科尔沁罕乌拉高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蒙古族、满族墨尔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莫氏、齐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称查礼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rit Hala。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陶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绰克秦氏:亦称察克钦氏,满语为Cokcin Hala,汉义“壤”,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以地为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初氏。

⑵满族多秦氏,亦称多锦氏,满语为Docin Hala,世居黑龙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多氏。

⑶满族瑚鼎氏,满语为Huding Hala,世居和罗山秦(今俄罗斯霍尔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后有冠汉姓为秦氏、胡氏者。

⑷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孟氏、穆氏等。

源流七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克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克音氏,是达斡尔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龙江克音(今黑龙江下游右岸俄罗斯境内科奇河流域)、济沁(今内蒙古扎兰屯济沁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in Hala。达斡尔族、满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何氏等。[2]

源流八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续姓秦。”

上古帝舜执政时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得姓始祖

秦非子,嬴姓,始祖大费(伯翳、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助舜训练鸟兽,舜赐姓嬴。祖先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恶来是商朝大力士,军队统帅,第一猛将之一。

各支始祖

秦志:字文瑞号颐安,正统八年癸亥生,嘉精癸巳九月二十九没,寿九十一,恩赐冠带寿官。公乃湖南长沙印塘秦氏始迁祖。长沙印塘秦氏乃北宋学士秦观字少游之后裔。少游公为毗陵秦氏始祖,五传至秦宗迈字益之,游太湖西山爱山水之胜,卒葬西山缥缈峰之阳飞仙山。子秦逊字君显,庐墓遂定居安仁乡,始为洞庭始迁祖。再传至毗陵十七世、洞庭十三世文瑞公袭叔屯长卫,于明成化年间迁居长沙印塘地方。

秦锤光:册名光锤,字作高,号东莱。道光十六年丙辰正月初三亥时生,寿八十。民国四年乙卯六月初一未时没,葬南陵西乡五都三区汪塘冲东花山。公乃长沙印塘秦氏秦志十四世孙。咸丰年间,驻防南陵的清朝湘军守将陈大富,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围困城中达一年半之久,突围后,很多军官士卒解甲归田,定居于南陵城乡。不少长沙的殷实富户也迁到南陵,乘兵燹之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纷纷贱价购置田庄。作高公亦是此时迁居,广置田产并修建了秦氏宗祠。作高公乃南陵县湖南籍秦氏始祖。

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乐善慕道,从事孔子,贤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时封冯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於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东尧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大义秦商

元配:言氏,赠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兴子丕公合墓。子二:秦辉、秦耀。是为湖南益阳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铭,号发祥,谨按公为我山东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苏洞庭,官至翰林学士,当明建文初,以疾告归,后因靖难之乱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阳里而家焉,遂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则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寿八十三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时卒,葬永州零陵县咸阳里地名独田铺老鸭公头子山午向。元配:蒋氏,赠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时生,寿八十岁,明正统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时没,葬合夫茔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详永州支谱。湖南益阳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炽,号赐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阴县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时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寿八十二岁,明正统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时没,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载本傅。元配:苏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时生,寿七十六岁,明正统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时没,葬同夫山向。子一:秦映霞。是为福建秦氏始祖。

世系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夔kuí)—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①是为惠公。

 注①集解徐广曰:“表云弗生也。”索隐系本作“弗皇”。年表作“弗生”。

 惠公三十年,晋人弑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晋人又弑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①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适夫人无子,②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③生子允。④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注①索隐隐公也。系本隐公名息姑。

 注②正义适音的。

 注③索隐左传宋武公生仲子,仲子手中有“为鲁夫人”文,故归鲁,生桓公。

 今此云惠公夺息妇而自妻。又经传不言惠公无道,左传文见分明,不知太史公何据而为此说。谯周亦深不信然。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轨’。”索隐系本亦作“轨”也。

 隐公五年,观渔于棠。①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君子讥之。②

 注①集解贾逵曰:“棠,鲁地。陈渔而观之。”杜预曰:“高平方与县北有武棠亭,鲁侯观渔台也。”

 注②集解谷梁传曰:“祊者,郑伯之所受命于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许田乃鲁之朝宿之邑。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①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②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③齐于社圃,④馆于蒍氏。⑤挥使人杀隐公于蒍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注①集解左传曰:“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菟裘,鲁邑也。营菟裘以作宫室,欲居之以终老也。”杜预曰:“菟裘在泰山梁父县南。”

 注③集解贾逵曰:“钟巫,祭名也。”

 注④集解杜预曰:“社圃,园名。”

 注⑤集解服虔曰:“馆,舍也。蒍氏,鲁大夫。”

 桓公元年,郑以璧易天子之许田。①二年,以宋之赂鼎入于太庙,君子讥之。②

 注①集解麋信曰:“郑以祊不足当许田,故复加璧。”

 注②集解谷梁传曰:“桓公内杀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公羊传曰:“周公庙曰太庙。”

 三年,使挥迎妇于齐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与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长,为太子。

 十六年,会于曹,伐郑,入厉公。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①遂与夫人如齐。申繻谏止,②公不听,遂如齐。

 齐襄公通桓公夫人。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齐侯。夏四月丙子,齐襄公飨公,③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胁,公死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好礼。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请得彭生除丑于诸侯。”齐人杀彭生以说鲁。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齐,不敢归鲁。

 注①集解杜预曰:“始议行事也。”

 注②集解贾逵曰:“申繻,鲁大夫。”

 注③集解服虔曰:“为公设享燕之礼。”

 庄公五年冬,伐韂,内韂惠公。

 八年,齐公子纠来奔。九年,鲁欲内子纠于齐,后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齐告鲁生致管仲。鲁人施伯曰:①“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②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

 注①正义世本云:“施伯,鲁惠公孙。”

 注②索隐本亦作“死”字也。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沬会齐桓公于柯,曹沬劫齐桓公,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桓公欲背约,管仲谏,卒归鲁侵地。十五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庄公如齐观社。①

 注①集解韦昭曰:“齐因祀社,搜军实以示军容,公往观之。”

 三十二年,初,庄公筑台临党氏,①见孟女,②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③孟女生子斑。斑长,说梁氏女,④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⑤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斑未得杀。会庄公有疾。

 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⑥曰叔姜,生子开。庄公无适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鲁之常也。⑦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庆父,退而问季友。季友曰:“请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立庆父,柰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于针巫氏,⑧使针季劫饮叔牙以鸩,⑨曰:“饮此则有后奉祀;不然,死且无后。”牙遂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⑩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侍丧,舍于党氏。⑾

 注①集解贾逵曰:“党氏,鲁大夫,任姓。”

 注②集解贾逵曰:“党氏之女。”索隐即左传云孟任。党氏二女。孟,长也;

 任,字也,非姓耳。

 注③集解服虔曰:“割其臂以与公盟。”

 注④集解杜预曰:“梁氏,鲁大夫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圉人,掌养马者,荦其名也。”正义荦,力角反。

 注⑥正义田戾反。

 注⑦集解何休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

 注⑧集解杜预曰:“针巫氏,鲁大夫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鸩鸟,一曰运日鸟。”

 注⑩集解杜预曰:“不以罪诛,故得立后,世继其禄也。”

 注⑾正义未至公宫,止于舅氏。

 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于党氏。季友礶陈。①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愍公。②

 注①集解服虔曰:“季友内知庆父之情,力不能诛,故避其难出奔。”

 注②索隐系本名启,今此作“开”,避汉景帝讳耳。春秋作“闵公”也。

 愍公二年,庆父与哀姜通益甚。哀姜与庆父谋杀愍公而立庆父。庆父使卜齮袭杀愍公于武闱。①季友闻之,自陈与愍公弟申如邾,请鲁求内之。鲁人欲诛庆父。庆父恐,奔莒。于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为厘公。②厘公亦庄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赂如莒求庆父,庆父归,使人杀庆父,庆父请奔,弗听,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庆父闻奚斯音,乃自杀。齐桓公闻哀姜与庆父乱以危鲁,及召之邾而杀之,以其尸归,戮之鲁。鲁厘公请而葬之。

 注①集解贾逵曰:“卜齮,鲁大夫也。宫中之门谓之闱。”正义齮,鱼绮反。

 闱音韦。

 注②索隐愍公弟名申,成季相之,鲁国以理,于是鲁人为僖公作鲁颂。

 季友母陈女,故亡在陈,陈故佐送季友及子申。季友之将生也,父鲁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闲于两社,为公室辅。①季友亡,则鲁不昌。”

 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号为成季。其后为季氏,庆父后为孟氏也。

 注①集解贾逵曰:“两社,周社、亳社也。两社之闲,朝廷执政之臣所在。”

 厘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①季友为相。

 注①集解贾逵曰:“汶阳,鄪,鲁二邑。”杜预曰:“汶阳,汶水北地也。汶水出泰山莱芜县。”索隐“鄪”或作“费”,同音秘。按:费在汶水之北,则“汶阳”非邑。贾言二邑,非也。地理志东海费县,班固云“鲁季氏邑”。盖尚书费誓即其地。

 九年,晋里克杀其君奚齐、卓子。①齐桓公率厘公讨晋乱,至高梁②而还,立晋惠公。十七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

 注①集解徐广曰:“卓,一作‘悼’。”

 注②索隐晋地,在平阳县西北。

 三十三年,厘公卒,子兴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三年,文公朝晋襄父。

 十一年十月甲午,鲁败翟于咸,①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②埋其首于子驹之门,③以命宣伯。④

 注①集解服虔曰:“鲁地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富父终甥,鲁大夫也。舂犹嚰。”

 注③集解贾逵曰:“子驹,鲁郭门名。”

 注④集解服虔曰:“宣伯,叔孙得臣子乔如也。得臣获乔如以名其子,使后世旌识其功。”

 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①司徒皇父帅师御之,以败翟于长丘,②获长翟缘斯。③晋之灭路,④获乔如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北门。⑤韂人获其季弟简如。⑥鄋瞒由是遂亡。⑦

 注①集解服虔曰:“武公,周平王时,在春秋前二十五年。鄋瞒,长翟国名。”

 正义鄋作“廋”音,所刘反。瞒,莫寒反。

 注②集解杜预曰:“宋地名。”

 注③集解贾逵曰:“乔如之祖。”

 注④集解在鲁宣公十五年。

 注⑤集解按年表,齐惠公二年,鲁宣公之二年。

 注⑥集解服虔曰:“获与乔如同时。”

 注⑦集解杜预曰:“长翟之种绝。”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晋。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女为哀姜,①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嬖爱,生子俀。②俀私事襄仲,③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④襄仲请齐惠公,惠公新立,欲亲鲁,许之。冬十月,襄仲杀子恶及视而立俀,是为宣公。哀姜归齐,哭而过巿,曰:“天乎!襄仲为不道,杀适⑤立庶!”

 巿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⑥

 注①索隐此“哀”非谥,盖以哭而过巿,国人哀之,谓之“哀姜”,故生称“哀”,与上桓夫人别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倭’。”索隐倭音人唯反,一作“俀”,音同。

 注③集解服虔曰:“襄仲,公子遂。”

 注④集解服虔曰:“叔仲惠伯。”

 注⑤正义音的。

 注⑥集解服虔曰:“三桓,鲁桓公之族仲孙、叔孙、季孙。”

 宣公俀十二年,楚庄王强,围郑。郑伯降,复国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①是为成公。季文子曰:“使我杀适立庶失大援者,襄仲。”襄仲立宣公,公孙归父有宠。③宣公欲去三桓,与晋谋伐三桓。会宣公卒,季文子怨之,归父奔齐。

 注①集解徐广曰:“肱,一作‘股’。”

 注②集解服虔曰:“援,助也。仲杀适立庶,国政无常,邻国非之,是失大援助也。”杜预曰:“襄仲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固,又不能坚事齐、晋,故云失大援。”

 注③集解服虔曰:“归父,襄仲之子。”

 成公二年春,齐伐取我隆。①夏,公与晋郄克败齐顷公于赜,齐复归我侵地。

 四年,成公如晋,晋景公不敬鲁。鲁欲背晋合于楚,或谏,乃不。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②十五年,始与吴王寿梦会钟离。③

 注①集解左传作“龙”。杜预曰:“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

 注②索隐经不书其葬,唯言“公如晋”,是讳之。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钟离国故城在濠州钟离县东五里。”

 十六年,宣伯告晋,欲诛季文子。①文子有义,晋人弗许。

 注①集解服虔曰:“宣伯,叔孙乔如。”

 十八年,成公卒,子午立,是为襄公。是时襄公三岁也。

 襄公元年,晋立悼公。往年冬,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四年,襄公朝晋。

 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①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

 注①索隐宣公,成公,襄公。

 九年,与晋伐郑。晋悼公冠襄公于韂,①季武子从,相行礼。

 注①集解左传曰:“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

 十一年,三桓氏分为三军。①

 注①集解韦昭曰:“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伯禽之封,旧有三军,其后削弱,二军而已。季武子欲专公室,故益中军,以为三军,三家各征其一。”索隐征谓起徒役也。武子为三军,故一卿主一军之征赋也。

 十二年,朝晋。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晋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①

 注①正义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二十二年,晋平七年,吴诸樊十年。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吴延陵季子使鲁,问周乐,尽知其意,鲁人敬焉。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①鲁人立齐归之子裯为君,②是为昭公。

 注①集解左传曰:“毁也。”索隐左传云胡女敬归之子子野立,三月卒。

 注②集解徐广曰:“裯,一作‘袑’。”服虔曰:“胡,归姓之国也。齐,谥也。”

 索隐系本作“稠”。又徐广云一作“袑”,音绍也。

 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①穆叔不欲立,②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长。③年钧择贤,义钧则卜之。④今裯非适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季武子弗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⑤君子曰:“是不终也。”

 注①集解服虔曰:“言无成人之志,而有童子之心。”

 注②索隐鲁大夫叔孙豹也,宣伯乔如之弟。

 注③集解服虔曰:“无母弟,则立庶子之长。”

 注④集解杜预曰:“先人事,后卜筮。义钧谓贤等。”

 注⑤集解杜预曰:“言其嬉戏无度。”

 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昭公称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灵王就章华台,召昭公。昭公往贺,①赐昭公宝器;已而悔,复诈取之。②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三年,楚公子□疾弑其君灵王,代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狩竟,因入鲁问礼。③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

 注①集解春秋云:“七年三月,公如楚。”

 注②集解左传曰:“好以大屈。”服虔曰:“大屈,宝金,可以为剑。一曰大屈,弓名。鲁连书曰‘楚子享鲁侯于章华,与之大曲之弓,既而悔之’。大屈,殆所谓大曲之弓。”

 注③索隐齐系家亦然。左传无其事。

 二十五年春,钸鹆来巢。①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②‘钸鹆来巢,公在干侯。钸鹆入处,公在外野’。”

 注①集解周礼曰:“钸鹆不逾济。”公羊传曰:“非中国之禽也,宜穴而巢。”

 谷梁传曰:“来者,来中国也。”

 注②集解贾逵曰:“师己,鲁大夫也。文成,鲁文公、成公。”

 季氏与郈氏①□鸡,②季氏芥鸡羽,③郈氏金距。④季平子怒而侵郈氏,⑤郈昭伯亦怒平子。⑥臧昭伯之弟会⑦伪谗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⑧臧、郈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⑨请囚于鄪,弗许。⑩请以五乘亡,弗许。⑾子家驹⑿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觽,觽将合谋。”弗听。郈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⒀谓其觽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

 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⒁闻叔孙氏胜,亦杀郈昭伯。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子家曰:

 “□周公之业而臣于齐,可乎”乃止。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

 弗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注①集解徐广曰:“郈,一本作‘厚’。世本亦然。”

 注②集解杜预曰:“季平子、郈昭伯二家相近,故□鸡。”

 注③集解服虔曰:“捣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郈氏鸡目。”杜预曰:“或云以胶沙播之为介鸡。”

 注④集解服虔曰:“以金錔距。”

 注⑤集解服虔曰:“怒其不下己也,侵郈氏之宫地以自益。”

 注⑥索隐按系本,昭伯名恶,鲁孝公之后,称厚氏也。

 注⑦集解贾逵曰:“昭伯,臧孙赐也。”索隐系本臧会,臧顷伯也,宣叔许之孙,与昭伯赐为从父昆弟也。

 注⑧集解服虔曰:“老,臧氏家之大臣。”

 注⑨集解杜预曰:“鲁城南自有沂水,平子欲出城待罪也。大沂水出盖县,南入泗水。”

 注⑩集解服虔曰:“鄪,季氏邑。”

 注⑾集解服虔曰:“言五乘,自省约以出。”

 注⑿索隐鲁大夫仲孙氏之族,名驹,谥懿伯也。

 注⒀集解左传曰鬷戾。

 注⒁集解贾逵曰:“懿子,仲孙何忌。”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①而居昭公焉。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

 申丰﹑汝贾②许齐臣高龁﹑子将③粟五千庾。④子将言于齐侯曰:“髃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⑤宋元公为鲁如晋,求内之,道卒。⑥叔孙昭子⑦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注①集解贾逵曰:“鲁邑。”

 注②集解贾逵曰:“申丰﹑汝贾,鲁大夫。”

 注③索隐一本“子将”上有“货”字。子将即梁丘据也。龁音纥,子将家臣也。左传“子将”作“子犹”。

 注④集解贾逵曰:“十六斗为庾。五千庾,八万斗。”

 注⑤集解服虔曰:“异犹怪也。”

 注⑥集解春秋曰:“宋公佐卒于曲棘。”

 注⑦索隐名婼,即穆叔子。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季平子私于晋六卿,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干侯。①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②昭公耻之,怒而去干侯。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③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觽不从。”晋人止。

 三十二年,昭公卒于干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注①集解杜预曰:“干侯在魏郡斥丘县,晋竟内邑。”

 注②集解服虔曰:“大夫称‘主’。比公于大夫,故称‘主君’。”

 注③集解王肃曰:“示忧戚。”

 定公立,赵简子问史墨①曰:“季氏亡乎”史墨对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鲁文公卒,东门遂②杀适立庶,鲁君于是失国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③

 注①集解服虔曰:“史墨,晋史蔡墨。”

 注②集解服虔曰:“东门遂,襄仲也。居东门,故称东门遂。”索隐系本作“述”,邹诞本作“秫”。又系本遂产子家归父及昭子子婴也。

 注③集解杜预曰:“器,车服;名,爵号。”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私怒,囚季桓子,与盟,乃舍之。七年,齐伐我,取郓,以为鲁阳虎邑以从政。八年,阳虎欲尽杀三桓适,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载季桓子将杀之,桓子诈而得脱。三桓共攻阳虎,阳虎居阳关。①九年,鲁伐阳虎,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②

 注①集解服虔曰:“阳关,鲁邑。”

 注②正义左传云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杜预云:“受乱人故。”

因为冉有和季路知道他们老师孔子会反对这件事,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有所行动,所以急于告诉他,看他怎么处理。具体细节如下:

一、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1、曾氏起源于夏代诸侯万国之一的鄫国,在今山东苍山附近,小国。传七代归商,仍承袭子爵,传48代,灭于莒国(邻国)。时在公元前567年。世子巫奔鲁国(大国),去鄫之邑,为曾,即曾姓之始。

2、世子巫子夭为季氏宰臣,即鲁国公子季氏的家臣(季孙氏的),夭子阜为季孙氏弟叔孙氏的家臣,即仍保留贵族身份地位。

3、阜子即孔子高第曾点,名蒧。子曾参亦孔子高第,为蒧独子。曾族世系即由是始,以曾参为第1派,其子元为第2派,到曾昭璇为73派,又称73传,即第73代后人了。

4、曾元生子西,西生子照(第4派),照生于前444年,从叔父曾申学诗。周烈王会子夏于魏文侯(前425年,闻其贤,授宫不仕,死于前369年。西子钦,钦子寻(第5派),以上五派系自武城《曾氏族谱》,因当时居武城之故。今称曾氏祖籍山东,即据此。

5、寻迁山左,传至第15派曾据,生于前42年一月初七,耻事黄莽,于公元2年十一月十一日举族渡江入江西卢陵吉阳乡(今吉水)。今曾氏称自己祖籍为江西人,即据此。

6、第35派曾晖入居广州(晖公非居广州,实为下面46派植公始迁广东南雄,47派公说公始迁广州),是唐代已有江西曾氏入粤(有误,应为宋代,南北宋之交)。第41派由江西吉水分派到浙江兰溪(有误:是吉水之兰溪,非浙江兰溪),这是曾氏自称祖籍为浙人之根据(本房从没称浙江人)。第41派曾严肃,字静庵,爱兰溪风景,于武德中迁此,到第46派曾植迁广东。

7、第46派曾植于宋宣和中避青苗之害迁南雄保昌,47派公说由保昌迁广州甜水巷。第49派曾机迁南海庵园,第52派曾俊由庵园迁大范,则大范为宋代村落了。曾氏自称南海人据此。

8、第72派曾广铨及曾广衡由大范迁入广州河南同福西后街曾宅,第7l派曾纪仪迁居广州河南,但未定居。传至曾昭璇已为73派,即历三代人了,曾氏自称为番禺人据此。民国后,广州珠江河南已划入市区,故曾氏应称为广州市人,不再属番禺或南海人了。南海大范村《曾氏族谱》记述到清代为止。民国一代则空白如缺,而人口繁衍又多,因此,家父曾广衡即有意修谱,但力量有限,只能作为《家谱》,前代抄录《族谱》,民国一代则自己写,故称《家诺再抄》,实则有一半是自己修辑的。后因战事纷乱,虽然作了大量调查工作,仍未全成,故谱中空白之处甚多,如作者对本人爷爷生死日期也未查清。但记 及日本侵华事迹甚详。分支有广埙迁顺德大良(光绪末年),广铨及广衡迁广州河南(宣统三年,1911年)。世系纪录至75派(“庆”字派)。

郯城秦氏家谱,辈份如何划分?

黑龙江省黑龙江哈尔滨秦氏字辈:“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辽宁省辽宁大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