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三合会”创始人方大洪,你还 知道哪些方姓的历史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三合会”创始人方大洪,你还 知道哪些方姓的历史名人?,第1张

1、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国分“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

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烧北少林”后,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反清复明”展活动,称为少林五祖。

2、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孙楡罔之长子。《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春秋合谶图》说:“轩辕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黄帝之后嫘祖的父亲,原居雷泽(今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

因“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后裔以山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为姓曰雷;到南宋时,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长子方以平改为邝姓。这就叫“方、雷、邝三姓同源,皆来自方雷。”

4、方腊

方腊(约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

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

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5、方浚颐 

方浚颐 (1815-1888),字饮苕,号子箴,又号梦园,安徽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

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参考资料:

-方姓

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地,秦汉称河 中国汉字之一——覃

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án 音谭)姓,称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ín 音秦)。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 音谭)。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故谭与覃应为一家。 

4、出自曋姓,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

1、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国分“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

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清朝初期,朝廷“火烧北少林”后,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五人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反清复明”展活动,称为少林五祖。

2、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八世孙楡罔之长子。《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春秋合谶图》说:“轩辕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黄帝之后嫘祖的父亲,原居雷泽(今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

因“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方山”,叫方雷。他的后裔以山为姓曰方;另一部分以方雷的名字“雷”为姓曰雷;到南宋时,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长子方以平改为邝姓。这就叫“方、雷、邝三姓同源,皆来自方雷。”

4、方腊

方腊(约1076-1121)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

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

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5、方浚颐 

方浚颐 (1815-1888),字饮苕,号子箴,又号梦园,安徽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

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

参考资料:

-方姓

  潘安 潘长江 潘阳 潘霜霜 潘玮柏 潘晓婷 潘辰

  潘氏名人在我国历史上,潘姓名人辈出。

  见于史籍,最早的潘姓人物是春秋时楚国太师潘崇,其世代为当朝有势力的家族。

  西晋时有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以其文字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他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为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与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

  宋代有大将潘美,为赵匡胤手下重要军事将领,屡立战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封代国公。

  明代有著名水利家潘季驯,他自嘉靖末到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他治黄方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黄河)通运(运河)。他著书多部,甚有影响。

  清朝有学者潘来,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现代人潘天寿,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才等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

  http://wwwdzhzpcomcn/clansmanphptype=famous&fid=cNePrZF748qYbper

  潘佺

  〔清〕清初人。工细花鸟,得宋人法。《历代画史汇传补编》

  潘大临

  〔约公元一O九O年前后在世〕黄冈(书录解题作齐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中前后在世。善诗文,又工书。为人风度恬适,殊有尘外之韵,曾同黄庭坚、苏轼、张耒诸人游。家贫甚。谢逸当以书问;有无新作?他答书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杀。昨日清卧,闻觉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大临自云诗法老杜,其宝不甚相似,仅得句法于苏轼耳。著有柯山集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潘大同

  〔清〕(一八二二至一八六二)字吉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楷长子。廪膳生。善画芦雁,学边寿民。卒年四十一。《艺林悼友录》

  --------------------------------------------------------------------------------

  潘大琨

  〔清〕字梧庄,江苏宜兴人。官县丞。吴岫弟子。工写生。《清朝书画家年录》

  --------------------------------------------------------------------------------

  潘德舆

  〔清〕(公元一七八五年至一八三九年)字彦辅,一字四农,江苏山阳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九年,年五十五岁。性至孝,博学工文词。阮元为漕运总督,招之,力辞不往。继游京师,与郭仪霄、张际亮、张履、汤鹏等友善,互相研讨。道光八年(公元一八二八年)举人。十五年,任安徽知县。末几,卒。德舆文入幽出显,沈痛吐露,诗复精深奥博,耐人寻味。所著有《养一斋诗文集》二十六卷,《剳记》九卷,诗余三卷,诗话十三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潘丁丁

  〔现代〕一九三六年生。北京人。擅水粉画。乌鲁木齐军区某部。

  --------------------------------------------------------------------------------

  潘定澜

  〔清〕字柳塘,广东长宁人。岁贡生。工诗,善米芾书,尤长于画。兼工山水、人物,所绘北游图,风帽雪衣,倚装独立,慨然有澄清之志。尤以桃花一帧最工。阳春谭敬昭题其春园读画图,亦有兼长三绝之目。《七十二峰草堂文勺、听云楼诗钞、梦香居诗三集》

  --------------------------------------------------------------------------------

  潘东

  〔清〕江苏昆山人。澄(?至一六五五)子。澄善诗画,为“玉山高隐”十三人之一。东承家学。画笔高古,不入时蹊。《艺林月刊、昆新合志》

  --------------------------------------------------------------------------------

  潘恩

  〔明〕(约公元一五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仁,上海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前后在世,年八十七岁。六岁能辨四声。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进士。历为山东副使。因事忤旨,谪河源典史。四迁为江西副使,进浙江左参政,御倭有功。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劾徽王载论,伊王典瑛贪虐骄横,声名大著。后以左都御史致仕。卒,谥恭定。恩所著诗赋策表赞铭祭文等篇,今有笠江集十二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潘坊

  〔公元一二O四年至一二四六年〕初名筠,字庭坚,福州闽人。(一作富沙人)生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卒于理宗淳佑六年,年四十三岁。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进士。历太学正,通判潭州,因日食上忆丞相游似。似心善其言,将用之,适坊已卒。初,坊在闽司帅府机宜文字,日醉骑黄牛,歌离骚于市。尝约同舍置酒瀑布前,行令曰:“有能以瀑泉东灌顶而吟不绝口者,众拜之”。坊被酒豪甚,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冲,高唱沧浪歌。及归,乃卧病不起。坊工诗词,有紫岩集《绝妙好词笺》行世。

  --------------------------------------------------------------------------------

  潘封

  〔清〕字小桐,浙江新昌人。西凤子。亦善制竹印,能傅家学。《飞鸿堂印人传》

  --------------------------------------------------------------------------------

  潘高

  〔清〕(约公元一七二二年前后在世)字孟升,江苏金坛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末前后在世。家贫工诗,五言素娥章、柳。陈维崧尝写其诗寄王士祯,士祯称其“清真古澹,王庭相颉颃”,以是有名于时。应督学试,列下等,怡然自得。金陵诗社赋《秦淮晓渡》诗,诸名流咸集,高曰:“我年老才尽,止绝句二十字。”其诗云:“潮长波平岸,乌晒月过街,一声孤擢响,残梦落清淮。”众见之,捷为搁笔。子玢亦工诗,著有《双清集》及《句溪集》,(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潘圭

  〔清〕字镇卿,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恭寿侄,思牧子。工山水,惟师米友仁,能续家法。《扬州画苑录》

  --------------------------------------------------------------------------------

  潘果

  〔清〕(约公元一七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师仲,江南无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初前后在世。工诗,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进士。官辰州同知。

  --------------------------------------------------------------------------------

  潘鹤

  〔现代〕一九二五年生。广东南海人。擅雕塑。广州美术学院。

  --------------------------------------------------------------------------------

  潘鸿海

  〔现代〕一九四二年生。上海人。擅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潘厚

  〔近现代〕(一九O四至一九四三)字博山。善画山水、花卉。一九三五年作残月半桥霜图,一九四三年作岁朝清供图。卒年四十。《明清画苑尺牍附蘧庵遗墨》

  --------------------------------------------------------------------------------

  潘焕龙

  〔清〕(约公元一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卧园,湖北罗田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中前后在世,年七十三岁。道光五年(公元一八二五年)举人。敦品励学,尤工于诗。游京师,与曾燠、陈沆、黄爵滋相切劘,所诣益进。尝赋《七白松歌》,苍郁古厚,一时传诵都下。历官河南洧川、商邱及山东邹平知县。所至有循声。暇则与邑人士酧酒论文为乐,乞养归。焕龙著有《四梅花屋诗钞》十三卷,《卧园诗话》十卷,及《泰山游记》、《读书日记》,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潘徽

  〔公元?年至约六二二年〕字伯彦,吴郡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隋炀帝大业九年。性聪敏,少受礼、诗、书,讲老、庄,并通大义,尤精三史,善属文,能持论。仕陈为客馆令。陈亡,为州博士。奉孝王俊闻其名,召为学士。尝于马上为述思赋,行一驿面成。俊卒,晋王广引为扬州学士。及炀帝立,为京兆郡博士。与杨玄感兄弟友善。玄感败,出为威定县主簿。意甚不平,行至陇西,发病卒。徽曾奉奉孝王命为万字文;并撰集字书,名曰韵纂,凡三十卷,自作序。居江都时,又奉晋王令,与诸儒撰江都集礼,凡一百二十卷,并奉令作序。复助杨素撰魏书,因素卒而止。

  --------------------------------------------------------------------------------

  潘吉

  〔明〕见沈洪。

  --------------------------------------------------------------------------------

  潘吉兹

  〔近现代〕一九一九年生。浙江武义人。擅国画。北京画院。

  --------------------------------------------------------------------------------

  潘季驯

  〔明〕(公元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九五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年七十五岁。嘉靖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五O年)进士。官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人民称便。累迁工部尚书,右都御史。前后四奉治河命,在工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功绩最著。乞休归,卒。季驯著有《留余堂集》四卷,及《河防一览》、《河防管见》、《两河经略》等,《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

  潘佳晴

  〔清〕字快雪,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寓秀水金明寺三十年,卒于僧舍。诗学李商隐,书苍秀得苏、米法。《秀水县志》

  --------------------------------------------------------------------------------

  潘家峻

  〔现代〕一九四七年生。广东南海人。擅油画。湖南衡阳某部队。

  --------------------------------------------------------------------------------

  潘江

  〔清〕字乐湖,广东南海人。山水秀润,所居南雪草堂,多鉴藏前人书、画、金石、彝鼎,好与高人逸士游住山水。画学恽、王,晚宗沈周,气苍骨重。谢兰生题其画册云:“乐翁画泛涉诸家,此册前十叶摹恽正叔上,与前骨格又别颖。翁专习绘事,凡一轴成不取自是,有指摘者,应时改定。”《常惺惺斋书画题跋、剑光楼笔记》

  --------------------------------------------------------------------------------

  潘君仲

  〔清〕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能以纸制奕子,状如滇式,色莹亦然,且敲之有声。其为五瓣梅花香盒,蒙之以锦,不可觅其联缝之迹。皆奇技也。《闽小纪》

  --------------------------------------------------------------------------------

  潘俊

  〔清〕字逸伯,浙江余姚人。工篆刻,得赵之琛衣钵正传,所作酷肖,不差累黍,与笪晓山交最深,晓山印多出其手。《广印人传》

  --------------------------------------------------------------------------------

  潘俊麟

  〔清〕上海人,承湛子。精鉴别,亦能画。《海上墨林》

  --------------------------------------------------------------------------------

  潘可藻

  〔清〕字宾文,号懒庵,浙江景宁人。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岁贡生,少负奇气,淹通典籍,工绘事。有懒庵集。《清画家诗史、景宁县志》

  --------------------------------------------------------------------------------

  潘坤

  〔清〕字寿石,号寿卿,钱塘(今杭州)人。工八分书,善人物、花鸟,工致秀丽。《画传编韵》

  http://13833888blog163com/blog/static/516144972010101764441405/

纪晓岚活了多少岁?

纪晓岚活了82岁;1724出生 ,这样的话,算下来应该属龙 纪晓岚作为清朝中叶执学术牛耳的一代文宗,不仅以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而备受文坛仰慕,而且也以健康长寿令世人称奇。连嘉庆皇帝亲自给他撰写的《御赐碑文》中也称他是“体崇雅正,耄及而眼无花”。 纪晓岚逝于嘉庆十年,即公元1805年。

纪晓岚是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啊?

纪晓岚(1724-1805) 纪晓岚1768年从新疆回到北京,刚好归属和珅管辖。和和纪晓岚基本没有同朝为官,因为此时纪晓岚就是负责四库全书。

纪晓岚活到多少岁?他是怎么去世的?去世的时候是哪个皇帝当朝?

纪昀(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和坤和记晓岚哪个岁数大,哪个出生的早,哪个出生晚,哪个死的早,哪个死的晚,和坤和纪晓岚都活了多少岁

姓名:钮祜禄·和珅

生卒:1750年-1799年

49岁

更多(7张)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

81岁

和珅活了多少岁

和珅(音:hé shēn)(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

活了49岁!

历史上活的最长时间的人活了多少岁?

我国古代的寿星中,享年逾百岁,甚至几百岁的老老寿星不少: 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现在地球上的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国度,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 相传,黄帝是一位百岁寿星。他之所以能年逾百岁,是因为有一套长寿秘诀。 彭祖 彭祖是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老寿星,相传他活了800多岁后,仙化而去。彭祖名筏铿,历尧、舜、禹、夏、商、周多代,以讲究营养、善于烹调著称于世。他做的饭菜,色香味形俱佳,强身健体延年,不但世人喜欢,连上帝都喜欢得不得了。 吴普 汉朝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为名医华佗之弟子。精于医术,且专长于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活了200多岁。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慧昭 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刘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国最长寿的人,活了290岁。 陈俊 世界历史纪录最长寿者,唐朝陈俊,享年444岁。翻阅福建省永泰县志,有一个惊人发现,世界历史上最长寿者,居然是在福建省永泰县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翻开民国版县志杂录,栏下赫然写着:陈俊,生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间,卒于元泰定甲子。这是有历史纪录在案可查的,至今发现的,最长寿的老寿星。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兼营养学家,享年101岁,百岁时还精力充沛,著书立说,写成了不朽经典《千金翼方》。 孙思邈之所以能享如此高龄,除了他本人知医识药外,讲究饮食科学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饮食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并在其钜著《千金要方》中写有“食治”专篇,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首位。用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便是孙思邈的长寿秘方。由此可见,要想长寿,绝不是吃饱喝足即能达到目的。什么样的身体应吃什么样的饮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这是有讲究的。当你把这些讲究都烂熟于心并用它指导你的饮食生活时,长寿也就在向你招手了。 贾铬 元朝时一代名医,享年106岁,明朝初年还健在。他的长寿秘诀,是十分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的保健作用。 朱元璋得到贾铭真传后,十分注意饮食保健,活到古稀之年,成为历代皇帝中比较长寿的帝王之一。 冷谦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享年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类林”写道:冬至子夜时,梳头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为“神仙梳头法”。清朝慈禧太后。每日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李清云 世界最长寿的人——李清云!活了256岁 我国的一位老中医,李清云先生,就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李清云出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 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 煮水当茶饮。 汤云山 汤云山,我国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汤云山寿星活了141岁。乾隆御赐“再阅古稀”匾额,同时在“乾清官”行“千叟宴”,

刘庸 纪晓岚 和珅谁的年纪最大

刘墉最大。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四十一年后,和珅的官运达到了顶峰,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目眩的头衔,接二连三地往他身上挂。以乾隆死去的那年为断,和珅专横跋扈的日子,长达二十多年。其间虽然不无短暂失意之时,但总的说来,是左右逢源,步步高升,成为乾隆宠臣。后终因大肆贪没,于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后,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

刘墉,1719年生,1804年逝世,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巖、日观峰道人。统勋子。乾隆进士、官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諡文清。书法浑厚雄劲,得钟太傅、颜鲁公神髓,一时名满天下。在乾隆之际,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并享书法声誉。当时人们称翁、梁、王、刘“四大家”。其书法

艺术

成就,当推刘墉最高。亦有以来其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翁刘成铁”。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文清少习香光,壮迁坡志,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流传书迹较多。著有《石庵诗集》,刻有《清爱堂帖》。《小楷册》,书于嘉庆元年(1796)。纸本墨迹。凡24行,共360字。各页均纵118厘米,横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精于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他书的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实不为过。

纪晓岚生平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有几个孩子

他一共有4子3女。

大儿子是纪汝佶生于乾隆甲子年,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幼年时他极为聪颖,20岁中举人,可谓前途无量之人。但其后来随泰安知府朱子颖学习之时,迷恋上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纪晓岚流放新疆时,纪汝佶终因沉迷而不悟疯癫而死,年仅二十几岁。

纪汝佶(1743—1786),字御调,又字侠如,纪晓岚长子。乾隆乙酉举人,候选知县。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汝佶事:“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沈不返,以迄于亡。”

查《景城纪氏家谱·生卒谱》,纪汝佶生于乾隆癸亥(八年),上文纪晓岚写成甲子(九年),或为误记。

纪汝传(1747—1777),字绪承,纪晓岚次子。

监生,由《四库全书》馆议叙,历任湖北布政司经历,江西南昌、九江等府通判。

纪汝似(1766—?),字象庭,纪晓岚第三子。

附学生,由鸿胪寺序班加捐广东候补东莞县丞。《家谱》只载其为广东县丞,未记何县,民间传说其为东莞县丞。

纪汝亿(1784—?),字万斯,纪晓岚第四子。事迹无考。

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德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著有《雅雨堂诗文集》等,刻有《雅雨堂丛书》。纪晓岚长女嫁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纪昀因漏言获谴,戍乌鲁木齐。

大女嫁给卢见曾的大孙子卢荫文;二女嫁给袁照;三女夭折

天姓为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古老,分布也较广泛,但是稀少,属于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见此姓。

天姓介绍

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儒家经典,众人论辩经义,十分热烈。石动筩最后到场,问一个在场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么?”博士答道:“天姓高。”动筩说:“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这是因袭前人的说法,算不上新义。经书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经之文,不须借用旧说。”博士问:“不知哪部经书上讲过天姓?”动筩道:“看来先生全不读经,连《孝经》也未见过。天本来姓‘也’。先生难道没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岂不是天的姓?”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天姓姓氏渊源

中国百家姓之一,相传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亦见《姓苑》。

天姓郡望介绍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隋朝开始创立并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称其是“吴兴姚氏”之后。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我国姓氏中郡望堂号最多的是张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张姓则习惯称16望,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其中,除最后两个是堂号外,其余14个全是郡望;王姓则称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其中三槐、开闽是堂号。由于张、王二姓历来就是我国的大姓,其郡望堂号也要较其他姓氏为多。

天姓迁徙分布

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顺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湾高雄、河北乐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均有此姓。

天姓历史名人

天济民

1947年2月生,中国湖北省大冶市人。湖北省大冶市汪仁镇立子垅务农。华厦重儒诗学社社盟、大冶市诗联学会会员、黄石市《西塞山诗社》社员。

天奎璋

男,1938年7月生。现任贵州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贵阳清真寺管委会主任。

天美成

男,1943年5月出生,山东省汶上县人。专业画家。

天宝库

高级经济师。男,1939年1月出生,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金融系。现任职于伊春市计划委员会。主要业绩:几次实现手工记账“万笔无错账”,为当时建行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归纳制定了12种表格及制度,使审核工作系统化、程序化并提高效率,制止不合理支出几十万元。在计委工作时,参与了伊春林业管理局物资处仓库区、大平台开发、锦山电厂的选址及评审工作和对伊春林区森林资源普查试点,林木采伐、制材控材剩余物的计算等工作。1980年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开发建设商品房,被市政府采纳实施;1984年经调查测算,提出“北方高寒林区应多建水泥路”建议,经专家论证,被市政府采纳大面积推广,在北方得以广泛采用;在主管伊春大厦建设期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省了建设资金,经建行审查决算,认定节省投资900多万元;特别是为伊春热电厂争取到了日本政府协力基金长期低息贷款25.6亿日元。曾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科顾委委员”等。主要著述有:《应该开发建设攀峦西山水库》(被市政府采纳,现做前期工作)、《浅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税应按实际完成工程量计征》(1997年被《当代领导管理艺术文集》选用并于1998年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十几篇。发展方向:从事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工程管理或顾问。

天德森

主治医师。男,1959年2月出生,山东济宁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卫校中医专业;1984年9月一1985年7月进修于菏泽市中医院中医经典学习班;1985年9月一1986年7月进修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1991年毕业于曹县卫校医士专业;1994年3月一1996年4月进修于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内科;1998年3月一1999年3月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现任职于山东省梁山县徐集中心卫生院内科。主要业绩:求学于多家名医,先后多次在县、市、省及国家级院校求学、研讨,尤其在京进修时,师从京都名医。20多年来,全面。系统、熟练地掌握了中西医基础理论,擅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尤其在肝、肾、脑血管病等内科疑难病证及性病的诊疗上多有独到之处,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路,对技术精益求精,大胆探索,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了大量的心得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近几年来,先后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劳苹》、《医学综述》、《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国家和省级杂志和专著上发表论文20多篇,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天维华

副主任医师。男,1938年出生,天津静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静海中医学校。1955-1970年参加静海县卫生院中医门诊部及县医院普外工作。1970-1973年县第二医院普外。1973-1981年河北省廊坊地区静海机床厂保健大夫。1981年8月天津市静海县党校医务室保健大夫,对外兼搞社会办医痔瘦专科。现任职于天津静海县委学校肛肠诊所。主要业绩:多年来以中医痔瘦专科为特长,自1988年开始从事肛肠门诊,以“痔全息”疗法专治肛裂,内痔狲痔,内外混合痔,肛瘘, 瘙痒等症。十几年来共收治近四万多例,治愈率高。在从事痔瘦专科以来,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疾方面进行了多次理论研究和探讨,并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论文有《毛囊炎治疗经验》、《对采用中西结合痔全息综合疗法治疗肛肠疾患的探讨》《在1992年于中国中西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肛肠学术交流会议上获一级论文证书荣誉》、《治疗习惯性便秘防止肛裂复发的临床体会》于1993年在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肛肠学术会议上获一级论文证书荣誉、《痔全息治疗肛裂118例临床观察报告》《于1994年在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二次肛裂专题汇编发表》、《改进内括约肌切断术加痔全息注射治疗肛裂260例》《于1995年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肛肠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论文证书》、,于1999年国际华夏医学学术会上交流》;1992年与中国肛肠病专家杨里颖教授共同拍摄治疗肛肠疾病新疗法及操作规程教学录像片一套,获国家荣誉证书,并在全国发行。连续问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被评为出席县级模范党员。

天作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男。1958年5月生。山东郓城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为郓城县文化局二级作家。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绝恋》、《畸婚的灾难》、《天作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失去的家园》,报告文学集《水浒故乡人》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中中篇小说《屠城》获山东省1995-1996年齐鲁作家小说精品大展精品奖。散文《桃花汛》、《沃土》分别获文化部《群众文化》“让生活充满美金狮杯征文”和“文明使者征文”作品优秀奖。

天树来

1945年2月生,男,河北承德县人。现任河北省承德县造纸厂厂长。高中毕业后,自1965年10月参加工作开始即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历任工厂计划员、供销副科长、供销科长,1988年任副厂长,主管供销工作,1990年10月任厂长至今。在主管供销工作期间,1988年至1990年三次评为承德市经销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厂长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纸张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实现利税大幅度上升,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1992年评为河北省轻工业企业一百强和省轻工业名星企业,授予他河北省轻工业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

天文祥

1942年生,男,河北省人。现任哈尔滨电机厂厂长。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副科长、厂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0年出任厂长。荣获1992年市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曾开发了转轮居世界第三位的岩滩机组、世界藉最大容量的轴流转浆时水口机组、优化引进型30万、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等一系列新产品、并在三峡机组和核电产品的开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美国西层公司、日本日立公司和三菱公司、德国西门子和沃依特公司等12个国家近30家著名公司开展了广泛的技术经济合作。截止1993年,累计生产发电设备各达4480万千瓦,占国家装机总容量的1/3以上,装备了全国228个电站(厂),产品还出口刚果、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美国、委内瑞等国。实现利税、上交利税目1990年以来分别以14.7%和182%的平均速度递增,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天明华

1961年12月生,福建莆田人。大学文化,民盟盟员,辽宁省抚顺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四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自198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馆分油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工艺以及沸石分子筛研究.先后作为主要人员或专题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国家“六五”至“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关专题和多项中石化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成功开发了3825、3903、3905、3934、3935、3955、3963、3973和3976等加氢裂化催化剂和SSY沸石分子筛,其中大部分成果已投入工业生产和工业应用,为炼油和石化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先后获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7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10项,并发表论文10多篇。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成绩显著,1992年被抚顺市评为首届抚顺“十大青年科技英才”,1996年被抚顺市评为首届自然科学青年学科(催化剂专业)带头人,并被中石化和团中央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8年被抚顺市评为1997年度跨世纪优秀中青年专家,并被团省委、省科委和省青联授予第一届辽宁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

天福臻

1927年6月生,辽宁庄河人。中共党员。一级美术师。1947年10月参军,1957年9月毕业于中南美专雕塑系留校任教。1965年调湖北省美术院从事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分合理事。主要作品有辞目成》合作)、《友爱》、《小花》,黄麻起义纪念碑《打铜锣》、《举枪者》及《屈原》、《闻一多》合作)、《陈毅》三座青铜纪念像。《荆门城标》、《黄金时代》、《生命树》、《母子猴》等作品赴香港展出,多数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奖、展出与发表。

天志义

1934年生,河北肃宁人。二级演员。1959年调人湖北省话剧团从事表诉工作。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湖北电视家协会会员。从艺40多年来,参加了多妩话剧的演出,如《北大荒人》中的老车、《艳阳天》中的马连招、《高原风雪》中的扎西、《万水千山》中的罗顶成、《枫叶红了的时候车室》中的冯云影等。近年来,又参加了影视拍摄工作,在**《大浪淘沙》、《三峡情思》、《死亡启示录》,电视《大别山》、《新儿女英雄传》中扮演重要角色。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京兆长安人。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祖籍琅邪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十三世祖颜含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历七世,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传四世而至颜真卿。颜真卿幼年失怙,随母殷氏寄居舅家。颜氏世代儒雅传家,家学渊远,名重当世。殷氏亦系陈郡名门望族。颜、殷两大家族五世联姻,世代交好,家学家风互染。少年颜真卿在双方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26岁进士及第,28岁通过吏部铨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由此踏上仕途。在此后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颜真卿恪守儒家忠孝之道,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官勤谨,忠贞刚烈,并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一献出了生命,成为忠臣义士的一代典范。 颜真卿生活的时代,正值李唐王朝经“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李唐王朝的统治达到顶峰。唐玄宗统治后期安于已有的文治武功,纵欲享乐,沉湎酒色,重用奸臣、外戚,朝廷内部政治,朋党相争。加之玄宗好边功,广置辑度使,边疆各辑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为安禄山、史思明觊觎中原大开方便之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疏于防范,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即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便掠取京城长安。其时,颜真卿正在平原太守任上。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早已觉察到安禄山的阴谋,上任伊始,便积极布防、加固城池。在“安史之乱”乍起、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他独举义旗抵抗叛军,并被附近各郡推为盟主。颜真卿率部在堂邑大败叛军,取得“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次胜利。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击叛军的信心。颜真卿部的积极抵抗,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但由于朝廷的,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致使唐军坐失战机,唐玄宗不得已出逃成都。颜真卿孤守平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弃城 至德二载(757年),颜真卿因其在平原的忠贞表现,被肃宗封为宪部尚书。 他恪尽职守,举察不分亲疏,不畏权臣,满朝文武为之震摄。颜真卿的刚正、耿介为奸佞之辈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贬外任。永泰二年(766年)竟由刑部尚书任上被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虽屡遭贬谪,颜真卿忠君爱民之心不改。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远处江湖,均不忘为君守政,为民解忧。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佳誉载道。饶州地方,宋以后往往将他与范仲淹并提,称“颜范遗风”。 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辑度使李希烈与淄青辑度使李纳勾结,占据许州, 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第二年正月攻陷汝州,包围郑州,威胁洛阳。唐德宗受卢杞挑唆,竟派年已74岁的四朝元老、德高望重的颜真卿赴李希烈部劝谕。颜真卿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仍以“君命也,焉避之”的崇高使命感自励,大义凛然,仅携侄子、家僮数人前往许州。在李希烈以宰相一职劝诱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胁的情况下,颜真卿痛斥李希烈背叛朝廷的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身亡,享年77岁。诏赠司徒,谥“文忠”。 颜真卿一生,忠君爱国,鞠躬尽瘁。其忠烈之辑,凛然正气,为后世所称道。史赞颜真卿“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秋霜喷空,长虹贯日”。《新唐书》本传称颜真卿“博学,工词类”。颜真卿秉承家学,自幼研习音韵、文字训诂。自28岁始纂《韵海镜源》,至平原太守任上初成二百卷,在抚州任上增补至五百卷,后又删繁就简,成书三百六十卷,堪称巨制。可惜此书至宋时即佚三百四十四卷,现已无法窥其全貌。颜真卿以词学登科,早年即有诗名,尤其五言古诗,历来为论诗者所重。他主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重视文采,文质相适。此论较之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李华等人强调的“简易”、“简质”更为合理,与古文运动的发展趋势相符。他的诗文创作先后辑成《庐陵集》、《临川集》、《吴兴集》各十卷,但均亡佚。后人集遗而成《颜鲁公文集》,收有大量的奏、表、状疏、记、诗、赋等。其诗蕴藉深刻、古雅端整,其文因事而发、气势豪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典雅庄重,称其为人”的评价。只因书名太盛而文名不显。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

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三合会”创始人方大洪,你还 知道哪些方姓的历史名人?

1、方大洪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之一。五祖在全国分“天地会”、“三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