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家谱形成风尚是哪个朝代
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 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母系家谱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当眼泪模糊了视线,当誓言背叛了誓言。
Atthismoment,
我心如刀割。
当冷漠代替了热情,当拥抱变成了背影。
Atthismoment,
我悲痛欲绝。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冯程程正慢慢地向三号女生公寓自己的寝室走去。
心还在麻木着,没有任何感觉。
自己也在悄悄地纳罕,经过刚才的事,心里为什么不觉得痛,只是像被塞满了,再也存不下任何东西,包括疼痛,悲伤,还有…发疯的感觉。
只是,一看到图书馆前那棵合抱粗的银杏树时,不知不觉,眼泪就像决堤的洪水刷的流了下来,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这所全国知名的高校校园里,在六月正午阳光的炙烤下,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女大学生,伏在银杏树前的栏杆上,放声大哭。
正值饭后午休时间,静悄悄地校园里没有一个人,只有烦躁的蝉叫声,远远的传来,在不和谐的应和着。
刚才在校外的温堤咖啡厅里,王路低着头,局促不安的用手里的小勺不停的搅动杯子里的糖伴咖啡。
冯程程坐在对面,还在兴高采烈的说着自己寝室里的趣事。
“……
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
大家好!
今
天,我们共同迎来了建国以来xxxx氏规模最大的清明祭祖活动,并借此黄道吉日,隆重举行《xxxx氏家谱》颁布发行庆典。在此,我谨代表家谱编委会全体
成员,对家谱的顺利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关心和支持家谱发行,在家谱的筹备及编修中付出劳动、做出贡献的父老乡亲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我们同是
炎黄子孙,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激发起无数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信念,而随着各个宗族树碑立传的出现、家牒世谱的诞生,更凸显出我们继承祖先遗志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编写一本家谱,对于xxxx氏后裔已迫在眉睫。《xxxx氏家谱》的问世,既了结了先祖们的夙愿,又弥补了现代人的遗憾,它标志着
xxxx氏家族从此进入有史可查、有书可考的历史阶段。同时,它也是维系我们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它的诞生是xxxx氏家族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
的必然产物。可以说,这次家谱的发行,是对前人辉煌业绩及卓越成就真实、客观、理性的评价和总结,我们更希望这本家谱可以对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勇于前进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自XX年底开始编写家谱以来,全体编委会成员历尽艰辛,在手头无半点资料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文献,走访了许多
地方,批阅一年多,增删十余次,经校正修改,最终定稿。全书近20万字,涉及上百张,厚达300页,层次分明,语句精辟,辞藻华美,图文并茂,并对事
业有所建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x氏儿女都作了翔实的记载,可以成为我们后代励志的范本。书中详细记录了我们家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典故,保留了大量的风景
照片,可以成为地方志的借鉴。同时在内容上有新突破,首次将女性编入谱中,并纳入世系,旨在建立起一种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全新理念。因此,它既符合国家
政策的要求,又体现出我们x氏家族团结、文明、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
和我们所见过的其他家谱相比,《xxxx氏家谱》在内容上更加完善,在形式上
更加精美。编委会33名成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族中还有不少热心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没有列入编委会。我们不能对所有人的功绩一一进行记载,但大家做出
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要感谢广大族人的积极支持,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人出主意,最终才得到今天的成果,这充分说明,我们xxxx氏还是一个团结的
家庭,大家都有为家族发展而努力奉献的愿望。如今,各家都有家谱,我们也在网络上进行了永久备份,并有数据光盘可供大家复制刻录,有了广大族人的支持和现
代科技的保障,家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轻易遗失,我们这部宝贵的文献将会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我们编委会成员水平的限制,家谱中错误之
处在所难免,大家可以在自家的藏谱上修改添加。我们深信而且希望,二三十年后,族人中会有更加杰出的后辈有能力、而且有热心组织大家继续修谱,继续将家谱
传递和发扬下去。
我相信,通过这本家谱,可以使大家构建起一种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氛围,彻底杜绝以前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陋俗。对
此,我倡议:请大家共同关心家乡的繁荣发展,帮助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真正做到互通有无、水乳交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充分继承和发扬我x氏先祖们坚贞不
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把家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老年人晚年幸福,年轻人奋发图强,小朋友健康成长,生活甜甜美美,事业蒸蒸日上!
清明祭祖颁谱庆典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父老、长辈,兄弟姊妹及晚生后辈们:
大家好!今天时值清明,我们x氏族人聚会于x氏祠堂,隆重祭祀祖先,追忆先人,这是我族的一件大事和盛事。为筹办好此次聚会,族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代表编委会向大家表示感谢!
遥想二百多年前,一世祖朝福携家带口历尽艰辛迁徙来川,定居xxx,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六代。先辈们勤劳勇敢、善于开拓,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功德,我们应该力求铭记,并应该继承和传扬下去。
国
有史,家有谱,其目的在于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家谱记载家族的传承血脉、历史事件、人文地理、家法族规,既是文明史、又是发展史、更是法纪史。有了家谱,
才可以建立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根基,有利于家、有利于族、更有利于国。如今恰逢国运昌盛,我族后裔倡议修谱,族人志同道合,大家纷纷捐资、出
谋、分工,积极响应。XX年10月,修谱之事正式启动。大家积极参与,先后筹资五万多元,不少族人积极提供资料和线索,历时一年半,校对修改10余次,最
终定稿。当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你好!
送出去的孩子,即过房、过继、出继外姓。
传统意义上讲是不可以上族谱的,不过现在不少家庭流行“小家谱”。小家谱即把自己同辈、父亲同辈、爷爷同辈的都修上,以及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等向上以此类推的直系亲属,直到本支始祖。小家谱只给自己和修上小家谱的小家庭参阅,与族谱不同的是,小家谱解决了女丁不能上谱、出嫁女丁不能上谱(以及他们的子女)、过房(或者出继外姓)不能上谱等问题,建议你也可以尝试。
修小家谱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咨询我。
希望对你有帮助~
纳姓
纳[纳,读音作nà(ㄋ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大臣哈散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将领哈散纳,怯烈亦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怯烈亦·哈散纳从征王罕有功,成吉思汗大喜,命与同饮班朱尼河之水,且曰:“与我共饮此水者,世为我用!”
其后,怯烈亦·哈散纳管领阿儿浑军,跟从成吉思汗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等城。至元太宗孛儿只斤·贵由时期,仍命其领阿儿浑军,并征集 工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后授予平阳、太原两路达鲁花赤,兼管诸色人匠,后病逝。其后代中有以祖上名字的汉字谐音为姓氏者,单字汉姓为纳氏,亦有为那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纳氏,源于古 族,如今为“ 十三姓”之一,也是 中的大姓。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这五个子嗣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即所谓 “十三姓”。 中的其它姓氏,有许多都是从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来的。
纳氏,主要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长子纳速拉丁,其后裔子孙中有取其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纳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二历史名人:
纳·斯钦巴图:(公元1930~今),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5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中学,是中国蒙古语文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研究学会会员。
从事民族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勤耕耘,桃李满园。
在教学工作中,潜心钻研开拓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取得累累硕果。
1984年撰写的《我爱草原——那里有我的母亲》,获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文学二等奖。1984年散文《乌拉特草原赞》获内蒙古日报社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蒙古语文正字法新说》等,中篇小说集《野人》等。
纳·赛西雅拉图:(公元1933~今),蒙古族,原名丹毕宁布;内蒙古巴林右旗人。著名驾御家、诗人。
1948年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同年加入中国 。
1955~1957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业余研究班学习深造。先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系主任等职。1994年被评为享受 津贴专家。
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1984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出版了《珍贵的礼物》、《第一个早晨》、《纳·赛西雅拉图诗选》、《儿童文学作品选》(四人集)四部诗集。
此外,还发表了一百五十余篇长短诗作和三十余篇散文作品。出版了学术专著《蒙语诗的节奏研究》,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
主编出版了全国蒙文高校统编教材《蒙古文学史》(古近代部分)。主编出版了论文集《蒙古民俗研究》等。先后四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和最高奖—“索龙嘎”奖。
纳赛登:(公元1935~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宗教工作者。
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西马素回村西乌素图召管理组副组长,呼和浩特市郊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1944~1951年在长寿寺当喇嘛,学习经文,参加各项宗教活动,1980~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事管理专院和保护文物古迹工作。
五十年来,他既是农民,又是佛教信徒,多数的时间从事佛寺活动,为了兴旺发达佛教事业,保护蒙古族珍贵文化遗产,在工作上兢兢业业,遵照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按照党的宗教政策。本着承认历史,尊重现实的精神,努力为宗教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纳忠伦:(公元1942~今), ;云南个旧人。著名民族工作者。
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即被分至 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工作。
三十余年来,除当过六年中学教师外,从民族工作队队员做起,较长时期从事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现任云南省人民 宗教事务局局长、第八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宗教学会副会长。
撰有《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的异同》、《云南 教》、《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宗教工作》等文。
纳音太:(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上默特左旗人。著名先进工作者。
内蒙古土左旗水泥厂水泥车间工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1976~1998年在土左旗水泥厂工作。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能够充分发挥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次被评为优秀 员和先进工作者。
他在职工和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公私分明,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纳承宗:(公元1952~今), ,笔名晨钟;云南昆明人。著名书法家。现在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受其父影响,自幼学习书画。曾临习过石鼓文、张迁碑、九成宫等历代书家名帖。国画专攻花鸟,以《芥子园画谱》为学习范本,小有所成。青年时期,尤精于篆刻。初学宗秦汉,追溯秦汉玺印及封泥瓦甓,临刻秦、汉、明、清各流派印章百余方。吸取古人之精华,治印师古而不泥古。
在创作的作品中,刀法苍劲、古掘,既有书法之韵味,又有金石之气息。章法疏密有秩,雄健奇崛,险而不怪。艺术创作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经长期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艺术生涯几十年,辛苦耕耘,不追求名利,注意艺术道德。时刻不忘古训“印人应胸有方正,身无媚骨”。
为提高书法艺术理论,1984年参加了上海青年报举办的篆刻函授学校的学习。1985年在长安书法函授学校继续深造。作品曾多次在省、市一级书画展中展出。1985年被昆明市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1994年篆刻作品《天下为公》、《百团大战》获“全国图书馆系统书画摄影展”佳作奖,该作品于同年9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于1995年7月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图书馆系统书画摄影展作品集》一书中发表。
1998年传略和篆刻作品分别在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纪美术家传》(华人卷)和《世界美术集》(华人卷)收录。1999年,篆刻作品《定国安邦》、《国泰民安》被编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一书,并获“传世艺术大奖”。
2000年3月,传略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亚洲艺坛名流》一书。2000年6月,篆刻《龙腾盛世》、《千禧吉祥》、《黄河子孙》、《舞剑得神》、《儒雅将军》等作品入选人民画报社、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世纪华人艺术展”。荣获铜奖,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纳 森:(公元1961~今),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
察右前旗政法委书记,察右前旗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82年8月~1985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中任教;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委工作;1988年12月~1990年12月任平地泉乡副书记。
1990年12月~1993年12月任呼和乌素乡乡长;1993年12月~1995年12月任三成局乡乡长;1995年12月~1998年11月任黄家村乡书记;1998年12月至今任察右前旗旗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立家谱形成风尚是哪个朝代
本文2023-09-30 09:57: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