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一完颜村,住着5000多金兀术后人,为何至今避谈岳飞?
甘肃有个完颜村,具体位置坐落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小村庄背靠九顶梅花山,面对东流不息的泾河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现在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兴趣的亲们可以游览一番。
完颜村有很厚重的历史感,相传完颜村是金兀术后人聚居的地方,现在居住人口大约有5000人,根据完颜村族人密藏的家谱显示,完颜村距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了。(如图)
熟读历史的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金兀术的后人怎么会来到了甘肃,是不是搞错了?金兀术是金朝太祖完颜阿骨达的第四子完颜宗弼,也就是《岳飞传》中和岳飞死磕的四狼主。金兀术是女真族,生活在东北,怎么会跑到千里之外的甘肃去了?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呢。
900年前,完颜村的先人是从东北迁到甘肃去的。金兀术的后人为何要放弃东北迁到甘肃呢?原来是为了避祸。
事情是这样的:大约在公元1150年,金朝发生了一起宫廷政变,当时的右丞相完颜亮弑杀金朝皇帝金熙宗自立为帝。完颜亮继位后开始大肆诛杀前朝忠臣。
金兀术的长子完颜亨在劫难逃,被诛杀。说白了这就是一起家族政变,弑君称帝的完颜亮和完颜亨是亲叔伯兄弟。(完颜亮是金兀术大哥家的儿子)
为了防止完颜亮斩草除根、祸灭九族,大约在公元1167年,完颜亨的后人一起把完颜亨的骨灰偷偷带着逃往了甘肃,然后来到了现在的完颜村这个地方,把完颜亨葬在了九顶梅花山下,后人就在此守坟定居了下来。
经过900来年的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完颜村。
换言之,完颜村的人都是为完颜亨守墓人的后代,这有族人密藏的祖谱和金兀术的遗像为证,不过祖谱和遗像从不轻易示人,每年除夕拿出来,全体完颜村人祭祀,完事后随之密藏。
完颜村现在保留着许多女真族的风俗,比如放马、放神鹰、放仙鹤、祭黄绳、老嘎达拳等。完颜村每年定于3月15日为祭祖拜影日,就是祭拜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兀术等人,当然以凸显金兀术为主旨。
说了这么多有关金兀术和完颜村的关系,想必大家明白为什么完颜村的人不能听或看《岳飞传》了吧?金兀术被岳飞爆揍,金兀术的后人不愿意提老祖宗的糗事,所以避谈岳飞。
完颜村有三大族规:第一不听不看《说岳全传》;第二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说岳戏曲)等戏曲;第三同姓同族不同婚,外姓人不得进入完颜祠堂。亲们明白了吗?欢迎点赞、评论和加关注。
你好!
1吃面更容易口臭
2肯定不会了(同性恋除外)(要不是因为天冷,可能连衣服都不会再穿了)
3(1)金指的就是大金朝,女真族兴盛时期建立。
女真族出现于10世纪初,至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前后活动于历史舞台凡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本章叙述的,是其前两个时期的历史。在这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经过艰难奋斗和顽强拼搏,使一个被契丹贵族分而治之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金王朝的建立,既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现居地/3文化传统)
探访女真族后裔:恪守三大族规 至今不和岳姓通婚 除去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河南省的完颜姓分布于5个乡镇、闽台女真后裔改姓粘、北京女真后裔改姓王或汪,他们都坚守着祖宗的一个遗训——
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凡姓完颜者,皆女真后裔,即满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岳飞传》脍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颜氏后裔与岳飞后裔也因此成了永远的仇敌。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期间,来到阿城的女真后裔都表明了一个祖训: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河南完老家村:
恪守三大族规
像在甘肃泾川繁衍生息八百多年的完颜部落一样,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颜姓村民也仍然守护着女真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恪守着三大族规: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据说,1978年古典戏解禁后,有一个剧团在邻村演《朱仙镇》,被完老家村村民上台阻止,并发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与汉姓通婚,但不得与岳姓通婚。
来到阿城祭祖寻根的完颜三坤就是来自河南省鹿邑县完老家村的,他告诉记者,年轻时的他也参与了那次和剧团的打架。“我们也是完颜宗弼的后代。”三坤如是说。
完颜三坤告诉记者,在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另外,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鹿邑迁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必重的三个儿子各有自己的住所,三兄弟的住所竟然选在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距离在20公里左右,必重的长子所居地形成了现在的北完楼村,三子所居地形成了今天的南完楼村,而位于中间的完老家村则是必重次子的原居地。
闽台粘氏:
无比艰辛寻觅祖脉
在2000年6月18日的阿城首届金源文化节上,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台湾亿丰集团董事长粘铭带来了近百人的寻根团。“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句歌词始终萦绕在粘铭先生的脑海中,闽台粘氏豁然意识到粘氏的祖脉来自金源,粘氏的根在阿城。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上,粘铭先生带来了30多人的祭祖团。
闽台粘氏本是金国开国元勋、都元帅、金源郡王完颜宗翰的后代,可谓望族贵胄。八百年前的粘罕难以预料自己的后裔辗转到当年欲征而不能的华南地区,如今又回故乡访祖寻根。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亦称粘罕,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侄。《金史》称其: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他姿貌雄杰,善于马上用剑。宗翰在金国的地位和功绩不亚于人们熟知的金兀术。宗翰在金国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当算攻陷汴京,抓获徽钦二帝,押宋俘数万返回上京。粘罕病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真珠、割韩奴商决,以父亲粘没喝之名冠粘为姓氏,表明没有争夺皇位的意思,以避猜忌生变。后来,其后人辗转南迁,因避乱世不忍杀戮继续南下,至元代落脚泉州、晋江、南安、石狮等闽东沿海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初,闽台粘氏开始以谒祖、修复宗祠的形式频繁开展恳亲欢晤活动。开始,他们把元朝时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尔在石狮的墓地作为始祖墓,后又修复闽台粘氏大宗祠。后来,闽台粘氏在追寻中发现自己的根在金上京,在金源故地阿城。
粘罕天性异常严酷残忍,特别是消灭辽国和北宋后,居功自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国事无论大小都得他说了算,虽一品大臣跪拜在他的面前也不还礼。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太宗皇帝的头上。金太宗吴乞买是个非常平民化的皇帝,论辈分是粘罕的叔叔,他时常到田野中放牧,光着屁股到阿什河中与牧童一起洗澡。一次,太宗违背先帝遗训私下动用了国库少许银两,结果这事被粘罕知道了,他竟领着众大臣将太宗从龙椅上拉下来,噼里啪啦一顿臭揍。然后,亲自搀扶太宗坐在龙椅上,向皇帝谢罪。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史上,大臣(不包括篡政者)动真格的打皇帝,粘罕也算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粘铭说,宗翰还有一个大功劳,在宋人洪皓的笔记《松漠纪闻》里记载,公元1128年,宗翰率兵占领曲阜,几个辽籍汉人要打开孔子墓。粘罕问通事高庆裔:“孔子是什么人?”高答:“古代大圣人。”粘罕大怒:“大圣人的坟墓怎么可以侵犯!”遂处死盗墓人,使孔林得到保全。
北京皇族后裔:
对故土一片深情
《金史》记载,完颜姓相对于汉姓是王,金国灭亡后,宗室完颜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逃归东北的后裔自为部族。到了明末,完颜部(又称“王甲部”)归顺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成为满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清末,其族人多冠汉字姓王或汪。
王昭,又名完颜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30世孙,旅日画家。其出生在北京,后东渡日本。本届金源文化节,由于王昭事务缠身未能赶来,但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前来阿城祭祖寻根。
王晴雪、王响逸和王阳三姐妹告诉记者,她们的家庭是真真正正的女真人皇族后裔,其父姓完颜,名为完颜爱兰,其母姓爱新觉罗,名为爱新觉罗·溥韫娱,都是皇室。她们的父亲完颜爱兰是大名鼎鼎的擅长画兰草的画家,人称“兰草王”;她们的母亲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六格格,即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1993年,她们的父亲就曾来到阿城寻根,留给博物馆许多书画,并将珍藏的溥仪的四幅行书扇面赠予博物馆,表现了对祖辈与故土的一片深情。
三姐妹说,她们小的时候根本不敢说自己姓完颜,妈妈姓爱新觉罗,也不敢承认自己满清皇族的身份。尤其是在学校上历史课的时候,只要老师讲到满清时或是同学们谈论到满清时,她们都赶紧离开,以避免尴尬。
景爱在《北京完颜氏遗族考》和《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等文章中认为,至今留在北京居住的一支金国皇族后裔,也就是三姐妹这一支。他们的始祖完颜守祥,与金哀宗完颜守绪为兄弟,据说出自金世宗庶子。
女真后裔分布广泛
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女真族后人,其中安徽肥东和山西一些地方也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女真后裔。
据史书记载,金国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国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为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另一部分是金国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国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一概以汉人称之。
金国以来,因战而迁的女真后裔以家族形式聚居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不在少数,目前,人数较多的有安徽的肥东、福建的泉州、台湾的彰化、甘肃的泾川以及山西的安邑。
据了解,在安徽肥东县的女真后裔目前约有2000余人。据《完颜氏家谱》记载,金国亡国后,有一支完颜氏的女真人流落到云内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为避免蒙古人的民族歧视,他们改完颜氏为完氏。元末,这支女真人的首领完颜佩投身朱元璋麾下,位至将军,洪武初年,奉命屯田庐州,从此便定居于肥东。
本报记者张金辉谭立顺
金兀术与岳飞
谭立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虽然海沟河无法与长江相比,但是在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奠定时代格局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金兀术。随着传统评书《岳飞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播,岳飞和金兀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岳飞及与其有关的人、故事、文学作品、戏曲曲目都极具影响力,比如有些人想到岳飞就热血沸腾,而有的却掩耳不闻。如今的女真人后裔,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河南鹿邑完老家村金兀术后裔都信奉着一个祖宗传下来的遗训: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飞的后人已经成了不可能和好的仇人。
说英雄,贬坏蛋,中国历史上的哲学从来都缺少辩证法,所以岳飞就成了民族英雄,金兀术成了侵略的洋鬼子。但是,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从金源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做出了极为出色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金宋对峙,出现了两个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战派人物,这就是金兀术和岳飞,然而这两个人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金宋对峙,不论是谁成就功名,都会生灵涂炭,于是站在两个主战派的对立面,秦桧、挞懒也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于是乎,金宋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战战和和、和和战战。在挞懒的主张下,金兀术经营多年的陕西、河南归还给了宋,于是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取二帝。当金兀术除掉主和的挞懒后,再次伐宋,夺回陕西、河南,当力有不殆的时候,金宋签下和约划淮而治,而此时的南宋主和派也大占上风,除掉了岳飞,保住了江南一隅的百年和平。
两个主战派,两种结果。令人叹惜,将遇良才,谁更胜一筹?历史没有给这个机会。但是,主战的金兀术却意识到了和的必要性,于是有了金宋南北对峙的格局,而岳飞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还固执地以为很快就会直捣黄龙,完全不考虑偏安的朝廷根基尚未稳,急需休养生息。
从这一点来说,金兀术看清大局,是要胜岳飞一筹的。更高的是,金兀术在临死前拟定了对南宋的5条策略,第一条就是“如宋兵果举(进攻),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如果胜不了南宋,就采取以北宋亡国之君钦宗赵桓(兄)“安坐汴京”,扼制南宋享国之君赵构(弟)的办法,并断言:“其礼无有弟与兄争”。
34现在基本上都讲汉语,推广普通话嘛!呵呵
完颜这个姓好象演变成后来的王姓了~
不过还是有的!某校长的名字是完颜祥卿,挺有名的……
完颜氏在女真语中是"王"的意思,即帝王之王据宋朝宇文懋昭撰写的<<大金国志>>记载说,阿骨打在称帝建国的时候,采纳了渤海士人杨朴的建议"以王为姓,以曼为名,国号大金"完颜的拼读之音,与汉字"王"字读音相近,因此"完颜"极有可能是女真语对"王"的译音
金代以来,因战争而动、而迁的金宗室后裔完颜女真人以家族群聚式定居并成当地望族的地区有:安徽肥东、福建泉州、台湾彰化、甘肃泾川。从金代起,未东归的女真人多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之别。目前,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而金朝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得到后金(清)的认可,纳入镶黄旗满洲今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
历史名人:完颜家族有名望者,百年来层出不穷,有完颜阿骨打完颜伟完颜麟庆等等
复姓走向衰落与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大融合有重大关系,还与大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有关。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如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一次多民族大融合,都促使了中华姓氏文化大融合,在各民族融合过程中,造成多音节的复姓氏向单音节姓氏转变,这样中华古代复姓氏逐渐自然衰减消亡了。比如:历史上突厥族人的著名复姓哥舒、朱邪和女真族人的著名复姓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等都消亡了。在中国第三次多民族大融合时期即辽、宋、夏、金、元时期,女真族人最著名的复姓完颜逐渐转变为5个单姓:王、完、颜、陈、阮。完颜在女真族古语中后来逐渐演化为“王”的意思。现在,全国完颜女真后裔有10000多人,仅河南省鹿邑县就有5000多人,分布在鹿邑县城东南的涡北镇完楼村,村头是他们祖先完颜必重的墓地。除完楼村外,在马铺、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个乡镇的十个自然村也聚居着完颜氏村民。河南省内完颜家族的人除了鹿邑县外,在汝州和禹州还有500多人。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多人。从元朝到1987年这段时间里,鹿邑县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单姓“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人民政府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求,将单姓“完”改为“完颜”,从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他们也向鹿邑县政府提出申请。1987年,鹿邑县“金兀术后人”的单姓“完”统一改为复姓“完颜”,民族类属也从汉族变回为满族。满族姓氏“巴颜”的意思是“富”,于是复姓“巴颜”转化为一个字的汉姓“富”;满族姓氏“毕
拉”的意思为“河”,于是复姓“毕拉”转化为与“河”谐音的“何”姓;满族姓氏“阿克占”的意思是“雷”,于是姓“阿克占”的后人改为一个字的汉姓“雷”;满族复姓“佟佳”改为一个字的谐音汉姓“董”;满族复姓“卜尔察”转化为一个字的汉姓“卜”;满族复姓“瓜尔佳”转化为一个字的音译汉姓“关”。在第二次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即“南北朝”时代,先后有匈奴、鲜卑、羌、羯(jié)、氐等多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过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这些被统称为“胡人”的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创造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进步的稳定局面,他们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使他们的多音节姓氏与中原汉族姓氏趋于一致,即推进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变。比如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经过近百年,至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年间,在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冲击下,为了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采取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促进各民族融合。除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洛阳外,改革措施之一是在朝廷政事上说汉语,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并云:“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孝文帝还大力提倡著汉服、说汉语,禁胡服,断胡语。在语言、衣冠汉化的同时,孝文帝下诏定姓族,提倡鲜卑复姓改为音或义相近的单音节的汉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鲜卑复姓改汉族单姓。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改托跋氏为元氏,孝文帝自己带头把本族复姓拓跋改为元姓,以继华夏正统自居。其他复姓如普乃改为周姓,丘敦改为丘姓,丘穆陵改为穆姓、步六孤改为陆姓、贺赖改为贺姓、独孤改为刘姓,达奚改为奚姓,等等。“拓跋”二字,据《魏书·序纪》所载,拓跋氏自云为黄帝之后裔,而“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实际上,定姓族就是保证鲜卑贵族的政治地位,逐渐与汉族世家合流,使胡、汉统治者在门第制度下,进一步消除隔阂,加强联合,并结成姻戚。元朝时,契丹族复姓耶律主要改为刘、王、李、黄、萧、郑、蒋、杨等汉姓。
甘肃有一完颜村,住着5000多金兀术后人,为何至今避谈岳飞?
本文2023-09-30 09:06: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