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4收藏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第1张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

施耐庵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

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但它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水浒传》在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又成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情节发展而来的。

另外,《水浒传》还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外很多国家流传开来,如18世纪流传到日本、朝鲜,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19世纪,《水浒传》又流传到了欧美各国,出现了德语、法语、英语等译本。

-《水浒传》

-施耐庵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人,引起许多观众的疑惑:《水浒传》的作者不明明是施耐庵一个人吗,怎么变成了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说来话长。

在清代和在民国年间,《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是贯华堂刊本,即金圣叹评本(七十回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浒传》最流行的版本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题署的作者仍然是施耐庵。同时,在许多文学史著作的论述中,也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因此,长期以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施耐庵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撇开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例如,《水浒传》藜光堂刊本题“姚宗镇国藩父编”)不算,明、清两代,在《水浒传》版本上,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主要的说法有如下三种:(一)罗贯中撰 见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许自昌《樗斋漫录》、阮葵生《茶余客话》等书的记载,以及钱曾《也是国书目》的著录。

(二)施耐庵、罗贯中合撰 见于高儒《百川书志》的著录,《水浒传》“嘉靖本”(北京图书馆藏八回残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的题署,以及容与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园刊本大涤余人序的叙述。

(三)施耐庵撰 见于《水浒传》雄飞馆刊本、贯华堂刊本为题号,以及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徐树丕《识小录》、周晖《金陵琐事》、钱希言《戏瑕》、刘仕义《玩易轩新知录》、曹玉珂《过梁山记》、王士祯《居易录》、金埴《巾箱说》、梁玉绳《瞥记》、焦循《剧说》、李超琼《柜轩笔记》等书的记载。

哪一种说法最可靠或比较可靠呢?

先从文人的记载看。

第一种说法,首见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而郎瑛乃明代嘉靖时人。第二种说法,首见于高儒的《百川书志》。高儒的生卒年不详,但《百川书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自序,可知他的和郎瑛同时,也是嘉靖时人。第三种说法,首见于胡应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笔丛》。而胡应麟乃万历时人。因此,从它们分别出现的时间上比较而言,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无疑要早于第三种说法。

再从《水浒传》版本的题署看。

第一种说法不见于现存的任何版本的题署,以第二种说法为题署的版本大多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第三种说法的两种版本则出现于明末的崇祯年间;因此,从时间上说,也同样是第三种说法要晚于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第三种说法最不可靠呢? 这倒不一定。

以第一种说法而论,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我们知道,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说它们出于同一作者的笔下,实在很难获得人们的首肯。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虽然有出现早和出现晚的差别,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点:以施耐庵为作者或作者之一,它们实际上是相互支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们都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种说法,以施耐庵、罗贯中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于,它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二人之中,谁为主,谁为次?依照常理来判断,不可能恰好是50%对50%,没有那么的凑巧。

在清代,也有人(例如,《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的作者徐渭仁)坐实了施、罗二人的分工,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要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唯一的途径便是考察明代有关《水浒传》作者的题署 高儒《百川书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无涯刊本:“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所谓“的本”,是宋、元、明时代的常用语。即“真本”。“集撰”含有“撰写”之意。这表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所谓“纂修”,可解释为“‘编辑”,和“编次”是同样的意思。这等于说,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者、加工者。

因此,第一,施耐庵的著作权应该得到毫不含糊的确认;第二,罗贯中参预了创作的过程,他是施耐庵的合作者,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从广义上说,《水浒传》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

总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标明原作者为施、罗二人,是有根据的,并没有什么错处可以指摘。

2018年“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一)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塘庵主、北湖跛叟。仪征人,居扬州。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画,精鉴别。乾隆十五年(178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曾督学山东、浙江。嘉庆、道光时两充会试副总裁;历任礼、兵、户、工诸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总督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十五年(1835),拜体仁阁大学士。十八年,以老病致仕还乡,居扬州选楼巷(今毓贤街)家宅。二十六年重宴鹿鸣,晋太傅。为官有政声。二十九年卒,谥“文达”。

阮元学识渊博,经史、天文、历算、舆地、金石、诗词、校勘、训诂无不涉及。居官数十年,特重文事。广引学者,罗致文士,将掖后进,在广州、杭州分别创立学海堂、诂经精舍,搜逸辑遗,研经治史,倡导文学,振兴朴学。尤以编校刊刻古今学术、诗文著作为己任,毕生致力,至老不懈。其主持校刊之书不胜枚举,主要有:编纂汇刻《经籍纂诂》106卷,《十三经注疏》116卷,《皇清经解》1408卷,以及《淮海英灵集》、《广陵诗事》、《江苏诗征》、《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刊刻自著书《经室全集》58卷:为诸家学者刊刻著述数十种,均为当代学术精粹。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二) 《阮氏宗谱拾遗》“阮”,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30位。据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阮姓人口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005%,排名第189位,以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阮姓约占中国大陆阮姓人口的57%。

扬州阮氏自明神宗时期从淮安迁入,至今已近五百年,子孙繁衍十八代。然而一百多年前,阮元编修的《扬州阮氏族谱》却下落不明。昨天上午,阮元后人阮衍喜讲述了族人数十年来寻找家谱的历程,以及扬州阮氏一族的前世今生。

以国为姓

阮氏明代迁至扬州

阮衍喜告诉记者,阮姓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阮国,后来阮国后人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据我父亲的父亲用数年时间寻访宗亲,整理成册的《阮氏宗谱拾遗》中记载,阮氏系出陈留,南宋时迁至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明初居于淮安府。明神宗时,我们这一支脉的始迁祖阮岩由淮安山阳迁至扬州,安家立业,为扬州阮氏始祖。”阮衍喜介绍。

阮衍喜说,明万历年间,扬州阮氏三世祖阮文广任榆林卫正兵千户,居扬州西门;四世祖阮秉谦早卒,后正值清兵入关紧逼扬州,他的夫人为躲避战乱,带着四个孩子出北门四十里,躲于北湖九龙岗(也就是现在的公道桥)。

“我们的九世祖就是扬州人都熟知的阮元,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寻访数年

从日本带回复印件

没有能保存《扬州阮氏宗谱》,作为扬州阮氏的后人,阮衍喜表示十分遗憾。

“我的父亲曾对我提起过,他儿时居住的老宅,与阮氏公道祠堂仅仅一墙之隔,祠堂大殿上悬挂有祖先阮元画像,及阮元亲笔题写的两副有关家族排行的楹联。他用了数年时间,四处访亲,多方查找,希望能寻找《扬州阮氏宗谱》的线索。”

“在我父亲的寻访中发现,很多族中的老人都亲眼见过《扬州阮氏宗谱》刻印本。与我同辈的第十六代孙阮衍云说,他曾见过谱上他的祖父名讳,他的祖父是阮氏十四代嫡传长孙。他家中曾存有一套完整的《扬州阮氏宗谱》,是当时扬州仅存的一部。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阮衍云将宗谱暂存于对门杂货店中,哪知店主全用作包货之纸一页页撕光,留下一大憾事。”

阮衍喜感慨地说:“寻找《扬州阮氏宗谱》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当时在一家古旧书店,父亲无意中看到《中国家谱目录》中记载:《扬州阮氏家谱》有清光绪八年(1882)增订本,仅有两册,分别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国内四百余家图书馆无一收藏。”

“随后父亲联系在南京的扬州阮氏十三世祖阮念三,其子利用宾馆经理身份,并宴请拜托一位熟识的旅日华人,回日本找到了《扬州阮氏家谱》,几经周折之后影印还乡。”

阮衍喜说,通过翻阅《扬州阮氏宗谱》发现,扬州阮氏一族的宗谱最早编修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随后阮元曾三次主持编修宗谱。

“1795年(乾隆六十年),阮元第一次主持修订并作序时才32岁,任山东学政,阮元的十二叔阮承鸿携旧谱到山东,两人共同商定,在旧谱基础之上增加12表,以"文秉枢衡、武承嗣荫"八字为排行。同时阮元对应六世祖"前人创之,后人因之"的期望,表示"元是以敬续此志,手为编录,后之子孙,昌大厥宗,引之勿替,益有望焉。"“1823年(道光三年),时阮元年已60,任两广总督第六年又兼署广东巡抚。由于"祖祠庇荫"、"族人安吉",族中又"丁男增多"了,所以阮元第二次编修了《扬州阮氏族谱》并作序。他在序中感慨"伊古以来,读书之家未有不以敬祖聚族为首务者"。

以敬祖聚族为首务

阮元三次主持修家谱

阮衍喜说,据《扬州阮氏宗谱》记载,阮元第三次修订家谱时,告老还乡已经八年,已是83岁耄耋老人。“当时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这一年是阮元科举得中的周甲子,阮元重赴鹿鸣盛宴,又晋加为太傅,享全俸,这些恩宠他都在第三次修订的序中提到,并将道光帝给他的本年全俸拿出来,作为重修刊印之资。”

以廉教子俭以养德

阮元诗句训喻平等开明

阮衍喜告诉记者,在《扬州阮氏宗谱》中,阮元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家训家规,但是他的诗句包含对子孙后代的希望。

“比如"家计百年自清白,国恩五世受栽培。后人有庆先人德,文武科名岂易哉!"这首诗,表达了阮元励儿读书,家规寄情;以廉教子,俭以养德;与子论学,精心育才的个性特色,其共性与陆游的诗训教化特色极其相近,既有朴实无华的哲理语言;又有平等开明的训喻方式;还有亲情爱心的濡染浸润,虽少尤精,功效不逊。这种诗书传家、俭廉治家、实学兴家的阮元家风,是阮元文化的一笔特有遗产,更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和发扬光大。”

阮衍喜说,近期,扬州阮氏后人小范围召开了一次碰头会,商议近期将再次编修《扬州阮氏宗谱》。阮衍喜表示,欲知兴衰者读国史,欲明本源者观家谱。而家谱之用,不惟可知家族兴衰之由,更可坚同宗手足之义。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三) 官做得最大最好的古代扬州人

扬州毓贤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阮元家庙。因为阮元曾经做过太傅,所以这条街又叫太傅街。在古代,官做得最大最好而且又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就是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仪征人。历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巡抚,两广、云贵总督,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清史稿》称其“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因为阮元政声卓著,在平定海盗、捉拿逆匪、治水禁烟、创建学堂诸方面均非他人所及,故被誉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这位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引导了扬州学派的治学精神和方向。他在经史、天文、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著述丰富,腹笥宽广。《清儒学案》总结他的治学旨要是:“论学宗旨在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辞章,巨细无所不包,尤以发明大义为主。”“实事求是、无所不包”八个字,是对阮元的高度概括。

一手施政,一手兴文

阮元一生在仕途上跋涉了将近五十年。无论在朝中,还是在地方,他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在浙江时,全力剿灭海盗,消除朝野大患。他在江西时,严格保甲制度,破获谋反大案。他在两广时,加强炮台设置,遏制鸦片走私。他在云贵时,整治盐务课税,安抚化外边民。他努力治理地方安全,同时对文化教育也尤为关心。

阮元之所以成为通儒、通才、通人,除了先天的超常秉赋,得益于他后天的旁搜博讨。他不但搜集金石碑刻,留心名物考订,对天文算学尤为关注。一部《畴人传》可谓烁古耀今,永远闪耀着倡导科学精神的民族先知的光芒。阮元之所以主持编撰历代天算家传记《畴人传》,是因为他爱好科学。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考据主要是科技考古。《经室集》中的《匕图考》《铜和考》《栋梁考》《钟枚说》《古戟图考》《古剑镡腊图考》《考工记车制图解》等篇,都是阮元科技考古方面的代表作。阮元一生关注科技,他在南方时,对三江和浙江等水道变迁、名称变化作了详细考证,精心绘制了十幅示意图,并撰成《浙江图考》。他在北方时,考察古代黄河的动力,撰有《黄河海口日远、运口日高图说》,详细阐述河道延伸与黄河河床抬高之间的关系。阮元是清代数学研究的推动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古代数学经典,如《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四元玉鉴》《算学启蒙》《割圆密率捷法》等。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阮元治学讲求会通,涉猎广泛,尤重实学,还读西方数学、天文之书。他在《畴人传序》中说:“早岁研经,略涉算事,中西异同,今古沿改,三统四分之术,小轮椭圆之法,尝旁稽载籍,博问通人。”充分表明了阮元开明的思想和态度。为科学家立传,中国本有传统。古代所谓科学技术人才,主要是指“星历医卜方术异能之士”(《元史方技传》),囊括了天文、历算、医学、占候、测验、遁甲、风角、修炼、吐纳、导引等方术之士。古人将推算历法称为“推步”,意为日月在天上运转,好似人类走路,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阮元的《畴人传》收录从上古时至清中叶的天文、历法、算学家三百多人的传记,包括外国科学家四十余人。全书记其生平,述其贡献,涉及天文、历法、算学、仪器等方面,而星占学则不收。书中的文字,都录自有关典籍,并有所评论。

《畴人传》由阮元主编,由李锐和周治平协助完成,并经钱大昕等协助订正,共四十六卷。全书收集历代数学家和天文家的学术生平资料,把西方科学家作为附录。编者对许多科学家的评价相当精辟,也有些评价反映了阮元的保守观点。学者总结《畴人传》的特点是:介绍传主时,重专业而轻生平;选择人物时,重当代而略古代;叙述过程时,或详细或简略;确定范围时,有中国有外国;须作取舍时,留实学而去巫术;征引资料时,注出处而便查阅;评论传主时,求公允而不避讳。尤其是本书第一次为西方科学家立传,体现了编撰者的视野之开阔。

放眼中西,引领学风

《畴人传》作为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后人评为不朽之盛业。同时,《畴人传》与扬州人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清代中叶,扬州会通数学的人才辈出。像焦循、阮元、李、焦廷琥、黄承吉等人都精于中西数学。他们的数学研究领域,跨越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微积分等方面。他们的著作除了《畴人传》外,还有焦循的《加减乘除释》等。《畴人传》中记载的扬州人虽然不多,但都有独到之处。如扬州府泰州人陈厚耀,康熙进士,因其精通天文算法,被引见于康熙帝。康熙试他算法,让他画三角形,求其中线,以及弧背尺寸。陈厚耀写好算式后递上,康熙看了很满意,授与他编修。又如扬州府高邮人李,乾隆进士,幼年读书颖异,有神童之目。既长,博洽通敏,喜欢历算,代表了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再如扬州府甘泉人罗士琳,少年时跟舅父秦恩复在扬州读书,对于西方算法十分精熟。著有《三角和较算例》《弧矢算术补》等数学著作。

《畴人传》是阮元对中国科学史的杰出贡献。《畴人传》问世之后,一时洛阳纸贵,所以版本和续作很多。

扬州学派,蔚然成军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乾嘉学派中还有个扬州学派,扬州学派中还有阮元、汪中、焦循和王念孙、刘文淇、李审言这样的名字。然而他们确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高标格。

阮元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文运与官运两者都亨通的人。他出身于武功世家,独以文名闻世。据说,因为他小时候身体单薄,不能胜任驰射,他的父亲才让他改习经业的。而一旦弃武从文,却成就了一代大儒。他的学问从文字源流、名物考证、刊布文献,一直做到科学史研究。他的官职也从学政、侍郎、巡抚、总督,一直做到大学士和太傅。晚清时,名士龚自珍得以见到暮年归养扬州的阮元,崇拜不已,竭力称赞阮元的文章之美可比韩愈、李白,济世之才可比房玄龄、杜如晦。细细想来,实在也并非溢美之词。因为阮元的领军作用,扬州学派蔚然成军。

钟情故土,保护文化

阮元对于乡邦文物的珍爱,使人感慨尤深。将近两百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官员兼学者,带领着一批力夫前往扬州东关街,去完成一件重要的文化使命。他们将一块宋代残石从东关街二郎庙菜园里小心翼翼地搬出来,抬到附近安家巷的准提庵,安置在庵东侧的长廊里。看到古人遗留下的残石得到了妥善保管,在场的僧众一片欢腾,那位官员与学者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位官员与学者就是阮元。这一天,应该说在准提庵的历史上写下了沟通中华古今文化血脉的华彩一页。

算起来,这一年是大清王朝嘉庆丙寅年(1806)。四十三岁的浙江巡抚阮元正踌躇满志,在刚刚刻成了卷帙浩繁的《十三经校勘记》后,又与扬州太守伊秉绶商议编撰《扬州图经》《扬州文粹》等事宜。对家乡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阮元,这一年中几乎踏遍了扬城内外。只要他留心,似乎在扬州这座古城里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在城外的甘泉山,他发现了西汉厉王宫殿的础石;在城里的二郎庙,他又发现了这块宋代的三公石残碑。阮元是在前去准提庵访问,路经东关街北的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宋代残石的。他走进菜园,先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蔬菜,然后蓦然发现菜地中间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于是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熙十□三公石□”数字。“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于是,一块从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阮元眼中却成了至宝。

一年之后,阮元写了一篇《二郎庙蔬圃获石记》,记载了这一有意义的发现经过。阮元移石的准提庵,就是今天的准提寺,又称准提禅院、大准提寺,系扬州历史上的二十四丛林之一。

中国士子的最高标格

阮元出生在扬州西门的白瓦巷,但是这条小巷早已不知所在。如今的扬州古城毓贤街上的阮氏家庙,庄严而又朴素。家庙建于嘉庆年间,现在见到的有门厅、祠堂及隋文选楼等,但没有花园。阮元是个明白人。他生前曾经有人问他:“以你的身份,为什么不在扬州建一座园林呢”阮元笑道:“扬州人叫某园,都以主人的姓氏冠于园上,如张园、李园之类。我如建园,人必称‘阮园’,岂非整天叫唤我的名字吗”所以,他生前没有大兴土木,像盐商那样修建花园。他过生日怕人家来祝寿,宁可出去"躲寿",独自在竹林中做一天隐士。这都体现了他高洁的品格。他的陵墓也不算豪华。阮元的墓在扬州北郊槐泗乡永胜村,原来有些祠堂、牌坊等建筑,后来遭到毁坏。现在冢前只有一些零落的石龟、石马,还有一座石刻墓表,记载阮元生平及家族简况。夕阳之下,徘徊于此,不禁俗虑皆空。

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安东篱在所著的《说扬州:1550-1850的一座中国城市》中也多次提到阮元。她写道:“著名的士大夫阮元在社会和文学关系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乾嘉学派的身影已经远去,然而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高标格:沉静,严谨,渊博,通达。

令人高兴的是,作为一代完人的阮元,他后裔兴旺,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各有所成。德行的回报可能有各种方式,阮元属于欧阳修那种“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最好的一种方式。

焦姓起源于上古神农氏后裔,出自姜姓,以国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

                                                           焦裕禄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虽造成焦姓人口锐减,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无序的播迁,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还有战火不焚烧的净土。

宋靖康之耻后,焦姓避居江东,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宋理宗时,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宋末元初,焦姓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明初,山西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

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响亮,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

如今,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焦姓

基本解释

海内,指的是大陆内的地区,对应的词汇是海外,海外指的则是大陆外的地区,不包括港澳台。

[within the four seas;throughout the country] 古人认为中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海内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大乱。——《资治通鉴》 国境之内,全国。古谓中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

《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焦循 正义:“古者内有九州,外有四海……此海内,即指四海之内。”

《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苏故海内大郡,机巧成俗,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李斯议曰:‘周封国数百,同姓为多,其后子孙,自相争杀无已。今陛下混一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禄俸,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革之原,岂非久安长治之术哉?’”

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家谱序》:“八世节寰(袁可立)伯以异才成进士,历官大司马,功业烂照,著书青史。海内共仰,为景星卿云。”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

  作者:施耐庵(或包括罗贯中)

  水浒传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编辑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1]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内容简介编辑

  明刻本《水浒传》插图 (16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按120回本计,前70回讲述各个好汉上梁山,后50回主要为宋江全伙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其他现存版本中,起源较早的百回本内无征田虎、王庆部分,简本(文简事繁本)系统中的征田虎王庆部分与《水浒全传》不同(一般认为“全传”本是根据简本改编),金圣叹评本(70回本)无大聚义后情节。

  书中共出现数百之多的人物,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之一。按照现存版120回的《水浒全传》计,全书情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

  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

  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招降一些好汉上梁山;

  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

  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

  六、受命征讨对宋朝构成威胁的辽国;

  七、征讨田虎、王庆;

  八、征讨江南的方腊并死伤2\3以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主要角色编辑

  座次

  星宿

  诨名

  姓名

  1

  

  天魁星

  

  呼保义

  

  宋江

  

  2

  

  天罡星

  

  玉麒麟

  

  卢俊义

  

  3

  

  天机星

  

  智多星

  

  吴用

  

  4

  

  天闲星

  

  入云龙

  

  公孙胜

  

  5

  

  天勇星

  

  大刀

  

  关胜

  

  6

  

  天雄星

  

  豹子头

  

  林冲

  

  7

  

  天猛星

  

  霹雳火

  

  秦明

  

  8

  

  天威星

  

  双鞭

  

  呼延灼

  

  9

  

  天英星

  

  小李广

  

  花荣

  

  10

  

  天贵星

  

  小旋风

  

  柴进

  

  11

  

  天富星

  

  扑天雕

  

  李应

  

  12

  

  天满星

  

  美髯公

  

  朱仝

  

  13

  

  天孤星

  

  花和尚

  

  鲁智深

  

  14

  

  天伤星

  

  行者

  

  武松

  

  15

  

  天立星

  

  双枪将

  

  董平

  

  16

  

  天捷星

  

  没羽箭

  

  张清

  

  17

  

  天暗星

  

  青面兽

  

  杨志

  

  18

  

  天祐星

  

  金枪手

  

  徐宁

  

  19

  

  天空星

  

  急先锋

  

  索超

  

  20

  

  天速星

  

  神行太保

  

  戴宗

  

  21

  

  天异星

  

  赤发鬼

  

  刘唐

  

  22

  

  天杀星

  

  黒旋风

  

  李逵

  

  23

  

  天微星

  

  九纹龙

  

  史进

  

  24

  

  天究星

  

  没遮拦

  

  穆弘

  

  25

  

  天退星

  

  插翅虎

  

  雷横

  

  26

  

  天寿星

  

  混江龙

  

  李俊

  

  27

  

  天剑星

  

  立地太岁

  

  阮小二

  

  28

  

  天平星

  

  船火儿

  

  张横

  

  29

  

  天罪星

  

  短命二郎

  

  阮小五

  

  30

  

  天损星

  

  浪里白条

  

  张顺

  

  31

  

  天败星

  

  活阎罗

  

  阮小七

  

  32

  

  天牢星

  

  病关索

  

  杨雄

  

  33

  

  天慧星

  

  拚命三郎

  

  石秀

  

  34

  

  天暴星

  

  两头蛇

  

  解珍

  

  35

  

  天哭星

  

  双尾蝎

  

  解宝

  

  36

  

  天巧星

  

  浪子

  

  燕青

  

  座次

  星宿

  绰号

  姓名

  37

  

  地魁星

  

  神机军师

  

  朱武

  

  38

  

  地煞星

  

  镇三山

  

  黄信

  

  39

  

  地勇星

  

  病尉迟

  

  孙立

  

  40

  

  地杰星

  

  丑郡马

  

  宣赞

  

  41

  

  地雄星

  

  井木犴

  

  郝思文

  

  42

  

  地威星

  

  百胜将

  

  韩滔

  

  43

  

  地英星

  

  天目将

  

  彭玘

  

  44

  

  地奇星

  

  圣水将

  

  单廷珪

  

  45

  

  地猛星

  

  神火将

  

  魏定国

  

  46

  

  地文星

  

  圣手书生

  

  萧让

  

  47

  

  地正星

  

  铁面孔目

  

  裴宣

  

  48

  

  地辟星

  

  摩云金翅

  

  欧鹏

  

  49

  

  地阖星

  

  火眼狻猊

  

  邓飞

  

  50

  

  地强星

  

  锦毛虎

  

  燕顺

  

  51

  

  地暗星

  

  锦豹子

  

  杨林

  

  52

  

  地轴星

  

  轰天雷

  

  凌振

  

  53

  

  地会星

  

  神算子

  

  蒋敬

  

  54

  

  地佐星

  

  小温侯

  

  吕方

  

  55

  

  地佑星

  

  赛仁贵

  

  郭盛

  

  56

  

  地灵星

  

  神医

  

  安道全

  

  57

  

  地兽星

  

  紫髯伯

  

  皇甫端

  

  58

  

  地微星

  

  矮脚虎

  

  王英

  

  59

  

  地慧星

  

  一丈青

  

  扈三娘

  

  60

  

  地暴星

  

  丧门神

  

  鲍旭

  

  61

  

  地然星

  

  混世魔王

  

  樊瑞

  

  62

  

  地猖星

  

  毛头星

  

  孔明

  

  63

  

  地狂星

  

  独火星

  

  孔亮

  

  64

  

  地飞星

  

  八臂哪吒

  

  项充

  

  65

  

  地走星

  

  飞天大圣

  

  李衮

  

  66

  

  地巧星

  

  玉臂匠

  

  金大坚

  

  67

  

  地明星

  

  铁笛仙

  

  马麟

  

  68

  

  地进星

  

  出洞蛟

  

  童威

  

  69

  

  地退星

  

  翻江蜃

  

  童猛

  

  70

  

  地満星

  

  玉幡竿

  

  孟康

  

  71

  

  地遂星

  

  通臂猿

  

  侯健

  

  72

  

  地周星

  

  跳涧虎

  

  陈达

  

  73

  

  地隐星

  

  白花蛇

  

  杨春

  

  74

  

  地异星

  

  白面郎君

  

  郑天寿

  

  75

  

  地理星

  

  九尾龟

  

  陶宗旺

  

  76

  

  地俊星

  

  铁扇子

  

  宋清

  

  77

  

  地乐星

  

  铁叫子

  

  乐和

  

  78

  

  地捷星

  

  花项虎

  

  龚旺

  

  79

  

  地速星

  

  中箭虎

  

  丁得孙

  

  80

  

  地镇星

  

  小遮拦

  

  穆春

  

  81

  

  地羁星

  

  操刀鬼

  

  曹正

  

  82

  

  地魔星

  

  云里金刚

  

  宋万

  

  83

  

  地妖星

  

  摸著天

  

  杜迁

  

  84

  

  地幽星

  

  病大虫

  

  薛永

  

  85

  

  地伏星

  

  金眼彪

  

  施恩

  

  86

  

  地僻星

  

  打虎将

  

  李忠

  

  87

  

  地空星

  

  小霸王

  

  周通

  

  88

  

  地孤星

  

  金钱豹子

  

  汤隆

  

  89

  

  地全星

  

  鬼睑儿

  

  杜兴

  

  90

  

  地短星

  

  出林龙

  

  邹渊

  

  91

  

  地角星

  

  独角龙

  

  邹润

  

  92

  

  地囚星

  

  旱地忽律

  

  朱贵

  

  93

  

  地藏星

  

  笑面虎

  

  朱富

  

  94

  

  地平星

  

  铁臂膊

  

  蔡福

  

  95

  

  地损星

  

  一枝花

  

  蔡庆

  

  96

  

  地奴星

  

  催命判官

  

  李立

  

  97

  

  地察星

  

  青眼虎

  

  李云

  

  98

  

  地恶星

  

  没面目

  

  焦挺

  

  99

  

  地丑星

  

  石将军

  

  石勇

  

  100

  

  地数星

  

  小尉迟

  

  孙新

  

  101

  

  地阴星

  

  母大虫

  

  顾大嫂

  

  102

  

  地刑星

  

  菜园子

  

  张青

  

  103

  

  地壮星

  

  母夜叉

  

  孙二娘

  

  104

  

  地劣星

  

  活闪婆

  

  王定六

  

  105

  

  地健星

  

  险道神

  

  郁保四

  

  106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