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家姓中‘唐’姓的一点介绍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又江苏一支字行为:“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名人精粹
唐昧: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大将。唐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辞赋家。唐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建吴国。唐慎微: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代医药学家,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唐甄: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唐廷枢:清末广东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被封航王,总管水营事务。唐绍仪: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唐继尧:云南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唐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参考资料:
唐力天 唐凯毅 唐哲平 唐祖来 唐玉凌 唐文霖 唐子溪 唐智源 唐悠意 唐瑞皓 唐皓龙 唐梓乐 唐洪翔 唐政屿 唐绍睿 唐曙汝 唐海严 唐祥喻 唐贵铎 唐一文 唐泽强 唐锦栋 唐伟迪 唐宇龙 唐君吉 唐如泽 唐碧淇 唐忆辉 唐圣长 唐向恒 唐星辉 唐振锐 唐瀚峰 唐泓含 唐友圣 唐佳渲 唐增帆 唐修钊 唐孝嘉 唐尚宇 唐联源 唐翔宇 唐芊博 唐泳刚 唐沛迦 唐岭辔 唐守倪 唐金富 唐雷君 唐得海 唐城森 唐永曦 唐泓生 唐睿杰 唐智泽 唐志昊 唐翔彤 唐晨豪 唐熙涛 唐敏翰 唐亚杰 唐令祺 唐昊翔 唐子哲 唐禄艺 唐靖酆 唐奕郎 唐意成 唐勤军 唐铭诚 唐鸿芮 唐浩达 唐添怡 唐芷悦 唐建幻 唐仁豪 唐依轩 唐远轩 唐书玉 唐岂文 唐骏博 唐之龙 唐权增 唐弘耘 唐茂轩 唐子楠 唐明皓 唐家沥 唐作忠 唐壹伯 唐依汐 唐祥林 唐骏文 唐龙阳 唐天轩 唐靖凯 唐泽一 唐俊斌 唐文斌 唐国瑗 唐德雨 唐一桐 唐雅原 唐胤帼 唐景刚 唐晓宇 唐奕青 唐祥铭 唐俊峰 唐逸城 唐圣鬓 唐金宏 唐钰霖 唐家军 唐书涵 唐星强 唐彦兴 唐嘉元 唐延含 唐公晖 唐隆臣 唐海强 唐芷涛 唐飞逗 唐致磊 唐张杰 唐演桦 唐冰朝 唐俊轩 唐可清 唐昭锋 唐子峰 唐洪波 唐嘉英 唐朝茔 唐德昊 唐泽语 唐德文 唐新钰 唐承宏 唐乔灏 唐坤恒 唐峻桀 唐成发 唐永泽 唐雨涛 唐继若 唐清杰 唐诗扬 唐子涵 唐金文 唐冰斌 唐皓亮 唐可铭 唐洲伟 唐海亮 唐宏集 唐松俊 唐志为 唐欣宝 唐博芗 唐绘萱 唐仲强 唐健瑞 唐新杰 唐伊超 唐宇东 唐瑞杰 唐晓苛 唐泓佳 唐鸿旭 唐俊珊 唐克芝 唐昕龙 唐旭昂 唐汉烜 唐博幻 唐张辰 唐玉煜 唐曜轩 唐利群 唐柯玉 唐迅斌 唐耀平 唐宏寅 唐世喻 唐子楠 唐喜伦 唐元平 唐旺令 唐岩滢 唐国信 唐泽铖 唐景超 唐仕楼 唐宝强 唐胜林 唐应平 唐柏琪 唐臻利
女孩
唐媛灿 唐碧阳 唐卯瑞 唐宸雅 唐嘉蕙 唐梦霞 唐文骉 唐子航 唐智央 唐颖坤 唐存英 唐泽炜 唐景仪 唐韵洋 唐君婷 唐惠皓 唐淋君 唐云月 唐广春 唐誉玲 唐婷莉 唐同然 唐渝杨 唐炅敏 唐瑶申 唐雅荻 唐侠钰 唐佑雁 唐晓悦 唐筱贞 唐丽君 唐宇欣 唐鸿霞 唐梓德 唐东辉 唐小薇 唐英暄 唐琉铭 唐月懿 唐建纯 唐涵蕾 唐伊霞 唐曼桐 唐雪彤 唐琪淇 唐白宁 唐杰翎 唐灵丽 唐金涵 唐佳逸 唐鹤王 唐钰咏 唐珂娟 唐奕彤 唐语晟 唐钺咏 唐梦宁 唐安航 唐丽岩 唐集涵 唐懿星 唐艳杰 唐思烽 唐艺文 唐红瑜 唐沛君 唐鑫梅 唐一廷 唐丽文 唐雅君 唐馨丹 唐茗琳 唐珍而 唐雨佳 唐小品 唐曼芬 唐建涵 唐予露 唐剑诺 唐秋聍 唐语函 唐小怡 唐巧娜 唐奇瑶 唐思卿 唐莲杉 唐翊炜 唐丹云 唐凌音 唐诗青 唐春涵 唐菁坤 唐珂平 唐莘玥 唐霖青 唐巧贤 唐萧泽 唐越津 唐可莲 唐良洁 唐爱文 唐雅隆 唐思杰 唐可妍 唐幸凡 唐沛嫒 唐宛鑫 唐语娟 唐晋旎 唐丽茜 唐忻芳 唐京涵 唐慧颖 唐天琪 唐梓兰 唐明灵 唐增琪 唐馨昊 唐赫旭 唐槟琳 唐的杰 唐丽欢 唐嘉婷 唐丽涵 唐翠婷 唐慈兰 唐梦花 唐素慧 唐梦慧 唐一淼 唐思轩 唐菲娟 唐凤营 唐培晶 唐舒萌 唐馨扬 唐子洁 唐雅琪 唐辰羽 唐海艳 唐沙冰 唐研林 唐婧一 唐思铂 唐志胜 唐婉芳 唐殿静 唐燕涵 唐圣华 唐绎炫 唐沅荪 唐沁鑫 唐茜轩 唐伊丹 唐佳文 唐淑霖 唐翠蕙 唐欣琪 唐英婷 唐绛芳 唐雨玲 唐笑英 唐菡琪 唐梓佳 唐燕泽 唐舒艳 唐瑜雪 唐贺婧 唐慧阳 唐瑜淇 唐天燕 唐与馨 唐三玲 唐惠忱 唐立梅 唐注贤 唐思希 唐诗鸿 唐述东 唐丽筱 唐艳格 唐娴媛 唐秀萱 唐睿欣 唐惠华 唐秀雨 唐护珂 唐怡滢 唐依茹 唐紫雯 唐芊捷 唐涵欣 唐姝英 唐宁欣 唐梓与 唐成梅 唐玉春 唐美煜 唐小文 唐懿文
姜姓图腾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氏起源]
姜姓始自炎帝。《元和姓纂》中就有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各地,有姓吕的,也有姓姜的。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8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嫡系的姜氏后裔,战国七雄之一。
姜方宗谱---寻根溯源,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居地姜为姓。(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因此,河南姜氏的血脉源头应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姜方宗谱,得姓始祖---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姜氏繁衍播迁]
(1)、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2)、“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左传-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3)、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西汉为充实关中人口,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4)东汉末、三国---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张友茂语)”。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汉中,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国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军团,远征大理国,姜族一部自广西北还中原故里---河南,融进当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间---此支系继续在豫繁衍生息,复成望族。清---其一脉,就是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其一脉,迁往海岸城市青岛等地,暂居齐鲁境内。
(7)、其族人居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改名为“青岛百合”,或“百合绿岛”。姜先人退出该岛,去海岸内定居。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地名全换成日文名称。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统治,而投身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牺牲。其祖父,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现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语)”。姜方族谱近况:父,姜红泼;母,海南人。生一女,曰姜方。姜方,乃历史名人后裔,武汉北京中文系毕业,当代散文作家。
[姜姓郡望堂号]: 姓名 wwwvgvcn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 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向,被封为诸侯,后来国灭,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
堂号:姜姓以“河洛”、“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姜姓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5、姜姓保存了其始祖优秀的基因,在河南大地上出现了“姜方现象”---姜方,才女北京生。
[姜氏属地]:
(1)、广汉郡,今四川梓潼县。
(2)、《百家姓》注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2)、当代,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东北、河南四大块姜姓聚集区。
[八、姜氏名望]
(1)、姜太公(又名姜子牙)----源头之鼻祖。
(2)、姜肱,东汉高士,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常同被而眠,世人用“姜被”喻兄弟友爱--承太公血脉、史书称其“家世名族”。
(8)、东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3)、姜维,原为三国时魏将,后归顺蜀国,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亮死后辅佐后主,统领其军---出现在中国西部,光大太公遗风。
(4)、姜夔,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满腹经纶,词作为世人所熟悉,广泛流传----渗透到文学领域。
(5)、姜才,是南宋著名的将领。姜立纲,明代书画家----在上层建筑中,依旧保存着姜姓基因。
(6)、姜宸英,是清代文学家,曾参与纂修《明史》,属于“江南三布衣”----姜姓已大为扩展。
(7)、姜方,河南人,网络校园文学作家----是当代姜姓之优秀人物
[姜姓历史文化名人]
(1)姜尚(姜子牙、太公):吕国(今河南南阳)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西周初年的北京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谋臣,他足智多谋,灭商居功至伟,以功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相传曾作兵书《六韬》。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2)姜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是位有名的大臣,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诈降,企图反魏复蜀,事败被杀。
(3)姜夔: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著名诗人、著名词人、音乐家。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一生未仕,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4)姜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南宋名将,以善战有名,后据扬州抵抗元兵,兵败被俘而壮烈牺牲。
(5)姜立纲:永嘉(今属浙江)人,明代书画家,曾写匾于日使,日使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6)姜彭: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7)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8)姜宜: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9)姜思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
(10)姜炳璋: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11)姜桂题: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宝宝起名 wwwvgvcn
(12)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13)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14)当代著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姜东。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北京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後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後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迁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辈,接“家”字辈下延:
书文仲永严 才丰志训贤
侯武德秀昌 丁书相信唐
英双乔如坦 祖士育卞恒
义全工画吉 海言东慧婵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唐姓由来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又江苏一支字行为:“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名人精粹
唐昧: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大将。唐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辞赋家。唐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建吴国。唐慎微: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代医药学家,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唐甄: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唐廷枢:清末广东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被封航王,总管水营事务。唐绍仪: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唐继尧:云南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唐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关于百家姓中‘唐’姓的一点介绍
本文2023-09-30 08:28: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