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北魏史,大秦帝国的翻版,同样的“奋六世之余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极简北魏史,大秦帝国的翻版,同样的“奋六世之余烈”,第1张

最近《大秦赋》热播,先不管后面会不会烂尾,单说已经播出的这几集,确实把秦人尚武、以及秦国各代君主锐意进取,力图东出统一天下的进去精神,表现的颇具震撼。其实,在大秦之后,同样有一个原本毫不起眼的部落,不断奋进,最终几乎把大秦奋斗的 历史 ,演绎了一出翻版。

和大秦发迹于西部,远离中原一样,我们要说的这个魏国,缘起于东北的嘎仙洞,从最初一个弱小的游牧部落,最终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北魏帝国。

北魏是鲜卑人的一支,皇族姓氏是拓跋。这也是近几年各种网络小说中一个比较火爆的姓氏。鲜卑族本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弱小的一个部落,所以,鲜卑族在刘家的汉朝以及曹家的魏国时期,并没有太多显著事迹,与中原王朝之间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纠纷。相反,汉魏以来对匈奴的持续打击,迫使匈奴人西迁,反而为鲜卑人的发展挪出了巨大的空间。

鲜卑人真正开始登上 历史 舞台,要从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开始。如同周王室的衰落引起各诸侯国之间的相关攻伐吞并一样,西晋八王之乱引起的自相残杀,也同样迅速把整个国家推入了坠落的深渊。

八王之乱后,残余的皇族及士大夫阶层,退入南方的,迅速建立了东晋政权,南方得以持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局面,而北方,在被抛弃后,则沦为了各个游牧民族争夺厮杀的战场。

经历了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冉闵的冉魏以及鲜卑人的前燕之后,氐人所建立的前秦迅速壮大,最终苻坚统一北方,此时的拓跋氏,也被苻坚击败收降,这个时候的拓跋珪,只有六岁。

早年的拓跋珪,就这样以一个亡国者的身份,在不同的部落间流浪,如同当年秦献公流亡魏国一样,只是, 历史 终究充满了未知的变数,随着苻坚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原本北方被灭亡的各个小国纷纷复国,这其中,就包括拓跋氏所建立的魏国前身:代国。

复国之后的代国,仍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当时的北方,群雄并立,从慕容垂、到姚苌,再到苻坚的子孙们,不同的割据势力相互攻伐,而此时拓跋氏所光复的代国,为了生存,选择依附于慕容垂,在这个大哥的保护之下,默默发展。

拓跋珪确实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在那个动荡纷乱的年代,跟对人很重要,慕容垂,显然就是一个靠谱的老大,这位被称作战神的一代英雄,虽然在王猛的金刀计下痛失长子,但是,个人的军事能力却异常强悍,很快在北方把燕国的版图扩展到最大。

只是,当小弟的势力壮大之后,与大哥之间便难免存在着冲突。拓跋珪,和慕容垂,也不例外。自觉翅膀硬了的拓跋珪,看着已经逐渐老迈的慕容垂,最终选择了与这位曾经的带头大哥决裂,而慕容垂自然难以忍受跟班小弟的背叛,于是,一场震铄古今的大战上演了。

慕容垂挣扎了很近,奈何年迈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自己终究没能跨上战马,燕国的精锐铁骑,近十万人的大军,被委托给了太子慕容宝,奈何,曾经人才济济的慕容家族,此刻却尽是不中用的公子,最终拓跋珪在参合陂击败燕国军队,除被杀者外,投降者四五万人,侥幸逃走的仅几千人。

此战之后,拓跋珪错误的听取了手下的建立,将燕国俘虏全部杀死并且用燕国士兵的尸体筑起了一座硕大的京观。

七十岁的慕容垂,面对着讨回来的太子,听闻着燕军战败的惨状,不由怒从心起,征战一生,还从未有此败绩,再一次的整军备战,准备一举消灭拓跋珪。

此时的拓跋珪,也在紧张的观望着局势发展,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打败慕容垂,毕竟,在那个时代,慕容垂,是如同战胜一般的存在。所以,当慕容垂强撑着病体,亲自统率的燕军出发之后,拓跋珪便迅速的带着自己的步众一躲再躲,根本不敢与慕容垂正面交锋。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北魏,将被碾碎在萌芽之中。当生命已经几乎要走到尽头的慕容垂,率领大军再次来到参合陂的时候,去年燕军的尸体仍在,现场的惨状,仍然可以看到,而此时的军中,很多人是去年这些阵亡将士的父子兄弟,难以抑制的悲愤迅速在全军中蔓延,慕容垂也不例外,最终伴随着口中喷涌而出的鲜血,一命呜呼,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也缓缓开启了。

慕容垂死后,整个北方,便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拓跋珪的崛起了。在拓跋珪的带领下,代国不断攻城略地,迅速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并且在柴壁之战中击败姚兴,北方,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拓跋氏的崛起了。

当一个人没有对手之后,往往容易自大,脾气也会变得暴躁、专横。拓跋珪也是如此,晚年的拓跋珪,喜欢服用古代毒药:五石散,进而导致神经愈发错乱,不少朝臣们丧命在拓跋珪的专横之下。

此时的代国,已经正式改称魏国。望着面前正在不断壮大的帝国版图,拓跋珪再一次飘飘然起来,并且随口就放话要处死不小心触怒了自己的贺夫人。贺夫人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便偷偷的派人送信给自己的儿子,皇次子拓跋绍,拓跋绍当晚便买通侍者和宦官,带人闯入宫中,杀死了拓跋珪,拓跋珪死时,仅三十九死。

一代雄主,却因为自己的暴虐,惨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宫廷惨剧。

拓跋珪死后,太子拓跋嗣迅速带兵清剿了拓跋绍的叛乱,而后登上皇位,成为了魏国的第二任君主,而拓跋嗣,也与秦国继秦献公之后继位的秦孝公,有着众多相似方面。秦国,经秦孝公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而魏国,也是在拓跋嗣改革官制、选用贤能治理之下,国力迅速壮大。

拓跋嗣另一个与秦孝公相似的方面,便是在军事上,拓跋嗣的一生,南征北战,可以说是相当能打,向北,征伐柔然,并且以北魏六镇,取代长城,作为帝国的北部边防机动部队。向南,与刘宋大战,这也是南北朝期间,第一次南北方的大战,并且最终战胜南方刘宋,拓展领土三百里。

最终,拓跋嗣积劳成疾,在三十二岁的壮年驾崩。拓跋嗣虽然在位只有十四年,但是,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帝王,就如同秦孝公为秦惠王所打下的基础一下,拓跋嗣,为自己的儿子拓跋焘,也打一下一统北方的坚实基础。

拿魏国和秦国做对比,拓跋焘可以说是做了秦惠王与秦昭襄王两位秦王所做的事。

拓跋焘,小字佛狸,辛弃疾的那句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所说的便是拓跋焘。拓跋焘的一生,同样是征战的一生,向北,继续打击柔然,向西,攻灭胡夏、北凉、北燕,北方,正式得到统一,从此,纷乱已久的北方,终于逐渐归于宁静。

只是,拓跋焘同样改不掉骨子里的残暴,借口“暴扬国恶”,诛杀了于国有功,一直深受自己信任的崔浩全族,又再次亲自统兵十万向南,与刘义隆展开了 历史 上的第二次南北大战,关于此战,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四个词,总结的十分到位。幻想着一统天下的刘义隆,被拓跋焘吊打,第二次南北大战,再次以魏国胜利告终。

拓跋焘的晚年,脾气异常暴躁,经常杀人,并且经常杀人之后后悔。内侍宗爱,因为与太子有矛盾,设计坑害了太子,回头又担心被拓跋焘发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拓跋焘,纵横整个北方的拓跋焘,像自己的爷爷一样,稀里糊涂的在一场宫廷政变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拓跋焘死后,魏国朝堂一度陷入动乱,宗爱把持着朝政,擅杀宗室,最终,在拓跋濬的忍辱负重之下,诛杀宗爱,成功挽回政权,拓跋濬也成为继拓跋焘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魏国君主。

拓跋濬虽然仅在位十三年,但是,却如同《大秦赋》中秦始皇的爷爷一样,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在国家治理上比较注重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也为子孙的宏图大业留下了坚实的底子。

拓跋濬之后继位的拓跋弘,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皇帝。拓跋弘九岁登基为帝,但是因为年纪尚小,一直由冯太后摄政,等到十七岁的时候,眼见着太后还在摄政,丝毫没有放权给自己的打算,干脆一甩手不干了,先是要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众大臣拼死劝阻后,便干脆把皇位甩给了自己的儿子拓跋宏,而此时的拓跋宏,仅仅五岁。

或许,当时谁都想不到,这个五岁的孩子,将会成为中华文明,最应当感谢的人物。

拓跋弘在冯太后的压制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便一心向佛,礼佛的间隙,再治理下国家,顺便带兵抗击柔然的侵扰。只是,不得志的人生,终归难长久,拓跋弘在年仅二十三岁时,突然暴毙(一说是被冯太后毒死)。

国家,传到了拓跋宏的手上,虽然在名字上,这个孩子的发音和自己的父亲相同,但是,他的功业,将远超自己的父亲,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一位足可以与秦始皇媲美的帝王。

拓跋宏在位早期,由于年幼,国家大事,仍然由自己的祖母冯太后临朝摄政。面对着先王的壮年暴毙,冯太后也一心把对国家的深切期望寄托在了年幼的孙儿辈拓跋宏身上,因此,从小,便挑选名士,悉心教导拓跋宏传统儒家经典,也因此,北魏的皇家文化,从拓跋宏这里,逐渐开始从草原文化向传统汉文化转型。

太和十四年,摄政冯太后病逝,北魏的国家政权终于交接到了拓跋宏手上,也是从这一刻起,拓跋宏开始奋力全面推动北魏汉化。

强迫鲜卑族人改汉姓,并且从皇族开始带头,拓跋姓氏,改为元,同时,强迫北魏高层与汉族名家大族间的通婚,禁止再穿传统的鲜卑族服装,全面改穿汉服。

为了彻底断绝朝中顽固派的守旧念头,拓跋宏(此时已经改称元宏)开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迁都工程。在此之前,北魏的都城一直是平城(今山西大同),所以,平城也充满了鲜卑族的原始文化以及生活气息,在这样的地方,汉化自然是面临着巨大阻力的,直接表明要迁都,又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为此,元宏刷了个心眼。

这一天,元宏突然宣布,要效仿祖辈的尚武功业,决定调集全国大军南下,讨伐南方。众多的文臣武将对此自然不会有太大意见,只是,这次的讨伐,却略微有些奇怪,随同出征的,不仅包括重要文武官员,甚至是平城的官员,不论大小,几乎都在随同出征名单之内。

南下的一路,走走停停,年轻的皇帝似乎丝毫都不着急,原本在都城享受惯了荣华富贵的官员们哪里吃过这种苦头,自然渐渐的开始不愿再向南走,军心开始浮动。又过了一段时间,眼看着大军要到达洛阳了,行进速度却更慢了,碰巧天空又下起了大雨,一路泥泞,更加艰难万分。

官员们终于忍受不住了,有的人担心真的南征,以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很有可能会步苻坚的后尘,更多的人,则是实在受不了一路泥泞的痛苦,不愿再继续走下去了。

年轻的皇帝,眼看着面前黑压压跪的一众大臣,故作为难的说道“百万大军,浪费钱粮无数,说不南征就不南征了?那我们这一趟,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岂不是一无所获?”众臣们相互间观望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年轻的皇帝。

眼看着面前的大臣们已经自觉理亏,元宏便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既然大家都不愿继续南下,我们此行又不能一无所获,那就迁都吧,把国都迁都附近的洛阳来,这样,也算此行不虚”。

众位大臣,虽然对迁都并不情愿,但是,回头看了看南方泥泞的路面,只能咬咬牙,赞同了迁都事项,毕竟,换个地方舒服的活着,远比在他乡痛苦的死去要划算得多。

于是,北魏顺利迁都,洛阳,这座著名的古都,也因此得以开始再次焕发万丈光芒。

为了彻底杜绝达官显贵对鲜卑传统的留恋,元宏进一步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人,死后不得葬回平城,必须就近葬在洛阳,元宏试图通过政策的坚决与彻底,断绝顽固派的挣扎念头。

只是,改变,自然会面临着守旧势力的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来自自己的儿子,元宏也毫不手软。

元宏的太子元恂是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胖子。由于自身体型肥胖,元恂很不喜欢洛阳的湿热天气,相反,更加想念平城的阴凉,并且,元恂对于父亲穿汉服的命令也一直阳奉阴违。趁着元宏外出巡视,自己监国的机会,元恂干脆偷了三千匹御马,要带着自己的手下跑回平城,这可把元宏气坏了,元宏立即折回洛阳,杖泽元恂,并且废掉了元恂的太子位。失去太子位的元恂仍然计划与不愿汉化的朝臣们谋反,并因此被元宏赐死。

元宏,可以说是在中华文明最为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般的拯救了这片古老的大陆。要知道,隋唐,皆源自北魏,如果没有元宏的大力汉化,最终,实际上统一这片大陆的,很有可能将会是鲜卑文化,或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元宏,以一己之力,解除了汉文化断代的危机。

只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三十三岁时突然病逝。而继任者元恪,废除了残暴的“子贵母死”制度,又一位执掌权力的太后得以上位,但是,这位胡太后,在才能及责任感上,均比冯太后要相差甚远,最终,辉煌的北魏,在她的手中,猝然崩塌,融合了董卓的残暴与曹操卓越军事才能的新一代权臣——尔朱荣崛起,并最终成为了北魏的掘墓人。

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屠杀当朝王公贵族近三千人,北魏朝堂,为之一空。即使面对这样强横的权臣,傀儡皇帝元子攸仍然不愿坐以待毙,发出了那句“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的感叹后,设计当庭杀死了尔朱荣。

只是,国家此时的纷乱,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后,迅速被尔朱荣部下报复勒死。北方再次进入纷乱之中。高欢与宇文泰趁此崛起,北魏也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死后,儿子高洋继位,逼迫孝静帝禅位;西魏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很快效仿,逼迫西魏恭帝禅让,至此,北魏,彻底终结,华夏大地,进入了东魏、西魏和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同三国最终归于司马一样,东西魏与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三国竟然同样全是输家。出身西魏的杨坚,很快执掌了宇文家的政权,并且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隋朝就此建立。

政治:民族问题尖锐,鲜卑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孝文和文明冯太后革新以前,北魏的统治核心在阴山南北,并且,几任皇帝都对草原兴起的柔然进行过攻击。所以,当时的北魏并没有建立一套健全整齐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国内,鲜卑族和汉族的矛盾不可调谐。鲜卑贵族占政治经济支配的绝对优势,汉族因为有几位顶尖大佬,汉人的地位是超过蒙满以及十六国除前秦以外的国家。拓跋珪在北方站稳之后,曾试图改革,但受到重重阻力。拓跋嗣时期,置八部大人,后又增加六部大人,总管朝政。这是北魏仍然没有摆脱草原气息的体现,大人都由鲜卑人充当。有篇论文叫“北魏时期的八部大夫、八大人及六部大人简论”,可以去下载。在孝文之前,北魏十宗姓权力很大,新皇即位,都要和这些人一起祭天,以表皇帝仍然像以前的部落首领一样。还有很著名的政治制度,“子贵母死”。所以在胡灵之前,太子的生母都被杀了。孝文之前,北魏的行政管理制度较为松散,采取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占据大量的人口和田地,严重影响国家经济。

经济:北魏未建国和建国初期和游牧民族的区别不大,每到一处,主要以掠夺人口和牲畜以及财物为主。比如399年,破高车,得民九万,马匹40万,牛羊140万,全部都迁徙到平城地区。前面说到几个汉族大佬,首先要说的就是张衮。张衮实施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措施,命他们不得随意迁动,各部的首领都成了编户民。拓跋珪设立八部大夫,以管农业。虽然,很多部落仍然过着游牧生活,毕竟也算一个小进步。398年,是北魏里程碑的一年。这一年,北魏消灭了北方的劲敌后燕,拓跋珪算是正是入主中原,在这一年,北魏政府有过比较大的改革。第一,从盛乐迁都到平城。第二,仿汉制,制定各种官职、礼仪、法律,设太学。第三,朝野人士束发加帽。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北魏迁都之后,农业开始发展。但是,农业区域只限于首都附近,农业基础还是很薄弱,很难抵挡天灾。明元时期,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投入,开启禁封田地,设置很多田官。畜牧业是北魏相对比较兴盛的,因为北魏是马上民族,牲畜又是他们的主食之一,在畜牧业上成效较大。

军事:北魏立国不易,拓跋珪是励志典型人物。灭后燕是在迁都平城之前,396年爆发了著名的参合破之战。后燕的精锐部队,消亡殆尽,两年后,亡国。拓跋焘时期,志在同一全国,病采取了先北后南,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灭胡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425年,胡夏的国君赫连勃勃病死,拓跋焘闻讯之后,改变了征讨柔然的计划,决定立即出兵灭夏。拓跋焘两路并进,很快就抵达夏国的首都统万城。因为此城坚固,拓跋焘担心客场作战,有被包围的危险,在掠夺十多万牛马之后,撤军了。另外一路是名将奚斤挂帅,在陕西连战连胜,于425年十二月攻克长安。两年后,赫连定攻打长安,拓跋焘决定趁机偷袭统万城。在这场战役中,拓跋焘亲临战阵,即便是受伤了,也毫不畏惧。经过反复攻坚和攻心,北魏军队终于攻破了统万城。不久,夏国灭亡。拓跋焘和他爷爷拓跋珪一样,是杰出军事家。429年,拓跋焘又大举北伐柔然,东西行军5000多里,南北行军3000多里,俘获柔然部众三十多万人,获得马匹上百万,牛羊、车庐不计其数,取得对柔然的一次重大胜利。至此,柔然衰落,后再无复兴。除了灭夏和对柔然的重大摧毁以外,拓跋焘还亲自指导了灭北燕、灭北凉的重大战役。最终于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对南方刘宋的战役,拓跋焘打了三次,最后一次打的很惨烈。虽然攻取了一些城池,击毙了刘宋的一些有生力量,但苦于江河之阻以及刘宋的顽强,拓跋焘只能遗恨在长江边上。

文化:鲜卑历任领袖和皇帝都非常重视文化,特别仰慕和尊崇儒家文化。这里包括北部鲜卑,也就是拓跋鲜卑,还有东部鲜卑的慕容燕国,都很重视汉族文化人。从张衮到崔宏、崔浩父子,汉族大儒都历任高官,很受重视。明元帝是一个特别儒化的皇帝,他礼爱儒生,虚心求贤,并多次下诏,还派人寻访儒学大者。拓跋焘时期,大儒云集平城,如刘昞、张湛、宋钦、常爽等人,随众内迁以后,受到太武帝礼遇。他们或献经史之书,或开馆授徒,或修订典章,或著书立说,对北魏汉化和儒学发展均有很大影响。除了上面的一些文化人,还有在政治、军事和法术上颇有能力的著名大臣,崔宏总裁官爵、礼仪,崔浩之制定律令,高允之审订刑律,李孝伯之参与军国机密,高闾之力主班禄,李冲(孝文时期人物)之议立三长等等,对于巩固北魏政权和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都作出了成绩。除了一些正面的,还有负面的,这就是佛教。一言蔽之,大兴佛寺,迷信佛教,致使皇帝怠政,心思偏倚,经济受损。总之,北魏时期,儒佛道三家,都很受重视。

北魏是一个杰出的政权,鲜卑族是优秀的民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并统治北方的国家,逆转了十六国时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北魏皇帝大多比较节俭,善于克己,虽然后期出现一些疯癫状态,但这是古代很多皇帝的通性,不能过于苛责。北魏名臣云集,崔浩对于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很大贡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到孝文时期的李冲,推行并主持了伟大的均田制、三长制和府兵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盖世之功。北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有很多杰出的地方,北魏文化至今仍牢固并长存于人们的心中。

北魏简史 1、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2、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于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拓跋焘马踏漠北,击败柔然,避免了又一次的中原混战。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同时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3、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均田制)。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4、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牲畜和人口。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这说明,拓跋部在西晋时期,已经成功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了。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5、北魏的衰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他们征收租调时,恢复长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北魏初年,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胁,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修筑长城;在沿边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沃野等六镇。六镇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迁都洛阳后,北方防务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升迁困难。因而他们对北魏政府严重不满,镇兵的地位更是日趋低贱,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受到镇将、豪强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加之塞外的柔然不时进扰掠夺,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难。正光四年(523),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此后,内乱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灭亡。

极简北魏史,大秦帝国的翻版,同样的“奋六世之余烈”

最近《大秦赋》热播,先不管后面会不会烂尾,单说已经播出的这几集,确实把秦人尚武、以及秦国各代君主锐意进取,力图东出统一天下的进去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