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将军墓
杜、刘将军墓
★ 郭树芳查考★
曹村距营子镇正西一公里,耕地1568亩,果树占地1003亩。全村386户,人口1360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为曹姓后裔,是泊头市著名的古村落之一。
曹村将军墓,当地老百姓俗称将军坟,共两座,在村东南500米处,二座墓相距25米,呈东南西北排列。东南方向为杜将军墓,西北方向为刘将军墓。东南方墓封土南北长45米,东西宽30米,高4,5米左右,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西北方墓封土南北长26米,东西宽23米,高约3米,占地面积598平方米,(二墓均为现规模)。墓四周为庄稼地,墓顶荒废,有青砖瓦砾碎片散落。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泊头一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宋金时期,尤其是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两国相持不断交战,绵延了近百年。这一区域一直在宋金两国的边境和主战场上。明嘉靖二十九年《河间府志》记载,据金史载河间府有十大名镇,今天与曹村接壤的刘寺村古称刘解镇,就是十大名镇之一。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城为“镇”。金史记载“将军墓在刘解镇”。因当时曹村还未建村,将军坟可早就在此处葬埋了。康熙十二年《交河县志》地理卷也印证了此说:“刘解镇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杜将军墓在焉。”而民国四年交河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宋刘将军墓在县北四十里曹家村东南里许,金杜将军墓在县西北四十里曹家村东南里许”,“相传刘将军系宋人,名广,杜将军系金人名绍甫”。
由此可知,无论是《金史》和明代《河间府志》,还是清《康熙县志》,记载的将军墓,就是指今天在曹村地域的两个墓葬,刘将军墓是宋人刘广的墓地,杜将军墓是金代杜绍甫的墓地。
不论将军的官职大小,而两人都是戍边作战英勇擅战的将军,他们的家乡很可能就在曹村一带,因为这一带三公里以内,古代军屯较多,如今天军屯、营子等村。中国古人风俗习惯,都愿意魂归故里,所以战死后回乡埋葬。上世纪1987年此墓曾被盗挖(未受损害),有人顺着盗贼挖的地洞下去,看到一排排大青砖砌成的墓墙。由墓墙的整齐可知,此墓并不是将军战死草草掩埋,而是人们和平环境下进行有设计、有准备、相当规模的埋葬。所以,到如今还有相当规模,大于一般老百姓坟葬的二十倍以上。
将军墓历史久远,早于曹村建村历史三百余年,明永乐迁民,曹氏先人见此处,南有将军墓,北有老盐河,邻水傍林,田园风光无限,就在墓北一里许立村,其实这也是将军墓葬在此其地的原因。古清河现名老盐河,自曹村村西往北流淌,在村子西北拐一个大弯朝东流去,看起来这个胳膊肘式的圆弯,正好象一个椅子圈,而且河西外堤,长近4公里,当地老百姓都叫它“龙背”。中国人自古就讲“风水”学,所以曹村此景致,无论是对墓穴,还是生活的人,都属最佳地域。
在将军墓旁边,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如墓西北方有块田地,名叫留脉地,此地长400米,宽200米,明显低于平常地块,就是多年来风化填平,现在还比其它地面低半米。留脉地,有的叫刘脉地,是修筑将军墓时,取土而留下长方形低坑。据传说留脉地,是古人根据地理学留下的,希望后人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在将军墓东北60米处,有一座庙址,长约33米,宽约25米,为镇武庙遗址。《交河县志》记载:“镇武庙,在曹村。”镇武庙里原供有镇武爷的铸铁像,并铸有高2米,底部直径25米的大钟,此庙原有修镇武庙碑一通,碑文记载修筑年代在乾隆末年。石碑在解放前被毁,铁铸镇武神像和铁钟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搞铸造时毁坏。
在镇武庙南,墓东南角,原有陈太守墓,现坟地依稀可辨。《交河县志》记载:“陈太守,佚其名,相传为南方人,精刑名学,清道光间以授生徒终,葬此”。据村七十岁以老人讲,此人在交河一带授徒,专教法律,著名生徒有8名,其中就有曹村曹振甲,终老北方后,曹振甲牵头,由八名弟子出资,埋在曹村。
此外,墓东还有一个古村落遗址,据《曹氏家谱》载,村名叫褚解村。据考此村为明代以前村落,当地民间有“先有将军坟,后有褚解村”的谣谚。现遗址上有散落的金元时期的瓷片。
围绕着将军墓,曹村还有不少传说的故事,如地里的马家坟、张家坟,侯地等是看守将军墓留下的坟茔。村里和附近其他村民间同乐会,有一段鼓谱序曲是专门纪念将军而作。村里不但流传着富有传奇和宗教色彩的传说,还有与将军墓相关的民谚歇后语等。
曹村将军墓,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其年代久远,文化传承有序,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保护完整,交通方便,周围地域开阔,附属古迹多,是一处不可多得,值得保护和开发的历史文化遗存。
附:
将军墓怀古诗一首
● 郭树芳
金戈铁马风尘远
黄土一抔英名淹
清风明月风流去
空留两墓诉当年
二零一六年元月拾壹日
驾车路线:全程约295公里
起点:朝阳市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0米,左转进入朝阳大街
2沿朝阳大街行驶430米,朝义县/凤凰山方向,右转进入新华路
3沿新华路行驶18公里,调头进入新华路
4沿新华路行驶100米,右转进入麒麟大街
5沿麒麟大街行驶13公里,右转进入黄河路
6沿黄河路行驶500米,左转进入凤凰大街
7沿凤凰大街行驶710米,直行进入环城公路
8沿环城公路行驶74公里,右转
9行驶169公里,左转
10行驶2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南八家子乡
富察氏源于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或以地名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亦称傅察氏、富尔察氏,满语为FucaHala,其族众庞多,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富察氏各支始祖
富察·顺泰:据《富察氏谱本》的记载,“二、三世祖公等随龙倔起,从征进关,驻北京八大胡同,袭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顺泰于清康熙三十年移驻盛京辽阳(今辽宁辽阳)。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创设沙坨子村落,垦地,栽树造林,设庄招佃。清康熙初年间,北京仿照长白山八道沟样式,在京城内建设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将,出力好兵家眷,养尊处优。后长支祖富察·东准泰于金良,就住在第五条椿树胡同。清朝袭职归长支,因而富察·顺泰的后人有正黄旗、镶黄旗,还有镶红旗等。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家之一,人口众多之极,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如《傅氏谱书》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并不是富察·顺泰(傅顺泰)。
富察·文达力:辽宁富察氏原居长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谐“傅”,“富”为姓。后金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凤城边门傅姓,隶属镶红旗满洲,清初从龙入关,驻北京十驸马大街。一世文达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边门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弟兄山,鸡冠山,白旗,刘家河,岫岩的红旗营子,宽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传十五世。
富察皇后
富察氏家谱文献
辽宁沙济富察氏族谱,(清)富察·公春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讷音富察氏家乘,(清)富察·恒敬、富察·富栋同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富察氏谱本,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富家楼子乡。
辽宁沙济富察氏家谱一卷,(清)富察·宝轮、富察·诚复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沙济富察氏宗谱,(清)叶赫那·清安著,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湖北江陵新修富察氏支谱,附录二卷、首一卷、附二卷,(清)富察·札勒哈哩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岫岩傅氏谱书,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史满族文化研究会。
沙济富察氏宗谱,(清)富察·托庸编纂,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
傅氏通谱,(现代)傅作义主编,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
辽宁海林正黄旗富察氏(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四十六年(公元1935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海林市长汀镇哈达村傅国库处。
辽宁本溪傅氏谱册一卷,(民国)傅洪科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清河城乡双岭村。
辽宁富察氏世系表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雕版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张书农场拔立寨。
字辈排行
辽宁本溪、桓仁富察氏字辈:“毓麟广成庆恩德永父明”。
辽宁辽阳富察氏字辈:“生文祥宝泰业世旗龙”。
正红旗长白山富察氏(傅氏)字辈:“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镶黄旗(傅氏、付氏)字辈:“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镶黄旗东海富察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富察氏一支字辈:“玉振金满堂……永远大其昌”。
辉煌 权倾朝野的祖先
邻居们不知道,富良秋不仅是个铁路退休职工,他还是乾隆第一重臣傅恒和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的后人,也就是说,富良秋的祖先曾是乾隆帝的小舅子。
据史料记载:富察氏原系辽代女真古老姓氏,始祖马木敦,远祖费莫氏,势力强大,与汗(皇)室世代姻亲……靖宣皇后、钦慈皇后等十数人入传。
富察氏傅恒,属镶黄旗,傅恒的家族“历相三朝”。傅恒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忠勇一等公,乃众臣之首,居相位二十余载,政绩显赫。
清同治十二年刘世英所著《陪都记略》中记载:“大学士傅恒之祖墓在城西十五里之汪家河子,碑四、坟七……”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史学家佟悦等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该墓葬为清乾隆年间重臣傅恒的祖茔地。佟悦说:“从傅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来看,这个祖墓还是很有价值的。”
家在四川大竹县的,老家在黄家乡,那边村里一个大队都是姓傅的。祖上据说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来的,具体是哪里我也不明,据说是从湖南过来的。在我上面有接近二十代,辈份忘了额,记得族谱最后有这几字“联元应大华,博学仁贤(善)清”,父亲告诉我的那一字是贤还是善其实我有点忘了,我记得我看过的父亲记下来的是写贤字,然后我是”元“字辈的,再向上,祖一辈的是“生”,听父亲说曾祖一辈是“芳”字辈,去给太爷爷上坟的时候,我记得是说芳字辈的都是芳字在最后,我的太爷爷好像是叫傅杰芳,然后更上面的没记住,所以就不知道了。还有关于我们傅氏这个傅字的写法问题,家族里面有的写的是付,有的写的傅。然后我是高中以前写的付字,后来因为高中学校(大竹中学,在此处求校友)要求姓名与户口本一致,就按身份证上写,用的傅字,一直到现在。
我的一世祖名字叫那尔力突
祖先世居吉林乌拉地方,满洲镶红旗,原来姓申佳氏,因打仗,祖先离开家乡征战,那时候说的是长白山七道沟,那尔力突是八旗军官(他的父亲和兄弟都为国战死),进关后驻守京西。家谱从离开家乡进关的那尔力突开始讲起,祭奠先人也是写他的名字,据说原来还是写满文呢,他有三子,长子在康熙二十三年奉命过长江,平叛吴三桂后在江浙为官,其后代在江南定居。
二世祖三他哈
回拨辽宁岫岩,后来住在安东(东沟)西部的红旗营子
三世祖 三世祖 同珠(乾隆年间的事情)
四世祖 马隆
五世祖 费英阿(也叫福英额)
后来在六世祖时(道光年间)在辽宁开始编写家谱,在江浙定居的也回来了,我们都是三他哈的后代,江浙一带定居的是老大的后代,就姓了沈,为什么姓沈不知道
为什么家谱这么短
为什么多尔衮进北京时期的那尔力突是一世祖,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什么光宗耀组的事情,何况之前在林海雪原里狩猎采参,温饱都没有,最初后金女真时代文字也没有,如何编写家谱满族的家谱除非王族,一般都是家谱时间不长,只有打进北京的才是家族的光耀人物,家谱才有东西可以编写,所以大多数满族家谱都是进京后才开始编写。
我们后来姓了沈,辈分如下:
岫岩(东沟)沈姓满族八十字排辈家谱
继世延家德
承贤秉国恩(也有说是“富贵安国常”的)
学书明大义
乃绍其中文
树立光辉志
耀邦观正芳
本荣兴永丕
英风传代长
宏福廷殿有
廉庆守天相
惠令万全宝
玉成运恒昌
喜广奎顺允
崇峰同维祥
盛景逢春秀
敬修宣先吉
翻开《丹东满族志》许多沈姓满族都是这个辈分的,如“继、世、延、家、德”的,因为家谱时间不长,到现在也就是十-----十四代,我的爷爷才是“继”,六世祖开始姓沈但是没有排辈,七世祖也没有用辈分,估计那个时候,六世祖年纪大了,在他主持下修谱,而七世祖也结婚生子,所以而是从八世祖(六世祖的孙子)开始算起。辽宁岫岩、东沟、沈阳、丹东、恒仁、风城、宽甸、吉林柳河、通化都有沈姓,我们是满洲镶红旗,姓申佳氏,就是吉林乌拉的女真大姓纳喇氏等72个之一,在金女真时期写成汉字就是“沈谷”的转写(女真语为“彻穆衮”),只要从这里出去的家谱都一样。
有时候谈祖宗的时候,老人们说起来,知道我们有些亲属在江浙一带,他们是清为平三藩之乱而到江浙的,但是谁知道他们是否改为汉族了呢?也不知道他们的家谱是否是我们一样的家谱。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怎样起义的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挥佥事裴俊,被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死。其子董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卫、建州右卫,成化三年(1467年)以屡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杀。建州三卫遭到明军残酷征剿。董山的长子脱罗及其子妥义谟,先后袭职,多次进京朝拜明帝,贡献方物。董山的第三子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锡宝齐之子福满,后被清朝追尊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气,生三子,长为努尔哈赤,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
觉昌安是建州左卫枝部酋长,为明都指挥使,人少势弱,早期依附建州“强酋”亲家王杲,也常率领部众进入抚顺马市贸易,以麻布、粮食易换猪牛,领取抚赏的食盐、红布、兀剌等物。万历二年(1574),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率军数万,因王杲抗命,扰民抢掠,扩大实力,有不轨之心。遂攻取王杲之寨,杀掠人畜殆尽,觉昌安、塔克世为平息战火,充当明军向导,劝说王杲罢兵息战。万历十一年,王杲之子阿台图报父仇,屡掠边境,李成梁再率大军出击,取阿台的古勒寨及其同党阿海的莽子寨,杀阿台,“杲自是子孙靡孑遗”。觉昌安、塔克世再次为明军向导,战乱中被明兵误杀。后来,明朝认识到误杀的错误,归还其祖、父遗体,并赔“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噩耗传来,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本想起兵索报父仇,但势孤力单,怎能与拥兵百万的大明“天皇帝”交锋。无可奈何,努尔哈赤乃诿过于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指责其唆使明兵杀害父、祖,奏请明臣执送。不料这一要求,竟惹恼了骄横跋扈的明朝边将,被视为无理取闹,一口拒绝,并宣称要于甲板筑城,令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因而尼堪外兰威望大升,“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堪外兰”,甚至连亲族子弟也“对神立誓”,欲杀努尔哈赤以归之,尼堪外兰则乘机逼努尔哈赤“往附”,俨然以建州国君自居。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跟金有啥关系,金是满族吗金朝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 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满族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大多在战乱中死亡,也有极少数存活下来的因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了。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大金大汗。1616年-1626年在位。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努尔哈赤在世时,没有成为清朝皇帝,没有年号。 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 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奴隶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0221-16260930),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金政权的建立者,为后金首位可汗。其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称清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 努尔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 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塔克世的家中。努尔哈赤出生的时期,正值16世纪后半期,那时统治中国明朝虽然依然政权稳固,但已渐渐走向衰落;而在此时的国际,西欧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殖民地征占和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由于在15世纪时最初大力发展航海业和殖民扩张,(从16世纪初到16世纪末)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帝国。努尔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闲之辈,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开始受到明朝册封。祖父觉昌安(明代译作叫场)、父塔克世(明代译作他失)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显祖宣皇后。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于万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诛杀。王杲的儿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脱,回到古勒寨(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所以阿台既是努尔哈赤的舅舅,也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塔克世进城去探望,因战事紧急被围在寨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在李成梁的指挥下诱阿太开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1]。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在败军之中,因仪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尔哈赤归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用祖、父所遗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他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质问明朝为什么杀害其祖、父。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万历十一年五月(1583年)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走到鹅尔浑。1584年正月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今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 同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城,该城在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后被称为佛阿拉,即“旧老城”(今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尔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贡。 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侵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叛明。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开国皇帝。。为什么灭元朝的时满族人?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明朝还没亡呢,明朝当时内部有农民起义,再加上气候大变天灾不断,贪官污吏横行,把明朝推向灭亡的边缘。李自成入北京把明朝推翻,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是使明朝彻底灭亡。
是什么原因让佟努尔哈赤改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明朝的史料记载中,努尔哈赤姓佟(或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一份书信中写道:“女直(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关于努尔哈赤姓佟的原因,所传说的版本至少有两个。
第一种说法称,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山里迷了路,遇见一位汉族商人佟老翁。佟老翁不但收留了贫困交加的努尔哈赤,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努尔哈赤成了佟家的入赘女婿,并改姓佟。 当年,努尔哈赤在与明朝交往的时期没有避讳这一点,直称自己为佟努尔哈赤。也许因为入赘改姓有损清太祖形象,史册上并没有详细记录此事。在《清太祖实录》中记载为:万历五年(1577年)努尔哈赤正式娶妻,在《玉牒》(清皇室家谱)中记载为:庚辰年元妃佟佳氏塔本巴宴之女……生子褚英,代善。有一女,下嫁何和礼。 第二种说法称,《清太宗实录》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是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在元末为女真斡朵里万户府万户,也是斡朵里部首领。明朝永乐年间受抚,成为建州左卫都督。其子孙继承执掌了建州左卫。 猛哥帖木儿及其后代,在与明朝的交往中一直称自己姓佟(或童)。努尔哈赤称自己是猛哥帖木儿的后代,也应该姓佟(或童),即应该是佟努尔哈赤。 后来,有人又否定了姓佟之说法。根据努尔哈赤是女真人的后代,女真人内部有若干个部落,通常一个部落为一个血缘体。女真人的姓氏也根据血缘关系确定,即同一个血缘为一个姓氏。女真人严禁同血缘通婚,即同一姓氏严禁通婚。只有不同姓氏的女真人才能联姻。 佟(或童)姓也称佟佳氏,是女真人中的大姓。据史料记载,佟佳氏的后裔雅尔古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大姐夫。清世祖福临的孝康章皇后,是佟图赖之女。她生了圣祖玄烨。玄烨的孝懿仁皇后,是佟图赖的孙女,佟国维之女。 根据女真人同姓血缘不通婚的规矩断定,努尔哈赤不可能姓佟。当然,也不可能是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子孙。 努尔哈赤冒充姓佟,伪装成猛哥帖木儿的直系后裔,推断其原因有二: 一是努尔哈赤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到万历十八年间,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成为首领,并获得了建州卫的全部敕书和信印。但是,此时的努尔哈赤与明朝比起来,力量还较为薄弱。因此,不得不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早已经取得明朝认可的姓氏佟(或童),以便取得两国的信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什么意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老婆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叶赫贝勒杨吉努之女。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九月二十七日薨,年二十九。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追封其母为孝慈武皇后,谥曰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庙。康熙元年四月,将太祖谥由“武”改为“高”,即为孝慈高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祔葬福陵。子一,皇八子皇太极,即清太宗。
追赠旋夺孝烈武皇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贝勒满泰之女。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70)爱新觉罗(329)
曹村将军墓
本文2023-09-30 08:24: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