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 阿德勒著这本书怎么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超越自卑 阿德勒著这本书怎么样,第1张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内容简介编辑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秽,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后来,A·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和A·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也象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A·阿德勒是弗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超越自卑》封面

1907年,A·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国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早先,弗洛伊德已经主张:补偿作用是由于要弥补性的发展失调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响,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认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之感。

以后,A·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信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的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将A·阿德勒的观点认为是对自我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A·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A·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两人便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杨格(Jung)的检查时,他们便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书给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把他学刊封底里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学会为了A·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它许多人都坚持A·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A·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称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A·阿德勒便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观点,他讥之为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奥迪帕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史是被宠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一样,这种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对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A·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氏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A·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A·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更可涵盖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的结果,他终于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著作丰富。《自卑与超越》一书,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自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基础,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可溯源于“性”以来,便有许多继起的精神分析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弗氏的泛性论作种种修正。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 A·阿德勒却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取成就的人,《自卑与超越》无疑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想,于此介绍该人该书,应当对于活跃于这个网页的人们无疑也有着重大现实的意义吧。

作者简介编辑

人物资料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阿德勒的观点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颇大。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阿尔伯特、勒温、马斯洛都对他与他的观点表示了好感。1970年,马斯洛曾说:“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事实上,阿德勒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理解人类本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超越自卑》;《神经症问题》等。

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目录编辑

“道”与生命意义的追求

《超越自卑》扉页

译者序

一 生活的意义

生活中的三种联系

生活的意义

童年生活情境

最初的记忆和梦

学会合作之道

二 心灵与肉体

心灵与肉体的互动

情感的角色

精神特征与身体类型

三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结

优越感目标

四 早期的记忆

人格的关键点

早期的记忆与生活方式

透析早期记忆

五 梦

解梦旧观点

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派的观点

解析典型的梦

个案详解

六 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

父亲的角色

偏爱与平等对待孩子

长子、次子、最小的儿子、独生子

七 学校的影响

教育形式的变迁

教师的职责

班级内的合作与竞争

学生成长评估

天赋与习得

区分孩子的类型

顾问会议的功用

八 青春期

青春期的心理和身体特征

常见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的性认知

九 犯罪及其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典型个案分析

合作的重要性

矫治罪犯

十 职业

平衡三条系带

早期训练

儿童时代的兴趣影响职业

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解决办法

十一 人及其同伴

人们努力增进合作

社会兴趣缺失与沟通失败

社会兴趣与社会公平

十二 爱情与婚姻

爱情、婚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婚前准备

婚姻中的合作之道

婚姻和谐之道

婚姻与男女平等

附录 阿德勒年谱

阿德勒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后成为一个律师,但是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上,以后从事大学校内和校外的教学工作,并参加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SPÖ)的活动。1903年,在卡尔伦纳和鲁道夫希法亭的协助下,他在维也纳建立了一所工人学校;1904年他和希法亭创办了《马克思研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他跟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左翼联系,有力地支持了工人委员会的运动。他还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的期刊——《阶级斗争》的撰稿人,从1927年该刊创刊以来就经常为它撰稿。阿德勒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是他试图建立一种作为社会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在这方面他受到了在科学哲学中的新康德主义的思想和恩斯特马赫的实证论的强烈影响。此外,他的著述还广泛地涉及其他的主题,发表了有关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阶级的变化、知识分子、法律和国家﹙批判凯尔森的纯粹法律理论﹚等问题的论著。(参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条目)。

阿德勒。Kate的确是死于飞机爆炸,但是本来是Kate自己想要和Neal假死,她觉得幕后的人不会放过他们,请Foller买的炸药,但是飞机却提前爆炸,Kate也就真的死了。

扩展资料

该剧主要讲述一名诈骗高手与逮捕他的FBI探员搭档合作破案的喜剧故事。《妙警贼探》(White Collar)于11月7日第六季将正式开播,目前已剧终。

(Tim DeKay饰)–勤劳、诚实的FBI特工,也是抓捕Neal小组的领导。他利用他的才智预测Neal的行动并抓获Neal。他很忠实于自己的婚姻并且很爱自己的家庭生活。Peter是Neal最为信任的人,并且决心劝说Neal使他相信他可以是一个诚实的人。在Kate去世之后,Peter决心调查关于音乐盒的真相。

参考资料妙警贼探_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有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从小体弱多病,学习成绩也不好,家人时常拿他和优秀的哥哥对比,这让他很是自惭形秽。爸爸鼓励他“不要相信你眼前的一切”。

因此阿德勒虽然是个自卑感很重的人,但是他发展的很好。在他的《自卑与超越》等书籍中,都有很多笔墨对自卑感体验和如何超越自卑感进行论述。

阿德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旨在通过个体心理学的知识,介绍人的行为、性格和精神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及可能形成原因。帮助普通人更好地认识人性,认识这些人性在自己身上体现的程度,从而也认识他人,达成互相理解的基础。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在很多地方提到了儿童教育,每一个成人都儿童成长而来,我们学习心理学,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再教育,一部分是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可以从一个更完善的基础出发,将他们的成长引导到一个健康、整合的方向。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故事中人们建造的塔。根据篇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觉得巴别塔这个故事,也可以用来比喻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学习心理学,就是在学习一门关于人心与生命的共同语言,旨在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最终修通爱与慈悲之塔。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01 第一章人的行为

这一章章名是人的行为,但一开篇,阿德勒先开始介绍:精神。

“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身体的运动是不能被分割开来的。一个人精神领域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是为同一个目标而服务的。”“只有我们确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以后,精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才会相应发生。”

这个目标,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就是一个无意识的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动运转,看似不相关的行为,都在共同维护内在核心的潜意识需求。

在这一部分,阿德勒提到“如果说我们想探究孩童现阶段各种行为的根源,我们就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的角度来体会所发生的事。”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方面

(一)绝对真理

(二)对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类只有在对自己特别有利的环境中才能维持生存。社会为人类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三)安全与适应

(四)社会意识

儿童与社会

(一)婴儿的处境

(二)困难的作用

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儿童遇到的障碍通常会阻碍或歪曲他们的社会认知。这些障碍可能是物质环境上的缺乏,比如由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有可能是自身生理缺陷造成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那么也会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相似的阻碍。过多的阻碍,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孩子将变得固执,不能识别什么是爱,也不能恰当地表达关心,因为他们对亲情的认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缺乏亲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很难发现任何关心的行为表现。他们对所有爱和亲情持有逃避的态度。

过多的关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与无关爱所造成的影响一样,都是有害的。

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儿童更应该独立成长。

(三)人作为社会组成物而存在

“总之,社会归属感将伴随人的一生,在一些情况中社会归属感会被扭曲并受到约束,在另一些情况中又会得到扩大、拓宽,甚至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成员,还包括他的民族、他的国家乃至全人类。它还可能超越种的界限,扩展至动物、植物、无生命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一个重要的基本依据就是必须把人看作社会的组成物。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掌握了通过理解人类行为大门的钥匙。”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阿德勒虽然在强调社会归属感,但他的理论基础其实已经延伸到了整个宇宙和存在。

我们所处的世界

(一)世界的结构

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因此,人类的心理机制具有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的功能。此外,心理机制会根据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沿着先天因素引导的路线向前发展。

(二)世界观的组成要素:知觉,记忆,想象

(三)幻想

(四)对梦的初步认识

(五)移情与认同

(六)催眠与暗示

自卑感与力求认同感

(一)儿童早期的情形

(二)自卑感的补偿:求的认同和优越感

读阿德勒的书籍,不能忽略他对自卑感的重视和诠释。

(三)人生的曲线图与世界观

生活的准备

(一)游戏

很多儿童心理学家都会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儿童的游戏可以被看作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这一发现归功于教育学教授格罗斯。

但是,对于游戏的本质,“准备”这一概念并不能包含我们所有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游戏是一种社会练习,它能使儿童满足并实现其社会感。不愿游戏和玩耍的儿童总令人怀疑他们的适应能力。

企图超越他人,在游戏中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它显示出儿童想当指挥者和统治者的愿望。

儿童在游戏中表现自我的可能性。在游戏中,儿童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的表现也受他们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的影响。

在儿童玩游戏时打扰他们,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游戏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在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目标上,每个儿童多少都有点儿像成人。

(二)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

注意力集中是心理活动的特征之一,而心理活动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

使注意力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真正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兴趣。兴趣所处的精神层面远深于注意力。如果我们有了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将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有兴趣,教育者就无须担心注意力的问题。

没有兴趣也就意味着他想脱离这一情境,虽然他被要求专注其中。因此,说某人不能专心致志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证明他具有专心致志的能力,只是专注于其他事情上罢了。

(三)过失犯罪与健忘

(四)无意识

第一类人过着一种更有意识的生活,他们力图客观地对待生活的种种问题,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

第二类人则对生活抱有偏见,只看到生活的一方面,语言和行为总是受到某种无意识的方式支配。

在许多病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后一类人只关注小范围内的活动,而前者的注意范围较为广泛,对各种人、事物、事件和观念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些感觉自己被逼入绝境的人自然只满足于了解生活的一小部分,因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与那些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不同,他们无法找到问题所在,也不能理解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因为他们对于生活的兴趣有限,所以他们只能感知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害怕广阔的视野会使他们失去权力。

(五)梦

(六)才能

性别

(一)两性差异与劳动分工

(二)男性在当今文化中的支配地位

(三)女人所谓的低能

(四)逃离女性角色

(五)两性间的紧张关系

(六)尝试改善

在第一章的结尾,阿德勒给出了综述的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一个儿童,无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偏差,在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这样一种欲望: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所有的同伴。

02第二章 性格科学

“性格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态度体现,是个体在面对周围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特质和本能”

我们可以将人类分为防御型和攻击型两种。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将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教育的客体,就当孩子是与老师处于同等层面的成年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感觉受到压迫或冷落,或是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威胁和挑战。从事实来看,我们的文化中存在错误的野心,这会让我们的行为、思想、性格都受到影响,不能自由地发展。个体在其中会觉得深受困扰。

03攻击性性格特征

(一)虚荣心和野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和野心。当虚荣心逾越了适当的界限,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虚荣的人并不关心周围事物的本质,而是将焦点放在事物的表面上。虚荣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或只是在乎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所有的危害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虚荣早晚都将导致个体失去与现实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再与他人产生应有的联系,他的生活将是一种非常态的异样状态。他会忽略所有应尽的责任,对于自然界为每个个体所规定的任务则会视而不见。虚荣的人在对待所有事情和周围的伙伴时,首先关注的不是事物或人本身,而是:“我能够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好处?”

正是因为很多人无法用正确的途径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于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就会出现障碍。

对虚荣的人来说,其人格中蕴含着深深的不满足感和虚弱感。会通过控制别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案例:一个家中排行最小的女人,发现生命可以获得母亲的关注,适应了生病的状态。可以很容易让自己生病。最终真的得了慢性病。

(二)忌恨

在童年期的在一种要超越别人的企图中,儿童的忌恨就会不断发展起来,而这些也是同样能发展起野心的儿童,同时,他们对世界的好战态度,也因这两种同时存在的性格特征而得到证实。

忌恨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在不信任中、在潜伏于他人身边的准备中、在对同伴的批评性评估中,甚至在经常性地觉得受忽视的恐惧中,都能发现忌恨的影子。先前对社会生活的准备,决定着在这些忌恨表现中哪一种会突出显示出来。自我毁灭是忌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奋力完成某项工作的固执则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性格特征还存在一些多变的形式,包括使他人扫兴、愚蠢的敌对情绪、限制他人的自由及随之而来的对他人的征服等。

(三)嫉妒

我们完全能肯定,在对权力和统治地位的追求出现的地方,就会出现嫉妒这种性格特征。

(四)贪婪

(五)仇恨

04非攻击性性格特征

(一)隐遁

(二)焦虑

(三)懦弱

(四)无教养的本能

05其他性格表现

(一)兴高采烈

(二)思维过程和行为方法

(三)学童的不成熟性

(四)学究型及信奉原则的人

(五)顺从

(六)专横

(七)情绪或气质

(八)厄运

(九)宗教狂热

在这一部分阿德勒将我们引导到,付出比接受有福,再引导到,我们在教育过程,要注意将孩子放到与成人平等的地位,来尊重的引导。

06情感与情绪

(一)分离性情感

力争权力和统治的名副其实的象征,就是愤怒这种情感。

当某人因为失去或被剥夺走某些东西,而不能自我安慰时,就会出现悲伤这种情感。悲伤和其他的同时出现的情感可以作为对不悦感或虚弱感的一种补偿,它相当于一种获得更好境遇的企图心。

过分沉溺于情感当中并不是一种好习惯,而且有时候甚至会演变成病态。倘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童年时期,我们发现,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通常会误用他们的情绪。

厌恶这种情感中也有极大的分离性的因素存在,即便这种因素在其他情感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在人类的生活中,焦虑是一种最重要的现象。这种情感之所以显得有些难以理解,是因为焦虑不仅同悲伤一样是一种分离性的情感,而且它还能在个体与同伴之间导致一种单向的联系。儿童会因恐惧而逃避一种情绪,结果却寻求另一个人的保护。焦虑这种情感不能直接证明任何优势——其实,它似乎表明的反倒是某种失败。

(二)连接性情感

快乐作为一种桥梁可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快乐无法容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快乐的表现可以是寻找一个同伴,互相拥抱,互相亲吻,与他一起玩耍,与他并肩通行,与他一起分享幸福。快乐是一种连接性的态度,就好比伸向同伴的一只手,就好比温暖从一个人身上辐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在这种情感中,存在着所有连接性的因素。

社会感最纯粹的表现,就是同情。一般而言,我们只要在一个人身上发现同情,我们就可以得出他的社会感已形成的结论,因为此时我们可以对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我与其伙伴的同一性作出判断。

谦逊是一种同时含有连接性和分离性的情感。

我不记得自己初读这本书的感觉,也许那时会觉得理论性过强,较难理解。

在重读中静下心来,我开始明白了,要了解人性,我们需要了解人所处于的生存环境,大到宇宙,中到社会、学校,小到家庭。人的遗传因素、个体特质与后天际遇,造成了人之本性的共性和差异。

当我们开始试着了解这些成因,而不是简单追问为什么或者说我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开始了,巴别塔的建设,虽然它很难,但每一步都在超向,最终的爱与相互理解。

超越自卑 阿德勒著这本书怎么样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在该书里,作者以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