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摩梭人的族人千年来不结婚,靠什么方式繁衍后代?
摩梭人有个习俗叫做走婚。十六岁以后的摩梭人通过走婚的方式来繁衍后代,摩梭人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不结婚的,男女之间先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就会约定走婚,男子会在晚上进入女子的房间,直到天亮才会离开,他们繁衍下来的孩子将归女方所有和抚养长大。
旅行的意义,在于撇开熟悉的繁杂热闹,世俗的羁绊,看陌生的生活方式,多样的人生,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各不相同,用心聆听另一种声音,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来一场精神的涤荡。
态度、信仰,人生,也许,不能理解,但是,尊重是最好的交往。
摩梭,仅有语言无文字,人口仅五万,无法以民族定义,中国唯一一个母系族群,有言,女人的世界,男人的世界,东方女儿国。
以泸沽湖为心,重重山脉相围,千年的民族与世隔绝,神秘的风俗民情,种种传言蒙上莫测的面纱,让人惊叹,让人猜想,让人神往。
银便宜,银容易失色,银容易发黑。
金银珠宝,唯有少数民族衷爱银器。
泸沽湖的银,是熟银,名雪花银。每次念及,总会想起风马牛不相及的诗:三年清官府,十万雪花银。
银器,在摩梭人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摩梭的女子,皆会佩戴一条银腰带。贴在肌肤之上,藏在衣摆之下。腰带宽三指,刚好尾骨宽度,三指之下,正面,是阿妹的子宫,背面,是阿哥的腰肾,日日夜夜的佩戴,稳正腰骨的同时,保护着繁衍后代最重要的角落。
腰扣之处,会紧紧贴合孕妇妈妈肚脐六个月,顺着脐带,一点点吸附婴孩周围的毒素,让它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感受到阿爸阿妈的保护与爱。
取三个熟鸡蛋白,和着银器,用布包裹,顺着婴儿的肌肤,从头到脚,丝毫不落,揉搓几遍。若是鸡蛋银器变黑,再取三个蛋白,依次重复,连试三次。
婴儿体内带毒,易成黄疸。但摩梭的婴儿,在新生之时,祖母便用这个法子,剔除了潜伏黄疸的毒。
此时刚生产完虚弱的阿姐,会被阿妈扶回房,阿妈会把家里银粉收集,混在热水里,给阿姐擦洗身子,只有这样,伤口才能最快愈合,也不易感染。生产完的阿姐体内还残留着乌血,不利于恢复,阿妈会用银腰带,束紧阿姐的子宫上下,排乌血的同时,用银饰吸附多于的毒素。
一般而言,女人生完孩子,至少坐上一个月的月子,不能吹风、不能劳累,而摩梭的女人,五天后,便能下地干活,活蹦乱跳。
摩梭男不娶,女不嫁,可依旧崇浪漫。摩梭男女皆有定情信物,一把齿梳,所谓白首不相离。阿姐说,只有走婚的夜晚才属于彼此,只静静的梳发便是一件极为浪漫的事,安安静静,就像一辈子,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举案齐眉,对镜贴花黄,都带着一种唯美的心动。
阿哥精通手工艺,从走婚那一天开始,阿姐全身上下的服饰,都是阿哥手心的温度。衣服、耳链、手镯、腰带,全是阿哥一点一点做给阿姐,这个男人,知道阿姐的肩宽,腰围,指长,将爱意和思念,透过冰冷的材料,雕刻成工艺,化作一件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让它们代替他,长久陪伴阿姐。
摩梭人不过生辰,不记死时,一生唯有个最传统的节日--成丁礼。
成丁,词条解释男子成年,摩梭一族,一直保持这个古老而传统的仪式,隆重而珍贵。十三岁之后,女孩会跟着阿妈、姨妈学习务农劳作,男孩会随着舅舅学习打猎、制造、手工的技能。等几年,男孩女孩长大,各怀本事,在某个田间巷头,彼此中意,便可以走婚了。
摩梭从最开始的游牧民族,到最终泸沽湖定居与世隔绝,甚至到现在,一直都很贫穷,大多的时候,吃食都是土豆和玉米,大米和猪膘肉很少能在饭桌上看见。
可是在成丁礼这天,再贫穷的家族里,祖母都会起个大早,从门槛处,铺上一路的米粒和猪膘肉到下香火处。短暂的一条路,却和古时十里红妆的婚嫁迎娶是同样的情深意重,不求大富大贵,唯念少年,吃饱穿暖,平安喜乐。
摩梭祖先,曾游牧到藏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过着奴隶的生活,但也融入了些许藏族的血脉,后因血统不纯,被赶走,摩梭祖先最终来到了泸沽湖,开始定居成聚。组建了马队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结果又被高山上的苗族所捕获,最终的现在,摩梭阿姐的服饰,上衣,有着藏族文化,下身的百褶裙,亦有苗族特色。
成丁礼,阿姐会收到最重要的两个人的礼物。
一个是阿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阿妈送阿姐一条百褶裙,亲手缝制,三百六十五褶,褶褶皆是爱和期盼,三百六十五天,圆圆满满,平平安安。而一身的裙装,铭记着祖先的迁徙之路,纪念着族群的文化和历史。
一个是舅舅,娘亲舅大,阿姐从小便是舅舅养大的。舅舅会送阿姐人生第一条腰带,丝丝银扣,皆是保护。若是阿哥,舅舅会给他腰刀和匕首,从此以后,学会独撑一面。
摩梭看中大地女神,唯有同样孕育生命的女性,才配在大地之母上播种耕耘。因此,摩梭形成了独特的母系社会,女为尊,务农劳作,掌管家族。摩梭绝不分家,在所有长者中推选一个祖母,掌管家族的钱财,大小事务。
祖母屋内的床铺高而窄。高有米左右,其下是柜门,里面装满家族的金银财宝,全部家产。窄约一人平躺,摩梭的走婚是一辈子,可当祖母从花房搬进祖母屋后,便只能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家族,别无其他。
掌管一家生计的祖母,可能年龄已大,可儿孙子女,用这么一种权利,告诉老人,您亦然是家庭的中心,儿孙挣钱,自然该您享福。
阿姐说,每天清晨,所有人出门之前,都要到祖母屋,跟祖母问安,简单交代行程。每天夜晚,吃了晚饭,所有人都会围在祖母榻下,聊聊天,说说话,直到祖母倦乏了再各自散去。
在摩梭的文化中,亲情最为重要,之所以男不娶女不嫁,也是为了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在家族里面,陪伴在最亲的人的身边,用一生的时间来证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摩梭人信藏传佛教,不纪念死者,信因果轮回。最重要的是生者,生前,所有能做的、能给的,子女都已做到。尊老爱幼,摩梭家族里,孩子,是用来放养的,老人,是拿来呵护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最先给的都是老人。
在生前,老人已经享受了所有该享受的,精神、物质、天伦之乐,都已得到,所以,当有某天离开时,无牵无挂。对于活着的人,亦无所遗憾无所后悔。
母屋内,有间小屋,约十几平大小,沿墙根有一排土坑,门常年紧闭,门前有道黑布悬挂遮掩,摩梭名曰,生死门。
出生入死,皆入此门。
生。
摩梭妇女临产时,便会进到生死门内。孕妇会以一个马步的姿态蹲着,阿妈从后抱着她的腰,祖母在前抬着她的双臂,三个人,用这种最古朴的 方式,建造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而这种姿态,对于孕妇,最省力,没有多的浪费,所有的气力一下子凝聚在子宫之上,生产,自然顺利。
生,不是如此的简单。
摩梭人用生死门会实行优生劣汰。
婴儿呱呱落地,祖母用剪子剪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然后仔细检查其身上是否乌青、浮肿,用他们的经验以及口语相传的法子,判断小孩是否患有先天性的疾病,如果有,一旁的土坑便是他们的归处。而这,只是第一步的筛选。
祖母检查合格,身体健康的婴儿,将进行第二道筛选。
他们将独自呆在生死门内一天一夜,无吃无喝。
刚生下来的婴儿无比脆弱,却要经历如此孤独、绝望的一天一夜,没有拥抱,没有安抚,没有奶水,在懵懂无知之中,独自跨过生命里最大的第二个坎。
第一个,是顺利的被生下来,那时,他与母亲是一体的。
第二个,是生死门内的一天一夜,此时,脆弱而顽强。
第二天,祖母会进入生死门,抱出成功存活的婴儿,只有当他被怀抱着,走出生死门,被阳光照耀,才真正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份子,成为了摩梭人。
看起来,很残酷的样子。
但这是摩梭人顺延千年的风俗。泸沽湖与世隔绝,每一个摩梭家族都很穷,甚至潦倒。一大家子的劳作也拖不起一个病恹恹的身体,而一个无法强壮健康的身体,苦的不仅仅是家人,更是自己。这无法言说对错,只能说,摩梭人用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在事物不良的开端便杜绝了坏的结果,维持着家族的延续。换一种意义,甚至比达尔文还早的知晓了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现在放眼望去,摩梭人个个健康而且强壮。
摩梭人信佛,信因果轮回,没有摩梭人会去堕胎流产,每一个生命的降临都被给予了期待,不论因何而来,或是是否能承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来世上走上一遭。但睁开眼,瞧见世界第一眼那刻起,便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或生或死,独自在生死门内挣扎,所以,当长大成人,无论光耀鸿达,亦或平淡一生,皆是英雄,小小年纪,便与命运做了拼搏。
死。
人死如灯灭,因果需循环。
摩梭人死后,家人会为其褪去衣衫,挑去手脚筋,蜷缩成一团,一如母胎,婴儿般姿态,意味着,如何来,如何去,方成循环。
(此处应有一段尸体的处理,但着实不记得了。)
信藏传佛教的民族,相信天葬是最神圣的埋葬。但泸沽湖不算高原,没有秃鹫,金木水火土五行葬法,摩梭人从中选择了火葬。
所有离去的人,都会在生死门内放置七七四十九天,方火化。
寻一处土地,一把火烧了,骨灰也不捡,就让其随风飘散,落入泥土尘埃,直至消散,真正消失殆尽,在世界上再也寻不到踪迹。
死去的人,没有遗像,没有墓碑,没有祭奠,生前的所有享受都以实现,来世间走一遭的意义皆已完成。活着的人不会哭,因为不用哭,要做的,是珍惜对待好身旁尚存的人,便是最大的意义。
摩梭最为神秘引人神往的,当属走婚。
男不娶女不嫁,摩梭人一辈子不结婚。男女之爱,看对了眼,互扣三下手心,夜晚花房相会,一夜春宵,像极了一夜情,不婚娶,不负责。
与世之外,见惯灯红酒绿,繁杂喧闹的人们,听闻种种,皆是好奇羡慕,岂不是多妻多夫,不论男女,夜夜可换。
三人成虎,传闻多了,自然变了味,一传十,不过按照传述人的个性想法,暗自添油加醋,渲染了一番。
成丁礼后,男女各自学习技能,两三年后,便可以走婚了。某日田间巷头,或是夜间晚会歌舞,阿哥若是瞧见了心仪的阿妹,时机契合,便大着胆子上前,不用多言语,轻轻在其手心扣痒,一下、一下、一下,不多不少,刚好三下,然后静静等待。阿妹若是不喜欢,不会甩手走人,独留阿哥风中尴尬,只是会安静回首,亦不做动作,此时阿哥便懂了,也不做纠缠,转身离去便好。若是刚好,阿妹也中意阿哥,便会回扣三下,以明心意。
夜晚,待阿妹家人各自回房入睡,阿哥便身怀三物来到阿妹花房下,**而上。
阿哥携带的三物,分别是一截猪膘肉、一把匕首、一个毡帽。
猪膘肉是关键。家族皆养狗,瞧见夜黑生人出没,必定狂吠,难免吵醒家里人,阿哥便拿截猪膘肉贿赂贿赂阿妹家的犬,莫要出生,扰了家人清梦,坏了主人好事。
匕首用来**。是时候展现阿哥的身手了,攀岩花房,登上高楼,才能拥抱美事。阿姐说,花房有楼梯,但阿哥一定要**,如果连个花房都爬不上,那怕是无为还能指望其他本事吗?
毡帽是明示。若是有人半夜再来,瞧见了花房窗外的毡帽,便知今夜主人名花有主,其中好事已有,便不会唐突上前打扰,省的各自尴尬,引得不快。
第二日清早,阿哥会赶在阿妹家人起床之前,早早离去,赶回自家。只要和阿妹情义在,若无大事,必定是夜夜前去,行走奔波在两家之间,走来,走去,由此得名,走婚。虽无名义,与实际夫妻无异。
若是某天,阿妹发现阿哥品行不佳亦或淡了情感,不愿再有往来,便会提前准备好一个鸡蛋,悄悄藏匿,待阿哥清早醒来,一脚穿鞋,发现鞋中安静躺着个鸡蛋,便会明白阿妹心意,灰溜溜离去,正所谓“滚蛋”。
走婚的阿哥阿妹白日里不会有多少往来,不会去到彼此家中,更不牵扯经济,阿哥身为舅舅,养自己家族的小孩,阿姐身为女性,承担自己家族的责任。
阿妹若是生下了孩子,自会带着孩子前去认亲,只为让阿哥知道自己有个孩子,让孩子知道爹是谁,阿哥不用承担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与负担,孩子,自由舅舅养大成人。
摩梭人的走婚,有着摩梭人的庄重,极多的人,走一个,遇见了对的人,便是一生。而走婚,对于摩梭这种从不分家的家族而言,更多的意义,是陪伴,将一生陪伴给亲人,用一生的陪伴来感谢母亲的十月怀胎,感谢亲人的养育成人。
汉族是要分家的,兄弟姊妹分开,老人各自抚养,甚至无人尽孝。古云有言,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而其实不论男女,结婚之后,都成了小家,重心、精力更多的都是放在在丈夫、妻子、孩子之间,而父母呢?只是分的了极少极少的关爱。多年的养育,只是为了将其送入另一个家庭,辛劳大半辈子的付出,来不及被回报,便以时日无多。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工作除去应酬除去小家,还剩多少天,留给那含辛茹苦付出多年的父母呢?而,短短人生几十载,还剩多少天可以陪伴呢?
当你长大,独当一面,可有看见父母额头爬上的沧桑,可有瞧见黑丝隐藏的白发,可有感到脊背已弯、手脚已缓?可唏嘘之后,还是义无反顾越行越远,难以回头,却在某天,经历之后,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满是无奈,却无后悔可行。
摩梭人用走婚这一种方式,完美诠释了陪伴的深沉意义,而无论是银器,还是走婚,还是种种风俗文化,都是世代摩梭人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凡般种种,我们或许不能理解,一如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的生日、祭奠,但正因为不同,才造就了生命的精彩,不用去强行理解,只要时时尊重便好。
毕业旅行,一行四人纠结了许久,省的干脆利落,抱了四日游的团。凉山泸沽湖,不算近,却是所能去到最远的旅行。
从成都出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才开到泸沽湖,期间翻越了座小高山,三千多的海拔,有些轻微的高原反应。一路上山路十八弯,不停地穿梭着弯道,穿越重重山障。
运气不太好,刚好被雨追上。导游说,带过泸沽湖许多团,唯有我们是走哪哪下雨,以往都是团队刚游玩下一个景点,雨才赶上上一个景点,两厢不误。
在走婚桥、泸沽湖边,我们都是被雨赶跑的,前一刻、下一刻都不下雨,唯有这一刻,雨滴说来便来。
导游告诫我们说,去走婚桥,千万不要走到了尽头,不论爱情还是友情还是亲情,都不要走到尽头,略留有余地,才是最好的状态。若是从头走完了走婚桥,不知道是不是就如笑话里说的,说好一起走情人桥的情人最终都分手了。
晚上参加了摩梭人的晚会。节目很少,但都是摩梭儿女用心编制,全力呈现给游客的。他们用舞蹈的方式,无言的讲述成丁礼、走婚的故事,虽然不太能懂,在半蒙半猜中,油然一股尊重与虔诚。晚会最后一个节目,是众人围着篝火群舞。在手舞足蹈之间,放下了拘谨,沉浸在狂欢的氛围,看着旁人的笑,洋溢的是更加自在的笑。
泸沽湖的第二天,有专门的阿姐带我们去她们家做客,去祖母屋给我们讲述她们的文化与习俗,这才有了这篇文字的素材。她们现在还属于合作社的模式,每家人做的是集体劳作,挣的是公分,而被选中当讲述摩梭文化的阿姐,这属于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耀。
曾经的与世隔绝的族群,因旅游而被世人所知。她们传承千年的文化与外界浮躁的世界相冲击,我不知道,这对于她们来说,是好是坏。诚然,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但她们的走婚,她们的生死门,她们的风俗,会不会被潜移默化的改变。
当一个族群被封闭,也许是世外桃源,自由法章,但缺口的打开,涌入进的新鲜事物、各色思想,会不会如潘多拉盒一般,造成无法预估的后果。
不是我认为摩梭文化太脆弱,而是觉得社会太强大,太多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磨轮的 推动下,碾碎的渣也不剩,不见踪迹,只能在残存的字里行间,隐约窥探昔日神采光芒,徒留唏嘘。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一个家族是不是可以无限大?还是会和我们一样有分家的习惯呢?非常好奇。
解析:
材料1
美丽的泸沽湖畔,生活着纳西族的分支摩梭人,他们是当今世上硕果仅存的母系氏族社会,一切全由女性支配。因此,较之其他地方女性,摩梭姑娘多情且主动。同时,由于青山秀水的滋润,摩梭姑娘大都容貌俊美且别有自然风韵。来到这里,恍如进入花的海洋。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态。摩梭女孩成年(12岁)时会举行隆重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干涉。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裂,男不走访或由女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婚姻大都仍保持着一夫一妻制,更无女尊男卑的观念。
材料2
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对此
深感愤怒,不愿被称为纳西族人。摩梭族是母系社会,实行母系家长制,孩子跟从母
姓。「阿注」婚姻体制意味翍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
族妇女没有丈夫,只有几个「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须离开女方住屋,
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小孩父亲的身分根本就无从
知晓,摩梭族语言中没有「父亲」这词汇。虽然 极力阻止这种制度,但有六成摩梭
人仍然以这种方式生活。
材料3
fxyn/Article/ljwh/200605/1473
材料4
1、居 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2、服 饰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变服饰。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钮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 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3、饮 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裸、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卡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4、成年礼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原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穿裙礼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锡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腰带,佩上腰刀。这时,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A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司已神要给动物规定生命年限了,并告诉人类要在半夜倾听他的呼声,也可得到长寿。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谁。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机警的白鹤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得了一千岁。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人类觉得寿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许,与内换了岁数。于是,人每天要给狗喂三顿饭,并且每当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喂狗,以示感谢狗的换岁之恩。仪式结束后,大人带着穿上新裙、新裤的孩子,在村里转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贺礼。同时,这也是向众人宣布,孩子经历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摩梭先民认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灵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满了十二岁时,必须兴趣行以拴系灵魂(拴素)为内容的男穿裤女换裙的成年仪式,从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员,便匹敌得了人生的各种权利。
5、禁 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摩梭人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和拉伯乡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屋脚蒙古族乡和项脚蒙古族乡等地,人口大约4万多。摩梭人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他们是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的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他们信仰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的关系。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部用木材垒盖而成,叫做木楞房。他们的传统风味有 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摩梭人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祭祖节,祭土地节等。摩梭舞蹈多姿多彩,内容丰富,据说他们会跳72种舞蹈,说明摩梭人的舞蹈种类是丰富多彩的。关于摩梭人的民族识别问题,有人把居住在云南宁蒗县的摩梭人规划为纳西族,居住在四川木里县,盐源县的规划为蒙古族,但是摩梭人无论在服饰,语言,婚姻,生活习俗都和这两个民族有很大的区别,摩梭人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而不把自己认同为纳西族或者蒙古族,但具体到底是独有民族还是纳西族或者蒙古族的分支,这个还要看民俗界对他们如何进行划分和甄别了。
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
民族:摩梭族
居住于中国的人口:
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预计): 53,700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盐源县及云南省的宁蒗县
官方身分:纳西族支系之一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约20人
主要居住地点
1991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和云南省边界两侧,住著4万摩梭族人,主要集中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1982年以前,没有公路通往泸沽湖。
身分与传统
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对此深感愤怒,不愿被称为纳西族人。摩梭族是母系社会,实行母系家长制,孩子跟从母姓。「阿注」婚姻体制意味著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族妇女没有丈夫,只有几个「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须离开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小孩父亲的身分根本就无从知晓,摩梭族语言中没有「父亲」这词汇。虽然政府极力阻止这种制度,但有六成摩梭人仍然以这种方式生活。
生活概况
很多摩梭族人没有受过教育,仍说摩梭语。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居住在原始森林、高山峻岭,除了一个高原湖泊——泸沽湖之外,就没有任何可开发的天然资源,因高山里除了砍伐树林,没有平原面积可供耕种。他们的收入除了来自游客,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里的人口阴盛阳衰,男女比例约4:10,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寿命较女人短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邻近省份谋生。
宗教概况
喇嘛教强而有力地抓住了摩梭族人,大多数屋子的每个角落和屋外,都有堆放成金字塔形状的白石祭坛。大部分摩梭族人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直到几年前才有摩梭族基督徒,当地有70 多人看过「耶稣传」影片,现今已约有20位基督徒。
祷告
1求神捆绑那将摩梭族人陷入罪和死亡之中的魔鬼势力,耶稣基督必定得胜。
2为年轻的摩梭族教会祷告,求神帮助信徒全心为主而活。求主保守信徒的心思、意念,坚守信仰,得到神全备的福分。
3求神恩待摩梭族,使福音早日遍传那地。
摩梭族的生活方式
1、居 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2、服 饰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变服饰。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钮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3、饮 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裸、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卡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4、成年礼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原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穿裙礼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锡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腰带,佩上腰刀。这时,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A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司已神要给动物规定生命年限了,并告诉人类要在半夜倾听他的呼声,也可得到长寿。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谁。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机警的白鹤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得了一千岁。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人类觉得寿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许,与内换了岁数。于是,人每天要给狗喂三顿饭,并且每当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喂狗,以示感谢狗的换岁之恩。仪式结束后,大人带着穿上新裙、新裤的孩子,在村里转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贺礼。同时,这也是向众人宣布,孩子经历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摩梭先民认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灵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满了十二岁时,必须兴趣行以拴系灵魂(拴素)为内容的男穿裤女换裙的成年仪式,从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员,便匹敌得了人生的各种权利。
5、禁 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中国的摩梭人的族人千年来不结婚,靠什么方式繁衍后代?
本文2023-09-30 07:35: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