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学习哪位书法家的行草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6收藏

齐白石学习哪位书法家的行草,第1张

齐白石学习书法家何绍基的行草。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扩展资料

齐白石绘画风格: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2017年12月17日晚,在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上,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45亿元起拍,在近70余次的竞争中,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目前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齐白石文稿并手迹多卷。齐白石的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特点: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齐白石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齐白石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齐白石日相呼”。

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

  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

  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郑燮六十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

  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手登临。趁蟹屿螺洲,梳

  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壈想汉习楼船,唐

  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

  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昆明滇池大观楼

  几层楼独撑东西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

  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

  了春闺宝镜。楷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

  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

  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

  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

  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清〕钟云舫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清〕洪秀全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清〕石达开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愿豪杰,还我河山

  〔清〕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清〕石达开题理发店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清〕冯云山 南浦绿波,西山气爽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清〕李棠阶题昆明西山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清〕李秀成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泮题昆明华亭寺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清〕林则徐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六载回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清〕林则徐挽关天培

  我已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清〕林则徐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清〕程恩泽赠林则徐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清〕左宗棠题兰州望河楼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清〕左宗棠题汉口湖南会馆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纵马豪

  〔清〕刘可毅赠某君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清〕梁章钜赠余小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清〕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清〕康有为 灵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清〕康有为处题书室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清〕康有为题开封登龙亭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清〕谭嗣同赠黎贵逊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清〕谭嗣同赠吴筱山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头交,同赴泉台,漫引

  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

  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清〕唐才常挽谭嗣同

  双桥两虹影

  万古一牛心

  〔清〕刘光第题峨眉清音阁 骐骥思千里

  鹪鹩老一枝

  〔清〕翁同龢

  地亦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清〕沈葆桢题杜甫草堂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清〕黄遵宪题画艇 第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清〕范池世题支云塔山门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清〕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清〕俞樾自题俞楼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

  行歌好约高旭酒徒

  吴昌硕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挽秋瑾

  从生平等

  一切有情

  孙中山题鼎湖山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赠黄兴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去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黄兴赠汤增璧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侠 乱世才难用

  先生老未归

  章炳麟挽刘人熙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

  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

  寿祝疆无

  章炳麟为慈禧太后戏作一寿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蔡锷赠小凤仙 国民赖松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梁启超挽蔡锷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严复题讲经堂 两三竿竹皆秋色

  千万叠山有雨容

  林纾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书 种树如培佳子弟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杨度

  (二)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毛泽东题延安新市场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挽续范亭

  深山隐高士

  盛世期新民

  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 先抓吃穿用

  实现家轻重

  周恩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杜甫草堂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

  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必武题厦门集美鳌园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董必武题南湖

  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

  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宋庆龄挽四·八烈士

  漫空竹翠扶山住

  数点梅花补屋疏

  沈钧儒题杭州西湖补梅庵 广学甄微敬咏其德

  揽英接秀隆构厥基

  李济深题集美鳌园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

  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

  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

  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

  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

  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

  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李大钊挽孙中山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灵杜甫诗句题于成都杜甫草堂

  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

  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

  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

  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

  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聂荣臻挽叶挺

  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大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痛吾父幼小困空厄,尝备炎凉,劬芝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

  易箦呼儿难眠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面北,

  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挽父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松间明大长如此

  耳外浮云何足论

  吉鸿昌书于一九三一年

  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

  人民护兵,爱护人民,愿为本份

  彭雪枫书于一九四四年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俞作豫自挽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蔡元培题杭州西湖岳王祠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

  章士钊赠徐悲鸿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挽徐志摩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叶圣陶为某抗属写的春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古洞常临光照耀

  苍岩时有凤来仪

  徐悲鸿题四川灌县天师洞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天一阁藏书楼 尊前订就千秋业

  堂下罗生十种花

  叶恭绰

  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

  缥绁蒙冤囹圄损命重重惨痛绝人寰

  陆定一挽杨潮

  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

  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赵朴初题岳飞墓

  慨曩日烽火弥天,毓物培材,在危难中坚持下去

  喜今兹楼台如画,移花补竹,从废墟里创建起来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万里春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姚雪恨 话尽燕山,沉诗冤海

  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吴作人挽邓拓

  世界大同兼施博爱

  人间郅治选贤举能

  林散之 警座文章传四海

  新民德业播千秋

  俞平伯挽茅盾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张伯驹挽陈毅

九嶷山,是耸立在永州之野的一座名山。它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处,属南岭山脉之萌诸岭,纵横二百余里,南接罗浮,北连衡岳,素以秀丽的山形、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洞、丰富的古文物和动人的传说而驰名中外,令人神往。

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嶷山的最高峰三分石海拔1960米,与其他名山比起来,它不算高,但九嶷山却有马三娘、何真元、刘牧童、方回、郑安期、马明生、何仙姑、鲁妙典等八大仙家,更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驾崩安葬之所在。

九嶷山名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史籍也都有记载。《水经注》曰:“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元结《九嶷山图记》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九嶷山志》载:“万历旧志曰:诸峰矗起形状相似,难于辨识者,故名九疑。”九嶷山,九峰矗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八峰拔地而起。它们形状相似,如众星捧月一般,争相簇拥着舜源峰,让人生疑。

史籍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都说明了九嶷山以九峰而得名。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始见于楚辞。屈原《湘夫人》中的“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离骚》中“济沅湘余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对九嶷山有了深情的向往和歌唱。可见九嶷山早在战国之前,就已经成为天下名山了。

自屈原以后,九嶷山就成了文人骚客们心向往之的地方。他们游九疑,祭舜帝,对九嶷山有了无限深情的吟唱。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铭》: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

触石虏合,兴播连云。

时风嘉雨,浸润下民。

茫茫南土,实赖厥勋。

逮于虞舜,圣德光明。

克谐顽傲,以孝蒸蒸。

师锡帝世,尧曰授徽。

受终文祖,珠玑是承。

泰阶以平,人以有终,

遂葬九疑,解体而升。

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诗仙李白的一首《悲清秋赋》:

登九嶷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

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

余以鸟道行于故乡,今不知去荆吴之几千。

于时夕阳半规,映鸟欲没;

澄湖练明,遥海上月。

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女弱女弱兮夜悠悠。

临穷冥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

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

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潇湘神》二首:

湘水流,湘水流,九嶷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九嶷吟》,勾画了一幅九嶷山的壮美画卷,令我们浮想联翩:

九嶷连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曾作《舜祠》一诗,诗曰:

虞帝巡百越,相传葬九嶷。精灵游此地,祠树日光辉。

禋祭忽群望,丹青图二妃。

神来兽率舞,仙去凤还飞。

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

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

元好问的《九嶷》诗:

木兰芙蓉满芳洲,白云飞来北渚游。

千秋万岁帝乡远,云来云去空悠悠。

明崇祯进士,零陵人桑日升的《游九嶷》,让我们从斑竹泪滴中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群峰天表出南荒,虞帝当年万岁乡。

玉辇乘云春自老,铜碑无字草生香。

半程雾入庳林静,一水风来湘瑟凉。

安得依依青幛里,细看竹陨泪千行。

明代诗人郭崇嗣写的《紫霞洞》一诗:

古洞千秋秘不开,谁道一窍此中来。

云深定有蛟龙伏,地僻难堪日月回。

白乳累累悬玉髓,丹霞片片锁苍苔。

不知仙侣栖何处,多少游人抱渴怀。

清代诗人徐云沛《玉琯岩》诗:

闻道岩因玉琯传,丹崖石室锁苍烟。羽人自著环中记,樵父谁探洞里天。

璧上龙蛇多志怪,溪旁鸡犬尽成仙。

好将彤管铭邱壑,不必重修竹史年。

清代进士、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出生在风景如画的灵溪,他游了九嶷山后赋诗一首赞美九嶷山:

生在灵溪水一弯,老来才游九嶷山。

半山费劲蛮鞋力,踏破人间五岳还。

清代永州府照磨赵有德的《观瑶族歌舞》一诗,将清代永州特别是九嶷山下瑶民的祭舜活动作了形象的勾画:

长腰小鼓合笙簧,黄腊梳头竹板妆。

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

九嶷山奇,九嶷山秀,九嶷山美。当代著名林业学家、教育家、原中国科学院一级研究员乐天宇作《九嶷山颂》赠毛泽东主席:

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尧龙。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

东播都庞越城雨,西嘘大庾骑田虹。

我来瞻仰钦虞德,五风十雨惠无穷。

为谋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古枞。

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

于今风雨更调顺,大好景观盛世同。

伟人毛泽东的一首《七律·答友人》,写尽了九嶷山的千般姿态、万般秀美,读来令我们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中国对联,简单明快,聪慧秀雅,哲学光芒,吾爱之甚!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 得此佳趣;召以佳景 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蘇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二 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後, 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 ,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 ,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後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 ,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馀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 ,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於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 胸罗万卷 ,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 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 且更从容。(吴大浈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 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2016-05-09 江山携手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一向颇为重视丧葬。凭吊死者慰问生者,也当然是中国人社会交际的重要活动。

  基督教社会的葬礼上,宗教仪式被最为看重,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葬礼上,最被看重的倒是俗世间亲友的拜祭是否隆重和真诚。其中,挽联则是中华民族吊死问生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古代士人家庭若“当大事”,子孙特别在乎亲友的挽联。有名望的人所送的挽联,往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而那些名挽联,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哪怕死者墓木成拱,世道变幻如云。

  写挽联,需要写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汉字的基本知识。但这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能够恭维死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清季名臣曾国藩是挽联高手,他在生前特别爱给人做挽联。28岁时他中进士,点翰林,一直在京师做官直到42岁回家奔母丧,逢太平军起事开始书生将兵。做京官除公务外,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交友、写作。曾国藩在京官生涯里写了无数的挽联,故京师湖南同乡有“代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曾字涤生)”。

  因为,并没有那么多同僚、亲友相继死去,为曾大人提供足够的创作素材。于是曾大人一个人在家里替那些还活着的朋友写挽联练手。

  某年新春,曾的好友、同乡(生于益阳祖籍徽州,长曾国藩10岁)、诗人汤鹏到曾府串门,径自进曾的书房,汤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曾国藩新作诗文,想要拿来看看,可曾国藩就是不给看。大为好奇的汤鹏一把抢将过来,一看,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被曾国藩写下了挽联。

  由此,汤鹏与曾国藩断交。可吊诡的是,就在道光二十六年,身体很壮实的汤鹏和人打赌,喝大黄而死,年仅44岁。曾国藩送挽联曰:“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他会不会后悔昔日生挽老友而成谶呢?

  同治十一年三月,62岁的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任上。这下轮到诸位亲友写挽联吊唁这位挽联大家了。曾氏生前为一等侯、武英殿大学士,做过直隶、两江总督、北洋大臣,挽清廷于即倒,功勋卓著。死后被皇帝赐“文正”谥号,备极哀荣。其门生故吏和旧友同僚遍天下,为其敬献挽联的不知凡几。能留下来被后世记住的,依然是那些名人所写名联。

  评价这些名人名联,标准之一应当是是否“颂扬得当,情感真挚”,另一个标准则是看是否切合挽者的身份以及挽者和死者的关系。

  这些挽联的作者大致可分四类:一死者朋辈或职位资历相当的同僚;二是死者的门生或下属;三是死者的亲人;四是与死者有过交往的名士。

  曾国藩的朋辈和同僚所送的挽联中,最有名的当属左宗棠所撰的这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此联被后世一代代人提起,确实是一副才、情俱佳的挽联。同治中兴名臣中,往往曾左并称。左宗棠一直可算作曾国藩的诤友,左对科名优于自己的曾氏之才干,很不服气,在朋友和幕僚面前乃至给皇帝的奏章中,时常攻击曾国藩“虚伪”。但这两位相互竞争的同乡,是清廷缺一不可的两大支柱。

  曾国藩去世后,曾府担心那位心直口快倔强如牛的左大人依然嘴上不给文正公的面子。接到这副挽联后,曾府子弟感佩异常。在曾国藩故去后,一向不服输的左宗棠承认自己“谋国之忠,知人之明”不如曾氏。而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也恰当地评价了几十年两人不徇私情、不留情面、共同为国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另一副张之万所撰的挽联亦颇可称道:

“临履惕冰渊,百世同悲曾子箦;

功勋逾淝洛,千秋不数谢公墩。”

  张之万和曾国藩生于同一年(1811 嘉庆十六年),其于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及第,比曾国藩晚九年,在科场上算晚辈。张之万是该科一甲第一名,即俗称的状元,科名盛于三甲的曾国藩。这一年曾国藩是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大臣,但似乎曾从来不把张视之为门生,而是以平辈相待。仕途上张之万也很顺遂,他在剿灭捻军中立过功勋,尽管不如曾氏的不世奇功。他进士及第后在朝为官时,曾氏正带兵在南方征战,两人交往不算很密切。曾国藩去世时,张之万正从闽浙总督任上卸任,回南皮老家修养。他这幅挽联不涉及私交,完全是职位相当的同僚对曾国藩做“历史性评价”。

  上联寥寥十二字,用了好几个典故。

  《易经》之“坤卦” 初六 爻词曰:“ 履霜,坚冰至。”《诗经·小雅·小旻》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国藩在京师时拜大儒、同乡前辈唐鉴为师,一生在“礼”字上下工夫,行事谨慎而不逾礼。但仅止于此,这个典故用得还不算好。《论语》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到死前那一刻,都在乎父母所赐的身体是否受到损伤——此谓至孝之心。

  《礼记·檀弓上》有“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参临死前,发现自己所躺的席子是季孙所赠送的大夫专用之箦,认为自己逾制了,因为他不是大夫。于是令儿子换上普通的席子,才安然辞世。曾国藩是宗圣曾参后裔,一生恪守名分,护卫礼教,张之万用此典来说明曾氏所为乃有家族渊源。

  上联褒奖曾国藩的品德,下联则是肯定其功业。下联的典故不难懂,说的是曾国藩的功勋超过了指挥淝水之战击败苻坚保住东晋江山的谢安。谢安早期隐居,朝廷征召数次不出,而北方强敌虎视眈眈,世人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和曾国藩在湖南乡下丁母忧,被朝廷三番五次催促才出山招募团练情形相似。“谢公墩”在南京钟山半山腰,谢安和王羲之曾同登此处。宋代的王安石有诗《谢公墩》凭吊。

张之万此联,不愧是状元手笔!

  不过曾国藩朋辈所送的挽联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布衣之交欧阳兆熊所撰的:

“矢志奋天戈,忆昔旅雁传书,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竟历尽水火龙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做秕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此联是何等的大气磅薄,表达出了一位朋友的真情实感,无半点官场套话。

  欧阳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他是曾国藩岳丈欧阳沧溟先生的同族,和曾的两位小舅子从小过往甚密,因此在年轻时便结识了曾国藩。其于1837年乡试中举,而会试一再落第,便绝了仕进之心,一心钻研医术,浪游江湖,以儒医加狂生而闻名。

  他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道光二十年(1840),刚刚庶吉士散馆的曾国藩身患重病,经正巧在京城的欧阳兆熊医治而康复。此后曾国藩官爵日高,名气日大,但他一直对欧阳兆熊尊敬有加,欧阳兆熊也一直不因曾国藩地位的变化而对其逢迎,仍然像年轻结交时那般对待曾国藩。

  此联上联用陶潜诗“刑天舞干戈,猛志故常在”之典,追述年轻时两位书生鸿雁传书,畅谈志向、相互砥砺之往事。欣喜老友经过了无数的坎坷与煎熬,终于成就了千古伟人。下联则是对曾国藩的评价,在欧阳看来,老朋友身为宰辅(大学士),又立下汗马功劳,其实不足道,相对曾氏年轻时坚持写日记,每日三省己身不断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言,只是秕糠而已。“问牛相业”典出汉宣帝时丞相丙吉问牛的故事。

  邴吉一次外出,碰到路上有人斗殴,死伤横道,他不闻不问,再往前走遇到有牛喘气而吐舌,他立刻停下来让人去问这牛已走了多久。身边的人很不理解,他解释说,百姓斗殴的事自有长安令、京兆尹来管。而时节才是暮春,牛却吐舌,如此可能这一年气候不正常,会直接影响收成,这是关系天下的大事。

  “获麟绝笔”则是指孔子修《春秋》,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得知叔孙氏的仆人捕获一头麒麟,夫子伤心瑞兽被庸人所获,此乃天下将乱之兆头。于是记下“西狩获麟”后,便永久停笔了,两年后孔子辞世。

显然,欧阳兆熊把曾国藩的文章看做是《春秋》那样的经典,那么其道德品行也就近乎孔子那样的圣人了,这种将为万世垂范的地位,当然比生前的功业、官位伟大得多。

  欧阳兆熊,在官场之外,以平等眼光看待曾国藩,所做的评价最为准确。

  另外曾国藩还有一位老友何绍基,所写的挽联近乎欧阳兆熊之联,只是无欧阳的豪迈:

“武乡淡静,汾阳朴忠,洎于公,元辅奇勋,旗常特炳二千载;

班马史裁,苏黄诗事,怜忆我,词坛剀谊,风雨深潭四十年。”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年长曾国藩12岁(1799年生),道光十六年恩科进士,登第早曾国藩两年。父亲何凌汉在清廷做过左副都御使、署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在曾氏兄弟显达以前,何家算是三湘数一数二的名宦之家。曾国藩中进士后,自然会去拜见何绍基这位同乡前辈。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何绍基一直像大哥那样对待曾国藩,他长于经学,诗文俱佳,书法更是精绝。曾国藩在做京官的十四年里,交往最多的朋友当属何绍基,在他的日记里,频繁地记载和何绍基聚餐、郊游,去何家拜访,两人谈诗论文。早年时曾国藩就断言何绍基的字必将“千古流传无疑”。和能带兵打仗的曾国藩相比,何绍基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官只做到四川学政。曾氏先他而逝,他这位老友心中的沉痛可想而知。

  此联上联说历史评价,下联道私人情谊,顺序和欧阳的挽联正好相反。上联他将曾国藩比作汉代诸葛亮(武乡侯)、唐代郭子仪,认为其所建立的功勋两千年来难以有人逾越。下联则追忆当年两人在一起评论司马迁、班固的史书,畅谈苏东坡、黄庭坚那样的诗文交往。一句“风雨深潭四十年”,两人的情谊、对曾氏的悲悼,尽在其中。毕竟是翰林出身,较之欧阳兆熊更为老成含蓄。

  曾国藩另一位同乡兼好友郭嵩焘的挽联,则在悲伤之余,不无牢骚与幽怨:

“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唐宋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惟我最;

其始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其练兵以水师为著,实发其议,艰难未以负公多。”

  郭嵩焘1818年出生,小曾国藩7岁。曾氏第一次会试落第后,回乡经过省城长沙,结识了正在岳麓书院读书的郭嵩焘、刘蓉,三人遂成莫逆。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晚曾氏9年),是科高中的还有张之万和李鸿章,曾是这一课会试的总裁。

  因此,郭与曾国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曾、郭两人后来还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他说“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

  曾国藩颇具识人之术,他尽管和郭嵩焘私谊很深,但他认为郭嵩焘文采出众,见识也不凡,但做不了能吏,难以独当一面。因此在其围剿太平军关键时期,任两江总督、节制东南兵马,清朝对其保举官员一律照准,他就是不保举郭嵩焘独立开府任官,郭的同年李鸿章也在为郭嵩焘鸣不平,认为郭好歹是个翰林,连秀才出身的刘蓉和举人出身的左宗棠都到了一省巡抚的高位。曾国藩告诉李鸿章,科举成就和能否做官和做事不能等同,郭嵩焘只能依人成事,让他出去当主官,那是害了他。

  果然,郭嵩焘后来在署理广东巡抚时,和两任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关系闹得很僵,直到被解职闲居。光绪二年,郭嵩焘作为第一任驻外公使出使英国,对英国的制度和国家文明程度赞誉过高,又与副公使刘锡鸿不能相处。导致谤名满天下。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老友曾国藩已不能目睹这一切了。郭嵩焘的眼光超越同时代的人,但做事优柔寡断,不如曾国藩那样懂做官和做事的诀窍,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下联郭嵩焘夸耀自己对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在湘乡丁母忧时,对朝廷要求他出山练兵剿匪一直婉拒,此人做事谨慎,不敢轻易冒险。郭嵩焘一次次对他晓以利害、分析利弊,促使他墨垤从戎。在与太平天国交战初期,湘军败多胜少,又是郭嵩焘建议曾国藩操练水师,控制长江,从而赢得对“发逆”作战的主导权。

  可是,“艰难未以负公多”,字面的意思是老先生当年那样艰难戡乱,我没能过多地分担,我对不起先生您。其本意则不无对死者的怨气:你立下如此功勋,两次重要的选择我起了关键作用,可是你却不让我出来做更重要的事情。(十年砍柴《吊死问生·无非人情(上)》)

  曾国藩的门生中,李鸿章和俞樾所送的挽联最佳。这两人也是曾国藩生前最为器重的,一光大其功业,一光大其学术。他曾对两位得意门生做出过定评:“李少荃(鸿章号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字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的挽联曰: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上联是李鸿章感念老师的栽培之恩。道光二十三年(1843,是年李23岁),李鸿章离开故乡,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写下了豪气万丈的诗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乡试中举后,参加1845年会试落第,这一年其父李文安、也是曾国藩的年兄,带着李鸿章入曾府拜师,从此李鸿章的科名与功业与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李的这一次拜师,距曾国藩去世二十七年。所以说“师事近三十年”。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任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官,李鸿章是科高中。曾氏既是他学习的业师,又是其科考的座师。

  从这段曾、李师徒情缘,可看出教育的不均衡,从古到今皆然。像李文安这样的官宦家庭,能将子弟交给当时最有学问的朋友教导,而且这个朋友恰好又是三年后的会试考官。用不着科场舞弊,像李鸿章那样聪明的人,跟着曾国藩读两年书,自然就很清楚朝廷科考的衡文标准,知道阅卷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而那些乡下举子,还在老家苦苦地摸索。

  挽联的上联也引起后世人的非议,认为李鸿章自诩“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是托大。因为他的哥哥李翰章也是曾国藩的门生,早入曾氏之幕,多年担任湘军总后勤部长的角色。怎么弟弟倒成了“门生长”呢?

  我认为李鸿章此语说得非常到位,而且他必须这样说。此时李鸿章已是直隶总督,乃疆臣领袖(是年六月,被授予老师曾国藩担任过的武英殿大学士之位,则是宰辅身份了),在曾氏门生中他最有资格如此说。曾国藩常说办大事要找替手——即政治接班人,如此才能保证其事业有人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人亡政息。李鸿章以其功绩证明曾国藩当年所找的“替手”是非常合格的。

  此时在恩师的灵前,作为曾氏本人和朝野公认的“接班人”,他必须表态,即如现在重要人物追悼会上强调“继承革命意志”云云,申明将恩师的事业发扬光大。如此,才能告慰曾氏在天之灵,也才能对曾国荃、曾纪泽这些恩师的亲人有所交待。

  上联是“于私”,下联则是“于公”。作为疆臣领袖对曾国藩作出评价。

  俞樾的挽联旨趣和李鸿章的又大不一样:

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

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上联很好懂,和其他挽者一样,对老师的功勋做崇高评价,将其比作郭子仪,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先生的逝世,犹如朝廷栋梁毁坏。

  下联便道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大臣故去,为天下悲。但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位立下赫赫功勋的大臣,还是一位学问家,死在职位上,不能写出更多的文章、阐发出更好的道义,留给后学。“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则是指俞樾平生最为自得的一段佳话。

  道光三十年(1850年),29岁的俞樾会试及第,此时身份是“贡士”,接下来还要经过礼部的复试、皇帝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虽然“贡士”成“进士”,不会有人被淘汰,但关系到排名。贡士们当然非常重视。会试的试卷是由专门人士誊写(如此避免考官认出考生字迹从而舞弊),但复试和殿试,考官所阅的是考生自己书写的试卷,因此楷法很重要,写不出一手秀丽端庄“馆阁体”的考生,名次很难靠前。俞樾楷法不算好——他后来一直以隶书而闻名。

  但在复试时,时任礼部侍郎的阅卷官曾国藩力主俞樾为第一。其他考官说这个考生文章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是“宿构”,即考前背熟数篇已做好的文章,考试时恰好和题目碰上了。曾国藩反驳说,文章可能宿构,但诗(即试帖诗,会试三场考试必考科目)不可能宿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的五言八韵诗。曾国藩对俞樾的诗特别赞赏,尤其喜欢其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以为“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意”,格调高昂,因而预测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公序是宋代大诗人宋庠的字,他和弟弟宋祁齐名,两人同科登第,兄为状元。兄弟二人都写过《落花诗》,宋祁诗中名句“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边妆。”曾国藩当年看俞樾的试帖诗时,就说“花落春仍在”与这两句相似。宋庠有句:“汉皋佩解临江失,金谷危楼到地香。”

  复试取得第一的俞樾殿试时为第十九名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氏对他的褒奖传出去后,他当然是感激莫名。但这个人和郭嵩焘有些相似,读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当性格不善于做官,当过一任河南学政,被御史弹劾罢官后,回到江南,从此潜心学术。为了表示对恩师的感谢,他的书房名为“春在堂”。现在老师仙逝了,谁还能吟颂那首“落花诗”呢?

  俞樾后来刻一图章“拼命著书”,盖在自己的藏书上。他的“拼命”,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一生对群经诸子、训诂小学、小说笔记颇有研究,撰著甚丰,著作辑为《春在堂全书》,共500多卷。——何止是著作等身。

  曾国藩诸门生中,李鸿章和俞樾算得两位高寿。李鸿章于1901年以79岁高年辞世,但他是在屈辱和忧患中死去的,他刚刚主持了和占领北京城的列强和谈,签订了《辛丑条约》,再一次为满清最高统治者背负黑锅。俞樾活到1907年,享年87岁。在当时是真正的高寿了。李鸿章死后,俞樾为他写了一副激愤与伤心兼具的挽联:

一个臣系天下重轻,使当年长镇日畿,定可潜消庚子变;

八旬翁完真灵位业,溯壮岁同游月府,不能再逮甲辰科。

  上联说得是李鸿章一人身系天下安危,也是为李鸿章抱不平,为大清惋惜。甲午战败后,天下归罪于李鸿章,李鸿章被派到广州做两广总督,远离政治中心。而朝政被一帮子颟顸的亲贵把持,如今闹出了义和拳之乱。俞樾认为如果李鸿章继续担任直隶总督,镇守京畿,凭他的见识和能力,是不会闹出“庚子事变”的。

  下联则是道两人的情谊。俞樾进士及第晚李鸿章三年,乡试是同一年中举(1844年甲辰科)。所以追忆“壮岁同游月府”,即同一年月宫折桂。眼看六十年就要过去了,第二个甲辰乡试还有三年,李鸿章却去世了,无福“再逮甲子科”。

  明清两代极重科第。一位士大夫如果在其中进士后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殿试揭榜后还活着,会被邀请“重游琼林”,参加皇帝为新科进士举办的“琼林宴”。

  你想想,假如一群乙巳科的进士,和前六十年的乙巳科老进士一起聚会,是何等的盛况。乡试后的举人在一起的宴会叫“鹿鸣宴”,前六十年该科举人还活着的,会邀请重宴鹿鸣。一个人能第二次参加琼林宴和鹿鸣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及第早,十八九岁或二十多岁就中举或中进士;二是要活得足够长。

  李鸿章“不能再逮甲辰科”,俞樾有这个福气。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乡试后,84岁的俞樾还活着,不但参加当年的鹿鸣宴,还复任翰林编修。——他于咸丰二年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翰林编修。这样的人生际遇,读书人几个能有?

  挽曾国藩的对联中,还有一位作者不能不提,此人和曾国藩的关系颇为复杂,既不是平常的门生,也不是同辈朋友,勉强算得上曾经的幕客。此人是王闿运。

  这是个很不安分的主,学了一辈子的帝王术,到处兜售,却无成效。此人有大才,但性格不好,恃才傲物,好做惊人之语,臧否人物评论时事刻薄而谐谑。

  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此君一辈子就是个举人,会试屡次名落孙山。早年在北京做权臣肃顺的西席,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肃顺等顾命大臣。

  从此,王闿运飘荡于江湖间,周旋于达官间,或入幕参襄,或入书院讲学。他曾经短暂地当过曾国藩的幕友,但此人好说妄语,不是那种老老实实做秘书或参谋的人,和曾国藩相处得不好,于是只能另谋他就。据传他曾劝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称帝,北伐京师。被曾斥之为狂妄。可见他并不了解曾国藩,曾翰林出身,一辈子恪守名分,让他这个人冒着毁掉一辈子名节而很可能失败的风险去造反,实在是太不可能了。

  王的挽联对曾国藩的评价远不如其他的好友、门生评价那么高: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

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恨礼堂书。

  上联说曾国藩平生以建立霍光、张居正这样的功业自居,但是时代不同,功勋也不相同,曾氏无非留下了勘定反贼的攻略而已。下联肯定曾国藩的经学功夫超过清代的前辈大儒纪晓岚、阮元,但遗憾的是去世太早,未能留下更多的著述。其上联却激怒了曾府。书生论事,多纸上谈兵,看人挑担不吃力。勘定席卷十数行省的太平天国,是何等的艰难,假使张居正晚生六十年,他也未必能平定李自成、张献忠。而且霍光、张居正两人在死后,家族都受到了朝廷清算。在人葬礼上送这样的挽联,不是添堵吗?下联惋叹“龙蛇遗恨礼堂书”,也隐隐有对曾国藩忙于政事而疏于学问的不屑。曾国藩所处的不是纪晓岚所处的乾隆朝那样太平,一个人四十二岁开始从书生变成将帅,整日行军打仗。

  勘定东南后,曾氏成为第一重臣,面临的又是内忧外患,为大清朝熬到了油尽灯枯,能有多少余暇来做学问,能取得那样的学术成就,也就是勤勉如曾国藩才有可能。湘绮先生,毕竟是狂生。这挽联文辞自然不错,但于人情世故,却有所欠缺。

  最后,笔者认为有必要提一下当时身份最为尊隆的人——即皇帝所送的挽联。同治帝的两幅挽联是:

  其一:

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

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

  其二:

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

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

  这两副挽联应该是翰林院的词臣为少年天子草拟的。四平八稳的官家口吻,也不用什么旧典,其文辞只能说平平。但这是最高统治者的评价,是真正的“盖棺论定”。尤其说曾国藩“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说则是“党和政府高度评价了曾国藩同志伟大的一生”。这两副平常的挽联,比起那些“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军事家”等等的评价,雅驯且不说,还多了一些人情味。(十年砍柴《吊死问生·无非人情(下)》)<

齐白石学习哪位书法家的行草

齐白石学习书法家何绍基的行草。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