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战绩?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4收藏

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战绩?,第1张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指的是战国时期四位极其有名,战功赫赫的将领。他们虽然被称为战国四名将,但实际上也就是两个国家的人物,也就是世代仇敌的赵国和秦国。赵国又两位,廉颇李牧,秦国也有两位,白起王翦。那么,这四位名将各自都有着怎样的战绩,以至于能够并列四大名将呢

战国时期兵法达到巅峰也与其特殊时代有关;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从最开始的几百上千人,到后期的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级的大会战,这在哪怕是二战时期都是极为壮观罕见的,这也造就了一大批天才军事家、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期功绩之显赫,韬略之卓绝,令后人难忘其项背,是战国时期站在诸多名将最顶端的四个人,他们拥有哪些著名的功绩来支撑呢

信平君——廉颇

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四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廉颇早年战功赫赫,威震七雄,但晚年之时,郁郁不得志,所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出自于此时,而后廉颇转投他国,但也都不得志,后郁郁而终;对绝世名将来说,这也是一种悲剧。

唐朝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信平君廉颇”。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李牧、王翦而已。

武安君——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但可惜的是,虽然赵王将全国军队都交给了李牧,却对李牧并不是真正的信任;被秦王再用反间计,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赵王一听立马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武安君——白起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秦国对赵国用反间计坑过廉颇和之后的李牧,但是赵国也不傻啊,用重金收买秦相范雎说白起的坏话;而后来白起也挺配合的,秦王让他出战赵国,他不肯,秦王自然更是怀疑;最后一代战神,被赐死杜邮。

武成侯——王翦

王翦是一个比白起更传奇的存在,据《秦本纪》考证: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王翦一生无一败,原因是王翦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从伐楚就可以看得出来,非得找秦王要六十万军队才肯出征,因为这都是王翦经过仔细计算过的,但是秦王不听,让李信率二十万出征,结果惨败,还得让王翦出马,给兵六十万,结果灭楚。

王翦也是四大名将中唯一善终的存在,乃至在整个古代名将史中,比王翦还会做人的,估计没有了,能比肩的也唯独李靖和郭子仪等寥寥数人了。

关键是王翦的后人也很给力,儿子王贲是虎父无犬子,也是绝世名将;孙子王离就不多说了,兵败项羽,后降楚(也有人猜测是被项羽杀了);虽然历史上对于王离的后代没有多说,但是从晋代琅琊王氏的家谱中倒是提到了,说王离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王离投降了项羽,王离家族的人纷纷出逃,否则秦二世和赵高肯定会灭他们满门。王元逃到了现在临沂,成为琅琊王氏的先祖;而次子王威逃到了现在山西太原,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而之后的王氏家族,多次左右了华夏历史的进程,不可谓不强大。

古代将门往往是从某一时期的开国功勋说起,比如北宋较为有名的将门曹氏,虽然是起于五代的豪族门阀,但真正列为将门的,还是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曹彬。曹氏一门也就是在曹彬时期出现高光,其后人在军事上的建树都很高,但地位一直无法超越曹彬。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正常,真正想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并不多。

要说北宋时期,可能最出名的将门是杨家,但历史上的杨家并没有小说那么精彩,而且不管有无家谱记载,小说总喜欢将忠义杨氏武将都归到北宋的杨门,比如《说岳全传》里的抗金名将杨再兴。其实北宋杨家将最高光的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其中杨业的功绩没有名声大,毕竟是边境不可多得的具备抗辽经验的将领,人称“杨无敌”,而陈家口一战惨烈殉国,使其成为忠义的象征,北宋朝廷也是追以太尉、中书令、大同节度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鼎峰,其后代虽然立下诸多战功,但历史地位比不上杨业。宋真宗评价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意思很明显,夸他有杨业的风格。杨延昭一生最高做到高阳关副都部署,这个官职是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政令,以观察使以下充任,也就是宋英宗以后的副都总管。这与他老爹杨业的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还差了一截。杨文广也一样,战功赫赫,但名气地位也都不如爷爷杨业,所以杨家开局即巅峰,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要把后汉杨弘信也算作这一将门的开创者,那么杨业以后的三代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有忠义杨家将,后有精忠岳家军。相比较杨家开国功勋而言,岳飞算是北宋时期的中兴名将,他虽不是将门之后,但他的后人却有高光的表现。可能有人说姓岳的就不可能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岳飞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其第十九世孙岳九皋和岳九德,他们二人在明朝一个担任御史,一个担任尚书,皆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这二位是文官,所以不能以将军论。

但到了清朝,其二十一世孙岳钟琪的功绩其实并不比岳飞差。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岳飞的功绩受到南宋朝廷政策影响被扼杀了,也就是说岳飞即使如战神一般,但功亏一篑,战功的实际转化率较低。而岳钟琪在罗卜藏丹津、准噶尔部伊犁地区、大小金川、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等战役中功勋卓著,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战功转化率更高一筹,乾隆帝赞他为“三朝武臣巨擘”。从这个角度说,岳钟琪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北宋开国将门中,还有呼延赞一门,呼延将门的后代与杨家不一样。往前追溯,此一门在前赵有大将军呼延晏、镇东将军呼延谟;在后周有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寿廷。呼延赞算是此将门之中出现的第三代,但他也只是官拜刺史和团练使,这多少与宋朝重文轻武的体系架构有关,所以呼延一门虽名将辈出,却难以掩盖一代不如一代的尴尬。

历史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易做到,但有很多后辈功勋与祖上难分伯仲的,比如秦国名将蒙骜,以及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三代人都建立了很大功勋。蒙骜是为秦国东出打基础的重要人物,他对韩赵魏的征伐使秦国得以建立三川郡和东郡,将秦与齐诡异的连在一起,是远交近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蒙武则是王翦第一次伐楚的副将,项羽的祖上名将项燕就是在这一战中被蒙武斩杀的,二度伐楚时,蒙武依然是跟随出战,灭亡楚国后活捉了楚王。蒙恬的功绩则体现在出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后修建长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可以说祖孙三代的功绩各有特色,难分伯仲。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比较多见,比如西汉开国将领周勃,他的后代里就有周亚夫,此二人的功绩也无法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再有如开国功勋夏侯婴,其后代里有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夏侯渊,这也没法放一起比较。

历史上也有因父亲恩荫,造就了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如西汉的李敢,乍一看,有人都不知道李敢是谁,但要说李广,知道的人就多了去了。但历史上令李广出名的并不一定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辈子征战沙场未能封侯,最后一次远征机会中,又因迷路错失立功的机会,因此自杀谢罪,所以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李敢就是李广第三子,公元前119年,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征讨匈奴,因夺左贤王鼓旗,被赐爵关内侯,这是李广一辈子都未得到的爵位,所以说李敢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夺旗、先蹬、斩将这类战功不至于让一个小小的校尉封侯,这里就是西汉朝廷对李广功绩的考虑,以李广恩荫至李敢,所以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分量就不那么高。

要说绝对凭借功勋超越祖辈的,还得属项羽、赵匡胤这类开辟新朝的人。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赵匡胤则是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之后,此二人都是将门之后,功绩自不必说,远远超过了祖辈。其实除了这类人,并不好区分何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功绩?比名气?比官爵?那么马超之于马援、文鸯之于文钦、宇文化及之于宇文泰怎么比?如若再打破父族概念,李靖与舅舅韩擒虎孰高孰低?

据蒙姓相关家谱记载,蒙恬和蒙毅遇难后,“蒙家军”的后代逃离安定(郡),流落于中原诸地。蒙恬之妻原配胡氏,携长子蒙崇德,次子蒙宜德,长孙蒙淡云及其家人,也随之从“上林”蒙府逃出,一路向西而去,只是未曾逃远。

在今淳化县十里塬西北2公里处,就是2200年前蒙恬家人逃难落脚之地;这里的蒙姓村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2200多年、历经艰难困苦而不离不弃的蒙恬后裔。

人物简介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村)人。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

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

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家族成员

蒙恬的祖父蒙骜原居齐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来到秦国,在秦庄襄王时出现在史书中,不断地为秦国征战,后来成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正是后来蒙恬的裨将王离的祖父)的裨将军参加了秦灭楚之战。到蒙恬时,蒙恬已经可以率领当时秦军最重要的部分北征匈奴,连秦始皇的长子也被派到蒙恬军中作监军,而蒙毅也同时做到上卿,并曾带兵,家族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蒙骜在世时。但也造成了与胡亥、李斯和赵高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蒙氏家族的灭亡。

历史评价

陈馀:“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司马迁:①“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②“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曹操:“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战国四大名将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战绩?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指的是战国时期四位极其有名,战功赫赫的将领。他们虽然被称为战国四名将,但实际上也就是两个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