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给哪些国家赠送过熊猫?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中国曾给哪些国家赠送过熊猫?,第1张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作为使者走出了国门,其主要途径有三种:国礼赠送、商业借展、交流合作。

  我国在1957-1982年这26年间,曾先后赠送23只大熊猫给9个国家,分别是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

  1958年,奥地利动物商人海尼·德默用3只长颈鹿、2只犀牛及河马、斑马等作为交换物,北京动物园赠送一只大熊猫姬姬。(1972年7月22日去世;伦敦动物园);

  1965至1980年,相继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号、二号、丹丹、三星、凌凌5只大熊猫。(朝鲜中央动物园);

  1972年4月,送美国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美国回赠麝牛作为交换物。(国家动物园);

  1972年10月,送日本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日本回赠日本鬟羚作为交换物。(两只大熊猫分别于1979年9月4日和1980年6月30日去世;上野动物园);

  1973年12月。送法国一对大熊猫燕燕和黎黎。(两只大熊猫分别于2000年1月20日和1974年4月20日去世;文森动物园);

  1974年4月,送英国一对大熊猫佳佳和晶晶,英国回赠一对白犀作为交换物。(伦敦动物园);

  1975年9月,送墨西哥一对大熊猫迎迎和贝贝,墨西哥回赠中美貘、加勒比海牛、无毛狗等作为交换物。(查帕特派克动物园);

  1978年9月,送西班牙一对大熊猫绍绍和强强,西班牙回赠一对大猩猩作为交换物。(马德里动物园)

  1980年11月,送西德一对大熊猫天天和宝宝。(天天于4年后感染病毒而死亡,宝宝于2012年8月22日去世,柏林动物园)

  1982年,送日本大熊猫飞飞。(1994年12月14日去世;上野动物园)

  从1957年到1982年间,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现在只剩下7只它们的后代了,日本2只、墨西哥3只、德国2只。1982年以后,我国取消了赠与方式,随后几年商业借展的方式也被取消,现只剩下科技目的的交流合作一种途径。82年至今,我国与全球12个国家的17个动物园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合作研究关系。这些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西班牙、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目前共有45只中国籍大熊猫(含出生幼崽)生活在海外,其中美国占约1/4。

  交流合作的大熊猫都住在海外动物园,它们的留洋期一般不超过10年,在海外产下的小宝宝属于中国,长到3岁以后要回到祖国,比如1999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出生的华美就已经回到了四川卧龙老家。交流合作的17只大熊猫,有9只在美国、4只在日本、2只在奥地利、2只在泰国。

  日本8只 “樱滨”、“桃滨”、“真真”、“力力”、“仙女”、“比力”、“永明”、“良滨”

  美国11只 “美仑”、“美奂”、“云子”、“小礼物”、“白云”、“高高”、“贝贝”、“伦伦”、“洋洋”、“美香”、“添添”

其他十二个国家应该分别就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西班牙、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从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间,中国一共赠送给9个国家 23只大熊猫。

  1965至1980年,相继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丹丹、三星、琳琳等5只大熊猫;

  大熊猫作为珍稀动物,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赠送为主,大熊猫出国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作为国礼赠送、商业借展、科技目的的交流合作。大熊猫是中国对外友谊的传递者。

  我国在1957-1982年这26年间,曾先后赠送23只大熊猫给9个国家,分别是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

  从1957年到1982年间,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现在只剩下7只他们的后代了,日本2只,墨西哥3只,德国2只。

  保护大熊猫的主要官方机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陈润生透露,目前有24只大熊猫成为“留洋大使”,在美国、日本、墨西哥、德国、奥地利、泰国6国安了家。

  其中加入“外籍”的只有7只,都是当年被赠送出国的大熊猫的后代。另外17只仍保留着中国“国籍”,属于科研目的的交流合作,“我们对这17只有所有权,其中美国9只,日本4只,奥地利2只,泰国2只。”

  大熊猫的名字最能体现的是两国民间对其所怀喜爱情感的表达,这也符合大熊猫在外交中所起到的角色意义。

熊猫虽然是食肉目、熊科哺乳动物,有着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但因为其圆圆的脸颊,标志性的黑眼圈,走起路来一扭一扭,又是内八步伐,显得非常可爱,俘获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芳心,要知道熊猫这种动物,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

这种动物已经有八百万年的历史了, 既然能存活这么长时间,肯定有其特殊性,在近代的时候,我国还有不少的熊猫,可是自从第一只大熊猫被西方人发现之后,熊猫们就倒霉了。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忙着和各种强国交涉,根本顾不上管什么动物,那会列强把熊猫带回国后,发现反响很大, 所以不少国家的猎捕者就来抓大熊猫。但是被抓走的熊猫,无一例外全部都死了,他们根本不懂如何养好熊猫,只想靠熊猫谋取暴利。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的各项社会建设中,就有对这些野生动物的保护,因为大熊猫的珍贵性,所以当时我们还发展出了熊猫外交,不少国家都很想要,当时我国也送出去过几只熊猫。

后来我国继而有了一种“熊猫租借”条约,因为大熊猫实在太珍贵了,所以一般的国家,可是达不到租借的要求的,对此也有很多网友戏称,这是我们中国近代,第一个对外的不平等条约了,并且那些列强,还都想抢着签。

在熊猫还不是濒危动物之前,我们就曾送出过两只大熊猫,这属于是永久赠送,也是现在全球唯一不属于中国的两只熊猫,并且再也回不来了,不过他们在国外,还是生活得很幸福的。

这两只大熊猫分别叫做“迎迎”和“贝贝”,当初赠送给了墨西哥,在1984年之后,熊猫因为数量大幅度减少,成为了濒危动物,现在成了我国的国宝,后来各个国家再想要熊猫的时候,也只能是签订租借条款了。

这两只熊猫被送出去之后,在墨西哥生活的还不错,因为他们是一对,所以出去之后,很快就生了一对熊猫宝宝,分别叫做“欣欣”和“双双”,不过因为这两只熊猫都是母的,所以要想继续繁衍后代,他们还得继续向中国租借雄性熊猫。

在墨西哥呆了很多年,迎迎和贝贝也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身体也非常的健康,它们生活得好,就已经很好了。

相信很多网友看过一则新闻,激起了网友的愤怒:大熊猫“禄禄仔”被绳子绕颈造成窒息死亡。网友在凌晨观看熊猫直播时发现异常,“禄禄仔”挂在绳子上一动不动,拨打相关电话却无人接听,巡逻人员也没发现,这不禁让广大群众怀疑工作人员的失职。

熊猫,以其身体胖软、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它有着小小的耳朵,圆圆的脸,胖胖的身材,爱吃新鲜的竹笋,最有特点的是还有一对黑眼圈,更衬得熊猫憨厚可爱。

上世纪80年代,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适宜熊猫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少,因此熊猫一度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国家保护之下,近年来,熊猫的数量才有所回升。

熊猫外交

作为中国的国宝,熊猫也受到全球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因此之前,中国都是把熊猫当成礼物,作为两国邦交的见证。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日本常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武则天曾送给日本2只“白罴”,经科学家查证,“白罴”就是熊猫。但是作为见证友好邦交的礼物,送出国的熊猫最后的记载大都是“死亡年份不详”。

由于熊猫数量急剧下降,国家取消“免费赠送”,改为租赁的方式。1984年,我国正式出台了“熊猫租借”方案,以十年为期向国外租借大熊猫,租借的国家需要经过考核,而承租的动物园需每年支付100万美元租借费。

如果外借的熊猫在租赁期间产仔,租借的国家每年需要多加60万美金的费用,在幼崽成年后需归还中国。看似霸王条款的背后,也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

熊猫不只能够促进两国邦交,还能换回一些贸易协定、科技资源等。比如在2011年,苏格兰政府为了借到熊猫,和中国签署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而在2020年五月,旅居荷兰的大熊猫“武雯”诞下幼崽,中荷双方就此互致祝贺信,也加强了双方在航空航天、金融贸易等双边合作的交流。

“外国”熊猫

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有熊猫。那为什么会有外国熊猫呢?原来是因为联合国规定,在没有“熊猫租借”方案之前,我国送出去的熊猫是无法要回的,因此在墨西哥还存在两只“外国国籍”的熊猫。

1975年9月,中国向墨西哥赠送两只大熊猫“迎迎”、“贝贝”,庆贺中墨建交三周年。之后它们在查普特佩克动物园安家,这也是有史以来墨西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大熊猫。

墨西哥的气候不适宜竹子生长,为了保证熊猫的饮食,饲养员和科研人员专门为熊猫宝宝培育竹子,并且每天在数百公斤的竹子中挑选质量最优的。

除此之外,为了均衡营养,饲养员每天还会提供苹果、米饭、胡萝卜等食物,还有墨西哥的土特产仙人掌叶。

而“迎迎”和“贝贝”不负众望,组成了家庭,从1980年到1987年,先后产下7只熊猫宝宝。“欣欣”和“双双”是他们第二和第三个宝宝。

一般而言,大熊猫的平均寿命是20岁,随着时间流逝,除了“欣欣”和“双双”,“迎迎”“贝贝”还有他们的其他儿女相继离世,这让许多墨西哥民众倍感难过。

“欣欣”和“双双”今年都已超过30岁了,相当于人类的100岁高龄。

为了更好的照顾她们俩,大熊猫馆设置一间实验室和活动监测室,配备专门的饲养员和兽医,24小时对两只熊猫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跟踪,以此来照看她们的健康状况。

在细心照料下,尽管年事已高,“欣欣”和“双双”胃口还是很好,开心的时候也会配合一下和人们互动,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两只熊猫都是雌性,不能交配繁殖,年事已高,也不适宜远渡重洋,因此30岁还是单身。也难怪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心疼。

“战斗”熊猫

别看现在熊猫天天在动物园里吃竹子,抱大腿,没事卖个萌,爬爬树,可可爱爱的,其实人家可是凶兽,曾在上古时期皇帝与蚩尤大战中,做过蚩尤的坐骑,足见其凶悍勇猛。

熊猫属熊科,就算它很萌,但它是熊,不是猫。属食肉目,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特征,没有盲肠,消化道很短,根据研究可以推测,在上古时期熊猫还吃肉的时候,体型比现在还要大很多。

熊猫的咬合力大约为1300N,介于狮子和美洲豹之间,能够轻易破开坚硬的竹子,足见其牙齿锋利程度。

那是什么致使熊猫不吃肉改吃竹子了呢?

其实是因为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他们丢失了一个TR1基因。而目前经过人类驯养的大熊猫与野生大熊猫也在朝不同方向进化,驯养的大熊猫攻击性有所降低。野生大熊猫的食物就更不具局限性了。

除了竹子,他们也会搭配吃其他植物,甚至偶尔还会“开开荤”,有新闻报道,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野生熊猫会下山到村民家偷鸡吃,还有摄影师拍到过熊猫咬食牛羚尸体的画面。

驯养的大熊猫也不是完全吃素,也曾有动物园里的大熊猫捕食鸽子的例子。

即便是动物园里的熊猫,也依旧保留着基因里的野性,2009年曾发生过熊猫伤人事件,有一名男性游客翻越护栏去捡儿子掉落的玩具,双腿被咬成重伤。

而在2016年,大熊猫“喜妹”产后为了保护幼崽,将饲养员韦华咬成重伤,双手腕骨被咬断。虽然熊猫看上去敦厚老实,但毕竟是野兽,一旦被它们攻击,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观赏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熊猫保护力度的提升,熊猫已经从“濒危物种”降级为“易危物种”。但其实我们现在做的远远不够,目前的物种灭绝速度至少是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的数十至数百倍,全球已知的800多万物种中,有100多万种动植物正在面临灭绝的危险。

人类在开拓自己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了满足自己口腹之欲对野生动植物的捕杀和采集,同样加快物种灭绝速度。如何在建设人类文明的同时,降低物种灭绝速度,保留物种多样性,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世界上最倒霉的熊猫,每天竟以仙人掌为食,这是因为当地竹子不够吃。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种可爱的动物。为了表示友谊,我们国家将在建立外交关系之初给这些国家一些熊猫。然而,在墨西哥的两只大熊猫,一生中从未见过它们的祖国,现在属于这个国家。

那时他们的父母被赠送到这个国家。他们到达这里后,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家庭的寿命无法抵抗时间的侵蚀,只剩下两个孩子。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一直住在这个国家,现在他们已经住了30多年了。他们在这里的生活还不错。

然而,我们认为只有他们两个住在一起,他们会感到孤独。有时我们也想把他们带回祖国,和更多的小伙伴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以赠送的名义送出去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接他们回来的想法。墨西哥当地的植被和我们的很不一样。这片土地上出产的竹子远远不够他们两个吃。当地人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们计划用当地的一种特殊植物仙人掌作为熊猫的食物。

这和竹子很不一样。事实上,当地的仙人掌和我们印象中的仙人掌不一样。当地人经常吃仙人掌。为了给大熊猫一个好的过渡期,经营者首先试图给它们一点点。后来,他们的食量逐渐增加。现在,他们已经喜欢这种新的食物。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只对其他国家租或借熊猫,不再把它们送人。

最近,呆萌的滚滚们又搞出了一个大新闻!我国正在计划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的廊道建设,把现有的67个大熊猫保护区联系起来,帮助大熊猫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可爱的国宝大熊猫。来源: Chi King CC BY 20

近亲?滚滚不约!

解析这条高大上的新闻,其中的要点就是人们打算大大拓展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让一个个孤立的大熊猫种群相互沟通。如此一来,滚滚们就能勾搭到更多远道而来的异性,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丰富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早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一众欧洲王室曾经不信这个邪,于是便长期“享受”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血友病。

由于欧洲王室间长期近亲通婚,导致来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血友病基因遗祸无穷。

来源: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越是高等特化的动物,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的有害基因聚集通常越严重,后代也越可能发生畸形、夭折、繁殖力下降等等退化现象!作为国宝级的珍稀动物,滚滚们的婚姻大事万万不可儿戏。只有尽量减少近亲繁殖,保持基因差异度和遗传多样性,才能让可爱的大熊猫永远生生不息。

滚滚们的家谱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近亲繁殖的风险,科学家们为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修订了详尽的家谱,那就是于1991年问世的大熊猫谱系。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完善,几百只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的谱系资料。

热心网友整理的民间版大熊猫谱系表

每一只呱呱坠地的滚滚,都会立刻获得类似身份证号码的专属谱系号,它的爹妈、兄弟姐妹等等亲戚关系也被记录在案。野外救助后参与人工繁育的大熊猫,也会被赋予一个谱系号,作为人工种群的新生力量加入谱系表。

每一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都拥有自己的谱系号以及详尽的谱系资料。来源: Joshua Doubek CC BY-SA 30

为参与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谋划婚事的时候,专家们会认真核对错综复杂的谱系资料,确认这些大熊猫的基因来源,尽量为它们选择亲戚关系较远的伴侣。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因此很少发生近亲繁殖,人工繁育的小滚滚们也大多健康可爱。

永保生命的野性

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大多失去了野性,大约四分之三的个体都是死宅不婚族,必须借助人工授精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生活在荒野中的大熊猫却截然不同,活力满满的它们对爱情与繁衍的渴望不亚于任何其他动物!

心宽体胖的野生大熊猫平日里独往独来,繁殖季节到来之后却会远离自己的地盘,不惜在山野中长途跋涉几十千米去寻找真爱。大熊猫妹子会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吸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一众追求者。雄性大熊猫之间会爆发激烈的争斗,只有在比武招亲大会上胜出的最强熊猫男,才能赢得大熊猫MM的以身相许。

面相忠厚的滚滚帅哥其实是一帮很没节操的家伙,一旦成功推倒妹子就麻利地溜之大吉,巴巴地赶往其他山头继续沾花惹草。辛苦的滚滚妈会独自抚养子女一年半,赶走长大的孩子之后,才会开始又一段短暂的婚姻。通常情况下,它每一次生下的儿女都有着不同的熊爸。

尽管大熊猫的婚姻方式有点奇葩,却能够实现大范围的基因交流,有效避免种群内部近亲繁殖的发生。在2014年结束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科学家们通过检测大熊猫便便中的DNA,一共鉴别出了336只野生大熊猫,这是史上第一次野生大熊猫的身份标识行动。

DNA鉴定的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凭借着千万年来积累的生存智慧,天然呆的滚滚们对于结婚这桩大事相当门清,完全知道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最合适的伴侣。爱操心的科学家们,似乎可以对滚滚的婚事稍稍松口气了。

红外照相机拍下了野生大熊猫踏雪活动的情景,它们的生命活力远胜人工饲养的同类。

来源:新华网

但是!(重点来了……)

得益于保护区数量和受保护面积的增加,以及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的实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乍看起来令人鼓舞。野生大熊猫个体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了268只,栖息地面积也增大了约2720平方千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却呈现出了日益严重的破碎化趋势。调查中发现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分属多达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局域种群的223只野生大熊猫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10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甚至少于10只。

根据科学家们的有关测算,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栖息地面积为1147平方千米。过于破碎的栖息地如同一个个狭小的孤岛,无法为遭到隔离的大熊猫种群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被人类的村子、田地和道路隔绝了寻找爱情的道路,周围的少数同类都是自己的近亲,众多可怜的滚滚们只能被迫进行近亲繁殖。

人工繁育终究不能保证大熊猫家族的长久兴盛,不断壮大它们的野生种群才是王道。然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种群规模过小,使得野生大熊猫的近亲繁殖无可避免,严重影响了野生大熊猫的种群质量与生存繁衍。只有设法扩大孤立栖息地的面积,利用生态廊道沟通众多互不联通的栖息地,才能让天各一方的大熊猫种群走出画地为牢的困境,最终破解野生大熊猫近亲繁殖与种群退化的难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人类一手造成了野生大熊猫的种群隔离,帮助它们重获自由也就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能为野生大熊猫提供充足优质的栖息地,再操心的科学家和保育人士也没法为它们安排出美满姻缘,萌萌哒的纯天然小滚滚又从何而来呢?

说到这里,蝌蚪的小伙伴们是否明白了?想要真正保护我们的可爱国宝,就必须把曾经属于大熊猫的荒野早日还给它们,让可爱的滚滚们能够在广阔天地中获得自由美好的婚姻。这,就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大意义之一!

-----------------------------------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方案设计及主要结果分析》

《林业资源管理》2015年 第1期,唐小平 贾建生 王志臣 张德辉 遇宝成 岳建兵 龚明昊 刘洋

2、http://wwwwwfchinaorg/specialdetailphppid=205&page=1

WWF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专题

3、http://newsgmwcn/2016-12/09/content_23223422htm

野生大熊猫种群最小生存面积被算出

  1、大熊猫

  大熊猫的历史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远比人类早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最迟出现于晚中新世,它们的直系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距今6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猫的发展到了它们种群的鼎盛时期,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达今天的河北境内,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群落"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如剑齿象、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主要因为它们在环境的变化中改变着自己,所以才没有从生物圈的链条上消失,从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动物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

  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匠,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龆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由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笼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繁殖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青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饮食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于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保护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共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6774%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繁殖能力很低,现在已饲养过的260只熊猫中,性比例大体是1:1。在57年内约有130只为雌兽,但有繁育能力的仅约占雌体熊猫的30%。而雄性熊猫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仅约19只,占饲养雄体总数的14%,饲养繁殖的后代具有交配能力的仅有一只,它是北京动物园的良良。为什么大熊猫生儿育女这种先天性的本能在饲养状况下得不到充分发育呢?许多专家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圈养情况下,由于它们单独或少数在一起生活,在发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参加社会交往,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性行为不能得到后天的正向诱导,激发和学习,而难以实现以至终止发育。

  (2)通过对野外和饲养熊猫所食的食物进行微量元素对比分析,认为圈养熊猫由于新鲜竹子供应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状况下对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季节的最优选择,容易导致Zn、Fe、Mg等与生长发育,繁殖有关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摄入过高、运动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于大熊猫阴茎较短,肥胖后使阴茎不易入雌体生殖器,难以完成交配。

  (4)蛋白质摄入量过低。由于性激素是体类化合物,由蛋白质合成,一旦蛋白质缺乏,必将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猫不发情。在人工饲养下首次繁殖记录是1963年9月,北京动物园雌兽“莉莉”与雄兽“森森”自然交配后产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动物园活了26岁。在1963年-1977年间,主要是通过圈养熊猫间的自然交配进行繁育。1978年,北京动物园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授精,产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动物园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以后还采用了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并用的办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从1963年-1993年间,国内外共有13家动物园和保护区共繁殖了100胎,产仔148只,迄今活着有42只。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猫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岱岱”,它出生于1974年9月16日,母亲为“娇娇”,父亲为“森森”。“岱岱”与雄兽“宝宝”结合,于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兽“文文”,而文文又于87年10月1日产仔一只。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雄体熊猫,迄今仅“良良”一只具有交配能力。但无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过人工授精,仍能使雌兽怀孕。例如北京动物园的雌兽“娇娇”与雄兽“都都”交配后产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与“丹丹”(“娟娟”与“宝宝”的女儿)人工授精,生下雌兽“乐乐”,至今仍活着,说明人工繁殖的雌体或雄体,生殖器官发育是正常的。人工饲养下繁殖成活的大熊猫寿命不长,活了半岁以上的37只熊猫,迄今也已死去12只,平均寿命只有66岁,据调查野外的只要活过半岁,度过严酷的冬季,其平均寿命为133岁,增加了一倍,有关学者分析其原因为:

  (1)野外婚配自由恋爱,夫君通过竞争,由最强者参加婚礼,可谓良种。而在饲养条件下,通过拉郎婚配,甚至不经熊猫“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质量就有优劣之别了。

  (2)野外怀孕期间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笋,后又是营养丰富的竹叶,人工饲养营养并未如此模拟。

  (3)野外产房在黑暗,安静的高山树洞,有安静和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坐着用背阻塞洞囗,保温好,保证不致压死幼仔,半岁后母亲吃食大量竹笋奶水好。而在饲养条件下却不易达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兽多数只带一仔,如有多仔弃之,又容易压死幼仔。

  (4)野外雌兽照顾仔兽时间长,仔兽在满1岁半时才离开母亲,在这之前母亲一边喂奶一边教仔兽食竹子。而饲养条件下为了使母兽及早发情,往往较早地强制断奶移走了幼兽。

  (5)由于高山紫外线强,气候寒冷,各种致病细菌繁殖很慢,特别是大熊猫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锻链,抵抗力较强。而在饲养条件下大熊猫生活于温暖环境,细菌多,活动少,锻链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获得双胞胎,从1963-1993年国内外繁殖成功的计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龙、重庆、墨西哥、日本等13处,共计100胎,产仔共148只,存活42只,其中有46胎为双胞胎,占总胎数的46%,53胎为单胎,占总数的53%,1胎产3仔1胎,占1%。在46胎双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双胞胎总数的48%,自然交配的双胞胎仅占52%,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雌体在发情期能排出两个以上卵,每胎产2仔是由不同的两个卵受精后发育成,1胎产3仔,则由3个卵受精发育而成,都是由于大熊猫具有异卵双生的条件,再是由于采用人工授精配种要较自然交配持续期长,次数多,间隔短,精子注入到雌兽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产多仔。人工授精怀孕率低于自然交配,是由于自然交配时大熊猫能本能的选择或接受最佳配种期,故在野外它们虽一天仅一次或几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据其行为、生理和生化指标判断最佳配种期,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判断误差,很难准确判断最佳配种期,故人工授精后空怀的概率大。

  生殖生理

  1、性成熟年龄大熊猫的性成熟年龄与营养水平,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营养不足,阻碍身体和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使性成熟时间延迟。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由于生活水平高于野外,其性成熟年龄也比野外提前2-3岁。各地观察到的具体数据有出入。刘维新(1986年)认为,发情的年龄和体重,雌兽为45-75岁,85-105公斤;雄兽为55-75岁,95-105公斤,两性性成熟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胡锦矗认为雌雄兽性成熟年龄为55-65岁,在野外一般为66、75岁。成都动物园繁殖大熊猫初次发情雌兽为35-45,雄兽为55-75岁。

  2、繁殖季节大熊猫为季节性发情。雌兽发情期一般在3-5月,也有提前到1月下旬或延后至6月下旬的,个别除春季发情外,秋季(8-10月)也有发情表现,但时间短,表现也不很明显。Moore等在1974年研究表明雄性熊猫春季睾丸变大,易采得精液,精液质量较好,而7-8月采不到精液,睾丸明显地变小。Masui在1984年认为雄兽尿中,全年均可找到精子,但其数量从夏季到秋季逐渐减少,冬季又逐渐增加。从性行为表现来看,雄兽在春季逐渐达到高潮。故雄性发情也在春季。

  3、发情周期大熊猫一般一年发情一次,育幼雌兽一般要两年才发情一次,但若提前强迫断奶,则也和雄兽一样一年发情一次。少数熊猫一次发情中有两个高潮期。雌兽发情期为15-25天,发情高峰仅2-4天,个别长达30多天,极少数只有几天,发情表现极不明显。一般将大熊猫的发情期分为发情前期(2-5天)、发情期(5-8天)、发情高峰期(4-6天)和发情后期(5-10天)。

  4、性行为雄兽发情时,表现为兴奋、活动量增大、饮水量增加,尿频,阴部。雌兽阴部,有时在地上打滚,戏水,睾丸肿胀,阴茎外伸,发出咩叫声等,雌兽发情时,食欲降低或拒食,兴奋,活动量大,尿频量少,阴部,主动接近雄兽,阴唇变红,肿胀,发出咩叫声,用臀部抵异物,翘尾。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很具特色。在发情前期,雌兽苍白的外阴出现粉红,在发精期,阴门开始红肿并逐渐显著,阴道黏膜肿胀,色红而潮润,当达到发情高峰期时,阴门可能不断紧缩与扩张,阴门可肿胀到最大限度,外翻面积可达40×38cm,呈玫瑰红色,阴道黏膜肿胀并松弛,呈粉红色,有分泌物流出,阴道上皮角化细胞具有峰值,最高可达94%。在发情期中,除有明显的行为变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在发情高潮期达峰值并迅速下降到基线,体温比平时高1-2℃。

  5、精液大熊猫精液为乳白色,采精量少时较黏稠,PH66-74。电刺激采精量约02-8毫升,精子活动率为50-85%,畸形率44-20%,计数为4-377亿/毫升。精液锌元素含量为5092ppm(干样),比人的含量低得多,从家畜育种的实践看,缺锌可导致不育。大熊猫繁殖能力低,是否与缺锌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大熊猫精子呈蝌蚪状,总长50-60μm,尾长45-55μm,精子在37℃的BWW稀释液中的运动速度为390±18μm/s,在15-18℃中可存活5天。鲜精或冻精均能使大熊猫受孕。岳奎元在1985年测定大熊猫精子头部的顶体只包绕细胞核的一半(超薄切片)或1/3(冰冻蚀刻),而人的可绕2/3。这种差异可能使大熊猫的受精难度增大,成功率降低,繁殖力下降。

  6、卵大熊猫排卵可能在雌激素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时,即行为上开始接收交配的时期。每次发情一般排出1-2个卵,偶尔也有排出3个卵子的,特别是人工授精的雌兽,多数排出2个卵子,以致大多数每胎产二仔。不过,大熊猫发情雌兽,能排出正常卵子达到受精,怀孕、产仔的,仍然是少数。这主要因为接近成熟的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几个至30个以上重叠成块,卵泡间相互影响不易成熟排出,绝大多数成熟卵在排出前就已退化,被吸化,卵泡里充满液体,卵泡体积增大成为卵泡囊肿,这种情况影响了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孕率,是大熊猫生殖能力低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善大熊猫的排卵,可适当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来激活卵巢功能。首先,用促滤泡激素(FSH)刺激包裹卵母细胞的滤泡生长,然后用促黄体激素(LH)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进排卵,1989年4-5月,成都动物园使用这一方法使大熊猫“厌厌”成功地生下了仔代“星星”,并抚育成活。此外,陈定宇曾分析了雄兽尿中17种类固醇的含量认为:雄性大熊猫体内的雄激素分泌量低是雄性大熊猫性欲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在饲养中适当增加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并在发情期注射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将有利于大熊猫繁殖。

  有的学者认为:外源激素的使用不仅能有利于大熊猫发情、配种,而且可使母兽奶水充足,有利于幼兽茁壮成长。但一般能正常发情的大熊猫不宜用外源激素。使用不当会引起一个发情周期多次出现发情高峰。

  在野外,大熊猫的雄兽和雌兽平常都是过着独居的生活,每个个体的活动范围大约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种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均栖息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享着同一地区的食物来源,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和制约,自然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大熊猫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保持种群之间的通讯联系,其中嗅觉最为重要。在它的肛门两侧各有一片裸露的区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这种腺体可以分泌一种闻起来带酸味的物质,它常在高大的树干基部或者其它显著的物体如石块、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涂抹,同时也用粪便和尿液等,作为互相之间识别的标记,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猫的眼睛的瞳孔象家猫一样,呈纵裂状,说明它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征。大熊猫发出的声音比较复杂,专家们采用了对其各种可分辩的叫声进行声谱分析的方法,并且参照它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叫声所表示的本能行为、求偶和感情状态等生物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成体的叫声由12个比较清晰的叫声和喘声所组成,其声音信号的意义可以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了威胁的恐惧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到了9月龄时,还会发出呻吟、鼓鼻,以及类似牛叫和犬吠等叫声,其意义已经接近成体。随着其月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它们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复杂。

  大熊猫的洞巢大多位于针阔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树的基部或者树兜的凹穴中,树洞是由于人类在采伐时在树的基部一侧砍过几斧或由于其它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沟通形成的。洞内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块。树兜凹穴则是由树根包围而成。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树为主,所处的环境都比较僻静,附近食物资源丰富,隐蔽条件也比较好。筑成的巢,结构比较简陋而粗糙。里面的铺垫物通常呈浅盘状,由从洞外衔入的几十根干枯的或新鲜的、带有嫩叶的树枝、冷箭竹、藤条,以及木块、苔藓等构成,树枝或竹枝的一般为直径05-2厘米,长度为10-200厘米,种类有冷杉、红桦、野樱桃、杜鹃、花揪、冷箭竹、猕猴桃等,粗枝弯成弧形,交叠后作为巢的边框,较细的枝条和苔藓重叠起来作为巢的内缘,巢底则利用树洞里的朽木粉和碎屑、木块等筑成浅盘状。巢穴周围留下的踪迹很多,如垫脚物、毛发、粪便、卧穴、爪痕、齿痕,以及残余的食物等。有的洞口前面的地面比较陡,不便进出,它就用衔来的直径为2-7厘米,长度为40-190厘米的新鲜或干枯的冷杉、杜鹃、红桦和花揪等树木的树枝,堆积成厚达几十厘米高的垫脚物,进出洞穴都从垫脚物的上面走过,时间长了,踩得十分光滑。

中国曾给哪些国家赠送过熊猫?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作为使者走出了国门,其主要途径有三种:国礼赠送、商业借展、交流合作。  我国在1957-1982年这26年间,曾先后赠送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