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方言的歇后语和惯用语各100条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于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线(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生(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歇后语—艰难类
一分钱的酱---难烩(会)
一元钱买担菜---两篮(难)
一餐吃个大胖子---谈何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块硬骨头---不好啃
一碗水泼在地上---难收拾
一脚踩在桥眼里---上下两难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才学理发就碰上个大胡子---难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小孩子上楼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烧洒---够呛
小鸡吃黄豆---够呛
无米之炊---难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从手插进染缸里---左蓝(难)右也蓝(难)
水中捞月---无处寻
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
乌龟摔在靛壳里---壳蓝(可难)
火钳子修表---没处下手
火烧辣椒---呛死人
乌龟爬泥潭---越爬越深
乌龟爬在门坎上---进退都要跌一跤
乌龟垫床脚---硬撑
水煮石头---难熬
生铁铸土地爷---硬神(撑)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丝线打结巴---难解
羊头插在篱笆上---伸首(手)容易缩首(手)难
老母猪钻篱笆---进退两难
老鼠钻牛角---步步紧
老鼠碰见猫---难逃
西山出太阳---难得
百岁养儿子---难得
地狱里活命---难见天日
竹山里试犁---寸步难行
冷锅煮雪---难溶
沙滩上行船---进退两难
两手提篮---左篮(难)右也篮(难)
苏州的蛤蟆---南蟾(难缠)
针尖上落芝麻---难顶
泥塘里滚碓臼---越滚越深
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肩膀上生疮---不敢担
岩缝里的笋---挟得紧紧的
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烂泥路上拉车---越陷越深
挂着腊肉吃斋---难熬
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香棍搭桥---难过
拳头舂辣椒---辣手
高梁秆子担水---挑不起来
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
赶鸭子上架---难呀
脑袋长瘤子---后面负担重
婆婆太多---媳妇难当
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黄鼠狼带牛铃---叮当(担当)不起
脚板上钉钉---寸步难行
鱼网里的山鸡---有翅难飞
筛子眼里夹的米---上不去也下不来
絮被上捉虱子---翻不尽
碓窝子做帽戴---顶(担)当不起
嗓子里撒把胡椒粉---够呛的
筷子搭桥---难过
筷子穿针眼---难进
榨油房里的铁圈---箍得梆梆紧
墙头上睡觉---翻不了身
鼻孔喝水---够呛
橄榄核垫台脚---横不得,竖不得
瘸子下山---这步容易下步难
骑在虎背上---即上难下
螺蛳壳里做道场---难
癞蛤蟆垫桌子角---死撑活挨
篾匠赶场担一担---前后为篮(难)
豆腐干---压成的
河中间斩竹篙---两头不到岸
歇后语—见识类
土地庙里的菩萨---没有见过大香火
井底下的青蛙---只看见簸箕大的一块天
从门逢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坐井看天---见识太少
眉毛上吊钥匙---开眼
蚂蚁爬槐夸大国---小见识
背着八面找九面---没见过十(世)面
眼睛看在鼻尖上---一寸光
老鼠子眼睛---一寸光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见自己的一堆屎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螺蛳壳里赶场---地方太狭小了
歇后语—焦急类
上午栽树,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王八肚子上插鸡毛---龟(归)心似箭
手榴弹的脾气---一拉就火
牛踩瓦泥---团团转
歇后语—损失类
一枪打死个苍蝇---不够火药钱
三国的蒋干---误事
上茅厕吃瓜子---进的少出的多
为个虱子烧皮袄---值不得
瓦上晒黄豆---十有九跑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东吴招亲---吃亏只有一回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豆腐盘成肉价钱---化不来
走石灰路---白跑一趟
泥牛入海---有去无回
炒韭菜放葱---白搭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舍命吃河肫---值不得
挖掉肉补疮---化不来
烧火棍打驴---剩了半截
耗子钻到书箱里---食(蚀)本
偷鸡不成反失把米---化不来
脱衣服烤火---做倒事
猴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
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
瞎子打灯笼---白费蜡
打烂缸子作瓦片---不合算
耗子窟窿--填不满
歇后语—贪图类
[编辑本段]
一口吃十二个包子--好大的胃口
一嘴吞三个馒头---贪多吃不了
大车拉煎饼---摊(贪)得多了
小秃脱帽子---头明(图名)
小孩哭粑粑---要得整数
见了寿衣也想要---贪心鬼
衣食不愁想当官,得了皇帝想神仙---贪得无厌
有了一福想二福,有了肉吃嫌豆腐---贪得无厌
吝啬鬼天天捡钱还嫌少---不知足
坐着椅子叫使唤---享福
郎中开棺材店---死要钱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卖煎饼的说梦话---摊(贪)多了
狗吃牛屎---图多
贪婪鬼赴宴---没有饱足
耐猴子爬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屎壳郎进獾窝---钻大门儿
削尖脑壳---往里钻
饿汉嗑几个瓜子吃---太不过瘾
黄河看成一条丝---多大的心
眼睛生在额头上---好高
猫枕鱼头---不吃还捣两下
做梦当皇帝---心大
得陇望蜀---贪得无厌
馋鬼抢生肉---贪多嚼不烂
睡在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歇后语—特别突出类
人群里的秃子---头显眼
马褂上穿背心---隔(格)外一套
出头的橄子----先烂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亮天星子---显眼
破手套---露尖了
桌单盖牛背---露头角
脑壳上长头角---比别人出格
瞎子吸烟---摸灯(摩登)
羊群里的象---突出
兔子群里一只象---庞然大物
歇后语—挑剔惹事类
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一跃上墙头---跳得高
六月的扇子---爱生风
六个指头抓脑壳---眼前尽是岔儿
无孔不入---专钻空子
木匠的锯---尖点子多
火车碰头---要出轨(鬼)
东岳庙走到城隍庙---横顺都闯鬼
发了疯的猴子---上窜下跳
庆夫不死---鲁难未已
米筛子挡房门---眼多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没有规距---不成方圆
豆腐里找骨头---故意挑剔
鸡子打眼---钻蛋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鸡蛋里挑骨头---专找岔子
吹鼓手赶场---为了寻事
乱坟场里唱戏---闹鬼
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
松香膏药---找毛病
茅厕缸里树旗子---蛆也想造反了
狗咬雷公---惹天祸
烂口袋滤豆腐---尽是渣(碴)子
要公鸡下蛋---故意刀难
屎壳郎搬家---不守粪(分)
眉毛上吊针---刺眼睛
捡田螺要好伴---莫把水搅混了
剧团里的笛子---心眼多
扇子一摇---生风(故意找麻烦)
眼畔上栽刺---扎眼
野蜂飞进鱼网里---专找空子钻
野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脱掉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棉花树上结了个大板栗---算它最硬
棺材里插棍子---搅死人
喉咙上使勺子---掏(淘)气
新摘的板栗球---刺多
燕口夺泥---无中觅有
壁缝里的风---到处钻
锹鱼倒进红火锅---死蹦
鹭鸶腿上劈精肉---无中觅有
水银洒地---无孔不入
钱串子脑袋---见窟窿就钻
阎王吃糍粑---是鬼做的
猪八戒败了阵---倒打一耙子
落油锅的虾公---还想再蹦几蹦
歇后语—痛苦类
一桶开水烫在狗身上---遍体淋(鳞)伤
八十岁无儿---说不出老来苦
土杏儿---苦核(孩)儿
牛踩乌龟蛋---痛在心里
火烧眉毛---痛在眼前
乌龟生蛋---苦出来的
石匠的钢钎---挨打
老和尚的木鱼---天生挨打的货
灶上的抹布---酸甜苦辣尝尽了
苦瓜拌黄连---苦上加苦
苦瓜煮黄连---苦在一起了
茶太浓了---苦口
眉毛上吊苦胆---苦在眼前
哑子挨打---痛不可言
哑巴吃黄连---苦在心里头
黄瓜屁股---苦口
黄连水里泡竹笋---苦透了
黄连树上结苦瓜---一串串苦
黄连刻和尚---苦师傅
黄连刻寿星---苦老头
黄连刻娃娃---苦孩子
黄连树上挂苦胆---苦上加苦
檀木做的油尖---挨打
歇后语—投机取巧类
风吹墙头草---两边倒
老艄公撑船---看风使舵
站在旱地里聊天---讲干(奸)话
狐狸装猫叫---想偷鸡(投机)
南郭先生吹竽---滥竽充数
虾子钓鲤鱼---以小取大
黄鼠狼钻到鸡窝里---想偷鸡(投机)
属猴子的---见圈就跳
壁上的寒暑表---善于看气候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瘸子屁股---歪门邪道
歇后语—团结一致类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千人同船---共一条命
同一个马鞍上的人---走的是一个方向
杨家将上阵---全家上马
油浇的蜡烛---一条心
柳条穿鱼---串连起来
蚂蚁拖蝗虫---齐心合力
蚂蚁抬虫子---大家都 来
麻了打哈欠---全面动员
歇后语—外好内差类
马桶上插荷花---图外面好看
六月的包子---外面光华里面臭
打肿脸充胖子---外强中干
红漆马桶---皮面光
花手巾盖灯笼---表面好看里头空
纸老虎---外强中干
绣花枕头---一包糠
细糠做饼---好看不好吃
厨房里的灯台---外面好看灶里黑
新被面盖鸡笼---外面好看里面空
墙上画大饼---中看不中吃
歇后语—外行类
十二朋种竽头---外行
田坎上栽竽头---外行
现钱不抓---不是行家
和尚拜堂---全是外行
剃头的挖耳朵---外行
歇后语—完蛋类
二下五去三---一个不留
蛇吃棒子---直了脖子
蛇吃扁担---直了眼
火烧灯草---无救手
半身躺在棺材里---等死
东洋狼碰上海豹子---准完蛋
石头生病---无可救药
老虎进闸门---死路一条
老鼠钻牛角---已到尽头
年猪发瘟---顺头路
医生摆手---没治了
旱地的鱼遇天干---活不下去了
泄了气的皮球---蹦不起来了
油干灯草尽---完结
茅厕里开铺---隔屎(死)不远
兔爷洗澡---一滩泥
树倒猢猴散---彻底垮台
厕所里放火---烧屎(死)
肥皂泡遇风--- 一吹就破
秋后的马蜂---横行不了几时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破风稳---抖不起来
老鼠钻牛角---已到尽头
鸭子吃田螺---眼朝上了
黄瓜篷抽了竹了---塌下来了
黄瓜拉秧---塌了架
黄瓜掉在粪堆里---不是屎(死)也是屎(死)
黄鼠狼钻灶火---毛干爪净
雪菩萨烤火---溶掉了
断了脚的螃蟹---不能横行了
霜降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
歇后语—枉费心机类
[编辑本段]
大头蛆拱磨---白费力
大海捞针---枉费心
水豆腐反搭桥---枉费心机
对牛弹琴---白费劲
灯草搓绳,烂板搭桥---枉费心机
灯草织布---枉费心机
鸡吃闭口蚌---枉费心
肚痛埋怨灶神---空怪
担沙填海---枉费心
和尚头上放豆子---白费劲
临死打哈欠---枉张嘴
挑雪填井---枉费心
海底捞月---一场空
倒一箩黄豆不进耳朵筒---枉费心机
麻雀子摇枫树--白费劲
黄鼠狼拖猪---白费力气
教菩萨认字---枉费心机
隔靴搔痒---白抓
锅子里炒石头---不进油盐
敲锣捉麻雀---枉费心机
蜡台头无油---空费心
瞎子看西洋镜---白费功夫
戴着碓臼唱戏---费力不讨好
歇后语—妄想类
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
飞机上放大炮---空想
上天摘云---拟想
卢生享荣华---黄梁好梦
白天做梦---胡思乱想
白日作梦---痴心妄想
死马当活马骑---那是妄想
竹竿作枕头---空想
竹杆敲竹筒---空响(想)
泥鳅跳龙门---痴心妄想
枕头底下放罐子---空想
淳于棼大槐享富贵---南柯一梦
猪八戒做梦结婚---想得好
做梦吃糖---想得甜
做梦结婚---想得好
黑老鸦想在水里漂白---妄想
架楼梯上天---妄想
鹌鹑要吃红樱桃---想得好,吃不着
蜻蜒摇石柱---妄想
睡梦里捡钱---想得好
歇后语—威胁类
皮箩里洗虾子---一个也走不脱
老虎跟着狐狸走---狐假虎威
灯蕊吊颈---吓别人
坟头上耍大刀---吓鬼
杨六郎赦了杨宗保---被儿媳吓的
豆腐店里磨子---不压不做
坐汔车看风景---走着瞧
纸糊老虎---骇不倒人
抱着书本骑马---走着瞧
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骑驴瞧帐本---走着瞧
骑马逛灯---走着看
道士吹海螺---唬鬼
棺材头上放爆竹---吓死人
躺着说话---不腰痛
歇后语—危险类
一根头发系石磨---千钧一发
刀口舔糖---危险
小刀哄孩子---不是玩的
切菜刀剃头---危险
老虎打架---劝不得
吕太后的筵席---这酒不是好酒
怀胎妇女过独木桥---铤而走险
鸡婆跳进火灶---不死也要脱身毛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独木桥上跑马---危险
耗子钻牛角---不死脱层壳
麻雀进了瞎猫口---不死也要脱身毛
琉璃碗里擂胡椒---险得很
猪八戒进汤锅---活要命
揪着马尾巴赛跑---悬
歇后语—稳当落实类
三个钱的豆腐脑---现成
三手指捡田螺---十拿九稳
大缸里掷骰子---没跑
大碗里装糍粑---稳稳当当
小马拴在大树上---牢靠
口袋里取糍粑---现拿
车干塘水捉鱼---一个也跑不了
水缸里抓鱼---跑不了
顺着磨道找驴脚蹬---那很容易
顺藤摸瓜---路不了
笼子里走鸟---跑不了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请你放心
跛子走路---一步步来
摸着石头过河---稳扎稳打
滚水泼老鼠窝---一个也跑不了
瞎子打架---抓住不放
瞎子劈材---斧斧在地
檀木雕的菩萨---灵是不灵,稳却稳当
歇后语—无动于衷类
一拳打在棉絮上---没一点反应
石头落水---沉没(默)
石头打汤---不进油盐
对牛弹琴---充耳不闻
冬瓜撞木鱼---响也不响
舌头伸进茶缸---不沾边
灯草打锣---不响(想)
冷水烫猪---不来气
冷水泡茶---不起色
花椒树雕孙猴子---麻木不仁
秤砣掉进大海里---杳无音息
秤砣落在棉衣上---没有回音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铁锤打在橡皮上---不声不响
腊月里的豆腐---冷冰冰的
歇后语—无关要紧类
八月十五捉了个兔子---没你过节有你也过节
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大树林里一片叶子---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大江里一泡尿---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木头上长疖子---无关紧要
打鱼人回家---不在湖(乎)
米烂在锅里---冒关系
池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灯草打人---不痛
灯草灰过秤---没分量
老鼠尾巴上生疱---肿也不显眼
两口子打架---不劝自了
沙包装酒---不在壶(乎)
虱子多了---不知痒
胖子的裤带---全不打紧
隔靴搔痒---不关痛痒
撕衣服补裤子---于事无补
歇后语—无私无畏类
开封府里的包公---铁面无私
开甑的蒸汽---直往上冲
木匠的刨子---爱打抱不平
太岁头上动土---敢犯强敌
半夜里打雷心不惊---问心无愧
豆腐堆里一块铁---算它最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无私无畏
铁人不怕棍---因为身子硬
路灯照明---公道
太平洋的海鸥---胆子大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关公进皇宫---单刀直入
老虎嘴上扯胡子---好大的胆子
强盗手里抽刀---胆子大
丈二灯台---不自照
半夜里敲门心不惊---不做亏心事
桌子上放碗水---坦平
蜡烛一生---损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水里打屁---直往上冲
窑里的泥---越烧越硬
霜天的弓---越拉越硬
歇后语—希望类
十二神栽筋头---墨(默)倒(祷)
八十婆婆养崽---有盼儿
三十夜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三个菩萨烧两柱香---没得你的指望
大年初一吃豆腐---不想
子午卯酉---总有一天
马槽安盖子---要成人
井里行船---无出路
五更天出门---越走越亮
开会请了假---没出席(息)
水缸里的鱼---再走也有限
公鸡下蛋---没指望
乌龟扒门槛---但看此一番
布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老太太哭女---没有盼儿了
老和尚点天灯---清洁平安
老和尚瞧嫁妆---今世休想
老鼠拖油瓶---好的在里面
老鼠拖葫芦---大的在后面
死了太夫---没有喜(希)望
阴沟里的篾片---自有翻身之日
竹篙打水---后头长
河滩坪里的光子岩---总有个翻身的日子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往死胡同里钻---前途有限
扁担上睡觉---翻不了身
蚂蚁爬进筲箕---横顺都是路
老鼠钻牛角---再无出路
荷叶包圆钉---个个想出头
骨头里熬油---没有多大指望
秤钩打钉---只望直
麻雀子落在粗糠里---失望
菱角装在麻代里---个个想出头
推小车捡搭裢---有了盼
蛇钻竹筒---只一条路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崇祯爷殡天---盼谁谁不来,想谁谁不到
船头上跑马---前途有限
船头上跑步---无出路
塘里行船---无出路
鼻梁上架望远镜---眼光看得远
瞎子打灯笼---看不到自己的前程
瞎子打枪---无指望
歇后语—香甜类
五脏六腑抹蜜糖---甜透了心
冰糖蒸荔枝---甜上加甜
回炉的烧饼---不香甜
芝兰之香---格外香
韭菜包子---从里往外香
霜打的红柿子---甜透了
瞎子吃甘蔗---是甜货
甘蔗倒吃---节节甜
歇后语—小气刻薄类
三分钱买烧饼看厚薄---小气得很
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麦秆吹火---小气
屁股眼里栽葱---倒蒜(算)
佛爷脸上的金子---浅薄
佛面刮金子---刻薄
耗子钻油壶---有进无出
拿着镢头刨黄连---挖苦
缺口的镊子---一毛不拔
铁公鸡--- 一毛不拔
钻子上绑针---过小尖
雁过拔根翎---过客也不放松
孤儿院下棋棋:穷快活,穷作乐
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赶着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点仙气
给了九寸想十寸:得寸进尺
姑娘的线蛋子:有头绪
瘫子掉进烂泥塘:不能自拔
螳臂当车:不自量
赶脚的骑驴:只图眼前快活
糖面做娃娃:适甜人儿
赶车不带鞭子:光拍马屁
狗走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
赶着绵羊过火焰山:往死里逼
瘫子掉井里:捞超也是坐
赶鸡下河:往死里逼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赶着绵羊上树:难往上巴(扒)结
孤老头子光棍儿子:相依为命
狗嘴里丢骨头:投其所好
给下山虎开路:头号帮凶
花盆里的栽松树:成不了财
花公鸡上舞台:显显你的漂亮
剜草的拾了个南瓜:捡着大个的
催命鬼对阎王:一个比一个凶
狗咬屁股:肯定(啃腚)
什么喻在事情失败之后:想办法去补救
花旦带胡子:出也没有
望远镜看风景:近在眼前
绝户头得个败家子:明看不成器,丢又舍不得
街头上耍把戏:说得多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苇塘里掰植子:撂倒在地
姑娘绣荷包:专心致志
狗咬日头:狂妄(汪)
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各有所好;各人所好
望风扑影:一场空(比喻毫无所得)
后娘打孩子:巴掌赶两鞋底
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
孤独的羔羊:无娘的崽
瞎子摸鱼:碰运气
蜗牛壳里睡觉:难翻身
蚊子叮鸡蛋:无孔可入
后脑壳上的头发:辈子难见面
箍桶匠的本领:成人方圆
后娘打孩子:早晚是一顿
古董贩子:眼里识货
脚踩西瓜皮,手里抓把泥:溜二抹
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孤子遇亲人:喜出望外
黄连水喂婴儿:苦了孩子
按看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酱缸腌时子:亲(咸)肉一块
蚊虫遭扇打:吃了嘴的亏
火烧屁股:坐不住
蚊子咬人:全凭你一张好嘴
瞎子打瞌睡:不显眼
贾宝玉的通灵玉:命根子
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无门)
王宝钏爱上叫花子:有远见
弯腰树:直不起来
赶集走亲戚:顺路的事
化成对的蝴蝶:比翼双飞
狗咬瓦片:满嘴词(瓷)
网里的鱼,笼中的鸟:跑不了
望乡台上看牡丹:做鬼也风流
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狗咬旗杆:不知高低
巍巍大山:永不动摇
瞎子吃核桃:砸了手
毽几毛:尽在钱在站着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框框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花生去皮:红人(仁)
皇上的旨,将军的令:一口说了算
虎嘴上拔毛:好人的胆子
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狗嘴里的骨头: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花被盖鸡笼:外面好看里头空
陌生人吊线:有眼无珠
惊蛰后的蜈蚣:越来越凶
鸡叫走路:越走越明
酒鬼喝汽水:不过瘾
拿个小钱当月亮:一吝啬鬼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黄连甘草挑一担:一头苦来一头甜
后脖子抽筋:耷拉着脑袋
狗咬尾巴:团团转
亡羊补牢:为期不晚
后娘的拳头:奏极了
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
王小二敲锣打鼓:穷得叮当响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蚊子衔秤砣:好大的口气
狗长犄角:装佯(羊)
古董店里的老板:眼里识货
蚊叮菩萨:认错了人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街道司衙门:唬得过谁
万丈悬崖上的鲜桃:没人睬(采)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万岁爷的茅厕:没有你的份(粪)
狗咬粽子:解不开;不解
脚踏楼梯板:步步高升
贾府门前的狮子:死(石)心眼儿
胳膊折了往袖里藏:自掩苦处
脚底下踩棒槌:立场不稳
蚊子肚里找肝胆:有意为难
高粱地里栽葱:矮一截子
兔子吃提糕:闷日
河里拉屎:只有他(你)自己知道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棺材里放屁:臭死人
决堤的大坝:不敢当(挡)
高粱地里放鸟枪:打发兔子起了身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兔子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荷时上放秤砣:承受不了
棺材铺的生意:赚死人的钱
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耳旁风
开水烫泥鳅:看你怎么滑
地面上的水:哪里低往哪里流
砍了头的竹子:节外生枝
大路上的公鸡:绊脚石
自行车爬坡:推一步走一步
酱缸打破:架了还在
脚盆里撑船:内行(航)
蚊打哈欠:口气不小
钢头戴铁帽:双保险
耗子爬竹竿:一节一节来
皇帝的祠堂:太妙(庙)
蚊子找蜘蛛:自投罗网
兔子下儿:与众不同
骨头埂在喉咙里:吞不下,吐不出
兔子驾辕午打套:乱套了
蜗牛赴宴:不速之客
脚盆里撑船:内行(航)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脑壳上的头发:一辈子难见面
兔子见了鹰:毛了
姐妹俩出嫁:各人忙各人的
抽风的公鸡:耋瞳歪歪道
周瑜的脾气:一急就上阵
棕树的一生:任人千刀万剜
开会呼口号:异(一)口同志
周扒皮钻鸡窝:顾前不顾后
大家看**:有目共赌
江边卖水:多此一举
坐飞机旅游:世界观
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
歇后语—带"竹"的
竹筒到水--一咕咚到底
竹筒子倒豆——全抖露出来
竹笼里藏火炭儿——早晚要烧起来
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
竹笋出土--节节高
竹丝编的背篓--眼多
竹枕头--内中空
竹子当鼓--敲竹杠
竹竿顶天--差一大截
竹扁担挑竹筐--碰上字家人
竹林里挂灯笼--高风亮节
竹篓捉鱼--逃不脱
竹篮打水——一场空
竹竿儿肚肠——直筒子
竹竿子上炕——横管
其他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擀面杖吹风——一窍不通
亚茂整饼——无个样整个样
阿崩叫狗——愈叫愈走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沙土井--掏不深
沙里淘全--有不多
沙漠里踩高跷--不是路
沙漠里撵小偷--跟踪追击
沙子筑坝--一冲便垮
沙瓤西瓜吃到嘴--甜到心上
沙坝上写字--要不得就抹
沙丘的家--不定
沙锅里炒胡豆--抓不开
沙滩上行船--进退而难
沙土井--淘不深
(比喻进行不了,深入不进去。)
沙漠里烤火--就地取材(柴)
沙漠里的水--点滴都可贵
沙滩上走路--步一个脚印
沙滩上盖房--根基不牢
沙和尚挑行李--义不容辞
钉木鞋使锥--多余
钉掌的敲耳朵--离题(啼)太远
钉钉子垂了手--敲不到点子上
钉猪的刀--要快
杀猪用铅笔刀--全凭诀窍
杀猪割耳朵--不是要害
杀猪开膛--搜肠刮肚
杀猪不褪毛--先吹起来看
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刀路
杀猪的遇到拦路--都有家伙
杀猪不吹--蔫退(火退)
杀猪分下水--人人挂心肠
杀人不见血--阴毒
杀人的偿命,借债的还钱--应该
杀鸡的刀子--派不上大用场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
(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含有不值得的意思。)
傻子捡柴未--就认准这条道几
傻子睡凉炕--全凭时气壮
傻子中状元--难得
傻大姐弹竖琴--不知道拔哪根弦
傻大姐的画--图赖
傻大姐下棋--见一步走一步
傻大姐唱歌--太离诸
一、汉族高姓的来源 就人口而言,高姓现居中国姓氏第十五位。高姓的分布重心历来在中国东部,西部的陕北也较集中。除朝鲜、白、满、高山等少数民族也有少量高姓成员外,高姓绝大部分属于汉族。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 (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6世孙(依《史记》则为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 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二、高姓五望 1、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25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县)。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高洪之后,直到南北朝以前,家族事迹在史籍中记载不详。只知道高洪的后代直至北朝时期累世为官。 2、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早在东汉时期,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皆为江东一代名儒。三国至两晋,是后世晋陵高氏产生、形成时期。晋陵高氏出自东吴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广陵高氏。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高瑞列为高洪之后,据此,晋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 世孙高悝迁居秣陵(今江苏南京南),成为晋陵(治今江苏常州)高氏始祖。高悝后来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崧,于哀帝时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 治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号琼台)。 3、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贵族高氏成员、高傒7世孙高止(字子容) 及高无丕先后在和政敌斗争失利时逃往北燕。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而渤海高氏主要是大规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年),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发生后,回到家乡�县和叔父高隐一起率领乡亲数千家北徙幽州,和当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汇合,形成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雍奴( 属渔阳郡,今天津武清西北)人高原为西晋上谷太守、关中侯,其5世孙高闾文才超卓,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任中书监(宰相),和名相高允并称“二高”。 4、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高瞻率族人迁居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高隐曾任晋玄菟( 治今辽宁抚顺)太守,其7世孙中有一个就是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基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属下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燕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县。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隋相高颍先祖出自渤海�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至高颍曾祖高高,于太和年间投奔北魏,世代为官。 5、河南高氏的渊源 宋代韵书《广韵》中列举的高姓五望族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前四望均源于渤海,且至两晋之交均已发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南北朝以后“河南高氏”的内涵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时改为高氏的鲜卑族是娄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都至洛阳,逐渐采取汉化政策,于公元496 年把内迁的鲜卑各部姓氏一律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内迁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河南高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 6、其他高姓分支 除《广韵》等古籍列举的上述高姓五望外,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丽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北魏献文帝时, 高抚之孙高潜归来居于辽东。高顾4世孙高飏、高乘信也于孝文帝时回归北魏。高飏的女儿和一个孙女成为皇后,高飏之子高肇、孙高猛则成为驸马。高肇还位居尚书令(宰相)的高位。今朝鲜高氏的一支出自此家族。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 治今山东临淄北),此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赏识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 京兆高氏 唐德宗时任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 今陕西西安)。高郢曾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军。 三、渤海高的兴衰 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分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名相高颍,还有高欢堂弟高岳之子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劢之子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后世各地高氏多为高士廉之后。唐代除高士廉外,还有4位高姓宰相。高季辅,高士廉族弟;高璩,高士廉8世孙;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迁卫州一支;高智周,晋陵义兴( 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广陵高氏。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涌现6员名将,其中4人封王。高开道,自称燕王,一度受唐封为北平郡王。高崇文,先后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受封感义郡王。高骈,高崇文之孙,受封渤海郡王。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现存河景县(即古蓚县)高氏墓群下限为唐代,就是上述历史事实的反映。北宋亡后,高氏家族大批南渡,今南方各地高氏族谱仍普遍记载祖先出自渤海。 四、渤海高的后嗣 五代时期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创建人高季兴自称为北齐勇将高昂之后,因而也是出自渤海高。荆南高氏和北齐相似,也是以尚武为家风。荆南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 北宋以后,作为渤海高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唐)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 “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可见“申公”就是唐太宗时任宰相、谥号“文献”的高士廉。据《海宁谱》,高琼为高登6 世孙,高士廉13世孙,高洪30世孙,高柴45世孙,高傒54世孙,姜尚62世孙(依《史记》则为64世孙)。高琼子嗣甚多。据宋神宗熙宁九年 (公元1076年)宰相王圭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自高琼起,五世七人追封为王:高琼为武烈王,子继勋为康王,孙遵甫为楚王,重孙士林为普安郡王、士宏为武安郡王,玄孙公绘为咸宁郡王、公纪为新兴郡王。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后“扈跸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时,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据《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北宋靖康年间,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家族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平湖、海宁、仁和、余姚、余杭、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高世则五代先祖高琼、高继勋、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纪。绍兴初(公元1131年),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起,又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钱塘高仪于明代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据广东陆丰《高氏族谱·流源》,高琼之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和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逃“青苗倩”自山阴避居福建,分别居福清、漳浦。漳浦开基祖高耀祖之孙高登(号东溪)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其第四子高拂聘岳飞之女银瓶**为妻。高登长子高扶后裔有迁居粤东潮阳和惠来等地的。闽南、粤东高氏子孙又大批移居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 此外,据民间族谱,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据1926年修《府西高氏族谱》,浙江衢县府西高氏一世祖高俨为北齐神武帝高欢6世孙,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任福建永平县令,5世祖高德文居于邵武城南。至12世高询,于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任衢州推官,后居于府西,其弟高谋居于洪都(治今江西南昌) 丰城。 据渤海堂1936年修《资阳高氏六修族谱》,湖南益阳十一里外城山口高氏系五代南平王高季兴裔孙,于元代经湖南宁乡横塘冲转迁而来,后又分迁宁乡、沅江、华容、湘乡、桃花江、湘阴、常德、吉水及湖北、四川等地。《宋史》记载,高季兴4世孙高怿饱读经史,曾在终南山豹林谷隐居,屡屡拒绝为官,要其弟高忻去就任。高怿后在京兆府学讲学。 据《合肥高氏族谱》,本支出自南宋参知政事(副相)高若纳,而高若纳7世祖高重(字文明)又是唐相高士廉5世孙(《新唐书》作6世孙) 。高若纳4世孙高良为避元兵之乱隐居江西九江府城西山中, 此山就叫“高良山”,元末,有4 兄弟为避陈友谅之乱由九江德化迁居江苏勾容县勾曲山中,不久又迁居庐州(治今合肥)城内,后散居4乡,现发展到一万余人。 安徽绩溪、宿松高氏均称源于唐威武王高崇文。据1934年修《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高崇文5世孙高戬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任新安绩溪县令,因战乱不能返回原籍,故留居绩溪。据宿松《高氏宗谱全编》,剑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之子高承简有后裔世居成都崇庆,传至高祖一,于元代担任淮南行省都事,其子高瑞甫定居安庆府治西门外,明初,高仕贤、高仕贵兄弟迁至宿松,分别居于城南和城东。另一说是高承简之后有继尧、继周自蜀迁居江西铙州,其后有4 兄弟分居九江德化湖口彭泽、福建建宁、广信(治今江西上铙)上清、宿松和黄梅(今属湖北)。谱中还说:成都高氏始于高崇文,皖(安庆) 之高氏始于高瑞甫,宿松高氏始于高祖一。 云南白族高氏源于宋代大理国世袭清平官(相国)的白蛮高氏。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先世也是上溯至唐代高崇文,及其孙、唐安南都护高骈,重孙高芳。自高芳之子高望奏始,皆如同今彝白等族实行父子联名制,例如高奏晟、高晟君、高君补……暗示着从这一代开始融入白族之中。直至清末,白族高氏世袭鹤庆土司之职。可见高崇文后裔广泛分布于川赣皖闽滇等地。清平官高升泰于宋元�九年 ( 公元1094年)受大理国王段正明禅位,称“大中国表正帝”。 这是渤海高氏族人所建第三个王朝。高升泰去世后,其子高泰明遵父亲遗嘱还位给段氏,但仍世袭清平官,称“高国主”。不过,大理高升泰之先是否果出自唐将高崇文,仍有异议。 《十国春秋》记载,自认为唐代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裔孙的高讽,前蜀时即居于西川,后蜀时位居高官,随后主孟昶降宋后任太府卿。 据河南淮阳、项城等地1990年续修《高氏族谱》、江苏扬州清光绪三十三年《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江苏宜兴丁山《丁南高氏族谱》,广东澄海《华窖高氏族谱》,4地高氏均出于北宋开国元勋、太祖赵匡胤妹夫、渤海郡王高怀德之后。江苏二支均于北宋亡后辗转南迁而来。澄海一支先祖随南宋末帝转战闽粤,失败后子孙留居下来。有材料表明,和高崇文一样崛起于幽燕地区的高怀德家族也是系出渤海,且可上联高士廉, 为12世孙。 至于广大北方地区,由于历代战乱,动荡不已,尤其金元时期,世家望族多携谱南迁,滞留中原的或在抗战中殉节,或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自然难以保全,故今北方高姓谱牒中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氏的具体渊源关系已难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样,世世代代保留着出自渤海高的传说。 综括上文所述,形成于东汉的渤海高成为后世高姓的主流,晋唐间高姓名人和分支几尽出于渤海。渤海高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唐以后解体,散向全国,金元时期又大规模南渡。近代以来,明确记载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后的高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省分和河南。实际上,今天几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谱中世系记载不全,也是众口一辞自认系出渤海高。因此可以说: “天下高姓出渤海”。宿松《高氏宗谱全编》还说高崇文为唐相高士廉5 世孙。《合肥高氏族谱》则把先祖高若纳列为高士廉12世孙。如以上二谱之说确有实据,则可看到,出自渤海的北齐皇族旁支高士廉一系高姓,除北宋武烈王高琼一支于靖康年间南渡后成为浙江等地高姓主体外,也形成后世整个南方高姓的主干。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至于许多姓氏的不同分支族谱把世系追溯到同一位历史名人的现象,学术界早已有审慎的分析,认为其中真伪均有,不能一概而论。就本文所引谱牒材料来说,除浙江萧山、海宁两地《高氏家谱》所载北宋武烈王高琼后裔世系颇为详备,可信度相当高之外,其他各谱因记载支离破碎,对其真实性都暂时难下断语。但是,即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可靠,今天看来已无碍大局。因为,千百年前的祖先究为何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注释: 1 见《世本》。 2 见(唐)林宝:《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 3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 4 见《景县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969页。 5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浙江《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原系图》。 6 见《后汉书·文苑传》、《万姓统谱》。 7 见《晋书·华轶传》、《晋书·高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 8 见《新唐书·高智周传》。 9 见常州守愚堂《晋陵高氏支谱》。 10见《春秋左传集解》。 11 见《晋书·高瞻传》。 12见《北史·高闾传》。 13见《晋书·高瞻传》、《晋书·王沈传》。 14见《魏书·高道悦传》。 15见《隋书·高颍传》。 16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17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 18见《魏书》《高崇传》、《高肇传》。 19见《魏书·高聪传》。 20见《新唐书·高郢传》。 21见《魏书》有关各传。 22见《北齐书》有关各传。 23见《北齐书》《幼主纪》、《武成十二王》。 24见《新唐书·高士廉传》。 25见《萧山谱》。 26见新旧《唐书》有关各传。 27见《旧五代史·高季兴传》 28见浙江《海宁岩门六修高氏家谱》,清光绪三年修。 29见《萧山谱》。 30见《明史·高仪传》。 31详见拙文:《粤东高氏的源流与文化传统》,载《岭峤春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32见《元史》卷61。 33另文详论。 34见《明史》《高拱传》、《高谷传》。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 内容参见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宿松不称安庆人的原因
宿松本地的土居人极少,在元末的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长期征战中几乎消失殆尽。
现在的宿松人几乎是明洪武年间从江西迁移过来的人的后代。
宿松人至今见了江西人都喊老表,宿松人的语言是地道的赣语系,至今还有许多生活习惯与赣人一致。
所以宿松人不称安庆人。
宿松县资料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
全县辖9镇13乡207个村,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8633万。
宿松历史悠久。
于汉高祖后四年设立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2200多年历史。
宿松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民间戏曲文南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中国诗歌之乡,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境内拥有国家3A级景区“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
宿松资源丰富。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有耕地95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
是全国优质水产品基地县,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蟹、虾、鳖、芡实等名优水产品久负盛名,其中“黄湖牌大闸蟹”远销港澳台、日韩等地。
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优质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
棉花年常产超过25万吨,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棉花生产百强县。
宿松区位优越。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和800里皖江之首,承东启西,连南贯北。
对外交通便捷,105国道、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均两个小时车程以内。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河南太平曹氏续修族谱》[湖南资兴]大坪曹氏续修族谱十二卷·-民国8年(1919)三厚堂木活字本·
《河南太平曹氏续修族谱》[湖南祁阳]三吾曹氏族谱二十一卷/(清)曹宏英等主修·-清光绪24年(1898)蔡侯堂木活字本
《安徽曹氏重修谱牒》,不分卷,明代曹尤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8卷及家卷1卷,明代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刻本;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15卷,明代曹诰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8册;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代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2册;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不分卷,明代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存养堂刻本;
《曹氏族谱》,5卷,明代曹仁修,明初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4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1916年)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
《江苏曹氏宗谱》,8卷,清代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寿堂活字本,8册;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8卷,清代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8册;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不分卷,清代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谯国郡刻本,22册;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26卷首1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25卷,清代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道塘曹氏宗谱》,18卷首1卷附1卷,清代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慎堂刊本,12册;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8卷首1卷末1卷,清代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1845年)活字本,28卷册;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5卷,清代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安徽续溪旺川曹氏宗谱》,12卷,清曹诚瑾修,清光绪刻本;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代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钞本1册;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代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钞本1册;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2卷首1卷,清代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恒升堂刻本,2册。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68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18卷,清代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4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1919年)长沙铅印本;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4卷,清代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刻本;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8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修)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安徽省宿松县曹氏家谱》民国廿一年壬申仲夏月重镌
宿松方言的歇后语和惯用语各100条
本文2023-09-30 06:47: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0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