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王阳明的历史评价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两个半的圣人,一个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一个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另外半个就是“晚清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王阳明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圣人?

关于王阳明,近现代名人有话说。
严复说他:“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赞叹道:“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有言:“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认为:“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言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指出:“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谈到:“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即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蒋介石曾说过:“王阳明的眼光,超过他同时代的一切读书人。”“王阳明哲学是非常之有价值的。”“我们要革命、要救国,就必须奉行阳明学说。”
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

受到如此多近现代知名人物的崇敬和推崇的王阳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何魅力?且看董平先生解读世人对阳明先生的认知。
一个离经叛道者?
阳明先生提出的观点,与当时整个学术界所流行的观点很不相同,他不过是还归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已。
一个不修边幅的人?
阳明先生的“不事边幅”实际上是说是他自然天生,待人真诚,不装模作样。
一个标新立异的人?
阳明先生少年时豪迈不羁,12岁就立志要做圣人;15岁一个人去考察边关,向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骑射之术,豪迈非常;曾经专门结“龙泉诗社”,和当时的学术界、知识界第一流的文人相驰骋,和“前七子”名不相上下;又学习佛道之学,所学甚杂。但他却能“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在龙场时,他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政治压力、环境压力、生死考验和艰难困苦,最后实现了自我思想境界的突破,实现了关于生死观念的突破,完成了“龙场悟道”。

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
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单纯地基于西方哲学背景所概括出来的这样的两种关于世界的观念,未必全然合乎中国思想的基本事实。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概念,既没有出现在四书五经的作品当中,也没有出现在王阳明的作品当中。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没有哲学、伦理学这一类的分野,因为人是一统体,天下万物一统体,人就是在这个天下万物之中,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获得你自己的生命,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常说,学问便是生活,生活便是学问。不能说王阳明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这不符合中国思想和王阳明思想的基本事实。
一个儒家传统的圣人?
阳明先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明传统当中的一位圣人,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位。他继承周公、孔子、孟子以来,关于天道的一种内在的自我觉醒。
一个了不起的人?
阳明先生从小立志成为圣人,历尽艰辛却百折不挠,将生命的志向非常清晰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努力去做的这样的人,最终究成就其伟大的人格。
一个不朽之人?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阳明先生是从古至今很少的,在自己短短的一生当中真正实现了“三不朽”的人物。阳明思想传承五百年,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推崇,其思想和精神也是不朽的。
1、玉树盈阶
成语发音:
yù shù yíng jiē
成语解释:
盈:满。满台阶都是碧玉般的树。比喻子弟既多且多
成语出处:
清·张岱《孙忠烈公世乘序》:“五世后且玉树盈阶,方兴未艾。”
2、盈盈秋水
成语发音:
yíng yíng qiū shuǐ
成语解释:
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3、宾客盈门
成语发音:
bīn kè yíng mén
成语解释:
盈:充满。指来客很多
成语出处:
《旧唐书 窦威传》:“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
4、喜笑盈腮
成语发音:
xǐ xiào yíng sāi
成语解释:
盈:充满;腮:面颊。高兴的笑容满面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这场灾,一时间命运衰,早则解放愁怀,喜笑盈腮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 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钱穆: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王阳明,明朝的。
我认为他真的很牛,很多名人都视他为偶像。
生而不凡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很不同寻常。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1-2]
年少有为
贵阳修文阳明洞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2]
娶妻诸氏
阳明先生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3]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2]
步入仕途
王守仁题跋像[4]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2]
被贬悟道
王守仁雕像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平定江西
此碑在4A级景区浚县大伾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2]
平定叛乱
王守仁立像[5]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庆受挫,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2]
立院讲学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总督两广
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2]
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2-3]
2历史评价编辑
王守仁头像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6] 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7] 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7]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7]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8]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9]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10]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9]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9]
纪晓岚: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9]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2]
王守仁画像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9]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9]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9]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9]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9]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9]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9]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9]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9]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9]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11]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12]
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9]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9]
杜维明: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9]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13]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用来称赞老师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义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在句子中可充当作分句;含褒义;亦作"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成语出处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成语典故
汉朝初年的李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擅长骑射,英勇机智,在担任上郡太守时,他和匈奴打过很多恶仗,有一次,他率部下百余人在追击匈奴的神射手时,和一支匈奴骑兵的大部队遭遇,敌人有数千名之多。部下见敌众我寡,都大惊失色,准备快马加鞭转身撤退。李广却说:"慢,我军的大营离这里有数十里之远,我们要是转身逃跑,立即会被匈奴追上。不如留在原地不动,匈奴一定会怀疑我方有伏兵,反而不敢进攻我们。"于是他命令土兵全部下马卸鞍,装出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匈奴人摸不透汉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贸然上前进攻,就在远处守着。就这样两军相持到天黑,匈奴人怕中埋伏,就仓皇退去了。由于李广临危不乱,终于化险为夷,挽救了全体将士的性命。
李广作战时如同猛虎,但平时却沉默寡言。另外,他对士兵也特别爱护。他与士兵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帐篷里睡觉:行军口渴遇上水源时,如果士兵们没喝够,他是不会去喝的;皇帝赏给他的物品,也总是与部下一同分享。为此,士兵们都非常爱戴他,跟随他作战都非常英勇。李广一生和匈奴进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战斗,立下了辉煌的战功,连匈奴单于也十分敬畏他的威名。他死的那天,全军将士都失声痛哭。老百姓听到消息,也无不悲伤流泪。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叙了李广可歌可泣的一生。司马迁评价道:"李将军生性耿直诚实,不善言辞,看上去像个乡下的农民;但他死的时候,举国上下,无不为他默哀悲悼。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其实却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呀。"
成语寓意
李广能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社会上多见的是大造声势,吸引眼球之辈;不乏的是为了出名,制造新闻之辈;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二者相较,高下立见。其实,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句子中可充当作分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含褒义。
运用示例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五引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宋·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金·元好问《送杜招抚归西山》:"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
明·张岱《孙忠烈公世乘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实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一、出处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成语寓意
李广能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社会上多见的是大造声势,吸引眼球之辈;不乏的是为了出名,制造新闻之辈;更有甚者,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二者相较,高下立见。其实,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
三、运用示例
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五引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2宋·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3金·元好问《送杜招抚归西山》:“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
4明·张岱《孙忠烈公世乘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实也。”
名人对王阳明的历史评价
本文2023-09-30 06:45: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40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