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名字含义和来历
袁隆平的名字含义和来历:据《袁隆平口述自传》:“清朝雍正年间,从第11世祖开始,我们家的族谱排辈的字序是‘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我是‘隆’字辈。”而“平”字据说是因为袁隆平出生在当时的北平协和医院,因生在北平,故取“平”字,也有取“平安”的寓意所在。
一个活在喧哗尘世的人,总是奋力的想在世上留点什么,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与浩瀚宇宙和苍茫大海相比,人类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可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为自己青年时代做的那个 “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的梦奉献了一生。
耄耋之年,劳苦一生的他,本该尽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可他依旧奔波于糟糠农屋与草埂水田之间,他忙碌的背影裹挟着汗水深深镌刻在水波粼粼的田野之中,他佝偻着背,直至生命钟摆停下的那一刻。
他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
一个立志要为整个世界解决温饱问题的老人毅然决然走上了与稻为伴,与 黍为友 的孤独生活,他曾说过,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她母亲,他没能好好尽孝,这成为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而现在,他,终于可以放心的去见她心心念念的母亲了。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一位被评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一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奉献者,一位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的慈祥老人。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每每说到那段动荡艰苦的岁月,袁隆平都会激动地落泪,他经历过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失去生命。
他的童年是在日寇轰炸重庆的岁月中度过的,因此每每回忆这段 历史 时,他都会异常紧张和激动,他深知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也从此立志,要为中国强大奉献自己的生命!
1930年9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一间产房里袁隆平呱呱坠地,他是华静女士与袁新烈先生所生第二个男孩,按照袁氏家族族谱“隆”字辈排名,故父亲袁新烈给他取名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父亲是位典型的知识分子,经常教袁隆平读书和练字,而母亲则是位慈祥聪慧的女人,经常给孩子讲炎帝创耕耘,植五谷,牛郎织女辛勤耕织的故事,对袁隆平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隆平本该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然而侵略者的狂轰滥炸结束了袁隆平少年的梦幻与遐想,七七事变后,许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扶老携幼,开始逃向大后方,袁隆平也随父母姊妹四处辗转。
这段生活,袁隆平曾这样回忆道:
在重庆,他亲眼看见一幢幢民房高楼和美丽山城在日军飞机炸弹的倾泻之下变成一片火海,到处面目全非,房屋倒塌,尸横遍野,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袁隆平立志要成为一个与祖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有用之才。
1948年,袁隆平全家来到南京,早期经历和理想使19岁的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来这所学校改名成西南农学院,袁隆平以立志学农的方式推开了他的人生之门。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大学毕业之后,袁隆平又响应学校和国家发出的号召,决定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在他的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决然的填上了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在这一待就是16年。
袁隆平年轻时常常把自己比作成一粒稻谷种子,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坐落在湘西深山地带的安江农校,渐渐的将袁隆平熏陶出了庄稼味儿,他带领学生们在稻田里搞事业总是身先士卒,袁隆平心甘情愿的与土地相厮守,他热爱土地,脚板与泥土的摩挲,使他感到非常惬意。
在任教期间,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灾害造成三年饥荒,饥饿之风很快刮进了湘西,刮尽了黔阳城,同时也刮进了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
1961年,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师生每天都只靠五六两口勉强粮度日,没有油水也没有副食,几乎所有师生每天都饿的饥肠辘辘,包括袁隆平在内。
在那饥荒的年代,袁隆平目睹了惨痛的一幕幕:疾病,饥饿,伤痛和,死亡,那一段凝固的 历史 成为了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袁隆平望着学生脸上的落寞,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第一次让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
从1960年起,袁隆平便开始将人工杂交试验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在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半亩地上开始了实验。
1961年7月,袁隆平在视察自己亲自种下了水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这株稻穗俏丽而挺拔,有手掌般那么大,这个发现对当时一筹莫展的袁隆平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露,而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将这株稻株结出的170粒稻种精心收集起来,第二年种在瓦罐培养土里,试图培育出更多稻穗饱满的水稻,但此次试验结果令他大失所望,那株原本优势明显的种苗居然发生了逆转,显然失败了。
也就是从这个实验中,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这株水稻很有可能是天然杂交水稻。
灵感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如果能够实现人工培育杂交水稻那可多好,那么水稻必将大大增产,那么就能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利用这种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设想在他脑海里萌发。
可是,他的这个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当袁隆平提出这个方案时遭到了很多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甚至还有些人说他无知。
可尽管如此,在一片质疑声中,袁隆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执着,仍然坚持将水稻杂交视作为自己的科研目标。
1962年初春季节,袁隆平所在的生产队队长老向正在为摆脱饥饿,增加粮食而发愁,他无意之间的一句话,给了袁隆平极大的触动,他说:
这番话对袁隆平触动很大,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硝烟,再加上国人的期盼,袁隆平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于是他也加快了自己的研究速度。
不久,他从一家学报上获悉,遗传学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他被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论所深深吸引,他决定运用他们的理论在科学实验中进行 探索 。
南方的夏季虽然骄阳似火,可这个时候也是水稻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就这样整天哈着腰立在水田力,将混身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出来,这种工作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
就这样,一直到1965年,袁隆平与爱妻邓哲在安江农校的稻田里寻觅,如大海捞针般,先后共勘察了14万余株正在扬花的稻穗,总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他们采收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植株的种子,自此,他也把自己的命运和粮食的命运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
在往后的日子里,他已经把稻谷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每天吃完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稻田视察,每次要离开的时候都恋恋不舍,不愿离去。
两年之后的5月19日,是袁隆平水稻研究的低谷期,眼看自己的试验马上就要取得一定成果,一场天灾人祸给袁隆平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打击。
日常惦记实验田的袁隆平这天早饭后匆匆忙忙骑着自己的小单车直奔试验田,可到点之后,惨不忍睹的一幕发生了:
原来,昨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摧毁了袁隆平的试验田,事实上,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四天后,袁隆平又在一口水井里发现了数珠秧苗,这也证实了有人在故意破坏他的试验田,这就是震惊黔阳地区的“五一八”毁禾案。
这个昔日刚强的汉子看到这一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铺满双眼,他的心此刻在滴血,因为这个事,他那不培育只培系的计划不知又要推迟多少年。
他强忍着悲痛,四处去寻找那劫后余生的秧苗,他跌跌撞撞地走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一潭污泥里发现了五株被半埋着的试验秧苗,这对他来说,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他又重新拾得到了希望,他小心翼翼的将这些残余的秧苗用双手捧起来,放在自己的怀里,带回家去。
回到家后,那些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们不仅不同情他的遭遇而且还恶意诽谤,说他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试验不成功,自己把自己的苗给拔了。
即使这样,袁隆平也没有失去信心,他的身体里可能天生就有一种抗挫抗败的遗传基因,他不会轻而易举的放弃他自认为正确的事情。
为了加速自己的培育实验,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又来到了海南地区,海南拥有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因而被人们称为“育种者的天堂。”
同时, 这个地方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是不能忽视的,大部分地区还都是茅草屋,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天似穹庐炎热无比,还有成群结队的蚊虫咬的袁隆平等人是浑身青肿,叫苦不迭。
在海南岛有一句顺口溜:
袁隆平为防止蚊虫叮咬,有时不得不用盖秧苗的薄膜把全身裹严,但在那种异常炎热的环境下,再加上薄膜密不透气,袁隆平有几次直接被捂出一身热疮。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最严重的是1970年云南峨山县发生了72级强地震,袁隆平所在的元江县也受到了地震影响, 地震刚发生时,袁隆平最先想到的并不是立即撤离保命,而是赶快抢种子,因为这些种子对他来说,就是他的全部。
虽然这个地方的大地依旧在抖动,余震频繁发生,但袁隆平没有离开这个地方,因为那时稻谷才刚刚发芽,这个时候选择撤离就意味着放弃,那么之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
后来有件事,给袁隆平敲响了警钟,那就是1970年袁隆平获悉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新城长友育成了不育系,但杂交组合优势尚不明显,因而还迟迟未能投入生产。
可尽管这样,袁隆平也感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他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他决心要在杂交水稻的领域中抢占世界的制高点,要超过日本和美国,为祖国争光。
因此他便开始分秒必争,致力于寻找野生稻,最后他的坚持也没有白费,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两个徒弟在一片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野生雄性不育株,这个消息传来让当时远在北京的袁隆平连夜之间坐着火车赶回到了云南地区。
此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徒弟们在云南地区进行了数千次实验,这其中经历过失败也获得过成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74年袁隆平凭着他持有的灵感终于成功培育成了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于当年试种成功。
要知道,当时普通的水稻种子亩产只能达到200公斤左右,而经过袁隆平改造成的南优2号水稻种子亩产平均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
可就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制种产量低,每亩制种量不到六公斤的现状让袁隆平又遭到了周边人嘲讽,外界有很多科学家开始对袁隆平的实验成果不断泼冷水。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承受压力的载体,若把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化作动力,我们便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袁隆平就是在这种压力的驱动下,成功破解了制种低产的秘密,将制种亩产量从55公斤上升到了50公斤,甚至达到了100公斤。
成功攻坚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他们的科学实践和勤劳智慧揭开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的序幕,1976年我国开始推行杂交水稻,到1998年,全国近一半稻田都用上了袁隆平团队研发出来的新品种。
因此他也被称为全球杂交水稻之父,而他的杂交水稻也被称为“东方魔稻”。
但他并没有因此止步,他并不满足于自己当下的成就,因为他小时候那个禾下乘凉梦还没有实现,他那个将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正是这种永远得不到满足“贪婪心”使袁隆平丝毫没有停下,他从水田的研究走到了沙漠地,再到盐碱地,再到是进行海水稻研究,同时也走出了国门,让千千万万的人至此能够吃上饭,吃饱饭。
过去培育种子,遇到严寒天气,他只能将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给水稻催芽,长年累月的人工催芽工作,让袁隆平的腰椎出现了问题,但他依旧还这么坚持着。
得益于他的坚持,解决了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温饱问题,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与袁隆平未曾谋面,但他们都亲切的称呼袁隆平为:father。
他日复一日奔波劳忙于田野之中,也因此错过了他母亲的弥留之际,同时,他和自己妻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寥寥无几。
袁隆平真正可以称作国士无双,在当今这种物欲横流的 社会 中,他以君子之心偏居一隅,淡泊明志。
曾经有一部纪录片,拍摄了袁隆平所住的房间,在他的房间里,陈亮的大都还是几十年之前的老家具,而他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大都也是从地摊上买来的,不过几十块钱而已。
袁隆平喜欢沉迷于自己的水稻事业,工作之外心无旁骛,灯光舞台对他来说只会让他显得更加局促,他不喜欢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之上,而是喜欢做那个在背后默默耕耘之人。
就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之人,网上居然还留有关于他的一些误导性传言,前几年袁老因为买一个手机而遭到网暴,还有人传言他身家千亿,是湖南首富等等等等,说出这些话的人,你们到底有没有摸着自己的良心,真是令人心寒。
当今世界,像袁老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已经不多了,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而我们也应当继承袁老的遗愿,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而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向袁老致敬!愿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的名字含义和来历
本文2023-09-30 06:07: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