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罗氏族谱,第1张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 !”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 的老师罗元鲲,与 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中华喻氏,源自豫章;始祖猛公,壮大发祥;新建章夫,雏凤清扬;千年濠溪,子嗣蕃昌;今兹共修,众意所向;功在当下,后世景仰。

        南昌地区喻氏共有三大支系,分别为濠溪支系、敷林支系、金塘支系。其中濠溪支系生齿最浩,分枝最繁,后裔有三万八千余人,主要集中在新建、安义、奉新、高安、丰城、靖安等地。濠溪喻氏秉承祖训,耕读传家,历史上共产生进士七人,分别为南宋时期喻用国、喻元;明代喻均(久驻)、喻致知(新塘)、喻南岳(罗桥));清代喻升阶(新塘)、喻宗泽(新塘)。至近现代,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小社(蓝坊),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生态环境监察专员、赣南专员办主任喻子水(排沙),江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政委喻小平(排沙),江西省司法厅巡视员喻曹清(漆坊),江西省直属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喻子显(花园),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喻克忠(简山),进贤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喻长华(义渡),海尔集团副总裁喻子达(排沙),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喻洪流(新塘),著名法学专家喻以健(新塘),江西省省委后勤保障处处长喻楼生(义渡),南昌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喻华宝(义渡),新建县司法局局长(北京航空部队正团转业)喻华根(西边山),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四级高级官喻伍件(漆坊),宜春市市政府办公室副调研员喻海波(义渡)等,皆是濠溪后裔之杰出代表。

        以上名人信息编写排名不分先后,按采集时间顺序收录。各支系名人尚未收录到的,请多多包涵。更多优秀濠溪支系后裔信息在采集中,望宗亲们踊跃提供。

        因历史等原因,各地族谱中族史记载均有差异,字派亦不尽相同,更甚者,始祖及同名先祖出生等记载亦不相同。宗亲聊族史、始祖、字派等,很是纠结并有争议,难以继续。为濠溪支系一脉子孙更好的团结交往、互动互助、振兴发展,银德、长林、西华等宗亲才有了濠溪支系共修设想,未曾想得到了南昌周边安义县、永修县、奉新县、南昌县、新建县等多地濠溪喻氏的积极响应,一时之间,各地濠溪喻氏,纷纷相应。此前,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因没有人牵头,共修才一直止于想法,未能付诸实际行动。

        此次喻氏濠溪支系共修巨大工程,是基于安义排沙喻家喻银德发起的安义、奉新、永修濠溪支系8个分支共修。今天,酝酿了半年余的豫章喻氏濠溪支系共修工作,迈出了可喜可贺的第一步,2个月来,召开了10余次各种层面的修谱会议和座谈调研,初步取得了一致意见,各分支均按照会议部署开展工作,并顺利推进。预计参加本次共修的有50多个村庄,2万余人,男丁1万多人,截止到2019年5月底,已通知到的男丁均踊跃缴纳了男丁款。有了大家的支持和拥护,共修工作将更有信心,将会更加快速顺利推进。

        现将近期共修工作的部分会议情况及调研情况记录如下,以飨各位热心宗亲。

        初夏季节,绿意充盈。

        5月25日上午,安义排沙喻家三明、子政、德志及南昌经开区麦元喻家长林等一行在濠溪支系共修总发起人、谱会会长银德的率领下,就濠溪支系共修工作,先后来到新建区石岗久驻喻家、新建区流湖义渡喻家进行了拜访,受到了西华书记、赛华书记、建生主任等族亲的热情接待。

        在新建区流湖义渡喻家,赛华书记又邀请了丰城同田苏溪、梅林新屋喻小华等4位族亲,邀请了新塘首刚书记和香平宗亲,邀请了西边山田宝主任,邀请了地上四宝书记等一起共商濠溪支系共修大计,大家各自拿出自己的家谱,仔细查阅,得出的结论都是三省公后裔,同属豫章喻氏濠溪支系。

        中午,义渡喻家赛华书记、建生主任热情款待了各位族亲。

        午饭后,大家一起来到村委会举行座谈会,安义排沙喻家银德宗亲首先发言,他介绍此次拜访的目的和濠溪支系共修的一些设想。新建喻氏始祖章夫公到现在已有八百多年,这次濠溪支系在一起共修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第一,是对喻氏祖先的一种纪念和敬仰;第二,对喻氏后人来说是族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激励广大喻氏后人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

        义渡喻家赛华书记提出,在过去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儿是不上正式的家谱的,他建议这次修谱,女儿也能上正式的家谱。

        久驻西华书记,义渡赛华书记、建生主任,新塘首刚书记和地上四宝书记,及西边山田宝主任都表示共修是好事,大力支持!

        与会的各位族亲踊跃发言。

        大家认为,濠溪支系共修是一件大事、好事,要制定修谱的原则,特别是统一字派的问题,要本着“团结、包容、共享、发展”的原则做好各项修谱工作。

        大家表示,回去以后,做好宣传和基本信息资料收集工作。

        此次共修,计划编撰1套族谱,族谱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欧式)、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等,内容还包括有古今名人录、村史、本次共修纪实等,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纸制方式印刷出书,同时将相关内容用电子版方式在网上发布。

        此次共修,经大家商议,红丁每人缴费100元,红口(女)免费。

        共修步骤:

        第一步,成立谱会,人口、濠溪分支分布等基本信息采集,同时向每一位男丁收费100元。

        第二步,采集濠溪喻氏古今名人、村史等信息。

        第三步,编撰谱书阶段。制定修谱的原则,统一字派等;谱师班组进谱局正式启动,同时请贤达友人名士等做序。

        第四步,校对、成书。

        第五步,发谱大会。

        通过走访,发现了年代久远的珍稀古谱2本、吊谱1卷。

        石埠喻家,只有4户人家,但是保存下来了一本乾隆年代的家谱,非常不容易。

        同田钞塘喻家8个男丁,保存了一本康熙33年的家谱,实属难得。

        红角洲漆坊喻家吊谱,据当地村民说是清朝传下来的老谱,记载了该地濠溪一脉自始祖章夫公以来800年的繁衍,该吊谱先祖记载与同田钞塘喻家老谱相吻合。

        这些古老家谱的发掘,对本次共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濠溪支系

        濠溪,古地名,又称濠涌,位于瑞河北岸,新建区石岗镇东安村。

        新建喻氏始祖章夫公之孙全琛公(全琛公,号西河散人,有的族谱称全珍公),择地葬母于西山潭源,由南昌澹台门龙沙里迁居注塘,开垦土地,广制田产,赞曰:“马飞宅上,粟贮花桥”。此后,章夫公后裔纷纷迁居濠溪,在此开枝散叶。

        为什么现在濠溪没有一家喻氏村庄?

        据新塘谱记载,濠溪定安公之孙原良(大理寺当该)召祸事合门被戮,族人怕受牵连纷纷逃遁。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之后,濠溪喻氏后裔以濠溪为中心,散居周边及各地。

        南昌及南昌周边濠溪支系村庄分布如下:

        新建区:石岗镇久驻、罗渡、朱坊喻家、朱坊长溪喻家、简山、七里岗,流湖镇新塘、西边山、义渡、罗桥、地上、岗上、岗头、义渡程坊便埠喻家,西山镇合上菊花、梅岗岭下、欧溪喻家、竹溪喻家,松湖镇槽门、水车洲喻家,石埠镇枫林;

        红谷滩新区:生米镇仙步,红角洲柒坊;

        南昌经开区:蛟桥麦元;

        安义县:龙津镇排沙,鼎湖镇花园、霞垣,石鼻镇石马,东阳镇珊田、石塘、后九;

        靖安县:仁首镇金田,中原乡三坪;

        永修县:三角乡龟湖;

        奉新县:赤岸镇遐富、屹头,噪下镇富溪,仰山乡仰山,冯川镇深水桥、南岗,会埠喻家岭,赤田镇蔡桶,澡溪乡坳头;

        修水县:何市乡田埔,县城义宁;

        高安县:兰坊魏家村喻家、蛟溪喻家、蓝坊喻家;

        丰城同田苏溪、钞塘、梅林新屋。

        限于时间及资讯,暂时只统计到以上濠溪支系村庄名单,其它未统计到的濠溪支系村庄,请大家互相告知提供!

        喻氏濠溪一脉,枝叶扶苏、长发其祥!

                                                                                                                         2019年6月16日于南昌                                                                                                                                                                                                 2021年12月26日  更新

        附:濠溪支系(部分)村庄宗祠建设及村貌照片,其它濠溪支系宗祠建设及村貌图文资料在收集中。

3

吾族此次清修续字,不为夸耀门第、光宗耀祖;不为横行乡里、欺凌弱小;不为结族生事、为非作歹。而是鉴于当今“开放搞活”、盛世无量;国家兴旺、外事频繁;侨居面广、人流无定而使日后年久寻根有据、归根有从。况我王氏入川年洇世易,南迁西徙,纵居同一县市、乡里,偶有相面,不知何族何房,昭穆不清,亲疏莫别,称呼紊乱,辈列倒置。尤为甚者倘有同族近亲联姻,严重影响祖国后代素质。且夫创于始必续于后,国史家乘其理一也。我王氏族谱自南宋嘉定始修以来,已有七百八十年矣。光绪十八年七修迄今九十年,其间生者不少,世者亦多,能不有赖于清修续定。字派原订字辈尚余六代也,如不从新续字,时不既远,族系再生紊乱、亲疏莫别、长小难分,为此族中年逾古稀之王致君,积拯热心,力主清修续订字派,不畏寒暑,奔走联络对族中,热心为后代服务。人员成立筹备小组:王绍礼、王绍易为组长,负责主持修谱事宜。庚午年九月初六日,集中于东流溪纸厂王安民家开会,全族推举王绍易,王昌绪拟定字文,八十字初步研究确定。代表十一人各负其责,上从应字为始,下至已生者则止,勿漏无误、逐一清理、多次审查无诧之后即为附印。全族议订八十字后,族人共同推举王绍易、王昌绪二者执笔,二者余为愚才,学识浅薄,孤陋寡闻。本不堪重任,但此乃尊宗睦族之举,且为全族委托,焉敢不从,须欣然命笔,此次续字得已始也。 此次根据新修族谱,原谱难集、史料不全、时间仓促、能力有限,收一漏万,在所难免。惟望后之仁人孝子得加续补。此次仅本着存者因之、缺者补之、绝者继之舜伪者正订之。则达到纪实垂世致远。上以慰祖宗在天之灵,下以启子孙无疆之福,其余酌遵归例,取社翻梓发给全族尚祈执册,各户倍加珍惜,不得随意搁置或丢失有负后望,笔者纵览诸谱,对我族源远流长光辉业绩钦佩不已。 王绍易 19901023 王 言---王 彻---王 祐(三槐王氏)---王 旦--王 素 --王 巩---王 琦---王德用---王 曾---王 璞---王辅德---王百万(江西镇台)---王如虎(山西太原提督大将军)---王邦福---王兴荣---王应奇[重庆市涪陵区梓里东流溪]---王玉琰---王文榜---王朝志---王盛昂-----------王怀文---王德禹---王世壅---王泽安--王昌林耀廷---王明荣---本 人

肖氏族谱 肖氏家族遍布华夏大地炎黄子孙源远流长历代勤劳朴实,艰苦创业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族成员也曾英才栋梁,拜相称帝,爵位有之,为国家之昌盛,民族之振兴创建了卓越的业绩乃国人之福家族之荣也

水有源,树有根,人固有本也先祖相传:明朝洪武年平间,由肖门马氏祖奶奶带领忠、良、将三子从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地下迁至河南林县城南四十里连家坡村后来马氏祖奶奶又随三子迁至汤阴县肖家横岭肖忠、肖良定居连家坡后立茔村西北三里河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地下迁至河南林县城南四十里连家坡村后来马氏祖奶奶又随三子迁至汤阴县肖家横岭肖忠、肖良定居连家坡后立茔村西北三里河~附:由于年代久远,家谱失传,先祖流传下来的说法传来传去各有不一除本谱外还有两个说法附录供后人参考'

一、是由河西村肖有生整理续写的肖氏族谱记载的情况是:明朝洪武年间,由马氏带领的肖忠、肖良、肖正、肖义、肖闻五子从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底下迁至河南林县(现为林州市)南四十里连家坡村,后来马氏又带领肖正\肖义\肖闻三子继续东迁至汤阴县肖家横岭, 肖忠、肖良定居连家一、是由河西村肖有生整理续写的肖氏族谱记载的情况是:明朝洪武年间,由马氏带领的肖忠、肖良、肖正、肖义、肖闻五子从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底下迁至河南林县(现为林州市)南四十里连家坡村,后来马氏又带领肖正\肖义\肖闻三子继续东迁至汤阴县肖家横岭, 肖忠、肖良定居连家坡后立茔村西北三里河

二、是汤阴肖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马氏带领从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底下肖正、肖义、肖闻三子迁至汤阴县肖家横岭。

从目前流传的古氏族谱来看,其基本内容与结构,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世系谱、迁徙图、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艺文志、遗像、坟茔祠庙图、五服图、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卷次、领谱字号等,尤以世系谱和人物传为主要核心。

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谱名、谱序、艺文。

1、谱名

随着人口的增多,居域渐广,同是记载古氏家族的谱牒,冠名方式不一。如清代江西《宁都横塘古氏六修族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标明堂号、姓氏;《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有地名、姓氏;《古氏二拾五府君派谱》,有姓氏、始祖;《新安古氏八修谱》,有郡望、姓氏、几修。由此可见,谱名一般是由姓氏、郡望、堂号、地名、几修、始祖等组成。

2、谱序

古氏肇姓已有数千年,唐代以前的谱序已失记。在南方以唐末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古云应为南迁始祖的族谱中,要数江西省宁都县、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和五华县的《古氏族谱》记载较为完整、全面。从五华县《古氏族谱》序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古姓第一次修谱时间是在宋仁宗皇祐至嘉祐七年间(1049—1062),由时任殿中丞、勋都骑尉的古宗悦所修,但这次修谱时的序文已失。到了宋代绍兴十四年(1144),古革、古堇、古巩在梅州分了家后,各自修谱、各撰序文,是次以后的序文方见谱传。

谱序一般延请那些取得一定功名或有很高誉望的本族士子、或外姓社会贤达撰写,从而提高氏族声望,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如明代洪武年间,广东梅州在第三次修谱时,请原任五军都督府参议、后任程乡县知县的樊思明和洪武五年壬子科解元、任职程乡县儒学训导的刘德海分别撰写《古氏宗谱引》和《新安古氏家乘记》。到了万历年间第五次续修时,则请广东省潮阳县人林大春撰序。林大春是一名进士,两奉敕谕总理两浙学政、参与预修《世宗皇帝实录》、任职浙江等处按察司副使,他撰的序文,议人叙事,文笔精炼,深受世人好评。与福建省长汀县毗邻的江西省瑞金县古姓,虽在明初拓基,却以忠厚传家,耕读为本,至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续修族谱时,因族中没有显赫人物,只得硬着头皮请县中望姓杨氏家族的杨以兼撰写序文。杨以兼在县中是知名学者,进士出身,还担任过康熙庚午科河南同考官,更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系古家亲戚,不请他写哪有更好人选?

不管在哪个时期写的谱序,其内容都谈及姓氏来源、家族人文状况、迁徙路线、倡修者谁及修谱的经过,昭示后人应引起重视,“家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功用与国史相提并论。

3、艺文

艺文在古氏族谱中较为普遍,通常将家族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像赞、族产、契约、字派、族规、家训等编辑一册,在卷中署“艺文”字样。

艺文类多见于刊本,如广东河源、重庆梁平、江西兴国、湖南浏阳等地古氏族谱,最为突出,且对族规、家训之类,不惜篇幅地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旧社会时族权统治之深刻。

当然家规族约是先祖对后辈的训诲,教导该如何去做人。“每年于清明会中,或于家常往来之际,详细宣讲,俾我族人人恪守礼让,不犯国法。”

 其他

古氏族谱编修的年限,刊本一般都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手抄本则表现在每年或每几年陆续誊录完成。

而族谱的版本有木活字、石印、手抄、铅印、影印等刊本,也有大幅的挂谱(如山东莘县古氏挂谱)。

木活字和石印本多出现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四川诸省。如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编的《新安堂古氏族谱》、光绪十九年(1893)古耀金主编江西龙泉《古氏续修族谱》。

手抄谱在全国各省均普遍存有。如清代乾隆年间手稿后裔历次手抄增续的广西贺县《古氏族谱》、咸丰四年(1854)广东南海人古硕元修撰的《西村古氏家乘》、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西宜川人古丽中编、后裔历次续录的《古氏渊源纪实》。

随着影印机的问世,影印谱牒应运而生,图书馆和个人收藏者比比皆是。如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收藏的《绘图古氏宗谱历代书》、《新安堂古氏宗谱》。

至于铅印本,在民国15年(1926)就刊印有广东梅州《古氏族谱》、1956年刊印有台湾美浓《古氏简谱》。当代刊印的族谱,铅印本是最为常见的。

本族称明初功臣胡海裔建文间其德山满于燕王朱棣靖难自原籍凤阳府虹县逃胶东住黄县永乐初德山孙(钅+礼)转徙栖霞嘉靖间(钅+礼)五世孙朝喜(改名尚庄)、朝王(改名尚)迁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白衣庵其于康熙末建胡家夼村二胡家夼世祖书载调查纪实、考证、家族系谱、物传末附清咸丰四族谱影印本

罗氏族谱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