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谱
河南开封赵庄赵氏字辈:开朝本世禹其明曰则新允
金陵中山赵氏宗
超连云布共同治今生
湖北襄阳赵氏字辈:元[1] 恒利真开昌运 仁义礼智发启祥 中正和平克大定 永建朝廷兴家邦
贵州毕节赵氏字辈:定系页臣壁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贵州威宁赵氏字辈:士大文明远、德英庆泽长、学本崇胜治,永万世承殿
浙江乐清赵氏字辈:德承克叔之公彦 夫时若嗣次光大 汉魏濮景秀邦君 存可纪总翼振齐 洪典章崇(顺)百世传 复本协修望有志
安徽当涂新市镇横山村,<<金陵中山赵氏>>始祖赵林,字辈: 宗必继之、道可以启、忠上孝亲、敬重友恭、治家崇礼、谨初慎原、敦本义和、世代永昌
河南泌阳西关赵氏字辈:维世永金,国广运清;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西平赵氏字辈: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
赵氏家谱、支谱
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赵氏老字派: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某支天水堂赵氏字辈:老派: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续派: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赵氏字辈: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湖北利川字辈:中国今天梦,师子大文昌,继世朝廷有,显宇万休强。
湖北安陆字辈:赵德兴家,治国功臣,克定安邦,传宗有道,富贵荣华。
山东济南长清赵氏字辈:太振光忠方,成思延寿长。
山东甘露赵氏字辈:孝弟忠信永,宽厚培德长,恩惠鸿锡庆,兴盛景振昌。
山东滕州赵氏字辈:瞻文景宪 崇序怀宗 承基凛式 锡厚秉公 传家庭训 修德克明 以延广庆 永继昌荣 晋祖 绍达 本立振兴
山东曹县赵氏字辈:朝月书德化 敬为恩存天
安徽肥东赵氏字辈:世德承家绪,鸿恩育俊生;盛朝崇贤士,兴国尚明经;礼义为根本,忠良裕后昆;秉公宜法守,高亮永长尊。
安徽怀远赵氏字辈:天大人心同,开东生瑞品。
江苏宝应开发区赵氏始于明洪武年战争之后,因苏北一带战乱无人烟,
赵氏家谱(河南新野、湖北房县东乡合修)[1]
皇帝下令组织一些人迁往苏北,始祖老弟兄三门由苏州阊门迁到宝应望直港,润名赵个墩,插草为标,垦荒种地,2000年,划归宝应开发区。原留家谱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痛心被焚,现能知字辈:连永增怀,柏书文磊。2014年4月续家谱,加续二十字:民安国盛,有志竞成,才德昌裕,大业中兴,世继家风。本支赵姓堂号为“半部堂”。
安徽涡阳双庙赵寨赵氏字辈:天大广廷,文春心明,东子礼义,吉昌厚生。
湖北房县赵氏字辈:春连华堂,光大天良,洪仁永国,文子呈祥。学书玉翔,相德辉扬,君庭风宇,恒运吉昌。
安徽太湖县赵氏字辈:甫水元可礼,敬本文忠万,显昭继学承,宗高民良登,诗书华国运,仁义耀家声,富贵荣先哲,长思道德纯,休齐为治体,福寿永传薪,时际风云会,鸿才定重伦。堂号:天水郡,广陵堂。
湖北仙桃市赵氏字辈:升师履泰谦,豫临观同复,咸恒家萃益,鼎晋中丰节。
湖北阳新县赵氏字辈:朝堂英才。
黄石地区赵氏都是宋皇室后裔,主要分为两支。其中阳新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他的第19世孙赵金堦、赵金城等兄弟于元末明初,从祖籍汝宁(现河南省汝宁市)息县渡长江至阳新七峰山定居,目前后人分布在白沙、浮屠、三溪、(氵韦)源口、陶港、富池、黄颡口、枫林等镇及大冶大箕铺镇、黄石市市区,赵氏人口约有5万人。
湖北黄石阳新县陶港镇赵氏祠堂
湖北阳新县陶港镇赵氏祠堂
湖北均州(丹江)赵氏字辈:清化家胜,
河南濮阳范县赵氏字辈,洪福圣贤,[1]
河南淮阳赵氏字辈:天遐量思,国可吉祥,梓玉永连,心慎清常,文成广业,书礼恒传,世运既泰,修德希贤。以上为老家普记载,最近一次续家谱,加续十六字:光宗耀祖,忠孝治家,惠泽超远,克从宪法。(先祖赵天福,大约明朝末年迁入淮阳,长门现居住淮阳县城南赵庄,二门迁居商丘睢县周堂镇苏营村,后又有一支从苏营村迁徙至安徽谯城区(或者周口鹿邑县)境内。
四川广安市岳池县赵氏字辈:胤元汉正,国大全文,长存盛德,开化有人,心纯汝志,忠在朝廷,万世之子,永怀圣明。
安徽巢湖赵氏:少先启(齐)后(後),福(伏)禄(六)长久青
安徽寿县赵氏地方称[北赵] 家谱字辈:
濉溪古饶(火集子)赵姓祠堂
士守仁义泽 学业道德成 自家本勤俭 为国先修文
安徽宿州赵氏( 含安徽宿州灰古, 淮北闸河古饶集(火集子) ,河南永城买头集(现顺河乡),宿州符离镇打鼓山 ,淮北市濉溪县赵集子乡,宿州萧县赵庄,徐州铜山县汉王乡 ,南柳园等等很多),历史有记载字辈:总集福荫,蓓致嘉祥,居伯履歧,万世盛昌。宗廷绍宋,正志惟良,克承先德,永世宏昌。家传明训,统序端方,钟灵毓秀,长发其祥。(平晋东鲁,南徙相莽,盘衍淮浍 ,吉庆瀛光-----永城买头集后续)。下附淮北古饶赵姓祠堂照片
四川省南部县赵氏:怀思登中国,文明正朝廷。
广西省百色市南部赵氏:洪承国尚德开京,文运天启镇先祥。(90年代出生的基本为天字辈)
这块八卦玉暗淡无光,雕刻草率,外表粗糙,相信这个不是玉佩,是个现代仿品。仿得是八卦图但是又不是八卦!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据史书这件仿品就的是闯王宝藏的钥匙!
当年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
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1643年(崇祯十六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洲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永昌二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清,继续抗清斗争。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
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先祖由甘肃太安迁入陕西省米脂县李家站(西夏李继迁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迁至原米脂地长峁村(现属横山县)。人们所说李自成“生在李继迁寨,长在长峁村”,即指的是这段事。《米脂县·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载到:"自成籍本县太安里二甲,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海会寺沟之李家站。"
《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
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1641年1月(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10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3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4月杀叛将袁时中。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陕北不太可能埋葬宝藏
李自成1606年9月生于横山县李继迁寨,4个月后,他的侄子李过也降生在这个家庭,他们属于西夏王国的开创者李继迁党项族的后裔。党项族是个已经在陕北消失了七百多年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李姓,就是唐朝皇帝李世民所赐。
李自成与李过叔侄俩一起念私塾,家里还在延安府请回来一位退休武官,教他们骑马习武。李自成的少年时期,家境还算富裕。但后来随着陕北连年大旱,颗粒无收,李自成不得不过早承担起养家的重担。
1645年初春,李自成兵败后,当时清兵在这里实施了血腥的屠杀,起义军的家属四处逃散,现在的居民已经与李自成家族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米脂县城保存了一座李自成行宫,这是李自成称帝后,每次回来祭拜祖先的休息场所。专家们推测,已经定都西安城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不太可能把宝藏埋藏在路途遥远的陕北家乡。
史料记载,押运那批宝藏,主要由大顺军老营负责,老营由李自成的家人和陕北老乡组成,也许他们的后代知道那批宝藏的下落。在米脂一带,已经找不到李自成的直系后人,他们会流落在何地呢?
李自成后人在太平村
陕西富县,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连绵不断的森林,历来就是兵家隐士经常逗留之地,千百年来留下不少未解之谜。特别在西南丘陵地带,有个神秘的村庄太平村,它坐落在四面都是峭壁悬崖的土丘上。七年前,因为一本神秘的家谱,太平村和已经消失了三百六十多年的李自成宝藏疑案,有了联系。
太平村的村民相貌有些西北少数民族的特征。几年前,来了一些专家考察,说他们是已经消失了七百多年西夏党项人的后代。
太平村的风俗,也与周围村庄大相径庭。逢年过节,村民不拜佛也不拜神,他们拜显身爷,但显身爷是谁却不得而知。村民们拜的另一个是铜质娘娘像,说娘娘姓高,叫高夫人,是显神爷的婆姨。
2004年10月,祖籍太平村的李志强从深圳返乡,协同几位族人准备续修家谱。可惜的是,原来的家谱在四十年前全部毁掉了,已经无人记得家谱的内容。后来李志强打听到富县档案馆保存一本清代太平村李姓家谱,他欣喜若狂,立即赶往几十公里以外的富县县城。从档案馆保存的家谱中,李志强意外发现一个重大秘密,从此打破了这座古老村落原有的宁静。
这本家谱只是太平村李姓家谱的第三册,叫《李锦家谱》。李锦也叫李过,曾经参与了明末清初的农民运动,与李自成是直系亲属。按照陕北风俗,由于李自成没有子嗣沿袭,侄子李过的后代,就成为李自成的直系后裔。
公元1645年,明朝总兵吴三桂联合清兵,对陕西农民起义军进行围剿,李自成逃到湖北九宫山后不知所终,是遇害了,还是隐居起来了,至今有不同的说法。
李自成失踪后,李过统领起义军,联明抗清,南明政府赐名赤心,他从此改名李锦,率部转战两湖、广西等地。据南明时期的史料记载,南明政权被吴三桂剿灭后,李过流落在广东或云南一代,杳无音信。
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李志强李过与南明联明抗清的时候,他是作为人质与南明永历皇帝同住一起,同时生活十几年,由广西、贵州、云南缅甸,最后返回太平村。
李志强,曾查阅过很多书籍,让他本人不得不相信自己就是李自成的后裔,他们长期供奉的显身爷,极有可能就是李自成。
后来闯王兵败九宫山,死在了九宫山!据史籍记载却是死在了九宫山,现在的闯王陵就在九宫山!但是据当地人传说死在九宫山的是闯王的替身闯王化作和尚逃走了!他的侄子李过带着宝藏不知去向何处!李自成在九宫山假死时,政权已经不存在了,他(李自成)就打着曹国公,曹子健的名义到莽山来了。
当地专家:作为李自成他自己本人有没有来过莽山,这个县志上没有明显记载,但是李自成的部队是肯定来了,几本县志上都有相关记载。
经过仔细考察,谭相吉绘制出了李自成进驻莽山的线路图,那么,既然李自成的部队确实到过莽山,那么有关李自成藏宝的传说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话,那批传说中的巨额财宝又到底埋在哪个地方呢?随着李自成进驻莽山线路的清晰,谭相吉又有了更加惊人的发现,在莽山林区内,他找到了一个名叫“皇藏岩”的山洞,谭相吉认为他已经基本上抓住了破解李自成宝藏的契机。
谭相吉:(李自成)以蕨子坪为大本营时,埋有假墓 4043 蕨子坪里面还有一个皇藏岩,这就更加证明了李自成(住在那里)因为他是大顺皇帝。
谭相吉发现的这个岩洞,洞口非常隐蔽,洞内怪石嶙峋,青烟缭绕,寒气逼人,在洞口的一个平台处,留有一层防潮的三合土沙层。很显然,这里应该有人活动过,根据这个充满皇家风范的洞名,谭相吉认为,传说中李自成所带的宝藏,应该就藏在这个岩洞之中,但经过仔细发掘后,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当地村民,谢天发:传说,李自成到这里,住在皇城岩,这是老一辈说的,3337 在那里挖了一些铜城出来,3513,其它宝藏没发现。
难道说有关李自成所携带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的传说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又或者说这批数目巨大的宝藏仍旧还藏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陷蔽之地,就在谭相吉的寻宝隐入绝境的时候,他的同伴谢天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与莽山相距近80里外的白沙圩乡,他们找到了一块刻有李闯王之墓的石碑。石碑高约2·5尺,宽一尺,厚约0·5尺,碑文为阴刻。
谭相吉:因为有李闯王墓碑,这就更加证明了李自成(归宿)在我们莽山。
当地村民,谢天发:我上山去挖药,挖到一块墓碑面朝下,我怀疑是他(李自成)的墓,一挖只挖到了好多人骨头,没有珠宝。
李闯王墓碑的发现,虽然对于宝藏的发掘并没有起到直接的帮助,但谭相吉认为这或许是为他寻找那批传说中的宝藏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藏宝的地点并没有在李自成军队曾经活动的莽山核心区,而是在其相反的方向。
谭相吉逆方向寻找,终于又有了惊喜的发现,在路边的山坡边上,有一堵人为垒砌的石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难道那传说中的宝藏就埋在这石墙的里面,如果不是宝藏的埋藏地点,那么,在这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为什么要兴建一个如此浩大工程呢?
谭相吉:一般老百姓是不会搞这个工程,长有一百多米,宽有10多米,有三层,根据老百姓的传说,这是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驻地,这条是古道,通到蕨了坪去了。
通过走访,谭相吉得知,在这条小道的尽头,也就是与石墙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相传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名叫溶家洞,正好处于莽山的背面,传说被清军连续追杀而穷途末路的李自成,在原始丛林中辗转多个地方后来到了溶家洞,后来,因为山体遭受雷击而导致洞口湮没。根据传说和历史遗迹,谭相吉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谭相吉:因为溶家洞岩洞非常大,有一个水洞有一个旱洞,据说可以藏一万多人,国宝也一概带到里面去了,被雷打下来封死了。
而对于谭相吉的这一说法,相关专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当地专家:有关李自成的宝藏,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因此,我认为可信度不高。
为了探寻李自成的归宿以及有关李自成宝藏的传说,谭相吉整整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也投入资金十多万元,但现在,因为资金的短缺,加之工程的浩大,他的发掘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
一代英雄,李自成最终到底魂归何处?他传说中的宝藏又藏于何方?在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中,人们用最淳朴的想象勾画出一个美妙的传说,虽然动人,但传说终归是传说,莽山也在静静地等待,等待史学家来揭开这些动人传说的神秘面纱。
传说闯王埋宝藏的地方是依九宫飞行术布成的,需要找到九宫八卦图,破解宝藏藏头诗‘面水靠山、宝藏其间’是不是 真的就不得已而为之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等待历史学家的考证,希望我的回答能满意
赵姓,宋朝国姓,秦朝公族姓氏,晋国六卿之一,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姓,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在今中国“百家大姓”排名第七。
姓
氏来源
>>>>
来源1:出自嬴姓
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 来源2:皇帝赐姓
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 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 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 ,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 来源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 、土家、朝鲜、瑶、壮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 等中也有赵姓。
>>>> 来源4:源于冒姓
历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 为 “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 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 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姓
氏分布
当代赵姓的人口约2600 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日人口的20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赵姓人口由160 万激增到近2700万;近17倍,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可能与在和平年代一都分改了其他姓的赵姓的恢复原姓有关,在全目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黑龙工、江苏、云南、陕西、山西、安徽、辽宁八省,又集中了38%;目东为赵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大约12%的赵姓人群.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黑吉、云川、苏皖二块高比率赵姓分布区域。
姓
氏文化
>>>> 堂号:天水堂、琴鹤堂、半部堂
>>>> 郡望:天水郡、涿郡、南阳郡、颖川郡、下邳郡、平原郡、汉阳郡
>>>> 四言通用联:日联冬夏;雪梦罗浮、中令世泽;半部家声、风高琴鹤;图绘麒麟、系承造父;望出太原、投书饮泣;留履遗爱
>>>> 六言通用联:手持半部论语;胸罗数万甲兵、古为帝王华胄;今有琴鹤世家
名
家作品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灵泉洞》、《三里湾》《李有才板话》
>>>> 赵丽宏:《珊瑚》《云中谁寄锦书来》《望月》《生命草》《顶碗少年》
>>>> 赵振开:又名北岛;《回答》,《路歌》,《一切》,《太阳城札记》,《午夜歌手》
李自成的亲侄、大将军李锦有后代,李自成没有子女。
走进太平村----寻访李自成后裔(转)
2004年,富县太平村李志强从深圳返乡续修家谱时,意外发现了一本《李锦家谱》,经过多方考证与研究,家谱中一世祖李锦为李自成的亲侄、大将军李过。由此,一段关于太平村人是李自成后裔的传说得到了印证,太平村李氏族人的命运从此与闯王一脉相承。今年是李自成诞辰400周年,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8月18日,怀着景仰和无限好奇,记者来到富县寺仙乡太平村,这个传说中的闯王后裔居住地。这里山川秀美,绿树成荫,整个村庄一街两巷的布局,依稀保留着类似北京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
美丽的村庄,神秘的故事
坐落于延安地区南部的富县(原名鄜州)太平村,是古秦直道通往榆林的主要道路,俗称通山口子。这里地势隐蔽,原先的村子是一个独立的塬面,呈锅底形,站在三面均看不到村子所在。它背靠子午岭大山,周围森林茂密,唯一通往外界的出路就是南边的崾险土桥子。村子里酷似北京天安门的大戏楼(已在文革中被拆掉),村东头桃树园沟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土城堡,南北各踞一株的龙凤古槐,李氏族人谨小慎微的举止、独特的信奉以及奇怪的敬神方式……都让这个被方圆百里称为“小北京”的村庄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李志强说,以前太平村人行事十分谨慎,一般不轻易外出,即使走亲戚也不愿暴露自己的行踪。他们总是踏着晨曦出门,披着暮色回村。说不清为什么,数百年来都成了一种习惯。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现在村里虽然修了宽阔的公路,交通相对便利,但除了上学与外出打工的以外,经常外出的人寥寥无几,人们还是喜欢呆在村子里,几乎与世无争。
像所有传统的中国人一样,太平村的人信神,他们信的神叫显身爷。但这个显身爷与所有其它地方所供奉的神都不相同,是太平李氏族人独有的信奉。太平村人对显身爷相当虔诚,亲切地称其为“爷爷”。李氏族人每年都要给“爷爷”穿一次新衣,新衣由村里妇女们亲手缝制,帽子是风雪帽,衣服是风雪衣。每当村里遇到疑难大事或庆典时,村里人就会给显身爷穿上新衣,用轿子抬着在村里周游。每年年初的祭拜仪式都特别隆重,年饭也必须是先送到庙里敬了“爷爷”之后,自家才能动筷子,每家每户都是如此。初一要给“爷爷”拜年,除夕还要为其守夜,近似于中国传统的祭拜祖先。除此之外,每逢农历四月十五给显身爷过生日这一天,村子里杀猪宰羊,正午12点燃放鞭炮,家家户户携带酒菜、供品到庙里祭拜,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一直延续至今。
太平村人的敬神方式也与别处不同。他们的神一般不在庙里供奉,都是被藏在村民家里,庙里只留下一个神位和一顶精巧的空轿子。到了年初的祭拜大礼和给显身爷过生日或是穿衣时才被请回庙里,完了之后还要被村民抱回家里藏起。祭拜的方式也很奇怪,在场的中老年人口里不停地念叨着“爷爷,我来给你敬香,我来给你送纸钱,你老人家收下”、“我们来看你了”,还不时地发出叹息“唉、唉!爷爷是个落难的人啊”。整个过程气氛凝重悲凉,俨然是参加一个至亲族人的丧事葬礼。
太平村原来还有一座十分壮观的显神庙,雍容大气,酷似宫廷建筑,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掉了。那么“显身爷”究竟是谁呢?据李志强介绍,在他年少时也曾好奇地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村里有人说那是伍子胥,但从神像怀抱符锏及有关显身爷还有一尊娘娘像的传说来看,如此说法可信度并不大。后来重修家谱证实了族人与李自成的关系以后,他自己才发现,显身爷的装束与李自成竟惊人的相似;村里人对显神的敬拜及拜年、守夜的习惯也似乎是在对待一个祖先亲人;而且神是不坐轿子的,显身爷坐轿说明他是一个人。种种迹象表明,显神爷是李自成的说法也不无可能。
村里村外都是宝
太平村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数百年来由于偏僻与保守,这里的人们至今还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走进村庄,那种简单与朴实扑面而来,然而就是在这简单与朴实的背后隐藏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奇。
相传陕西地带一镢头挖下去都是秦砖汉瓦,这是在说陕西文物多,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然而此话用在太平村,却一点也不过分。太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宝贝”,或是雕龙画凤的古式家具,或是祖辈传下来的古币、饰品和玉器,也有偶然从地下挖出的兵器和器皿,好多都是宫廷用物。其中有一种酷似矛尖子的兵器,被当地人称为“皇上卫”。而且在太平村至今还存留了不少永昌钱币,村民李录全家里就收藏有6枚,均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村民李小军曾在地下挖出一枚雕刻有龙图案的戒指和很多古币,其中有十几枚都是永昌钱币,后来都卖掉了,家里至今还留存着那枚雕刻着龙头的戒指。众所周知,永昌钱币是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立大顺农民政权之后铸造使用的一种货币。李自成兵败后,私藏永昌钱币也成了杀头的死罪,一般普通百姓不敢收藏,只有李自成的家人或其崇拜者才会冒这样的险。
来到太平村,村里人向记者提的最多除了显神爷,再就是那两幅供案桌帘上绘有四爪龙的神轴。神轴也叫阴轴,是在没有祠堂的情况下,用布绘制灵位名字和三世先人的画像,供后生子孙祭拜。太平村李氏家族的神轴分大轴小轴,大轴上绘有李自成及其后世六代人的画像,但此神轴已在文革中连同数幅小轴一起被烧毁,现仅存五世李成果和三世李飞两幅小轴,制作年份大约在光绪十四年,保存较为完整。两幅神轴的中心供桌帘面上均绘有龙腾图案,形象生动逼真,足分四趾。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尤其是清朝,一般平民家族是不敢随意描龙画凤的,皇帝、王侯才有这个专利。龙的图案也很有讲究,五爪龙代表皇帝,四爪龙是王侯。而在太平村关于龙的传说和遗留还真的不少:南边村口历经数百年虽其树心已朽、但枝叶依然茂密的龙槐,雕刻有龙头的古木家具,还有李小军家珍藏的龙头戒指,特别是李氏神轴上缘何出现四爪龙的图案?理清了太平李姓与李自成的关系,这个疑问也就自然讲得通了。
缅怀先祖,造福后人
证实了自己的家族确系李自成的直系后裔,太平村的人们前所未有地兴奋。一个小姑娘高兴地告诉记者:“小时候在课文里面学过李自成的故事,现在突然告诉我说,我们就是李自成的后人,我觉得简直都不敢相信。”虽然数百年来先辈们一直口传为李自成的后代,但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过,深居简出的太平村人对此也不甚在意。重修家谱的意外发现、族人李志强的奔波考证、各有关专家的研究及最终的令人欢欣的结论,这一切开始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
隐蔽,曾给兵败隐居的祖先带来安宁和休养生息,也让这个家族从此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里留下了太多关于李自成的遗迹和传说。而如今历经数百年时过境迁,后世子孙已繁衍至第十九代,太平村也因扑朔迷离而显得格外闭塞保守。太平村到底有多少文物?究竟哪些文物与李自成有关?这大概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唯一知道的是,文物贩子的频频光顾,无知者的肆意破坏都正让这些珍贵的记忆一点点地流失。太平村人说,作为闯王的后世子孙,我们有义务把祖先的隐居地以及遗留在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推广给景仰他的世人。一则是对先祖的缅怀,二则也是造福于后生子孙。于是,他们一改往日的简居与低调,也开始在村庄建设和太平村李自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动起了脑筋。
为了扩大影响,2005年,太平村举办了首届李自成文化节。许多李自成研究专家及各媒体闻讯争相前往探寻报道。太平村从此与李自成一起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了世人惊叹的话题。一直在深圳工作的李志强(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为此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先后投资十几万续修了《李自成家谱》,自费创建了李自成文化网站,考证并收集有关李自成的文物遗迹资料,制定了《富县太平村旅游区发展规划》等,带领村里的李氏族人一起投身宣传先祖文化、造福后世子孙的事业之中。
今年4月,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由李志强自费设计的《李自成后裔隐居地--太平旅游风景区》招商手册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适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太平村的建设与开发规划也成了各级领导部门关注的焦点。此后,该项目还被省经济发展中心推荐为时代先锋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目前已在延安招商网正式对外招商。
记者来到太平村的当天,恰逢太平村李自成纪念馆正式获得批准建立,村里人显得十分高兴。李志强告诉记者,纪念馆批准建立让他看到了第一丝曙光,这也是市县各级领导部门重视和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希望能在今年李自成诞辰40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更多的人都关注这个事情,把太平村开发建设项目理出一个眉目。
截至发稿时,李志强还带着家族的嘱托与希望在北京、湖南、湖北等地为李自成纪念馆筹建的事情奔波。
米脂县政协文史委的李纪元介绍说:
“李继迁寨所属的殿市乡,原来曾经被当地人叫过帝王乡,指出了李继迁和李自成两个帝王,
李继迁村:
在米脂县殿市乡发现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李继迁与李自成都出生在这里。
李自成直系后代:
在自己的名片背面赫然印出了这样的字样:“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跋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
《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
李自成和李继迁有着很深的源渊。对于这一点,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经考察过,他在描写李自成进京时曾这样写道:“他(李自成)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著名作家丁玲: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我不是和姚雪垠争一个革命的祖宗,事实就是如此嘛! 她成了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也成了最典型的延安文人。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昨日黄花,当地人说,是她在这里找到了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他是汉族人,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解释:
明史 卷三○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 李自成两次称帝都以李继迁为太祖 第一次称王于西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 第二次称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纪闻》: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 甲午申刻,传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驮金帛,纷纷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曾创立了一些礼仪制,主要是结合历代朝廷和自身党项民族的生活礼节,使其礼仪大气而庄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礼仪制度 《明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纷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门为大顺门,颁发冠服,大僚则加雉尾于冠服,方领,又收各牙牌,自务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纪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定思小纪》“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俱刊定成。 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结合西夏国制,制定一系列制度 《爝火录》: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为之。更六部为六政府,设尚书、侍郎等官。改文选司为文谕院,主事曰从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馆,裁革詹事府。改中书曰书写房。国子监设三堂,革去祭酒,以司业为学正,学录博士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给事中曰给谏、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宝司曰尚契司。大常、鸿胪,俱属礼政府。太仆寺曰验马寺,布政司曰统会可。巡抚曰节度使,按察曰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县曰令。守备曰守领,把总曰守旅。改印曰契,一云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领尚方,以云为级,一品云一、九品云九。大僚冠加雉羽,带用犀银黑角三等 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中国明史研究会会员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拔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发"习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当初建立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人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西夏专家唐荣尧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项民族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项民族、羌族人的发源地和隐居地。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草地,行程数万公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上过青藏高原,去过尼泊尔山区;在唐荣尧先生的研究中,确认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历史学家姚雪垠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第四卷第十六章),这样写道:"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几年来要取代明朝的梦想今日实现,一时志得意满,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在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已经破了北京,不久将平定 江南,统一宇内,李继迁传到李元昊,又传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发扬光大。"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汉人,李自成是党项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的李自成的祖先应该是党项羌族人——也就是说,李自成应该是党项羌族人的后代 。" 陕西历史研究所专家李登弟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原馆长申长明:"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才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事实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明日黄花,在这里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李健侯在《永昌演义》说: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米脂李自成研究会成员,政协委员高埃飞在<《李自成——党项羌人后裔》: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顺王朝后,把西夏太祖李继迁立为不祧之祖,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李继迁寨现称李继先。我以为是李继迁的后人们出于对祖先的尊重、爱戴和纪念,不愿直呼其名而取其谐音,或者直接承认其为自己的先祖才这样命名的。总之,此地的李氏族人可以肯定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就是说,李自成的祖上无疑是党项羌人。 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①西夏国――我国古代一支少数民族名叫党项,属于羌族。党项人以姓氏分为许多部落,拓拔一支势力较强,唐末居住于今宁夏、陕、甘边区及与内蒙古接壤一带。其部落首领拓拔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氏。传了七代到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于 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传国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士也与汉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县的李继迁寨人,称李继迁为始祖,听以他虽系汉族,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李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z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z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z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z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2121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辽宁图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2122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清)李新畲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美国
2123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24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李庭鸿修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2125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北图
2126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达刚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27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翼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8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育增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9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2130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清)李传明主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2l31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民国)李金大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2132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清)李兆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吉林大学(存五册)
2133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李锡奎 李洞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34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清)李廷荣缜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
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2135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赵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01:46: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