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1收藏

家谱是什么,第1张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厂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也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热情是由史学领域的变革引起的。近代史学的显著特征是打破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史学研究传统,将史学研究转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新史家们认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梁启超语)史学研究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局限,拓展史料收集的范围。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包括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异域发现的史料记载都是他们关注和搜集的目标。家谱作为在家族内部编撰的、不公开发行的史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史研究的史料价值,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史料范围的扩展是引发谱学研究的直接原因。

由于战乱等原因,建国前的谱学研究展开得并不充分。其中谱牒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得轻易示人的祖规家训的警戒厂,家谱资料的搜集比较困难,以北京图书馆为例,从1928年到1945年总共收集到家谱247种,仅占馆藏的十分之一。大图书馆尚且如此,一般研究机构要获得研究资料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 、解放以后,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对家谱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停顿下来。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作为家谱的搜集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来看,其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这种情况也见于其他图书馆,比如北京图书馆,解放初统计为353种,到1985年清点馆藏已有2228种,大多为土改时期和文革时期所得。正是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保存,才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当前,家谱研究呈现一派方兴末艾之势。经过10来年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北京图书馆在1985年开始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 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除了图书馆加快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档案局二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联合编纂《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2关于家谱的研究。在家谱资料整理开发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比如家谱研究中有专文对古代人物白居易、曹雪芹、郑和,近现代人物洪秀全、傅斯年、鲁迅等人的家谱进行研究。在谱学史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前人提出的并为学术界所接受的观点进行了挑战,比如对中国家谱起源的年代研究,前人一般都认为中国家谱起源于周代,而现在有学者根据周代以前的文字记录即甲骨文、金文等资料,以及大量的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得出中国家谱的起源远远早于周代的结论。关于家谱的形式,有的学者提出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将家谱的形式扩展到书写范围之外。还有对汉代谱学的理解,过去一般都认为"汉朝帝王将相出身草野,不知家世,故不需谱牒学,此为不兴时期。"现在有学者从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的自叙家谱及现存的汉代石刻为依,提出汉代并不是谱学的消沉时期和静止时期,而是谱学的活跃时期和发展时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检验,但其勇于探讨的精神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却值得提倡。他们的研究对家谱研究朝纵深方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关于家谱应用的研究。从这段时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来看,家谱资料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史、华侨史、法制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其中利用家谱资料最多,研究成果最大的是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属于微观史学研究范畴。过去史学界重视宏观研究,偏重于讨论社会、朝代发展更替的原因。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以1996年社会史研究为例,有不少论著是以家谱作为史料基础的。如《中国古代的家》、《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中国的宗族社会》等。还有是姓氏学方面,利用家谱资料梳理血缘亲族的源流的著作有《中国姓氏通书》,详细介绍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徒、繁衍的历史,以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等。

历代帝王修谱昭

明太祖乡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世代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奋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宋宁宗修谱圣谕�

联闻唐人重姓氏,而谱谍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联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

清顺治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顺治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

清康熙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修谱的作用

�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特别我飞鹏卢氏,已有100多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卢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卢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卢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他叫卢本立,桃源县清林乡人,在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他耗费数千元,利用节假日三次飞往北京查寻复印下来的,我卢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范阳堂到底是回什么事可查范阳堂—卢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卢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卢氏家族的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卢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卢氏家谱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http://baikebaiducom/view/32577htmlwtp=tt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烈士纪念日标语,欢迎参阅。更多烈士纪念日标语相关内容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烈士纪念日标语

 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红花骨亦香。

 蹈火赴汤,乌蒙赤子留浩气;舍生忘死,黔岭英雄荩忠诚。

 恩泽四海,功高九天。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

 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

 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

 烈士精神传万代,英雄家谱续千秋。

 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无负十年教训;死生常事,惟为国不为己,永怀万古云霄。

 战绩令人怀壮烈,国殇为鬼亦雄奇。

 拂手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威鲁肃,江东子弟尽寒心。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士千秋泣鬼神。

 名将以身殉国家,留的清漳吐血花。

 海外播英名,御气排云,争显龙城飞将勇;天空奋神武,粉身报国;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

 死为鬼雄,笑强虏灰飞烟灭;魂掀怒浪,看大江云乱石崩。

 松柏傲苍穹,明月祭英魂。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青山有幸埋忠骨,战士无敌报国仇。

 淮畔英豪丰功垂史册,蓼原儿女碧血壮山河。

 百战为公里,浩气丹心,赢得誉满全世界;千里吊英雄,凄风苦雨,忍看血染吴淞江。

 碧血洒边陲,青山埋忠骨,忠诚儿女忠诚志;丹心卫祖国,翠柏伴英魂,英雄时代英雄人。

 编成战史勋名重,合葬雄关俎豆新。

 惊回首,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高风亮节勖人民。

 日月行天,忠虺芳留百世;江河流地,英雄功存千秋。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芳烈长存,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联袂骑箕,名垂竹帛;精忠贯日,气作山河。

 英风得天地,壮气作山河。

 未酬壮志身先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鹏飞未遂凌云志,蛰伏终有抗日心。

 天若有情,应寿百年于俊杰;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英雄。

 已有丰功垂青史,犹存大节誉人民。

篇一:心里总有一个名字,她叫中国!

  1、生无媚骨,死留芳名。

  2、马革裹尸烈士志,捷报传家父母心。

  3、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

  4、功业常齐天地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5、亭伴苍松抒英雄凌云壮志,园铺芳草绣烈士旷古丰功。

  6、名垂青简,功耀红旗,万古长怀英烈;气壮丹霄,人埋黄土,千秋共仰仪型。

  7、生为人杰,死作鬼雄。

  8、捐躯献身,浩气长留环宇;舍生取义,英灵含笑苍穹。

  9、武汉居天下之中,歼敌太空,百万军民仰战绩;滂沱挥同胞之泪,丧我良士,九霄风雨招英魂。

  10、日月经天,伟绩丰功昭万世;江河行地,高风亮节誉千秋。

  11、千秋忠烈,百世遗芳。

  12、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13、黄土一抔埋忠骨,心香三瓣吊雄魂。

  14、壮志挟风雷,方向云霄生羽翰;长空惊霹雳,遽骑箕尾作光芒。

  15、鹦鹉洲中留壮迹,杜鹃声里吊忠魂。

  16、光辉齐日月,身影耀河山。

  17、名留豹皮魂骑箕尾,凌霄毛羽贯日精诚。

  18、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19、生经白刃头方贵,死葬红花骨亦香。

  20、蹈火赴汤,乌蒙赤子留浩气;舍生忘死,黔岭英雄荩忠诚。

篇二: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1、恩泽四海,功高九天。

  2、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3、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

  4、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

  5、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

  6、烈士精神传万代,英雄家谱续千秋。

  7、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无负十年教训;死生常事,惟为国不为己,永怀万古云霄。

  8、战绩令人怀壮烈,国殇为鬼亦雄奇。

  9、拂手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威鲁肃,江东子弟尽寒心。

  10、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士千秋泣鬼神。

  11、名将以身殉国家,留的清漳吐 血花。

  12、海外播英名,御气排云,争显龙城飞将勇;天空奋神武,粉身报国;何须马革裹尸还。

  1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14、扞国骋长空,伟绩光昭青史册;凯旋埋忠骨,丰碑美媲黄花岗。

  15、忠魂不泯,浩气长存。

  16、死为鬼雄,笑强虏灰飞烟灭;魂掀怒浪,看大江云乱石崩。

  17、松柏傲苍穹,明月祭英魂。

  18、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19、青山有幸埋忠骨,战士无敌报国仇。

  20、淮畔英豪丰功垂史册,蓼原儿女碧血壮山河。

篇三:假如我是有一些潜质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1、百战为公理,浩气丹心,赢得誉满全世界;千里吊英雄,凄风苦雨,忍看血染吴淞江。

  2、碧血洒边陲,青山埋忠骨,忠诚儿女忠诚志;丹心卫祖国,翠柏伴英魂,英雄时代英雄人。

  3、编成战史勋名重,合葬雄关俎豆新。

  4、惊回首,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高风亮节勖人民。

  5、日月行天,忠虺芳留百世;江河流地,英雄功存千秋。

  6、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7、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8、芳烈长存,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9、钱塘江桥怀念烈士,西子湖水痛缅军魂。

  10、联袂骑箕,名垂竹帛;精忠贯日,气作山河。

  11、昔日从禄州举义,心恨不能一脚踢翻地狱;他年获祖国新生,胆倾何惧几时踏上刑场。

  12、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13、英风得天地,壮气作山河。

  14、未酬壮志身先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鹏飞未遂凌云志,蛰伏终有抗日心。

  16、天若有情,应寿百年于俊杰;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英雄。

  17、已有丰功垂青史,犹存大节誉人民。

  18、星斗芒寒烈士墓,风雷灵护英雄碑。

  19、扭乾坤尽扫古蓼愁云惨雾,昭日月长存先贤浩气英风。

  20、铁肩担道义,热血荐轩辕。

篇四: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1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 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2缅怀南京大 屠 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3缅怀南京大 屠 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5凝聚爱国热情投身复兴伟业

  6要让辉煌的历史流芳百世,要让苦难的记忆代代相传

  7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8向参加抗战的前辈们致敬!向参加抗战的民族英雄们致敬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10惨绝人寰的南京大 屠 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惨案”之一

  11惨绝人寰的南京大 屠 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

  12惨绝人寰的南京大 屠 杀惨案,是骇人听闻的反 人 类罪行

  1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 屠 杀惨案,是人类历十分黑暗的一页

  14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15南京大 屠 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16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17浴火重生,才是骄傲的凤凰

  18卧薪尝胆,成就一代的霸主

  19经历坎坷,塑造伟大的民族

  20历史屈辱,警醒世代的华人

篇五: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1不忘国耻,捍卫祖国的强大。

  2南京大 屠 杀纪念日,铭记历史,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

  3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 屠 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

  4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 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5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

  6我们为南京大 屠 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7南京大 屠 杀,魂归万人坑。

  8万恶法西斯,松井石根郎。

  9国人需铭记,代代永不忘。

  10国家要富强,国耻记心上。

  11痴迷玩游戏,想想大 屠 杀。

  12天天混日子,想想大 屠 杀。

  13懦弱总是怕,想想大 屠 杀。

  14南京大 屠 杀纪念日,铭记灾难,爱我中华,发愤图强,扬我国威!

  15失去军队的民众,就是一群绵羊,任人宰割。

  16南京大 屠 杀,用血的教训,证明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17思想的落后,呼唤着解放。

  18体质的落后,呼唤着营养。

  19我们要全民健身,我们要磨炼意志,妇孺老人,拿起棍棒与石头,也能砸碎贼倭寇,捡起我尊严,清澈我河山。

  20铭记国耻,自强不息!

篇六:亲爱的祖国,你的过去我无法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1、南京大 屠 杀,国民难忘记。

  2、六朝古都城,断壁残垣地。

  3、三十万同胞,顷刻魂归西。

  4、血淋淋历史,后辈永牢记。

  5、国弱被人欺,自强是真理。

  6、南京大 屠 杀纪念日,不忘国耻,自强不息!

  7、血淋淋的历史在滴血,活生生的生命受摧残

  8、恶狠狠的日寇大 屠 杀,千万万的国民赴九泉

  9、南京大 屠 杀纪念日,不忘国耻,发愤图强,愿祖国更繁荣!

  10、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 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12、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

  13、我们为南京大 屠 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14、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

  15、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6、肩负中华民族大业,心存爱国热烈之血。

  17、书生意气赤子心,赞歌一曲民族情。

  18、回眸历史,记我国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谱写现代中国未来新篇章。

  19、众志成城,挥血不辞抗战路。英勇无畏,情系祖国报家门。

  20、谱青春华章,展时代风采,建美好中国。

篇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祖国为我们负重前行!

  1、缅怀南京大 屠 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2、缅怀南京大 屠 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4、向参加抗战的前辈们致敬!向参加抗战的民族英雄们致敬

  5、凝聚爱国热情投身复兴伟业

  6、要让辉煌的历史流芳百世,要让苦难的记忆代代相传77年,你们以浩浩锤炼飒飒长剑,以碧血铸就巍巍丰碑。

  7、发奋图强成才不负青云之志,继往开来报国常怀赤子之心。

  8、古有青年振臂高呼,救国于水火。今有青年风华正茂,爱国当己任。

  9、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愤慨,为祖国未来的明天而努力

  10、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1、战争使家庭破碎,生命消逝

  12、战争使房屋倒塌,建筑损毁

  13、战争使经济滞后,社会退步。

  14、南京大 屠 杀纪念日,让我们牢记历史,祈祷和平,为社会进步而努力!

  15、动物之间,是弱肉强食。

  16、人类之间,当和平共处。

  17、江山如画,绿草如茵,应相敬如宾。

  18、血染长江,愤满中华,南京大 屠 杀。

  19、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我们众志成城,我们爱好和平。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篇八:燃烧吧!骄傲的热血!胜利的歌我要再唱一遍!

  1、缅怀先烈捐躯赴国难,激励少年奋发当自强。

  2、抛头颅,洒热血,铮铮铁骨永垂不朽;上刀山,下火海,悠悠忠魂万古流芳。

  3、栉风沐雨不辞苦,为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4、寄英雄烈士之哀思,承振兴中华之遗志。

  5、惜往日,豪情铁骨铸河山;看今朝,莘莘学子耀中华!

  6、抛头颅洒热血,铮铮铁骨不屈;刻英魂铭国志,风华少年勿忘。

  7、忆英魂舍生取义铸革命铭先烈浩气长存耀中华。

  8、忆当年马革裹尸烈士志,创今日慷慨激昂中华魂。

  9、缅先烈浴血荣光中华魂,铭历史苦难辉煌永留存。

  10、追忆先烈视死如归抛忠骨,思定吾辈勿忘国耻耀中华。

  11、警钟长鸣犹在耳烈士精神永传承。

  12、饮水思源,慎终追远。

  13、怀先烈之遗志,铸中华之英魂。

  14、昔日青山埋忠骨,而今青年安英魂。

  15、承先遗志,薪火相传。

  16、不输给风,不输给雨,总是安静地微笑,用赤诚之心点亮生命。

  17、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我相信那是一种精神——不悔。我们的先烈们就有这样的不悔,不悔为革命的付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8、山河犹在,国庆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19、春风,拂过脸颊;雨露,滋润万物;花草,点缀世界;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想了又想,念了又念,却依旧无法表达出我们的哀思。

  20、感谢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给我们带来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向英雄致敬!

 在明朝末年,曾经有一个状元,经历奇特。他本来可以有着大好的前途,不过赶上了末世,本来可以投靠清朝,可他气节很高,不愿意做降臣。他就是明末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

 杨廷鉴是一个奇人,不仅因为他高中状元,而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够传奇了。杨廷鉴的祖上是东汉太尉杨震,在古代认祖宗的不少,但杨廷鉴却是有谱所载,一代代传承的。杨震33世孙杨士英在南宋绍定年间从临川迁徙到前黄,世代繁衍,耕读为家。前黄距离武进很近,所以很多史料又称杨廷鉴是武进人。

 他的奇还在于没有登科的时候,已经名满江南了。当时他的才学和人品备受推崇,时人称他“自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他的老师,是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副都御史张清惠。作为布衣,能拜入这样的朝中大员名下,杨廷鉴的经历确实有些传奇

 当朝廷科考时,杨廷鉴正好遇到自己老师张清惠也被宣召入朝。师生二人一同前往京师,在北上的路上。张清惠对自己的学生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他说:我们是老了,功名对你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现在国事衰微,都看你们这些后生晚辈的了。(科名君自有之,吾辈相期更有远大于此者)

 这一年是1643年,也是明朝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在路上,杨廷鉴别过了自己的老师,中途顺道去看望孙奇峰。孙奇峰是杨廷鉴父亲的好友,理学功底颇深,正在河南居住。可是就是这次访友出了一点意外。

 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正好将杨廷鉴抓住了。

 农民军倒也不清楚杨廷鉴到底有多出名,到底有什么本事,但看到是个读书人,就要留他做谋士。虽然李自成当时声势浩大,农民军也缺乏有墨水的文人,杨廷鉴深受思想的熏陶,常常以忠义为准则,不敢加入农民军。

 农民军没有为难他,不过还是留下他来写标语。这样,杨廷鉴免费做了一段时间的文书,为农民军写下了“均田免粮”、“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标语。

 在取得农民军的信任之后,杨廷鉴终于找了个机会,抽身离开河南,北上来到了京师。他拜访了父亲的老友,为农民军打工之后,居然还顺利赶上了会试。

 以杨廷鉴的才华,通过会试自然是没有问题。以往的殿试,通常是在第二年举行,那时候军情紧急,殿试也就紧跟着开始了。在金銮殿上,的问题是如何选人杨廷鉴不同于其他士子,他有做过高官的老师,又有在农民军中的经历,为此,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

 这个观点让崇祯大为赞赏,不过杨廷鉴的选人观还来不及验证对错,第二年李自成就攻入了京师,崇祯皇帝自缢殉国了。

 农民军再次和杨廷鉴见面了,此时一个是新兴的政权,一个是刚刚当上翰林院修撰的状元,再加上以前的合作关系,按理来说该擦出火花来吧然而,杨廷鉴还是不愿意为大顺政权效力,他偷偷离开京城,在一片战乱中辗转千里,又回到了老家。

 一直有传闻说,清军入关之后,杨廷鉴效力了清廷,出来做了大官。为此,在他身后入选当地先贤祠时,还有很多文人挖苦讽刺。然而,无论是史料还是家谱,从来没有杨廷鉴在清朝做官的记录,连他的官职、时间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位状元没有成为清廷的降臣。

 其实,清廷也曾屡次招他为官。入关后的第三年,清廷就征召杨廷鉴,但是他以生病为理由拒绝了。顺治七年,举荐杨廷鉴为官,他以母亲丁忧而拒绝了。顺治九年,皇帝亲自询问杨廷鉴的同乡以及他的儿子杨大鲲,打听杨廷鉴的病情,并再次请他出山,杨廷鉴还是拒绝了。他以自己名望在当地兴办学校,舍粥赈灾,做了不少好事。

抱歉,我无法提供金乡县大棠树张庙张氏家谱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提供一些修谱建谱的步骤。

1 成立编委会,确定编写队伍。

2 准备需要购买的资料,包括族谱、姓氏源流、迁移路线、族谱序跋等。

3 准备需要采访的对象,包括长辈、同族兄弟姐妹等。

4 准备采访工具,包括录音笔、录音机、相机等。

5 查找旧谱,收集资料。

6 整理采访资料,撰写家谱初稿。

7 核对族谱初稿,确定族谱定稿。

8 排版印刷族谱,进行装订。

9 举行祭谱仪式,发行新谱。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步骤,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你有更详细的需求,我会很乐意帮助你。

家谱是什么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