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德云社的族谱?
德云社刚建社时就三名演员:张文顺,郭德纲,李菁。张文顺是长辈,也是德云社的元老,郭德纲十分尊敬他。德云社的是由张文顺先生命名的,张先生非常喜欢"德"、"云"两字。相生兴起时有大名鼎鼎的"相声八德",还有就是郭德纲一辈是新字德辈。而"云"则是因为当时张先生的书房名叫云什么,我忘了。所以张先生给起名叫德云社,这是郭德纲说的。包括德云社后辈成员的排字,"云"、"鹤",都是根据张先生提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来排的,足以见德云社对张文顺的尊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鹤字科不是比云字科小一辈,而是小一科,就像我们上学的低一年级,而他们的辈份高低,则要看正式拜师了 郭德纲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民间艺术。
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曾受到许多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对丰富自己的相声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技艺全面,成为青年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2004年拜师相声艺术家侯耀文。他现居北京,在北京德云社相声团体发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上演节目达六百余段,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
于 谦
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学院影视导演系大专班。参加诸多影视作品拍摄,代表作品《九九归一》《天下第一丑》《人虫》《新刀马旦》等,并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地方台的长期栏目中担任节目编导及主持人。2002年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演出节目达数百段至多,深受观众喜爱。
张文顺 (已故)
北京相声名家,北京市曲艺团第一科学员,师承佟大方先生。复跟随“架冬瓜”先生学习滑稽大鼓。退休后与郭德纲搭档表演传统相声。其捧哏风格幽默含蓄,自成一家,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单口相声。
李文山
1938年生人,自幼生长在北京天桥,酷爱相声。50年代曾与郭全宝先生创作合说相声《历书与皇历》,60年代曾在邮政文工团与李文贵合作创作相声《杂谈空城计》、《南来北往》、《女英雄》、《一比吓一跳》等。70年代创作的相声代表北京唯一一段相声参加全国曲艺调演。80年代曾与郝爱民合作,并调入北京宣武说唱团至退休。90年代至今发挥余热,继续创作演出。
邢文昭
自幼喜欢相声,1959年加入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学员班,专攻相声表演。1961年拜刘宝瑞大师学习,代表作品《官场斗》、《韩复渠演讲》。50年代曾与马季、李文华、李国盛等在北京工人艺术团工作。60年代参加全国第一届文艺汇演,并在全国工会曲艺汇演中获表演奖。2001年在全国小品比赛中参演的《四个老头》获一等奖。
谢天顺
谢天顺:(1946— )天津人。五十年代末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师承相声名家郭荣起。他生于曲艺世家,受环境熏陶和名师指导,加之自己勤奋的学习和不断的舞台实践,成绩突出,进步很快。他擅长捧哏,多年来先后与马志明、赵伟洲、刘俊杰、刘西雨等合作,演出了《白事会》、《拴娃娃》、《报菜名》、《论拳》以及《纠纷》、《话说天津卫》、《治病》等相声。他的功底扎实,火候恰到好处,表演火爆,大方自然,善于把握现场效果,能够掌握不同风格的新老节目。在2003年10月的“津门曲荟”上与魏文亮、刘俊杰、张永久等合作重排了传统相声剧《张古董借妻》。
张德武
自幼酷爱曲艺,有多年演出经验,拜北京相声名家张文顺先生为师,擅使文哏,柳活节目。
高 峰
师承相声名家范振钰先生,勤奋好学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捧逗俱佳。并跟随金文声先生学习王派快板表演。
史爱东
现年37岁,师从梁厚民先生学习快板书,很好的继承了师傅的代表段子,如《酒迷》、《隐身草》等。后期学习相声捧哏,与孔云龙合作,颇受好评。
王 惠
女,自幼学艺,九岁登台,十四岁于天津成功举办个人专场,轰动曲坛。王惠勤奋好学,深得天津所有白派名家亲传,更得京韵大师骆玉笙先生指教。使得技艺突飞猛进,并于2002年赴台演出,大获成功。王惠的演唱特点行腔委婉、韵味醇厚、吐字讲究、妩媚多姿,善于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郭德纲夫人,现德云社大管家。
肖佳玉
出生于曲艺世家,自幼喜爱曲艺。从六岁起跟随父亲肖四北学习扬琴,并参加各种演出。中学毕业后又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继续学习乐器。现在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专业。现在北京德云社担任主持人。
曹云金
2001年经田立禾先生开蒙,2002年拜师郭德纲先生学习相声艺术至今。经常表演的节目有《拴娃娃》、《大保镖》、《兵器谱》、《托妻献子》等。
刘云天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生,11岁拜孟繁贵为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2004到2005年参加中法文化年表演话剧《一日烦》。后拜郭德纲为师学习评书。
孔云龙
自幼喜爱艺术,2004年跟随郭德纲老师学习相声至今。常演的节目有《地理图》、《竹城水寨》等贯口类作品。
李云杰
自幼喜爱艺术,曾学习京剧青衣,后拜杨进明学习相声,拜郭德纲学习太平歌词。能演唱数十段太平歌词。
岳云鹏
自幼喜爱相声艺术,2004年跟随郭德纲老师学习相声、太平歌词、竹板书。能表演数十个曲目,为当今为数不多的太平歌词演员。
栾云平
自幼酷爱相声,师承郭德纲。捧逗兼擅,尤擅演出《反八扇》之类的节目。
朱云峰
1991年出生于哈尔滨。曾随来宝刚先生学习快板。2004年拜郭德纲为师。
崇云昆
自幼喜爱曲艺,拜师李菁学习快板艺术,颇具梁派特色。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1月4日在微博上发文,其师父姜宝林于2021年12月29日晚11时55分去世。姜宝林对相声也有独一份的贡献。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1其实姜宝林先生的辈分并不难判断,主要是网上各种声音比较多,各种错误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号称权威的某度某科,上面赫然写着姜宝林出生于1938年,所以很多二把刀自媒体就拿这个时间去判断他当年拜师陈涌泉的父亲陈子贞是不对的,因为陈子贞1941年就去世了。
如果姜宝林真出生于1938年的话,那2018年徒弟们给他办从艺八十周年纪念,这岂不是一落地就上台演出的节奏了?所以某度某科是大大的错误,事实上姜宝林出生于1928年,11岁开始学艺,所以他2018年举办从艺八十周年纪念是说的过去的。
另外那些二把刀自媒体说姜宝林曾经跟陈子贞学艺也不对,姜宝林开蒙老师叫陈子泉,一字之差。但是你要真到相声家谱里找这位寿字辈老先生你还找不到,因为在相声家谱上他叫陈紫荃,是德字辈艺人李瑞丰的徒弟。
陈子泉是寿字辈艺人,那姜宝林就是宝字辈了?起码这时候也不是,他们俩只是开蒙的老师学生关系,没有拜师。
姜宝林开蒙之后跟随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学艺,大部分的能耐是跟李洁尘学的。但是两人的关系极差,也没有摆知。用马三立的话说,李洁尘这个人人性不好,哪儿哪儿都不收他,天津几个茶社一听是李洁尘都不要他。后来姜宝林去济南晨光茶社说相声,现场效果很好,结果分账的时候晨光茶社班主孙少林只给姜宝林分了半份,理由是他是李洁尘的徒弟。
从这段回忆中我们可以解释出好几件事来,一是为什么李伯祥和马家父子有矛盾不对付。二是为什么姜宝林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对孙少林评价不高。三是看来当年刘宝瑞和孙少林闹矛盾打擂台可能真的是刘宝瑞受委屈了。
解放后田立禾拜师张寿臣,他怕人小辈分大,特意和几位文字辈的同行结拜把兄弟。五个人里老大姜宝林、老二田立禾、老三王文进,老四李伯祥,老五魏文亮。大家都说这是田立禾高风亮节主动降辈分结拜,没人提老大姜宝林,看来那就是因为当时相声圈还是把他算作李洁尘的徒弟。后来薛宝琨写书的时候也把他纳入李洁尘徒弟中去了。
但是,事情的反转就是在1988年天津燕春楼姜宝林收徒仪式上。这次收徒仪式姜宝林是特意从北京赶来,目的就是为了让马三立出席。马三立在现场说了很多话,讲了他和姜宝林认识和熟悉的经过,还有姜宝林拜师的历史等等,最后马三立给下了一个定论:打今儿起,你就算我徒弟了。姜宝林在现场当着骆玉笙等许多曲艺界知名人士的面儿给马三立鞠躬献花。之后的相声家谱里,姜宝林就纳入了马三立的徒弟之中,位列常宝丰之后李文华之前。
从这些记录和历史来看,姜宝林还是应该算作马三立的徒弟,第一,有关系有历史。第二,拜师有见证。第三,相互认可。第四,之前两位都没摆知。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那就是李洁尘在此时已经去世19年了,师父去世徒弟跳门是可以的,何况是一个门户不清的徒弟。如果李洁尘还在世的话,这件事估计还得拖着。
不管怎么说,姜宝林拜师马三立这回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网上有人说那是马三立玩笑话,绝不是。为了收姜宝林,马三立把李洁尘的黑历史都抖搂出来了,肯定不是一时玩笑。而且现场还有那么多曲艺界大腕当见证呢。
相声界五大宝林:侯宝林、于宝林、耿宝林、姜宝林和常宝霖,这样就都是宝字辈了。
辈分有了,那姜宝林先生的相声水平如何呢?
笔者的答案是很强,至少在五大宝林里中等水平。首先,他年轻时在天津相声大本营之一的连兴茶社能攒底,这没有真能耐是干不了这个的。再加上他年轻时也确实外貌比较帅,颜值即正义啊。
其次,他的单口相声相当强悍,曾经录过上百段之多。再次,他在新时代也创作了不少相声。笔者听过印象比较深刻的如《穆三伙》,讽刺八十年代营业员脸难看话难听的段子。这段子相当不错,可以和李金斗陈涌泉《武松打虎》以及高范《不正之风》并列。
最后,姜宝林是侯宝林先生最后一位搭档,两人一起合作过《阴阳五行》《猜谜语》《五红图》等段子,能和侯大师搭档的绝非善茬。
姜宝林在晚年收徒不少,比较有名气的有裘英俊和于丹等人,这个当时也有点儿争议,主要是裘英俊他们太年轻,不是世家还弄个文字辈。但不管外界如何说,反正相声家谱上裘英俊于丹是妥妥文字辈了,裘英俊见着李伯祥喊个师哥就行了,这让李大白活旦上哪儿说理去。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2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1月4日在微博上发文,其师父姜宝林于2021年12月29日晚11时55分去世。
根据姜宝林先生的嘱咐,不愿意因为去世打扰观众,所以在所有后事料理结束以后,再对外公开。
姜宝林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能演能写的老艺术家。年轻时候学过京剧和评戏,后来跟陈子泉学艺(也有说跟吉评三的)。学成后在国内各大相声茶社,启明、连兴、晨光等都有表演。
身为跟侯宝林齐名的四大宝林之一,姜宝林对相声也有独一份的贡献。侯宝林是让相声取代大鼓成为攒底的角儿,而姜宝林则在相声茶社开启了先打钱后表演的先例。
姜宝林的相声风格活泼而生动,口风清脆,包袱都得特别脆,传统跟新相声都拿得动,而且并不拘泥于所谓的传统跟创新,而是怎么有效果就怎么来,所以在同行中评价很高。再加上姜宝林先生形象特别帅气,观众缘非常好,在南开区相声队担任攒底,给他开场的是天津相声名家黄铁良(侯宝林徒弟),可见姜先生的艺术水平。
姜宝林在相声创新方面也有独一档的建树,除了创作上演《训军马》《穆三火》等脍炙人口的新段子,他还对传统相声进行了新编,比如将对口相声《报菜名》《卖布头》等改为单口,要知道这类段子很多地方需要捧哏递腿儿才能推动剧情,但姜宝林改成了自说自话,虽然没能在业界流传开来,但也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节目,并且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相声的老艺术家,却在自己的师承问题上,一直备受同行争议。直到去世,弟子裘英俊才用一张生平简历,给师父正了名“他是马三立弟子”。
姜宝林跟陈子泉学艺,后来又拜了李洁尘为师,但因为一直没有正式摆知,所以才有1988年马三立在燕春楼收徒的事情。
当时本来是姜宝林先生收徒仪式,但马三立却成了仪式的主角,马老一人讲了二十多分钟的单口,对几个同行进行了含沙射影的攻击。其中主要“炮轰”对象就是姜宝林的师父李洁尘。
马老说李洁尘人性不好,连累了姜宝林这个徒弟,在姜宝林去晨光茶社走穴的时候,班主孙少林故意不给姜宝林整份,就是为了寒碜李洁尘。
当然马老说这些话也塞了不少私货,李洁尘跟孙少林确实有一些不愉快的过往,主要原因是一直在晨光茶社演出的李洁尘,后来在张寿臣刘宝瑞亲临济南创办共乐茶社,跟晨光茶社打擂台,结果李洁尘跑到了共乐阵营,变成了孙少林师徒的竞争对手。
但这事情也不算太大的矛盾,毕竟后来刘宝瑞跟孙少林师徒握手言和了,江湖人都讲究一个“合”字,不至于因此记恨一辈子。再说晨光茶社能拿整份的人,一直就只有李寿增一人,连孙少林都比李寿增拿得少,姜宝林能拿到七厘已经算很不错了,难道他一个外来和尚还想跟李大穴头并肩齐吗?
所以这大可以看成是马老对李洁尘的“砸挂”,或者说为自己收徒弟找一些事由,且听且一乐就是,不可偏听偏信。
即便如此,马三立在燕春楼正式收姜宝林为徒,而且有很多同行跟天津市领导见证,还有媒体全程记录,这算是非常正式的摆知仪式,放到任何年代都没人刨的动。
但是,姜宝林在这之后再没有在公开场合,自称是马三立弟子。包括他的徒弟裘英俊等人,在跟马氏门人做节目的时候,也从没提过这茬儿。马志明多次去裘英俊主持的节目,裘英俊都是称呼其少马爷,没有以马三立徒孙身份跟马志明论,要知道刘威这种不算门里人的,都管马志明叫“师叔”。而裘英俊也是叫马三立“马老”,而不是“马三立师爷”,姜宝林在节目上也是直呼马三立名字,而不是“我师父马三立”。
而且姜宝林当年在南开大学收裘英俊于丹等人的时候,尹笑声作为嘉宾到场,对姜宝林从头夸到脚,还跟姜宝林合作了一个小段子。按理说同门师弟收徒弟,做师伯应该好好盘盘道,讲一下同门情谊。但尹笑声全程称呼姜宝林为“先生”,姜宝林也一样,两人一个字都没提马三立徒弟这事儿。
这其中的缘由,可能跟同行的争议有关。毕竟姜宝林这种跳门,属于升级式跳门,在业内算是比较忌讳的。假如姜宝林没有李洁尘这个前任师父,一直就是按照陈子泉那里论,那么马老即使收了他,争议声也会小很多。
再者姜宝林晚年收了一堆八零后的徒弟,裘英俊们如果都拿自己当文字辈,跟同行到处盘道,那就是走到哪儿都是晚辈。这种充大辈的行为在业内非常忌讳,尤其是某些特别看重辈分的封建沉渣,看到谁都恨不能高人一辈,比他辈分高的都想法子往下拉,正因为有这种人存在,所以裘英俊于丹等人在公开场合也从不提这茬,跟谁都按年龄去论。
姜宝林跟徒弟们保持这种谦逊低调的姿态,即是为了跟同行和睦相处,也是对封建辈分的一种淡漠。
最后,祝马三立的弟子姜宝林先生一路走好~
相声演员姜宝林的辈分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宝林先生于2021年12月29日晚11时55分在天津去世,享年95岁。
天津相声广播主持人、演员裘英俊在其微博发文透露:“遵照先生生前遗愿,只把欢笑留给观众,不要过多打扰大家,后事一切从简,并皆已料理完毕。感谢家乡父老、各界朋友多年来对先生的厚爱。”
从旧时学徒到军旅艺术家
姜宝林先生生前是国家一级演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7所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由他创编的相声《家庭会议》《训军马》《穆三伙》《装聋学哑》《婆媳对话》等名段至今依旧在相声迷的口中广为传诵。
“我8岁学艺,开始到稽古社学京剧,学不好师父就打,真给我打怕了。”姜宝林和记者说:“有一次师父让我去买饭,那会儿年纪小,贪玩,路上就被‘画锅’说相声的老艺人吸引了,站定了就走不动道了。师父从那儿等着呢,你这饭是买哪儿去了?”结果肯定又是挨了一顿打。母亲心疼,从此便不再让他学戏了。11岁那年,姜宝林正式踏入相声门,拜前辈艺人陈子泉为师,那一年是1938年。
此后,姜宝林跟着师父四处漂泊,北京、天津、唐山等地,走到哪儿演到哪儿。16岁那年出师,开始自己闯荡江湖。
时间到了1960年,姜宝林调入吉林广播说唱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政治部文工团相中。“我生于天津,在津学艺,在津出师,成名于天津,然后把自己所有的才智都奉献给了部队的战士们。”姜宝林说。给战士们说相声和之前所说的传统相声当然是有区别的,“你得说战士们的身边事,幽默中要有贴近性,真正把战士们在军营里的生活说出来,把他们的思想拉到节目中来。”
翻出当年的录音《训军马》,你听,大段的贯口一气呵成,话锋一转,立即引入主题。捧哏的演员先是拿机械化炮兵与骡马炮兵进行对比,接下来跟战士们相关的战斗素材脱口而出,包袱儿就埋藏在这一来一回之间,逗得在场的战士们捧腹大笑。当年由他创作、表演的相声节目《训军马》,荣获全军汇演创作、表演“双料冠军”。
天津是梦开始的地方
很多人都以为退休之后的姜宝林会留在北京居住,其实老先生回到了天津,就住在南开区万德庄大街的一处公寓里。在他看来,天津这片土地就充满了幽默的基因,想把相声说好,一定得不断从这里汲取养分。
天津既是曲艺生长和繁衍发展的沃土,更是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曲艺在天津长盛不衰、几度辉煌,产生过许多大师级艺术家。
侯宝林和姜宝林演出
为什么曲艺名家需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成名成角?为什么天津这座城市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现在还依旧吗?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提问,姜宝林陷入了思考。
“天津不是相声的发源地,但要想在这个领域里成名成家,必须来天津镀金。”为什么非得来天津镀上这一层金呢?姜宝林说:“天津人对演员是负责任的。”
“你这个活使得好不好?对不对?这一大段贯口从头到尾顺下来到底流畅不流畅?天津观众的心里有把尺子,你拉来几个专家坐那儿也未必比天津人懂。不光是相声艺人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证,当年京剧名家厉慧良照样也得走津城,为嘛?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天津人的掌声绝对给你拍到点儿上!”
正是这样一种氛围,吸引着这位军旅相声大家退休后选择回到天津生活。“落叶归根,解甲归田,在天津待着舒服,哪儿也不如家好。”老人说。
姜宝林先生2018年接受今晚报记者采访
2018年10月,在天津津湾大剧院举办了姜宝林从艺八十周年的纪念演出。91岁高龄的姜宝林仍登台站着说完三十分钟单口相声。
姜宝林出版有《姜宝林相声选》一、二辑和《幽默笑话选》等。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建政之前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著名相声大师马季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台湾的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近年来,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冯翊纲、赵自强、卜学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赵自强、金士杰、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后,在2005年,推出了《这一夜,Women说相声》(方芳、邓程慧、萧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四月,冯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随后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辅佐‘可以演戏剧团’推出第一部作品‘给我一个胶带’。 199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除了相声以外,同时推出许多中国特有的说唱艺术,如双簧、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单弦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艺人夏祎、干德门合演《大宅,门都没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没大没小说相声》,于2005年五月,获得第16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最佳曲艺专辑奖。
在马新地区的发展
国共内战之后,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尚未独立)。相声艺人冯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因为马新地区所独有的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大陆相声”和“台湾相声”别具一格,但也因为了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
http://baikebaiducom/view/6749htmfr=ala0_1_1
相信喜欢相声的朋友们发现,如今的音韵圈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不断推动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相声,他们非常喜欢这个传统和现代娱乐节目。那么,顶级相声大师是哪一代呢?据了解,此案就是“保”字,在世的相声大师主要有以下几个人:常先生、杨先生、先生等。
第一,师法历代。众所周知,声乐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非常注重传承几代人。以前很多相声演员为了在师傅家门口膜拜,也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继承了哪一代人,特意改了名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改名字的行为,其实是想向别人表明你来自哪里,你的主人是谁,从而扩大自己音韵圈的影响力,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2第八代相声艺术家是谁?相声行业到了第四代,相声演员最多,精英也很多。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著名的应该是象声八德,也就是德系人物的一代,包括刘的之,周德山等等。在第八代,他们属于明一代,包括于谦、郭德纲、冯巩、李金斗等。之后在这个对立的世界里基本上就出格了,郭师傅招的徒弟其实也只是自己徒弟的排名,不算在这样的辈分安排里。
3资历最高的顶级高手是谁?几年前,属于包子代的老阳先生是音韵学领域的顶尖一代,但他在2013年去世了。现在从明朝开始就没有了世代排名,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有些相声演员可能意识到,几代人的排名似乎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影响,不如直接拜个好师傅。有些人学习相声可能是为了出名,而有些人学习相声艺术的目的不同。
4相声演员如何捍卫声乐世界?高世代的相声艺人为相声艺术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一点一点地为捍卫相声行业的荣誉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也是大家喜欢相声的原因。但是,很多给我们带来欢笑和欢笑的老相声艺人,基本都进入了老年,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当然,社会上也可能有一些相声演员没怎么关注,或者资历比较高。希望他们都好。
如今,随着相声艺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新的娱乐元素的冲击下,观众的水平变得更加全面。相声艺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不愉快、缓慢的阶段。幸运的是,郭德纲于谦等人正在努力支持声乐界,希望相声艺术在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我希望他们能好好保护这种艺术,让大家知道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同时也希望德云社的喜剧演员更加努力,好好加油。作为粉丝,我们会全力支持。
各执一词,北京的相声演员认为相声鼻祖是张三禄,天津则认为是朱绍文。在马三立写的相声家谱中把张三禄作为第一代相声演员,据马三立说,朱绍文早年曾向张三禄学艺。
张三禄 相声艺人。北京人。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
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可见当时群众是多么拥护他。他常说的活儿有《贼鬼夺刀》、《九头案》等。”《贼鬼夺刀》传留了下来,仍是传统相声名篇。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
杨少华辈分是宝字辈,和侯宝林,常宝华等人同辈,比马季大一辈。
从相声家谱来看,杨少华的师父是郭荣启,而郭荣启的师父是马德禄,他可是相声八德之一。这么说郭荣启是寿字辈相声演员,和马三立同辈,杨少华是郭荣启的弟子,理所应当的应该是相声界第六代传人,就应该是宝字辈的。
作为相声圈里的“宝”字辈相声演员,杨少华算是现今活跃于相声圈辈分最高一位了吧。以此,也被大家称为相声界的老艺术家了。
早年经历
杨少华1932年生于北京,1944年拜郭荣启为师,在北京启明茶社说学相声。
1951年来到天津,在大明钢厂工作,在工会负责文艺宣传,后调入南开区曲艺团,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员。1950年进入天津轧钢一厂当钳工,成为工会文艺骨干。文革后,调入天津市曲艺团。
目前相声界辈分最长的是少马爷马志明和杨少华,少马爷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马三立是相声界第五代人,少马爷是第六代,郭德纲于谦姜昆他们是第八代。岳云鹏贾玲他们是第九代。
在“相声家谱”之中薛永年师承老艺人韩子康,当属寿字辈第四代相声艺人;而他当年还差一点成了张寿臣的徒弟,若拜在张寿臣门下,则是位列宝字辈。
坊间对于相声界辈分排名流行最广泛的就是“德寿宝文明”这样的排序。其实,早在德字辈之前就有好几代相声演员,只是那时相声演员并不多,也没有特意去排字辈。
求德云社的族谱?
本文2023-09-30 04:09: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