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的作者是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梅妻鹤子》的作者是,第1张

文化典故。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北宋的,指把梅花当妻子,仙鹤当儿子(这样就不结婚生子了)。按林逋(967一1028)来看,活了51岁。

  以下参考信息——

  林逋 (lin bu)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宋史》卷四五七有传。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关于“梅妻鹤子”的故事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

  “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

  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

  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东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

  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后来,老皇帝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和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败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林逋对朝廷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

  夏承焘先生还认为: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士大夫所敬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至于林逋“无妻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尤其是今天在我们全国梅界,更要弄清楚这一历史上的传说和故事。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绝色杭州》一书里,特地写到了“处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都说林和靖终身不娶,方有‘梅妻鹤子’之说,我却终有疑惑:那个终身只爱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写出《长相思》来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想来,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的,也是有爱情的。梅可爱,鹤可爱,但终究是人最可爱。我曾从杭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先生处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爱情的,不但有爱情,而且还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还有后代,后代大大的多,一分又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兴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飘洋过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制作馒头的祖先,这几近乎传奇了。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胜利会师,摄相于孤山祖先梅下,有林教授挽臂为证。这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寻根文化了,至于它在学术上经不经得起千锤百炼,要靠史家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我,却是希望隐士有后的。绝人情爱的隐士,终不如增人情爱的隐士更可信呢……”

  这段文字既抒情,又合乎常理的把长久以来

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人合称商山四皓,秦朝末年,四皓隐居于河南商丘,汉朝初,为辅佐太子刘盈登位,四皓出山,等刘盈顺利登位后,四皓重归山林,在一路寻觅之后,选择大里黄贤隐居,黄贤村的村名也由此而来,四皓隐居后,写诗作赋,采药救人,时黄贤一带大疫,夏黄公采黄檗治人,今莼湖镇黄檗村即由此而来。

据记载,夏黄公晚年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游走于奉化、鄞州、余姚一带,黄贤村早年尚存黄公墓,现有东祠庙纪念之,鄞州区古林镇内现有黄公庙,为宁波境内最大的古庙,有“高山仰止”、“神医再世”等碑80余块。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四明山志》有考略,“黄墓山,其山带江,有覆船之号,有大里黄公墓,”。太湖西山有黄公井,亦称黄公泉,其旁居民多姓夏,俗传即夏黄公后人。 陈肖孙,一名禾误(黄贤陈氏宗谱载),字伯岩,号勉云(马头陈氏宗谱载),生卒年不详。其父陈师稷,为当地一乡贤,诗词歌赋,无一不会。

淳祐四年(1244年),陈肖孙登甲辰科留梦炎榜,成为一名进士。后进入大理寺,几年后升至大理寺丞户部郎中。咸淳元年(1265年),陈肖孙因“以善政事”知嘉兴府。几年后兼浙西提点刑狱公事,第二年兼度支郎官。提点刑狱公事,即提刑官,实际上就是朝廷派驻到一个省的最高的司法监察人员。

南宋末,各地盗贼蜂起。陈肖孙率部镇压安吉贼寇作乱,由于措施不当,损失惨重。遂辞官归家,数月后疾卒,年六十一,墓黄贤山。几十年后其子陈暠伯亦葬此山。 林逋(967—1028),字君复,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奉化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钱塘(今杭州)人。少好学,通经史百家。性孤高恬淡,无视名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寺庙,与高僧诗友往来。以湖山为伴,20余年足不及城市。丞相王随、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他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府县常加抚恤。人多劝他出仕,均婉言谢绝。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旧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善绘画,工行草,尤长诗。诗风淡远,多写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诵颇广。后人辑有《林和靖诗集》,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

林逋,北宋诗人。

bū 逋

逋 bū〈名〉逃亡者。“可以怀远,可以柔逋。”《晋书》

林逋 Lín Bū:(967—1028),字君复,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诗人。

他一生未做官,长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有《林和靖诗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今传唱的名句。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梅妻鹤子》的作者是

文化典故。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