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字派长茂松青永远丰隆 源从何起?
郡马刘氏 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自21世起)
长沙定王系刘氏(通用) 国泰民安康,盛世显贤良。诗书育孝悌,荣华富贵长。
山庄刘氏 巨族同修谱,迎祥列彦英。光前后裕清,礼乐振家声。有仁多发富,美事全孝忠。长谟苟读耕,和善自成名。相传千万代,先远绍彭城。
石屋刘氏 著籍安成,世显文望。积厚笃庆,悠久炽昌。
严田土桥刘氏 厚金生苗佳。
寮塘渡头刘氏 教孔为师金书束,国家诗礼振乾坤。
泱塘刘氏 达宣韫能克天,士道应廷受秩。扬声播惠兴家,益国功立宏建。仁厚垂业衍庆,明光延年科甲。
思塘文岭上刘氏 山昌声盛。
甘洛小湖刘氏 阜元向,玉定发,才秀家声。
三舍刘氏 廷培良器,家裕学行。人文振启,锦彩辉名。
洲湖北山王垄坑刘氏 洪才立浪标。
诸桥下村刘氏 龄国生,顺珍祖,民文武。
塘田材家岭刘氏 光之鉴临远,贤哲开群蒙。西江本祖一,北庸支自同。育才乐以道,有子养惟中。时雍关德化,山海尽淳风。
塘田睦家刘氏 有伸洋祖德,发祥复宗立。
王屯江边刘氏 诗书启厚,礼义成仙。
沛溪下官田刘氏 德龙都,合秀兴,生明华。
高洲车头刘氏 兆开初神,云香生芳。
上街刘氏 有声扬祖德,发祥扩宗烈。文明开新运,雍熙乐和康。钟毓安济士,宏启华汉光。
北棠北村 生兴钦才明。
泰山下老刘氏 山瑞章,远知华。
钱山长源刘氏 绩善克笃,其庆永锡,鼎丰太有,启汝世家,景运祖德,添福攸寿,久世泽长。
钱山何家刘氏 绵远昌泰,德行高肇。贤良方正,俊杰英豪。
安福坛州迁莲花樊溪刘氏 遵礼诚信孝,友睦姻任恤。智仁圣义忠,和乐众心同。桂兰皆贤良,簪缨耀龙云。
安福荆山迁永新樟枧刘氏 大宗开启,原自陶诏。相继传承,衍遂其昌。秦时尚武,特显在汉。发治长郡,思理安邦。荆成基业,源远流长。爱民倡义,立国定疆。彦祖于新,乡邑辉煌。贵清志高,善荣敷芳。人文蔚起,宏扬大光。克绳祖德,凤鸣朝阳。
安福茨溪迁东平茶刘氏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安福前溪迁湘鄂边刘氏 以滋淳厚宅,衍作五行传,忠孝绍先泽,诗书启后贤。
《吉发地区刘氏族志》刘氏新字派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安康。昆玉讲孝悌,朋友择善良。处世唯诚实,举止循规章。居家宜勤俭,品德崇高尚。百业大发展,千帆竞远航。彭城沛丰裔,万代永芬芳。
近日,长郡双语实验学校初一1719班学生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家谱寻根·讲述丨胡玉韬:以传承胡氏家风为己任》的文章。
这位初一学子在文章中真实诉说了:自家家训文化是如何传承、家庭成员因此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并获得怎样的个人成就。
(胡林翼家规家书)
他写道:《泉河胡氏族谱》记载的胡氏家训家规有十条,但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崇学,二是尚公。
在代代相传的优良家训家风影响下,他们的家庭,人才辈出:
他们的家风家规甚至陆续被中纪委、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广为宣传,真情实感流露出满满的自豪。
在这种优良家风的传承影响下,他决心要以传承家风为己任。
像他的姑奶奶一样治学,像他的爸爸一样有担当,让胡氏家风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事例也再次印证:
有什么样的家训家风,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都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家谱则是人生的第一部教材。
家谱上记载的良好的家风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庭文化的核心!
无论时代、无论生活发生多大改变,每一辈父母对家庭教育、家庭作风都非常重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谱记载的内容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每一笔都精彩,每一笔都没那么精彩,但是构成了一个精彩的家族史,看似偶然的历史,构成了我们整一个家庭的必然。
@脉丁家谱 ,以家为核心的手机智能家谱。根据时代变化发展形成的自家独特、悠久家庭文化,可以通过手机记录,网络留存的方式,将家庭文化精华流传后世,传承成为有亲情温度的家庭传家之宝。
在脉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专属的相册空间、时光长廊。让我们家族每个人从生命传承到精神传承,都通过生动的影集记录、网络鲜活留存人物形象和品德精神。
来源一
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来源二
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来源三
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为氏。
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疆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官位,属于以官称或爵称为氏。
①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为奖励众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特别创设了“武功爵”,至匈奴溃灭后,此爵制即被逐渐废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专职掌管兵器军械、战备物资等,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就如同今日的总后勤部。此官职一直沿用至五代时期,直到宋朝时期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在武库令、武库丞、武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
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
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来源六
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叫王梁,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
在武强氏、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强氏、广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七
源于改姓或赐姓为氏
①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至今。
②源于改姓,属于冒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据其记载,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
在贺兰敏之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亦有仍称贺兰氏的,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已经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中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内。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时任幽州牙将,后晋时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为其子娶张氏女,并送回太原老家成亲。其子死后,周太祖郭威当时在太原节度使刘知远手下任职,遂把张氏娶为继室。郭威当皇帝时,张氏已死,被追封为贵妃。武汉球,泽州(今山西省晋城)人,唐末在泽潞节度使李嗣昭手下当兵,后唐时为禁军军校,逐渐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与文水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见之于记载,如后汉时,魏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西)民武进之妻一胎生三子;许州行军司马韩伦残暴刻薄,重税盘剥百姓,被项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发,周世宗下诏免去其一切官爵。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伟,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太原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沛国堂。 武先慎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北京武氏族谱武继昌编,清咸丰四年(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武氏支谱(也可称湖南茶陵武氏),五修谱共四卷,武光理等主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据族谱记载本支源自周平王后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有魏国官吏武周,字伯南(武伯南),为魏国光禄大夫,封南昌侯。迁湘始祖为武兴隆(公元1352年-公元1436年),公生于元顺帝十九年(1352年)辛卯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幼好诗书,后弃文从武,身披甲胄,跋履山川,与徐达、刘诚意、常遇春、李文忠等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太祖即位赠为开国功臣,原系金陵(今江苏南京)拜官,后因官迁长郡(今湖南省长沙市),世袭掌印指挥,徙居茶陵学门(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官没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癸丑十一月初九日未时,皇恩赐葬善邑河东地名金鸡岭乙山辛向(今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浏阳河东金鸡岭),享年八十四岁。兴隆公6个儿子,分别是:雷(武天鸣)、俊(武世杰)、安(武邦宁)、威(武克重)、通(武知远)、伯(武季达),本支始迁祖为[明朝]武俊,字世杰,武世杰(公元1406年-公元1471年),为兴武兴隆二子。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历次修谱时间一修谱:清朝康熙壬寅元年(公元1662年);二修谱:清朝乾隆庚寅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修谱:清朝道光辛卯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修谱:清朝光绪壬午八年(公元1882年);五修谱:中华国民十三年(公元1924年);六修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8年。古谱存世保留下来的有公元1770年二修谱、公元1882年四修谱、公元1924年五修谱,古谱距今最长时间为243年。郡望太原郡,堂号太原堂,派语必胜朝廷用,永思大祖光,传家起忠孝,华国显文章,诗书应德泽,礼乐发祯祥,后嗣守先烈,万世庆安邦。“必”字派为第9世,“邦”字派为第49世,明初后一直没有改过派语辈份。
河北永年武氏族支合编族谱武敬绪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四卷,武学勤续修,武章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刻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山东临沐武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东临沐武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武则天庙联。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则天庙的始建在唐天宝七年(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统治者对武则天谩骂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庙改掉以示贬责与除灭;其二,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则天庙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八言以上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寺祀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皇泽寺简介见下“立地顶天……”联联释)。上联“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开元”,为唐玄宗的年号。这两个时期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武则天在位时,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故上联称“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下联“剑阁”之名,多见于史籍,成为蜀地的象征。“利州”,辖境即今广元。下联称女皇之美名流传蜀地,是蜀地的骄傲,利州更被其荣光所覆盖。联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武则天的非凡才能和政绩予以了肯定。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人武训,山东堂邑人。排行第七,事母至孝,又称武七,“训”是清王朝嘉奖他兴办义学的赐名。他终身集资办教育,清廷授以“义学正”,赏穿黄马褂,他没有接受。1896年死于临清义学中。陶行知也赞扬他的办学精神。下联典指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唐代山西文水人。太宗时入宫为才女,高宗时为皇后。后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称皇帝。有权略,善用人,名相辈出。年寿81岁,是武姓名人中的寿星之一。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联。全联典指武则天,生于广元,后人为了纪念她,清代修皇泽寺,取“皇恩浩泽”之意。皇泽寺位于广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乌龙山,旧称乌奴寺,又名川主庙,是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后因武则天生于广元,又当了皇帝,把川主庙改名为皇泽寺,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一座依山取势,古朴典雅,气势巍然的古建筑寺院。寺内保存着从北魏时期至清代的丰富摩崖石刻造像、这些珍贵文物现仅存6个窟群,50个龛窟,大小佛像1203躯,大部分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则天殿石龛”、“迎辉楼石龛”、“大佛楼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龛”内。则天殿正中龛内,是“武后真容”石刻坐像,刻于唐代。龛旁左边壁上有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1963年5月题的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大殿内还陈列一块1955年出土的五代后蜀王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阴还刻有“则天坝白沙里”等字样。 湖南 湖南长沙武氏字辈:必胜朝廷用,永思大祖光,传家起忠孝,华国显文章,诗书应德泽,礼乐发祯祥,后嗣守先烈,万世庆安邦。“必”字派为第9世,“邦”字派为第49世,明初之后一直没有改过派语辈份。
湖北武氏合修新字辈:承绪裕后,纯启必昌,治国贤才,任重恒扬,信义作本,功绩昭祥,天开宏运,兰桂腾芳。原沔阳老字辈:文太应宗,世尚元景,光明正大,身修思永,家和祥盛;黄冈市红安县老字辈:应时士习光华,万世文宗永正,肇基祖德昌明,维本先贤大训;监利老字辈:金榜在世锡,文武学仕功,正大光祖德,孝友振家声,礼乐从先进;孝昌老字辈:立维之士,锡泰廷曾,儒良世守,长庆安乐,廷先纪绪,秉德行仁,其祥克绍,国定家兴;董王村老字辈:亭平公量,芝应文天,承希秉正,尚伯国有,儒远正礼,治业成宗,家和弟忍,谦寿延茂。各县族从二十五世开始停止使用老字辈,起用新派。 湖北 湖北红安武氏字辈:“万世文永……” 山东 山东滨州武氏字辈:“明洪希丙……”
山东济南武氏字辈:“朝中英桀立乾坤家有国宝富万年”。
山东沂水、四川成都武氏字辈:“纪善传玉光”。
山东平邑、浙江杭州武氏字辈:“文清永玉传,继立成家起,宗繁庆衍祥,召明福自广,登朝是恩常”。
山东武氏一支字辈:“纪善传玉,广兴庆兆,大祥君臣,友诸位福,禄寿安康”。 安徽 安徽肥东武氏字辈:“其成世富,元德必昌,春华友庆,国瑞家强,文功立业,辉殿显阳”。
安徽宿州武氏字辈:“少尧年兆亦(大超宗开),振先(启象继奎)守成远,连登建世荣,泰德弘传明,福禄永昌盛,祥云耀万春,英才聚宇林”。
安徽巢湖武氏字辈:“宏开传家……”
安徽凤阳武氏字辈:“廷从学为家宝”。
安徽淮北武氏字辈:“兴春玉满堂······”
安徽利辛武氏一支字辈:“同凤思玉庆兴龙”。
安徽滁州武氏一支字辈:“有道建立,海宇宏昌”。 河南 河南邓州武氏字辈:“德如玉道,光明安圣,化略太平,理兆启忍,让兴国大,定万方庆”。
河南清丰武氏字辈:“玉德佩仙石守成,在有容善勇传继光”。
河南南阳武氏字辈:“大德如玉道光明安圣化罗太平”。
河南南乐武氏字辈:“可自丰林怡”。 四川 四川自贡武氏字辈:“龙如天正万登元士方宏”。
四川遂宁武氏字辈:“光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河北 河北承德武氏字辈:“月洪德国丙林玉永成祥(翔)”。
河北沧州武氏字辈:“安云德宝……” 山西 山西清徐武氏字辈:“齐德玉生丙振步登青云露诗书丹桂根”。
山西祁县武氏字辈:“世照殿立志作明礼道义学汉忠”。
山西祁县武氏字辈:“天然如意步何通周乃承”。 浙江 浙江武氏一支字辈:“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江苏 江苏邳州市武氏字辈:“ 维加恒良,化福永昌 ”。始祖为武兴旺,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入,历六百五十余年,其武氏家谱记载:“迨夫元明之际,我始祖兴旺,效力王朝,为洪武领兵征讨,屡建奇勋,封指挥史,世袭邳州卫安,营于宿羊山左,遂家于此焉。”后代分布于邳州各地,有迁入山东鲁南地区,也有迁入安徽境内。
江苏连云港武氏字辈:“宏开子克,同可心传,宜儒希贤,式焕其耀,永绍维先”。
江苏连云港灌南:“尚芳可加,宗士万兆,源永文广,宜汝希贤,式焕其耀,鸿绍光先”。 辽宁 辽宁沈阳武氏字辈:“启(起)朝继善传玉”。 吉林 吉林通化武氏字辈:“凤继善传玉宝”。 黑龙江 黑龙江齐齐哈尔武氏字辈:“敖登国上朝,庭室中鉴宝,喜庆广守义”。 云南 云南武氏一支字辈:“承世(功勋修成)开□□永恩继占”。 北京 北京武氏一支字辈:“有振手玉金殿德连广明配学”。 其它 武氏一支字辈:“起天开万国”。
武氏一支字辈:“启凤继德宏”。
武氏一支字辈:“开章卓识补嗣高风祥开国胄广衍奇文”。
乘风破浪正当时——中兴的宁乡七中
罘罳峰下,楚江河畔,坐落着一所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的长沙市示范性高级中学——宁乡七中。她以一流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科学的管理模式、全新的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的灿烂人生架起了理想的金桥。
走近宁乡七中,走进这所已有近9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采撷几朵教育的浪花,一个中兴的七中形象在眼前熠熠生辉。
优越的学习环境
宁乡七中前身为林山书院,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这块西部的文化圣地更是生机焕然。1995年,她顺利通过了长沙市市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2003年,她抓住全县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机遇,成为县级精品高中;近年,学校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先后被授牌“湖南省科技活动示范基地”、“长沙市示范性高级中学”、“长沙市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等。2012年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了2013年举行建校90周年校庆的响亮口号,以此为契机,全校上下同心同德,教育教学后勤各系列工作勇闯佳绩。学校先后荣获”宁乡县高效课堂建设先进单位“、”宁乡县教育系统办公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长沙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单位“、”宁乡县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2011年,七中办学最艰难。在这关键时期,学校行政数十次跑省市县教育主管机关,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时任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时任长沙市教育局长彭新在县政府、县教育局领导陪同下,来到了学校,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
在省市县三级的帮助下,学校投入近1000万元,启动了学校新建、维修、装备、文化四大工程。
新建工程。2011年,投入3万余元硬化了教学楼后坪,投入4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配套厕所。2013年,启动投入800万元的建设项目,兼有食堂和风雨运动场的三层综合大楼、占地6亩的2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场、校园文化广场、现代气派的开放式校门,即将竣工。
维修工程。2011年,学校投入50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翻新装修;投入5万余元维修学生宿舍的床铺、电风扇、水管,高标准修建了学生宿舍护坡。
装备工程。学校投入5万元为音乐教室配备了钢琴,投入20万元装备好了通用技术教学设备,投入3万元为美术教室配备好了教具,投入20万元装备了电脑教室,新置电脑60台,将电视和互联网络接入了每一间教室。争取师大附中捐赠7万多元,添置了100多张课桌,连同学校投入,700套课桌椅落户七中。学校以真情打动广东七中校友会,校友会向学校捐赠20余万元,购置新书近万册。此外,还添置了30余个绿色垃圾桶。
文化工程。添置了8个宣传橱窗,10块宣传展板;以“孝道”文化建设为主题,在办公室、教室张挂与孝道有关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利用综合楼、宿舍楼、教学楼的墙壁刻印三风一训;在楼梯间、走廊、花池设计并标示温馨提示语;在校园文化石上镌刻校训、碑记以及校友寄语;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等都有标识牌或规章制度牌。
新一轮的改扩建工程和装备工程,让七中这所携90年风雨和辉煌历史一路走来的老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楚沩大地上。
漫步校园,赏心悦目。到处是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教学楼、综合楼遥相呼应;教学区、生活区规划合理,相映成趣。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宁乡七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得益彰。
用爱为学生引路
近年来,学校积极倡导“爱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百分之百热爱学生、关爱百分之百的学生、被百分之百的学生所敬爱,每天发生在宁乡七中的这些生动的例子就是对“爱”的最好诠释。
在“爱”的木桶原理中,后进生往往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如何让这块最短的木板能够补长,学校德育课题组提出了后进生转化的“三法”,即用母亲般的爱心感化后进生;捕捉“闪光点”,转化后进生;家庭和学校配合教育,帮助后进生。对后进生实行“五优先”,即辅导优先、谈心优先、作业优先、课堂提问优先、家访优先。种种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2000年以来,宁乡七中一次性毕业率都在95%以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还极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扶困助学基金,如香港房角石协会扶贫助学金、远大中央空调扶困助学金、长沙广电集团、流沙河镇关协扶困助学金等。同时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
爱心的呵护、平民化的教育,为山区学子撑起了一片灿烂的前程。
做事学会先做人
“做事先做人,读书先潜心”是宁乡七中的育人传统。
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和日常行为规范化考评机制,把学生个人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养成教育融入目标管理,同时对学生所在班级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措施。学校大力推行教师全员找学生个别谈话的教育方式,提出“五个要谈五个更要谈”:优生要谈,问题生更要谈;进步生要谈,退步生更要谈;师生关系融洽的要谈,师生关系隔阂者更要谈;班主任老师要谈,任课教师更要谈;现在的学习要谈,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更要谈。
德育的渗透必须是“润物细无声”。为加强德育活动体系建设,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德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内容、目标落实于具体的活动中,学校开展了“告别不良行为,做合格高中生”、“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瞻仰伟人故里”、“我为学校设计文明用语”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位哲人说过,要想让道德的田地不长野草,那就必须种下庄稼。
“读好书,唱好歌,讲礼仪,做文明人”是七中精神家园里是总主题。通过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是关键。目前,七中有田径、球类、美术、文学社、科技活动等各类兴趣小组38个,做到活动定实践、定学生、定地点、定内容、定辅导老师,参与兴趣小组的人数达到了全校学生的80%以上。七中每年举办学生书法、绘画比赛,校园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为学生展示才艺搭建舞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推动精神家园建设,七中办好了宣传栏、广播站、文学社,推出了“卫生环保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勤奋学习之星”、“进步显著之星”、“勤俭节约之星”、“热爱公务之星”、“习惯养成之星”、“体艺风采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十星评选。
“孝道教育”是七中精神家园建设的华美乐章。
编孝道书。考叔“纯孝”感庄公、缇萦至孝感文帝、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毛泽东、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陈毅为病母洗尿裤、孝子孔繁森等众多的行孝事迹……都进入了七中以孝道这条中华文脉编印的校本课程《〈孝经〉选读》、《〈曾子〉解析》《走进文明》、《孝道故事》等,高一年级专门开设了《曾子孝道文化》校本课程。
营孝道境。在教室和办公室张贴孝道文化标语;办孝道专题墙报、黑板报、橱窗;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制作孝道文化壁画;开通“孝道思想网页”,每天课外活动利用校园网时间播报学校孝道信息和学习感悟;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与孝道有关的影视作品;利用文学社编印“孝道文化”专刊;定期举行以“孝道文化”为专题的演讲、书法、美术、音乐、写作等比赛和优秀作品展,使整个学校充满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和行孝教育气息。
讲敬老话。每周一,在利用集会坚持开展学生新孝道课堂宣誓活动,誓词为“我宣誓:我爱我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到学校要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长大后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学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见到长辈先打招呼,“您好”、“您辛苦了”、“谢谢”等礼貌用语常挂嘴边。
做敬老事。续家谱、敬先贤、清明扫墓;九九登高,为爷爷奶奶捶背揉腰;家、校携手“评孝星”;家、校签订《孝敬教育协议书》;孝敬《考核单》,请学生父母打分、邻居旁证;张贴“孝星榜”,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母亲节”、“父亲节”组织学生开展爱父母的教育活动。
写敬老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三篇敬老系列作文:第一篇是《我为父母洗洗脚》,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第二篇是《请爸妈讲自己的敬老故事》,把家庭孝道与学校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家长给学生树立一个孝亲敬长的榜样;第三篇是《我们一起去助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的氛围。学校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写两篇敬老日记,把学校德育和家庭孝道乃至社会美德有机结合在一起。
谈敬老事。介绍父母的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父母的艰辛和爱自己的真实故事;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调查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讲自己的体会;我和父母同堂讲“孝”道,父母与子女互写对方的生日;古今孝敬父母故事会;我和父母同台朗诵、演讲和歌唱“孝”道歌;家长会阅读子女给自己的一封信。“流沙河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几位老人成为学校校“孝道教育”辅导员,社会上的“名孝子”、“名媳妇”也到学校现身说法,每年3次以上新孝道专题讲座如期举行。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源头活水。
2000年以来,宁乡七中制定了《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全面启动师表工程、青蓝工程、继续教育工程,鼓励和支持教师走专业发展道路,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遵循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开展了“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典型引路、制度规范,全面实施师表工程。2000年以来,学校坚持了“五一话进取”、“七一话光荣”、“九十话奉献”、“十一话变化”的专题师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以德立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先后有2人评为省、市优秀教师,4人评为县师德标兵,3名教师被授予县名优教师称号。
“老师也要当学生了。”这在宁乡七中并不是新鲜事了。原来,为使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完善了“导师制”和“一票否决制”,由青年教师自己申请导师,学校专门发给导师聘书,与导师签订责任状,由导师手把手进行指导;同时全校实施“新世纪读书工程”,年初学校教科室为教师开出书目,期中检查,年末评比,评选先进实行“一票否决”。两种制度实施,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001年,学校响亮的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把学校办成教师成长的又一所“师范院校”,办成名师成长的摇篮。学校近三年先后委派55名教师参加市、县教师培训,12名教师到上海、成都等地考察学习。在校内开展“”五个一的校本培训,要求每个教师每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一次分组学习,每年做一千道题,每期一万字的读书笔记,每期一篇获奖论文。学校还经常请外地名师来校做学术讲座,让教师接受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指导,为教师成长导航。
课改闯新路
2012年四月,七中爆出一个冷门:老师参加普教科和教研室组织的高效课堂赛课,四位老师参赛,有三位老师顺利的进入复赛。
2012年期末调研考试后,七中再爆冷门:全年级总平均分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其中语文、英语、生物、政治科夺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地理排名第二,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科进入前三。特别是政治科,平均分超过了两个县城中学,历史科超过了一个县城中学。其中突破最大的是英语和数学科,在宁乡七中近七年来的教学史上,这两科总是屈居末尾,难有突破,但实施“四位一体”后,这两个科目成功逆转了。
什么力量让七中老师走上课改前沿?是七中教师抱成一团推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
面对农村高中普遍存在的生源素质偏低,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厌学现象严重等现实问题,七中意识到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七中的老师像神话中的普罗米休斯一样,“盗”来课改的火种。众所周知,七中经费运转十分困难,但学校领导义无返顾地在2011年上学期,组织两名教育教学骨干去河北衡水中学考察学习,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初,又先后组织四批近百余人次,去山东昌乐二中、师大附中、长郡中学、宁乡四中、五里堆中学听课学习,共花费经费2万余元。另外邀请专家讲学以及添置校本培训资料支出近8000元。
“取火”工程完成以后,2012年开学之初,七中正式全面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品牌”拉开帷幕。
“四位一体”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七中在“导探练”小组合作学习尝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改实验模式。它以教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以教师的设计、点拨、总结、评价为引导,以任务驱动作为学习的目标,旨在推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了使课改能够真正落实下去,不流于形式,学校先后出台了《宁乡七中课堂教学操作流程》、《教学案编写要求与细则》、《合作学习小组评比方案》、《如何进行班级分组》《班级、小组考评制度》《教师新课改课堂评价标准》等制度和方案。
学校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做到会用教育理论、会研究教育专题、会总结教学经验、会提炼教学模式、会创新教学方法、会评论教学质量。全校教师坚持教学反思,编写教学后记,撰写教育案例,定格课堂模式。教学工作出现了教学准备扎实,课堂教学效果实,作业和辅导落在实处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克服低水平、重复性、机械性的课业训练,充分运用讨论式、引导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为学生提供自主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 近年来,宁乡七中的高考成绩年年名列全县先进行列,特别是今年高考,超额完成了县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任务。近三年来,学校单科合格率均在85%以上,高二会考合格率均在96%以上,高三会考合格率在95%以上。学生实验考查合格率每年均为100%。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音体美比赛获得奖励180多项,其中省级奖励15项,全国奖5项,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大学新生,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44人、235人、357人、439人、534人,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新跨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兴的宁乡七中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她又将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刘氏字派长茂松青永远丰隆 源从何起?
本文2023-09-30 03:36: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