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①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②令毐居之。宫室车马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嫪毐①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②令毐居之。宫室车马什么意思,第1张

注①索隐嫪,姓;毐,字。按:汉书嫪氏出邯郸。王劭云“贾侍中说秦始皇母予嫪毐*坐诛,故世人骂*曰‘嫪毐’也”。正义上躬齨反,下酷改反。

注②正义予音与。括地志云:“山阳故城在怀州修武县西北太行山东南。”

全句:

嫪毐(lào ǎi,涝矮)被(太后)封为长信侯,赐给他山阳(太行山东南地区)的土地,让他居住在那里。宫室、车马、衣服、园林、打猎都听凭嫪毐的意愿。事情无论大小全由嫪毐决定。

在秦朝太后生孩子这个事情,最出名的有两位,一位是秦宣太后,另一位就是秦始皇嬴政的母亲赵太后。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秦始皇嬴政的母亲赵姬,这位主可是被历史黑得很惨的人物。

许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吕不韦传奇》,相信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电视剧中赵姬的形象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中说:赵姬是吕不韦的小妾,怀孕后,被送给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人,赵姬嫁给异人后,不足十月便生下了秦始皇嬴政,这也引发了千百年来秦始皇到底是谁的儿子的争论?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首先要讲一下异人为什么会到赵国做人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异人是多大到赵国的,但他的父亲安国君曾经也在赵国做人质,而且异人还为安国君在赵国善后的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被安国君采纳。异人之所以到赵国做人质,其实和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宠也很有关系,异人其实就是其父亲安国君的替罪羊,代他父亲做人质。

异人能够回到秦国成为世子,就不得不提到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可以说是投资界的鼻祖,商人当时在战国时代的地位其实是很低的,当他发现在赵国为人质的王孙异人时,他发现了价值洼地!长平之战后,异人在赵国的处境非常危险,公元前257年,吕不韦花费六百金搞定守卫,两个人乔装打扮跑回了秦国,留下了赵姬母子!

这个地方要单独讲一下赵姬这个人,许多人认为赵是一个歌姬,而从她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赵姬绝非地位低下的歌姬,赵姓乃是当时赵国的国姓,姬是周天子的姓氏!一个歌姬能用这样的名字吗?有人根据马服君赵奢的后人在秦始皇时期的富贵推测,赵姬应该是赵奢的孙女。

异人当时在赵国虽说是人质,但他毕竟是秦国的王孙,娶一个赵国宗室才门当户对,一来在秦国也好办事,二来说起来也是赵国宗亲,总会给三分薄面的!这也是吕不韦和异人逃回秦国之后,赵姬母子能够在赵国隐姓埋名,相依为命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赵姬母子可能早就被赵国杀掉泄愤了!

接下来说一下赵姬母子回到秦国之后的情况,赵姬母子回到秦国的时候,异人已经在吕不韦的四处活动下,成了秦庄襄王子楚了。

这时的子楚已经是妻妾成群的秦王了,赵姬这个黄脸婆自然很少再受到宠幸!

赵姬出身于贵族,而吕不韦属于平民,相当于现在印度的高种姓与低种族之间结婚,门不当户不对,根本不可能。《战国策》对赵姬和吕不韦之间的瓜葛没有任何记载,反而是秦宣太后与义渠王那些事儿记得挺清楚。这也说明,《史记》中那些事儿可能就是司马迁个人的YY,而且《史记》对于赵姬与吕不韦的事记得也是漏洞百出,前后矛盾!

秦庄襄王在位时,他们之间并不熟。而庄襄王驾崩之后,嬴政继位,就不得不倚仗当时已经权倾天下的吕不韦了。王太后为了政权去拉拢吕不韦这事儿,倒也是有可能的!而吕不韦比子楚大11岁,那吕不韦至少也比赵姬大10岁以上,赵太后为了政权拉拢吕不韦,是有可能,但献身于吕不韦,这还是有点太牵强了!

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举弱冠之礼,即可成婚;女子身高六尺二寸,行许嫁,即可成婚。——《睡虎地秦墓竹简》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记载,当时男子的成婚年龄大概是21岁,女的是19岁至21岁之间。那秦庄王去世时,赵姬年龄应该为32岁。这样一个年龄守寡对于女性而言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关于赵太后与嫪毐的那些事,太史公说他天赋异禀,易于常人,把他都吹上天了,这难道不是司马迁为了安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之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史记》

嫪毐被封为长信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想要封侯都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军功,由此也说明。嫪毐之前应该是有军功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受到太后的宠幸就能封侯!只是后面自己作死,军功也一笔勾销了。

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战国策》

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之后,很快他的势力就成了一股可以和吕不韦相抗衡的实力,这大概也是赵太后的真实目的。

至于他们之间有两个孩子这事,如果两人之间真有关系,两个中年男女在一起,有孩子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赵太后真的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以当时赵太后的年龄来说,她生第1个儿子至少应该在35岁左右,第2个孩子再隔两年也应该是37岁,这样的高龄产妇还要保密,这真的太难了。

而赵太后生两个儿子这件事从头到尾在《战国策》当中没有任何记录。个人怀疑很可能是司马迁受到秦宣太后事情的影响,故意黑秦始皇,活生生的把一个贵族出身的大家闺秀变成了一个卖笑的烟花姑娘。

  二十二 秦魏为与国章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且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且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筴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筴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

 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且之说也。

 二十三 信陵君杀晋鄙章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二十四 魏攻管而不下章

 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缟)[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是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辞。”

 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谨解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

 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为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信陵君闻缩高死,素服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敢再拜释罪。”

 二十五 魏与龙阳君共船而钓章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诶]!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由是观之,近习之人,其挚谄也固矣,其自篡繁也完矣。今由千里之外,欲进美人,所效者庸必得幸乎假之得幸,庸必为我用乎而近习之人,相与怨我,见有祸,未见有福;见有怨,未见有德,非用知之术也。

 二十六 秦攻魏急章

 秦攻魏急。或谓魏王曰:“弃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能弃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弃之,此人之大过也。今王亡地数百里,亡城数十,而国患不解,是王弃之,非用之也。今秦之强也,天下无敌,而魏之弱也甚,而王以是质秦,王又能死,而弗能弃之,此重过也。今王能用臣之计,亏地不足以伤国,卑体不足以苦身,解患而怨报。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欲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毐,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合)[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

 二十七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王],愿终受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

 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按直系亲属算起,吕雉不是吕不韦的后人。

据现代资料推算吕雉公元前(241~180)年,吕不韦公元前(292~235)年,也就是吕雉出生的时候吕不韦52岁,吕雉7岁的时候吕不韦去世。如果从时间上推算,吕雉出生的时候,吕不韦正在秦国为相国,而且刚刚结束了与赵太后的私情,而吕雉正在山东砀郡单父县呱呱坠地。

从地理上看,吕不韦祖居卫国濮阳(今天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而且吕不韦的封国就在河南当地。吕不韦家族没落于公元前235年,所以也不可能提前7年迁徙到山东。

那么吕雉和吕不韦有没有亲属关系呢?

应该有,但是年代太过久远,二人应该都是姜子牙的后代。(吕不韦剧照)

姜子牙,姜姓,吕氏,又称吕尚,祖上是大族,封地在吕地(河南南阳西)。吕不韦也是姜姓,并且与姜子牙祖上生活的区域基本上一致。因此,吕不韦是姜子牙的旁系亲属。

武王灭商后,姜子牙被封到山东建立齐国,从公元前1045到公元前386年,齐国一直都是姜姓政权。而吕雉的父亲吕公亲口承认自己就是姜子牙的后代,虽然有点儿像“刘备式”的做法,但是我们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 执政时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陜西西安市,陜西西河郡

「茅」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公第三子茅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茅,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茅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大夫茅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迁徙分布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是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南。周公旦是西周时周文王的儿子,他的第5个儿子名叔,叔受封于茅邑,世称茅叔,茅叔建立了茅国。后来茅国被与其接壤的邹国所灭,茅国的王族子孙就相约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茅姓。茅焦是秦始皇时的一个客卿,当时秦皇太后与嫪毐私通,蓄谋作乱,事情败露后,秦始皇把太后打入阳宫,并且下令,凡为此事进谏的人一律处死。茅焦则冒死进谏,晓以利害,秦始皇悔悟了,于是,把太后接回咸阳。茅姓现今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武林旧事》记载,位于西湖以西的茅家埠,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明朝归安人。好谈兵,自负有文武才能。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行于世。著有《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等。

茅鸿儒:又名兆儒。清浙江钱塘人,字子鸿。工诗词,喜远游。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

茅星来:字岂宿,号钝臾。清朝归安人。工文辞,才气勃发而有义据。后专攻经史及程朱书,年70以诸生终。著有《近思录集注》、《钝望文钞》。

嫪毐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刚刚亲政的时候的一起谋反事件。

当时秦始皇之母亲赵姬赵姬和假寺人(即假太监)嫪毐私通,还生下了两个孩子,最后这件事情被秦始皇得知,嫪毐慌乱之下便想要起兵叛乱,结果被早有准备的秦王迅速平定,嫪毐因为事败被杀,其与赵太后所生下的两个孩子也被处死。

一、嫪毐其人

嫪毐此人来历不详,只知道他是吕不韦从民间寻找到的。当时吕不韦害怕自己和赵太后私通的时期被已经渐渐长大的始皇帝发觉,想要找一个人来替代自己,于是吕不韦就相中了嫪毐。在吕不韦的安排下,嫪毐没有经历腐刑就以宦官的身份进了宫,侍奉赵太后。

后来为了更好地瞒住始皇帝,嫪毐等人慌称太后寝宫的风水不好,于是他们得以搬到雍城,并且生下两个孩子。由于远离始皇帝,嫪毐在雍城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得到权势之后嚣张跋扈,经常以秦始皇的“假父”自称,结果正是因此被秦始皇发现,最后逼不得已起兵反叛,被秦始皇一网打尽。

二、嫪毐之乱的影响

嫪毐之乱发生之后,秦始皇对嫪毐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经下令全国“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后来嫪毐兵败之后,被秦始皇施以车裂之刑,并且灭其三族。那些在嫪毐门下为嫪毐出谋划策的门客也受到了刑罚,为首的几十人被枭首,其余人被罚流放到蜀地。

将嫪毐送给赵太后的吕不韦也因此受到了牵连,事情发生的第二年,吕不韦被罢相,并且全家流放到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吕不韦喝下毒酒自杀。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虽然没有被杀,但也因此被逐出咸阳。

嫪毐之乱可以说是秦始皇正式亲政之后的首战,在这场动乱之中,秦始皇明知嫪毐有反叛之心却并没有先下手为强,反而促使嫪毐成功反叛,并借此将嫪毐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从此处可见秦始皇的谋略之深。

吕不韦怎么死的?

 吕不韦之死

 秦王嬴政以果决的军事行动夷灭了嫪毐集团的叛乱,嫪毐事件第一次真正展示了秦王嬴政这位年轻君王处理突发事件的魄力与能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吕不韦,位高权重的秦国相国,他曾经帮助异人登上太子之位,并辅佐了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两代秦王。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已被免除相国之职、赋闲在食邑洛阳的吕不韦饮鸩(zhèn,振)自杀。这位以经商起家,执掌秦国国政十二年之久、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国相,名满天下,最终却落得一个服毒身亡的下场。那么,他为什么要自杀?吕不韦之死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吕不韦之死对秦国的政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信侯就国河南 秦始皇迫其饮鸩

 这件事得从秦王嬴政的加冠礼讲起。

 秦王政九年四月,二十二岁的嬴政举行了加冠礼,正式宣告从王太后赵姬手里接管了政权。嬴政正式接管政权之时,王太后赵姬的男宠嫪毐感到末日的来临,立即发动叛乱,企图杀死秦王嬴政。刚刚举行过加冠礼的嬴政果断调动军队,迅速平定了嫪毐的叛乱。

 嫪毐叛乱不可避免地牵连出相国吕不韦。因为嫪毐原是吕不韦的门客,后来吕不韦为了摆脱王太后赵姬的纠缠,设计将嫪毐献给了赵姬。若没有吕不韦的一系列运作,嫪毐既不可能被王太后赵姬所知,更不可能以假宦官的身份进入王太后寝宫。凡此种种,都有案可查,吕不韦又怎么能够脱得了干系呢?但是,吕不韦和嫪毐不同。嫪毐罪大恶极,身份只是个王太后的男宠,杀之即可。吕不韦却是两朝老臣,怎么处置吕不韦呢?

 嬴政车裂嫪毐在秦王政九年九月(秋九月,夷毐三族),但是,嬴政处理吕不韦却拖到了第二年的十月,两案的处理相距有十三个月。嬴政对吕不韦的处理也远不像对待嫪毐那样,仅仅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让他回到食邑洛阳赋闲。

 连母后都敢软禁的嬴政为什么对吕不韦如此仁慈呢?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吕不韦"奉先王功大",二是"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前者讲吕不韦成就了庄襄王,后者讲为吕不韦说情的人太多。所以,"王不忍致法"。秦王嬴政念吕不韦功大,不愿惩罚。一直拖到第二年十月,在接回王太后赵姬的同时,才免去了吕不韦相国的职务,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当然,为吕不韦说情者人数之多,也说明吕不韦的势力庞大,一下子除掉吕不韦恐会生出变乱。

 秦庄襄王子楚即位之后,兑现诺言,任命吕不韦当了丞相,而且封给他河南洛阳食邑十万户。洛阳是吕不韦的食邑,秦王嬴政免去吕不韦的相国之后,吕不韦自然回到了洛阳。

 从表面上看,吕不韦因嫪毐案受到的牵连已经结案,但是,事情似乎并没有完。吕不韦回到洛阳之后,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前往洛阳探视吕不韦,争相请吕不韦到他国任职(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本来,秦国大臣卸任之后到六国任职者不乏其人,何况吕不韦是强秦卸任的相国,所以,六国邀请吕不韦的使者不绝如缕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此事却引起了一个人的担心。

 他是谁呢?秦王嬴政。嬴政担心什么呢?担心吕不韦叛乱。

 吕不韦的才能,吕不韦的声望,嬴政不仅从父亲的即位中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从他十三岁即位以来九年执政的政绩中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嬴政的担心并非多余。

 于是,秦王嬴政写给吕不韦一封极为绝情的信:你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秦国有何亲缘?我都叫你仲父。请你和你的家属全部迁往蜀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看到这封信,吕不韦立即服毒自杀。

 秦王嬴政的一封流放信为什么会引得吕不韦自杀呢?我觉得可能有两点 原因。

 一是吕不韦担心秦王嬴政一步步地将他逼进绝路,最终将他处死;所以,吕不韦看到这封信后非常惊恐,最终喝了毒酒自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

 二是吕不韦是一位非常有尊严的人,他不愿等到秦王嬴政明令杀他时他再赴死。秦王嬴政的这封信并不是明令吕不韦自杀,而是剥夺他为人的尊严,这让吕不韦顿生生不如死之感。

 但是,吕不韦的死因真的像《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的如此简单吗?

 吕不韦养士三千 秦始皇下诏流放

 《史记》本传记载吕不韦被罢相之后,洛阳家中确实宾客盈门。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吕不韦本来就盛养宾客,二是各国竞相延揽人才。

 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他们争相养士,互相竞争(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自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自己手下的门客竟然没有四公子多,于是他自觉地加入到招引门客的竞争行列之中,据说他手下有三千门客(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吕不韦的养士,不仅是为了和"战国四公子"一争高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秦国网罗人才。在吕不韦的门客之中确有堪称国家栋梁的人才,比如我们后面即将讲到的李斯。

 吕不韦手下的宾客究竟为吕不韦干了些什么呢?

 第一,著书立说。

 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这部书历来被称为是"杂家"之作。它实际上吸收了先秦诸子各家的精华,成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之作。《吕氏秦秋》编成之时,吕不韦曾在秦都咸阳城门上悬挂全书,并重金悬赏:如果天下有人能够修改此书一字,赏千金(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此时,正是秦王政八年。嬴政尚未正式举行加冠礼,也没有接管政权。吕不韦的势力则已经达到他人生的巅峰。

 实际上,世界上哪有不能改一个字的书?吕不韦敢于在秦都咸阳的城门如此张扬地为自己的新作做这种广告,说明这纯粹是一种自我炒作。透过这种过于张扬的炒作我们看到的是吕不韦的权势巨大,自信十足。

 第二,储备人才。

 吕不韦手下门客三千,其中就有许多王佐之才。所以,吕不韦的门客是秦国一个巨大的人才库。

 秦王嬴政如何看待吕不韦的自我炒作和广招门客呢?

 吕不韦对《吕氏春秋》如此张扬地炒作,对秦王嬴政来说,很难不产生反感。因为吕不韦对自己作品的大肆炒作,让嬴政感受到了一种政治威胁。在吕不韦手下门客中虽然涌现了被嬴政重用的李斯,但是,其他未被重用的门客对嬴政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可以看出秦王嬴政对吕不韦手下众多门客的真实态度。

 吕不韦自杀于秦王政十二年。由于吕不韦是非正常死亡,秦国没有为吕不韦举行国葬;吕不韦的门客用民间的丧仪安葬了他(窃葬)。但是,吕不韦门客私葬吕不韦一事还是被秦王嬴政知道了。嬴政下诏,重罚吕不韦的门客。

 第一,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不论参加吊丧与否一律流放。参加吊丧的门客,如果是韩、赵、魏三国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如果是秦国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削去爵位,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俸禄在五百石以下,没有参加吊丧的,也流放到房陵,但不剥夺爵位(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

 第二,从今以后,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样操纵国家权力的人,罚他们的家人一律为犯人(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

 这个处罚相当严厉,针对的全是吕不韦的门客,可见秦王嬴政对吕不韦大养门客非常不满,一有机会就要进行严厉惩罚。更有意思的是,秦王嬴政在流放吕不韦的门客时,却将谋反的嫪毐迁到蜀地的门客家臣的赋税徭役免去(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

 所以,《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的六国延请吕不韦,只是嬴政逼杀吕不韦的表面原因。那么,秦王嬴政逼杀吕不韦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文信侯权重震主 秦始皇刚毅残酷

 吕不韦从秦王嬴政十三岁即位之时开始,就一直担任秦国丞相,到嫪毐叛乱受牵连而罢相,吕不韦担任了十二年的秦国丞相,权力之大,是非常罕见的。

 吕不韦的权力,不仅仅来自丞相本身,还来自他和王太后赵姬的特殊关系。这就使得吕不韦的权力和秦国一般的丞相不大一样,远比秦国一般丞相的权力大得多。而且,吕不韦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商界精英,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精英。吕不韦的才能肯定给秦王嬴政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否则,以秦王地位之尊,以秦国实力之强,嬴政何必"恐其为变"?

 那么,吕不韦在位期间的哪些作为让嬴政产生了疑虑呢?

 第一,军功。

 吕不韦在位期间,继续对韩、赵、魏三国进行集中打击,并于秦王政五年在靠近齐国的魏地成立了东郡,使秦国和齐国接壤。这一年蒙骜率军大举攻魏,攻占酸枣(今河南延津)、桃人(今河南长垣)、雍丘(今河南杞县)等二十城,初建东郡,对魏都大梁形成扇形包围之势,而且,秦壤已与齐境相接,直接威逼关东诸国。第二年,秦继续攻魏,占领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卫濮阳(今河南濮阳),并把濮阳作为东郡的治所。东郡建立后,断绝了"山东从(纵)亲之腰"(《战国策·秦策四》),各国震恐。东郡的建立意义非凡,不仅使一向远离秦国的齐国逍遥自在的局面被彻底打破,而且,使六国被南北切分为二,六国合纵抗秦受到了致命的一击。

 吕不韦还经常巧妙利用六国的矛盾,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兵不血刃地迫使六国割让土地,如派他的门客甘罗说赵王,得赵五城等。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军功,军功是获得爵位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取威望、扩张权力的基础。吕不韦的军功对秦王嬴政来说,既是业绩,又正是他所担心的。

 第二,势力。

 吕不韦在辅佐秦庄襄王、秦王嬴政的同时,也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吕不韦辅佐两代秦王,当了十二年秦国丞相,自然而然地成为秦国政坛的一派政治势力。但是,吕不韦在有意无意地培植自己势力的同时,也犯了一生中的两大错误。

 一是促成了另一个集团——嫪毐集团。

 吕不韦原来只是想利用嫪毐满足王太后的生理要求,让自己安全撤退;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两件事:一是嫪毐会得到王太后的高度信任,二是王太后竟然让嫪毐既富且贵,参与朝政。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王太后赵姬对嫪毐宠爱有加,赏赐无数,封为长信侯,甚至把整个太原郡赏给嫪毐。这已经非常出格了,王太后还让嫪毐染指权力。"事无大小皆决于毐",这简直就是把整个国家交给嫪毐了。

 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绝对不是吕不韦的初衷!吕不韦万万没有想到王太后赵姬在政治上会如此糊涂!

 据《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有人劝魏王,打了败仗再割地,不如打仗之前先送地给秦国容易做到,战败而死,不如割地求生存容易做到。打了败仗再割地而不能在战前割地,可以战死而不能先割地求生存,这都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过错(弃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能弃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弃之。此人之大过也)。如今大王失去数百里的土地,丢掉几十座城市,而魏国的兵患却不能解除,这是因为大王打了败仗再割地而不能先把地送给秦国。

 如今秦国强大,天下无敌;魏国弱小,战败已成定局。如果大王能听我的话,国家亏了地,但不至于伤害国家的元气;大王委屈了自己,但不至于再遭苦难。因为我们可以此阻止以吕不韦为首的主战派对魏国的进攻。

 如今的秦国,从一般老百姓,到朝堂之上的大臣,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支持嫪毐,还是支持吕不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

 如果大王先割地送给秦国,那就成为嫪毐的功劳了;委屈自己而尊奉秦国,也是因为嫪毐。大王这是以整个国家在支持嫪毐,嫪毐这一派肯定会战胜吕不韦这一派。这样,秦国王太后赵姬肯定会赞赏大王。秦国王太后感谢大王,大王算是交了一个天下最值得交的朋友。大王通过嫪毐而结交了秦国,天下的人都会弃吕不韦而支持嫪毐,那么,大王因吕不韦屡攻魏国的冤仇就报了(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合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

 《战国策》的这段文字透露了四点信息:

 第一,吕不韦集团与嫪毐集团是秦国相互对立的两大集团;第二,吕不韦集团与嫪毐集团的矛盾广为人知;第三,吕不韦集团是坚定的主战派,嫪毐则未必;第四,嫪毐集团由于得到王太后赵姬的支持,所以,显得比吕不韦集团更有实力。

 从上面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吕不韦一直兢兢业业地致力于秦国的统一战争,是秦国政坛上著名的主战派。魏国之所以要主动献地给秦,就是想扶植嫪毐这一派。如果吕不韦是坚定的主战派,嫪毐至少不是一个铁杆主战派。因为嫪毐根本就不懂什么政治,根本就不懂得为秦国谋利益,嫪毐所知道的仅仅是依靠王太后支持疯狂地攫取权力,扩大自己这一派的势力。

 但是,嫪毐集团和吕不韦集团没有一个是秦王嬴政所能容忍的!

 嬴政要的是自己独揽朝纲,他岂能允许两个政治集团瓜分他手中的权力?既然嫪毐本人已被车裂处死,那么,吕不韦也必须得死。这两个政治集团的总裁一个都不能留!

 所以,吕不韦的被迫自杀有着深刻的背景。

 吕不韦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和所有的人一样,终归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吕不韦精心策划了异人继位为庄襄王,精心辅佐了秦王嬴政。吕不韦全力支持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作出巨大贡献。但是,有意无意之间,吕不韦犯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严重错误。

 吕不韦一生中第二个重大错误就是不自觉地超越君权。

 吕不韦没有想过,他在秦王嬴政继位之后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政治生涯。或者说,吕不韦精于获得权力,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这是许多政坛精英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用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这中间的取舍与进退,确实耐人寻味。

 要一个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权力的人放弃权力非常不易,但是,这又是任何一个获得权力的人必须要学会的。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逐步开始了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过程。由此产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君成为唯一的最高统 治者。

 所以,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谁,不管你与国君是什么关系,你的权力都不可能长期超越君权。谁越位侵占了君权,谁就会遭到只允许自己独操大权的君王的杀戮。

 吕不韦与秦王嬴政没有血缘关系,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即使吕不韦和嬴政有血缘关系,嬴政同样会除掉自己的这个政治对手。我们在"穆公东扩"中讲过,晋文公重耳就是靠杀死自己的侄子晋怀公当上晋国国 君的。

 所以,吕不韦在嬴政继位之后,应当立即还政,及时引退,低调做人,韬光养晦,全力解散多年为相形成的政治集团。这样,才能让嬴政放心,也才能自我保全。可是,吕不韦没有这样做。嬴政举行加冠礼后,吕不韦应当立即引咎辞职,退居乡里。但是,吕不韦也没有这样做!

 等到秦王嬴政将吕不韦驱逐出朝,让他回到河南封地去时,吕不韦清醒了吗?

 依然没有!何以见得呢?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就是明证。这说明吕不韦不甘寂寞!这也是人性的必然,要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人一下子销声匿迹,自甘寂寞,难!

 六国使者"相望于道",这些使者一个个都是吕不韦的催命鬼!

 他们的到来让秦王嬴政刚刚放下一点的心又悬起来了。如果吕不韦去六国为相,为六国服务,对秦国肯定极为不利!这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敌所用,秦王嬴政能愿意吗?

 秦王嬴政只能将吕不韦全家迁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只是秦王嬴政除掉吕不韦的第一步,下面更严厉的惩罚会像组合拳一样扑面而来,拳拳要的都是吕不韦的命!

 吕不韦终于因自己政治上的两大失误走向了死亡。

 我们从秦王嬴政对赵姬、吕不韦的出手中可以看出,秦王嬴政非常果断、残酷,天生就是一个长于执掌朝纲的铁腕人物。他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敢于软禁,对自己的"仲父"敢于流放,因为他需要从王太后、相国手中夺回属于他的政治权力。

 司马迁写秦王嬴政性格"刚毅",算是看透了嬴政。

 吕不韦以德治国 秦始皇果决寡恩

 吕不韦的被逼自杀对秦王嬴政来说当然是心中最痛快的事情了,但是,这件事情的后果却极为严重。

 商鞅变法造就了秦国的国富兵强,变法之后的秦军也成了著名的虎狼之师。商鞅变法给秦国军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每位军人上战场就想斩掉敌方的人头,因为有了人头就可以晋升爵位,爵位又可以带来财富和地位;所以,商鞅变法后的秦军发动的战争动辄杀戮数十万人。

 吕不韦执政期间,秦军也向外大规模扩张,但是,这些攻城略地的战争却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秦王政二年,麃(biāo,标)公攻占魏国卷(今河南原阳),斩首三万(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秦王政三年,大将蒙骜攻占了韩国十三座城市(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秦王政五年,大将蒙骜攻占魏国二十座城市,建立了极具战略地位的东郡(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但是,这些战争都没有杀戮十几万人的历史记录,只是在攻占魏国卷时"斩首三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史书没有记载,不过,看看《吕氏春秋》就会 明白。

 秦国可以靠军功、爵位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士兵的作战 ,培养出一支雄壮之师;但是,秦国在推进统一六国的战争之时,一味的斩首必然意味着六国的拼死抵抗!六国虽弱,最终要被秦国所灭,但是,他们也有生存权啊!他们也不甘心亡国啊!虽然六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是天下由动乱走向稳定的需要,但是,这种进步是要六国付出亡国的代价的。

 六国能甘心吗?本已不甘心亡国,又将在战败之后遭受屠杀,所以六国之人必然要拼死抵抗。反正是死,战亦死,降亦死,为什么不战而降呢?

 所以,商鞅制订的军功爵制面临着一种尴尬:不适应统一六国的战争现实。

 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孝行览》中明确提出:治理天下必须从根本上入手,这个根本就是孝道(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吕氏春秋》一书中大讲儒家的德教,强调以德为本的礼乐教化,强调赢取民心的王道仁政。这是对商鞅纯粹的法家思想的有力反拨。

 正是因为有了吕不韦的政策调整,才出现了吕不韦主政期间秦国对六国攻城略地而不出现大量杀戮的现象。这种政策的调整,使得秦军的统一战争受到的拼死抵抗大大减少。

 吕不韦的政策中不仅含有一定的儒家思想成分,也是先秦时期道、法、墨、名各家思想的综合。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实际上是他的治国蓝图的全面反映,这种治国思想与秦始皇的方略是相悖的。伴随着吕不韦离开秦国政坛和吕不韦的自杀而亡,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的思想当然不会为秦王嬴政所喜欢了。

 

 秦王嬴政既然逼杀吕不韦,他的身边就缺少了一位像吕不韦一样精明能干的助手。但是,中国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君王,身边都不乏精明强干的人才。谁能够在吕不韦之后代替他呢?谁能够成为秦王嬴政未来的主要助手呢?

嫪毐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嫪毐是战国末期秦国人,在秦王嬴政年幼的时候,秦国大权掌握在丞相吕不韦和太后之手,吕不韦因见嬴政年纪渐长,唯恐自己继续与其母赵太后通奸会惹祸上身。

但又不得不满足赵太后,于是在听闻嫪毐有异能后,便将嫪毐收入府中,不时让他表演转轮之术,就是将阳具当作轮轴来转动车轮的能力。

赵姬听闻其能力后大喜,与吕不韦合谋让嫪毐假受腐刑,剪眉除须后,顺利以宦官身份入侍太后,与秦王嬴政之母太后赵姬私通。

倍受太后宠信,被封为长信侯,与太后私生两子,并自称秦王的假父 ,后来被人告发,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王嬴政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扩展资料:

在秦始皇嬴政刚继位的时候,吕不韦任相国,号仲父,因为当时秦王尚幼,太后想和吕不韦再续前缘,时常与吕不为私通。

但仲父毕竟不是父亲,吕不韦见秦始皇渐大,怕奸情败露,引来杀人之祸。于是嫪毐走进了赵姬,不!现在应该叫秦太后的床上。

嫪毐能走进赵姬的床上世界,一是吕不韦的竭力引荐,二是自身货硬,他的下体茁壮成长,胜人数筹。

吕不韦知道要想脱身做波斯猫,必须找到自己的替代品,于是他遍访天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嫪毐。

此兄下体特别粗大,能用下体贯入桐木所做的车轮行走,果然惊动了太后,吕不韦假装派人以应受腐刑之罪告发嫪毐。

太后用重金收买行刑官吏,假装来治嫪毐的罪,拔去他的胡须冒充宦官模样侍奉太后,太后原本只想让嫪毐心甘情愿做她的面首,保他享尽荣华富贵。

谁知嫪毐却得陇望蜀,想利用赵姬对性的渴望,想在秦王死后,让赵姬立自己和嫪毐的儿子为王。赵姬原想既然不能和吕不韦同床共枕,那就尽情享受嫪毐的床上功夫作为回报。

嫪毐也有家僮数千,求为嫪毐门客的宦官也达千余人,嫪毐人心不足蛇吞象,居然逼着赵姬太后承诺秦王死后,立他们的儿子为王。

于是,秦王大怒,九年九月,杀戮了嫪毐的三族,杀死太后所生的两个弟弟,把太后迁移到雍宫去。

—嫪毐

嫪毐①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②令毐居之。宫室车马什么意思

注①索隐嫪,姓;毐,字。按:汉书嫪氏出邯郸。王劭云“贾侍中说秦始皇母予嫪毐*坐诛,故世人骂*曰‘嫪毐’也”。正义上躬齨反,下酷改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