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第1张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取一个好听且有寓意的名字并不是很难,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为取名字困扰过,而且名字也是一个人的象征之一,以下了解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1

  第一个原则:一定要坚持八字用神为纲

 具体步骤是“查八字,定五行,取用神”。强者制之泄之,弱者补之助之,做到阴阳五行平衡。

 测八字取用神,绝不是简单地数数八字的五行个数,(这不但是某些初学者、也是某些起名预测软件所存在的问题),起名字同样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例如某人八字为: 癸巳 癸亥 戊子 癸亥

 八字五行分别是水火水水土水水水,四柱是财多财旺,身弱财多不胜财。必取火、土为喜用神,故起名字中必须要用火、土二字来补救命中不足,这样才能胜财,抗灾。其八字中日干为戊子,一土一水,很明显是土命,命中水多缺木,他命中水多,本人又姓洪,再名字用"海波"那真是雪上加霜,所以,一定会破大财。

 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起名第一原则,以符合生辰八字为根本。命中喜水,名字中就尽可能直接有水或相关偏旁、字义,这其实就是传统的八字起名原则。

  第二个原则,一定要兼顾五格吉祥配置

 具体步骤是“问姓氏,定天格,选配置”。三才配置喜相生,忌相克,防急变。

 五格剖象法起名,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五格数理最好做到全部吉祥,尤其是人格之数必须吉祥;天地人格五行喜相生,要最大程度地做到五格数吉、各格搭配也吉祥。如天格木,生人格火,人格火生地格之土。

  第三个原则,一定要符合常规姓名学要求

 做到选字注意五行需求、意义吉祥、音韵优美、字形好看。

 比如补金就尽量带“金、玉”字等偏旁、字义;如补木,就带“木”字旁等;其次考虑用字本身的五行来分金、木、水、火、土。因为名字中直接有五行则其作用力量更直接、更大;其三要考虑选字组成的人格、地格之五行需求。

 如何去选字,如何结合取用神去选字,然后再与相关姓氏进行组合,达到五格吉祥,这样起个好的名字,过程费时费力。如果有人说:我起名字时参考各种词典、古籍不是照样起得很好听吗?从以上分析可知,起名绝非这么简单。

 总之,为人起名字,必须要懂得生辰八字命理知识,取喜用神准确,选字结合五格数理吉祥。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所起的名字虽不是有意骗人,也是误导,婴儿起名、小孩起名更要注意,取名字的吉凶对一生的影响绝不可忽视。凶的名字一旦影响出现,危害至深。

 最后,知君起名流程列出如下:

  一、问起名者的姓氏、性别、出生年月日时、地点;

 起名者最好提供其父母姓名,以及其它需要避讳的字;提供其兄弟、姐妹的名字,以及特别喜欢的字,这样起名更有针对性。

  二、查八字,定五行,取用神。

 强者制之泄之,弱者补之助之,做到阴阳五行平衡。可以从字面上和数理上分别补之且不能克之,不能满足时,退而求其次;

  三、由姓氏定天格,选配置。

 三才配置喜相生,忌相克,防急变。

 女孩取名,避孤寡之数(21,23,26,28,29,33,39),五行不缺金,最好不要补,因金刚健乏温柔,尤其不能在其人格和地格中出现;

 三才配置要好,不能有急变(如水火急变)、患病、遭灾之凶配置。

  四、查字典字库,结合国学知识选字组合。

 1、选字笔划数以繁体为标准。

 2、字音选择要三个避免:要避免姓和名的声母、韵母相同,如:张智征,吴为伟,陈仁祯等。避免结合成谐音且不好听字眼的字。如:胡来、吴用、郭礼兵等名字。避免姓名的四声相同,如“张招招”,读起来不顺口。

 3、字形的讲究:避免偏旁相同,如:江河源、周凤岚等,单调化一缺乏层次感。避免笔画形同,如:吴昊昊、秦春泰、张长长等。 避免一轻一重,如:刁鹏、穆三、樊云等。避免笔画不宜太多;注意字形的肥、瘦、长、短、强、弱、虚、实。

 4、字义选择上,不要用太俗的字,如李三儿,王娃等。不要取太洋化的名字,如玛利,亨利等。不要用太冷僻的字。名有出处最好,比如女诗经,男离骚。

 5、选字避免同祖宗、兄弟姐妹重名,避免同名人同名。所以取名者要提出应避讳的字和喜欢的字为好。

 6、避大凶大恶之名。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2

  宝宝起名方法与技巧大全

  立德构思法

 古人把“立德”看成是人生的不朽之举,以美德来润色起名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由于美德不一而足,拥有多种形态,所以美德起名也就相应地表现出诸多形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美德,注重修养的优秀民族。

 @修德类如:徐敬德、姚希德、曹孟德、李德裕、纳兰性德、元德明;

 @景仁类如:卢怀仁、贺德仁、黄景仁、王守仁、吕仁颜、候树仁;

 @尚义类如:卞思义、史申义、隆、王义山、王守义、陈与义、任义山;

 @秉忠类如:赵秉忠、郑本忠、吕大忠、白履忠、赵忠祥、王忠华、陈忠义;

 @效道类如:朱崇道、杨宏道、刘师道、卢恩道、李培道、晏几道、郦道元、路效道;

 @效贤类如:杨景贤、冯行贤、李齐贤、来汝贤、任贤齐、戴效贤;

 @希良类如:张希良、张学良、吴子良、沈良才、何良俊、曹书良;

 @行孝类如:沈思孝、李孝光、方孝孺、王孝泳、张孝祥、李孝南;

 @扬善类如:王从善、陆登善、华善继、钱惟善、张吉善、司安善;

 @笃信类如:起执信、王德信、孙惟信、方信懦、韩信、庚信;

 @立志类如:王志坚、丘志广、金志章、班惟志、张志丹、姚志才;

 @建业类如:吴伟业、宋聚业、沈业富、张继业、汤镇业、顾家业;

 @类如:薛、张、王举正、周弘正、蒋周正、龚自正;

 @重行类如:李修行、王道行、申时行、江行敏、柏行斌、查慎行、丁行芳;

 @守真类如:朱淑真、陆法真、马守真、颜真卿、钱太真、朱真言;

 @遵利类如:葛守礼、王安利、李秉礼、闫怀礼、杨念礼;

 @养廉类如:王思廉、蒋知廉、钱养廉、蔡克廉、白爱廉、刘爱廉;

 @树谦类如:姚培谦、史承谦、、王光谦、赵谦让、李恕谦;

 @敬贞类如:王世贞、白乃贞、张嘉贞、杨贞吉、顾贞观、杨维贞;

 @贵和类如:万士和、陈德和、张志和、夏志和、金和、张宗和;

 @好学类如:方学渐、徐学诗、威学标、沙可学、祝遵学、刘景学;

 @倡思类如:王思顺、朱思本、何思澄、柯九思、左思、陆思康;

 @喜敏类如:曾敏行、宋敏求、林敏修、徐时敏、宋志敏、冯惟敏;

 @靖节类如:沈端节、宋崇节、刘安节、王元节、欧修节、孙均节。

 如此等等。除了以上这些类型之外,还有怀朴、赞直、悦诚、咏纯等类型,如、李白朴、牛正直、马一诚、白玉纯等。现代人又兴起了许多美德词来润色名字,如勤、俭、刚、毅、勇、健、楷、模、范、美、敦、厚、恭、让、谅、高、正、清、芳、香、洁、慧、亮、友、助、济等。这几十个美德词,就成为自古至今起名字的一条重要的思路,像武心洲、许绍高、杨正刚、何其芳、朱自清、蒋光慈、等,可以说都是沿用这条思路命名的。

 但话说回来,以德起名只是“言”,为人做事才是“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真正达到“扬名”之境,如果言行不一致,甚至相反,就会遭到唾弃,成为笑柄,被当成饭后茶余嘲讽的笑料。

  化典构思法

 历代文人都喜欢在文词曲里运用典故。以东诗文含蓄、典雅、富有说服力、表现力、典故是指我国典籍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话,运用典故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它也是提高名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指纯正博大而又刚强的气质,也有诗云“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定足论!”讲的就是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清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郑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画风一致,耐人寻味。

 现、当代不少著名文人也在起名时巧用典故,对这种方法的运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广作用。

 如朱自清之名出自《楚辞·卜剧》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清白自尊的人,以廉洁正直自律。的确人如其名,朱自清一生正直清白,特别是晚年贫病交加,但宁步饿死也拒不食用美国兵从飞机上空投的面粉,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骨气。

 再如王朝闻先生的名字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闻知真心以以拼死的精神来求得真理。楚图南先生的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激》:大鹏由北冥飞。“绝云气,负责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图南”表示既定远大目标。

 谢冰心、沈冰壶。“冰心”、“冰壶”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是指晶莹洁之水;“冰壶”:是指深藏冰心的高洁透明玉壶。比喻人内外皎洁,琳麋剔透,品德高尚。

 ,“乔木”出自《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迂于乔木。”乔木是指树干高大的松、柏、杨、白桦等树,这些树木都象征着顽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

 刘白羽,“白羽”出自唐代卢纶的《寒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白心,杆上带有白色羽毛的箭,这里是指能射穿青石的利箭,表现出强劲的力量。

 从上面的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典故化名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用其本意,第二种是借“典”发挥,赋予新意或者是旧词新用,措词反用。

 前者如孟浩然,羊士谔、王朝闻、朱自清等,后者如楚国抽、、刘白羽、未央、邓散木、等。这两种倾向的立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表达效果是相同的,前者的典故本身就表达了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涵义,而后者的典故则是通过“再用”,即引申后表达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都体现了主人的价值导向、人生观、世界观、处事态度和事业取向等问题,耐人寻味,含蓄深远。

 如“乔木”一词在典故中的立意是高大的树木,用在名字中引申为高大的人格,再如“散木”在典故中的本义是无用之材,主人以散木为名则表现出谦逊、积极进取的美德,是个性的自然流露。

  借用成语构思法

 巧用成语就是通过加工改造成语而命名的方法,也就是引入成语的起名法。运用成语的名字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耐品味,且琅琅上口,涵义深远,给人以美感。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汉语成语大词典》中收集了约17万条成语。这个数量相当可观,对于起名字完全是一个可供利用、开发的“宝库”。

 @名字中的成语运用自然无法整体上套用,但可以将成语加以改造,取其义而用之。将成语适当改造以后引入起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简缩式。即将成语整体压缩,改造成两个或三个字的形式,让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来历和起名的涵义。举例如下:

 @叶知秋:即“一叶知秋”,看到一片树叶落下,便知道秋天临了。以此比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从某些细微迹象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

 @吉天相:即“吉人天相”,好人自会得到上天的保护和帮助,此名对主人有深深的祝福之意。

 @万斯年:即“亿万斯年”。形容无限长远的年代,来日方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种是纲目式,将成语用几个关键字,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

 @如刘海粟:沧海一粟;程思源:饮水思源;:学以致用;祝馨香:馨香祷祝等。这种形式比较随机,对姓氏没有特别的要求。

 @第三种是谐音式,即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根据需要用谐音字替换成语中的原字,举例如下:

 @钟志诚:“钟”即“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牢固。比喻大家精诚团结,主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沈力行:“沈”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表明主人的实干态度。

 @冯甘雨:“冯”即“久逢甘雨”,比喻一直渴望的东西得到了满足。

 @辛花放:“辛’即“心花怒放”,形容非常开心。

 巧用成语起名应注意一个“巧”字,一是成语的表述要准确、醒目,让人一目了然,不能发生歧义或误解;二是选择的成语的要适宜于起名,要雅俗共赏,既雅致又能让人读懂、理解,要有积极意义。

 电视连续剧《十六岁花季》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女孩子姓张,她想取一个四字名,同室的好友赠她一个名字:“张牙舞瓜”,赚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们在不以为然的同时,可以得到起名要“雅”的启示。再如,一个姓氏为“黄”的人,最好不要起名为“黄粱梦”,因为成语“黄梁一梦”的意思是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瞧,这样的名字多少会让自己扫兴,给别人留下笑柄,还是远离为妙。

  谐音兴义构思法

 所谓谐音兴义构思法,就是在甲字与已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时,可以借助语音作为桥梁,用甲字的字形表示乙字的语义,或用乙字的字形表示甲字的语义的一种构思方法和技巧。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假借字”的说法,即借用甲字的形体,表达乙字的意义。谐音兴义即是借字的活用,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上面讲的巧用成语法中的“谐音式”即是谐音兴义构思起名方法的一种。

 谐音兴义起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姓氏的谐音,如刘(留)青山,何(河)思海,朱(珠)满庭,宋(颂)太平,姚(遥)远途,谭(谈)天地,艾(爱)农、龚(共)休戚,薛(雪)中睛等。二是名字谐音,如马辛(新)衣,更敬敏(民),李公朴(仆),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姓名中只用一个谐音字,以求鲜明、集中,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但有时候因为组词的需要,偶尔也可以选用两个谐音字来起名。如(援朝),邓戈明(革命)等,只是这些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谐音字的名字已具有了其双重语义,即本义与谐音字义。

 采用此种方法起名,扩大了姓与名之间的语义范围,增强了姓名的趣味性和含蓄性、耐读性,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运用谐音法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谐音字应周密考虑,不能丑化姓名,或带来消极、不雅的意义。

 如“姚培谦”,这个名字的构思本来是取“要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之义。但细听此名,会发现“培”字与“赔”字同音,而“谦”字又与“钱”字相谐,因此听起来就极像“要赔钱”,这个意义就相当消极和令人不快了。又如“商海”一名,字面看并无大错,是表明商业发达,繁荣如海之意,但叫起来容易误听为“伤害”。

 这就是考虑欠周全,造成的不良效果。所以我们在运用谐音兴义法起名时,一定要反复推敲,严格把关,杜绝负面效果的产生。

 二是要掌握谐音兴义的规律,即什么情况下采用本义,什么情况下采用谐音转化语义。一个字的谐音转化意义往往不止一个,那么,区分和选择的关键是进行“语境”的分析,即弄清语言环境,疏理词语之间的关系。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3

  宝宝取名——男孩女孩起名方法大全

  1、男宝宝的起名方法

 用表示光宗耀祖的文字最佳,如孝、敬、继、祖、承、先、延、广、荫、孙、业、昌、绍、裘、怀、念等,有承前启后、继承祖业、发扬壮大之意义的字为最佳。

  2、女宝宝起名方法

 由于是个女宝宝,一般宝宝的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公主漂亮,美丽,当然还要是个小才女。比如表示美好品德的贞、淑、文、端、丽、庄、静等,或者表示爱心的爱、敏、闵、怜、念、惠等。又或者是表示美丽的姝、蔓、妃等等。

  3、高雅的起名方法

 多是成语典故起名法。如:德、祖、家有关联的一些成语典故起名最佳。比如显祖扬宗、光宗耀祖、高才大德、德容兼备、才德兼备、家喻户晓、齐家治国等。简单来说,就是用古代成语典故中有意义的话,从中挑选一两个字来命名。典故起名法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命名法,一般需要命名者熟知古代文献,或者至少读过一些古书,方能用典故来起名。在我国丰富的古典名著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词汇可供我们起名时做参考。

  4、用典起名的四大种类

 明用类: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其名取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暗用类:晋人潘岳,字安仁,用《论语》“仁者乐山”意,但以岳代山,就不是直接引用了。 战国时期孔子后裔名孔白,字子上,“上”与“尚”通,“尚白”乃殷人习俗,而孔氏是殷商后裔,故其名暗寓追怀故国的意思。

 倒用类:明人易三接,字康侯;清人王子接,字晋三。都系用《周易·晋卦》“晋,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散用类:明人王恕,字宗贯,是用《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时用典不直接引用,而稍用点化,更有意味,如著名学者钱大昕,字晓征,是以《礼记·文王世子》中“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为蓝本,但改“鼓”为“晓”,即照应了名中的“昕”字,又避免了过分板直。用典须注意变化,不要用得太白了,成为他人谈笑资料。

  一、宝宝取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2、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3、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4、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5、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二、宝宝取名基本要领:

 1、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3、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三、宝宝取名具体建议:

 1、如果凭想象实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2、最好买本相关的书,了解一些命名数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

 3、一般来说,男孩起名用字应含阳钢之气:如“英”“强”;女孩取名用字应含贤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时男女反用则孩子长大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4、现在给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个字的名,即父母两人的姓加上两个字,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纯子”等,本人认为四个字的名不易重名,别具一格,好处多多,将逐步流行。

  四、“有特定意义的字”可以是: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淑”等;

 2、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3、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4、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5、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男孩起名技巧

  (1)尽量避免使用单字

 首先,单字对命理五行的补救不如双字作用强,简单的说,单字名字的得分普遍比双字的低。其次,单字比较容易因为普通、俗气而大众化,也久是容易出现重名。个性化不强,也不太引人注意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张、王、李、赵、刘这些大姓给男孩子起名最好不用单字名,比如李钢、刘勇这类名字最好不用。

  (2)名字应有阳刚气

 给男孩子起有阳刚气的名字,这种思路是对的。男孩子的名字就应该响亮些,如果一个男孩子的名字有女人气就有些不妥。要想在名字中有阳刚气,就要用一些有阳刚色彩的字。

 中国人的名字中有很多字是很有阳刚气的,比如:霄、雷、壮、冲、飞、震、海、磊、剑、侠、石、猛、威、彪、昂、武、天、豪、雄……用这些字取的名字,只要用得恰当,就会使名字有阳刚气。

 给男孩子起名个有阳刚之气的名字不难,但要避免重名过多。

  女孩起名技巧

 形容女性美的词实在太丰富,适用于女性起名的词汇相应也很多,比如:柔水、迤逦、婉约等词汇。那么,这些众多的词汇中,怎么选择组合自己的名字呢?

  下面提供了三个小技巧:

 宝宝起名方法一:用带“女”字边的字,取其美者为名。在给女孩子取名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女”字边的字中找您喜欢的字。比如妍、嫣、妩、姝、娜、娴等。

 宝宝起名方法二:用形容美女或赞美女性的词给女孩子取名,往往能使女孩子的名字格外动听,过目不忘。

 怎样用形容女性美的词给孩子起名呢?用形容女性美的词给孩子取名字,首先要注意姓与所选词的发音是否协调,读起来是否顺口。

 以形容美女和赞美美女的词为名,还应注意要在这些词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不一定拘泥于原来的词。有些词直接用在名字里并不好听。

 比如落雁、沉鱼,用在名字里似乎都不是那么好听,但稍加美化就能出好名字了。可以取意择字,把沉鱼落雁变为“沉雁”,这样就有了沉鱼落雁之意。像吕沉雁、毕沉雁都是挺不错的名字。

 宝宝起名方法三:挑选带“王”字边的字,以珍宝美玉为名。因为带“王”字边的字往往是美玉或者珍宝,适合用在女性的名字中。

1、《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2、《隋唐演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卷,一百回。

全书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讲述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还都去世为止一百七十多年的传奇历史。

小说文字描写灵活多变,或铺陈华丽,富有时代气息,或用笔粗豪,人物形象鲜明,铺叙了隋炀帝奢靡的宫闱生活,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统一天下,武则天荒*乱唐,以及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艳事。书中对隋亡后十六院夫人流落江湖的同情,对秦琼英雄失意的感叹,与作者在明亡以后“鹱落”、“困顿”的遗民心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扩展资料:

唐朝的历史发展: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57年建都洛阳,实行两京制。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盛唐奠定基础。

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旧制。唐玄宗即位后开创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唐朝

-旧唐书

-隋唐演义

分新,旧两部分《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佑、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佑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呜盛搞错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佑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呜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佑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佑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佑”,而非“景佑”。显然,《宋祁传》是将“皇佑”误作“景佑”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佑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呜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佑”当为“皇佑”,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佑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佑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佑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

修撰《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商、周以来,为国长久,唯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食货志》增加为5卷,不仅比《旧唐书》份量大而且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情况,补充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资料。《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旧唐书》所没有收录的。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自以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颇为得意地说:“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大大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的确,《新唐书》从文采和编纂上比《旧唐书》强。因为:一、其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态度也很认真。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余年。他曾一度为亳州太守,“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在任成都知府时,每天晚宴过后,开门垂帘燃烛,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这些都是在文笔、编裁方面,新书胜过旧书之处。

通常都以新书废旧书61传、增331传,但对其原始根据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文征明《重刻旧唐书序》言”,有引作“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也有不少人看出马端临是引用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清代钱大昕另有统计,也被认为“遗漏很多”。近年来,黄永年统计说,新书共增修了315传,包括“只有一两句话极简略”的记载,不包括“诸帝公主传所记二百一十二个公主”[8]。事实上,那种“只有一两句话”追述其在唐代先祖的记载,作为“人名索引”开列得越细致越有利于读者,但这绝不能视为是人物小传或新增人物传,两者不应混同。其实,关于新书增废旧传的情况,《新唐书》的编修者是有他们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数字的。《郡斋读书志》卷七《史评类》著录,吕夏卿撰《唐书直笔》4卷、《唐书新例须知》1卷,为其“在书局时所建明”。其中,《唐书新例须知》记有“新书比旧书增减志、传及其总数”。这就告诉人们,吕夏卿作为编修官,在当时有过统计。尽管在《郡斋读书志》的著录中未记录其“增减志、传及其总数”的具体数字,但这个统计数字无疑会存于书局,并为各编修官所熟记。据《玉海》卷四六《嘉佑新唐书》条引《国史志》云:纪十、志五十、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录一卷。(旧史凡一百九十万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万九百三十字。)所谓《国史志》,指北宋《国史》中的《艺文志》。北宋《国史》,仁宗天圣八年修成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神宗元丰五年修成仁宗、英宗《两朝国史》,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修成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其中,仁、英《两朝国史》120卷,纪5卷、志45卷、列传70卷,宋敏求作为史馆修撰参预其编修。因此,《两朝国史·艺文志》著录《嘉佑新唐书》,必然要依据当年书局的统计数字,更何况宋敏求又是当年《新唐书》的六编修官之一。《郡斋读书志》据此记录了“旧书约一百九十万,新书约一百七十四万(言)”,而《直斋书录解题》则据此记录了“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百十一、志三、表四”,为《文献通考》、文征明等转相引录。笔者以两部《唐书》每卷人物列传前的目录为统计依据,除去各自的重复,所增(包括正传、附传)、所废(仅指正传)数字极为接近上面所引《国史志》的数字(诸帝公主不在统计之列),证明“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确实是《新唐书》书局留给后人的一个权威性的统计。今后,再引用这个数字时,不要误以为是书局“局外”人的说法,并请分清其增、废的具体情况。

二、在史料方面,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据专家估计,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宋、欧等势必见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曾撰《集古录》,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有名一例,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略胜《旧唐书》一筹。

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自安史之乱以后,史料散失不少,唐穆宗以下又无官修实录,所以宋祁为唐后期人物立传,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同时,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新唐书》载:“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这一切对修唐书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许多列传中采用了小说、文集、碑志、逸史和政书等文献。诸志在采用“旧书”各志资料之外,又有新的扩大。有关实录、政书、逸史、文集、碑志以及小说等文献,均在采摘之列。

三、《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公允的评价。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此外,由于欧阳修过分强调写史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有些史实他是有意避讳的。如后周有位大将叫韩通。他忠于后周王朝,反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欧阳修就不给他立传。这在当时就遇到同辈的议论。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当时有个史学家刘攽(曾参加《资治通鉴》的编写),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脱稿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又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立传没有,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这个故事说明欧阳修也未能完全忠实于历史。这是时代给欧阳修打下的烙印,不能不说是《新五代史》的缺陷。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之点是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编写者对隋末、唐末农民起义大加挞伐。在《黄巢传》前冠以“逆臣”二字;对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使用了极为恶毒的词汇,如“猬毛而奋”、“磨牙摇毒”、“孽气腥焰”等等。对武则天,则诬为“弑君篡国之主”,声言写《武后本纪》目的为“著其大恶”,以便清算等等。诸如此类,都可看出《新唐书》在观点的正统方面更胜于《旧唐书》。在写法上,《新唐书》也有不及《旧唐书》的地方。例如有的纪、传失之太简,甚至作了毫无道理的砍削。清代史评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曾提及,《新唐书》本纪较旧书几乎减去十分之六七。有人统计,《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而《哀帝本纪》旧书约一万三千字,新书只剩千字左右。这种过简的写法,使《新唐书》失去了许多重要史料。又由于苛求文字精炼,宋祁、欧阳修等不惜删去许多重要情节,如《旧唐书》里写得十分生动、极为悲壮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到新书删削得索然无味。尤其不应该的是由于排佛的偏见,《新唐书》将玄奘、一行等事迹一概不写,致使这两位伟大翻译家和科学家,在《新唐书》中竟无反映。

由于《新唐书》历宋、元、明至清初一直占有正统地位,一般人只读《新唐书》而不读《旧唐书》,所以《新唐书》宋以来的版本远多于《旧唐书》,流传的主要版本有:(1)南宋刻本4种,分别是十四行残本,旧藏皕宋楼,现藏日本静嘉文库;同十四行元补版残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十六行残本124卷,亦藏北京图书馆;建阳书坊魏仲立刻残本,旧藏嘉业堂。(2)元刻本,明国子监根据元版修补印行。(3)明刻本3种,分别是成化年间(1465~1487)国子监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北京国子监二十一史本,明末毛晋汲古阁十七史本。(4)清刻本多种,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附宋董冲《唐书释音》25卷。殿本又有各种翻刻本、影刻本、排印本、缩印本以及五局合刻本、开明二十五史本等。(5)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以静嘉堂本为主,配合“北图”、“双鉴楼”及“嘉业堂”藏本,保存了《新唐书》旧刻的真面目,胜于殿本。(6)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底本用百衲本。2000年,中华书局又推出了简体横排本。

后世对《新唐书》进行纠谬、辨证的著作颇多,举其要者有:(1)吴缜《新唐书纠谬》,20卷,分20门,凡400余事,宋元佑四年(1089)成书,绍圣四年(1097)上于朝廷。(2)汪应辰《唐书列传辨证》,20卷,专攻《新唐书》列传缺点。(3)王若虚《新唐书辨》,3卷,见《滹南遗老集》。(4)陈黄中《新唐书刊误》3卷。(5)佚名《新唐书证误》(《稽瑞楼书目》注录抄本一册)。(6)罗振常《南监本新唐书斠义》1卷,1936年上海石印本。

补:其他考订著作一览

旧唐书逸文12卷(清岑建功辑)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215-329页影印本

旧唐书考正(清张宗泰) 甘泉岑氏校旧唐书尝据此

读旧唐书随笔1卷(清蔡世钹) 味蕉小寮集本题读刘昫书随笔 豫章丛刊本 丛书集成第3834册

旧唐书校勘记66卷(清罗士琳、陈立、刘文淇、刘毓崧同校) 道光28年扬州岑氏刊本 同治11年定远方浚颐补刊

二十五史三编第6册影印本 卷1至卷55 二十四史订补第8册第45-?页 罗、刘

?盈斋刻本;卷56至卷66 二十四史订补第8册第1-173页

旧唐书疑义4卷(清张道) 正觉楼丛刊本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附勘同1卷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173-215页影印光绪7年刊本

旧唐书李靖传考证1卷(清汪宗沂) 浙西精舍丛书本

旧唐书大食传考证1卷(清洪钧) 元史译文证补卷30

旧唐书札记(清李慈铭)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173-181页

新唐书札记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182-204页

新唐书纠谬20卷(宋吴缜) 明万历中海虞赵开美刊本 武英殿聚珍本 福建广东覆聚珍本附校勘记2卷

知不足斋丛书十五集本附钱大昕修唐书史臣表1卷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万历本 丛书集成第3835-37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1-65页

新唐书纠谬校补(清钱大昕) 嘉定钱大昕全集第4册,陈文和辑校本

新唐书辨3卷(金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卷22-24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64-83页

新唐书刊误3卷(清陈黄中) 见南献遗徵 书目答问云未刻

新唐书证误(失名) 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卷

唐书释音(宋董冲)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347-391页影印重刻汲古阁本

唐书注10卷(清唐景崇) 1935年铅印本

原稿已成50卷,今藏章氏。铅印本仅本纪10卷。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391-581页影印本

唐书注稿偶存4册(近人陈汉章) 浙江图书馆藏稿本

南监本新唐书斠义1卷(近人罗振常) 1936年上海?隐庐石印本

新唐书斠议正误(罗振常)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329-347页民国时期印本

新唐书天文志疏证(清张宗泰) 未见传本

唐书兵志笺证4卷(今人唐长孺) 1957年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唐折冲府考4卷(清劳经原撰劳格补) ?斋丛书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唐折冲府考补1卷(近人罗振玉) 永丰乡人杂著本附补遗 广仓学社丛书二集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辽居杂著乙编增订本

唐折冲府考补拾遗1卷(近人罗振玉) 辽居杂著乙编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唐折冲府考校补1卷(近人谷霁光)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新唐书艺文志注(失名)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607-853页民国间抄本

唐书方镇表考证20卷(清董沛) 未刻

唐方镇年表8卷考证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孙:中华书局年本附岑仲勉

唐藩镇表(清华湛恩) 未见传本

唐藩镇年表1卷(清黄大华)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5册

唐藩镇指掌(明张大?)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853-889页影印民国重刻明刊本

唐将相大臣年表3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5册

唐功臣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5册

唐镇十道节度使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5册

唐边镇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5册

唐宦官封爵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武氏诸王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唐诸蕃君长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

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12卷(清沈炳震) 新旧唐书合钞附勘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 6册删原表 据清来堂本

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2卷(近人罗振玉) 七经堪丛刊本

新唐书突厥传地理考证1卷吐蕃传地理考证1卷回纥等国传地理考证1卷沙陀传地理考证1卷北狄列传地理考证1卷东夷列传地理考证1卷南蛮列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205-270页

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今人王忠) 科学出版社1958年铅印本

唐书西域传注4卷(清沈惟贤) 光绪24年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581-607页影印本

唐书南诏传笺注(今人王忠) 稿本 新唐书南诏传笺证 中华书局1963年

补唐书张义潮传1卷(清罗振玉) 永丰乡人杂著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84-85页

新旧唐书合钞260卷(清沈炳震) 补正6卷(清丁子复) 嘉庆18年海宁查世?刊本

同治10年钱塘吴氏青?来堂刊本

新旧唐书互证20卷(清赵绍祖) 嘉庆18年古墨斋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3838-41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88-172页

新旧唐书合注(清王先谦) 稿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新旧唐书魏徵列传合注(清王先谦) 光绪9年自刊本 此即新旧唐书合注中之一卷

新旧唐书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有新唐书各外国传地理考证

续唐书(清陈鳣) 二十四史订补第8册第889-?页道光四年刻本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佑、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佑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呜盛搞错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佑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呜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佑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佑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佑”,而非“景佑”。显然,《宋祁传》是将“皇佑”误作“景佑”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佑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呜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佑”当为“皇佑”,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佑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佑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佑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

  修撰《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商、周以来,为国长久,唯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食货志》增加为5卷,不仅比《旧唐书》份量大而且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情况,补充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资料。《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旧唐书》所没有收录的。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自以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颇为得意地说:“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大大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的确,《新唐书》从文采和编纂上比《旧唐书》强。因为:一、其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态度也很认真。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余年。他曾一度为亳州太守,“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在任成都知府时,每天晚宴过后,开门垂帘燃烛,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这些都是在文笔、编裁方面,新书胜过旧书之处。

  通常都以新书废旧书61传、增331传,但对其原始根据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文征明《重刻旧唐书序》言”,有引作“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也有不少人看出马端临是引用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清代钱大昕另有统计,也被认为“遗漏很多”。近年来,黄永年统计说,新书共增修了315传,包括“只有一两句话极简略”的记载,不包括“诸帝公主传所记二百一十二个公主”[8]。事实上,那种“只有一两句话”追述其在唐代先祖的记载,作为“人名索引”开列得越细致越有利于读者,但这绝不能视为是人物小传或新增人物传,两者不应混同。其实,关于新书增废旧传的情况,《新唐书》的编修者是有他们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数字的。《郡斋读书志》卷七《史评类》著录,吕夏卿撰《唐书直笔》4卷、《唐书新例须知》1卷,为其“在书局时所建明”。其中,《唐书新例须知》记有“新书比旧书增减志、传及其总数”。这就告诉人们,吕夏卿作为编修官,在当时有过统计。尽管在《郡斋读书志》的著录中未记录其“增减志、传及其总数”的具体数字,但这个统计数字无疑会存于书局,并为各编修官所熟记。据《玉海》卷四六《嘉佑新唐书》条引《国史志》云:纪十、志五十、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录一卷。(旧史凡一百九十万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万九百三十字。)所谓《国史志》,指北宋《国史》中的《艺文志》。北宋《国史》,仁宗天圣八年修成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神宗元丰五年修成仁宗、英宗《两朝国史》,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修成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其中,仁、英《两朝国史》120卷,纪5卷、志45卷、列传70卷,宋敏求作为史馆修撰参预其编修。因此,《两朝国史·艺文志》著录《嘉佑新唐书》,必然要依据当年书局的统计数字,更何况宋敏求又是当年《新唐书》的六编修官之一。《郡斋读书志》据此记录了“旧书约一百九十万,新书约一百七十四万(言)”,而《直斋书录解题》则据此记录了“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百十一、志三、表四”,为《文献通考》、文征明等转相引录。笔者以两部《唐书》每卷人物列传前的目录为统计依据,除去各自的重复,所增(包括正传、附传)、所废(仅指正传)数字极为接近上面所引《国史志》的数字(诸帝公主不在统计之列),证明“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确实是《新唐书》书局留给后人的一个权威性的统计。今后,再引用这个数字时,不要误以为是书局“局外”人的说法,并请分清其增、废的具体情况。

  二、在史料方面,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据专家估计,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宋、欧等势必见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曾撰《集古录》,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有名一例,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略胜《旧唐书》一筹。

  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自安史之乱以后,史料散失不少,唐穆宗以下又无官修实录,所以宋祁为唐后期人物立传,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同时,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新唐书》载:“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这一切对修唐书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许多列传中采用了小说、文集、碑志、逸史和政书等文献。诸志在采用“旧书”各志资料之外,又有新的扩大。有关实录、政书、逸史、文集、碑志以及小说等文献,均在采摘之列。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取一个好听且有寓意的名字并不是很难,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