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节日 哈尼族文化简介
导读: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地区,对于这个民族,人们其实不是太了解,所以为了给大家普及哈尼族的节日和风俗活动,我带来了如下介绍,想知道哈尼族的节日有哪些,就来瞧瞧哈尼族文化简介内容吧。
哈尼族的节日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哈尼族文化简介
哈尼族的民居特点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在建新房的过程中,哈尼族要举行占卜屋基、测定正房中心、破土开基、立中柱、上正梁、贺新房等仪式。
哈尼族的婚恋风俗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村寨中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公房,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在公房里尽情地娱乐游戏和谈情说爱,一旦情投意合,两厢情愿,就可以在公房订下终身。
哈尼族婚礼还保留有抢亲的习俗,男方组织迎亲队前往女方家“抢新娘”,女方护亲人员用糯米饭团、泥块、竹竿追打迎亲、抢亲人员。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在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嫁一个精制的背箩,把崭新的被褥、衣服和其他嫁妆装在背箩里面,由姑娘自己背着,一直背到婆家。
哈尼族的丧葬风俗
哈尼族历史上盛行火葬习俗,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术棺土葬,每个寨都有一条离村不远的向阳山梁作为公共坟山。
哈尼族的葬礼随死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小孩、未婚未育的中青年男女、无子女的老人及非正常死亡的人,葬礼极为简单。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的老人去世,葬礼极其隆重。哈尼族葬礼一般包括以下程序:守护接气、鸣枪报丧、入殓盖棺、报丧、奔丧、杀牲祭奠、选择墓址、念诵指路经和家谱、出殡送葬、入葬。
哈尼族的礼仪习惯
哈尼族质朴真诚、热情待客。家中来了客人,全家老少就主动起身让座,殷勤的主人双手捧上一碗香味四溢的“焖锅酒”请客人品尝,然后主人从火塘中取出茶罐,给客人倒上一杯浓茶,把自制的烟丝装到烟嘴里,把烟筒捧到客人面前,与客人推心置腹地攀谈。客人离开时,主人还要送上粑粑、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很讲究礼貌。人们途中相遇,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即使素不相识,也要打招呼、让路,先让对方过去。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
哈尼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了信仰的主要内容。人们对大自然如风、雨、雷、电、地震等及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都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这种神秘力量为“神”和“鬼”(精灵)两个不同的属性,并有善恶之别。
仡佬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大 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 半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祭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哈尼族的节日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哈尼族文化简介
哈尼族的民居特点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在建新房的过程中,哈尼族要举行占卜屋基、测定正房中心、破土开基、立中柱、上正梁、贺新房等仪式。
哈尼族的婚恋风俗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村寨中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公房,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在公房里尽情地娱乐游戏和谈情说爱,一旦情投意合,两厢情愿,就可以在公房订下终身。
哈尼族婚礼还保留有抢亲的习俗,男方组织迎亲队前往女方家“抢新娘”,女方护亲人员用糯米饭团、泥块、竹竿追打迎亲、抢亲人员。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在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嫁一个精制的背箩,把崭新的被褥、衣服和其他嫁妆装在背箩里面,由姑娘自己背着,一直背到婆家。
哈尼族的丧葬风俗
哈尼族历史上盛行火葬习俗,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术棺土葬,每个寨都有一条离村不远的向阳山梁作为公共坟山。
哈尼族的葬礼随死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小孩、未婚未育的中青年男女、无子女的老人及非正常死亡的人,葬礼极为简单。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的老人去世,葬礼极其隆重。哈尼族葬礼一般包括以下程序:守护接气、鸣枪报丧、入殓盖棺、报丧、奔丧、杀牲祭奠、选择墓址、念诵指路经和家谱、出殡送葬、入葬。
哈尼族的礼仪习惯
哈尼族质朴真诚、热情待客。家中来了客人,全家老少就主动起身让座,殷勤的主人双手捧上一碗香味四溢的“焖锅酒”请客人品尝,然后主人从火塘中取出茶罐,给客人倒上一杯浓茶,把自制的烟丝装到烟嘴里,把烟筒捧到客人面前,与客人推心置腹地攀谈。客人离开时,主人还要送上粑粑、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很讲究礼貌。人们途中相遇,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即使素不相识,也要打招呼、让路,先让对方过去。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
哈尼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了信仰的主要内容。人们对大自然如风、雨、雷、电、地震等及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都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这种神秘力量为“神”和“鬼”(精灵)两个不同的属性,并有善恶之别。
中国的清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既标志着万物的生,又缅怀着故去的亡。2009年的清明对我们全家来说,更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时节,最疼我、爱我的奶奶去世了。陪父亲办完丧事,奶奶的音容笑貌总在眼前浮现,我含泪断断续续记下奶奶生前的点点滴滴和最后离别的时时刻刻,以此永远怀念我可亲、可爱、可敬的奶奶。
————题记
奶奶走了。2009年农历3月1日上午11时36分, 86岁的奶奶,平静安详地走了。那天,春天的气息特别浓郁,街边的柳枝刚刚吐出鹅**,在微风中摇曳,漫山遍野的杏花开得绚丽灿烂,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清早,下起了细雨,乍暖还寒。奶奶就在这和风细雨中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就在奶奶临走的那一刻,雨突然一阵大似一阵,久违的春雨也在给奶奶作最后的送别。爸爸、妈妈、叔父、姑姑、弟弟和我都依次站在奶奶的身边。抚摸奶奶的手,热乎乎的,还没有变凉。她老人家安静地躺在床上,寿衣穿得整整齐齐,神态自然安详。家人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两个姑姑早已泣不成声,又怕惊动四邻,爬在床上,用被子捂着嘴吞声哭泣,肩膀抽搐着。我和爸爸、妈妈、弟弟及全家人也都泪流满面。 联系殡仪馆、请风水先生划墓地、预定饭店、接待来宾等都在肃穆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始两天,我们在家为奶奶守灵。前来悼念的人很多,有来看奶奶最后一眼的远亲近邻,有来吊唁奶奶安慰爸爸的至交好友,也有来帮忙处理后事的亲戚朋友。白天,人多事多,无暇想象,到了晚间,家中虽然还有四奶奶、爸爸、妈妈、两个姑姑、两个弟弟和我八个人,但总觉得房间内空空荡荡的,禁不住悲从中来。爸爸让我们都到床上休息,他一人睡在奶奶身边守灵。可大弟凯凯执意要陪伴爸爸。爸爸在奶奶病后的几天始终不离左右,好几天都没有合眼了,每晚就和衣躺到沙发上看奶奶。就在第二天凌晨四点,我半醒半睡之际,隐隐约约听见客厅传来哭泣声。原来是凯凯在奶奶的遗像前点香、磕头,看着奶奶的遗像一个人在痛哭。这大概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吧。第三天,当爸爸、几个叔父、两个弟弟以及社社、等锋、旺旺等几个表兄弟默默地将奶奶的灵柩移至殡仪车上,送到殡仪馆停放好,天才蒙蒙放亮。一切都在静默中进行,没有惊动小区里的任何人。奶奶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家,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而去!从家里起灵的那一刻起,妈妈的泪水便没有停止过,就在奶奶的灵柩刚抬出门口,妈妈、姑姑忍不住哭出了声。那悲恸的哭声是对奶奶的无限眷恋。是的,妈妈怎能不哭呢?此刻最难受、最痛苦的人应该是妈妈了。她和奶奶俩虽为婆媳,但经过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朝夕相处,形影相随,早已血浓于水、情胜母女了。今夕奶奶撒手而去,永别尘世,再也不会回来,今后,有谁给妈妈作伴呢?奶奶去世前的那个周一的中午,妈妈打来电话说奶奶当天特别精神,早晨和中午都还吃了点东西,而且不时念叨着我和弟弟的名字,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吧。可是碰巧我俩手头都有一些推不过去的事情,没能及时去见奶奶。当天下午,我在开会中接到二弟伟伟发来的短信,得知奶奶已经不大好了。匆忙中我和凯凯坐到回家的车上,一路上泪水淹没了我的脸庞,我害怕再也见不到奶奶了。凯凯却不要我哭,说奶奶肯定在等我们回去!一个小时后,我们赶到了家里,奶奶命悬一脉,已经不能说话了!看见我俩回来,她显得很高兴,很激动,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已气若游丝,但还吃力地用手抚摸着我和凯凯的头,眼里充满了关爱之情,看见我俩哭得泪人一般,她好像在安慰我们,示意我们不要哭,虽然我已听不清楚她的话语,但能感觉到她在说什么!能感觉到她对我们的深深眷恋。想起来真是遗憾,那天我们五点半才到家里,就差了一个半小时,没能赶上奶奶给我们最后的嘱托!之后的四天,我们寸步不离地陪在奶奶身边,她已经不能进食进水了,闭着眼睛和嘴吧,拒绝身外的一切。每隔几分钟我都会用棉签蘸水来润湿奶奶的嘴唇,她也会下意识的张张嘴,然而依然没有声音。空气寂静得让人窒息,爸爸说,奶奶很可能就会这样睡过去了,再也叫不醒了!可是当我在她耳边轻轻叫奶奶时,她仍会吃力地睁开眼睛,我拉着奶奶的手说,奶奶可以听见我说话吗?喝口粥吧。她只向我微微示意,已经没有一点力量了。我伏在奶奶的耳边,面颊贴着她的脸,传递着这最后一丝温暖,泪水又无声无息的落下。奶奶就那样看似安详的睡着,偶尔也会翕动一下嘴,手也会掀掀被子。就这样在第五天早晨,她慢慢地测不到血压,慢慢地没有了脉搏,而后停止了呼吸。奶奶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公元2009年农历3月3日、4日的西峰殡仪馆,我们按照镇原习俗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诺大的殡仪馆内庄严肃穆,香烟缭绕,哀乐低回。门前的黑纱上书写着“机杼声画荻功子夜教诲音犹在、贤良风慈祥容母仪足式恩依存(横批是“奠雁哀鸣”)的挽联,大厅的正中端放着奶奶的照片,里面摆满了为奶奶订作的纸活,有天堂别墅、过厅花园、电视轿车,还有纸马、纸鹿、纸羊,以及各种献饭。前来悼念奶奶的人络绎不绝,有亲戚、有乡邻、有爸爸的上级、同事,也有我们姐弟的领导、同事、以及朋友。就在祭奠仪式开始之前,一声稚嫩而又悲伤的“爷爷,爷爷,我太太哪里去了?我要我太太呢!”的哀嚎声引起了来宾的注意,原来是10岁的侄儿步厚刚从镇原来到殡仪馆,他和弟弟步仁头戴孝帽,身穿孝褂褂,见到如此场面忍不住抱住爷爷的腿哭着要太太。是啊,几天前孩子回来看太太时,她老人家还健在,还抚摸着曾孙的头,谁知今天再次来的时候,见到的却是太太的遗像!他小小年纪,泪流满面,悲呼太太的情之真、意之切、声之凄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祭祭奠仪式开始了,首先在表叔范润龙主持下进行了点主仪式,爸爸头顶家谱,一泣一顿,跪着前行,当庆阳市人大副主任张甫虎先生给奶奶点主通神的时候,全场一片肃静。接着,镇原县原人大主任赵宝玺先生为奶奶祭砖,堂前桌子上摆放了两块黑色石砖,一块砖上篆刻着奶奶的墓志铭,详细地述说了奶奶的生平,一块砖上篆刻着爷爷的墓志铭,总结了爷爷的一生。(爷爷原有墓志铭,是手工土砖,且不尽详达,这次又为爷爷重新篆刻了一个),最后,原老干部局局长田正祥爷爷宣读了为奶奶撰写的祭文,随着田爷爷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述说,奶奶生前的处事为人在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田爷爷的话还没有讲完,爸爸已经悲伤地哭泣起来,在场的孝子、亲朋都难忍泪水,放声痛哭。“望断婺星容难见,哭伤子夜音未闻”, 大厅上空悬挂着的这幅对联,正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奶奶的祭奠仪式上,出现了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一幕:因为妈妈孝敬老人,体贴周到,无微不至,奶奶的娘家弟弟(我的常家三舅爷)突然提议要为妈妈披红挂彩,以表彰妈妈的慈孝贤良!祭奠仪式谁都没有见过的这一议程,当叠成长条的红绸被面披上妈妈的肩头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感慨万千,啧啧赞叹!我更是被这一幕深深感动,这是对妈妈最大的肯定和褒奖,更包含了她们婆媳之间多少至爱深情!奶奶的深明大义,妈妈的贤惠孝道再一次默默地教育了我!我心里喃喃地说:奶奶,你虽然幼年历尽艰辛,但晚年福如东海,你就在你的逍遥府里安息吧!
落叶归根。3月5日凌晨四时,我们从殡仪馆出发,乘车回老茔地埋葬奶奶。奶奶在弥留之际,曾呼唤着妈妈的小名,要妈妈领她回老家。爸爸说:“妈,你听我安排,咱们哪里都不去,等你百年之后,我再把你送回老家脉气湾我爸的墓地。”听了爸爸的话,奶奶欣然同意。奶奶,今天我们全家就领你回家了!爸爸拿着奶奶的引魂杆,伟伟捉了引魂公鸡,我抱着奶奶的遗像,凯凯在前面撒着纸钱,两个姑姑坐在奶奶的灵柩旁边。我们全家簇拥着护送奶奶回老家。匀速40码的车队缓缓地驶出了西峰街道,转过身,我看见长长的车队在漆黑的夜晚象颗颗明珠,跟着灵车向前蠕动……我问爸爸,撒纸钱干什么用?姑姑说,意思是买路钱,就是阴间有鬼挡路,给钱就让通过了,相当于现在的过路收费。““如果真是那样,我们为什么不叫一个警车开道呢?”我对爸爸说。爸爸说:不用了,你奶奶会紧紧地跟在我身后的,无论我走到哪里,她都会跟在哪里!爸爸说得那样的坚定,我也坚信。是啊,奶奶在爷爷去世后,就一直跟随着爸爸。先是到了镇原县城,又因爸爸工作调动,到了宁县,之后又到西峰,不管爸爸走到哪里,她始终紧紧地跟随在儿子的身后!3月5日凌晨7时,我们回到了新集老家坟地脉气湾奶奶的墓地。当灵车下山的时候,远远看见许多人站在那里,或手拄铁锨,或翘首遥望,那是乡亲们来为奶奶送灵的。顾不上春寒料峭,他们凌晨5点就在这里等候。乡亲们还请了两杆鼓乐,呜呜咽咽的曲调在山野间回荡。此情此景,真叫人潸然泪下。奶奶的墓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在随风飘曳:“年逾八六四世同堂福寿全归千村颂;身历两朝一生勤劳德望常昭万古存。”这是十三爷代表全体族人为奶奶撰的一幅挽联,也是乡亲们对她一生最为质朴、最为真实的评价。前来墓地给奶奶送行的人很多,有我本家的家们,有临近几个村里的村民,还有亲戚朋友,蜿蜒崎岖的山道上,我数了数,32辆车,300多人。我听见许多人都在议论奶奶生前的往事,言语中尽是赞美感叹之词。老家一个婶婶拉着我的手说:“品品,我老盘算着去西峰看你奶奶,可农家活多,老是脱不开身,没有想到她怎么就去世了,是你奶奶困难时期救了我们全家人的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的恩情……”老家的堂叔问我:“你可是你奶奶的最爱啊!她老人家享上你的福了没有?”面对堂叔的问题,我突然不知道怎样回答,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奶奶为我付出的总比我给予她的多得多!
一掀一掀的黄土埋没了奶奶的墓坑,九时许,爷爷的坟旁就多了一个新冢。风水表爷告诉我:古人说莹地是积上的,你奶奶确实是有福之人。三月的脉气湾不但是年大利,而且是月大利。奶奶正好走在农历三月初一。初春的脉气湾,漫山遍野,春意盎然,麦苗绿茵茵,杏花竞相开放。相隔16年,奶奶和爷爷又团聚了。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三月团聚了。我想起了,爷爷的生日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奶奶肯定是赶去给爷爷准备过生日了……
我一直知道,生命是怎样的一种脆弱,经不起一点点风吹雨打。我也一直知道,奶奶老了,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而去,但是,我似乎在潜意识里还没有把死亡跟奶奶联系在一起。直到,奶奶去世。我是怎样一点点的感受着奶奶生命一步一步的消失,是怎样眼睁睁地看着奶奶的遗体慢慢放入棺材内,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情感目送奶奶的棺材缓缓地移入坟墓,我甚至有些不相信这是真的,就象做了一个梦一样。仿佛一转身仍然可以看见奶奶,奶奶依然健在,依然坐在客厅的床上对我们微笑。当我们离开脉气湾的时候,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细雨,风夹杂着雨点飘落在我身上,我们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脉气湾,向奶奶作最后的道别。此刻,泪水又一次淹没了我的脸颊。就让我回忆的眼泪为她的天堂生活送上深深的祝福吧!祝福奶奶的在天之灵怡然、安康!
二零零九年四月
哈尼族的节日 哈尼族文化简介
本文2023-09-30 02:18: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