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被清算的张居正,其张氏子孙们有哪样的结局?
01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公历7月9日),大明朝太师(死前九日晋)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志着明神宗朱翊钧清算张居正日子的到来。
同年十二月,朱翊钧多年的“大伴”冯保因为失去政治盟友张居正,被人弹劾十二大罪状,朱翊钧“念系皇考托负,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看在多年陪伴情分上,宽大处理,罚出北京城,往南京养老赋闲。朱翊钧派人查抄了冯保的家,得金银一百余万、珠宝无数。朱翊钧领略到抄家获财的幸福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朱翊钧对待“大伴”冯保的态度成为一种暗示,成为扇动的蝴蝶的翅膀。首先是,陕西御史杨四知上疏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万历十一年三月,张居正死后9个月,朱翊钧在奏疏上批示:“居正朕虚心委任,宠待甚隆,不思尽忠报国,顾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念系皇考付托,待朕冲龄,有十年辅佐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紧接着,御史丁此吕上疏检举:万历七年己卯科应天乡试主考高启遇出的考试题为:“舜亦以命禹”,丁此吕认为这是高启遇奉进张居正,舜是皇上,禹是张居正。
然后是,御史羊可立上疏言张居正构陷废辽王,“已故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田土,乞严行查勘。”辽王名叫朱宪节,飞扬跋扈,无恶不作,隆庆皇帝在世时,在张居正等一帮大臣的联手下,辽王朱宪节被废为人。
废辽王家人心心念念为辽王翻案,废辽王次妃王氏上疏鸣冤,上疏中说了一句关键的吸引朱翊钧的话:“庶人金宝万计,尽入居正府矣。”
查抄罪臣获取巨金上瘾的朱翊钧一听这话,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朱翊钧在张居正在位时,曾经对张居正说过一句话:“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现在说说张居正的“好学生”朱翊钧是如何看顾张先生子孙的:查抄人员以刑部侍郎邱橓领衔,邱橓未到江陵以前,荆州府、江陵县亲自到张宅封门,张宅子女躲到空屋里,不敢出来。没有食物,不要紧,他们只是不敢出来!直到五月初五,邱橓到了,打开宅门,饿死的已经十余口。
朝廷查抄人员在张府共抄出黄金2400两,白银10000多两,金器3700两,银器10000两。这些金银已是不少,张先生本来也没有海大人清廉。然而还是和早先估计的相去甚远。查抄人员严加拷问,严刑逼供,要张家交出寄存在外的200万两金银。长子张敬修受不了折磨,自缢而死;三子张懋修自杀未遂,侥幸保存一条性命。
张敬修临死的血书,字字泣血:
呜呼,天道无知,似失好生之德,人心难测,罔恤尽瘁之忠。叹解网之无人,嗟缧绁之非罪,虽陈百喙,究莫释夫讥谗,惟誓一死,以申鸣其冤郁……
邱侍郎、任抚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来,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三尺童子亦皆知而怜之,今不得已,以死明心。呜呼,炯矣黄炉之火,黯如黑水之津,朝露溘然,生平已矣,宁不悲哉!
张敬修的死,震动朝廷,申时行和六部大臣疏请从宽处分;刑部尚书潘季驯复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在这种情形之下,明神宗下诏特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养居正的母亲。
最后,明神宗上谕说:
辽府废革,既奉先帝宸断,又无应继之人,着推举亲枝,以本爵奉祀,仍准王归葬原封。抱养子述玺准依亲居住,给与庶粮二百石,本折中半支。(本指本色,折指折价,言实物及代价各半支给也)王氏从厚,援徽府例赡养。张居正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私占废辽田亩,假以丈量遮饰,一骚一动海内,专权乱政,同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斫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书、张顺,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从此终万历一朝,任何人不得在皇帝面前提起张居正一案。张居正墓木已拱,然而张氏家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02
张居正的儿子,留下名字的有6人(一说8人),分别是敬修、嗣修、懋修、简修、允修、静修。
张敬修(15521117~1583),字君平, 张居正长子,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因为审讯者严刑拷打,敬修留下绝命书,愤慨自杀,留有妻子高氏和儿子张重辉。高氏在张敬修死后自杀未成,遂毁容抚养孤子张重辉长大成长。
张嗣修(约1554-?),张居正二子。万历五年张嗣修被钦定为一甲第二人进士及第。1583年被万历皇帝发配充军烟瘴地面,以后情况不详。
张懋修(1555年-1634年),字维时,号斗枢,张居正三子。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以关节获中状元。张居正案发,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又不死。被发配边疆,戍烟瘴地而死。崇祯十三年,下诏恢复张懋修官职。张居正全集四十六卷的搜集,大半是懋修底功绩。书牍凡例题后云:“留此一段一精一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先公意在是乎。史家所称为功为过,小于辈何敢避焉。”
张简修(约1560-?), 张居正四子,武职出身,加恩授南镇抚司佥书管事,后任锦衣卫指挥。1579年娶三边总督、尚书王之诰女,1580年生子张重润。1583年,被万历皇帝褫夺‘锦衣卫指挥’职位,父子沦落为百姓,再后情况不详。
张居正五子,荫尚宝司司丞。张居正身死之后,遭抄家逃难。思宗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为居正讼冤,交给部议以后,这才给还世荫和诰命。后张献忠的部下,打到了江陵,要张允修出来做官,允修自杀死(《康熙荆州府志》言不食死,允修孙同奎言自焚死)。
明嘉宗天启二年(1622),大明朝还有22年的寿数,张居正死后40年,恢复名誉,复原官,予祭葬,张家房产没有变卖的一并发还。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为张居正讼冤,交给部议以后,给还二荫和诰命。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张敬修孙张同敞上疏再请追复爷爷张敬修礼部主事并复武荫。思宗复张敬修官,并授张同敞中书舍人。
03
生前风光无限的张居正,死后家族遭到清算。张居正的后代在历史上大多逐渐悄无声息,张居正死后68年,他的曾孙张同敞则在南明末历史上留下自己辉煌的足迹,大放异彩。
南明(是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
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朱由崧被称为弘光帝。
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朱聿键被称为隆武帝。
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郑芝龙控制。
隆武帝采取了联寇抗清政策,黄道周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隆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月二十日清军陷南赣,朱由榔逃往梧州。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终弟及”自立于广州,预定明年改元绍武。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双方为争正统互相攻伐,朱聿鐭仅当了40天皇帝即被清军俘虏,之后趁看守不备时自缢而死。
朱由榔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与大西军余部联合起来。此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从东西两面打击清军。
然而随着南明诸王和小朝廷内讧以及清军加大进攻,南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1659年,永历帝由昆明退到永昌,后又退到腾越,最后进入缅甸境内。1661年(永历十五年),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清军。
1662年,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杀,明朝正统至此彻底灭亡。南明败落之时,张居正曾孙张同敞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身殉国。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尾声部分这样评价张同敞:张同敞的远祖张关保,曾经跟随明太祖的大纛,推翻蒙元的暴政,收复汉人的江山;他的曾祖张居正,整顿国防,分化鞑靼,使明朝重新走向强盛。大明朝气数已尽,只剩下弱兵败将,只余得这一点剩水残山、败兵孱将。但同敞筋骨里,是的是自负的血液的。单凭这一点,他要参加民族的决斗。
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张居正莫属,他强力推进改革,让大明国祚延长五十年。如此功勋名垂千古,令后世万人为之敬仰,而令人意外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死后他的一切荣耀和功绩被万历废除,差点被剖棺戮尸,家人死走逃亡万分狼狈。
明代万历朝首辅张居正,被誉为“江陵神童”。五岁入学读书,十岁通五经六艺,十二岁到荆州府报考生员(指还没有考上秀才的童生),知府李士翱就对他的才学大为赞赏,并为其改名“居正”,后果然不负众望高中秀才。
嘉靖十六年(1537),十三岁的张居正到省城考举人,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他多磨练几年,故意让他落榜。三年后,张居正卷土重来,十六岁中举,依旧是大明朝最年轻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又中得二甲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一举跨入政坛。隆庆元年(1567年)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称他“救世宰相”。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说“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史上唯一的政治家”。史学家黄仁宇称他“智慧的象征”。美学家朱东润称他“一个受时代陶熔同时又陶熔时代的人物”。他生前的死对头,明思想家李贽称赞他“宰相之杰”。近代以来,很多作家都写了张居正传记和相关书籍。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但触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特权和利益,所谓“即达官显贵,亦不能少贷”。他的
反腐败措施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但他仍然坚持秉公执法,非议的人愈急,他执行得愈力,自我表白说只能“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也是言听计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张居正用心良苦。严师出高徒,而过于严厉可能就会出反效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这个人影响深远,也许因为严厉的张老师,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
张诚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一名探子,丘则是当年张居正厌而不升的旧臣。张诚等查抄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财,共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张诚等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不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于是对张氏家属严加拷讯,逼迫招认分散寄存银钱200万两。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诬,以至株连亲友,荆川骚动。张敬修不堪严刑追逼,痛写血书鸣冤,然后自缢身死。三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死。张氏子孙家属饿死及自杀者数十人。张居正的母亲年逾八旬,惶惧哭泣,求死不得。事情的发生,离张居正去世只有一年又十个月。
张居正的历史评价很有意思,一方面,他被评价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优秀的政客,他的独断专行、表里不一让他在道德评价上也受到颇多非议。
陈泽正说:“张居正有天使与恶魔两面。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张居正一生算是无愧于心,不辜负自己出众的才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毕竟人无完人,张居正可能做官行,但做人不行。没有处理好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被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张居正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担任万历首辅的十年,彼时,他无疑是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物。在这期间体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而其政治远见早在万历当政之前,其与徐阶、高拱两任首辅的斗争就有所体现。
1572年,47岁的张居正,名正言顺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
张居正的改革,简单说就是政治上实行考成法,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明代原来也有考核的制度,但是大部分流于形式化或被官员们用于争权,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每一个事项每一份文件都进行备案核查,结果一式三份,一本六部留,一本给六科,一本给内阁。最后六科稽查六部,六部稽查地方,内阁稽查六科,整个朝廷的行政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张居正另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是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把百姓所应承担的税种,还有各种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统一税制,实行货币化征收,这自是唐代杨炎两税法后中国税务史上革命性的变革,是税赋制度上的里程碑,从长远的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改革是隋唐革新、唐宋变革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他死前不久,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量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
《剑桥中国史》这样评价张居正:他没有靠镇压行动,能够和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不久而为人所知的那种声名赫赫的施政相比。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延续了明王朝半个世纪的气脉。
至于,后世对其生活腐化,贪恋钱财的职责,也许并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民间就有传闻说张居正与李太后关系暧昧,扯不清理还乱。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到底有没有奸情呢。张居正在当时是有名的美男子,在明朝的审美观念中他是很帅的。当时的李太后和张居正年龄相近,所以就有了传言。)。但,并不能影响张居正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查抄张家所获,据刑部当时所列的清单,共计为:黄金2400两、白银17700两、金器3710两、金首饰900两、银器5200两、银首饰1000余两,另有玉带16条等等。这与万历和朝臣原先的估计相差甚远。
张家的这些财产,后来被运送到了北京,并没有什么值得注目的珍品。据估算,若是把张家的总资产折合成白银,大约只有严嵩的十分之二;而与冯保相比,还不到其十分之一。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善于权谋,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可能还有经济和生活作风问题。所以,与其说是张居正犯了错,不如说是大家对万历皇帝的恨铁不成钢,徒之过,师之过!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朝就真的亡于万历了……
张居正不是超人,他出生于一个湖北荆州一个平凡的家庭,有“神童”之誉,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进入内阁,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正是这个真实的这个俗人,在权力、地位、财富尽在掌握的情况下,却将刀口对准了他的同僚、盟友和朋友,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特权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朝廷,以及远离庙堂的黎庶百姓。
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面对现实,他有过彷徨挣扎,有过贪婪污点,但是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去想做事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不易。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参考文献:勇谈,世上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时叫张白圭。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
张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此外,他把矛头对准了文官集团,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
1582年(万历十年)6月20日,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均被褫夺)。为万历所忌,死后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张氏来历]
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也有提到张姓的其他来源,但数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古老。
[张氏名望]
张氏族大支繁,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 战国时魏国政治家张仪,以游说六国连横事秦而闻名于世。西汉大臣张良,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谋良计而颇受刘邦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留侯。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西汉还有历算家张苍、诸侯王张耳等张姓名人。东汉的张衡,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也叫浑象仪)和用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方面,则有《二京赋》等作品传世。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前代的医疗经验,对我国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书法家张芝,其书法被称为“今草”。汉以后,张姓名人还出现了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时名将张飞、张辽,晋朝文学家张载、张协,北魏教育家张伟,南朝画家张僧繇等。到了唐代,张氏更是英才辈出。张九龄,即是玄宗时的宰相,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张鷟,书法家张旭,画家张萱,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志和等也为张姓赢得了赞誉。除此之外,北宋词人张先,诗人张耒,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将领张世杰、张宪,词人张孝祥、张炎,书法家张即之,大学者张栻,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清朝诗人张维屏等等都是张氏中颗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绝于史,张姓家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古老的名望姓氏。 今天,张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湖北张氏家谱 张氏家谱: 子 振 家 声 远、依 仁 延 士 策 、廷 正 余 永 宏
明朝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患了病,经过四个月的治疗依然不见好转。群臣上自六卿,下至官吏冗散,无不设醮祠庙,为首辅祈祷。万历帝命张四维和申时行处理内阁中的事务,有什么重要的大事,依然上呈给张居正裁决。 一天,张四维和申时行到首辅家中去问安。张居正忽然大声说:「 ”我病当归,邹元标可起用矣!”邹元标是上疏反对张居正「 ”夺情”的官员,最为首辅所恨,因此张四维急忙回答说:「 ”谁敢用之?”这说明,张居正已经预知到在他死了之后,生前所做的事、所废的人不可避免地要被翻案了。 张居正死后,冯保日益骄横,万历帝忍无可忍,查抄了他的家,因此而怀疑起冯保的盟友张居正来。这时候大臣和言官也相继揭发张居正的罪恶,故辽王朱宪㸅的家人上疏辨冤,说张居正掌权时与辽王有怨,故意构成其罪,辽王被废为庶人后,府中的金库全部被张居正独吞了,万历帝为此心动。就在这时,高拱的家属又抛出了一本《病榻遗言》,书中揭发了张居正和冯保的罪恶,甚至还牵扯到先皇明穆宗,成为万历皇帝查抄张居正家族的导火索之一。 高拱在《病榻遗言》中揭发张居正的阴暗面 张居正是否篡改明穆宗的遗诏? 《病榻遗言》记载,明穆宗隆庆六年正月下旬,皇帝患有疾病,手腕上生出了疮。过了一个月才稍微康复,为此百官都要入朝问安。首辅高拱和次辅张居正经过会极门时,远远就望见穆宗的乘舆在前面,二人不禁疑惑,皇帝不上朝,这是要去哪呢?忽然有几名内使赶来,说皇上要召见他俩。 于是高拱与张居正急忙赶上乘舆,见到穆宗正发脾气,太监们都跪在一边。穆宗看到了高拱,便抓住他的衣袖,仿佛有话要说。高拱急忙问:「 ”皇上为何发怒?今将何往?” 穆宗回答:「 ”吾不还宫矣。”高拱急忙劝阻,说皇上在生病,还是回宫里静养为好。穆宗沉思片刻,便说:「 ”你送我”。说完露出身上的疮给高拱看,然后走上台阶,愤恨地说:「 ”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争乃东宫小里?”一连说了好几遍。 高拱急忙问:「 ”皇上万寿无疆,何出此言?” 穆宗意味深长地说:「 ”有人欺负我!” 听到这话,高拱更加不解了,继续问:「 ”是何人无礼?祖宗自有重法,皇上说与臣,当依法处治。” 穆宗听后久久不答,过了一会才叹息说:「 ”甚事不是内官坏了,先生你怎知道?”这说明「 ”欺负”皇上的是一个内官,首辅高拱不知道大内中的事,自然无法知晓这个大胆的内官究竟是谁了。之后,高拱等便送穆宗回乾清宫静养。 穆宗坐在病榻上,招高拱和张居正入内,从容对他们说: 「 ”自古帝王后事,卿等详虑而行。” 话中隐约有要交代后事之意,但当时没有明白说出。之后皇帝身体转安,高拱与张居正也各自回家。谁都没有想到,皇帝当时是想向阁臣们口授遗嘱,但因无法估量病情,所以最终没说出口。奈何阁臣们都没有领会过来,等他们下次再见到皇帝时,为时已晚了。 明穆宗朱载坖(1537年-1572年) 五月二十五日,穆宗病危,未时到申时之间(下午1点到5点),有急诏命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亟入乾清宫。当时穆宗已经昏迷不醒,皇后和皇贵妃拥于病榻旁,皇太子立于右侧,高拱等跪在病榻前。太监冯保取出两张白纸揭帖,一张给太子,另一张给高拱,说这是遗诏。「 ”遗诏”中指定高拱三人为顾命大臣,要求他们「 ”同司礼监协力辅佐”。 到了二十六日凌晨五六点,皇帝就驾崩了。高拱等痛哭于阁,「 ”而居正虽哭,乃面有喜色,扬扬得意。”才过了几个小时,又有遗旨传出,说「 ”着冯保掌司礼监印”。高拱不禁狐疑起来,皇帝已经昏迷了两三天,这个「 ”遗旨”究竟是谁拟定的?于是又回忆起三月十六日的事:那天忽然有来报说皇上病重了,要求阁臣到宫门外候宣。高拱在宫门等待时,遇到张居正的心腹姚旷,他手里拿着一个红纸套正往宫内走。高拱便问他是送给谁的,姚旷含糊地回答「 ”与冯公”。 于是高拱终于明白过来,那个「 ”欺负”穆宗的内官可能就是冯保。冯保粗识二三字,言不成文。「 ”遗诏”都先由张居正拟定,然后秘密送往冯保处,再由冯保假借皇帝的名义来发布。这两人互相勾结,一个成为顾命,另一个掌控司礼监。而给皇太子的「 ”遗诏”中写明:「 ”你要依三阁臣并司礼监辅导”,也就是说,接下来只要把高拱扳倒,新继位的万历皇帝便会落入张居正和冯保的股掌之中了。 因此,《病榻遗言》断言:「 ”二遗诏者,皆居正所为。”张居正和冯保篡改先帝遗诏,这是第一大罪! 张居正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两面人? 《病榻遗言》说高拱与张居正久已相识,二人如在师友之间,经常讲析理义,商确治道,有着共同的抱负。张居正逢人就说:「 ”自交玄老,长多少学问见识。”后来二人又共同校定《永乐大典》,相继进入朝中,高拱在前、张居正在后,始终惺惺相惜。 隆庆元年,高拱被徐阶排挤,归乡闲居三载。等他重新回到朝中时,赵大洲正与张居正争权。赵大洲告诉高拱说:「 ”世所谓妖精者,张子其人也。”高拱逐渐发现张居正已经不同于往昔了。此时的张子「 ”全以诈术驭人,言语反复无实”,他喜欢挑拨别人互斗,自己从中取利,专干损人利己的事。 每当高拱提携一名官员时,张居正就说:「 ”此吾荐之高老者也”,用以收恩;而当高拱贬斥另一名官员时,他又说:「 ”吾曾劝止之,奈高老不听何?”又以收恩。高拱不禁感叹: 「 ”张别吾三载,乃不能进德,遂成斯人乎?” 至于张居正贪腐纳贿的丑事,更是满朝皆知。徐阶被迫退休,是张居正谋划的,他想要以此来向高拱卖人情;同时他又收受徐阶家族的重贿,说是帮他们向高拱调停,以免徐氏遭报复。他当着高拱的面,就说徐阶可恶;而当着徐阶的面,又说高拱心怀报复——真是个典型的两面人。 后来张居正又指使曹大埜上疏弹劾高拱「 ”十大不忠”,当时穆宗正在生病,读后大怒,认为曹大埜污蔑首辅,将其降调外任。张居正见此事不行,便嫁祸给政敌赵大洲,向高拱说:「 ”曹大埜是赵大洲乡人,闻此事是大洲所为。”后来知道瞒不住,才亲自去向高拱请罪,说:「 ”曹大埜事谓我不与知,亦不敢如此说,今事已如此,愿公赦吾之罪。” 高拱知道阁臣之间的纷争,唯一能主持公理的只有皇帝了。而彼时穆宗尚在病中,自己只好忍气吞声,选择息事宁人。为了平衡两人间的争斗,高拱便推荐高仪入阁。高仪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也说: 「 ”荆人(张居正)谲狠乃一至此哉,不入此安得情态。” 高拱本以为内阁总算可以恢复平静了,谁料张居正反而愈发觉得非得尽快除掉他不可,局势变得更加险恶。 张居正自导自演,罢黜高拱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之后,张居正与冯保更加肆无忌惮地交通往来。他们彼此互遣信使,密帖相传,旁若无人。高拱身为首辅,完全被架空了,于是他决定冒死向冯保进攻。 就在万历帝登基的那天,高拱上了一道奏疏,隐约地劝皇帝要遵守祖制,御门听政,事必面奏,不用通过太监冯保来下旨。当时万历帝才十岁,冯保看到奏疏后,感到不高兴,便代皇帝批道:「 ”知道了,遵祖制。”高拱眼见冯保弄权如此,便发动六科集体进攻,揭发冯保的罪状。 冯保急忙问计于张居正。张居正回答说:「 ”勿惧,便好将计就计为之。”于是开始自导自演,发起了罢黜高拱的滑稽戏。 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穆宗驾崩不到一个月,第一顾命大臣高拱便被免了职。那天一早,高拱到内阁办事,张居正称病不出,忽然有旨招内阁五府和六部。百官都急忙到场,只有张居正姗姗来迟。高拱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被罢免,还以为是皇帝要答复百官弹劾冯保的奏状。 彼时,太监王蓁捧圣旨出,百官皆跪。王蓁说:「 ”张老先生接旨意”,张居正急忙接过圣旨,展开一看,里面写道: 「 ”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圣旨写明要罢高拱的官,让张居正来继任首辅。百官读后皆惊愕,高拱独叩头而出,不辩一语,他心里明白: 「 ”皇上既在幼,而保又文理不通,此旨词语通顺无滞,是谁为之也?一览可知矣。” 张居正和冯保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使高拱毫无招架之力。高拱只是北向而祝说:「 ”吾皇虽幼,然聪明天纵,出寻常万倍,愿天地鬼神祖宗先帝之灵益加启发,早识奸谋,勿使为社稷之祸,拱虽万死亦甘心。”——当万历皇帝读到《病榻遗言》中的这些文字时,「 ”张先生”那伟岸的形象瞬间就崩塌了,等待他的将是抄家与清算。 张居正的最终罪名 万历十二年,明神宗正式下令抄没张居正的家财。张居正的子女急忙焚毁奇货禁物,在听闻荆州守令要来登记家族人口后,一些张家人丁惶恐地躲到空房子里。随后房子被查封,他们都饿死在里面,尸体也野狗吃尽。 官府从张家子弟中搜出黄金万两,白金十万余两;张居正的长子受不住刑罚,诡供说另有三十万金寄藏于其他官员家中,然而最后也只搜出了十分之三。张家子女多经受不住拷打,相继自杀。申时行等请求从宽处理,万历帝便下诏留千亩田给张居正的母亲养老。之后言官依然攻击张居正,皇帝下令削夺他的官籍,收回先前所赐的玺书诰命。 抄家四个月后朝廷才正式颁布张居正的罪状,说他「 ”污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在末尾又说「 ”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这些罪状都是有凭据可查的,但皇帝对他的态度恐不仅限于此。《病榻遗言》中揭发张居正伪造先帝遗旨,与冯保擅自废斥顾命大臣,并且将年幼的万历帝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才张居正受皇帝痛恨的深层原因。
有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省亳州市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南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张氏后人张世彦于1802年在河南南阳赊店创建“四清堂”,利用中医药惠泽乡邻。膏药及艾灸远近闻名。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原因是张居正辅佐万历时,十分严厉,并且劝谏万历皇帝不要花费太多的银两。于是万历从小便害怕张居正,作为皇帝老师的张居正,每次都督促万历的学业,此时万历就有了阴影。成年后的万历,开始放荡不羁,李太后知晓后,便向张居正提出要他像西汉的霍光一样,废除万历迎万历的弟弟为帝。虽然最终被张居正拒绝,但是万历恨上了张居正。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派人查明张居正贪污,心中便想到自己都没有这样的规格,在群臣的弹劾下,张氏家族被诛杀。
张居正,大明的政治家。在嘉靖时期,他入进士,走上了政治生涯。嘉靖帝驾崩后,张居正成为托孤大臣。一时间他成为了内阁首辅,权倾朝野。走上巅峰的张居正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他大力改革了朝堂的弊端,解决了赋税的问题,国库充盈。任用一些有作为的将军,解决了北疆的威胁。但是张居正后期,不能以身作则,开始贪污腐败。最终张氏家族被万历皇帝诛灭九族。
张居正执政初期,他大力改革,京城的奢靡之风有所消退。他督促皇帝学业,也是一名好的老师。总而言之,张居正在世时,社会安定,经济有所提升,百姓安居乐业,大明的国力逐渐变强。
人无完人,在张居正执政后期,他开始贪赃枉法,张居正的吃喝用度快要赶上皇帝。在他死后,万历开始宣泄心中的不满,于是派人去查张居正的府邸。发现了许多的金银珠宝,万历帝一气之下,便诛灭张氏三族。一代名臣就此泯灭。
张居正概况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详细: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庆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自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工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庆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手”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踌躇满志。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篙倒台后,徐防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已,后发生嫌隙。高措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比如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据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同样,张居正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张居正深知只顾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而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利源”来理财,因为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他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末,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张居正提出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死后被清算的张居正,其张氏子孙们有哪样的结局?
本文2023-09-30 01:46: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