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的拼音和组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郝的拼音和组词,第1张

郝的拼音和组词为:拼音:hǎo。组词:郝蝉、郝钟、娄郝、郝姓家谱、郝叟、郝德、郝郝、郝隆晒书。

解释

1、古乡名

2、在今陕西省周至县。

3、姓

造句

1、陈明当然知道马乙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首先马乙是郝立新一把拉上来的,其次也是想通过事情显示一下声音,打狗看主。

2、郝柏村力挺杨秋兴选高雄市长。

3、《尔雅·释器》“有缘者谓之弓”晋郭璞注“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郝懿行义疏“宛转,绳也。”

4、十昭布显然被郝志惹得动了真怒,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挑战那个还在楼上的巫统。

5、郝老师始终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因而深得师生们的敬重。

6、无论谁家有了困难,郝爷爷都迅速去帮忙。

7、郝谦:明德厚学,取精推新。

8、陈南翔为讨好浅田命郝丹丹为狗演唱,郝丹丹忍辱服从。

9、司机跑去给郝冬希买煎蟹了,郝冬希就跟李莎莎和熊包聊了起来。

10、爱车好保姆,贴心郝尔浦。

11、瑶山七怪在众英雄面前丢了面子,对郝家便恨之切骨,几次要将郝家赶尽杀绝。

一、 姓氏起源:

1、郝字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不详),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2、郝姓

一般认为: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3、始祖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汤第17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第一人(始祖)是谁,无从查考,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00年前后)之后。子期的后裔按当时的习惯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

4、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亶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5、郝氏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目前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禼)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亶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帝乙

28世………………………………………………………………子期

还有其他说法如:

1、 出自复姓。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2、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3、 为古代南方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谓之‘三王’部落”。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历史上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现在郝姓在海外也有分布,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南非等国都有郝姓华侨。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京兆郡:据颜师古《急就篇注》云:“郝,京兆乡名,因地以命氏”。西汉武帝置,其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一带。

四、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

五、 历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

郝贤:汉初开国功臣,“以上谷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汉时期以为官廉洁闻名。

郝孟真:上党人,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国魏之杂号将军。

郝散:西晋匈奴人民起义军领袖,于元康四年在谷远发动起义,攻占上党。

郝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记载郝略为北魏时期清河相,为“关东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陆)。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唐高宗时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画家还有郝世安、郝锐等。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锦:安徽六安人,明末著名学者。

郝摇旗: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

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排挤,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

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郝兰田:(1832一1872)为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安徽人。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时正值该班连演卢胜奎所编之“三国”连台本戏,其中孔明一角,曾由郝兰田、卢胜奎分担演之。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在当时,因老旦唱工呆板,黯无生气,多不被人所重视。而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郝为真: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极拳创始人。后传授孙禄堂,奠定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基础。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极拳协会”。

郝梦龄:河北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郑州警备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

郝柏村:江苏盐城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后任职胡宗南军中,曾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

1950年到台湾后升为炮兵指挥官。1958年获蒋介石颁赠“虎”字荣誉旗、四等云麾勋章。

曾在美国陆军炮校高级班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进修。1964年晋升为中将。

1965年任“总统府”侍卫长。后任第一军团司令、“国防部”作战次长、“陆军”副总司令。

1977年任“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晋升为“陆军”上将。1981年任参谋总长,得蒋经国信任,主持警政安全、军事情报等工作。1990年出任“行政院长”,1993年2月辞职。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

郝诒纯:湖北咸宁人(1920--2001),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35年在北平师大女附中上学期间,积极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西城区区队队长,1937年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担任天津“民先”总队部组织委员。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曾连续两届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是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群社的发起人之一。为使地质事业后继有人,郝诒纯将自己的多年积存捐给了中国地质大学,用于设立“郝诒纯奖”。

郝卫 现代小学生现读小学六年级

郝梦梦 郝卫的妹妹现读小学五年级

郝建新 郝卫爸爸

相传始祖为洛桑人,闻祖传续,初来山东时为兄弟四人,长兄落居现今烟台黄务朱家村(南里、东里)

传下的世字排列: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

次兄落居文登(ye)头村,三兄落居今栖霞郝家庄村,其弟落居牟平县午台后枣园村(今烟台莱山区大郝家村)郝在这里读(火)音

从顺治六年——大明正德六年中的五世祖名祥无统一的世字。再往上的两世祖生因不详。从顺治六年世字排列如下:生、允、笃、有、维、元、丕(音pei)、廷、宝、嘉、绪、立、昌。我排绪字辈

十八世孙郝晓宏

据大清乾隆三十年壬辰仲冬之月(公元一七七二年)之家谱

----------------------------------------------------------

世字排列:

家传的世字排列请记录下面,不知是否正确,如有误请大家修正。

下面来自"郝德喜"山西太原一带"发贴(20041022):

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又说应为 曜 )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本字不确定)洪广依瑜卫康登相。共50字。

据我了解,象“伍”姓的世字排列可读为一首诗,可这里我怎么也读不出来,但有的地方又有那么点象,如“时保大选应明起”“春晓泽家兴百利”。

目前我们基本在“连、富、耀、林、勇”辈上。希望大家能把我们祖先留下的《世字排列》找回来,并延续下去。

郝姓起源参考之一

「郝」源出 :

一 :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商王帝乙时,子期受封於郝乡(山西太原),其后以邑名为氏。

二: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王朝南方土蛮有郝,杨,刘三大姓。又汉代乌桓有郝氏。

家族名人

郝隆, 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地望分布:山西太原郡,陕西京兆郡。

郝姓起源参考之二

郝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一大姓,但是在台湾郝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郝姓的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史书记载,商汤建立商朝以后,传了数代到帝乙,帝乙封儿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后来,期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姓郝。因此,郝姓起源于商王朝的王室之姓,子姓。除了上述这一支外,郝姓还有几支出于少数民族之后,据姓氏考略记载,汉魏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时候,南方某地的少数民族有郝,杨,刘三个姓氏。另外,据某些郝姓家谱记载,在我国南方还生活着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郝姓氏族,属于郝姓的另外支派。在郝姓的发展过程中,从商朝王室“期”而来的郝姓氏族还发展出了“太原”和“京兆”两大郡望,历史上大多数郝姓名人也都出自太原和京兆,世称太原望,京兆望。通志氏族略云:出于郝胥氏,商帝乙时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有吖

赫姓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回答者:hghgkkk - 魔法学徒 一级 2-20 18:21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回答者:凭栏看剑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10-20 22:35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赫姓源流考证

赫姓相传是远古帝王赫胥氏的后代,是由他的称号而来的姓氏。 除赫姓外,他的后代还有人以赫胥为姓。 历史上,出自赫胥氏之后的赫姓人构成了当今汉族赫姓的主体。

也有说赫出自于汉代乌恒族,源头出自郝旦,因古音郝赫不分,经多年迁徙,口传成为后来的赫姓。至今已两千多年。由于乌恒族信奉太阳,以太阳为至高无上的神圣,崇尚赤色,后代便以赤、或赫作为姓氏。

也有文介绍是出于商末郝姓,时经两千多年,至汉代仍居住在山西太原一带。到了宋代,郝姓已经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南方开始出现郝姓,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之变”,,97户33姓南迁,不少的郝姓,为了避难“去邑离乡”,就是说把“郝”字右边的“邑”字丢掉,便成了赤姓或赫姓。

乌恒族出自东胡。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位置在现在的大兴安岭南部),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左贤王后,把乌恒迁徙到了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这几个郡包括了幽州的代郡,上谷,右北平,辽西,昌黎以及辽东。设置了护乌恒校尉管辖乌恒各部。

东汉,在上谷宁城(近河北宣化市西北)继续保留了护乌恒校尉。同时东汉王朝使用乌恒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恒人来打乌恒人。

公元二世纪末,中原爆发黄巾起义,乌恒统治者冒顿趁乱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了乌恒各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征讨乌恒,大败冒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俘二十余万,这些包括赫姓人在内的乌恒人被迁入内地,到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与汉族、回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相融合。而没有离开旧地的乌恒人,很快又被鲜卑人征服。

在之后历代的迁徙过程中,使得原乌恒族姓氏产生了变化,或简化、或改成了更方便的单字姓,如郝、赫、赤、丘、苏、五、尚、熙、钦、侯姓也融入了各个民族。

有史料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有辽西君乌恒首领赫旦(郝旦)率部下九百二十二人归顺汉朝。汉封其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这些人留在汉朝,成为了后来汉族的一部分。

应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大陆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之战乱、迁徙、集中居住、再战乱、迁徙、居住过程中,所以各民族之间总是有不断地被同化,被吸收的过程。姓氏当然也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赫姓就会在各个民族中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所收集到的赫姓有以下几支

1 渤。海。名。宗。礼。乐。诗。书。光。祖。德。

帝。臣。遐。裔,衣。冠。文。物。振。家。声

2……国恩家庆……

3自、宣、继、大、廷、云、雁、玉、耀、连、胜、

4永长修令兰桂香,风和山谷实泰康,吉庆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扬。---------(黑)

5学、必、明、先、正、家、兴、进、有、功;纯、修、余、立、智、万、世、德、朝、忠。

6……元承祖德……

7……XX学成永,文明志家长。……

8……英、辅、景、明……

9……敬,之,成,建,玉……

10……明文生连道,万玉德圣长……

11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赫舍里)

八旗赫姓的历史最短,只有一百多年,他们是在清朝的中后期才由民族姓氏变成单姓的赫姓的。

汉族赫姓的历史很长,大约四千多年。

赫舍里曾经被译为黑舍里,但是在雍正之后就不可能再发生此事。在编撰了《满洲氏族八旗总谱》以后,满族人就统一了姓氏称谓。

为了更好地区别开自己这一支与别支的不同,赫姓被称为了郝(hao),山东、陕西、河南、的赫姓被称为黑 (hei),还有的地方由于口音的变化称为何(he、二声)

山东乳山镇有个司马庄,曾经叫赫家潼,在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5 )文登(今荣城)赤山于广携眷迁赫家疃居住。后赫姓迁走他乡,于氏北迁里许,建于家庵村,后又改为司马庄。(摘自乳山市志)

由此看来,此赫姓不会是满族或女真族,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还在使用原始的女真姓氏,还没有使用便捷的单字姓。

汉族赫姓在历史上以朔方为郡望,当代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进士赫洗、明代石楼知县赫震等。

目前发现的资料里,汉、满、回、彝、锡伯、蒙古民族都有赫姓,而他们的出处则为汉族郝姓;匈奴赫连;乌恒郝旦;锡伯荷叶尔、贺在尔氏;满州赫舍里、赫佳、赫宜、赫锡赫哩、赫叶勒、赫哲氏:

蒙古赫锡特、赫尔、赫勒、赫鲁克氏。

彝族赫姓原姓俄母,他们都是在后来简化为赫的。

参考材料来源于《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匈奴列传》《乳山市志》

《台山姓氏源流》《珠玑巷民放南迁记》及网络。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华夏部落。《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he)。(注:郝本读作he,郝字读hao是由于方言变化,且仅在河北、北京一带,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因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统一读作hao。然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未学普通话的人至今仍读作he。)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右边为邑。邑为城池乡堡村落。(类似姓字还有郑、邓等等)

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炎、黄部落皆起源于今陕西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按照当时起氏习惯,此地的人应该就会以此地为氏,但有史料记载郝氏起姓是在子期以后。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

2、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

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

3、 出自复姓。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4、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5、 为古代南方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谓之‘三王’部落”。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历史上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现在郝姓在海外也有分布,美国、加拿大、巴西、新加坡、日本、德国、英国以及南非等国都有郝姓华侨。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京兆郡:据颜师古《急就篇注》云:“郝,京兆乡名,因地以命氏”。西汉武帝置,其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一带。

四、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

五、 历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

郝贤:汉初开国功臣,“以上谷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汉时期以为官廉洁闻名。

郝孟真:上党人,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国魏之杂号将军。

郝散:西晋匈奴人民起义军领袖,于元康四年在谷远发动起义,攻占上党。

郝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记载郝略为北魏时期清河相,为“关东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陆)。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唐高宗时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画家还有郝世安、郝锐等。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锦:安徽六安人,明末著名学者。

郝摇旗: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

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排挤,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

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郝兰田:(1832一1872)为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安徽人。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时正值该班连演卢胜奎所编之“三国”连台本戏,其中孔明一角,曾由郝兰田、卢胜奎分担演之。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在当时,因老旦唱工呆板,黯无生气,多不被人所重视。而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郝为真: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极拳创始人。后传授孙禄堂,奠定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基础。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极拳协会”。

郝梦龄:河北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郑州警备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

郝柏村:江苏盐城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2期。后任职胡宗南军中,曾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

1950年到台湾后升为炮兵指挥官。1958年获蒋介石颁赠“虎”字荣誉旗、四等云麾勋章。

曾在美国陆军炮校高级班和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进修。1964年晋升为中将。

1965年任“总统府”侍卫长。后任第一军团司令、“国防部”作战次长、“陆军”副总司令。

1977年任“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晋升为“陆军”上将。1981年任参谋总长,得蒋经国信任,主持警政安全、军事情报等工作。1990年出任“行政院长”,1993年2月辞职。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副主席。

郝诒纯:湖北咸宁人(1920--2001),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35年在北平师大女附中上学期间,积极投身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西城区区队队长,1937年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担任天津“民先”总队部组织委员。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曾连续两届为西南联大学生会主席。是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群社的发起人之一。为使地质事业后继有人,郝诒纯将自己的多年积存捐给了中国地质大学,用于设立“郝诒纯奖”。

《血泪与荣耀》(郝柏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qwx1

书名:血泪与荣耀

作者:郝柏村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年份:2019-11-28

页数:432

内容简介:

★来自「抗战老兵」郝柏村第一手的记录,还原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抗战实况。

★ 收录抗日战争史的重要文书、珍贵史料照片,以及20馀场重要战役的攻防示意图。

「我是一个全程参加过八年抗战的老兵,对抗战有一份亲历的感受;但自一九四九年国共战争之後,这一页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壮烈历史的真相,受到了很大的掩盖与扭曲,令我内心感到十分难过。」──郝柏村

八年抗战是一场改变中国发展的总体战,其影响政治程度之深远,迄今仍馀波不断。有鉴於此,郝柏村先生以一个「抗战老兵」的身分,重新检视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详细记下大小战役的幕後点滴,辅以大小战役的作战图,还原了这场战争中国军的作战轨迹,这不只是缅怀过去的血泪与荣耀,更是还原抗战真相的重要纪录。

作者简介:

郝柏村/口述

一九一九年生,江蘇盐城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二期炮科、陆军大学二十期、三军联合参谋大学、美国陆军炮校高级班、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总统府侍卫长、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长、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等。

何世同/编校者

一九四七年生,湖北郧县人。陆军官校三十七期、三军大学陆军指挥参谋学院一九七七年班、战争学院一九八○年班。历任战争学院战略教官、外岛步兵旅长、空降特战旅长、空降特战中心指挥官等军职,一九九○年晋升少将。一九九四年退役後,先後获得淡江大学法学硕士及中正大学历史博士学位;曾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讲座、昆山科技大学专任教授,二○一二年退休。著有《战略概论》、《中国战略史》、《歼灭论》等专书。

郝的拼音和组词

郝的拼音和组词为:拼音:hǎo。组词:郝蝉、郝钟、娄郝、郝姓家谱、郝叟、郝德、郝郝、郝隆晒书。解释1、古乡名2、在今陕西省周至县。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