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常遇春是哪个族的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明朝常遇春是哪个族的人,第1张

关于常遇春的民族身份,自来都有争议,北方回族中有人认为他是回族,并且把他编入了回族英雄人物传。他们认为常遇春是从中亚迁来的穆斯林后裔(属于色目人。色目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外国人)。他们的证据是常遇春后人至今仍然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在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常营回族乡,而且有当地家谱为证。

关于这些回族同胞的言论,有一些道理,但是这些说法只及一点,未及其余。常遇春的后裔,有一些人信仰伊斯兰教,但更多的并不信仰,据调查,散布在云南、四川、广西、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的广大常遇春后裔,人口占常遇春后裔的巨大部分,估计在十分之九。这些人大多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姓氏的汉族人的生活没有区别。如果说常遇春这些后裔是回族,那么,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是怎么被汉化的历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历来的家谱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说明和暗示。用少数人的信仰来断定他是穆斯林,对多数人从来和伊斯兰教没有关联这个现象,根本无法解释。这种言论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经不起推敲和论证。

关于常姓回族问题,据现代伊斯兰教史学家,回族人金吉堂在《回回姓氏考》中写道:“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尔罕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这常志美一支后人,属于回族常姓。但常志美不是常遇春后裔。按照元朝法律,汉人百姓不可以有名字,只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常遇春的曾祖名四三,祖名重五,父名六六,而色目人(外国人。)可以有名字,从姓名看来,常遇春家不像是从中亚迁入。

古代武将长什么样,根据现代美术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来看,大多是身形挺拔,身材颀长,一幅标准的现代特种兵形象,比如下面这些图。

这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的美化。

古代武将的真实形象,其实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画作里可以看得很清楚。拿岳飞来说,从连环画到荧幕形象,岳飞都是三绺长髯,面目端正,一看就是个浓眉大眼的典型正面形象。

那么岳飞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南宋画家刘松年有一幅《中兴四将图》,里面有清楚的描绘。

这幅画里的岳飞,白面无须,脸大眼小,身材威武,颇为壮硕,肚子明显凸出,与熟悉的岳飞形象大相径庭。

岳飞是宋朝的,再看看明朝的。

明初开国名将一大把,最猛的非常遇春莫属,在连环画里,常遇春是这样的:

在影视剧里,常遇春是这样的:

不难看出,共同的特点是面相凶恶,一幅猛男的样子。

那么再看看常遇春的肖像画,是这样的:

与流传的形象相比,有所差异。常遇春长得并不凶神恶煞,相反还颇为斯文。不过从身材上看,即使他穿着宽大的朝服,也不难看出常遇春是个胖子,肚子比岳飞更大。

常遇春是明初名将,再看看晚明时期。

李如松,李成梁之子,万历朝名将,曾在万历三大征里立下平灭哱拜、入朝大败日军两大功勋,被明日朝三国推为名将。

李如松的戎装画像是这样的:

相比岳飞常遇春,他看上去更加魁梧胖大。

除了这几位名将,不少古代武将的画像都是如此,无疑,这些画像更接近名将们的原型。历史上的武将们,并不是硬派小生,更应该是膀大腰圆,“将军肚”这个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用现代竞技运动来解释一下,更好理解一点。

拳击大家都知道,严格按照体重区分重量级,这就是因为在类似的训练条件下,体重和力量成正比。

体重越大力量越大,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之间根本没得打,哪怕你拳术再高,对手能硬扛你数拳不倒,你可能一拳就被KO,这比赛还怎么打。

举个美国拳王埃里克-斯科特的例子,他是个典型的胖子,重达425磅,也就是385斤。看他的照片,感觉满身都是肥肉,这正如同古代那些武将画像一样。

埃里克从1994年进入拳坛,打了77场拳击比赛并赢得了其中的67场,在这67场中很少有打判定,基本都是以ko结束,在他巅峰时期他更是取得了一次15连胜和一次34连胜,并获多次卫冕IBA超重量级拳王头衔。

埃里克绝不是个例,拳坛上称霸的拳王们大多是胖子,比如福尔曼、泰森,都重达300多斤。

现代竞技按体重区分量级,回到古代战场可不是这样。大家互砍时不会去找同一量级的对手,反而越瘦弱的越容易成为目标。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矮小瘦弱的被淘汰,能存活下来的就是高大强壮,力量占优的精兵,这些人经过战争的洗礼,逐步成长为将领,比如岳飞、常遇春就是这样。

武将大都是胖子,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古代武将的选拔制度。

能从小兵脱颖而出,最后成为将军的士兵是少数,大部分小兵都是炮灰,跟岳飞、常遇春同时期参军的小兵,能活到最后的100个里未必有一两个。

古代武将的选拔,更多的是来自勋贵世家或是军官家庭。这些将门子弟,家境远远好于一般士兵,家族能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保证他们吃饱吃好吃出将军肚,以保证战场上的生存率,同时他们入职就是从军官起步,更容易晋升为将领。

比如李如松,起步就是从三品的指挥同知,戚继光则从正四品的指挥佥事起步,这已经是中级将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亲临前线,乃至亲手杀敌,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平壤一战中,李如松胯下战马都被日军击中,他只得换马再战,在之后的碧蹄馆一战,更是被日军团团包围,经过血战才杀出重围。如果李如松没有过人的体魄,亲冒矢石的风险显然更大。

我也是常家后人 咱是一分支的 我是贞字辈的 据我父亲讲 1948年造新家谱时 把贞改成恩了的 ---- 益元忠敦本恩广大。 但那家谱估计没能发出来就解放了。 所以我现在的名字是以恩字排名的。 常恩 、常贞 都是咱一支的 。 泰兴七圩、 魏村新华有好几家的。QQ:664522784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二十四功臣指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二十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两者互不相干

李善长、徐达多认为是汉族士人,也就是读书人;

常遇春、胡大海根据民间传说是回人。

也有传说李善长、徐达也是回人的,中国民间,尤其回民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开创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回民,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冯胜、胡大海、蓝玉、汤和、邓愈、华云等,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是拜把为兄弟的回民,故民间才有“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之说。明正史并未提及朱元璋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而只记载他在起义前当过“和尚”,也未载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兴、华云、沐英等武将的族属和宗教信仰。

元朝建立前后,蒙古人屡次西征,成吉思汉征调大批阿拉伯人、中亚人组成“西域亲军”进入我国,其中的工匠、商人、军经师、农民、士、达官贵人、学术之士,宋朝把这些人作为“回回人”,这些人与汉、蒙妇人结婚安家,形成了祖籍西域、混有汉族血统和文化习俗上已经汉化的回回人。

实际上,回族单独列为民族是近代的事情。在明和清都是以宗教为区分的,歧视的是其宗教以及宗教影响下的生活传统。也就是说在血缘上并没有认为是异族,而认为是有异于传统汉文化习俗的异教。

从血缘上讲,祖籍并不代表民族。历代以来很多边外的游牧民族与汉人融合,现在黄淮以北的汉族与长江以南的汉族在遗传基因上有很大差距,就在于北方长期被其他民族战领,民族间融合非常普遍。

而在回族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是后来因被迫或者自愿信教而加入的,比如在西北,有一支孔子的后裔就是回族。也有的是因为祖籍是中东人而直接被称为回回的,很可能自己并不信教。比如元明之间的很多人都有可能是这样。

明朝常遇春是哪个族的人

关于常遇春的民族身份,自来都有争议,北方回族中有人认为他是回族,并且把他编入了回族英雄人物传。他们认为常遇春是从中亚迁来的穆斯林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