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钢炼中一开始的那副图的原型及原图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95afee1f774919e6e0fe0bd0jpg
全称卡巴拉生命树,又名倒生树。卡巴拉生命之树,曾经在EVA的片头曲和碇元渡的办公室中出现过,卡巴拉生命之树为希伯来文,英译为:Cabala/Kabala/Qabalah/Kabbalah等等。
“卡巴拉”是犹太教的神秘哲学,传说它最原始的根源来自于埃及文化。相传“卡巴拉”的概念是由摩西——犹太教律法“Torah”的编撰者在此律法中完整表述。而生命之树,就是“卡巴拉”思想的核心,他被视为是神创造宇宙的蓝图,或者称之为神体的构造图。生命之树不只是一个存在于纸上的图样,而且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一个三度空间的宇宙,也就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这个宇宙。
历史由来与详解
卡巴拉的思想原理来自圣经「创世纪」、「启示录」,还有三至六世纪出现的「创造之书」(sepher yetzirah)。卡巴拉思想的研究据说能够看到“宇宙神秘的因果关系”,
十三世纪编集的「光辉之书」(sepher ha-zohar)即在卡巴拉思想的原型中占有重要位置。
接下来说明生命之木。卡巴拉思想是以生长于天国的「生命之木」来象徵宇宙全体,其意义非常难解,真要说的话,生命之木意味著广大的宇宙、身为小宇宙的人体,以及达到神之境界的精神遍历。这个生命之木是由十个圆(sephira)与22个径(pass)所组成。人类是处於个别的王国,经过22个径到十个圆,进行冥想的旅途,直到王冠为止。此外,据说每个圆都有守护、指导人们的大天使。
生命之树大概可以分为三支柱,十个原质,四个世界,二十二路径等基本结构。
分辨善恶树与生命树是同一棵树,人类由完人境界向下堕落的途径过程称为分辨善恶树,世间万物以至宇宙间所有的定律本无善恶之分,直至人类堕落后有了「自我」这种概念才有所谓善与恶之分。当人类觉悟要回复完人境界,逆向提升的途径就是生命树。两种树实为一棵树,只是方向不同,故有两种名称以作分辨方向。
逆向提升人类灵性的生命树,在入口与出口各有魔鬼与天使看守,乃代表要进入生命树重返永生,先要战胜心魔的引诱,去到最后还要作出最后的突破,拥有胜过天神(天使)的力量才能成功。多人都知道基督教乃源自犹太教,但却少有人知道犹太教本身可分为两种宗派,大部份犹太人信奉的一般皆称为犹太教,教义对于耶和华上帝的看法,其神学概念与基督教、天主教及东正教都大同小异,都认为耶和华是一位人格化的上帝,然而,另有小部份犹太人信仰的却是一位非位格化的上帝,通常这种信仰被称为犹太秘教,情况就有点像佛教分为显密两宗一样。
犹太秘教的教义认为摩西所传的道理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为了大多数资质平庸、自甘卑下的羔羊所传的道理,而另一部份的奥秘,只选择传授与少数智能较高、愿意以毕生的精力去追寻真理的山羊。这部份的奥秘,就是摩西揭示了神人本来同体的秘义,这种境界,被称为「原人阿当」(Adam Kadmon),其实亦就是一种人类还未堕落之前的完全境界。
犹太秘教认为,要到达这种人神一体的原人阿当境界,必须通过代表生命树的卡巴拉(Kabalah)的修练,这种修练方法近似道家的返本归真修炼法。卡巴拉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世的秘密、生命之谜、个人以至全宇宙人类的命运预知术、改变命运的秘法、收藏在圣经内的秘密、神与魔鬼的奥秘。这些奥秘除了收藏在天车之书、创造之书(Sefer Yezirah)与光之书(Sefer ha-Bahir)三本希伯来文秘本之外,另有部份由先知所传下,但须先观察弟子的器根,然后挑选合适者,代代口耳相传,只淮许流传在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后人之间(此亦即摩西宣称以色列人为上帝选民的真正原因)。卡巴拉的教义主要分为三部份,就是卡巴拉神学(Theoretical Kabalah)、卡巴拉冥想(Meditative Kabalah) 和卡巴拉咒法(Practical Kabalah),你们若想多了解犹太秘教的核心教义,可参考以上提供的希伯来古籍。
--------------------------------------------------------------------------------
然而,创世故事与生命树的谜团,仍未能从犹太秘教的教义内全面破解,原因是有部份秘密属于不传之秘,所以若要追寻下去,必须再返本归源了解卡巴拉与生命树的源头,要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他们的民族亦曾长时间生活在埃及与巴比伦一带,若你们多翻查多一点考古资料,就会发现到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与创世记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古老的生命树图形亦源出自巴比伦,犹太秘教的卡巴拉与流传在埃及的卡巴拉亦有共通之处,只要你们综合所有的埃及、巴比伦、犹太秘教的宗教信仰,与及各种远古的神话记载、考古资料,便能够推出一个与我相同的结论。
以犹太秘教的观点而言,伊甸园只是一种境界,并非确实存在。「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这道太初与神同在。」实际上道就是非位格化的神,原人亚当就是天人境界,阿当夏娃的堕落,实际上就是阿含经内讲述光人下凡,因贪食果实而成为人的记载。犹太秘教有所谓全灵的概念,所有的灵乃出于全灵的分裂,实际上摩西所传是一种即生证神的神法,但由于他传法的时代,希伯来民族的民志未开,当时他们所崇拜的神只超过百种,摩西唯有用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将所有不同的神化为一个神,开创一个近似佛教净土宗的宗派,以供大部份人民信仰,至于真正的神法,只能无奈地只传与少数悟性较高的人民。
另外,可以告诉你多一点秘密,分辨善恶树的蛇,实际上就是印度教及瑜珈的蛇火、道家的一阳生,如果你已经修过"拙火定"的话,应该明白是什么一回事。启示录的内容,有部份其实是修行的法门,那些七天使、七灯与七碗,所指的是人体的七个轮位,西方有些秘密教派,可以完全破解到其中的秘密。
卡巴拉在西方传统神秘学中,它的建立是从一个称之为“生命之树”的图开始的。这图表包含着十个描绘“Sephiroth”的圆圈(单数请用Sephirah);意思指“天体”“数字”“散发”。Sephiroth从一到十都被精心安排在它们原本的领域里。每一个Sephirah都有一个原型观念。也就是说,Sephiroth表现出神格与创造这世界的步骤。在物质界中,根据着古老的观念,它们表现在神圣的范围里。
越过第一个Sephirah “Kether(Crown;王冠)”之后,遇见的是三层能量的环,
第一层是虚空(原文为Ain),
再来是无限(Ain-Soph),
最后一层是无数的光(Ain-Soph Aur)。
这些过程显示着,从最早的无到存在个体出现的有之程序(Kether算是存在的个体)。它们没有数字,纵使是克罗利大师,也只能意思地把它们定在0,00,与000。
但这些东西在卡巴拉思想中却是很低阶的;因为它们仍具有物质的存在。其实生命之树共有四株,刚刚写的是最低阶、物质最多,名为行动界World of Action(Olam ha-Assiah)。生命之树也存在于其它三个高层的时空之中。比刚刚较高一级与物质已经很少的世界是贵族界World of Nobility(Olam Atziluth),柏拉图的世界大概就是那样子吧。
在Atziluth,每个Sephirah都与一个特殊少见的神灵名字有所关联。举例∶与Geburah有关的圣灵是Elomhim Gibor,“全能的神”在Elomhim Gibor他的职务分配上是未经仁慈调和的严厉审判官与公正的分配者。在希腊罗马神话中,这圣灵的名字当然是Mars噜﹏下一个世界是创造界World of Creation(Olam ha-briah),身在其中的Sephiroth都与天使长有关系。在这大家会听见很熟悉的名字,如:Raphael(拉菲尔)、Micheal(米契尔)、Gabriel(加布列尔)(请参阅熊熊所写的黄道天使守护)。在Briah之上则是形成界World of Formation(Olam ha-Yetzirah),在这Sephiroth与不同的天使或主权天使有关系,如:Cherubim(四翼天使)与Seraphim(六翼天使)。
--------------------------------------------------------------------------------
提到卡巴拉思想的象征,那就是「木」(Sephiroth;生命之木)了。在深入生命之木前,先来谈谈卡巴拉思想。
卡巴拉是犹太神秘思想的最终奥义,语源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口传、传授。据说根源于亚伯拉罕由天使传授而得知「无法以文字表示」的秘密,长久以来一直是犹太思想最神秘的部份,直到十三世纪才慢慢为人所知,之后成为炼金术师、宗教、蔷薇十字军等等的一部份思想根源。
卡巴拉的思想原理来自圣经「创世纪」、「启示录」,还有三至六世纪出现的「创造之书」(Sepher Yetzirah)。卡巴拉思想的研究据说能够看到“宇宙神秘的因果关系”,十三世纪编集的「光辉之书」(Sepher ha-Zohar)即在卡巴拉思想的原型中占有重要位置。
接下来说明生命之木。卡巴拉思想是以生长于天国的「生命之木」来象征宇宙全体,其意义非常难解,真要说的话,生命之木意味着广大的宇宙、身为小宇宙的人体,以及达到神之境界的精神遍历。这个生命之木是由十个圆(Sephira)与22个径(Pass)所组成。
人类是处于个别的(王国),经过22个径到十个圆,进行冥想的旅途,直到(王冠)为止。此外,据说每个圆都有守护、指导人们的大天使。
(Kether;王冠)-(Metatron,梅丹佐)与人类头顶的大宇宙之间的接点。有创造的泉源、纯粹存在、生命力的泉源之意。
(Chhokmah;知惠)-(Ratziel,拉结尔) 别名为「至高之父」,为男性原理及「动性」的象征。
(Binah;理解)-(Zaphkiel,亚夫结) 有「至高之母」的别名,和是相对应的关系,赋予所有事物的形体。
(Chesed;慈悲)-(Zadkiel萨德基尔) 意味着纯粹而神圣的宇宙法则-「爱」。
(Geburah;神之力)-(Camael;卡麦尔)别名是「天使的外科医生」。
(Tiphareth;美)-(Michael;米迦勒) 生命之木中央的位置。补充所有生物之能源的中心。
(Netsah;胜利)-(Hamiel,亚纳尔) 含有「丰饶」之意,数字是7。7是来自圣经创世纪之中上帝「创造的七天」。有坚实、勇气的意义在内。
(Hod;荣光)-(Raphael;拉斐尔) 有物质型态的「铸型」之意。
(Yesod;基盘)-(Gabriel;加百列) 意味着「astral体」,也就是灵魂与肉体之中的灵气。卡巴拉以此表现「前存在物质」。
(Malkuth;王国)-(Metatron;梅丹佐) 「物质的王国」之意。
▲构成生命之木的四个阶层(这里的拼法和天禁有些不同)
(Atziluth;神性界)原型:火
(亚当加达蒙)就位在这里。上位恶魔据说也是属于这里。
(Beriah;创造界)原型:风
这里是灵与魂的领域。
(Yetzirah;形成界)原型:水
人类灵魂的领域,由此开始,有了男女的区别。被认为是元素的世界。
(Assiah;物质界)原型:地
我们人类生存的世界,灵魂在此有了肉体。
卡巴拉生命之树名词补充
十个原质(The Ten Sephiroth):
十个原质按照由上至下,由右到左的顺序分别是:
王冠(Crown): 超越、神的本性;亦代表着净火天。
智慧(Wisdom): 智慧、纯粹理性、创造原点;亦代表着恒星天/原动天。
理解(Understanding):执行、实质的理性、创造之泉:亦代表着土星天。
仁爱(Love): 爱、仁慈、恩宠、伟大;亦代表着木星天。
严格(Severity): 法、神的权利、恶的发现、怒;亦代表着火星天。
美丽(Beauty): 慈悲、调停、美;亦代表着太阳天。此原质正是生命之树的核心。
胜利(Victory): 永远、膨胀、胜利;亦代表着金星天。
光辉(Spendor): 尊严、收缩、光荣;亦代表着水星天。
基础(Foundation): 基础、万物的基础、神的创造力;亦代表着月球天。
王国(Kingdom): 王国、物质、人;亦代表着四元素所合成,即是物质的存在。
如果我们依次连结1到10的话又称为“火剑之路”(Path of the Flaming Sword)
四个世界(The Four Worlds):
原形的世界(the Archetypal World):位阶最高,最完美的世界。其它世界都是由此创造的。纯洁的灵魂和思想,代表着神的意志(the will of deity)。
创造的世界(the Creative World): 来自Atziluth的光开始组织起来。思想和观念开始被赋予形态。这是大天使的世界,神的心(the heart of deity)
形成的世界(the Formation World): 来自Briah的组织开始形成物质。形态开始表现。这是小天使的世界,神的心智(the mind of deity)
物质的世界(the Material World): 原始的光分崩离析,开始结晶形成物质,自然界,以及人的存在。抽象的观念变成具体的事物,这是人的世界。
三支柱(The Three Pillars):
三支柱从右往左分别是:
慈悲之柱(Pillar of Mercy)、和谐之柱(pillar of Mildness)、严厉之柱(pillar of Severity)
二十二路径(The 22 Paths):
“路径”是两个原质之间意义的连结,生命之树代表着精神到物质的产生过程。
EVA相关
在日本著名动画作品《新世纪EVA》(又译《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使用了生命之树的概念,使其更加广为人知。在其剧场版的后半部分《真心为你》中,初号机和九台量产型EVA所组成的生命之树排列改变了,绝对领域(ATField)被反转,这样的后果就是使人体的外形发生了从“物质”状态回复到“精神”状态的逆向反应。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人体的外形正是依靠这种“心之壁”(即绝对领域)来维持人体外形的,一旦“心之壁”崩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除),肉体就会散架,变成一滩混合了灵魂的“原始汤”,所有人的“原始汤”汇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生命之海”,所有的一切都恢复到原始萌芽状态,新的创世记传说开始……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片头出现的图案,由十个圈和二十二条线组成,此时全剧一开始就悬着的一个迷团,绘于宽广的司令室的天花板,第三次浩劫仪式中十部EVA所组成的图形。“卡巴拉”一词源于希伯来的阿拉姆迦勒底语,意思是“口述传统”,可能是近似冥想,打坐之类方法寻求宇宙奥秘的修行法,据说是摩西在西奈山受十诫时由天神或大天使一并传授。此后以口传方式流传下来,直到第一,二世纪才见诸文字。
总结
现在的卡巴拉生命树概念为由中世纪犹太神秘主义者犹太教教士“拉比”所创,他将过去古代的知识,以数字和字母的方式结合起来,作为解答宗教哲学问题上之依据。后来犹太教徒更进一步将事物起源区分为经由22条路径环环相扣的10个数字,每个数字都对应一个希伯来文字母,具体的分类图表则用生命之树来表示。十三世纪因《光辉之书》(SEFHER HAZOHAR)而广为人知,这种说法到了十六世纪已经发展成类似基督教形式的哲学理论。全世界有许多宗教和流派信奉不同的生命树概念。亚森尼派甚至以生命之树(SEPHIROTH)为信仰核心,但是亚森尼的生命之树反倒比较接近印度玄学的领域。SEPHIROTH的真义是象征人类获得救赎的过程。线代表“存在的形式”(FORMS OF EXISTRNCE),圆代表知觉的形式(FORMS OF CONSCLOUSNESS),前者是“智慧的次路径”,后者是“智慧的主路径”,整副图象由“力”(FORCE)沉淀到“型”(FORM),即救赎的过程。
对于卡巴拉生命树的看法,一般都认为生命树中的十个球面代表神的十个面,左边代表男性,右边代表女性,而中间则是二者和协地带。对信徒而言那十个球面也代表人类所能够取得的能量中心,这是古代宗教发展出来关于“神”的观念。以石炭和火焰作比喻,人在黑暗中是无法分辨出黑炭的存在的,但是一旦黑炭燃烧放出光芒,人就可以发现它的存在,可是火焰只是黑炭所表达出来的性质中的一种,决不是代表黑炭的全部。古代思想家认为“神”也是这样子的存在,于是设计了十种阶段的神的属性,称为“卡巴拉”,而连接这十种属性的流出经路的结构,就称为“卡巴拉生命树 ”。
⊙书名:《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摩西奶奶(Grandma Moses,1860年9月7日—1961年12月13日),本名安娜·玛丽·罗伯森·摩西(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她在晚年成为美国最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因此,摩西奶奶常被当作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代表。
安娜·玛丽·罗伯森于1860年9月7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叫格林威治的小村庄。她的父亲罗素·金·罗伯森是一个农夫,同时经营着一家亚麻厂。玛丽的五个兄弟帮助父亲照看着亚麻厂和农场,而她和她的四个姐妹则在学习做家务。
在12岁时,安娜·玛丽就开始给附近农场的一个富裕家庭做女佣,帮助该家庭打理家务。接下来的15年里,她一直在做女佣。直到27岁,她遇到了雇农托马斯·萨蒙·摩西,并与其结婚。
1887年,托马斯听说,对于他这样的美国人来说,重建期间的南部是一块充满机会的地方。于是在他们婚礼结束几个小时后,夫妇俩就登上了去北卡罗来纳州的火车。托马斯出发前在那里预约了一份管理牧场的工作。但是,他和他的新娘却在路过弗吉尼亚州的斯汤顿时停下了前行的脚步。在那里,他们留宿了一晚,被劝说承租了当地的一个农场。玛丽·安娜·摩西很快就喜欢上了美丽的雪伦多亚河谷。
生活永远都不会那么容易。摩西相信自己的能力,她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头奶牛,通过制售黄油来贴补家用。后来境况差的时候,她就制售薯片贴补家用。她生了十个孩子,但是只有五个活了下来。他们的家族最终还是繁荣起来,他们赚到了足够多的钱,买了属于自己的农场。
从那时起,她就被邻居们称为“摩西妈妈”了。
摩西本以为会在弗吉尼亚州快乐地度过余生,但是托马斯想家了。1905年,他劝说妻子回到北方。她和托马斯在离她出生地不远的鹰桥买了一个农场,给农场起名叫作“尼波山”——源于《圣经》预言中摩西消失的那座山。1927年,托马斯因心脏病死于这个农场。
摩西并不是一个闲得下来的人。尽管她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但农场还是有很多工作。后来,她开玩笑说:“如果我没有开始绘画,我会去养鸡。”思索了一下,她又说,“或者,我会在城里租个房间,做烤饼来当晚餐。”
1932年,摩西去离家大约30英里远的本宁顿照顾患结核病的女儿安娜。安娜给她的母亲看了一幅刺绣画,并向她发出挑战,让她制作一幅一模一样的。因此,摩西开始缝制她口中的“最糟糕的刺绣画”,送给任何愿意收留它们的人。
后来,摩西抱怨关节炎使她很难拿稳针,她的妹妹克里斯提亚建议她用绘画替代。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摩西奶奶的绘画事业开始了。
不久,摩西就画出了很多她生活中根本用不完的画。同她制作的水果罐头和果酱一起,摩西送了一些画作去剑桥乡间展览会。她不无自嘲地回忆道:“我的水果罐头和果酱获了奖,但是画作没有。”这时候,摩西的绘画生涯也许本该因失败而结束了。但她非常热爱艺术,她是个理想化的人——纯粹为了艺术而绘画,慢慢地,这成了她的一个小小的嗜好。
1936—1937年,邻近的胡希克佛斯镇的药房老板娘卡洛琳邀请摩西去参加她组织的一个妇女交易商品的活动。那几年,摩西的画作一直摆在药房的窗户旁边,挨着一些工艺品和其他当地主妇制作的物件,布满了灰尘。
1938年的复活节,纽约收藏家路易斯·卡尔多偶然经过这个镇子。卡尔多是纽约市水务部的一名工程师,经常由于工作原因出差旅行。他喜欢寻找各地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所以药店窗户旁边的画作吸引了他,他请求看看更多的作品,并最终把它们全部买了下来。他还索要到作画者的名字和地址,并且计划去见见作画者本人。
当卡尔多告诉摩西,他能够使她出名的时候,整个摩西家族的人都认为卡尔多疯了。确实,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家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卡尔多将摩西的画作带到纽约市,四处奔波于各大博物馆和画廊。尽管有些人觉得这些作品很不错,但在听说画家的年龄之后都失去了兴趣。1938年,摩西奶奶已经78岁高龄,看起来已经不值得花费精力和费用去为她组织一场展览。她的寿命预期,让大多数经销商看不到投资会有任何利益可图。
但是,卡尔多没有放弃,1939年他终于有所收获。收藏家西德尼·詹尼斯为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场非公开展览,选择了三件摩西的画作。但是,这次展览只对博物馆的内部人员开放,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1940年,卡尔多将目光放在了圣艾蒂安画廊,这是一家由来自维也纳的移民奥托·卡里尔新近建立的画廊,专门展示如古斯塔夫·克林姆、奥斯卡·科柯施卡和埃贡·席勒等现代奥地利大师的作品。但卡里尔像许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键十年里倡导现代主义的先驱们一样,对那些自学成才的画家的作品很感兴趣。在欧洲,当毕加索借鉴了“关税员画家”亨利·卢梭,并被表现主义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出版著作进一步推向艺术顶峰的时候,这种趋势就已经确立了。从本质上讲,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各种追随者们都认为,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的作品更加纯净,比那些受过训练的画家的作品更原始。为了和前人放弃学术传统的努力相一致,当代的先锋派们总在关注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正规培训的典型。
摩西于1940年10月在圣艾蒂安画廊完成了她的首次公开亮相。奥托·卡里尔考虑到人们对摩西完全一无所知,用她的名字根本不会引起重视,所以将展览命名为“一个农妇的画”。仅仅在几个月后,一个在鹰桥访问的记者就想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绰号“摩西奶奶”。
圣艾蒂安展览虽然被广为宣传,而且参观者踊跃,但这样的成功毕竟是小范围的。真正让摩西的职业生涯一飞冲天的是在圣艾蒂安展览结束后不久,由吉姆贝尔斯百货组织的“感恩节庆典”。大幅组画在吉姆贝尔斯被重新组装,而摩西也应邀来到纽约。戴着黑色小礼帽,穿着花边领洋装,在卡洛琳的专门陪伴下,摩西(也许记起了她在乡间展览会上的经历)直率地发表了她关于果酱和蜜饯的公共演说,素来毫不留情面的纽约记者们都对此兴趣盎然,于是,摩西奶奶的传奇诞生了。
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发生了,摩西奶奶成了一个超级巨星。她并没有刻意这样做或有什么突然的转变,但她毕竟成功了。她1940年在吉姆贝尔斯的演说使她爆炸式地走红,摩西很快成为当地的名人,但她的名声当时还仅限于纽约州。她在纽约州的很多地方办过展览,并开始被那些追逐艺术纪念品的度假者们包围。
“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儿。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
文/宝木笑
在看这本 《抗压力——逆境重生法则》 的时候,无可救药地想起摩西和《出埃及记》,这让我很惊奇,也许是前者字里行间的执着,也许是后者根深蒂固的回响,总之,《抗压力》这本貌似实用主义的技能书,却仿佛注定成为我心中《出埃及记》的最好注脚。
都说禅宗是“中国开花,日本结果”,虽然我现在和以后都会坚定地不服气,可是不得不承认那个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很大,竞争压力远超想象的地方,那种类似苦行僧的不屈和执着,确实让人叹服。就像这本《抗压力》上来就将精英分为“石头型”和“玻璃型”,也不像一般的心灵类书籍一样先说一些“吴侬软语”安慰你的过往,而是要求你正视自己的责任,只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里有日本人固执的性格,但这不也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气么?
作者久世浩司,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校长,我不知道这个“积极心理学学校”是个什么所在,但对我们这个邻居将每个事情都能如此郑重其事地当成一项工程去做,不得不有些感慨。久世浩司1972年出生,曾在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一直做到化妆品事业市场负责人,负责日本及海外的品牌经营和商品开发,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本书也就少了几分“空谈”的嫌疑。
其实,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不管是北上广还是二三线,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哪个不是每天面对着无奈、尴尬、愤怒、不甘、心酸……总是没有人可以独立于压力之外,压力就像身边的空气,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就像踯躅在法老统治下的以色列人,每个人心中都在想如何才能上演自己的“出埃及记”,幸好这本书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列出了具体的技能,也许这本书就将印证我们未来迈出的每一步。
纵然希伯来人有着神的选民的命运,但是他们仍然不完美,有很多缺点,特别是即使神带领其经过红海之役,不惜为其劈开红海躲过最大一劫,使其往西奈山前进,可是我们会看到人天生的消极情绪在其身上仍然显现。以色列民不信的恶性碰着艰难便满口怨言,使神极度痛心,惹神的发怒,他们往西奈的路程是一条埋怨的路途,不得不受到无数灾难。
《出埃及记》讲的基本上就是神话了,现代社会的人们也许不屑一顾,但其中所说的人类性格短板却历经数千年而不变,就像《抗压力》这本书所说,失败的体验会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整个人生中,绝对不会停止,其实消极情绪并不是问题关键,关键是我们是怎么对待,看待和处理这些情绪。
这方面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对意识训练的重视,强调当我们出现消极情绪时,首先应当训练自己去意识到它们,知道这是有什么样的事情引发的我们身体和心灵上的,身体和情绪上的哪种不良反应。然后介绍让我们的注意力得到转移的方法,书里介绍了4种方法:运动,呼吸,听音乐,和写作,这些方法很好,我都在做,大家可以试试看。
书中说:“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成长与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这段距离。”这些年读书有很深一个感悟,就是方法论逐渐统治了阅读,思维导图逐渐代替了感性的体悟,很多话其实细细品一品,才会有些滋味。就像本书的这句话,细细想来,所谓情商,不过就是缓一缓,那个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距离,就是修炼情商的道场。
在这里,这本书又像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作者论证了能够引起消极情绪的错误思维定势中,多数都是因为以前惨痛的体验形成而逐步加深的。比如小时候在家里经常听到父母反复的唠叨,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上学以后又经常被拿来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进入社会后会不幸的遭遇失败等等,都会不断地加强我们这些扭曲的思维定势,书中列举了很多这样的情况,相信大家读来会不由点头。
书中没有止步于感慨原因,而是提出了3种方法。一是祛除,如果你认为它说的内容不正确,那就祛除它。二是接纳,如果你认为它的内容是正确的,就接纳他。三是训练,而这个也是我们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当它说的内容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也不是百分之百错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需要反问自己,如何驯服他并且与它和睦的相处。这些方法后面都具体配合着详细的做法,仿佛给出了公式,然后是具体的解题过程,这本书写的很贴心。
当遇到红海阻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劈开红海不是神话,而是一种象征。大部分的人会由于根本没有注意到思维定势的存在而将思维定势的声音当作自己的心声,其实那些只是一些由于思维方式导致的观念引起的情绪而已。只有打破这样的定势,我们才能劈开貌似无法承受的压力,去往我们想要的地方。
《出埃及记》有个故事,耶和华要惩罚法老王,连降下十个灾祸,直到埃及人屈服,命以色列人守逾越节,要以色列人把羊羔的血涂在门框上,好叫神的审判越过以色列人的家,不降在他们身上。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强的人,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虔诚在生死存亡的面前虚无缥缈,没有信心坚守的人,错过了难得的侥幸逃脱。
自信心是抗压的重要一环,哪怕你有神助,但你没有通过科学培养自信力在心门涂抹羔羊之血,我们仍然无法避免被压力摧毁的结局,这部分在书中的叙述异常丰富。比如①在自己得意的领域或者用自己拿手的技能做出成绩;②通过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③向榜样学习;④模仿上司或成功人士的操作技能;⑤身边有朋友和亲近的人给予鼓励;⑥感到不安时,有意识改变心情等等。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就像日本禅宗讲究的是“以小见大”,“一叶观世界”一样,作者在介绍方法的时候也尽量选择一些看起来甚至有“幼稚”嫌疑的做法,这不是作者眼界不够高远,而是一种质朴的回归,反倒让人亲切和尊敬。
另外,这部分还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指我们在实施某一目标和行为的成功率的信任度,核心就是在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上自己去体验,一点一点累积对自己的信任,这样的点滴积累也体现了日本“道法于匠”的独特文化性格。
从埃及到迦南不必一定经过红海,神为什么领他的百姓走此路呢,其实是为了锤炼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心和优势。即使是当代社会,发挥自我优势仍然是对抗压力的核心战斗力,一个完全指望外人帮助和安慰的人,总有一天还会倒在压力脚下,全书“工具性”的特色在本章展露无遗:
全书介绍了“VIS-IS”工具,这是由6种美德再具体分为24种“品性的优势”,用这种自我诊断工具就可以测出自己的品性优势。介绍了“盖洛普优势识别器”,这是由美国洛浦公司的前CEO、心理学家唐纳德•克里夫顿开发,是全球商业人士使用最多的优势诊断工具,主要由三四个关于才能的主题构成,包括177个题目,利用这些优势项目,便可构成自我优势。还介绍了英国积极心理学家亚历克斯•林利开发的“Realize 2”,主要特征是多角度分析和理解自我弱点等等。
什么是你最大的成就、成功?你最喜欢自己哪个方面?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开心?什么时候才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自己的最佳时刻是什么时候?这几个问题非常精彩,会帮助我们构建“聚焦优势”、“关注发展型”的思维结构,逐渐认识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在压力面前并不是永远的可怜虫,彰显了强者思维,自助者天助。
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之地——迦南地,中间历经40多年的艰难跋涉,虽然在就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去世了,但任然无怨无悔,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也许都过不了红海,他是有强大心灵后盾的人。
面对压力,当你意识到如果你垮掉,你将连累很多你心中的重要之人,历史和现实中,很多原本懦弱的人因此成为了勇士。正如书中所说,他人对自我幸福感极具重要性,人与人的紧密关系是人生中知足感和幸福感的源泉。无论是家人、朋友、同事、恩师等,都是你宝贵的后盾,即“最重要的五个人”理论,这也是作者一直强调的“弹性肌肉”理论,有了心灵后盾,遇到麻烦可以有精神注入,可以有人一起商量解决问题之道。
本书还对冲绳岛老人的长寿之谜进行了研究,长寿最大的秘诀还是在于“与家人在一起”和“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很多心理学都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人长时间陷入孤独,会让大脑发出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将命令身体死亡,因为大脑觉得你“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现在网上一些标新立异的人总是反弹琵琶,觉得为别人活是一种懦弱和卑微,岂不知真正的大仁大勇就在其中,为他人生者长生。
《出埃及记》故事中非常有名的还有“上帝十诫”,其实是神和人的立约,当然后面因为以色列人的犯罪,又被摩西打碎原来的碑文,重新再立,不管如何,立约表面是一种约束,其中更多是要人学会感恩。受到他人帮助、处于良好状态时,心中会产生感恩之情,这种感恩之情可以提高幸福度,也可以抑制压力,减少不安,感恩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的幸福立约。
书中的方法仍然继续以往的风格——有些萌萌哒,比如提升感恩之情的三种方法:
1、写感恩日记:①睡前想想今天的好事情;②把好事情记在日记本上;③尽可能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事情;④然后满怀着感恩之心合上日记本。
2、想三件好事:①回顾当天,想出3件好事;②列出“值得感恩”“让人感到幸运”的事情;③思考事情顺利进行的理由。
3、写感谢信:①找出那些曾经照顾过自己、帮助过自己、自己却没有当面向其表达谢意的人;②向那些人写出表达自己谢意的书信;③回忆那些人给了自己怎样的温暖和善意;④说出那些温暖和善意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⑤也要思考一下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话,自己现在会是怎样的处境;⑥属性可以亲自交给本人或邮寄,或是收藏起来。
在看着这些方法的时候,我不觉微笑,我觉得这些方法更像是一个个给自己的小小立约,很美。
作为一本抗压力的书,我想这一章应该是“八股”之一吧,你可以觉得它老套,也可以觉得它鸡汤,但真实道理从来就不招人待见,就仿佛没人愿意从痛苦中汲取智慧,因为痛苦的滋味实在苦涩,哪怕逆境体验中往往隐藏着促进自我成长,助你跨越困境的珍贵智慧,我们也宁肯错失。
这部分更多的是一种意识的开启,不要憎恨痛苦,也无需感谢,我们需要的是面对,需要的是一种客观的汲取,仿佛摩西终将带领他的族人走出埃及,那些奴役和苦痛,让摩西找到了信仰,让摩西懂得了忍耐,更让摩西充满了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本书副标题中的“逆境重生”四个字真的仿佛就是对《出埃及记》的最好注解。
摩西早已逝去,但如你所见,摩西曾这样一步步走出了埃及……
—END—
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的事实,很可能在圣经时代的学者中引起了最多的讨论和争论
据各种资料记载,以色列人定居在拉美西斯(Rameses)的土地上,也被称为戈珊(Goshen),东部边境(©Ted Loukes),创世记和塔尔木德(Talmud)都将这片土地描述为“这片土地上最好的”,而不是某个奴隶营
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埃及有许多潜在的敌人,主要来自南部和东部,重要的是保持一个适当的防御系统
在东部,这些防御工事是所谓的“统治者之墙”的一部分,是一个堡垒、运河和围墙的系统,它连接着埃及和西奈之间的湖泊系统,从Mediterranean海岸向南延伸到伊斯梅利亚的现今湖TimSAh
人们普遍认为,以色列人离开了拉美西斯地区,即皮托姆的砖房,这座城市是希伯来人从中东档案馆(1904年)(公共领域)的旅行者那里建立的,《出埃及记》解释说,法老担心居住在埃及的希伯来人的数量,他们打算建造庇透姆和拉阿姆斯的储存城市
根据塞普图金特的说法,希腊语中“储存城市”的意思不是“储存城市”,而是“坚固或设防的城市”
实际上,希伯来语中使用的术语来源于“杂志”或“军火库”这个词
塔木德似乎支持这一点,因为它将这两座城市描述为要塞:“皮托姆要塞和拉阿姆塞要塞不够坚固,不足以保护他们,“这意味着希伯来人被安排在东部边界建造或修复防御工事,比托姆或“普拉图姆”,即阿图姆之家,已经被确定位于瓦迪图米拉特地区,终点在蒂姆萨湖,阅读更多…,就像这个预告,并希望继续读下去?你可以!加入我们(方便,即时访问),看看你错过了什么!!所有高级商品均提供全套服务,可立即访问
,以一杯咖啡的价格,你可以在古老的起源溢价获得这些和所有其他的好处
而且-每次你支持AO溢价,你都支持独立思考和写作
泰德·洛克斯是古代文明领域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著作《摩西和阿肯纳顿:施舍中的兄弟》从一篇只有一页的博客文章发展到一个两年半的项目,其中包括几次埃及实地考察
这种热情导致了GnT旅游的形成,专门在卢克索进行小型私人旅游,重点是古埃及陵墓和寺庙的考古学和埃及学,上图:大卫罗伯茨(1829年)(公共领域),泰德卢克,泰德卢克是古文明领域的独立研究者
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通过挖掘古文、碑文、神话和传说来质疑人类的起源阅读更多
这段历史发生在埃及,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人被法老王奴役,摩西和亚伦临危受命,被上帝选中为先知与祭司,在旧约时代先知代表神是传达神的旨意的人,祭司代表人是执行神旨意,代表百姓向神献祭赎罪行使神权的领袖,新约时代,两种权力合二为一,耶稣是先知和大祭司的合一,既是神子又是人子,既是先知又是祭司。
所以,《出埃及记》的属灵含义是先知和大祭司带领罪的奴仆(以色列人代表顺服上帝的人类)走出罪的捆绑,重获自由并得到应许之地,最后与神同在过程的其中一部分,预表了耶稣基督带领人类(神的子民)走出撒旦欺骗、控告的辖制,走向天国获得自由和永生的过程。
基督徒应该知道,上帝在圣经的构思和写作上往往带有深奥的灵意隐喻,出埃及记是一个引子,是为了耶稣的出场铺垫的,其中隐含了很多层的属灵启示。
《出埃及记》里的摩西和亚伦,代表了圣人的教导和带领工作结局是失败的,因为人的能力与智慧受到罪的玷污和欺骗,已经不能领受神的指教与智慧,表现在人的信心严重不足。
比如以色列民众才刚刚见证了上帝的神迹摆脱埃及军兵的追杀安全渡过了红海,转头又在西奈山下造了金牛犊,学埃及人的偶像崇拜,并且不断抱怨上帝没有供应,无法满足他们的私欲——吃肉和纵情声色的玩乐诉求,甚至企图暴动推翻摩西的带领重新返回埃及过罪中奴隶的生活。
为何上帝才刚刚给他们显现了分开红海的巨大神迹,以色列人居然这么快就忘记了?
说明以色列人一开始就从信心上对上帝的救赎工作极其消极软弱,以至于不太相信迦南地是上帝赐给他们祖先流奶与蜜之地,本来美好的生活只要信靠上帝带领就可以唾手可得,自由在望却因不信而跌倒,部分人甚至因此反叛上帝而被摩西屠杀除灭(暗指脱离信仰,回到世俗世界过原来拜偶像或无神论的人),这些人最终无法承受上帝的应许之地。
这也隐喻了后来的基督徒虽然被耶稣救赎称义,但是由于信心的软弱仍在罪中挣扎,在成圣的道路上跌倒以至于失去救恩的经过,这部分人是什么人呢?我们从历史来考察,这些人都是崇拜偶像、收敛钱财、纵情私欲、争战侵略、论断和拦阻真理的基督徒,比如圣殿骑士团,比如宗教裁判所,比如赎罪券等等。这些人无法承受天国,最终会被祭司除灭净尽,除尽罪恶的圣徒,是末后与敌基督争战的人——产难妇人所生之子。
而摩西率领利未人屠杀悖逆的以色列民众,就是末后这些事的预表,因为进入应许之地前,耶和华要求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引进永义。“止住罪恶”是以色列人出埃及,“除尽罪恶”是杀死三千名悖逆的以色列民众,“赎尽罪孽”是忍受四十年的淬炼和打击,等到包括摩西在内那些软弱跌倒的百姓都死光之后,再由约书亚带领成圣的百姓进入上帝应许之地。约书亚的名字意为“耶和华的拯救”,是耶稣的预表。
我们知道,耶稣降临,在旷野喊话劝人悔改信主的人是施洗者约翰,摩西预表了约翰,约书亚预表了耶稣。
很遗憾的是,因为以色列民众信心上的软弱,不敢听从上帝的话去攻打迦南地巨人亚纳族人的城邦,以至于最后失利溃败,退回到旷野四十年受苦赎罪,摩西也受牵连没能进入上帝应许之地,这些事记在摩西五经之四卷《民数记》十三十四章(必须要加上后面几部经卷的知识才能明白神在埃及记里教导基督徒的启示,故有必要交代一下),上帝在出埃及记里给基督徒的属灵启示到底是什么?
基督徒必须明白,摩西是律法的代表,摩西代表了犹太教是律法主义信徒,他们信心建立在因行为称义,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聪明,不信上帝的带领,所以无法领受应许之地。在属灵上隐喻了犹太教信徒因不信耶稣是弥赛亚不被上帝恩赐,而基督徒信耶稣得上帝的恩赐,承受了天国。
这是圣徒成圣“因信称义”是真理,因“行为称义”不是真理,犹太教信徒迷信旧约教义而被上帝拒绝的深刻历史教训,预表在《出埃及记》《民数记》里,这就是这段苦难历史的属灵含义。
摩西五经——
「五经」包括旧约首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及申命记。「五经」出自希腊文Pentateuchos,意即「五册(书卷)」,代表犹太人的五卷律法书。犹太人称之为「妥拉」(即教导之意),英文则译为「律法」,新约亦称之为律法,希腊文为nomos (如太五17:路十六17;徒七53;林前九8)。五经是旧约三部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对犹太人来说,它的权威与神圣,远远超过先知书和圣卷。五经中的书卷,并非是现代人所想像的「书本」那么独立自足,它们是有目的地整合起来,每一卷书都成为整体中的一个单元,所以称之为「五经」是必要而非偶然的。虽然五卷书连合成一整体,但是,把它们分为创世记至申命记五部份,可不是为了方便而划分的,它之所以分为五卷,乃是因为五经内有明显的编辑痕迹,显示编辑者亦有意把材料分成五卷。
统一性
五经不论在来源或结构,都有无可否认的分歧性和复杂性,但更重要和更基本的是,它有贯彻始终的统一性。五经的历史叙述部份,可作为它的骨干,其他有关律法规条的部份,都附属在这架构之内,因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段历史非常重要,被新约作者引用的次数最多,它被新约视为基督降世的背景和预备,而基督降世的事件也是神呼召亚伯拉罕到大卫王朝等一连串事件的延续。可见五经的历史记述,在旧约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这一段「上帝的行动」,经常被撮写成「总结」或「信仰的表白」(G.von Rad),例如保罗到了被西底的安提阿时,在犹太会堂讲道(徒十三 17一41),他一开始(17—23)就讲述亚伯拉罕到大卫时期的事迹,把神的作为作了一个总结信仰的表白,跟着就直接谈论耶稣基督。保罗这种做法,表示出他认识族长到大卫的历史,是旧约故事中最重要的部份,而且肯定这正是神救赎的起点,并且逐渐累积到了基督身上才得到完满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旧约有几个相似的总结(尤其在五经内),是极具启发性的:举个例说,在初熟节的礼仪中(申二十六5—10),上述的总结便是一个重要部份。摩西曾对以色列人说,倘若他们的子孙问及神的律法有何意义,就把出埃及、过红海、入迦南的事告诉儿女(申六20——24)。同样,在示剑圣约更新的礼仪中,约书亚也引述这段历史作为引言(书二十四 2—13)。
约书亚的总结虽有不同的形式和用法,但仍然包括了神拯救他子民的一些相同的基本细节:
①神拣选了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徒十三 17:书二十四 3),并赐给他们应许之地(申六23)。
②以色列到埃及去(徒十三 13;书二十四 4),后被埃及人奴役(申六21、22,二十六5)。
③神按照应许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徒十三 19:书二十四 11一13:申六 23,二十六 9)。
这只是五经主干的缩影!不过还有几个其他不同的元素,它们合起来便组成五经——那就是应许、拣选、救赎、立约、律法,及应许之地。
但其中有一个核心的元素,是在每一次历史复述里(或者信仰表白)都有的,那就是出埃及的经历,它代表着耶和华的救赎,同时将拣选以色列人的事件,在历史中实现出来。它是耶和华在以色列历史中第一次拯救的行动,也成了以后救赎的模式(参摩二4一10,三1一2:耶二2一7:诗七十七13一19,七十八12一55)。因此,出埃及也成为五经的核心部份。神在红海施行奇事,拯救了以色列人,藉此「从万民中拣选以色列人作为他自己的子民。(出十九5),与他们立约,作他们的神:用恩慈与无条件的救赎,请他们接受圣约,而且赐下他的律法,作为他们群体的规章。这都记载在出埃及记和申命记之内。创世记十五至五十章,是一个序幕,记述族长领受了应许,这个应许在出埃及进入迦南时便得已成就。得地及立国的应许,在族长历史的开端,已经标明了五经历史的目标和主题: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创十11、2)
这个双重的主题,在亚伯拉罕连串的故事中重复地加以叙述(参创十三 14—17,十五 2—5、 18—21,十七 7、8、15—19),而且在每个族长的生平再次更新(以撒:创二十六 2—4;雅各/以色列:二十八13,三十五11-13;约瑟及他的儿子:四十八1—6)。到了出埃及记救赎便开始了(出六6—8)。事实上,在五经末段,神对摩西的一番话(申三十四1—4),表明了作者认为应许已经成就。
这段五经历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一个「远古的导言」(创—至十一),这个引言与后半段的相关性,叫整个故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及神学意义,而且标示了五经历史的目的。在创十二到申三十四,应许与拣选有浓厚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气分,但是创世记一至十一章的焦点却是普世性的,它要追溯那创造万事万物(尤其是男女)的终极源头,进而从神学角度提出论点,说明人类历史是怎样变成这个样子的:人与自己战争,与神隔离,与人疏远,在破碎与混乱的世界之中,国攻打国、民攻打民……;作者要追寻罪恶的根源,并且描绘了一幅黑暗的图画——伊甸园内第一对男女因为反叛神,罪便进入世界(创一- 三):该隐因妒忌而杀人(四1—16);拉麦自吹自擂的诗歌充满仇杀的恨意(四17一23);人类普遍的败坏,招至洪水的刑罚(六):在巴别塔的故事中,人类的基本团结瓦解了,各自分散到混乱的世界之中(十一)。
在这段古远历史结束的时候,第一至十一章的作者严肃地发问,面对着破碎、割裂了的人性,神的容忍是否到了极限呢?他会在忿怒中永远放弃人类吗?唯有从这个引言的角度,我们才能明白五经的主旨。引言之后的族谱,立刻便揭开了族长的故事:明显地,创世记一至十一章,放在族长故事的开端,就好像一个标题一样,说明了神祝福和拣选亚伯拉罕的意义和重要性。
创世记头十一章与后来有关应许、拣选、救赎、立约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分别:不过,两者排列在一起乃作者故意和生动的安排:前者提出问题,后者讲出答案。神与亚伯拉罕及其子孙之所以有特殊的关系,其实就是神为全人类谋求出路。
由此可见,五经有两个主要的段落:创一章至十一章及创十二章至申三十四章。两者的关系是问题与答案、困难与解决方法的关系:而线索就在创世记十二章三节。
这个结构显示出五经的连贯性,同时也表明:五经只是救赎历史的起点,里面的结构远远延伸到五经以外,救赎历史的成全是在申命记以外;确实一点说,是在整本旧约以外!创—章至十一章所指出的尖锐问题,旧约圣经没有一处能提出终极的解决方法。旧约所表达的救赎历史是不完全的,它并未到达完全的救赎,当旧约完结时,以色列人仍然期望应许能够变成事实,他们仍然等待终有一天盼望可成真。所以,创—章至十一章以及创十二章以后的分合点,不单是全本旧约的要点,也是整本圣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救赎历史从这一点开始,已等候着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福音:只有在耶稣基督里,亚伯拉罕的祝福才能成为全世界各个民族的祝福。诚然,五经是没有结束的经书,它所展开的救恩历史,要在亚伯拉罕真正的「儿子」身上才能成全(太一1)。只有他,才能把万民召到他跟前(约十132),只有他,才能改变那在远古序幕已经与神分离的人性。
五经的复杂性
如果我们小心研究五经,便会发觉五经除了有一致的目标、计划和排列之外,还有显而易见的分歧和复杂性。因为这个缘故,对于五经的来源,便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尝试提供来源、日期及作者等资料,并从而评估五经的历史及神学价值;但很不幸地,大多数的评价都是反面的。通常学者会认为五经在摩西以后多个世纪才编撰成书,所以保存了很少真确的历史资料;而经内表达的宗教及神学观念以至礼仪,都只是后期加上去的。举个例说,威尔浩生这位最动人的五经学者,认为五经是被掳期及被掳后期的产物,所以只是犹太教的历史起点,而不是古以色列的历史。
纵然威尔浩生的理论,已被修正得几乎被放弃了,但是,对五经的评价,普遍仍然是不「友善」的,事实上,一个近代最重要的旧约学派(代表学者包括着名的诺马丁〔M.Noth〕),认为我们不能以五经传统作为基础,去肯定任何历史事实。诺马丁坚称如果说摩西是一个宗教的创始人,那是不大正确的,甚至谈及一个摩西的宗教也不妥当。然而,以上已经提到,族长及摩西的故事,肯定了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并肯定了神为人类安排救赎,令五经构成一致的整体。如果这是对的话,那到诺马丁这一点的看法,便取消了圣经所宣讲的核心内容,令五经变成不相干——甚至成为错漏百出的经卷。
委身于圣经真理的人,必须对这些极端和夸大的批评作出回应。错误必须矫正。然而,一些保守的学者却时常矫枉过正地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不写全面的五经导论。反面的理论,却非常重视各方面的论据,包括律法书基本的统一性及分歧性。所以,我们必须讨论五经的复杂文理,进而提出一些关于五经来源、发展及文体性质的结论。
文理的复杂性。每当一个人开始探讨五经文体的时候,他会立刻提出一个明显的问题:五经是律法抑或是历史书呢?没有一本现代或古代律法书籍与它相似——律法部份,常加插了一些历史叙述,另一方面,古远的历史序幕、族长和摩西的故事,竟成为摩西律法的导言!如果要追查五经的来源,必须先了解五经这种双重的文体。神并没有单单列出律法,也没有单单用一连串的拯救行动来救赎他的子民:然而,他两种方法都采用了:他拣选了一个民族,又以律法与人立约。因此五经包含两方面一一叙事部份配置在律法条文之内。
当我们小心分析经文,还可以发现其他特点
①叙事部份与律法部份的交接地方,无论在论题、次序方面,都没有连贯性。例如创四26与五1:事实上,创一1至二4上与五1及下文,被创二4下至四26截断了。同样地,创十九 38与二十1有明显的分段。还有出十九25与二十1,十九1—25及二十18一21,本来是一段历史叙述,却加插了一段十诫在中间(二十1—17)。而且,那些律法规条,也不是逻辑性地连在一起的。
②各个不同部份,在用字、句子结构、风格,及文章的一般结构上,都有重大分歧。不过,了解到上述情况后,这些分歧也不会使人太惊奇罢。比较利未记及申命记的条文时,分歧实在是清楚不过的了。
③另一个显示五经复杂性的指标,是神的两个名字:耶和华(Yahweh,上主之意)及以罗兴(Elohim,上帝)。这两个名字在运用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但是某一个章,或某几章的经文,只会用(或绝大部份选用)其中一个名字(这情况在创世记出现最多),于是便产生了两组经文,一组只用耶和华,一组只用以罗兴,而且两组都各有一类别的名称、神学观念,和文学特色。
④五经内有些部份重复两次甚至三次之多。如果只是完全相同的重复就不足为怪,但许多时候它们竟然主题相同,材料相同,而出现明显的分歧!这现象曾被许多学者详细辩论、肯定和否定。「底本说」的热烈支持者把它们当作是不同底本的对等段落。但其实我们可以有其他更好的解释。不过无论如何,有好些重复的地方是难以解释的。例如:
亚伯拉罕在两处经文中,不顾撒拉有毁誉之险而把她当作是妹妹(创十二,二十):而以撒的事迹亦有相似之处(三十六6一11)。别是巴这个名称(盟誓之井)有两个出处:纪念亚伯拉罕与亚比米勒的盟约(创二十一22一31),纪念以撒与亚比米勒的联盟(创二十六 26—33)。在创二十八19,三十五 7,雅各把路斯改为伯特利;但在二十八10—19,他在「往」巴旦亚兰途中,耶和华向他显现,他才把路斯改为伯特利:另一处经文(二十五9—115),他从巴旦亚兰「出来」,耶和华向他说话,他又起了伯特利这个名字。利十一1一47及申十3一21,重复地提及有关洁净的规条。至于奴隶的经文也出现了三次(出二十一1—11;利二十五39——55:申十五12一18)。
加上另外一些证据,我们知道五经有一段很长的传递及发展过程:其中一些经文很清楚是摩西死后才写成。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经文:如「在迦南人仍在应许之地的那个时代」创十二6,十三7),「以色列人吃吗哪共四十年,直到进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创十六35);这些经文暗示以色列人已经占领迦南。创十四14记载亚伯拉罕听见侄儿被掳,便追赶罗得直到但,然而此地要到征服迦南后,「但人」移入时才被称为但(书十九47:士十八29)。创三十六 31列出以东君王的名称,起头有一句「以色列人未有君王治理以先」,作者明显是生活在扫罗以后的年代。
上述那些表明五经复杂性的例子,有清楚的也有模糊的,其中一些是文词上的事实;另外一些则比较含混,可随着解释者的角度,主观地加以评估。但话说回头,复杂的经文确实存在,若要正确了解五经的来源及文体性质,这些问题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作者与来源。开始时,我们必须指出五经是隐名的作品。内文没有提到摩西,也没有提及其他人。古代文献(当然包括旧约)的作者通常都是隐名的。古代近东的「作者」,不是现代的「作家」。他的责任是记录旧有资料,所以受着「传统」与「方法」的限制。当时的「文献」,是共同而非个人的产物。
话虽如此,五经事实上有很多地方表明其内容主要是由摩西而来。摩西曾被形容为写作的人,内容有:历史事实(出十七14;民三十三幻2),律法或规条(出二十四 4,三十四 27、28)及一首诗歌(申三十一22)。这些经文提及摩西叙事、立法、作诗等写作活动。除了上述直接说明他是作者的地方以外,极可能有其他段落,参与在写作过程之中。
在其他被掳之前的文献中,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叙述,记录了摩西的写作活动。被掳及被掳后期的文献,就察觉更多这种说法了。若我们小心分析,便会有鲜明的发现:
①被掳后期文献(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但以理书等),常指出五经的作者是权威性的,他们大量引用五经。「摩西五经」这个名词,在这时才首次出现。
②被掳以前的历史书(约书亚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很少提及摩西的写作活动,所有指称都属于申命记。
③早期书卷(被掳之前的先知书)没有上述指称。这个进展模式表明了五经传统是发展性的——起初人们只把摩西的名字,置于部份的律法上(申命记),然后扩展到所有的律法,最后到整卷五经。此一过程延续到新约。新约经常提及五经,称之为「律法」或「摩西之书」(可十二 26:路二 22:徒十三 39),或只称「摩西」(路三十四27),称整本旧约为「摩西和先知」(十六29)。此外,在他勒目及教父著作中,指出整卷五经作者为摩西的见证,
就更广和更为一致了。
这些事实的含意。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作出什么结论呢?五经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我们务必依据圣经,避免把已有的观念套在圣经之上,例如说它的文体是怎样的,它的神学又应该是怎样的,凡此种种,都应避免,要让圣经为自己讲说话。与此同时,有关五经发展及来源的理论,必须视之为理论而矣,它们是试验性的,当更多事实出现时,我们必须存开放的态度,容许自己的理论有修正的余地。
研究经文及传统的时候,有两点需要在此一提;第一,圣经资料及其他不同的传统,都一致地指出,摩西曾经撰写历史记述、律法,及诗歌。极多的证据指出,古代近东的文献,甚至比摩西早几个世纪的,由一人写出不同文体的情况,并不罕见。因此我们大可以肯定摩西在五经形成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个结论有很高的可信性:至少,叙事的大纲以及律法的资料,若不是由他执笔,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写成,因此五经所反映的环境和事件,都具相当的真实性。纵使我们认为摩西无可能写了现存的五经,但是,基于上文那些一致及相关的证据,我们可以肯定,五经是在摩西影响下写成的,他是五经写作过程中重要的策动者。
第二,我们也要考虑到经文的复杂性、经文的分布,以及有关五经来源的传统进展。这些文学上的现象,显示出五经是一本复杂和综合性的作品,要经过长时间的传递和累积下才能完成。我们用信心肯定,神的灵激发摩西说话和写作,也监管着它的发展过程。纵然过程的细节难以确定,不过主要的发展方式是可以确定的。在埃及为奴的时期,族长故事主要以「口传」形式保存,到了摩西时代首次以文字记录下来。至于出埃及记和旷野时期的诗歌及散文便依附其上,它们可能在大卫时代的早期写成文字。到了王朝时代,以色列人面对新的生活形式
求钢炼中一开始的那副图的原型及原图
本文2023-09-22 01:44: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821.html